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概念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1: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的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的概念》。

第一篇:技术的概念

一、技术的概念技术有不同的理解

技术是一个有多种定义的名词,有几十种,而且含义各不相同。一个技术工作者可以不知道技术的定义而照样做好他的技术工作,但对一个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是不清楚技术的含义就没法工作。这是因为,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会影响到技术教育的理念、目标的确定。实际上,这次高中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正是建立在对技术概念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

1.希腊语:表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等。

2.我国古代:泛指“百工”。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

最早给出的技术严格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同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1)技术是有目的地;(2)技术是通过广泛的协作完成的;(3)技术的首先表现形式为生产工具、设备;(4)技术的另一表现形式为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5)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

3.于光远: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资或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4.课程计划中用语: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综合以上定义,技术概念应包括:(1)技术是人类基于实践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2)社会需要是技术的目的;(3)技术是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础,又是客观自然规律的运用;(4)技术不是自然界的天然产物,而是打上人类印记的创造性产品;(5)技术既包括工具、机器等物质手段,也包括组织管理和操作方法等非物质因素,还包括技术文化;(6)这里所说的技术不是单个的具体技术,而是指技术的整体和体系。

5.技术概念的变迁:

(1)古代技术概念的原义是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由于这些技巧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练习,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因而在古代,技术一词也被广泛地引伸到上述范围。在这个概念中,作为主体的人占有重要位臵,技

术往往与持有者联系在一起。

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

(2)近代由于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机器的应用,使技术的含义有了变化,个人的技能、技艺已经在社会化的教育、训练体制中的得到提炼、科学化,并转而用于交流、培训,科学与教育已成为个人技能、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在生产劳动中,机器和工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劳动所需要的许多技巧已被凝结和物化在机械上,以致于人们只凭一般知识而未经特殊训练和实践,有时也能运用机械做到以前必须依赖技能才能完成的工作。特别是流水线的推行,使非熟练工人的集体可以完成以前需要熟练工人才能做的工作。因而,近代技术概念以物化形式的机械、设备、仪器、工具为主,相应地,那些操纵机器、使用仪器和工具的方法和规则,以及构成机器、工具的原理、结构的知识及其物化形态的图纸等,也被视为技术。所以近代人们将技术视同于生产手段的体系。以物化形式的机械、设备、仪器、工具为主,相应地,那些操纵机器、使用仪器和工具的方法和规则,以及构成机器、工具的原理、结构的知识及其物化形态的图纸等,也被视为技术。近代人们将技术视同于生产手段的体系。

(3)现代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技术与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各种运用“硬件”(机器)所需的方法、程序、诀窍等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技术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发展。在现代,视技术为人类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一切手段的总和。视技术为人类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在技术的范围上,有若干不同的看法,有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之分。例如,(狭义的技术)有人将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劳动)的各种手段作为技术;(广义的技术)有人将与改造自然有关的各种协调和控制手段也包括在技术之中;有的甚至将立法程序等纯社会手段也视为技术的一部分。同样,对于技术的构成有人偏重硬件,有人强调软件或软硬结合,也有人提出硬件、软件、组织件(组织管理技术)共同构成技术。

按对技术的不同理解狭义的技术理解为: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发明;广义的技术理解为:包括社会技术、管理技术方面的发

明。

按对发明词义概念的不同界定来说民俗学的涵义:一切人造的新鲜事物;社会学的概念:对该社会来说是新的创造,法定的概念(狭义的):获得专利的技术上的发明;广义的概念:能够得到社会承认的发明。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技术的概念是发展的,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技术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技术概念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们的不同在于技术所包含内容的范围。狭隘的技术概念所涉及的内容为工程技术;而广义的技术内容包含人作用于自然,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兼顾狭隘和广义两方面的定义: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求(自然的、社会的物质手段、知识、技能)的总和。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求(自然的、社会的物质手段、知识、技能)的总和。

6.在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采用的技术的概念是狭义的技术概念,而且是近代的技术概念,即把技术看成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和操纵机器、使用仪器和工具的方法和规则,以及构成机器、工具的原理、结构的知识及其物化形态的图纸等,也被视为技术。它强调技能训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

7.新的通用技术课课程计划中采用的技术概念是现代的技术概念,视技术为人类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一切手段的总和。又是兼顾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定义,包括生产技术、社会技术和人类技术,既包含工程技术,也包含生产与技术工作的管理和产品销售等,但不包含立法程序等纯社会手段。

8.从语源上看技术包含技术和技巧两种含义。在欧美国家,技术指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技巧指生产过程。在前苏联技巧专指劳动方法;技术则指这些方法的应用。

