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几年来,温州市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实施市场化的基本格局,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但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加快发展,有效推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
一、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
近几年,温州市坚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高的平台上继续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一大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狠抓落实,提高效益,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温州市全力推进以交通、通讯、水利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统筹规划,加强调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和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计划实施。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温州市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做好政府项目的资金平衡和落实工作。在引导民间投资方面,温州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培育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制度创新,实行投资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间投资。目前,温州民间投资已涉及道路、环保、码头、水利、通讯、文化、教育、医院、体育、旅游、城市基础设施、托幼养老等多个领域。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规划滞后,基础设施瓶颈效应凸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虽然对规划工作都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规划的滞后性造成经济建设迟缓性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是在制订规划时前瞻性不够,往往重近期,轻远期,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对综合性、网络化项目认识不足。其次规划衔接不够,各职能部门按各自专业要求制订专业规划时,部门间衔接不够,缺乏综合平衡,影响了规划的协调性。对规划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再者,市民参与度不够,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
温州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征地难、拆迁难已成为温州市经济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工程建设。又如今年凸现的电力紧张问题,集中反映了电力规划不符实际,发展滞后,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形式单一,投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温州市投资领域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来源不多、引导不够等问题。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据调查,30%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偏紧或紧张。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同时存在,不能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而游离于现有金融系统之外的自发性民间信用估计达到300-350亿元,约占银行贷款的4成。
在利用外资方面,温州市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外商到温州来投资存在着不知道找谁,找谁都说了不算的问题。高昂的地价又使温州成为一个投资的价格高地,制约着大型跨国公司大项目在温州落户。利用外资的层次也不高,大多是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投向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不多。
(三)权责不明,投资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一是国有资本投资权责不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不独立的投资主体,存在主体不明,利益不清,政企难分,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情况,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好坏,建设经营,债务偿还等不负有完全责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因而投资积极性很高,一有机会就竭力争取上项目。
二是指挥部的模式存在建管不分,规模扩大的问题。一个工程建一个班子,抽一批人马,买一批设备,搞一个办公楼。工程一完,又各奔东西,无人负责。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管理成本较高,投资浪费较重。指挥部又派生出一些房开公司、服务公司、项目公司等,只好扩大建设规模,收取管理费养人。
(四)管理粗放,有效监督机制尚待完善
温州市投资项目管理中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比较普遍地存在“三超”(超规模、超投资、超标准)问题,存在一些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影响了资金的总体安排。投资项目在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并联审批推行没有深入,项目建设周期过长,也影响了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中督查力度不够,一些项目在竣工验收上不规范。建设市场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工程招投标中存在转包及违法分包的现象,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整治。
三、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今后几年,是温州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百项千亿”工程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
要紧紧围绕推进“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大规划”带动“大建设”。今后几年的具体任务就是加快实施“百项千亿”工程计划,以计划的实施实现温州市投资总量提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据初步估算,“百项千亿”工程中计划由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25%,向国家、部、省及相关投资公司争取35%,其余40%需面向社会,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此外,未列入“百项千亿”工程的项目5年内也需1000多亿的民间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一是要着眼全局、适度超前、重兵布阵、加强前期,要改变少数人搞前期工作的局面,多投入精干力量,各部门都要大部分人投入做前期工作。二是要建立前期工作机制和责任制。三是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一港三城”战略需要,选中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做深入的前期工作。四是注意前期工作方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要与发展思路和规划相衔接,重调研和综合平衡,借用社会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把工作做深做透。充实重大建设项目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基础。
(三)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要为民间投资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权;试行经营性项目业主招标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市招商引资项目计划”,采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做法,推出几个项目试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业主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投资。建立投资载体,引导项目和资金的结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尽快建立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权益归属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议由市府牵头,建立计委、财政、国资、交通、市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温州优质国有资产存量盘活,滚动发展。
(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的全过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尽快出台《温州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健全政府的投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形成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要改革现有的指挥部的建设管理机制,除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单独指挥部外,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要实行“代建制”,集中管理,用“交钥匙”方式移交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和管理,通过专业化管理提高政府拨款投资的效益。对现有的指挥部,要进行整合,剥离所办的企业,实现政府投资职能、投资管理职能、工程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产业开发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可由直接投资改为股权投资,即由政府向授权投资机构注入资本金,由授权投资机构对项目进行控股或参股,政府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建设和经营活动,通过股权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动态调整。
统筹预算内、外的政府专项资金,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政府投资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力度,保证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采取贴息、补助等投入方式,吸引和拼盘各地配套资金特别是非财政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落实《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加强政府项目管理监督,提高投资效益。强化工程概预决算管理,优化项目方案,合理节约资金。
(五)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不仅要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且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土地、户籍、就业、税收等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
第二篇:温州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几年来,温州市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实施市场化的基本格局,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但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加快发展,有效推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
一、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
