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时间:2019-05-13 01: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第一篇: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 本 设 想

(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切实解决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工作设想。

一、科学设置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事实证明,发展需要农技推广体系,农民需要农技推广体系。鉴于目前法库实际,需要重新核定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编制,按照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思路,打破原来的一个县一个中心、乡乡有农科站的模式,重新网络布局,建设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此,我们设想:

1、强化县级农技术推广中心。重新核定编制,重设内部机构,人员竞聘上岗;重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制度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办公、推广条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2、组建区域中心站。根据法库农业生产布局及自然分布,按照每30万亩耕地建一个区域中心站的原则组建区域站。设想在柏家沟、大孤家、登仕堡、秀水河、卧牛石、法库镇6个乡镇设立中心站。中心站为农业技术中心的派出机构,“三权”为中心所有。每个中心站派驻2名农技推广人员。

3、选拔人才,竞争上岗。所有进入县乡两级公益性岗位的农技推广人员必须经过由国家组织的考试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应聘竞争上岗。新进入人员都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通过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后才能上岗。

二、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随着农民法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干预日渐难以见效,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采取五种模式,提高推广效率。

一是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

二是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

三是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 四是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五是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

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三、科学界定职能,创新服务机制

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科学界定农业技术推广系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职能。

公益性职能主要有:

1、参与同级政府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2、组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 广;

3、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并接受咨询;

4、对农情(病虫害、苗情、地力、环境)进行监测、预报 和处理;

5、引导、扶植农民技术组织,加强与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企业提供服务;

6、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及其它信息服务。

四、落实基本待遇,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落实基本工资。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推广人员的人头经费要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在农业中心现有编制的基础上,增加12个编制(可以在乡镇农科站编制中调整),使农业中心总编制达到35个左右,财政按编制承担所有经费。

二是落实推广经费。财政承担试验、示范、展示及培训等科技推广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年递增,不得挪用或挤占。

五、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业中心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非常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三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涉及到资金的来源问题,其解决办法可采取以下途径:调整现有支农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建议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以实施重大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为纽带,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扩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资渠道。

2003年7月19日

第二篇: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 本 设 想

(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切实解决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工作设想。

一、科学设置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事实证明,发展需要农技推广体系,农民需要农技推广体系。鉴于目前法库实际,需要重新核定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编制,按照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思路,打破原来的一个县一个中心、乡乡有农科站的模式,重新网络布局,建设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此,我们设想:

1、强化县级农技术推广中心。重新核定编制,重设内部机构,人员竞聘上岗;重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制度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办公、推广条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第三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论 文 提 要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根据国家对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工作职能的要求及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管理体制、人才结构、资金投入、推广方法等四个方面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创建区域农技站,突出公益职能;创建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增强经营性服务职能,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多元化经营服务实体;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建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保障措施;切实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五项措施办法。经过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使农技推广手段跟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农技推广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

问 题 及 对 策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基本保障。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能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这种单一行政分割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的多种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WTO的规则相适应,与科技进步的要求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形势相适应。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战略性的调整,尽快建成区别于原有模式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机构改革与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中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较大成绩。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改名为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设贡井、城关、高崖3个区站,1957年增设青城区站,有农技干部25人,1959年秋,各区站撤销,至1962年农技干部只有6人,1972年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各乡镇也配备了一名农技专干,在全县逐步建立了四级农业科学实试网(县农科

所、公社农技站、大队科研站、生产队科研组),80年代初榆中县作为全国首例县,成立了县农科学实验推广培训中心(简称农技推广中心),区、片农技站重新又恢复建立起来,设金崖、连搭、甘草、贡井、新营五个区站,后又增设青城区站(有人员、未房屋),人员逐年充实增加,最多时达108人。这一时期也算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发达、事业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时期,全县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成果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90年代初开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由于人员不断精简分流外调,区站逐渐撤销,人员减至55人。

榆中县现有19个乡、8个镇,耕地面积107万亩,农业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现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处,从业人员55人,其中行政管理干部3人,技术干部40人,工人12人,技术干部占职工总数的72%,技术干部中:高级农艺师3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0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2人,中专学历11人。已建起27个乡农技站,现有从业人员57人,其中初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4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榆中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更,时而由县级农业部门管理,时而下放到乡镇管理,几经反复。自1992年农技区站撤销之后,乡镇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大部分乡镇把农技人员充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在业务上没有主动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的少,农作物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治,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任务被动应付,使许多科研成果推而不广,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服务落后。

