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腾飞(修改稿4)定稿
“幸福安装伴你行”
(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腾飞
——中建五局安装公司成功引入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2013年4月,中建五局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科技设计部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彰显了企业科技实力。该公司是世界500强之前100强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企业、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全资独立法人子公司、中国一流的机电安装施工总承包企业。
近几年来,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经营状况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公司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合同额、营业额、综合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2.3%、43.2%、47.5%;参与施工的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太平金融大厦、中石油西南分公司办公楼三个项目荣获鲁班奖,成为2012年全国机电安装施工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三个鲁班奖的企业。
注重科技创新,并善于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该公司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公司现有的科技设计部于2009年设立,主要职能为科技研发、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几年下来,公司不仅获得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也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又称BIM技术)在国内施工行业的推广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可视化、协调化、模拟化的BIM技术成就公司核心竞争力
深化设计水平是机电专业公司技术能力的体现。长期与港外资项目合作的中建五局安装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涉足深化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机电深化设计工作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深化设计人才,公司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具备良好的深化设计能力。
作为建筑行业新技术,BIM技术是攻克机电工艺设计难题的“利刃”,是建筑企业降本增效的“法宝”。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在技术领域一直把握着先机,对于新技术,总是率先推广应用。中建五局安装公司与BIM技术结缘于2008年的上海太平金融大厦的机电安装工程。
上海太平金融大厦是一个高档写字楼项目,机电管线密集复杂,深化设计难度非常大,运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因此,该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尝试运用了
刚被业界提及的BIM技术,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深化设计任务,并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这让公司决策层看到了BIM技术的优势,以及它对未来建筑业的影响力,于是马上安排专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化、模拟化等特点,可以将常规的二维表达转化为三维可视模型,模拟真实构建过程中的场景,各专业间、各工作人员间都可在一个三维协同设计环境中共同工作,轻松有效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因设计或施工方面的失误所带来的遗憾„„但另一方面,这项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真正投入应用的很少,并且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及机构也很少。
2010年初,公司承接了无锡恒隆综合发展项目综合机电安装工程。该项目是一个集高端商场、酒店、办公为一体的综合体,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机电工艺复杂、施工规模大。为确保施工质量,业主要求机电管线综合布置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三维深化设计,并递交项目三维BIM竣工模型。公司领导层当即果断决定,着力引进与推广BIM技术。
“引入与推广应用BIM技术对于公司来说既是一次严峻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公司党委书记伍靖平坦言,有无前瞻性是决定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能否领跑行业技术的关键。
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易志忠为首的BIM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科技设计部负责BIM技术应用的实施和策划,从技术、人员、硬件设施、经费方面都予以重点支持,并确定无锡恒隆综合发展项目为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2010年9月,公司举办了长达30天的第一期BIM技术应用培训,3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公司还购买了AUTODESK REVIT软件和十几台图形工作站,为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经过近半年的运行,无锡恒隆综合发展项目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设计图业主很满意、经过BIM优化过的施工方法很科学、很经济……
培育核心技术产生的“科技红利”让公司尝到了甜头,有了前期的经验与成效,公司决策
层于2011年又做出了全面推广应用BIM技术的决定。五个分公司都着手推广应用BIM技术,明确示范应用项目,配备软件和硬件平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采取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与无锡恒隆项目交流的方式将BIM技术成功推广到了各个项目。
2012年,公司又针对近两年引进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举办了第二期BIM技术应用培训。截止目前,公司已培养了近100名BIM技术应用人才,占总工程技术人员的20%,其中近20名工程技术人员获得了AUTODESK REVIT BIM技术工程师认证。“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培养新人,把BIM技术发扬光大,打造成公司的一个‘技术品牌’。”公司总工程师杨勇说。两年多来,公司已在十余个项目上成功推广应用BIM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确保了施工工期,还节约了大量的施工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科技效益,仅无锡恒隆项目通过BIM技术降低工程直接成本逾千万元。
在深化设计方面,项目利用BIM技术对水管、风管、母线、桥架等路由及尺寸进行优化,找出最短的路由、最优的尺寸,节省材料的需用量,降低成本达项目总造价的3%以上; 在材料管理方面,项目将BIM技术应用于物资的限额领料,有效地减少了材料浪费,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以暖通风管的钢板制作与安装为例,按常规的制作与安装方法,损耗量多数都会超过定额所规定的11%,通过应用BIM技术,大大减少了废料,项目损耗率不足4%;在施工管理上,项目通过BIM技术四维施工模拟,优化施工工序与工艺,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返工。
“专业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BIM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党群部部长卢丽辉说,该项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业主们的充分肯定,助推了公司的市场拓展和快速发展。
BIM技术使公司品牌号召力持续高涨
