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时间:2019-05-13 01: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作者:刘晨然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带来了冲击。文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现状,从人才流失、技术扩散、技术依附、技术垄断几个方面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产生的消极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即注重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改善国内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国际化。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技术引进

[中图分类号]F752.67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近年来,有几个围绕高考作文打圈圈的现象,颇发人深思:

其一,每年高考之前,各有关网站、各语文报刊,必定利用自身优势,约请若干学者教授、作家名人严阵以待,高考作文试题一经公示,各位先生便会在“第一时间”极力吹捧当年试题如何如何出奇、如何如何有新意、如何如何有突破„„对权威们的高论,前几年,师生们都觉得新奇;形成模式之后,人们却不但不以为然,而且多少有些反感。因为在下一年,大师们又得如此这般地说上几句,那么,前一年的命题岂不是被部分否定甚至完全否定?常言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试题一经公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有些命题,尽管专家如何肯定,师生们(包括老百姓)却是不敢恭维的。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试题已超过200道,但真正可以成为经典的试题却寥寥无几,而具有较大影响和领军意义的作文命题则更是凤毛麟角。以2010年18套试题为例,与前三年的命题方向基本相同,没有哪一道试题特别出色,不值得过分吹捧褒扬。从模式来看,无非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全在师生意料之中;从检测目标来看,仍然是以检测考生知识储存、文化含量、审美悟理水平及表达能力的高低为宗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试题文字怎样表述,那是各省市命题人员的权力,无须多言。

但是,专家们是否也注意到了十分糟糕的试题呢?2007年重庆卷,要求考生参照题干材料,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审题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认真审视之后,却发现有两处失当:一是“酸甜苦辣”缺乏新意,少了文化底蕴,失之俗套,给考生以似曾相识之感;一是命题有太多的沧桑感,难以调动考生抒发真情实感。题干中的两句话“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考生来说,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误导作用。须知,参加当年高考的“举子”们,95%以上是十几岁的小青年,“高考制度”恢复了多少年,知与不知,无关紧要;至于“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是四十岁上下、甚至更年长的成年人的感悟,或者是那些屡试不第的复读生的追忆。这95%以上的考生并不是“过来人”,体会何来?因而,这些话,不但对其作文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却形成了一个干扰源,似诱导初涉考场的孩子们故作沧桑地写“苦辣酸甜”。而结果必然是,由于没有生活经历,考生只好编织谎言,言不由衷。然而,就是这道很糟糕的试题,当年竟然被专家教授们吹得云山雾罩的。这又说明什么呢?

又如,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也很令人费解。试题公开之后,专家教授便大唱赞歌,溢美之辞连篇累牍,师生们却普遍以为,踮起脚尖,虽可尽目力所见,穷心力所思,看人生百态„„的确予考生以广袤的想象空间和多维的理性思考,但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为什么非要“踮起脚尖”?对于一个高中生(包括所有人)来说,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抽象思维,都不免悬虚迷茫。有人尖锐地提出:“请问命题老师,你有过几次‘踮起脚尖’的欲念和亲历?与其费劲地‘跂而望矣’,何不轻松地拾级而上,‘更上一层楼’呢?”诚然,倘能由此及彼,“虚”而实之,借“虚”以构制全文,倚“虚”而升华主题者,可望夺取高分。但能这样写作的考生,毕竟凤毛麟角。简言之,“踮起脚尖”没有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难以调动大多数考生的真情实感。

这样看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只是一种权力。如果以水平而论,全国数以千计的老师都有资格为之。君不见,试题一经公开,各杂志社闻风而动,即刻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布:“我刊某题某题与今年某省某市高考试题不谋而合!”“我刊历年来与当年高考作文试题挂钩题展示”„„学校方面也有类似的言辞,语文老师辛苦一年,命题数以百计,也可能有一两道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殊不知,这些“不谋而合”的命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的试题,都出自普通语文教师之手,这种几率近似于零的巧合虽纯属偶然,但毕竟给“碰上了”!