人材结构包括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科技部门的人才结构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通技术人才多、新特技术人才少;懂生产性技术人才多、懂加工贮鲜的人才少;单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技术服务人才多,企业管理人才少;产前产中服务人才多、产后营销人才少;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及人才素质自我提高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农技人员97人(县级40人,乡镇5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人,占25%,绝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所学专业大部分为农学、植保、园艺。二是新特专业人员很少。

3、事业经费严重不足,设备更新缓慢。

从近些年县、乡农技部门财政拨款的情况来看,农技事业经费仅仅是农技人员的工资费用,其它试验、示范、推广经费微乎其微,农技部门根本无法开展事业活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资金购置。

4、方法简单,机制单一。

主要表现在推广手段老套落后、推广媒介不广、推广方法简单、推广对象不明确、推广针对性不强,因而推广效果欠佳;科技与生产没有融为一体,推广者与推广对象“两张皮”;技术经济化、技术实业化步伐缓慢,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人才出让、生产要素互补、联办园区或联合开发某一产业等推广机制用得不活。另外,培育与扶持民办科技服务组织,领办与联办专业协会也做得不够,推广缺少中介力量。

三、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对策

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民技术协会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一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试验、示范与推广;二是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传递;三是动植物检疫和重大疫病的防治;四是科技扶贫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对所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情、墒情、苗情进行预测预报,参与当地推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六是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接受他们的咨询;七是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协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八是依法承担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质量监督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九是承担上级推广机构布置的试验、示范、推广、监测任务。

当前,在我国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力军,其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动摇。

为此,要创新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必须要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发展思路,采取“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以农技中心及区域农技站为主,以试验示范基地(点或示范园区)为依托,以民间组织为纽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技机构改革,用改革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事业,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1、创建区域农技站,突出公益职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指出:“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要以改革为契机,总结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根据2003年农业部、中央编办、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县以下跨乡镇建立区域农技推广站、区域站规模可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及耕地面积的情况而设立,一般可按照10万亩左右的耕地面积建立一个区域站,每个县建立4~6个,每个站按1万亩耕地配1个编,每个站人员编制8~10个人的要求,榆中县可建立定远、甘草、贡井、新营、青城五个区域站。区域站人员在县农技中心和所属乡镇农技人员中选聘,竟争上岗;区域站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属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农技中心统一管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区域站履行《农业推广法》所授予、委托、执法、管理等公益性服务职能。执行上级农业推广部门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不再从事任何经营

创收活动,成为一个完全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2、创建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增强经营性服务职能

将现有的乡农技、农机、农经、林业、畜牧、水产站等合并,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使它们各条战线上之间的相互交流,拓宽了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了农副生产、结构调整的统一领导,使各自为政转化为整体作战,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机构改革也达到了精兵简政、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增强职能的目标。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定性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每个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定编4~6人。在经费管理上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财政扶持,促进发展。鼓励它们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路子,积极探索和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新机制,努力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一般性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实体。主要职责:对本乡镇范围内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配套服务,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对于政府和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安排的试验项目,实行市场竟争机制,开展有偿服务。在开展经营服务过程中,可建立农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建农技股份公司、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兴建农产品加工厂、贮藏保鲜库等,形成多功能有活力的农技经营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服务体系。

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多元化经营服务实体

要在健全与巩固国家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要允许和鼓励先进农民、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广大科技人员等领办创办,建立在农户基础上的、吸收众多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联合社及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些服务组织与国家推广体系建立有机联系与合作,成为国家推广服务体系的重点补充及依靠力量。

4、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建立相配套的农技推广保障措施

首先,要按市场需求,产业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阵单打一的旧习惯,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围绕当地的产业创新,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即要围绕产业搞推广,围绕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捉推广。在推广方法上,首先要狠抓农业科技培训,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定点或现场授课向农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农技推广示范园、示范基地或示范点,扶持和培养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个真实的科技辐射源,使农民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引导农民跟着干、照着做、得实惠,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其次要搞好信息服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农技推广工作者要为农民解决好两大生产难题:一是提供生产信息——种什么、怎么种;二是提供市场行情——能否卖得出、卖得好。如何沟通信息联系,做好农民的参

谋,是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考核农技推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者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利用因特网浏览市场,掌握市场,在做好良种、农药、化肥、栽培、病虫测报及防治等技术咨询服务的同时,参与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指导,切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服务;再次,要通过农技“110”等多种形式,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农民销费者利益,严厉打击农贸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流行。

