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投资工作中
进一步发挥投资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我国的发展阶段特
别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实际来看,实现中部崛起应当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尤其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投资工作中。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不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资不足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8.6%,中部6省为44.3%,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全国人均投资6776元,中部6省为447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如果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不可否认,目前全国的投资率偏高,但中部6省的投资率仅略高于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因此,在我国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初期实现中部崛起,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这就要求中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投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崛起。
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好地发挥投资在促进中部崛起中的作用,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投资工作中。为此,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因此,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的粗放型工业化道路,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可持续的。实现中部崛起,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中部的投资和发展,无论是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和升级还是新上项目,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着眼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部的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大力推进城镇化,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要以就业为前提,这就要求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来推进城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缺乏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镇、导致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的教训值得汲取。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不能孤立发展,而且即使今后城镇化达到了较高程度,还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因此,必须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就要求兼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方面的投资,既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工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又推进城镇化、打造城市群。只有科学统筹和分配两方面的投资,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既保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保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着眼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部地区人口集中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就业(包括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压力很大。中部地区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在现阶段强调加强投资、发展经济,必须把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的投资和发展,才是有活力、有后劲、可持续的。
着眼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和农产品的重要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中部崛起,需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不发展、发展慢,难以实现崛起;不顾条件盲目投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转变增长方式,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比如,避免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项目,鼓励投资于再生能源项目、环保型项目,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于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等。这些方面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践表明,投资的多少不是经
第二篇: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官兵需求的方方面面
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 到官兵需求的方方面面
建筑七连政治指导员 高 鹏
首先感谢上级领导能够让我参加这次第二炮兵司令部组织的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这是上级领导对我的关爱和照顾,同时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能在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学到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此次培训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聆听了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后勤指挥学院等院校的著名教授的授课,对胡主席“七•一”讲话精神、基层按纲抓建、如何练好“四功”等内容进行了学习,并组织了专题研讨交流。学习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个人也收获了一些体会。尤其是在后勤指挥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张弛主任关于军队党支部工作概述和“三个能力”建设的课程中,我对在如何实践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论断,对部队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个重大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说明,要想科学的管理好部队就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的管理方法上还存在错误的认识。
(一)以人为本不同于“老好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骨干对以人为本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觉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就是“老好人”,用以人为本来管理部队容易把部队带散,不可取;另一种是对官兵的管理要完全贴近官兵的需求,对一些原则上的问题可以模糊对待,要做一名“老好人”。这两种思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满足官兵的各方面需求,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创造连队和谐氛围,促进连队的科学管理。按照第一种认识来管理部队,战士正当的各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心理压力大,与连队的积怨增多,连队官兵关系紧张,必然影响连队的发展;而按照第二种认识来做,干部骨干在管理上立场不够坚定,对明显违反部队纪律的人不能严肃处理,这就会导致连队凝聚力不强、作风松散,缺乏部队应有的执行力,完成任务的标准将会明显下滑。所以说,我们必须摒弃“老好人”思想,合理运用好手中的权利,满足官兵的正确诉求,才能实现部队的科学发展。
