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1:2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第一篇: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市扶贫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见》(曲发„2011‟11号)的要求,从加强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发挥职能,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推进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谐进步。

一、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

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地开展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是着重抓好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紧紧抓住阿都乡列为2010年省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机遇,全力推进阿都乡“整乡推进”建设。2011年再积极争取实施省级1—2个乡(镇)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继续抓好2010年实施的“整乡推进”后续管理和巩固提升。二是抓好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积极争取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400个,进一步探索“整村推进”新模式,做好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规划,争取省级扶贫安居工程600户。三抓好产业扶贫

项目。抓好2010年12月下达的省级产业扶贫项目15件1800万元。争取2011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00万元,继续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力度。四是认真开展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的试点、总结及推广工作。2011年争取省级100万元互助资金的试点项目。五是抓好小额信贷扶贫。争取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亿元,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力度,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积极稳妥回收;积极争取逐年扩大小额信贷资金规模,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依托优势产业,利用小额信贷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六是抓好易地搬迁扶贫。积极争取省级加大对我市易地搬迁扶持力度,2011年争取易地转移2400人。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开发,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使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尽快能致富”。七是抓好挂钩结对帮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挂钩帮扶制度,认真落实挂钩扶贫投入制度及考核奖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有效促进“整乡推进”及其他各类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八是抓好劳动力培训及转移输出。争取实施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引导性培训和转移输出,争取实施劳动力基地培训转移5000人。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九中抓好扶贫贴息贷款。认真做好项目考察论证工作,建立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库,及时做好项目推荐上报工作。十是抓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革命老区专项资金400万元,重点实施3个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解决5个重点村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2010年340万元革命老区建设项目,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类建设项目,切实体现项目资金扶持效益,不断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抓实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一是抓实贫困监测与扶贫统计工作。把贫困对象瞄准,把贫困区域瞄准,真实掌握贫困现状,确保扶贫开发决策才加更科学。二是突出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在非重点县全面铺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则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三是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监管。从过去注重扶贫项目资金分配转向注重项目资金监管,抓好今年的项目备案工作,用好加强资金监管的权利,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夯实基层组织。认真落实贫困地

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建好“社会管理创新”平台。立足服务贫困地区群众,关心贫困地区群众,认真履好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共振器”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结合下半年的人员变动将领导小组调整为以许云华主任为组长的7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戴树涛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扶贫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将责任分解到机关各科室,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人,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查询96128专线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扶贫办为开展96128专线查询工作配备了两名兼职人员和安装一部专用于96128接听的电话(0874-3124900),严格实行AB角制和按照省、市有关96128接听服务规范执行,实现在工作时间内无障碍接听群众的电话查询,及时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破解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

今年以来,我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

问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至2011年,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仍有贫困人口59.4万人,占全省的11%。这些贫困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整乡推进”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一是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地理、自然、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项目建设发展不平衡。二是入户项目资金补助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任务重,部分群众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工程实施难度较大。三是产业培育较为滞后,部分群众脱贫基础不牢。部分扶贫开发工程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问题,大大缩小了贫困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但致富产业发展不够,规模小,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仍然十分困难,返贫机率较高。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积极争取省级“整乡推进”1—2个乡(镇);积极争取实施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400个;解决2400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特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安臵问题;争取实施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引导性培训和转移输出,实施劳动力基地培训转移5000人;积极争

取省级革命老区专项资金400万元,实施3个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3亿元,扶持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规模;积极争取上级加大产业科技扶贫项目投入力度,积极申报扶贫贴息贷款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自检自查报告

市纪委: 市扶贫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见》(曲发„2011‟11号)的要求,从加强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发挥职能,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推进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谐进步。

一、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

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地开展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2011年以来,全市扶贫总投入10.9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49亿元(中央及省级投入2.1亿元,市级投入1459万元,县级投入2506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15亿元,群众自筹2.1亿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51亿元,扶贫贴息贷款6600万元。所实施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投入情况如下: 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建设完成项目投资2.13亿元;宣威市普立乡、会泽县大桥乡省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2011年投入500万元;590个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扶持中央及省级扶贫资金8850万元;2572户扶贫安居工程扶持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57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转移安置2200人,扶持财政资金1200万元,项目涉及7个县、15个迁入点、495户、2200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补助890万元;投入革命老区建设资金750万元,覆盖23个村、5034户、20985人;投放产业扶贫资金91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210万元;全市投放扶贫到户贷款4.51亿元,扶持贴息及奖补资金1805万元;9个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发放贷款6600万元,扶持贴息198万元。

