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尝试中提高作文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尝试中提高作文能力
多年来,许多高水平的老师,对于孩子的作文不辞辛劳、仔细批改,引导许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无数好文章。应该承认,老师字斟句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可以采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一边指导学生写作文,一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教作文课,一个班几十人,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觉得它们像座大山,于是老师便每天挖山不止,认认真真评改,没有半个月这座山恐怕都难以搬开,经常感觉到批改作文比较累。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老师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也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就往书包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但是下篇作文仍旧过渡不自然。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修改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老师可以采用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发动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来搬山,尝试着先让学生同桌间互改作文,然后分组批改,评出本组的好作文在班上交流,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老师还认真、还仔细。,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批改后,学生们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老师写的批语,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或一个评价性的词语是否准确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样既把语文教师从“独角戏”、“包揽式”中解放出来,又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学生批改作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老师要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在批改前,首先要针对作文的要求列出相应的批改侧重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一次批改,老师可以只提出两点要求,渐渐地会列出十条,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批改每篇文章,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七八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学生在对照别人的文章的同时有了自己的想法,产生了自己写作的冲动。在学生互相批改时,教师担任“巡视员”、“裁判员”,深入各组指导,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审核、批改和下评语。特别是写总评,应循循善诱,抓“纲”带“目”,针对文章的主要优缺点,中肯地实事求事地下结论。要尽量让“小老师们”多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以鼓励为主,言语亲切,循循善诱,力求使每篇作文都具有激励启发性的评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写作的信心。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在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同时,自然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能够引以为戒,这样就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
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批阅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进行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还可将节省的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以求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不能否认,世间万事有一利便有一弊,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好处,也有一些弊端,特别是在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所以,学生批改,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学生才会在批改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细致分析班级具体状况,做出适应本班的具体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互相批改作文,利大于弊,有利于培养学生写
作能力。
第二篇:作文批改中的几点尝试
作文批改中的几点尝试
启良中学邵云霞
批改作业是教学的常规工作,它能让学生获得学习指导,弥补学习缺漏;能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所以作业的批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批改,长期以来却一直都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难题。很多老师说:学生听到写作文感到头痛,我们老师看到批作文也头痛。批改作文费时最多,而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却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目前作文批改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及时性。以一个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来算,学生写一次作文,老师就要批七、八十篇作文,少说也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很多时候又因为事务繁多,常常要一两天时间才能全部改完。这样一来,就很难实现作业的及时反馈,其实学生刚写好一篇作文时,他是很期待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评价与肯定,而这种期待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淡薄。等到老师把所有学生的作文批好再发到他们手中时,他们的这种期待已经变得很淡。二是作文批改的实效性。往往老师费时费力批改了每一篇作文,发到学生的手上,却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批语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看一下自己的分数,甚至有一些不自觉的学生连看也不看就塞进了书包。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作文互批
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简单、明确、易操作的作文评分标准。如:我在八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评分标准。
1. 材料符合题目(10分)
2. 主题健康积极(10分)
3. 结构完整(10分)
4. 详略处理得当(10分)
5. 有描写并为主题服务(10分)
6. 语言准确流畅(10分)
7. 开头结尾有呼应并点题(10分)
8. 无病句(10分)
9. 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10分)
10.卷面整洁、字迹端正(10分)
(注:字数不足酌情扣分。每少50字扣10分)
这十条评分标准和分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做适当调整,另外不同阶段习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这些评分标准。但不管怎么调整,都要遵循一个准则,那就是简单、明确、易操作。因为这些标准的实际操作者是学生。
(二)就是要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
卷面整洁、字迹端正;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病句这三条比较简单,有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学生能自己进行评分。开头结尾有呼应并点题;语言准确流畅这两条对于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也不成问题,个别差的学生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也能进行判断。(我尝试几次下来,他们也能自己进行评价了)材料符合题目、主题健康积极、结构完整这三条大部分学生作文都能做到,老师可以事先对学生的作文有所浏览,如果发现有学生离题、偏题或主题不健康向上的、结构不完整的可以在课堂上做讲评。我尝试了一两次以后,现在只有极个别的作文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老师就不再需要课堂讲评,个别跟这位学生交流一下就可以了。最难评价的是详略处理得当和有描写并为主题服务这两条。我的做法是选择学生习作中典型的作文(好中差作文各一篇),引导学生集体进行批改,再读几篇优秀作文或举一些学过的课文为例子,以此让学生明确怎样的详略处理是比较得当的,哪些描写是可以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合。
(三)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这一步骤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批改。这里要注意的是要分好小组,以三至四人为宜。人数太少没有参照和可比性,太多的话时间不允许,况且学生批改作文时间过长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注意让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有机搭配,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批改时,小组中的一个学生先读自己的作文,另外几个认真听。(很多学生写完作文是不读的,这样做就促使学生