5、切实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性工作,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其推广经费来源应坚持政府拨款为主,多元化投资为辅。按照WTO的有关原则,要减少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那么,如何投资才能有效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工作和环境条件?首先,要保障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其次,要增加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推广应用。再次,要增加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办公设备,使推广手段跟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农技推广提高到现代化水平。

参 考 书 目

一、《榆中县志》,第二编,第一章,第七节。

二、《中国农技推广》杂志,2002年第5期,2003年第1—5期。

三、《甘肃农业》杂志,1995年第8期。

四、《甘肃农业科技》杂志,2002年第9期。

第四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要按照“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改革创新,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取向是: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

《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

二是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所有标准的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

三是实施一批保障工程,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改善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服务网络。

四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

五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六是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强评估、监督和问责。

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规划》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扩大内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仅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既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为颁布和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尚为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可及性差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多方面探索和实践。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要实现“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布局。着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等实施路径,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可衡量、可评价,切实解决好社会发展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贯彻好落实好《规划》,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大任务。要深刻认识颁布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完善监测督促机制,抓好进度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问责,全力确保规划完成。

第五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文献综述(专业材料来自知网)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文献综述

国际学院农经六班康米 学号:201342021608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从统筹全局和基层建设两个层次进行研究,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下急需改善和推进的一大方面。本文将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大的研究背景下,综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现状,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四:简要评述。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建议与对策

引言

在简小鹰(2009)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中指出建立以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民间以利益为纽带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技术研究一推广一应用三个体系的有机整合,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各界学者早已从各方面出发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体系。但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却不多见。生活在21世纪这个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服务成了重中之重,人民在解决温饱之余更强调生活质量,不论从一个产业或是制度本身而言,服务建设都成为了推动当今发展与进步的重中之重。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总结了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研究至今,相关的史实和各学者的现状研究报告,体现了从单一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到现在的多元化,从缺乏针对性到现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董金和(2005),总结了我国从清代晚期到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史。详细内容如下:我国从清代晚期开始,1905年,清政府制定农会简章,要求各省设立农会,1907年颁布推广农林简章23条,设立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农村讲习所;20世纪20一30年代,各高等农业学校效仿美国大学农学院成立农业技术推广部,举办讲习会,指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进行社会调查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推广委员会,设立中央直属试验区,检查各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40年,农产促进委员会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巡回辅导团,采取巡回辅导方式促进地方推广事业。建国以后,1955年,农业部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机构和配备千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到1957年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完善,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后期,各地开始建设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生产大队农科队和生产队农科小组为主要推广研究机构的“四级农科网”,在培训农民技术员、推广农业技术方面起到一定作用;1980年,中央要求“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重点办好县一级机构,逐步把技术推广、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1982年,农业部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到“七五”末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近100万人,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原则和推广体系的职能等方面做了原则规定。

吴秀光,胡鉴英(1984)在柳江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推动农业技术干部总结经验把技术服务工作提高一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在继续搞好水稻、玉米、黄豆、甘蔗、花生技术推广服务的同时,把服务工作伸展到多种经营和各种开发性生产当中去。她们把农业技术服务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独立出,作为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内部重点研究方面,对我国局部地区的农技服务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一个探讨,引起了多方的重视。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2004)认为,农业科技推广改革只强调一种单一的模式多数是失败,发展中国家采用赠地大学模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改革导致挫折就是例证。

林伟君,骆浩文等(2005)调查研究指出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四级农科网”解体后逐步建立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行使的是“政府的”技术推广职 能,许多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这种推广体系曾经对农村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巨大作用。但这种“单向式”的推广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基层农民的需求也不能真正反映到政府的决策上。

张晓川(2012)指出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政府治理的方式,由政府投资建立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因服务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等问题受到质疑,并逐步向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实施开始,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发展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汪明根(2015)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进行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调研。指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已逐步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政府单方面的干涉到农商共谋,同时在逐步发展的道路上,也不断展现了新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共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Cary(1993)和Lerman(2004)认为,基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愿意原因,对推广活动进行公共财政资助是极其必要的。因此,他们肯定了政府在推广服务上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推广中DavidKaimowitz(1991)AmeurSeddik(1994)均表示过低的推广效率阻碍了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推广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ockR.Anderson,H.Gerson(2003)指出:尽管一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了成功,但因其在信息传递机制及反馈机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更有效的发挥RichardCrowder(2001)也认为当前的推广组织是“垂死的”、“没有顺序和很少功能的”。