通过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和资金投入,解决6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任务如期完成。

二、抓实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一是抓实贫困监测与扶贫统计工作。把贫困对象瞄准,把贫困区域瞄准,真实掌握贫困现状,确保扶贫开发决策才更加科学。二是突出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在非重点县全面铺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则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三是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监管。从过去注重扶贫项目资金分配转向注重项目资金监管,抓好今年的项目备案工作,用好加强资金监管的权利,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夯实基层组织。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建好“社会管理创新”平台。立足服务贫困地区群众,关心贫困地区群众,认真履好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共振器”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结合下半年的人员变动将领导小组调整为以许云华主任为组长的7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玲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扶贫部门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结合“四群”教育活动,将责任分解到机关各科室,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人,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查询96128专线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扶贫办为开展96128专线查询工作配备了两名兼职人员和安装一部专用于96128接听的电话(0874-3124900),严格实行AB角制和按照省、市有关96128接听服务规范执行,实现在工作时间内无障碍接听群众的电话查询,及时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破解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

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目前,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2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1.7%,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且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二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艰巨。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会泽、宣威两个片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需实施项目多、投资大,地方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缺口较大。跨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下一步,市扶贫办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地区、边界结合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扶贫、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0一二年六月五日

第三篇: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自检自查报告

市纪委:

市扶贫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见》(曲发„2011‟11号)的要求,从加强扶贫开发的工作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发挥职能,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推进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和谐进步。

一、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

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地开展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2011年以来,全市扶贫总投入10.9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49亿元(中央及省级投入2.1亿元,市级投入1459万元,县级投入2506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

1.15亿元,群众自筹2.1亿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51亿元,扶贫贴息贷款6600万元。所实施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投入情况如下:

宣威市阿都乡“整乡推进”建设完成项目投资2.13亿元;宣威市普立乡、会泽县大桥乡省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

点2011年投入500万元;590个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扶持中央及省级扶贫资金8850万元;2572户扶贫安居工程扶持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57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转移安置2200人,扶持财政资金1200万元,项目涉及7个县、15个迁入点、495户、2200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补助890万元;投入革命老区建设资金750万元,覆盖23个村、5034户、20985人;投放产业扶贫资金91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210万元;全市投放扶贫到户贷款4.51亿元,扶持贴息及奖补资金1805万元;9个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发放贷款6600万元,扶持贴息198万元。

通过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和资金投入,解决6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任务如期完成。

二、抓实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一是抓实贫困监测与扶贫统计工作。把贫困对象瞄准,把贫困区域瞄准,真实掌握贫困现状,确保扶贫开发决策才更加科学。二是突出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在非重点县全面铺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则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应扶尽扶。三是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监管。从过去注重扶贫项

目资金分配转向注重项目资金监管,抓好今年的项目备案工作,用好加强资金监管的权利,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夯实基层组织。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建好“社会管理创新”平台。立足服务贫困地区群众,关心贫困地区群众,认真履好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共振器”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结合下半年的人员变动将领导小组调整为以许云华主任为组长的7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玲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扶贫部门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结合“四群”教育活动,将责任分解到机关各科室,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人,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查询96128专线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扶贫办为开展96128专线查询工作配备了两名兼职人员和安装一部专用于96128接听的电话(0874-3124900),严格实行AB角制和按照省、市有关96128接听服务规范执行,实现在工作时间内无障碍接听群众的电话查询,及时帮助贫困

地区群众破解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

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目前,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2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1.7%,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且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扶贫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二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艰巨。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会泽、宣威两个片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需实施项目多、投资大,地方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缺口较大。跨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下一步,市扶贫办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定不移地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对象,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贫困地区、边界结合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扶贫、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

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0一二年六月五日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抓住“六个关键”环节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柴河林业地区公安局

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味道“打造平安和谐幸福柴河”这一目标,积极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姥姥抓住六个环节,切实加强和创新公安局机关在社会管理工作,去的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服务大局,在服务理念上不断创新

