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3专题三经济制度
……………………装…………………订…………………线……………………内……………………不…………………准…………………答……………………题………………………扬中树人2011-2012-2高三年级政治作业纸2011-02-10专题三经济制度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命题:龚桂林校对:龚桂林完成时间:30分钟【知识要点】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内容:。2.公有制为主体:(1)重要地位:(2)组成部分:、(3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编号0032.客观必然性: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收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等要素。
三、收入分配的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建立(3)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调节,取缔。通过强化,整顿,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又要。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又要;既要,又要;既要,又要。
四、与《经济生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
五、与其他模块中知识的联系
【巩固练习】
1.温家宝总理2011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有利于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④增加劳动者个人收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
域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这说明
①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②公有资本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
③我国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④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注入活力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3. 杭州今年将继续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实施面将扩大。绩效工资是
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实施绩效工资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③实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D.①④
A.15670元12600元12000元
B.15670元14670元600元
C.12600元14670元4000元D.15670元13670元12000元
6.新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取消了向个体工商户征收管理费的规定,同时明确了国家对个体
工商户实行市场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这一做法有利于①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③充分发挥个体经济的积极作用④提高了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7.下面漫画的经济学寓意是①要实行平均分配②要落实分
配政策 ③要提倡奉献精神 ④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8.2011年10月12日,美国连锁超市公司沃尔玛在重庆的分店,由于涉嫌拿普通猪肉假冒“绿色猪肉”销售,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业
整顿,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一起普通的执法行为却让众多西方
媒体浮想联翩,有外电质疑中国存在不少食品安全问题,但在标准
上外国企业要求过严;而《纽约时报》甚至引申到给这一事件贴上“经济民族主义”的标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外企业应同等接受监督
B.为保护民族企业,对外资企业违规行为给予重罚很有必要。
C.对外资企业违规行为给予重罚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
D.对沃尔玛的处罚是应对此前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正义之举
9.《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艺表演、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文化产业,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部分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从市场主体角度看,非公有制经济
A.为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平等的D.更适合股份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10.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
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
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A.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实现
B.收入差距扩大会使效率降低
C.收入差距与效率是正相关关系
D.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11.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首次独立成章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拉起。下列更有利于“把财富蛋糕更合理地分配到群众手中”的举措是①取消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性制度②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④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2.中国扶贫,不要面子要里子。提高扶贫标准,夯实共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注:2011年扶贫工作会议提升了扶贫标准,这意味着有更多低收入人群被纳入国家扶持与救助的范围,城乡分割的社会救助制度将从此趋向一体化。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1)简述图表(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3分),并分析我国扶贫标准不断提升的经济学原因(6分)
答案
13.①扶贫标准持续提高,意味着群众生活水准和福利水平的切实改善(1分);扶贫资
金逐年增加,说明国家财政实力的壮大,更加关注民生(1分);贫困人口由降到骤然增多,表明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任务更加艰巨。(1分)。
②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决定的。扶贫标准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2分);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扶贫标准,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2分);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扶贫标准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分)。
第二篇:中国经济制度
关于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再认识
唐颖
09国贸3班学号:0927220086
摘要: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之初表现出低效率。为此,从1957年起,我国就多次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修补式的“改良”,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超越了我国的现实国情。因此,想不通过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而仅依靠修补式的“改良”是没用的。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 传统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单一公有制为特点的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发展起来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目前,这一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转型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但转型的成就主要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传统公有制自身的改革。究其原因,对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不到位、不统一,导致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走走停停、举步维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起源
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其中,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梦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等是主要的方面。
1.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大同”思想的萌芽。进入西汉时期,“大同”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近代,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1902年,康有为的《大同书》,进一步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思想主张。
我国古代、近代的“大同”思想,对后人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渊源。
2.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梦想
在西方,虽然“社会主义”一词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有关社会主义的思想在16世纪初就已经应运而生了。1516年,英国的国会议员托马斯·莫尔出版了一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的著作。在书中,莫尔提出了要建立一个一切财产归公共所有,共同劳动,全体公民都可以享有平等、富足生活的理想社会的主张。以后的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无不是主张公有制的。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胡绳所说:“一切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都主张公有制。应该说,社会主义的理想从来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联系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梦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且是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主要包括:(1)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3)未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社会所有制,即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的公有制。(4)在国家消亡之前,社会所有制将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5)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成功的,我国的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预见,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
4.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和斯大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而且通过他们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把这些思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创立了两种公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理论。首先,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国家消亡前,社会所有制将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思想,提出了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交通运输国有化、邮电国有化、工业国有化的思想主张;其次,列宁提出了没收地主土地,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根据自愿原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广大小农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轨道上来的思想。列宁指出:当全国居民都组织到合作社中来时,这将是一种文明的合作社社员的制度。而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这种“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2)提出了在过渡时期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鉴于企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在实践中遭受到的巨大失败,1922年3月召开的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该决议在所有制上,允许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包括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代销代购制等在内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把列宁的一些思想变成了现实。但在关于社会主义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斯大林也有自己的创建:(1)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形式(2)“国家所有制是高级的最发达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集体所有制之所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由国家所有制占支配地位的情况决定的。(3)国家所有制优越于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国家所有制。这样才能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由于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并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斯大林的思想,一度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奉为圭臬;他们创立的革命模式,尤其是斯大林创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一度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当作唯一标准的革命模式或社会主义模式。我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封锁禁运,在政治上实行了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加之由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仿效甚至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样,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自然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二、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从1956年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至今,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先后经历了“大跃进”时期、“调整”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四次较大的变迁。在这里我仅就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变迁作一浅露的分析。