9.马克思则将技巧与技术相区别,技术视为科学,表示劳动方法和生常流程的总合;马克思在三种意义上使用技术一词,按其外延广度依次为:劳动方法、实用数学和技术的科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及机器的发展时指出技术不仅表现着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并且制约着社会精神观念的生产,由此也确认了技术对哲学的影响。马克思还讲一段重要的话:“……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地。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10.广义的技术定义(不局限于工程学范围之内):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简言之,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西方技术哲学研究者邦格: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德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技术是合理、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马尔库塞:文化、政治和经济以技术为中介溶合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总体,它吞没和拒斥一切别的东西。

尼采:技术是以生存为动力,实现无法满足的权力意志的手段。

11.狭义的技术定义

(从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关系方面来定义技术;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如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等;创造人工自然的技术。)

《词海》: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等。②除操作技能之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1)从物质性角度定义“劳动手段体系说”: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劳动手段的体系和体制(户坂润、相川春喜)。其中劳动手段体系指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手段的布局和结合的方式。劳动手段包括客观因素(工具、机器等物质因素)和主观因素(技术、智能等观念因素),观念因素必须通过物质因素才能获得自身的具体性。

人工制造的人们活动的手段的综合(苏赫尔金)。

(2)从主观性角度定义:人类用以改变环境和的各种不同技能的整体(布罗诺夫斯基)。

在生产现场中,直接或间接被利用的,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所具备地特定能力(村田富二郎)。

(3)从实践角度定义:(应用说)人们在实践(生产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武谷三郎和野芳郎)。

(4)从知识角度定义: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是关于如何

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美国H.A.西蒙)。

人类在争取征服自然力量、争取控制自然力量的斗争中,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与经验。(中华书局《辞海》)

(5)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定义:技术是界于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东西。(西蒙)

(6)从结构组成角度定义:是由包括①技术对象(器具、装备、资源);②技术过程(发明、设计、制造、使用);③技术知识(感觉动作能力、经验规则、描述定律、技术理论体系);④技术意志(生存愿望、公民愿望、帮助他人愿望)等要素相结合而构成。(密赛姆)

从功能角度来看,技术应包括4种方式:作为对象的技术(装臵、工具、机器);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使用);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理论);作为意志的技术(意志、动机、需要、打算)等。

(7)从动态活动角度定义: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活动是具有建设性的、能制造物质产品和改造物质对象的有目的的(以扩大人类的可能性范围为目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利用资源的讲究方法的、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并由其实践者的精神状态来说明的活动(麦基)。

(8)从综合角度定义: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向来利用自然界所储存的大量原料和能量的技能、本能、手段和知识的总和(英国查理.辛格)。

(我国)为满足社会需要,依据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及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的体系。

▲综合以上定义,技术概念应包括:(1)技术是人类基于实践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2)社会需要是技术的目的;(3)技术是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础,又是客观自然规律的运用;(4)技术不是自然界的天然产物,而是打上人类印记的创造性产品;(5)技术既包括工具、机器等物质手段,也包括组织管理和操作方法等非物质因素;(6)这里所说的技术不是单个的具体技术,而是指技术的整体和体系。

狭义的技术定义,是指那些应用于自然,并使天然自然改造为人工自然的技术,即工程技术。

(1)方法技能说:指人们使用工具完成某项科研和生产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2)劳动手段说:劳动的总和;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人手的创造物。

(3)科学知识应用说: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

识地运用;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方法与技能。

12.兼顾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定义

哲学家博林:技术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它又是物质手段体系和工艺过程。

我国: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求(自然的、社会的的物质手段、知识、技能的总和。

日本三木清:技术是人类“行为的形式”。(人类对客观事物因果性的认识,是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靠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形式就是技术。由于人的行为有人作用于自然,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这种技术应包括生产技术、社会技术和人类技术)

13.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作业程序、方法和技能,通过这些程序、方法和技能,可以拓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生活、发展自我的能力。

天然自然:不依赖于人或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工自然:

自然界的人工化:人以自己的意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给自然 界打上印记,自然界按人的需要和尺度改变自己本来面貌的过程。

由于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又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物,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型,其自然属性表现为现代技术是科学(即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运用。不但技术物必须是人们利用自然物构成的,而且技术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技术的另一属性为社会属性,反映了它的人工本质,即技术是属于人的,是为了人类的目的、为人类社会所利用的。由于人类的目的及其对技术的利用都依,存于社会,由上述目的和利用所影响的技术发明、发展、应用和评价也都受着社会的制约,所以技术的社会属性也构成技术的本质属性。

▲西方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是木匠。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技巧,以及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一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概论)

第二篇:先进制造技术概念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题目:先进制造技术 概念

别:机电信息系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学

生: 学

号:

期:2011年10月

先进制造技术概念

什么是先进制造技术(AMT)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人们往往用AMT来概括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