一是围绕大局、主动融入。我们公安局紧紧围绕林业局 “兴林、强局、富民“的目标,制定了《柴河林业地区公安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三十五条措施》,大力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掩饰服务、代办服务、加急服务等新举措。棚户区改造工程任务量大,外来务工人员多,柴河、南岗、江西按个公安派出所的民警主动上门服务,开展法律宣传、安全教育、等级发函,做到了管理有序,民工满意。治安大队了解到高考学生因学习紧张,抽不出时间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老师学生很是着急,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于3月23日至25日,利用每天下午3时以后的学生休息时间集中尽心信息采集。还与省林业公安局治安部门积极协调沟通,让考生拿到了身份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收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二是深化“大走访“活动,做实群众工作。我局以深入开展“爱民实践大走访”和“五进七讲”活动为契机,重点针对当前林区棚户区改造人、企业机构改革、企业用工、劳资纠纷等热点问题,有公安局党委成员带领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帮助企业、群众排忧解难,积极配合林业局党委和林业局做好相关政策解释、请叙述道、矛盾化解等工作。江西派出所在大走访中,了解到周边林场、村屯和过往车辆的司机反映头道收费站收费标准问题,经常引起矛盾纠纷,针对这一情况,他们一方面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是收费站收费标准有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他们组织民警到收费站对来往车辆进行法律宣传,对违规车辆进行整顿,此举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2011年上半年,在大走访中,我局共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0余件,为企业排忧解难17件

二、突出公安主业,在打造平安和谐柴河上不断创新 一是进一步加强矛盾排查工作,着力在提高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化解能力上下功夫。随着林业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当代的加快,印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增多,我们从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将维稳工作至于公安工作首要位置来钻。建立起三大机制,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本着“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的 “四早”原则,做到“四个到位”,即排查到位、调处到位、防控到位和宣传教育到位;重大隐患报告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矛盾纠纷等隐患苗头;重点矛盾督办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时间的问题、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实行挂牌督办、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3月6日,在林业局实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愿意离开岗位的一部分人员有上方几项,我局获取这一信息后,立即组织过保大队和派出所民警配合有关部门深入5所学校开展工作,讲政策,将改革条件,从而消除了个别人的看法,打消了到林业局上访的想法。

二是进一步打击刑事犯罪,注重提高打击实效。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政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始终保持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姿态。我们试试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打击模式,注重推进实用的技战法,使网上作战成为全局民警的“工作常态”。2011年5月4日晚许某某在DIY网吧上网时丢失6部手机,街警后刑侦大队侦查员和柴河派出所民警初步调查,怀疑是东宁县绥阳镇来柴河打工人员唐令龙有重大作案嫌疑,侦查员利用公安网大情报信息系统很快便查到唐令龙居住在学府路二区旅店内,并在其住宿房间的床铺下搜查出被害人丢失的5部手机。确定犯罪嫌疑人后,侦查员们守株待兔,于5月5日22时许将返回旅店的犯罪嫌疑人抓获。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依法及时发现提取固定证据,为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010年6月8日,林苑一、二号小区、广场小区院内相继发生4起停放车辆车窗被砸,车内物品盗窃案件,损失价值近万元,通过现场勘察和分析,认定为外来人员流传作案,严密监控,该嫌疑人车辆在牡丹江市太平路上出现,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孙忠慧,犯罪嫌疑人孙忠慧公认了同伙北市居民赵武珠在牡丹江市及周边县市砸车50起,盗窃价值达20万元的犯罪事实,5月1日,另外一犯罪嫌疑人赵武珠也在牡丹江市落网。

三是在“小”字上做“大”文章。引导民警在破案理念上由“大要案要破”向“案发就破”的转变,把大案,小案放在同等地位去抓,抓好大案不丢小案。今年上半年,林区发生的20起各类刑事案件全部破获,破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2011年5月4日9时许,林苑二区居民秦宇坤停放在校区包子铺门前的自行车丢失,柴河派出所街道保安后立即派出民警开展走访调查,禁用6个小时,就将盗窃自行车的违法人员安常亮,张鑫抓获,并及时的追回了被盗自行车

四是强化公安行政管理。我们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主动适应治安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旅馆业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全部15家旅店安装了“旅业治安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全部15家旅店安装了”旅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四个一”旅馆业管理服务新模式,即:一周一走访、一月一检查、一季度一培训、一年一考核,全面加强旅馆业治安管理;加强了文化、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上半年开展网吧集中检查行动5次,按照省局开展“三电”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所有的固定废品收购点进行了整顿治理,取缔“三无”流动收购3人;收缴子弹98发,及时消除了潜在的隐患;收缴违规销售B级烟花19件,整改安全隐患2处;共发现火灾隐患163处,全部进行了整改,杜绝了火灾的发生。