所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并不神秘。文题可以是“早”(2010年湖南卷),“春”又怎样?“绿”又如何?倘若命之曰“缘”“诲”“悟”„„照样会有专家吹捧,照样有某校老师在高考冲刺时侥幸偶遇,照样有大量华章佳作让阅卷老师喜形于色,甚至拍案叫绝。“肩膀”(2006年辽宁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卷)、“人之常情”(2008年天津卷)、“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卷)等试题虽有特色,“追寻”“错位”“优胜劣汰”“遭遇‘二难’”等命题就没有优势?至于看图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因为涉及到古今中外,涉及到文理百科,命制将更加自由宽广,怎么设计都不会出轨,怎么设计都难挑毛病,所以也用不着专家们“激扬文字”了。

其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题作文”突然十分流行。每年高考一过,作家名人、写作高手、大学教授及高中教师纷纷捉笔,乐此不疲。2010年,居然连外国人也加盟。可是,稍加思索,便会觉得这“时尚”格外的无意义。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大头”,举足轻重,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但开考前一秒钟,谁都不可能知道试题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先生们的“同题作文”与考生们的应试作文一同被评阅,这些费了老大气力再三加工润色的文章却不一定会得满分;非但如此,有的文章说不定还不能及格——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还有一个事实也同样残酷:公开在网络之中的“同题作文”不乏累累,吹捧文章也多,可是,点击率并不高。高三师生基本没有兴趣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是“满分卷”,甚至“零分卷”,因为这些文章更真实,更切合考生写作实际。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给师生以启发和借鉴,而“同题作文”却没有这些功能。因此,先生们写“同题作文”,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如果真心要为师生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建议先生们加入到点评“满分卷”或“零分卷”的大军中来,而不要费力不讨好地写什么“同题作文”。

其三,近年来,“零分卷”已成热议。所谓“零分卷”,一般界定为完全抄袭者,白卷或几近白卷者,无主题或文不对题者,废话连篇言之无物者,文理不通者,语病百出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分卷”应该比“满分卷”更少。但是,“零分卷”却并不少。读了几十篇“零分卷”,不禁为孩子们抱屈。平心而论,被公布到网上的“零分卷”,与其说是对考生“烂文章”的曝光,毋宁说是对评卷标准的嘲弄。这些文章,除极少数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恶作剧、瞎起哄外,多数文章,无论检测其构思、主题、知识储存、文化含量、表达方式的优劣,或者考量其悟理审美程度之高下,都不该记零分。考生们曾对这种草菅“文”命的做法提出过抗议:“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够尖锐吧?

举两个典型例子:

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女生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该文长达2000余字,虽然观点有些愤世嫉俗,文章有些不雅之词;但总的看来,主题比较鲜明,论据比较充分,视野开阔,涉猎古今,结构、文笔等都很有特色。请看几个精彩段落: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意思,不外乎做人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待一个事物,它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内涵好,从外在看起来又高雅精致,那就没的顶了。但在我看来,从现实的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不能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王国维绝望了,自杀了,“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是必然的。他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和他从论诗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天差地别,可叹可笑啊!王国维对一些雕虫小技如诗歌的欣赏癖好,仿佛一个冒着铜臭的权贵富翁,把玩着一个上古的鼻烟壶,或前朝宫廷贵人使用过的一樽精致夜壶。生活早已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感悟,他却在《人间词话》中絮叨,我看,这《人间词话》可以扔到垃圾桶了。王国维可以休矣。

就是这样一篇有思维力度、有文化内涵、有真情实感、有鲜明个性、行文流畅的好文章,不知触痛了哪位先生的神经,大人朱笔一挥,居然判其为零分卷!

再看2009年广东卷零分作文《常识》的片段:

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

俗话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这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宁愿回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谁不让我睡觉?我捡一块石头就可以表达我的强烈不满了。每当晚自习放学走出学校,抬头看见天空一轮凄凉的明月,我不禁发出千古一问: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难道你不知道是人都要睡觉的吗?竟然不让我在课堂上睡觉。

我们新一代的祖国花朵多幸福,天天早上7点到学校。但是,我要睡觉啊„„老师你竟然说,上课要睡觉的同学回家睡„„我觉得老师没常识,校长没常识,教育界没常识,现在高考写常识,无疑就是给我机会,表达我对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强烈的不满,还有深深的鄙视。你们没常识。学生是要睡觉的„„学校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人是要睡觉的„„我要睡觉„„睡觉„„

考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我要睡觉”起笔,论证了张弛有度的哲理,进而对老师、学校、甚至整个教育部门违背“常识”的做法提出质疑,既切题,也有深意。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他说的却是真话、实话。

说到这里,突发奇想:如果能将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作文“零分卷”汇集成册,恐怕会比刊行“满分卷”更抢手,因为它给师生们的启迪和思考并不啻于“满分卷”!