出声朗读自己作品)一遍读下来,就有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要求自己改正的。读完之后,其他几个学生根据评分标准一条一条的加以评价,并让其中一个学生执笔写上评语。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和某一小组的同学一起参与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加以纠正和指导。
(四)学生进行修改
有了以上这些环节的铺垫,学生修改作文也不会无从入手了。他们可以根据扣分的情况作相应的修改,哪一条有扣分就修改哪一条。
让学生互批作文,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逍遥自在了。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
1、根据学生实际和习作目的制定好相应的评分标准和分值。
2、学生完成作文后,老师要在第一时间快速浏览,挑选出典型的习作,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作出评价。
3、学生互批好了作文之后,老师要对学生评语加以浏览,了解学生对作文的评价鉴赏能力,以此来调整作文讲评的重点。
4、学生修改好了作文,老师还要阅览,对有问题的学生再单独进行指导。
另外,刚开始尝试让学生互批作文的方法时,进度可以慢一点。可以用几个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条标准的操作方法。学生不理解的话就多举几个例子,多读几篇范文。不要以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学生在理解这些评分标准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应该怎么修改,下次的作文怎么写才能得到好的分数。所以看似影响了进度,其实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先改后批
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采取学生作文→老师批阅→学生修改→老师再批改这种反馈方式。这种反馈方式中“老师批阅→学生修改”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以成定局,大部分中差生的分数永远都是在七、八十分徘徊,所以除了几个尖子生以外,大部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做任何修改,所以很多时候作文都是只有“批”而没有“改”。况且每篇作文都采用这样四个环节的反馈方式的话,工作量也确实非常大。
其实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尤其是对大部分中差生来说,一个好的分数对于他们更显得珍贵。根据这个特点,我尝试采用了先改后批的这个方法进行作文的批改。让学生完成作文以后,请班中其
他同学对照作文的评分标准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帮忙一起修改,更可以请多个同学或反复多次修改,甚至也可以要求老师帮助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自己直接交给老师面批。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老师可以暂时不对作文评语和打分,让学生再作修改,当然这样的修改还是可以请同学帮忙,修改之后再来给老师打分。
这样做了反复修改的作文,分数自然会比以前有所提高。作文分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虽然有的学生是在别人帮助下进行修改的,但和同学一起修改的过程中,两个人的作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批改时,需要注意的是:
1、要有明确的作文评分标准。有了明确的标准,学生才可以对照这些标准自行修改。否则,学生对自己写出来的作文到底能得几分心中没有底,怎样修改作文更是模糊不清。
2、要有明确的时间范围,一般以三天为限(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学生的懈怠),三天里面修改好的随时可以拿来给老师进行面批,超过三天的话要做相应的扣分。
上述几种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交替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尝试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也更有实效了,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
2007-12
第三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作文水平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作文水平
摘 要:“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语文的学习,尤其是讲究传情达意的作文学习,其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并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体验。
关键词:体验 激活 多元评价 作文能力提高
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1.1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体验的直觉并不意味着体验是一种感知活动,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能够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继续,体验还包含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想象、思维。虚拟体验可以补偿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缺乏。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设模拟情形,如法庭、采访现场、争辩现场、商场、工地、军人营地、清洁工的任务场地等,要求学生寻觅一个岗位,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所、一种气氛,从而发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资料和作文的灵感。
1.2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作文课程向家庭生活开放,成长的烦恼在家庭生活中解读,瞬间的感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这是又一个不容小视的方面。开发作文课程资源,让孩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点,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如洗衣做饭、布置房间、打扫卫生,让孩子当家一天,体验父母在家庭中的辛劳。学生在家里学做家务,掌握了家庭生活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在家庭开展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家庭生活色彩,加强孩子同父母的感情。
1.3引导学生关爱社会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社会生活和人的个性生活的美,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挖掘其中的“宝藏”,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调查采访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参观书画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当商店营业员、公交车售票员等。
二、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
2.1教师语言引领,引发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纯真而又丰富的,引人入胜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能让学生融入到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这样可激发他们快乐的情感,才能畅所欲言,使作文成为其内在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是一个满怀激情的人,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拓宽思路,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融动学生内心的“情弦”。
2.2利用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中,往往发现学生主体部分内容不具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动作,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创设情境进行体验习作,以观察为基础,以激发兴趣、扎实训练为核心,把学生独立的个性融于语言文字之中,是进行作文指导的好途径。立个性之人、主体之人、真实之人,正是作文教学的崇高追求!
三、组织多种活动,拓展体验空间
教材是一个根据地,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由此走向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加强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沟通,与实践的沟通,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主张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既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如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好动、好表演也是学生的天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如果发现学生主体部分内容不具体,要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幼鳎?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也就不难达成。总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主动的;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挥洒自如地写,写出个性来,从而开创“百花齐放”的作文新天地;才能更好地让作文教学在学生的体验中获取、深化、升华!
参考文献
[1]郑灵芝.“情境教学”尝试[J].云南教育,1997,(Z1).[2]陈浩.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语文,2010,(05):10.