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维护森林秩序的稳定上不断创新

一是重拳出击,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相继开展了集中打击森林犯罪统一行动、春季防火及打击非法捕捉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专项战役,有效的保护了森林生态安全。2011年4月46肉,向日林场报称改林场施业区13林班29公顷的林地被海林市二道镇向日村村民姜茂富占为己有。我局迅速组织民警惊醒调查,最终查明,几年来姜茂富私自涂改林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非法侵占向日林场13林班林地29公顷,并多次盗伐改林班落叶松677株,合立木材积64.8立方米,盗伐幼树1100余株。

二是打防结合,保障森林治安稳定。组织民警积极开展山情、林情、社情调查,完善基础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深入构建群防群治、便捷联防、按键协查和情报信息等网络,抓好了点、线、面的防控工作。

三是加强联动,增强林区防控能力。一方面,我局做好与林业局相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广开设立难见的信息来源、线索来源,形成打击和合力。另一方面,加强毗连地区的写作,于辖区内地方政府、村屯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动协作工作会议。

四是强化源头防范。我们还将触角延伸到营林、关乎、木材生产、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吧加强伐区生产的检查、监督工作和加强木材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林业局贮木场派驻民警对木材销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赌赛木材源头管理漏洞。加强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依法查处非法收购木材行为,坚决取缔无证加工企业。

四、坚持主动警务,在神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不断创新

一是加强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柴河林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进行,呈现了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财物大流动的新趋势,各类案件也呈上升态势。为此,我局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建立起了以情报信息为引导,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治安大队和各派出所路面巡逻力量为主题,一社区警务为基础,以三级视频监控系统为补充,点线面介乎、人防物防机房街舞、打防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动态大方空心型警务机制。体现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多警合成作战的特点,使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建立“大治安防控”体系。先后制定了《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建立了社会面大防控体系、社区大防控体系、企业内部防控体系和大森林治安防控体系等4大体系。在重要和敏感时期,抽调机关、大队经历编排到各派出所,实行分包路段开展巡防活动,把警力摆上界面,摆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林区实行昼夜不断的巡逻,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众的见警率,确保“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进一步增强了局址防控能力。2010年以来,通过巡逻现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1人,收缴管制刀具9把;大力实施“校园警务”战略,在学校周边路段及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时段有民警疏导交通,由巡警、辖区派出所民警到校园门口进行巡逻执勤,密切关注学校周围的情况,及时防范和打击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打架斗殴、寻畔滋事等案件,取得了企事业单位无刑事案件发生的好成绩。

三是加快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科技综合应用步伐。三年来共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一二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大力打造“天网”工程。截至目前,我局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头达到了593个,其中安装在大街小巷路面上的一级监控头81个,安装在各单位、校区内部的二级监控头354个,安装在娱乐场所、旅馆业和商场超市等的三级监控头158个,使视频监控覆盖网格化、城乡华,基本实现了对重点路段、区域、单位、场所、部位、行业的有效覆盖。通过视频监控共破大小案件78余起,为群众提供查询服务36次。为维护林区社会治安和城镇建设发挥出巨大作用。

四是创新社区管理,打造信息化社区警务。我局坚持以社区警务建设为裁体,着力构建社区防控网络,全面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目前全体林区已建立17个社区警务室,配备专职社区民警31明,推行由社区民警、质保主任、治安干部参加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做到社区警务室门敞开、人常在、事常办,提高见警率。各派出所积极组建符合本社区实际、具有特色和实效的群防群治队伍,加强社区防控工作。我们还结合当前林业局惊醒的社区改革,建立起大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把社区治安防范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根据社区区划,健全工作机制,保证民警沉到社区,使警务室成为向社区延伸的接警点、服务店、防控点、社情民意收集点。对住宅小区实行封闭式治安管理,配齐专职治安员,大力推进治安防范设施建设,设置监控室、保安室,将小区的人、车、物管好,确保不发生案件。