主体技术群

它包括两个基本部分:有关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

(1)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

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制造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设计技术对新产品开发生产费用、产品质量以及新产品上市时间都有很大影响。产品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工艺过程建模和仿真等,生产设施、装备和工具,甚至整个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更有效地进行设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产品和工艺的并行设计具有双重目的,一是缩短新产品上市的周期,二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最终产品成为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因此对实现面向保护环境的制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2)制造工艺技术群(加工和装配技术群)

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物理实体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例如,模塑成形、铸造、冲压、磨削等。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正在产生质的变化。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或称生产技术的传统领域。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ique,缩写AMT),AMT是中国1995年列入为提高工业质量及效益的重点开发推广项目,该技术广涉信息、机械、电子、材料、能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该技术的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来看,以美国、日本、西欧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在AMT上都有雄厚的实力。

支撑技术群

支撑技术群是指支持设计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性的核心技术。基本的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技术,诸如:测试和检验、物料搬运、生产(作业)计划的控制以及包装等。它们也是用于保证和改善主体技术的协调运行所需的技术,是工具、手段和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支撑技术群包括:

(1)信息技术:接口和通信、数据库技术、集成框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决策支持系统。

(2)标准和框架:数据标准、产品定义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接口框架。

(3)机床和工具技术。

(4)传感器和控制技术:单机加工单元和过程的控制、执行机构、传感器和传感器组合、生产作业计划。

(5)其它

制造技术基础设施

制造技术基础设施是指为了管理好各种适当的技术群的开发并鼓励这些技术在整个国家工业(基地)内推广应用而采取的各种方案和机制。由于技术只有应用适当地会产生效用,所以其技术基础设施的各要素和基本技术本身同样重要。这些要素包括了车间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和方案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这些技术和方案将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可以说,制造技术的基础设施是使制造技术适应具体企业应用环境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最佳效益的一系列措施,是使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体制和使用技术的人员协调工作的系统工程,是先进制造技术生长和壮大的土壤,因而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是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制造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保证,是与人类社会一起动态发展的,因此,制造技术必然也将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更新。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但随着高新技术的渗入和制造环境的变化,已经产生了质了变化,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完整的技术群,是一类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2)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应能适合于在工业企业推广并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制造业(如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适用的先进制造技术,有明显的需求导向的特征。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以追求技术的高新度为目的,而是注重产生最好的实践效果,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为目标。

(3)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目前每一国家都处于全球化市场中。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应具有世界水平。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也将影响到从现有的制造技术水平向先进制造技术的过渡战略和措施。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开发和应用适合国情的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 成组技术(GT)

成组技术(GT)揭示和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同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称为成组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组技术的核心是成组工艺,它是将结构、材料、工艺相近似的零件组成一个零件族(组),按零件族制定工艺进行加工,扩大批量、减少品种、便于采用高效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零件的相似性是广义的,在几何形状、尺寸、功能要素、精度、材料等方面的相似性为基本相似性,以基本相似性为基础,在制造、装配等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导出的相似性,称为二次相似性或派生相似性。敏捷制造(AM)

敏捷制造(AM)是指企业实现敏捷生产经营的一种制造哲理和生产模式。敏捷制造包括产品制造机械系统的柔性、员工授权、制造商和供应商关系、总体品质管理及企业重构。敏捷制造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构造有多个企业参加的“VM”环境,以竞争合作的原则,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进行快速和最佳生产。并行工程(CE)

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就是将设计、工艺和制造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并行作业,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快速成型技术(RPM)

快速成型技术(RPM)是集CAD/CAM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于一体的零件原型制造技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用材料去除方式制造零件的方法,而是用材料一层一层积累的方式构造零件模型。它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由于该技术不像传统的零件制造方法需要制作木模、塑料模和陶瓷模等,可以把零件原型的制造时间减少为几天、几小时,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了开发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决速发展和三维CAD软件应用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产品基于三维CAD设计开发,使得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快速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汽车、通讯、医疗、电子、家电、玩具、军事装备、工业造型(雕刻)、建筑模型、机械行业等领域。虚拟制造技术(VMT)

虚拟制造技术(VMT)以计算机支持的建模、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全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并行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出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从而更有效地、更经济地灵活组织生产,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更合理、有效,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虚拟制造技术填补了CAD/ CAM技术与生产全过程、企业管理之间的技术缺口,把产品的工艺设计、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制造过程、库存管理、成本核算、零部件采购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投入之前就在计算机上加以显示和评价,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真实制造之前,通过计算机虚拟产品来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后果。虚拟制造系统的关键是建模,即将现实环境下的物理系统映射为计算机环境下的虚拟系统。虚拟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是虚拟产品,但具有真实产品所具有的一切特征。智能制造(IM)