最后,谈谈高考作文语言体式问题。2001年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要考生对“诚信”作出评价,江苏南京十三中蒋昕捷一篇《赤兔之死》,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篇用古白话写就的佳作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给出了满分。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凸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其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

自此,每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各省都有几篇是用文言文完成的佳作,令阅卷老师兴奋异常。试举之则有:

《转折》(2003年北京卷)作者:北京101中学理科实验班耿亮

《珍珑》(2006年福建卷)作者:不详

《吊李白歌并序》(2007年浙江卷)作者:高志远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2009年湖北卷)作者:武汉汉南区二中周海洋 2010年,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学生王云飞一篇《绿色生活》轰动全国,这是继2001年《赤兔之死》后又一篇文言文高分作文。这位“古字奇才”,通篇都用文言文写作,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难倒了若干专家教授。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步高说:“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即使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很难有这个水平。”6月29日,东南大学先北京大学一步,向王云飞颁发了土木专业录取通知书。

这一事实说明:高考作文用日益远离我们的文言体式表达,也是符合国情、顺应潮流的。写文言文虽不宜倡导,但也不必排斥,我们不要以为“宣传这种作文就是提倡复古”,提倡复古肯定不对,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不能没有古典情结。所以,国家考试中心和各省市语文命题组有必要考虑在高考作文“要求”之“不少于800字”后加上“文言文600字左右”的文字,越早越好。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展示才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扬州八怪”郑板桥题书斋之联,本指作画。他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用文言文作文,虽然并非“辟新路”之举,也谈不上什么“领异标新”,但如果“文言文600字左右”的“要求”有朝一日出现在高考作文试卷上,那么,评卷老师将欣喜地看到,文言体式的佳作华章恰如姹紫嫣红的“二月花”般怒放花丛,同样会令人赏心悦目!

(湖南永州市七中;425006)

第三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冷思考(最新)

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冷思考

童勤国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摘要:本文从所有制角度切入,论述了衡量所有制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并以此论及怎样正确认识公有制和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国有资产民有化”问题,并认为这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方向。关键词:公有制

国有经济

民有化

Thinking of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deeply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ownership,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asonable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ownership, and expounded how to recognize the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correctly.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roposed a fresh point of view, which is the problem of “the state-owned assets owned by people”, and think thi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conomy.Key words: public ownership, the state-owned economy, owned by people

1、马克思主义对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就形成一定的经济制度,由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并最终决定社会形态。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革命就要发生。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性质最终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不动摇,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和生产社会化相统一,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它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基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评价所有制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

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构建起来的所有制结构,应该说是

作者简介:童勤国(1953——)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经济学副教授。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都只是抽象地从一般原理出发,而不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主要有两种形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当然,国有或集体经济在其它所有制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属于国有或集体经济。这样认识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也有助于我们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这里仅就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问题进行探讨。

2、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从国有经济的概念看,它应该是指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它是一种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水平较高的公有制。按主流观点看,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2] 应该说,在过去中国需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由国家拥有企业、资产和土地的确能更方便地调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短短的30年就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地、高速公路(铁路)网、众多大小城市,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西方国家把中国取得的这种成就叫做中国模式。海外学者张维为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保持稳定、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正确、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并把它称为至少是“最不坏”的模式。[3]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据资料统计,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几乎以超过GDP增速两倍的速度快速增长,有些年甚至超过GDP增速的3倍。其结果是政府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6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才增加了1.2倍。资料显示,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政府控制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个强势政府控制、主导和驾驭市场的独特的社会体制正在成型。用张维为概括的“中国模式”的 “强势政府”特点十分突出。

“强势政府”固然有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一面。比如,中国的工业产能、运输容量都已经很大,尤其产能严重过剩,再继续由国家做那么多投资、拥有那么多企业和土地,并且由政府征收那么多税,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和能够分享到的经济增长财富效应必然会很有限,老百姓 的消费就难以增长。又比如,政府本身作为掌控巨大资源和金融资产的市场参与者和驾驭者的双重角色,为一些官员利用权利寻租创造了诸多空间和可能。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官员腐败大案要案屡屡出现且屡治不果,甚至是“前腐后继”其制度根源正在于此。