五是狠抓人口管理,不断破解管理难题。积极探索“一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实有人口管理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口管理水平。创新流动人员管理机制,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全面摸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底数和基本情况,并建立“以房找人”和“查人知住”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针对当前林区棚户区改造,流动人员大量涌入,人员复杂多变的情况,组织开展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清查和对工作,建档立卡,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流动人口实施分层次、动态化、轨迹化管理,全面掌握其行踪动向,实现对流动人口控得住、管得了。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机制,组织民警队全体林区有前科劣迹和抱负社会动向的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荣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进行摸排,全部纳入工作视线,建立常态化的分级管控机制,逐人落实温控责任单位和责任民警,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疏导化解偏执情绪,落实好温控措施,坚决防止违法犯罪行为。2009年上半年人口犯罪率为万分之二点三二,2010年上半年人口犯罪率为万分之一点七九,人口犯罪率下降零点五三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人口犯罪率为万分之一点二五,人口犯罪率下降零点五四个百分点。

五、注重科技引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机制的创新 一是加大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三年来在信息化建设上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微机数量达到了210台,视线了民警人均一台计算机的目标,打印机60台、数码照相机57台、数码摄像机24台。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普及和应用照例在提高网上作战能力上下功夫。抓好信息化基础知识和使用技能的培训工作,全景参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切实把“软肋”硬起来抓好“警综平台”施展应用工作,强化信息采录、应用和管理,逐步实现实时查询和准确研判中gia你对象的活动轨迹。到目前,我局工残疾录入实有人口59763份,采集录入违法犯罪人员信息1700余分,采集站住人口、出租房屋、场所、行业等信息1000余条,打牢了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按照“上班先开机,上班比上网”的工作要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力推进“网上办公、网上作战、网上办按”,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打击效能。

六、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实效,在执法机制上求创新

一是加强了执法能力建设。我局制定了《关于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和《2011年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加强了民警执法理念教育,加强了民警执法大培训,图串列教学、实践教学,以案讲法,提高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所有执法民警都具备必须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体能素质。

二是抓执法程序建设,提升执法公信力。进一步完善了办理行政案件操作流程,实行法律文书电子版。有效的规范

第五篇:关于襄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研究

关于襄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研究

郝敬东

社会管理创新是新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形势下,深入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非常必要。近期,我们对襄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以下研究报告。

一、襄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襄阳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为动力,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良好效果。其创新四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的做法,被中央综治办《综治动态》转发推广,中央、省多家媒体对襄阳市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宣传报道,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创新领导决策机制,推进社会管理责任到位

襄阳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软实力、软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决策推进机制。

一是高规格成立社会管理领导机构。成立“襄阳市社会管理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直36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委员;并下设办公室,与市综治办合署办公,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按12人配备,落实办公用房5间,预算办公经费30万元。出台了《襄阳市社管办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明确了市社管办8项工作职责、内设机构职责任务、领导成员工作分工及工作例会、检查督办、信息报送、考核奖惩等制度,促进了办事机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分层次研讨部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举办全市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分三个层次组织全市党政领导干部、政法领导干部、综治办主任进行专题研讨,市委书记、市长进行动员部署。研讨班规格高、规模大,市“四大家”领导同志参加,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参加研讨人员共计800多人。

三是分项目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责任。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襄阳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社会管理八大体系;同时,出台《襄阳市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及责任分工方案》,确定10大类、49个专题项目,分别明确牵头责任单位、协办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并将其纳入全市综合党政目标考核和综治考核重要内容。去年8月,根据工作需要,市社管委又新增13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下发文件予以明确。目前,大部分项目己经完成。

四是建立社会管理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建立社会管理及综治维稳形势分析研判制度的通知》,明确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议每季度进行一次社会管理形势分析研判;市社管办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形成社会管理形势分析研判报告,提请市委常委会议研究,会议决定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实行网格化管理,新招聘1286名社区公共服务人员,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

五是建立社会管理协调督办制度。市社管委建立每季度一次协调督办会、每季度一次全面检查督办、每月一次重点检查督办制度,检查督办情况及时予以通报。今年以来,己先后召开8次协调督办会。并组织10个督访组,深入11个县(市)区30个基层单位和市直8个重点部门进行了检查督办,开展暗访,下发暗访情况通报,促进了社会管理及创新措施的落实。

(二)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推进重心下移服务到位

按照“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一站四化”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着力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移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统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作为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综合履行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与社区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劳动就业与医疗保障、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社区党务与综合事务6个便民服务窗口,招聘窗口服务人员540人,实行“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194个,其中市区已建94个;市区招聘社区公共服务人员1286人,其中700多人担任网格管理员。