1.“大跃进”时期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从1957年冬季到1958年春季,我国出动大量劳动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通过了小社并大社的政策建议。随后,各地迅速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发表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谈话,掀起了各地兴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2.“调整”时期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鉴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中央于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提出后,毛主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于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实施。《六十条》的通过和实施,是对人民公社化错误的一个重大修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本身不仅没有触动,反而被固定下来了。
3.“文革”时期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文革”时期,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重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覆辙,许多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农村,大搞“穷过渡”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迫社员实行“三献一并”把生产队核算改为大队核算,甚至公社核算;把农民从事家庭副业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一割再割;集市贸易几乎全部被关掉;供销社也于1975年正式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商业。
在城市,对仅留的少量个体经济也作为“刮单干风”,缩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不少地方把独立核算的小集体工商企业也说成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不是被砍掉,就是被升级为统一核算的大集体,有的甚至被升级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营经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变动,是在极不正常的状态中进行的,不仅没有克服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弊端,反而使这一制度的弊端变得更为严重了。
三、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绩效
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无效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超越了我国的现实国情:
1.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超越了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行为特性作出具体的论述,但从他们比任何时代的政治家都更加重视和提倡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等不难看出,他们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设想,是以人的行为的利他性为假设前提的。这就是说,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能正常运行,要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应具备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人人都是大公无私的,谁也没有私欲,谁也不计较个人的利益。但在现实中,至少在人类能够达到财富极大涌流之前,在人的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能够彻底解决之前,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还不是这样的。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欲,大多数人都比较计较个人的利益,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动机,即通过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偷懒、欺骗、合谋等谋取自身利益的动机。这不仅是一个可以不断得到验证的的经验的事实,而且是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特性作出的基本假设。在此情况下,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能正常运行,要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是难乎其难的。
2.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前已述及,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建立起来的,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然而,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整个经济还处于小生产的阶段,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的90%,而现代工业经济只占10%。在生产力如此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理应经历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并在过渡时期结束之后,再经历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受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且建立起了以“一大二公三纯”为基本特点的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却没有考虑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特点,我国即使进入社会主义,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由于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整个经济的运行出现无效率,是不足为奇的。
3.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超越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为只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商品交换
为特点的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上述缺陷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次变革表明,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不相符的,企图不通过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而仅仅依靠修补式的“改良”是无济于事的。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3]胡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1994-06-1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0]薛暮桥.《九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陆百甫,李克穆.中国所有制结构重组的六大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第三篇: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基础,正是由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除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状态,才能摆脱资本家的剥削,获得主人翁的地位,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难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讲授时间:4学时 本章集中讲三个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或一部分劳动群众在一定范围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新型所有制。在我国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途径
(1)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具体方法是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
(2)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方法是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3.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保证。
(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就是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为社会进行劳动,其劳动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必要的的前提条件。第二、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及其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主要是谋生手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是合理的。
第三、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抵还没有达到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程度,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P183)
(二)我国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
(1)性质:社会主义经济
(2)作用: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2.集体经济
(1)性质:社会主义经济
(2)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增加积累,安排就业,满足 2 人们多种需要。
3.个体经济
(1)含义: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由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与使用,并直接从事劳动的经济成分。
(2)性质:个体私有制
(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作用:发展社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增加国家税收,安排就业。4.私营经济
(1)含义: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作用: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
人民需要。
5.“三资”企业中的外资经济
(1)“三资”企业的含义:“三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4)作用:(P189)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完善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通过优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主体。
(2)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3)改进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体制和市场行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1.总起来说,是由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在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不能以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直接实现等量劳动另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而是每个社会成员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根据多劳多得原则获得货币工资,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2.货币工资不仅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进行投资,还可以购买生产资料或流通资料组织生产和流通。
3.不能由社会按统一的标准直接确定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
(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生产要素分为劳动生产要素和非劳动生产要素两类。劳动者的体力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属于劳动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技术本身属于非劳动生产要素。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生产中的贡献参与分配,不是按其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才与分配。因为费劳动生产要素仅是生产价值与财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四)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个人收入的分类(P197)
2.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概念(P197-198)
思考题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什么内容?