中国的“强势政府”是通过国有经济(企业,下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来实现的。为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需要控制如此多的行业和领域,而对这些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实际就是垄断,垄断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造成行业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影响政策的公平正义等等。改革前此类问题在国企(改革前国企一统天下,没有市场也就无所谓垄断)并不显现,但改革后的垄断国企已经完全不同。中国人民大学何伟教授比较了两者区别后,指出:现在的国有垄断企业依靠特殊的身份,从政府获取优势资源的垄断权、优惠权;从市场上获得利益而不承担风险;企业亏损,高薪高收入照拿不误。国有企业的优势、市场经济的利益它们是双双占有。因此,何伟认为,垄断行业是改革的对象,而不是“做大做强”的主体。[4]事情还不止如此,更令人费解的是,它甚至可以不必向它的所有者上缴利润。据《南方周末》报道,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55.6亿元,净利润7023.5 亿元,但上缴税后利润加股息收入总额才421亿元,只占央企净利润的6%左右。即使在这上缴的421亿中,也只有10个亿进入公共财政,其他的都以各种形式回到企业。这种行为“已经完全颠覆了国有企业的公有性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语)而且这种情况全国人民以前居然一直不知道。因为直到2010年财政部才首度公开了的中央国有资本预算收入和支出两张表,而常识告诉我们,国有企业的利润本来就应该全部或相当一部分上缴国家财政,并向全国人民汇报的。

3、国有经济改革的方向是“民有化”

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既然是全国人民所有的,赚了钱就该让人民分享,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然而,现在的垄断国企赚了钱不但不向它的股东——人民分红,连上缴给政府的也少得可怜,绝大部分都被它们自己用掉了:或者用于再投资,或者用于自己的福利。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人民究竟为什么需要这些国有企业?政府又为什么需要这些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后者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而前者的第一使命是保证社会稳定、保证在公共领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国企首先应该进入的是那些非国企不能或不愿涉足的既没有市场风险也没有高利润率的非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比如:国防、教育、医疗、养老与失业保险、就业等;又比如,城市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和城市垃圾处理等。由此得出结论,国企不是真正的企业,它不应该进入竞争性行业,更不应该与民争利,形成垄断并损害民生。如果这样,会不会损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 这 需要从公有制的本意来回答。公有(共有)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改革到了当下时刻(老百姓消费增长所需要的收入基础越来越弱),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民有化改革。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在这个时候将剩下的国有资产进行民有化改革,把“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中的所有者具体细化、落实到13亿公民身上,让老百姓直接变成资产所有者。[5]笔者以为,这样的改革正当其时,它总要比原本属于国有的那些企业,实际已形成了一个有时连政府也管不了的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强的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把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样的“私有化”是真正的“权贵资本主义”,因为它们是借助于行政权利而被一小部分人“私有化”的。相对于把国有资产落实到13亿公民身上(民有化)的改革,无疑是一个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好办法。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次优选择,以笔者看它更符合公有制本意。这里必须要转变一个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有制不一定非要通过国家(政府)来代表,其主体地位更不一定非要表现在垄断国企对国民经济命脉的绝对控制上。除了如上述国有企业必须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外,更应该体现在民间资本为主体上。因为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是人民运用自己的资本的天然权利,它是真正的人民(共有)经济。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民间资本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民间资本和市场经济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国务院今年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意见》指出,政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以及石油、电信、航空、核电、铁路等传统上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领域。人们把这个《意见》称为“新36条”,意即于5年前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较。可以说,“新36条”是对民间资本放开投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也是改革深入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国富民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只有广大老百姓都富起来(物质、精神),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3]《文汇报》2010年6月3日,第12版。[4]《特供信息》2010年3期,第15页。[5]《特供信息》2010年20期,第9页。

第四篇: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引进的问题和对策

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做“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