二是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按照每400户左右居民划分1个网格的要求,将市区划分为近80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按照社区公共服务站的统一安排,综合履行网格内信息采录、社会治安、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职责。同时,在每个网格内招募6至8名网格信息员,协助网格管理员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及时提供有关信息。樊城区建成了红光、襄江等一批网格管理示范社区。目前,市区社区网格化覆盖面达到85%以上。

三是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依托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三个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和四个应用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社区公共服务在线网站、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以及建立社区自助服务机、“社区通”专用手机2个应用子系统,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运行和系统完整、功能强大、全省领先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目前,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基本建立,市区已联网70个社区,到2011年底覆盖面可达95%;空间地理数据库已在市公安局警综平台建成使用,即将导入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社区公共服务业务系统、社区公共服务在线网站实现了平稳运行;其他信息系统年底可全部建立。

四是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多元化。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居民自治、驻区单位共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有效发挥作用的社区服务管理主体多元化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管理服务部、家政服务社、平安协会、出租房屋管理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6个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积极组建青年平安志愿者组织,建立市级平安志愿者总队,各县(市)区成立分队11个和专业服务大队8个,全市共招募青年平安志愿者25000多人,在社区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专业化。主要是分类推进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特殊人群、社区物业、社区家政等专业服务管理工作。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业化,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对流动人口区分日常管理层、重点关注层、高危管理层三个层次,实行分层次管理。推进社区物业服务专业化,在襄城区10个社区试点建立社区物业服务公司,重点解决“老穷小”社区和一些破产改制企业生活区管理无序、环境恶化、治安混乱的问题,取得较好效果。《法制日报》以“居委会主任成了物业法定代表人”为题,报道了襄阳市的做法。推进社区家政亲情服务专业化,建立社区便民服务超市、家政服务社,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呼叫服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樊城区红光社区建立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中心,较好解决了社区留守老人和行动不便居民的生活问题,受到居民好评。

(三)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到位

一是推进大调解组织网络化。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健全大调解工作组织网络。纵向,建立县级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10个,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107个、村综治工作室2672个,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大调解组织体系。同时,依托市、县两级司法局、政府法制办、人民法院,分别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个指导中心36个,加强调解工作指导。横向,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人事争议、土地征收补偿、环境保护纠纷、学生意外伤害纠纷等6类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4个,建立行政机关调解中心(室)216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3100多个,形成了纵横结合的调解网络。

二是推进大调解管理层级化。市综治委出台《襄阳市社会矛盾化解层级管理办法》,根据矛盾发生地域、难易程度,将社会矛盾风险等级分为I、II、III级,明确了社会矛盾分级化解责任,III级社会矛盾主要由村一级化解,II级社会矛盾主要由乡镇一级化解,I级社会矛盾主要由县一级化解,解决了过去社会矛盾化解层级不清、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强化了化解责任,方便了群众投诉,提高了化解效率。

三是推进大调解运行制度化。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出台《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意见书制度,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产生社会矛盾。今年以来,全市共评估重大决策事项290项,对14项作出不实施决定。出台《襄阳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实施办法》、《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调解矛盾纠纷实施办法》、《襄阳市县级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建设指导规范》和《襄阳市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指导规范》等,形成了多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机制,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宜城市2010年10月建立县级“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以来,设立人民调解室、行政调解室、司法调解室,落实专门调解人员10人,与市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实现对接,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41件,防止民转刑案件31件,防止群体性上访21件364人。襄阳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010年11月挂牌运行以来,共接待医疗纠纷咨询580多件,受理医疗纠纷103件,已调处86件,基本杜绝了因医疗纠纷围堵政府的现象。

(四)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机制,推进管理服务措施到位 一是建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制度。出台了《襄阳市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了排查、鉴定、收治、监护、保障措施,明确了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费用结算办法,实行市、区两级财政保障,确保了应治尽治。

二是建立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中心。依托市劳教所,建立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经过扩建升级,可一次性容纳戒毒人员800人。

三是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总建筑面积5270平米,床位200张,配有医务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娱乐室等,已救助少年儿童82人次。