王善广(2004)指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认识不到位,人才断层与知识老化,推广体制陈旧,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现状差距大和投资严重不足这几个方面。系统的总结了当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之后的学者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陈子学(2004)从体制本身,经费,推广人员素质及农民文化素质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袁纪东(2005)指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以下是个问题:一是推广体制与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力;三是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四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五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合作组织不健全,六是相关政策有待完善。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耿传刚(2007)总结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七大问题,重点论述了经费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阻碍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这两大问题。分点描述,重点论述,给之后的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方向。

王春安,李鹏(2009)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之前学者的研究而言,第一次提出了推广效率底下和人才缺失,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的新问题。

王洪秋,安载学等(2015)阐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管理运行机制落后、生态农业 技术推广方式单

一、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以至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需求,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亟须深化和改革。

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Landon Lane and Powell(1996)也认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推广体系应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目标。Marsh et af(1998)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该靠(农民真实)的“需求拉动”而非“科技推动”。俞守能(2004)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分别是利用现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前提;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多条腿走路,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和大力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05年进行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并对此提出了改革思路,指出应更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 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提出从机构设置改革,人员配置和用人机构改革,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制度进行改革。

李维生(2008)指出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必须重新整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 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2009)从政策评估的角度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出了六点政策建议。第一 , 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 , 切实落实公益职能财政的足额支持。第二 , 需遵循改革和投入的辩证关系 , 需要各级政府的决心和投入。第三 ,全面实行“三权上收”,理顺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第四 , 推进运行机制改革 , 建立需求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第五 ,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建设 , 推进推广方式的创新。第六 , 健全国家农技推广预算制度 , 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

武萱(2012)基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的研究,对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加强财政投入;规范供给市场;完善准入制度;改善决策机制。

唐钱琳(2014)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方向,目标及原则。主要包括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化改革;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社会化改革。

四、简要评论

具体来看,首先,学者在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上,多关注史实和局部地区的分析与调研,指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掌控资源调配,虽有不足,但大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上升的趋势。接着,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问题研究指出,主要有机制不够成熟,效率不高,机制设置不合理,经费不足等一系列体系内部问题,同时也存在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意识不到位等外部阻碍。最后,学者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结合当下存在的具体问题,多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出看法和建议。也有一部分学者着手的确具体实情,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和改革出发,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明确了改革的目的,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纵观上述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有的统筹全局从整个社会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但更多的学者选择从基层进行局部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点到线,以线到面。也体现了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这个研究主体上从局部着手,分析具体实情,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有实践性意义的发展建议,才是当前的主流研究趋势。不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多有赘述,而且研究结果也大径相同,较缺乏创新点。但不难看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然是我国农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来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每年都有各地的学者积极踊跃的进行研究报告。今后仍然是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简小鹰.《农业推广服务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董金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吴秀光,胡鉴英.柳江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1984(3)[4]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一从贫困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林伟君,骆浩文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5 [8]张晓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政府与市场供给边际研究[D].湖南:西南大学,2012 [9]汪明根.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5(10)[10]王善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J].天津科技,2004(6)[11]陈子学.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2]袁纪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3]耿传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7 [14]王春安,李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5]王洪秋,安载学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3)[16]俞守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18]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 [19]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现农业技术经济,2009(1)[20]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2 [21]唐钱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探析——基于公告物品视角[D].湖北:湖南华中师范大学,2014 [22]Cary, J.W.1993.Changing foundations for government support of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countries.Sociological Ruralist.33: 334-345.[23]Lerman , Z.Polcies and institution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subsistence farm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AsianEconomics, 2004(15):461-479.[24]Landon Lane, c.and Powell, a.p.: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concept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 case study in Sumatraquarterly bulletin of iaald, no.1, 1996.

下载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

    子文化构建基本设想

    子文化构建推进工作设想一、 任务:在公司母文化整体框架的指导下,着眼公司优秀传统、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司子文化。二、 形式:内外结合、引进专业公司......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全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7月20日13: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家基......

    学生换届竞选工作基本设想

    工作基本设想 我竞选的是学习部部长。我对下届学习部的工作有如下设想: 学风建设篇: 我们始终要牢记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学习部抓学风建设是......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

    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一、试点目标积极探索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积累项目组织和实施管理经验。创新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机制,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

    camst转轨实践的基本路经设想

    中华企业咨询CAMST战略规划设计转轨实践的基本途径设想 关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企业化管理与产业重组的初步思路 -------暨战略规划设计与转轨实践的基本途径设想 (征求意见......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作者:吴寂琼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中小存款者利益、保障金融体系稳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