一、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发展史,在某些程度上是一部国外技术引进史。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力不足等重大困境,都是缘自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处于技术的“瓶颈”制约阶段。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及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技术引进中,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资”轻“技术”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60%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说明国内技术源严重不足,技术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外制造业发展。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脱节,即所谓的重“引进”轻“消化”。在国外的技术引进中,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个美元的投资来搞消化吸收。据日本工业技术院的调查,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机械行业研究费的16.9%用于引进,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革新;电工行业研究费的24.4%用于引进,4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改进。而在我国的情况则是,“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根据199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的资料,1997年我国技术引进经费为236.5亿元人民币,而消化吸收经费只有13.6亿元人民币,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5.8%。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做“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比如,汽车制造设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从60年代就开始引进,到了70~90年代我们还在引进汽车制造设备,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

重“硬件”轻“软件”,集中表现为我们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但从总体来说,以设备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高达80%,而以技术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只有20%。日本在技术引进的初期,也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如1951~195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日本在195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我国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地引进成套设备。

重“引资”轻“技术”,主要是利益与“政绩”驱动的结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政绩”,不惜一切代价和条件,盲目招商引资,有些地区急功近利,只注重外资的引进数量而不重视引进质量,重资不重技术,对技术引进把关审查不严,忽视在自主产权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2.技术引进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

2、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条件,引进的技术超过了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被迫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了设备的效能;有些企业在技术引进中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造成引进的不是关键的技术设备,被迫不断地引进后续相关设备,从而受制于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进的技术总体而言比较落后,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较少,有的专利已过期,有的技术已淘汰,有的产品环保部分严重不合格,白白地搭上大量外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引进技术中,由于重“引进”而轻“消化”,不能有效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重“硬件”而轻“软件”,引进大批设备并未构成我国创新活动的源泉,未能引发出技术水平的自我提高,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常常是时间过不了多久,引进的新技术很快就会变成旧技术,引进的新设备又变为旧设备,继而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所淘汰,于是不得不再次引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最后导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在80年代,伴随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所发生的重复引进现象更是十分突出。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引进,如彩电生产线引进了100多条。

3.现行体制中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研发资金投向错位

国内外实践证明,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技术支撑薄弱,一个体制性的原因是,我国科研开发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尚未发展起来。我国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分布在企业的仅占27%。而科研院所实行“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方针,“先研究技术,后找市场”,与企业所需要的“出产品、出效益”,“先研究市场,后研究技术”的科研方针相背离。其结果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从世界经验来看,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如通讯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钢铁现代化源于奥钢联、新日铁实验室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大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2亿美元,企业占66.8%,政府只占29.2%;日本研发投入982亿美元,企业占72.2%,政府只占19.5%,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研发展格局。而在我国,虽然早就提出要使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但并未引起重视,也缺少规律性认识,不但没大力支持,反而财政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从1985年的13.17%降到2001年的3.92%;全国77%的研发经费投向科研院校。与世界规律与趋势相对照,可以说,我国科研资金的投向出现严重错位。

4.宏观调控乏力,相关政策不配套

由于没有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在主导地位,国家对技术引进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规划,特别是未能在技术引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明确而统一的国家技术引进战略和计划(包括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消化吸收政策、技术开发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导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消化吸收创新都处于无计划状态,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今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不是统得过死,就是放得过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与平衡的运行机制,致使越来越多获得自主权的企业和地方处于多头引进状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和政出分门,使国家政策出现许多不协调,甚至“本末倒置”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客观上鼓励了重复引进和大量进口,打击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二、改进技术引进、提高自主创新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制止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首先,要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直接目的和方式。从指导思想来说,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国家组织推动技术引进向高层次发展并坚持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战略,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我国也应走这一道路,并明确这一指导。从技术引进的目的和方式来说,也要作出重大调整和转变。在引进方式上,要从单纯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即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大幅度提高引进软件技术的金额比重;在引进对象上,要从产品主导逐步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主导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的目的上,要从生产使用与替代进口转向主要是消化创新、参与国际合作。

其次,要制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创新的行业技术振兴中长期计划,特别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或战略性行业,要把一些重大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纳入到诸如科技攻关等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与此相对应,要制定一整套法规和政策体系,如技术引进的产业政策,技术引进的技术政策,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专项政策、国产化政策,技术引进的资金支持政策及其鼓励、限制、禁止、保护等相关配套政策等。以规范各方面的技术引进行为,体现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政策倾斜。

再次,建立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研究与追踪及对国内条件的分析,负责对该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可由该协会建立一个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和为引进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以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成立权威性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管理机构。在技术引进管理上,要强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协调统一,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导向和重大引进项目的审批,打破地方分割或条块分割,克服因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为追求“政绩”而产生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现象。