率先掌握一项新技术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它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新一轮科技增长,提升企业的经济、人才、社会效益;也可以促进企业地位在行业版图中的重新洗牌,再次定义行业“品牌格局”。因为前瞻性地引入推广BIM技术,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已成为国内施工企业中应用该项技术的“领军企业”,品牌号召力持续高涨。
2013年3月,由中国建筑总公司与原铁道部共同组织的BIM技术应用成果和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建五局安装公司作为中建系统机电安装专业BIM技术应用最好的单位,应邀进行第一个专题发言,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原铁道部工管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盛黎明听完后高兴地说:“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BIM技术应用程度很深入、水平很高,中建系统BIM技术应用走在了行业前列,希望能有机会开展相关合作。” 早在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科技司朱乐处长、中建总公司技术中心李云贵主任、BIM技术专家何关培先生在无锡恒隆项目进行信息化示范项目验收时就很肯定地说: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BIM技术应用程度完全达到了信息化示范项目的要求,整体水平处于中建系统及行业前列。”
同年,由于BIM技术在公司的成功推广,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受邀参与《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两项国家标准编制,真正站在了行业技术的前列。作为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无锡恒隆项目在项目管理上也已连续两年位列中建五局前三,荣获中建五局、中建总公司、外部单位二十多项荣誉。
为充分挖掘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和要求,公司还投入科研经费逾千万元,对《BIM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科研立项。通过课题研发,研究与制订BIM技术在机电施工行业的应用标准,开发基于BIM技术的现场施工管理系统,采用“BIM三维模型+时间+资源”的五维建筑管理方案对项目进行管控。该课题已被列为中建总公司重点科研课题和湖南省科学计划项目。
“近年来,我们注重科技创新意识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建铭介绍,除BIM技术外,公司还引进应用了地源热泵、电能管理监控、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等近10项新技术,成效显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2009年起,公司领导层就通过会议座谈、专题培训等方式,大
力宣讲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每年都将科技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区域分公司和项目,落实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将指标的实现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2011年,公司董事长易志忠在一次科技工作会上明确指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绶带和勋章。”这犹如一支嘹亮的号角,吹响了整个公司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据统计,2009至2012年,公司共荣获鲁班奖6个、全国安装优质工程奖4个、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0多个、全国科技进步奖1个、授权国家专利44个(其中发明专利2个)、国家级质量管理成果奖3个、省部级质量管理成果奖10余个、发表省部级论文30余篇……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保证了科技成果的推陈出新,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科技红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客户们投来合作的橄榄枝。
这一连串耀眼的奖杯与成果背后,洒满了安装人辛勤工作的汗水,它们所焕发出来的科技“正能量”,在推动企业实现5年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增长的同时,也将把中建五局安装公司建设“客户忠诚、行业排头、社会尊敬、员工自豪”的全国一流安装专业施工总承包商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第二篇: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转型专题
持续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际华3536
马勇
近年来,国内服装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向两大方向分化越来越明显,一类企业是以突出品牌营销、国际贸易与文化创意的时尚都市型方向发展,另一类企业则是转向以科技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产业专精型方向发展。际华三五三六公司的发展战略偏重于后者,即产业专精型。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强企战略,通过“强市场、强科技、强生产、强服务”,达到“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优、生产效率高”,逐步实现企业由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变的目标。
一、企业简况
际华三五三六职业装有限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三六工厂),是世界500强企业——新兴际华集团旗下的骨干企业,全国服装百强企业,四川省优秀职业装生产企业,长期专业从事军需被装产品、各类职业服装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国家规定的14个统一着装行业服装供应保障的骨干企业,国家特种劳动防护服定点生产企业,国家民政部应急救灾产品定点生产单位,四川省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全国质量诚信示范单位。
二、企业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情况
1、持续抓科技创新体系、机制建设。公司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专利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制度》、《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研发经费管理制度》、《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15项管理、激励制度与办法,形成了公司健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
2、抓硬件设施建设,公司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投入一千余万元,规划并修建了研发大楼、服装展示厅、模板设计制作中心等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场所和环境。
3、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和科技人员的配置,积极搭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公司成立了科技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先后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公司于2009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又成为首批“四川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公司在两个中心下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技术部、质量部、成品质量抽查组等职能部室,同时还建立了“马勇设计工作室”“青军模板工作室”、“友双工艺工作室”、、“春儒维修工作室”等各科技创新专业工作室,配置科技人员140人,其中专职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团队成员近70人,保证了企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施。