(二)官兵需求不等于“找麻烦”。在平时与一些干部骨干的谈心中,总能听到一些同志说现在的战士事情太多,有事没事就要找你谈心,解决个人问题,纯粹是“找麻烦”。可通过调查我们也能发现,“麻烦”比较多的连队往往都是官兵关系融洽,连队氛围和谐,而没有这些“麻烦”的连队往往会出现大麻烦。其实这就是因为一些干部骨干没有理解解决战士实际困难,满足战士合理需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干部骨干,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把战士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解决,用心去帮助战士,真正做到“爱兵、为兵”。其次,要学会对战士的引导,当战士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时,不能将战士一棍子打死,认为战士是个刺头,欠收拾,这样会激化官兵矛盾,将小事扩大。我们应该正面引导,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让战士主动认同,把“麻烦”化解掉。第三是要敢于承担“麻烦”。在战士遇到一些迫切问题时,要依靠组织的力量,敢于替战士背包袱,解决战士的“麻烦”,让战士真正意识到有困难找组织。
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带兵理念,如何将这种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我觉得要抓住一点就是实现官兵的个人价值。很多战士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在部队工作的这几年没学到什么东西,日子都是一天天混过来的。”说出这样话的原因就是战士们没有在部队体现出个人价值,不能体会到在部队的收获。在基层部队中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实现官兵个人价值的体现。
(一)培养官兵岗位成才的意识。岗位需要是个人成才的最终方向。成功成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你要适应岗位对你的要求。由于部队和地方在岗位需求上有所差异,一些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无法在部队中获得的,部队的一些要求也不能适应地方的需要。大多数战士最终都要面临走向社会,一部分人就对提高部队要求的个人素质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官兵岗位成才意识中的最大困难。解决这个困难我们要让战士了解部队要求和地方岗位需求的共同点。现在很多地方的企业公司都十分喜欢聘用退伍军人,最大的原因就是退伍军人的个人素质和执行力远远高于一般的员工。这种个人素质和执行力是依靠部队长年累月的磨练和严格管理所得来的,是在地方学习不到的本领,是在任何岗位上成才成功的基础。我们要让战士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部队培养个人能力素质既符合部队对战士的客观要求,也是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牢基础。只要形成这种意识,战士就能够将部队工作和个人价值实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创造官兵学习成才的环境。在基层部队我们经常能发现这种情况,一些连队把战士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战士一天的工作十分紧张,很少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探查原因,原来是连队领导害怕战士的时间多了容易闲下来,而闲下来就容易出问题,为了连队安全稳定,就把战士弄的十分忙碌。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战士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战士的业余时间全部占用,战士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这会导致战士对工作和生活的疲惫,使战士逐渐由主动完成工作变成应付差事。其实要想让战士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我们应该做好引导,应该像治理洪水一样,宜疏不宜堵。一是要让战士有东西可学,给战士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和书籍。二是要让战士有地方可学,为战士设立学习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要让战士有机会可学,对于愿意主动到地方学习各类技术的战士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最后一点是要使连队有学习氛围,在连队制定相应的规定,形成定时定点的学习机制,帮助战士自律学习,并对有突出学习成绩的同志进行奖励,使连队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军队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基层连队我们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官兵需求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知兵、爱兵、为兵”,为官兵谋福利,让每一名战士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营造和谐的军营环境。
第三篇: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画卷
--有感于“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
2012年龙年春节期间,安徽建行开展了“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各级管理者将对员工的关爱传递至员工亲属心中,描绘出了一副情真、情切、情浓的写意画卷。
情真
画卷展开,泼墨之前,最重要的是立意的构思。省分行新一届党委立意确立的主线便是“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治行理念。“关爱源自真诚”,于是有了2011年一系列关爱员工举措的推行,有了这些关爱员工举措的自然推动,有了这些真情实感的表达,开展“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走进员工家中,大家便会觉得很自然。
情切
泼墨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省分行党委的真心运笔,点滴相扣,深入人心。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让员工更多的享受发展成果。2011年,安徽省分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全行员工的辛勤工作,背后也离不开广大员工亲属的支持和付出。现在我们很多员工忙于工作,对家庭照顾不够,同事之间也了解不深,很多人彼此共事多年,还不知对方家住哪里,对对方的亲属家人更是素未谋面。这些朴实的言语,让我们员
工砰然心动。这样的拳拳之心,更让每个员工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情浓
画卷是写意的,写意的过程充满着和谐和温馨。各级管理者在走访员工家庭过程中,有的员工和家人早早等在楼下,有的员工家人提前将家里收拾一新,有的员工亲属准备了茶水点心。慰问组带去了省分行党委的慰问信、慰问金和礼包,向员工亲属解读了慰问信的内容,介绍了我行业务发展情况,对员工亲属的支持理解表示感谢,祝愿他们新春快乐。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家常,问问员工家庭的生活,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学习等情况。真切的问候、温馨的交流,大家共同营造着这幅大爱之画卷。
“龙年传亲情,员工家中行”慰问活动得到了安徽建行员工以及员工亲属的广泛认同和传播,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慰问活动在这幅让人动容的爱的画卷上,泼下了浓浓的重彩和感动的瞬间,让大家久久回味,更让大家豪情满怀,为明天。
第四篇: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去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部工作中去
赵洪祝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系统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把握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把加强教育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先导,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为民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始终保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奔放激情,为群众说话,对人民负责。二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引导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先生,树立爱民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特别是要对群众充满感情,视人民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来信为“家书”,视群众期待为“家计”,视群众工作为“家业”,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三要牢固树立权为民赋、权为民用的权力观,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干出促进科学发展的实绩。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办法,使考核评价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要防止简单地把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等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特别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做基础工作当“嫁衣裳”的人吃亏。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点,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群众工作。