四是建立留守人员关爱帮扶机制。市社管、妇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留守家庭及留守人员关爱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家庭自助、邻里互助、结对帮助、社会救助等“四助”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帮扶机制。家庭互动,主要是印发致外出打工人员的一封公开信,开通亲情电话,建立外出人员与家庭和村(社区)每周定期电话联系机制。邻里互助,主要是建立互助小组,签订互助协议,开展生产、生活、子女教育、安全关照等互助活动。结对帮助,主要是建立家庭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与留守家庭及人员的固定帮扶关系。社会救助,主要是按照政策落实低保、社会救济、大病救助及社会福利机构托管、代管等措施。据统计,全市共有留守家庭251728个,留守妇女162196人,留守儿童89532人。通过关爱帮扶,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

五是建立社区心理疏导机制。市社管办、市妇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社区“阳光家园”心理疏导站的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建立社区心理疏导站。8月上旬,全市社区心理疏导站建设启动仪式在樊城区水星台社区举行,今年启动15个社区的试点工作;目前,樊城区水星台、红光、铁路社区心理疏导站已建立并投入运行。

二、襄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突出成效

襄阳市始终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让广大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的受益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突出成效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管理体制实现由部门分散管理向政府综合服务转变。确立了“党政领导、综治协调、公安为主、部门联动、社区承载”的管理新体制。实行政策统一实施、资源统一整合、信息统一共享。二是管理对象实现由“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针对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实际,襄阳市通过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先”的理念,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增强“社会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自觉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主人。三是管理手段实现由传统手段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树立信息化管理新理念,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运用的最大化,使信息平台直接服务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治安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机制,初步构建了三大平台

一是构建了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襄阳市大胆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统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综治工作站),与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公共服务站(综治工作站)站长,实行组织三位一体、工作整体推进。在公共服务站建设和管理上做到统一制作标牌、统一设置窗口、统一服务项目、统一制度建设、统一资源配置。共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和就业等6个公共服务窗口,实施“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同时实行“因事设岗、一岗多责、按岗定员”和“费随事转、统一管理”的人员与经费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构建了社区信息采集平台。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信息采集平台,每个公共服务站配备信息采集电脑,社区民警和工作人员配备信息采集箱。按照“以房管人、以房找人、查人知房”的要求,完成了街、巷命名和门楼牌号的编码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全面开展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率达到100%。建立了日巡查、周会审、月考评机制,对动态变化的信息及时更新,保证了信息的鲜活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构建了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在公安机关建立了警用地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公安系统信息的统一录入、统一传输和统一查询,直接服务于治安管理工作。同时,依托政府政务信息网,设计研发了政府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把原来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相关信息全面整合、梳理、归并,形成全要素基础信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规定人员和规定上网指令,可及时上网查询涉及本部门工作的有关信息,为实际工作服务。

(三)延伸社区服务功能,激发了基层工作活力

通过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了社区组织机构和各种工作关系,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了社区资源优势,促进了社区民主自治与和谐建设,实现了政府职能向社区的延伸,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政府公共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和良性互动,建立了“无缝隙管理、无差别服务”的新机制,使群众真正体会到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新变化。