智能制造(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装配、智能测量与诊断等。它强调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自律能力、自组织能力、自学习与自我优化能力、自修复能力,因而适应性极强,而且由于采用VR技术,人机界面更加友好。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准,具有重要意义。5 结束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被称为“立国之本”。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面对这样形势,我们必须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NC,CAD/CAM,FMS,CIMS,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努力缩小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吴波。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0):73~78 【2】 阳尧璋,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重点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2003(3):10~13 【3】 刘晓玲,董平。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8,37 【4】 金杰,张安阳,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33(5):592~595 【5】 盛晓敏,邓朝晖。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三篇:物证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物证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物证技术的概念

物证技术,是指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发现、记录、提取、显现、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不仅能够解决刑事案件中有关物证方面的专门性问题,也可解决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关于物证方面的专门性问题,因此是整个司法活动中解决物证专门性问题的科学技术。

长期以来,公、检,法机关以及法学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解决物证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了命名,如公安系统称之为“刑事技术”,检察院系统称之为“检察技术”,法院系统称之为“司法技术”,法学界称之为“物证技术”、“司法鉴定”或“法科学”等。其实,“技术”、“鉴定”或“科学”与“物证技术”在主体内容上没有实质差别。

物证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证,而物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研l究物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的,物证技术与物理学(力学、光学、电学等)、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物证技术的研究内容

物证技术主要包括物证摄影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检验技术、物质成分检验技术、音像物证检验技术等内容。

1、寻找、发现、识别物证的技术。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都是从寻找、发现物证开始的。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往往是潜在的、微量的,如果不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根难发现。闻此,物证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在犯罪现场寻找、发现物证的各项技术。同时,对在寻找、发现阶段找到的痕迹要进行识别,确定哪些痕迹可能是作案人所遗留的。

2、记录、提取物证的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对已发现的物证必须进行记录、提取,这是证实物iIE与案件的关联性的重要步骤。对物证的记录必须做客观、全面、准确,除了进行文字记录以外,还必须进行照相、绘图和摄像;对不同的物证要分别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予以记录,保证记录曲质量。对现场所发现的各种物证,条件许可的情况都要进行提取。物证的种类不同,提取的方法也各异,无论采取何种提取方法,一是要保证提取的质量,不能破坏、污染物证,要求按照规定的提取方法、要求和程序提墩;=是要征得事主的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

3、显现、保管物证的技术。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的潜在的物证,必须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显现出来。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显现,都应当选择最佳显现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只有将潜在的痕迹通过技术手段显现出来,才能达到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这是物证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物证的保留技术包括物证的包装、运送、管理以及存储等。它是体现物证作用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对能否使物证起到证据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4检验、鉴定物证的技术。检验、鉴定物证的技术主要包括如何利用物品、物质、痕迹所反映出的外部特征、属性等进行同一认定或种属认定。

第四篇:无线通信技术相关概念

无线通信技术相关概念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一种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目标是将Internet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终端。WAP定义了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上的HTML语言转化成WML描述的信息,显示于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

WAP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任何改动,只要求移动电话和代理服务器的支持,因而广泛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网络中。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全球性标准的蜂窝无线电通信系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GSM的信令和语言信道都是数字式的,因此被看成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2G)。第一代是指模拟蜂窝技术,第三代是指宽带CDMA。

蜂窝网络: 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别分为一个个正六边形的子区,每个小区设一个基站。形成了形状酷似“蜂窝”的结构,因而把这种移动通信方式称为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蜂窝六边形结构的数学原理是:即以相同半径的圆形覆盖平面, 当圆心处于正六边形网格的各正六边形中心,也就是当圆心处于正三角网格的格点时所用圆的数量最少。

蜂窝通信实际上就是移动通信的另一种说法。蜂窝的最大特点就是频率的高利用率。蜂窝的概念解决了移动通信中频率资源有限的问题,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移动通信大发展。但是蜂窝的概念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区不可能无限制的进行分裂,导致了系统的容量不能进一步提高,这阻碍了移动通信进一步的发展。

SIM卡:Subscribe Identity Module

客户识别模块,用于GSM网络客户身份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信息进行加密。SIM卡容量有8K、16K、32K、64K,其中512k以上的大容量的SIM卡统称为STK卡。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允许所有使用者同时使用全部频带,把其他使用者发出的讯号视为杂讯。其通话品质要比GSM好,且防盗听能力强。手机功率比较低,减少辐射。手机之间干扰弱。带宽扩展较大。

至于CDMA,一开始建网是CDMA 95然后升级到了CDMA 1X,在到了现在已经开始的3G,是从CDMA 1X升级到CDMA 2000。因此,CDMA一部分是2G一部分是3G。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多分址,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Frame)每一个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终端的信号而不混扰。同时,基站发向多个移动终端的信号都按顺序安排在予定的时隙中传输,各移动终端只要在指定的时隙内接收,就能在合路的信号中把发给它的信号区分并接收下来。