2.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企业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拥有技术引进的决策权、投资权、收益权,并承担全部风险,从而激励企业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但企业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必须搞好可行性论证,甚至是前期性研究。在对引进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要从我国的技术、资源和经济条件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力量、消化吸收能力、外汇及资金来源、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环保标准、材料和零部件配套状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方面因素,并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国产化前景及可能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出科学预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货比三家”,选优、择廉引进。

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内部来说,要深化改革,实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建立起与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相协调的技术管理机制;要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采取企业经营者年薪、期权制等方式,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技术人员技术入股等政策,重奖那些对技术创新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从企业外部环境来说,国家要建立科研资源流向企业,一流人才流向企业的机制,确立企业研发在整个国家科学技术中的主体地位,使技术研发企业化。通过对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使大多数科研机构融合于企业之中。对关键性产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行官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合作创新和大企业联盟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要以信息咨询、政策诱导、法律保障等手段服务于企业,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对实行技术引进的企业,要将消化吸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核心能力的培育等反映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指标列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

3.政府设立专门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科研机构,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消化创新,并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予以适度保护

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最后再转移到企业。为保障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财政科研经费要向企业倾斜,要向技术引进的消费创新方面倾斜,并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用于重大的关键性或产业共性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各地政府或企业也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专项基金。

与此同时,要运用税收、价格、信贷、财政、汇率等经济杠杆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加以调节与扶持。政府要实行鼓励引进软件技术而同时抑制大量进口成套设备的政策,对软件技术引进实行免税优惠待遇,对进口成套设备则不提供任何税收优惠待遇。要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往往风险较大,国家财政要对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中的一部分风险进行补贴;同时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公司投向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对重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贴息、低息贷款,以解决资金之不足。对引进软件技术和消化创新项目,要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减免租税、加速折旧等制度。

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要对引进技术后实行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的产品实行适度的市场保护。政府要及时制定和实施积极保护与严格限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即一方面积极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及国内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施以必要的严格限制和管理,从而顺利地实现技术转移。为增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必须慎重对待利用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避免不加任何限制的“以市场换技术”的作法。同时,为适应WTO的要求,还可采取政府采购或国际采购、技术和环保等非关税壁垒等形式予以市场保护。

第五篇: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郑晓峰 转载自 中宏网 | 2005-11-06 23:16 | 投票

标签:我国 城市群 大城市 城市带 经济实力

如何使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协调,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为了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我们应当“用90%上的时间弄清情况,用不到10%时间决定政策”,尽量少犯一些错误,少留一些后遗症,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言献策。

一、关于城镇化目标和道路的选择

推进城镇化需要考虑以下新的形势和背景:

一是要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实力。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全球将稳定进入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发展阶段。超大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当今世界已形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伦敦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大城市带,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其中前5个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占本国经济实力的30%-40%,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经济实力只有全国的18.5%。

二是要考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大规模提高和改善人类一般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措施。

三是要考虑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和影响。人口多、资源少、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四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使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有了新增长动力,城镇化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加速城镇化的条件。但是,也要注意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协调:短期看,要防止城市建设的盲目超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长期看,要防止过度城镇化,避免“孟买病”和“墨西哥病”的出现。

五是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城镇布局空间更加广阔和舒展,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一)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具体战略目标设想

关于城镇化总体目标。从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率每年都以提高1.43-1.4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时期和到20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时期,城镇化率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每年提高1.1-1.2个百分点为宜;土地城镇化的预测按照城镇人口以及2005年预测的城镇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计算(见表1)。

关于城市规模结构的目标。这里主要以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即按户籍的非农业人口)为依据,预测城市规模的数目结构和人口结构两个指标。根据世界城市结构演变的趋势,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上都处于上升的阶段,中小城市则相反(见表2)。

关于城市布局结构目标。目前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今后,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的背景下,可有两种趋势:

一、中西部和东北城市化将有较快的增长,总的趋势是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可能缩小;

二、“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城市带继续高速发展,东部城镇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继续迅速提高,虽然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可能继续扩大,但整体资源、产业、环境布局的效益有重大改善(见表3)。

(二)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有利的论点:一是城镇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理由:一是大城市带来的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建设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城市。