(四)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增强了基层工作合力

通过整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的人力财力资源,建立了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减少了部门在基层管理和服务中的各自为政、有事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形成了工作合力;同时,通过整合部门间数据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数据库,拆除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消除了管理脱节断档现象。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权限,查阅居民的基础信息和个性化信息,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五)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通过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简称“两实”管理)工作,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让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活跃在基层群众生活的第一线,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随时随地掌握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通过面对面做工作、心贴心讲道理、实打实解难题,使大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有效地防止了小问题激化为大矛盾。“两实”管理为深化治安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使治安管理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针对性强,不仅确保公安机关的信息搜集、阵地控制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也大大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形成了干群共创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推进“四个襄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条件,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进一步推进襄阳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权威性,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襄阳的实践看,尽管在社会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从管理理念和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社会管理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事务发展变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主体还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二是社会利益诉求机制不够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单一;三是重视上访、维稳等事后社会矛盾和问题调处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和满足社会成员权益维护机制不够健全,利益诉求机构和组织较少且未能充分发挥满足社会成员诉求职能;四是社会法治观念淡漠,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水平不高。同时,还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社会矛盾多样多发,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数量仍将在高位运行,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二是刑事案件居高不下,有组织犯罪和侵财犯罪依然突出,公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面临较大压力;三是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可能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和社会治安问题;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管理任务异常艰巨。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襄阳全市上下更是处于围绕“四个襄阳”目标,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结合调查情况,就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在“四个襄阳”建设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进入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的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民政低保、治安民调、残疾康复、计生、卫生、城管等工作,人员配置基本采取部门各自招聘协管人员,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基本由部门支付。由于“条块分割”机制带来的部门归口差异,各协管人员各自为政,既不利于社区统一管理,又造成社区人力资源浪费,形成了社区管理空壳化,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了较大隐患。因此,社会管理必须把各部门包括劳动、民政、治安、计生、卫生、城管等力量整合起来,实行“因事设岗、一岗多责、按岗定员”及“费随事转、统一管理”的人员与经费管理模式,有事大家一起干、一起抓,这样既形成了工作合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又有效杜绝了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社区的贯彻落实。就襄阳而言,应抓紧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一站四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一是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站,配齐配强社区公共服务人员,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和网格化管理。二是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市、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网运行,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水平。三是扩大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时回应各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积极推进阳光新政,置社会管理工作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加强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四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对社区人口、房屋、就业、家政、心理疏导、文化体育等事项实行分类管理、规范管理,提高社区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着力源头化解,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从重信访、维稳等事后处理工作转变为重视从源头上统筹、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有效整合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的工作制的基础上,构建以县(市)乡(镇)两级调处中心为主导、村居调处服务站为基础、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平台为辅助、行业性和区域性调解组织为节点的矛盾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行政争议互动联动和诉调、公调、检调、访调对接等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律师、保险业和公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和解、人民调解、行政调处、民商事仲裁、司法裁决等相衔接的多元化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能力。具体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评估程序,落实评估责任,严格追究责任。三是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党政领导、综治协调,司法行政、政府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三级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室)的作用,健全重点领域“第三方”调解机制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完善“三调对接”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从制度层面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完善维稳情报信息的预警、收集、分析、研判机制,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对征地拆迁、辞退民师、复退军人、移民安置、城市困难群体、涉法涉诉信访等涉及的突出问题、复杂矛盾,坚持落实政策、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妥善予以解决。五是注重以法律途径解决社会矛盾。把依法治市、依法治理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把法治建设落实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突出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执法,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满足诉求。

(三)抓好“四个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委员会、各类应急组织和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积极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巡逻防控机制,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加强以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的技防建设,进一步增强治安防范能力。四是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以创建新一轮“全国综治优秀市”和“全省平安市”为目标,深入开展地区、单位、行业、细胞(家庭)等不同类型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坚持基层平安指导员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评选表彰“十佳人民调解员”,不断夯实平安基础。

(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

随着“公民社会”理念的逐步深入,通过服务加强管理,依托加强管理促进有效服务,努力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必须是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树立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襄阳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跃升时期,加之地处中部地区交通要道,流动人口量大,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因此,要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融居住登记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让符合一定条件、本人愿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平等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患者、艾滋病患者、流浪儿童、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不同情况,制定和完善服务管理政策,分类建立关爱帮扶和管理机制,落实服务管理和保障措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社区。要进一步建设好社区公共服务站,把社区的服务职能统筹起来,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五)拓展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现代管理手段要求社会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过去各部门都在强调信息化,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库,但由于各自为政,信息之间存在壁垒,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在整合资源、搭建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后,必须建立综合的信息平台,把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的信息服务机制。这样既减少了社会管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同时,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还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筑牢了社会治安的基础防线。因此,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有境外复杂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监管。推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落实社会责任。建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机制,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手机实名制,落实信息网络管理责任,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网络信息掌控和舆情引导,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有效监管,健全网络舆情监控、预防、引导、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应对新兴媒体负面和不实报道,防止舆论炒作引发不稳定问题。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领导体系 完善社会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和保持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必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社会管理领导体系。就襄阳实际而言,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专责的社会管理委员会,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委员会,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始终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二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办事机构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社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重新界定机构编制“三定”方案和工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增加内设机构,明确和新增人员编制,确保有效开展工作。三要进一步整合社区各部门协管员力量,解决好社区统一管理使用、公安机关与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问题,真正形成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格局。

下载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扶贫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一是经济基础未能适应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迎政乡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2012年5月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此跟大家进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基本情况迎政乡位于石......

    乡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乡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管理上倾力保障服务,第四,乡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开创农村社会事业新局面,走和-谐发展之路。围绕关注民生,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

    市扶贫办职责

    根据郴政办发(2002)43号文件《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郴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为副处级,主管全市扶贫开发工......

    扶贫办目标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县扶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扶贫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