3G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

第五篇:教育技术概论概念总结

第三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1、教育的涵义:

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教育(狭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通常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特征: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设施

2、解释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涵义及其关系

技术 —— 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教育技术——

广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狭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的区别:

1、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

3、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学科。

3、说出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过程

4、阐述AECT94定义——学科性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是按系统方法应用过程的阶段特点来阐述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其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

5、归纳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实践原则和操作程序

6、列举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 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下面三个因素:(1)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意义包含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的理论模型。在这些内容中,学习过程理论模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是影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2)依靠资源

“依靠资源”包含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物力资源中媒体为主要内容。媒体隐含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3)运用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操作程序亦由原来的线性流程演变为局部循环,进而发展到非线性的步骤。这些也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与这三个因素有关,而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理论模型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7、阐述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得学科性质:

(一)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学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在我国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作为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作为方法论的学科

综上所述,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8、解释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标准

补:教育技术的范畴

AECT 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一)设计范畴

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把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程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生成策略和“产品”。设计可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例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微观层次例如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这里的设计强调的是学习条件,而不是强调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应,教学设计的范畴就从学习资源或教学系统的个别组成部分扩展到整体化考虑和环境的考虑上来。

设计范畴至少包括四个理论与实践方面: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二)开发范畴

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开发就是把媒体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

这个范畴根据媒体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三)利用范畴

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利用”描述了学习者与教学材料和系统的相互联系。这个范畴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和制度化。它受政策和法规的限制。

它的四个子范畴是: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及政策和规定。

(四)管理范畴

管理范畴是影响教育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许多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这里的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育技术。

它的子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五)评价范畴

评价就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

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考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补:

媒体开发——把媒体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即教材成品的过程。

讯息设计——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对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的符号(文字和图像等)进行分析、综合、组织、处理的过程。

革新推广——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项目管理——指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

形成性评价——是相当于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在某项活动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说明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在1970年的定义中表明:“一种根据在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对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及评价的系统方法。”

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随着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发展,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理论基础也不断地在充实和发展,像系统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都被引入教育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系统科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8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更多地被教育技术工作者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中,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下面分别对有关的理论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指导作用作些简要的介绍。

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

早在17世纪50年代,捷克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J.Comenius)提出直观性原则,他认为人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来获取知识的。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Pestalozzi)提出感官印象是获取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成为教学的基础,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以后,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亦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这些思想为20世纪初期、中期视觉教学、视听教学的倡导者们所接受。戴尔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发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视听材料的价值在于它能以具体的形式提供概念。进而他依据各类视听媒体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将它们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视听教学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获取要符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的感觉论。

传播理论

传播可以看作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和受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包括教学信息、学生的反馈等)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传播过程。为获得有效的教学,就需要借助传播理论,对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分析。

传播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施拉姆(W.Shramm)最早研究传播学,以后经拉斯韦尔、香农、贝罗等人的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个学科。但是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当时它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是很微弱的。进入50年代,由于视听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视听教学理论作为这个领域实践 的理论基础已不充分,用传播理论解释学习过程似乎更确切,于是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向传播理论寻求支持的趋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视听传播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

(二)教学(教授)理论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系统科学理论

2、阐释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学习理论——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3、阐释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传播理论——反映人类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阐释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系统理论——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

5、论述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演变

1、解释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六章 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

1、媒体—— 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 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

3、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来源。

4、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特性:

教学媒体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工具性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是人们获得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2、传播性

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了的范围内得以展现。

3、表现性

教学媒体具有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4、固定性

教学媒体可以将教学信息记录和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现。

5、重复性

教学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多次地被使用,而它所呈现的信息的质和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不变。

6、可控性

教学媒体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使用者自由操纵控制。

7、参与性

教学媒体在被操作使用时,学习者还可以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

5、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作用:

教学媒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习者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有利于教学标准化。

2、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使教学活动更为有趣。

3、能大量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习者的感知深度。

4、设计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能够促成有效的交互活动。

5、设计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6、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

7、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促使学习者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8、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9、有利于开展远距离的教育。

6、叙述教学媒体的主要发展阶段及主要发展趋势

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将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语言媒体阶段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交流方面,特别是在记忆和传递知识以及表达较复杂的概念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等。