——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三是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造成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的理由有: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

目前,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综合了上述几个代表性观点中合理部分而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张。今后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这样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具体说来,大中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注重数量的增加,以不断增强大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需要大城市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的作

用。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相当部分人口的城镇化要以小城镇方式实现,未来2.5亿农村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1/3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小城镇要在稳定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壮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中小城市要增加数量和提高城市功能并重,尽快地形成我国制造业主要基地,承担起沟通大小城镇,协调点与面关系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作用,以确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

二、关于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对策措施

(一)利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工业等产业的大发展,为工业化后期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工业化中期装备工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大发展,将有力地带动所有产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一方面,装备工业的比重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机电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40%以上),由此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继续提高,不断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为城镇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农业基础,也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中期的企业,一般都处于规模不断扩张的阶段,对集中布局要求更高。今后,在工业布局上要制定有利于工业项目集中布局的政策,鼓励兼并联合,避免分散布局,引导乡镇企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走中国特色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新兴的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但现阶段依然是如何将过多的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人口尽快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创造条件,向东部地区的城镇密集区劳动力需求地集中,缓解中、西部的资源、人口和环境压力,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和异地流动就业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这已不仅仅是个政策目标问题,而已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继续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制定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引导这“三大”都市圈城镇群的协调发展,适时开展都市圈的综合协调发展

制度改革试点,摸索大规模吸纳外来人口的经验。要稳定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数量和布局,着力提升其质量和人口规模,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继续大力发展与大城市分工协作的中小城市,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是改变目前“整体设市”模式,逐步恢复和推行以往“切块设市”模式,并实行“县管市”的行政体系。实际上,“切块设市”更有利于城镇发挥对外辐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县市之间合理的土地占有和利用的博弈机制“十一五”时期应适时启动行政区划改革试点工作。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规范土地制度,理顺人口管理体制,完善城镇建设投资体系,促进城镇现代化发展

——搞好新一轮城镇及城镇体系规划工作,规范土地征用和使用制度。城市政府从“经营城市”的职能,进一步转向“规划城镇”和监督规划实施职能上来,让市场去“经营城市”,营造一个市场化的推进城镇化的机制。要进一步强调城镇规划的硬约束,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和政策,搞好新一轮城镇规划并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要加强城镇体系的规划工作,尽快制定我国重点城市群的规划方案。大城市要防止“空洞化”;中小城市要防止盲目扩张;小城镇则避免遍地开花。城镇基础设施要统筹规划,地上地下基础设施要全面兼顾,要少搞形象工程。城镇规划要强调各主体的参与,具体制定城镇规划和建设各阶段,社会主体参与的形式、范围和作用。要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土地征用和使用制度。

——进一步理顺户籍制度与其它有关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建立城镇化推进的市场机制关键,是理顺户籍制度与有关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首先,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新型的按居民居住地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其次,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定,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一体化的具体途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第三,制定“土地换城市户口、换社北的可行办法。

——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辟城镇建设投资的新渠道,改革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在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对城镇建设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近期

应研究发行城镇建设债券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城镇建设的渠道。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也主要由市政工程管理机构与其他专业公司(或局)直接经营管理。今后,应逐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在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管理机构下,按照城市基础设施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

下载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摘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际间经济竞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而技术引进已......

    德国信息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信息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并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推广应用。在以往的市场经济观念中,认为政府不应过多......

    食品生产企业零售战略的冷思考

    食品生产企业零售战略的冷思考在如今的食品生产企业的渠道策略当中,食品生产企业自建终端模式颇为流行,然而食品生产企业在决策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将从食品生产......

    对“艺考热”的冷思考

    对“艺考热”的冷思考 春节过后,2010年艺术院校招生考试工作就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已在进行,难以计数的考生和家长奔波在赶考的路上。“艺考”这......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冷思考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冷思考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冷思考2007-02-10 16:48:30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却还需要我们认......

    对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冷思考(合集)

    对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冷思考[摘要]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应注重......

    英国创意人才培养战略对我国的启示[最终定稿]

    英国创意人才培养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年9月,伴随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传统支柱性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外贸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而文化创意产业却因为在动漫、影视、......

    对我国牙膏市场的营销战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牙膏市场的营销战略分析 作者:葛秋颖 王唤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牙膏市场的实际情形,对我国牙膏市场进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