经济发展始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改善民生。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就好比既要做好“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惠民富民十大工程”,完善收入分配、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协调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关键,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其作风如何,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做好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我们要切记:当领导时间越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要防止漠视民生;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本领。要以联系基层、企业、群众和对口帮扶等形式,在全省开展“千局万站优环境促发展推进年”活动,通过评选“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积极创建服务效能型基层站所,特别是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基层干部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做到讲话让群众“听得进”,交往让群众有“亲近感”,办事让群众“信得过”。
把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利益。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要从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方面深化改革,从政策层面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定决策、上项目、抓工作时,切实把群众路线贯穿其中,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凝聚好各方面智慧和共识。二要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深化改革,力求体现公平公正。要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在更深层次、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实现资源的公正廉洁配置。三要从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深化改革,努力方便群众办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工作机制,深入推行各项公开工作,创新行政服务体制机制,实行批管分离,规范权力运行,推进源头治腐。四要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减少和杜绝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要增强依法办事意识,严格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
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举措,建立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和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搞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政法、维稳和信访工作,梳理和化解一批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要着力深化“和谐浙江”建设,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农村构建和谐村民关系,在社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在学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机关构建和谐同事关系,在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家庭构建和睦家人和亲属关系。二要着力完善服务群众各项制度。完善“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做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各级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帮助基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三要着力完善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进一步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机关要工作下移、重心下沉,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下基层接地气,同群众打成一片,增进群众的信任。四要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群众权益的维护者,正确反映和切实维护不同方面群众的权益,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五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做群众工作,必须增进群众福祉,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要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
把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转化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的事作为第一大事来对待,把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关系全局的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实、抓好。各级领导干部要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首先,要知民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冷暖,尤其要到困难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条件艰苦、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其次,要解民忧。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力去管,再小也要尽力去办。再次,要化民怨。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领导干部绝不能回避矛盾、逃避责任,必须深入一线,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善于化解矛盾,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最后,要结民亲。我们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领导干部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进百家门、访百家人、分百家忧、解百家难”,通过“攀亲结友”,与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去,把忠诚于党和服务人民统一起来,把增强履行职责能力和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统一起来,着力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着力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在检察工作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在检察工作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执法理念,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有效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纠纷,调节社会关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维护社会稳定和化解社会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公民的安全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数。社会治安状况,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家性命,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检察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发挥批捕、公诉和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严厉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 重暴力犯罪和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突出打击涉黑、涉枪、涉爆、涉毒、涉赌、涉黄的犯罪活动: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侵犯知识产权等各类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破坏发展 的犯罪;积极办理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案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办在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利益等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官员腐败、司法腐败及渎职犯罪等问题,是百姓极为关注的焦点。