2、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怎样认识多种所有制经济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7、什么是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第四篇:当代中国经济制度之我见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之我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摘要: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构成状态,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决定的。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凡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效率和方向。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本的和主要的地位,从而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结构状态,经济发展必然长期受到人口多、消费需求大、就业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等种种矛盾的制约。这种状况,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因而,只有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合理配置、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满足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现阶段我国非常复杂而又呈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导致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努力创办“三资”企业,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基本经济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则有
利于形成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多元化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在现有的608个工业门类中,国有企业涉及604个,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及533类,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7.7%。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军工、电网电力、石油化工、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其中,对于军工、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应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以上领域的重要子企业和民航、航运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股;对于石化下游产品经营、电信增值服务等领域的中央企业,应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引入非公经济和外资,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可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3)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是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什么样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内在地包含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1/3。
2、拓宽了就业渠道。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单位从业人员已达到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
3、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化。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到38.5%。
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到200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02.9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460.8万户,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到2002年底,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24196家。最后,促进了一批包括高新技术 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特别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剥削现象,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还是“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利大于弊,“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规范,抑制其消极因素,鼓励其更好地发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页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从政策、法律和工作措施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和国家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肯定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肯定它们在经济活动中享有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待遇,肯定它们能够进入所有竞争性领域和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从指导思想上、政策法律上以及工作措施上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司法实践看,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用
(1)加强司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坚持审判抓公正,队伍抓廉政,在审判工作中磨炼队伍,通过提高素质确保公正。要把根据证据认定事实,依据法律作出裁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标准和奋斗目标。在刑事审判中,坚决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慎审明断,不枉不纵;在民事审判中,彻底摒弃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外在于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来对待的错误认识,平等保护不同诉讼主体、不同地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立公正,不偏不倚;在行政审判中,严格履行司法审查职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得到实施。
(2)加强司法调研,搞好监督指导。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固树立公正高效的司法观念、审判独立和法官中立的司法观念、平等保护各类诉讼主体合法权益的司法观念,深入开展司法调研活动,切实搞好审判监督与指导。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为重点,从司法观念、诉讼制度、司法体制、队伍素质、物质保障等方面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对策,为制定司法解释、提出立法建议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发挥典型案例的参考作用,在加强审判监督指导工作过程中,引导各级人民法院和广大法官在审判中严格执行法制统一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国家形象。
(3)加强司法解释,维护法制统一。党的十六大有关论述,突破了按所有制性质制定经济改革和法律法规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国家必须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相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新观念,为国家调整政策、鼓励平等竞争,制定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提供了理论根据。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精神,依据宪法和法律,发扬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积极做好司法准备所表现出来的开拓创新精神,继续清理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不符的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该修订的则修订,该废止的就废止,需新制定的司法解释,则组织力量抓紧制定,以维护法制的统一。同时,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在充分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参与做好立法的相关工作。
(4)加强司法宣传,营造法治环境。要继续结合审判工作,切实加强司法宣传工作。通过公开宣判、庭审直播、以案讲法、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报道等形式,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创造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依法保护不同经济成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和氛围。
实践表明,各级人民法院只要继续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公正与效率”这一法院工作主题,着力抓好审判工作、法院改革、队伍建设三件大事,坚持遵循司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依法居中裁判,就能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内涵和依据
姓名:牛冰班级:金融1111专业:金融学学号:1102110148
基本经济制度含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依据: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分配制度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内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依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的主体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