4、加强产学研合作,多途径推动企业创新工作。公司利用两个省级中心为平台,分别与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共建“际华职业装研发中心”等企校合作共赢协议,实施服装设计、工艺等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共同设计、开发高性能、高功能和特种防护职业服装,开展科技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活动。
三、持续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1、以市场为导向,本着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成本的原则,坚持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公司每年超前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版型及新产品20多个系列,举办两次新产品推介会,推出功能职业装、商务及休闲系列外装、衬衣、裤装、户外服等新产品品种,推动企业产品升级。
2、落实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设备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公司研究和实施重大设备技改项目与大型技术装备最优化引进方案,并先后投资近三千多万元(其中政府项目资金近300万元),引进瑞典ETON服装智能吊挂线,美国格柏服装CAD设计制版系统。CAM服装裁剪系统等先进装备,经过技术消化和论证,寻求劳效提升、产品品质保证、技术设备利用最优化。
3、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企业专有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形成公司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每年申报专利十余项,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成果33项。
4、积极推行生产组织模块化,生产制造工艺模板化的“双模化”生产组织模式,推进企业向管理精细化转变。开发和推行服装“双模化”技术,一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10%以上,助推企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二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订单交期保障能力及执行能力,以帮助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应对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实现快速联动;三是提高产品品质,为公司追求完美质量,打造职业装第一品牌、高级定制高端品牌奠定基础;四是可形成标准化工序,使复杂工艺模板化、标准化、简单化;五是通过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制造模板专用技术,积累公司知识资产,保留职工的技能与经验。
5、实施员工智能考勤系统、财务核算ERP、协同办公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转型升级。
第三篇:弘扬商标文化,助推企业腾飞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弘扬商标文化,助推企业腾飞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弘扬商标文化,助推企业腾飞。
我们xx集团是一家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大型民营建筑企业。下设房地产、设备租赁、建筑装饰、桩基工程、建材经销、机械施工x个分公司,从业人员x人。近十年来,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弘扬商标文化,通过打造企业品牌,助推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公司连续6年被省政府评为“湖北建筑综合实力20强”前三甲,2012年昂首迈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列x位。“xx建设”商标,被x省工商局评为”x省著名商标”。10年来,我们打造商标文化,助推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强化商标文化意识
xx集团成立于1987年4月,其前身是辛冲镇农建队。诞生初期,人员不满x,固定资产不足x万,年产值仅为x万,被同行戏称为“三无”(无资质、无资金、无市场)农建队。2004年,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变集体所有制企业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在体制变革的同时,区工商部门引导我们将商标文化的打造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公司上下一致认识到,商标是企业的标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创建商标,擦亮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年10月,我们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2008年6月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服务项目核定为37类和19类、35类、36类、42类等5大类范围。历经10年的品牌经营与实践,“xx建设”商标已成为湖北省建筑行业的金字招牌。
二、加强宣传,扩大商标文化影响
商标成功注册后,我们迅速开展了商标的全面使用。公司网站、报纸、宣传画册、项目施工现场,“xx建设”的商标标识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为了进一步发挥商标的品牌效应,向全国知名商标进军,近年来,我公司不断加大广告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站、期刊杂志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公司还印制了大量带有商标标识的纸杯、图片、办公用品,派发到x多个项目部,供企业员工和客人使用,使xx集团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诚信为本,丰富商标文化内涵
商标标识只是企业的外部形象,更重要的内涵是企业必须向社会和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在打造企业商标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致力于打造诚信企业,始终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管理,精心施工,奉献一流,满足期望”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奉行“一砖一石,全心全意,和谐高效,质优诚信”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地恪守“靠至诚至信兴业,创百年老店xx”的宗旨,积极向社会奉献一流产品和一流服务,工程质量连创佳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工程建设优质奖x多项。其中,2011年承建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工程,荣获国家最高建设质量奖——鲁班奖。
四、筑福天下,拓展商标文化外延
商标文化承载的是企业的综合形象和整体形象,既要不断丰富内涵,又要不断拓展外延,商标文化才能不断彰显活力。近年来,我们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作为拓展企业商标文化外延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公司先后拿出x多万元,用于助学、助老、助残、助困,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今年7月11日这天,我们隆重举行了2013年捐资助学活动,一次性捐资x万元,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都做了专版报道。我们的大爱之心和美好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公司被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区慈善爱心企业。