(1)语言媒体的主要功能:

a.符号的功能,语言是实物、现象等符号。

b.促进思维表达的功能。

c.具有交流、传播的功能。

(2)语言媒体的局限性:

a.语言符号比较抽象,常常需要手势、表情、体态去辅助。

b.口头表达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交流,且瞬间即逝,难以保存。

2、传统媒体阶段

传统媒体主要指实物和模型、参观旅行和展览、图片与图示材料、黑板等视觉展示平面,以及文字印刷材料等

⑴ 文字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⑵ 印刷媒体的出现和应用

⑶ 直观教具的出现和应用

为了弥补语言和文字媒体传播的信息比较抽象的缺陷,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倡导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与图示材料等直观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从理念基础上说,它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萌芽。

3、电子媒体阶段

人们把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各种传播媒体称为电子传播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等。

⑴ 电报、电话、电影的出现和应用(2)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和应用

(3)电视、录像的出现和应用(4)电子计算机、卫星的出现和应用

7、解释教学媒体的主要选择依据

选择教学媒体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理解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课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录像等视听媒体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加深它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及知识背景。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媒体特征

各种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最适媒体,而没有最优媒体。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对它们进行综合应用。

5.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因此,理论上的最适媒体,不等于实际上的最适媒体。

8、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编制过程

教学媒体材料的一般编制过程:(1)选题分析

本阶段要根据教学媒体材料编制的选题原则,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目标、内容、媒体特征、有利和制约因素,从必要性、可行性等角度来确定选题,并组成相应的编制小组进行工作。

(2)材料的准备

本阶段要根据已确定的选题,为材料的设计和具体编制工作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包括具体教学内容的准备,设计、开发和评价阶段的一些理论资料和可供参考的样例的准备等。

(3)教本的编写

本阶段由编制小组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对媒体材料的功能、框架结构、具体表现形式等加以设计,并按一定格式编写出脚本。在设计的同时,还应由技术人员根据设计的思路先制作出一个小的原型,并通过讨论和试用后进行修改。

(4)开发

本阶段由技术人员根据原型和脚本进行媒体材料的具体制作。

(5)评价和修改

本阶段通过编制小组自评、组织人员试用等方式,对媒体材料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以及媒体材料的技术特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情况进行最后的修改。

9、常用教学媒体的基本编制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媒体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教学媒体材料的质量标准,在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上述过程中要明确并贯彻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五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1、科学性

媒体教材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科学性是教学媒体材料的基础。科学性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材料的具体内容上。

2、教育性

媒体教材的教育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它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3、艺术性

艺术性主要关注媒体教材能否通过声与像的艺术魅力来增加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富有艺术气息,增加趣味性,引人入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技术性

技术性是对媒体教材编制的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各类媒体教材的技术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5.经济性

经济性是要求媒体教材编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应与其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平衡。习

4、阐释在教学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制教学媒体材料的普遍适用原理)

(1)最小代价原理

教学软件不仅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而且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使学生能够只花较少时间就获得这些信息。

(2)共同经验原理

为了教与学的目的而同时进入传播状态的师生双方有着一种契约关系: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学生则应尊重教师的指导。但是光有这种关系是不够的,仍可能会出现传递不通畅的情况:教师以为自己已经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仍然可能一知半解。出现这种情况得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理解教学课题的必要经验。

通过教育媒体传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开发媒体教材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内容是否有助于建立或扩展师生双方的共同经验。(3)抽象层次原理

语义学的分析给教学软件编制者的启示是:说的话、写的文、绘的画、摄的像,都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移动,以便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4)重复作用原理

必要的重复对于有效传播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复不是把同一句话说了又说,把同一画面一再显示,而是将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重复显示出来。

(5)知觉组织原理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始于知觉,而知觉是大脑将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

因此,作为知觉信息重要来源的媒体教材,其编制应该符合“组织性”原理,以使教材在知觉上更为显著,同时也易于领会和记忆。

习题

5、电视、录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⑴ 电影及录像教学的优点

首先,电影及录像教学能有效地代替讲课用于教育及训练中。若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视觉效果,电影及录像的用处为突出。电影及录像节目能为学生提供教室以外的生活印象,这是用其他方法不便于或者是不可能得到的。

⑵ 电影及录像缺点

利用电影及录像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缺点,就是在放映时间内实际上教师已放弃了他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失去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电影及录像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有适当硬件,否则什么也演不成。同时,一个节目的采用常常还各财力有关。

录像的适用范围

录像具有电视的全部教学适用范围,并且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电视的适用范围

电视能有效地用来实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电视为开展第二渠道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课外看电视,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智能的发展。

第七章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

1、解释集体教学的基本含义

集体教学是相对于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而言的。这里主要指在传统的学校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1)是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结构。(2)是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教学过程。(3)强调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对视听信息的设计。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播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

2、阐述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优缺点

3、阐述集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集体教学的优点

集体教学的很多优点是同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结构中,行政管理方便,使学校能比较有效地利用其设备与器材资源,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人才。集体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非常适合于缺乏经验的学习者。