第四篇:批改作文新尝试
批改作文新尝试
临汾市洪洞县古槐小学杨红凤
《小学作文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看到了光明,找到了希望。许多年来,作文教学的批改,一直是老师的事情,老师一人要面对满教室的学生作文,老师像牛,埋头批改。发下去学生大致瞟上一眼,就过去了,试想教师的批改起作用吗?既然不起作用,何必浪费时间与精力,为什么不去寻找好的批改方法呢?
今天终于找到了。可以尝试尝试。它的优点有许多:节省了老师的批改时间,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另外拓宽了一个评价资源:家长与伙伴,家长可以面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反馈及时有效,时间和精力上都超过了老师;伙伴与朋友的评价,属于同龄人可以互相学习,做到知己知彼,共同进步;自评可以使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心里有一把尺子,更加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不足之处: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家长不同的素质。再者,班里寄宿生比较多,这一块儿学生,有待我们老师思考,应该怎么解决;应该有特殊措施。更重要的一点:教师的激励机制一定要跟上。
我计划开学后就试一试这种办法,假期做个周密计划,一边使用一边完善。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让学生在体会计算的快乐中提高计算能力
连南民族小学 班国新
【提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激发计算兴趣、指导科学计算的提 高方法、创设成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快乐,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学好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快乐、提高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潜能,提高计算能力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本人粗浅的体会。
(一)从激发计算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之所以不爱学数学计算,主要是觉得数学课“没意思”、“计算不好玩”没兴趣。针对学生这种思想,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学生,使其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①趣味数学故事激趣,学生对故事都感兴趣,如果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如在讲分数的乘法时我就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一个西瓜八戒吃了四分之一,悟空吃了剩下的三分之一,你知道他们俩谁分的多些吗?话声刚落学生就抓起了笔跃跃欲试。②心理激趣,利用小学生好表现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开展口算、简算我最快!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吸引学生。我常常利用课前的3分钟,进行这种比赛,学生非常的感兴趣,还未等你完全出示好题目,都乐意地举起了小手,都叫不过来了,于是有的学生央求我,老师您难道就不能多出几道题吗?还有的说,老师下节课记得还要继续喔,满脸的意犹未尽。③实用激趣,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接受数学,快乐地与计算结缘。如:在这个学期里,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了多项实践活动,“买东西的学问(打折问题)”,我让学生模拟服装店竞价打折销售衣服的情境;“粉刷墙壁需要多少钱问题”,提出了我家装修我做主;“生活开支问题”提出了,这月我当家。学生感兴趣极了,就连一向不喜欢学数学的五(4)班房贵源同学都拿起了笔,问他为什么?他说:“有用的我要学!”,大部分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乐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计算,解决好问题。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与数学计算密不可分,生活需要数学,生活需要计算,没有数学知识不会计算,生活将寸步难行,而且在计算解决中,收获了快乐的情感。从而在脑海里扎根:我要学好数学,学好计算的愿望。事实证明当学生感到数学、计算“有意思”、“有点用”的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数学,喜欢上计算了。
(二)指导科学计算的提高方法,让学生掌握快乐的钥匙 学生能否掌握科学计算的有效提高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的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计算的有效提高方法,便犹如夜行的人看到了指路明灯,学习的信心将会大大增强。
1、指导学生科学做题方法,做题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一看、二画、三想。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是在题上标出运算顺序,三想就是想清楚是适合用口算、笔算、还是简便计算。
2、指导学生甄别攻克计算难点的方法
①指导学生将具有相同特征的题目归类,并把其特征编成顺口溜熟记于心。②指导学生将容易混淆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甄别,使学生迅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对知识的正确认知。③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估算、尾数验算法,科学纠错集错。
(三)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学生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计算成功,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这比教师一味地向他们讲述计算的重要性和一味地对计算方法的传授要强几倍,甚至几百倍。学生一旦对计算产生兴趣,就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计算,就会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对计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也就会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1.实施具有弹性的分层练习、分层作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上我应学生的要求设置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先让中下层学生做,基础题容易成功,让他们时刻有一种成功的盼头;对于运算关系较复杂的拓展题,则由中上层学生做,并且中下层学生的题,由中上层学生给予评价析疑,这样既满足了中上层学生的挑战精神又让其享受了“老师级”的成功感。相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则相互竞赛,中上层学生题则由老师予以点拨,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享成功喜悦的长效激励氛围。课后进行有成功保障的有效作业:中下层学生一般是做和例题相仿的基础题,中上层学生则以拓展题为主;中上层次的题,计算能力强的中上层学生做四题,中下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一至两题;中上层学生一天做完的练习,中下层的学生他们可以两天完成;对于有多种解法的,中上层学生要求一题多解,中下层学生只要有一种适合自己的解法即可。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训练要求,但都在稍加努力之后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在每节课中安排随堂考查让学生体验成功
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学习。随堂考查,要求因人而异。对中下层学生的要求是:尽力而为,争取每次都有进步,收获成功的喜悦。如果你上次做对两题,这次经过努力对了三题,就是进步!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