各位领导,各位老总,同志们,目前我们公司在巩固全省建筑业第一方阵地位的同时,正在向全国建筑业第一方阵进军。我们要承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和这次会议的东风,借势而上,向全国驰名商标进军,把xx建设的名片擦得更亮,争取为新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四篇: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固始电业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固始电业局坚持把企业发展需求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完善措施助创新:一是强化创新环境,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从营造创新环境入手,成立了技术创新领导小组,通过局域网、黑板报、横幅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宣传,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改革创新。二是强化人才管理,构建科技创新队伍。该局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建立科技人才职业规划,严格制定培训措施,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引导职工干一行、精一行,掌握一项新技术、应用一次新技术、突破一项新纪录,努力构建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重奖科技创新人才。该局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员工进行重奖,立标杆树先进,针对成果项目、创造效益等不同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让员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创新改造带来的益处。
仅2010年元至十月份,企业已经获得新型专利授权5项,申报软件著作权4项,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篇,QC成果11个。大批成果的应用,已经有效地减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环节中的成本支出,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使该局彻底摒弃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发展的增长模式,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和谐发展之门,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第五篇:创新,企业再次腾飞的双翼
创新,企业再次腾飞的双翼
文 博
如果说之前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输变电行业来说,只是风雨欲来,那么2010年我们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风急雨骤,经济危机对输变电行业的影响在这一年里得以凸显,一方面因为前期市场过热的惯性引起的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的市场萎缩这一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变压器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因为过度的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使得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危机当前,群雄奋起,有人将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喻成一场长跑比赛,那么如今的西变正处于‘弯道’位置,我们有机会超越别人,同样也可能被别人超越,那么西变如何能成功实现弯道超越,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经受经济危机风雨的洗礼,这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想摆在西变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深化创新理念,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努力打造企业的竞争新优势,通过创新缔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抵御市场风浪,度过危机时期的阵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谈,我对于创新与企业发展的一些认识。
一、技术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车轮,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第二届“神华杯”青年创新成果颁奖典礼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荣融主任指出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至少50年的技术储备,这样才可能将一个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驶上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人们在惊异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充分享受着技术创新对于生活的巨大改变。在席卷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之后,国家将转化经济增长模式作为应对危机主要手段之一,以技术创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双轨道发展模式,更是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物联网技术、4G通讯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的提出和实施,新一轮的技术创新高潮已经涌起。
西变作为国内变压器制造业的头羊和风向标,从建厂之初就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先后开创性的研发了多台重点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为我国的输变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西变仍然保持一个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将技术创新的视野拓展的全球范围内,并较早的开始了技术引进的道路,西变技术引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技术合作的对象包括阿尔斯通、东芝、ABB、西门子等世界知名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方式,西变研发技术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是目前以西变为代表的中国变压器制造企业与ABB、西门子这样的世界顶尖类企业相比,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仍难以摆脱“第二集团”的位置。通过对标不难发现我们在部分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以及重要的组件及原材料方面还是很难做到高度自主,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时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 紧迫感,在科学技术奔流向前的长河里,我们始终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目前危机尚在,所有的企业都身受危机带来的阵痛,西变也在尽上下之力来应对这场来势凶猛,规模空前的危机。经过认真分析外部面临的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求,西变决定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根本动力,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助推企业的二次腾飞。如今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高潮已经掀起,我们欣喜的看到西变创新的土壤里盛开出一朵朵瑰丽的花朵,双百万的电力变压器、ASA组合式变压器、±1000千伏换流变压器等等,一些列新产品不断创造输变电的神奇,也在不断续写着西变半世纪的辉煌。
二、管理创新是难点。
把西电打造成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输配电设备供应商,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国际一流的行列不断迈进,我们将ABB、西门子这些国际知名的电气企业作为自己的benchmarks(标杆),经过对标我们不难发现,相对技术上的差距我们的管理上的短板似乎更突出一些,相对技能创新我们更需要一个创新的机制,所以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也是西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相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难度似乎更大一些,因为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依靠技术引进来实现,可是“拿来主义”似乎对于管理创新不是太管用,因为管理应该是内生的,它是基于组织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流程而产生的,而且管理有一定的排他性,别人的管理制度在自己这里就不一定管用,所以管理创新更需要根据本组织的情况不断的进行发展提炼。