2、集体教学的缺点

集体教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如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与才干、不能实施因材施教、不适合完成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等

4、说明集体教学中视听媒体选择的一般原则

⑴ 教学媒体的特性

要想在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应用视听媒体,就必须对各个媒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牢记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确切地把握视听媒体的特性的基础上,才可能结合其他因素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 学习结果的类型

在教学设计的学习需求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的类型,据此设计教学活动也是选择媒体的依据。这里指的学习结果类型是应用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即智力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

⑶ 学习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会对视听媒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内容的形式、特点等选择具体的媒体。

⑷ 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发生在从最初刺激的接受到习得反应的产生的一个时序中,这一序列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不同的内部过程,支持每一个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称为教学活动。因此,构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应该在选择媒体上作出决策,根据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刺激类型而选择能呈现这类刺激的视听媒体。

⑸ 学习者的特点

学习者的特点对媒体选择的决策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同一视听媒体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应当识别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媒体。

⑹ 实际因素

在选择视听媒体时还要考虑一些实际因素,诸如媒体制作及购置硬件的费用,以及是否具备必要的使用环境等。

5、在集体教学中选择视听媒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八章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解释个别化教学的含义

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2、说明个别化教学系统的三种形式的特点

有三种基本的个别化教学形式:

(1)以学校为基础的系统

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学校学习,而学校提供学习设备和教师帮助,学生可按照

自己的需要如时间与进度到校学习。

(2)当地系统

它是针对附近地区那些因个人情况难于或不可能适应正规教育系统的学生。学生不必按固定的时间来学校学习,而且不论在校内或校外都可以利用各种个别化学习设备。弹性学习就是这类系统中的一个范例。

(3)远距离学习系统

最初的远距离学习采取的是函授形式。近年来,出现的多媒体远距离学习系统,能将印刷学习材料、计算机辅助学习包、练习用自行装配的成套元件、模型、书籍以及其他课文材料等结合起来。我国现在兴起的网络教学、电视教学属于这种系统。

3、阐述个别化教学的优缺点

1.优点

(1)由于学习的速度是自定的,学生就用不着匆忙通过那些自已感到有困难的课程部分,或是在容易掌握的部分上花费较多时间,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2)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3)在大多数个别化的学习单元中,把各种不同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因而能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进行学习。(4)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5)对于大多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来说,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一般更能切合学生个人的实际。(6)依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每个单元的测试成绩,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定期反馈,这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鼓励和动力。(7)能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来到学校上课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机会。2.缺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十分依赖于学生的主动作用,要求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必须非常强烈。(2)就适应个别化学习的教材的准备来说,可能存在不少困难。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中,教师负责提供学习材料并担负指导任务。(4)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一策略的课程范围和类型比较有限。(5)课程实施在很多方面需要取得主办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持。

4、阐述计算机在个别化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个别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与一台大型计算机连接的一个计算机终端,或是使用一台自带屏幕或视频显示装置的微计算机。不管利用何种硬件,计算机在所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起着两个基本的作用,即个别指导型作用或是实验室型作用(有时两者也结合起来使用)。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有:

(1)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型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或形成熟练技能的目的。(2)游戏 游戏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决策能力。

(3)模拟 通过模拟学习,使学习者有控制地获得实际经验。

(4)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以获得知识的长久保持并便于迁移,有效的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

(5)问题求解 问题解答型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者解题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⑴ 能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

⑵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⑶ 有利于学习者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

⑷ 能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

⑸ 能增进学习的效率和效果。⑹ 能训练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2.局限性:

⑴ 费用较高。

⑵ 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兼容性难以保证。

⑶ 软件开发费用高。

⑷达成的教学目标比较有限,不太适于情感、动作技能和人际关系之类目标的实现。

⑸学习者很少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缺乏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

5、描述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一种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1.课程教学与培训方面

2.拟现实方面

3.典与百科全书方面

信息高速公路—— 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在现有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信息设施的基础上,用光导纤维缆铺设的,纵横贯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容量、高速度的电子数据递系统。

1、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有哪些

⑴ 多媒体教室的配置

1、一台多媒体微机系统是中心设备,它至少应配置PC486 以上的主机、8兆以上的内存、二倍速以上的CD-ROM、声卡、视频卡。

2、显示器和屏幕

3、小型教室可以用投影仪、投影器

4、立体声音箱(2只以上),用于播放多媒体系统输出的语音和音乐。

为了支持教学信息的多源性,还可配置

视频展示台(实物)、磁带放像机、VCD或DVD播放机、电子白板、录音卡座

为了便于教师讲解、提示和操纵媒体设备,还可以为教师配备:

话筒或无线话筒、激光教鞭、电视录像遥控器

⑵ 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集成地管理、操作各种媒体设备(如计算机、电视、VCD、DVD、录像机、录音机等),以方便教师的课堂演示和讲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成本较高,还要求教师具有能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技能。

第九章

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与方法

1、说明什么是过程技术

2、说明小组学习模式的两个基本结构的特点

3、阐明小组学习模式的优缺点

4、说明各小组学习方法的特点

第十章

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说明什么是远程教育

指包括以下特征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与教师在地点上分离;实施有组织的教学项目;应用远程传播媒体系统;有双向交流的渠道。

2、远程教学模式的特征 .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的异地进行教与学。2.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传递教学内容。

3.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措施。

4.学生和辅导教师可以不定期的会面或在教室实施少量的集体授课。

5.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中央电大或某些高校)来开发课程,组织编写和发送教学材料,监管整个教学过程。

6.评价与反思过程常常是非实时的。

3、远程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

(1)函授式教学阶段

函授式教学阶段指利用邮政系统传递文字教材,学生与教师分离,以自学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配以当地教师的不定期辅导。这种传播手段虽然不先进,但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依然使用。(2)视听媒体阶段

视听媒体阶段指利用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传送视听教育节目,学习者在异地实时接收节目。这种教学模式普及面广,凡有无线电和电视机的地方均可采用,且学习者的费用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办了许多这样的教育机构。我国把视听媒体阶段分为无线电广播教育,电视广播教育两个发展阶段。

(3)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阶段指利用卫星电视、电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一般也称它为计算机网络教育阶段。其优点是具有交互性,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教学资源丰富,开放灵活,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但这类远程教育需要较高水平的硬件环境和课程开发能力。

4、网络教学的优缺点

网络教学具有下列的优点:

☉利于个别化学习

☉利于信息反馈和交互

☉能跨越时空、容易进入

☉资源搜索、传递方便

☉便于多领域专家共享及交流信息

☉便于模拟真实情景

☉更新课程方便

☉利于协作学习、网上评价等。

网络教学也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 有较高标准的技术支持环境、使用价格较高、学习内容不易掌握和保

持、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操作水平等。

5、说明实施网络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1.技术支持系统

要使网络教学开展起来,必需要有一套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的技术支持工具,如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1)网上课程开发工具

(2)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3)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以上四个系统分别完成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功能。

2.网上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资源网,教师和学生都能轻松地获得关于某一主题的详细资料,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3.网络教学研究

指网络教学中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4.网校师资培训

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方面,普通教师不论在技术手段方面,还是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方面,都不太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要对刚刚投身“网校”的教师进行技术与理论两方面的培训。

6、列举远程教育中采用的媒体技术

基于电话网的会议系统

1、电话会议系统(音频远距离会议系统)

它是指通过电话线或卫星传输,向与会者提供分享的听觉空间,将不同地点的人们连接起来,使与会各方通过声音信息进行双向交谈。

2、音频图形会议系统

它是在电话会议系统上增加了文字、图标、图形和静止图像的传送,可以用电子图形板、传真机或慢扫描等其他设备去获取图形图像,并通过电话线传输。

3、视频会议系统 它是利用视频压缩技术,把活动视频信息加入到会议内容中。

基于计算机的会议系统

1.数据会议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窄带网络进行数据信息(常常是文字信息)的交换。

2.多媒体会议系统

它利用音频、视频和各种多媒体数据来交流与会者们的思想,是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

3.虚拟会议系统

它是会议系统的高级形式,是多媒体会议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第十一章

教育开发研究的系统方法

1、应用系统方法的步骤

2、系统方法的定义

下载技术的概念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的概念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区分(精选五篇)

    一、技术 技术:并不仅仅意味着机器与设备等外化的物质实体, 也不仅仅意味着基于硬件基础之上的软件系统, 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简单集合并不能构成“ 技术” 概念的全部内涵。......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比如高级钳......

    模糊技术的由来及概念

    模糊技术的由来及概念 模糊技术的由来应追溯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扎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它为模糊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74年英国学者E.H马达尼首先在试验室......

    数字水印技术:概念、应用及现状

    讲述了数字水印技术的概念、产生背景、分类、应用状况、研究动态和现实案例。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信息......

    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将科技手段运用于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反映,也是刑事诉讼实现控......

    手术室的无菌概念和无菌技术五篇范文

    手术室的无菌概念和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及工作人员的准备 1、无菌技术的概念 无菌技术操作是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使已灭菌的物品保持无菌状态不再受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概念精编

    1、 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2、 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成型运动法(轨迹法、仿形法、成形刀具发、展成法)、非成形刀具法 3、 获得位置精度......

    简答运动技术概念和基本特征及分类

    王健体育教学104571305011简答运动技术概念和基本特征及分类概念: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活动,需完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