腐败问题、渎职犯罪问题不解决,很难提升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社会也不可能和谐。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期望值很高,惩治不力影响民心,而民心稳是稳定之根本。案件办好了,能有效地化解因贪污贿赂渎职行为的存在而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把案件办砸了,或有案不办、执法不严,或刑讯逼供、饲私枉法,则可能会激化矛盾。检察机关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取得成效,实现法律监督效益的最大化,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通过有效惩治犯罪,不断提高公信力是很重要的内容。公信力就是检察机关的公共影响力。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是法律监督工作的成效,具体地说主要是办案质量和队伍自身的形象。因此,检察工作首先要讲究办案质量,在惩治腐败工作中,应始终追求办“零缺陷”案并查办大案要案;其次,检察队伍应是一支公正、廉洁、高效、执法文 明规范的队伍,这也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唯有自身素质过硬,树立良好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二、坚持公平正义和法律统一,保障社会和谐秩序 错误的案件,甚至是实体及程序上发生哪怕再微小错误的案件,都会给民众造成伤害乃至动摇法律的社会根基。法律监督既要监督有不查、有罪不究的问题,也要解决不该追究而被追究的问题,使枉法的行为受到处理,使遗漏的犯罪分子受到打击,使被冤枉的当事人得到保护。法律监督既要纠错更要防错。就当前司法实践暴露出的问题,预防和避免错案发生,检 察机关本着对法律、对社会、对公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贯彻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运用科学的证据观,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无疑是最根本的保证。需要指出的是,检察机关推行外部监督机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和谐社会,主动接受监督,增强防错措施在检察工作的创新体现。
肩负监督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检察机关,要从受理申诉控告信访中及时发现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引发上访案件的不安定因素,快速反应,依法妥善解决;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以人为本地解决申诉人的冤情和法律困惑,通过推行检务公开制度,让他们不再为同一个困惑踏上不断申诉上访的征程。探索检察机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十分有益。建立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不仅能代为社会上不特定的被侵权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寻求整体上的司法救济,节约大量的诉讼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缺乏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情况下,有效纠正侵权人的种种违法行为,为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秩序环境。
三、预防犯罪和参与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社会和谐空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执法者既要以合适的强制手段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伤害,又要注重对各种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对违法犯罪现象的预防。检察机关要认真研究各种社会矛盾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实证明,黄、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是滋生刑事犯罪的温床:一些民事纠纷是酿成 群体事件,甚至是引发恶性犯罪的导火索。检察机关要在履行职能中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努力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首办环节。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犯罪、参与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漏洞时,应及时提出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排除犯罪隐患,铲除犯罪土壤。同时,要跟踪检查抓实效,防止类似犯罪的再发生。在不和谐的背后,常伴着这样或那样的腐败现象。推进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除需要健全法制,加强监督,还需要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视媒介、报刊杂志资源,积极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另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屡“进宫”,令人很震惊。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那么,为此买单的将是全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突出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政策教育,建立相关单位、社群组织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帮助刑释人员树立信心,为刑释人员重新走上生活道路创造条件,切实为刑释人员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是使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回归正常人生活状态的有效途径。
四、贯穿人权保障和人文关怀,彰显社会和谐精髓 执法机关过多强调法律刚性的一面,把处罚和震慑当作法 律的惟一属性,并未从根本上达到消除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的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人的权利和尊严,其人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执法人员如果不转变执法理念,不仅容易造成冤错案,而且势必对和谐社会留下隐患。法律的人文关怀和法律的有情操作,一样不失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让罪犯在感受到法律的铁面无私时,也体味到法律的通情达理:让犯罪的人在接受法律惩处时看到的是走向新生的路,而不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比如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特别是当犯罪嫌疑人家庭遭遇这样或哪样不幸时,多采用一些人文关怀的办法,减少因案发带来的对家庭的不利影响;再比如反贪侦查部门依法搜查,可以避开犯罪嫌疑人的未成年子女。凡此种种,刚法柔情,让人看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情感的尊重和保护,让人感受到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和谐理论要求依法协调社会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平等对待和机会均等。因此,我们检察机关办案工作在保障被告人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都应给予公平的注意。对一般涉及赔偿的刑事案件,鼓励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接触交流,并在自愿基础上确定赔偿方案,使被害人得到补偿,犯罪人取得谅解,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一般的由民事纠纷所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如侵害人彻底认罪;侵害人与被害人自愿和解;社会负面影响己消除等情况,尝试用调解的方式来化解这种多发的矛盾也是十分有益的。未成年犯罪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刑罚理念己从单一的惩罚转到 惩罚与教育并重。然而,我国刑罚则受罪有应得的传统报应思想的影响,在刑罚适用上较少考虑保护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能否更有效地发挥检察职能,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非监禁化或者轻刑化处理,值得思考与探求。
总之,我们新时期的检察官应该在检察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执法理念,抛弃那些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理念,树立一切为了人民、走群众路线、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司法活动走向理性、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