有人说过三流的企业是卖产品,二流的企业是卖技术,一流的企业是卖管理。这个例子说明如今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质量、技术性能的比拼,更深层次是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一种角逐。西变作为一个50多年建厂史的国有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感觉是管理创新不够,目前的管理机制只能够基本满足企业运行的需要,能够基本实现管理目的,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很难实现我们‘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企业管理就像一条链条,在正常情况下它带动企业有序的运转,如果管理机制不适应或者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它就会变成一条锁链,束缚企业的手脚,影响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这里列举一些企业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层级较多,导致的是工作上互相推诿情况时有发生;2)管理流程过长,造成内耗太大,效率较低; 3)在一些新的管理方法的使用上只重形式,忽视效果,比如三标体系的应用;4)部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过于陈旧,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现状,不能解决发展的现实问题等等。
上面问题的解决就要依靠管理创新,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再造,变冗为简,使各个流程尽可能的简化,进而提高运行效率,在管理层级设计上可以采用扁平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可以加强沟通,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加大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管理工具和方法,在应用时注重实效,同时建立健全相关企业管理制度,避免因为制度缺失造成的管理缺陷等等,通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效益。
三、全面创新是最终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企业科学发展始终遵循的原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技术创新是关键也是先导,管理创新是难点也是基础,只有在坚持技术创新同时做好管理创新,我们才具备全面创新的基础,只有全面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企业全面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创新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机制,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全方位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同时肩负着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等五大相关方的利益,所以在发展时要兼顾各个相关方的利益并实现和谐共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理念。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我们就要以满足顾客要求最为根本出发点,保证满足顾客的现实要求同时尽量满足顾客的潜在要求,让顾客有物超所值的感受。在组织生产过程中,通过对设计、制造、试验等各个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卓越的过程创造卓越的结果,同时通过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管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于员工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企业为员工的快乐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输出高质量的产品,现在企业不仅输出一种有形产品,那就是实物商品,它应具有优秀的品质,齐备的功能,能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输出一种无形的产品,那就是服务,优秀质量配合以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客户,赢得市场。同时企业也肩负着对于社会的各种责任,比如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社会公益等等。
企业管理是一个非常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同时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原来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以更加开阔视角放眼未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应对挑战。
四、文化创新是核心。
没有文化作为支持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很多知名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老店,并且永续辉煌,关键在于与他们植根于企业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文化的润泽和给养,可见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但是伴随着前进的脚步,今天终将成为历史,没有一劳永逸的文化,文化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要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现状并能够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样,西变今日的发展亦得益于企业5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西变的茁壮成长少不了企业文化的滋养,如今我们以“责任之道”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大家在分享企业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在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贡献。如今西电已经成功上市,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西变参与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也越来越多;常变、蜀能变的加入使西电变压器平台的外沿不断扩大;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输变电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颁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的挑战;低碳环保,安全节能,带来生产,生活的方式;80后,90后的青年成为西变年轻的一代,他们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维;在抗震救灾、社会公益方面西变越来越有作为,社会各界好评不断等等,这一切元素都在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这些变化也必将融入并最终沉淀到我们的文化当中,新文化必将指引新发展。
不变的只有改变,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神农氏便尝百草,到郑和七下西洋,到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到神洲七号飞船冲天,人类都是通过创新这根棒子,不断撬动时代的进步。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再次吹响,胡总书记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指出,今后10年要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对于西变来说无疑是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相信西变一定会架起创新的双翼,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现企业的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