近几年,温州市坚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高的平台上继续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一大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狠抓落实,提高效益,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温州市全力推进以交通、通讯、水利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统筹规划,加强调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和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计划实施。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温州市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做好政府项目的资金平衡和落实工作。在引导民间投资方面,温州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培育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制度创新,实行投资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间投资。目前,温州民间投资已涉及道路、环保、码头、水利、通讯、文化、教育、医院、体育、旅游、城市基础设施、托幼养老等多个领域。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规划滞后,基础设施瓶颈效应凸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虽然对规划工作都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规划的滞后性造成经济建设迟缓性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是在制订规划时前瞻性不够,往往重近期,轻远期,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对综合性、网络化项目认识不足。其次规划衔接不够,各职能部门按各自专业要求制订专业规划时,部门间衔接不够,缺乏综合平衡,影响了规划的协调性。对规划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再者,市民参与度不够,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
温州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征地难、拆迁难已成为温州市经济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工程建设。又如今年凸现的电力紧张问题,集中反映了电力规划不符实际,发展滞后,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形式单一,投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温州市投资领域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来源不多、引导不够等问题。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据调查,30%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偏紧或紧张。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同时存在,不能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而游离于现有金融系统之外的自发性民间信用估计达到300-350亿元,约占银行贷款的4成。
在利用外资方面,温州市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外商到温州来投资存在着不知道找谁,找谁都说了不算的问题。高昂的地价又使温州成为一个投资的价格高地,制约着大型跨国公司大项目在温州落户。利用外资的层次也不高,大多是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投向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不多。
(三)权责不明,投资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一是国有资本投资权责不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不独立的投资主体,存在主体不明,利益不清,政企难分,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情况,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好坏,建设经营,债务偿还等不负有完全责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因而投资积极性很高,一有机会就竭力争取上项目。
二是指挥部的模式存在建管不分,规模扩大的问题。一个工程建一个班子,抽一批人马,买一批设备,搞一个办公楼。工程一完,又各奔东西,无人负责。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管理成本较高,投资浪费较重。指挥部又派生出一些房开公司、服务公司、项目公司等,只好扩大建设规模,收取管理费养人。
(四)管理粗放,有效监督机制尚待完善
温州市投资项目管理中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比较普遍地存在“三超”(超规模、超投资、超标准)问题,存在一些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影响了资金的总体安排。投资项目在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并联审批推行没有深入,项目建设周期过长,也影响了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中督查力度不够,一些项目在竣工验收上不规范。建设市场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工程招投标中存在转包及违法分包的现象,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整治。
三、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今后几年,是温州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百项千亿”工程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
要紧紧围绕推进“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大规划”带动“大建设”。今后几年的具体任务就是加快实施“百项千亿”工程计划,以计划的实施实现温州市投资总量提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据初步估算,“百项千亿”工程中计划由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25%,向国家、部、省及相关投资公司争取35%,其余40%需面向社会,吸引民
第三篇:温州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温州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几年来,温州市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实施市场化的基本格局,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但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加快发展,有效
推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
一、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
近几年,温州市坚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在较高的平台上继续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突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一大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狠抓落实,提高效益,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温州市全力推进以交通、通讯、水利和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统筹规划,加强调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和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计划实施。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温州市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做好政府项目的资金平衡和落实工作。在引导民间投资方面,温州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培育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制度创新,实行投资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间投资。目前,温州民间投资已涉及道路、环保、码头、水利、通讯、文化、教育、医院、体育、旅游、城市基础设施、托幼养老等多个领域。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规划滞后,基础设施瓶颈效应凸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虽然对规划工作都十分重视,但在实践中,规划的滞后性造成经济建设迟缓性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是在制订规划时前瞻性不够,往往重近期,轻远期,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对综合性、网络化项目认识不足。其次规划衔接不够,各职能部门按各自专业要求制订专业规划时,部门间衔接不够,缺乏综合平衡,影响了规划的协调性。对规划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些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再者,市民参与度不够,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
温州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征地难、拆迁难已成为温州市经济建设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工程建设。又如今年凸现的电力紧张问题,集中反映了电力规划不符实际,发展滞后,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形式单一,投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温州市投资领域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来源不多、引导不够等问题。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据调查,30%的民营企业认为资金偏紧或紧张。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同时存在,不能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也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而游离于现有金融系统之外的自发性民间信用估计达到300-350亿元,约占银行贷款的4成。
在利用外资方面,温州市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外商到温州来投资存在着不知道找谁,找谁都说了不算的问题。高昂的地价又使温州成为一个投资的价格高地,制约着大型跨国公司大项目在温州落户。利用外资的层次也不高,大多是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投向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不多。
(三)权责不明,投资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一是国有资本投资权责不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不独立的投资主体,存在主体不明,利益不清,政企难分,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情况,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好坏,建设经营,债务偿还等不负有完全责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因而投资积极性很高,一有机会就竭力争取上项目。
二是指挥部的模式存在建管不分,规模扩大的问题。一个工程建一个班子,抽一批人马,买一批设备,搞一个办公楼。工程一完,又各奔东西,无人负责。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管理成本较高,投资浪费较重。指挥部又派生出一些房开公司、服务公司、项目公司等,只好扩大建设规模,收取管理费养人。
(四)管理粗放,有效监督机制尚待完善
温州市投资项目管理中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比较普遍地存在“三超”(超规模、超投资、超标准)问题,存在一些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影响了资金的总体安排。投资项目在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并联审批推行没有深入,项目建设周期过长,也影响了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中督查力度不够,一些项目在竣工验收上不规范。建设市场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工程招投标中存在转包及违
第四篇: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1、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1)财政性资金:预算拨款、专项基金投入、财
政贴息资金拨款、其他拨款
(2)项目资本金
(3)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贷款
(4)商业银行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等
(5)国外借款:国外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国际金融机构
(6)其他投资借款:部门统借基建基金借款等
(7)土地置换资金
2、投资领域的广泛化
企业投资已不局限在原自己主产业领域,开始以主产业为基础向多领域延伸发展。
3、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不再以货币资金作为唯一的投资方式,而出现以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土地、专利、专有技术、软件系统及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和货币资金并举的多种投资方式。
4、投资规模的动态化
投资规模不再是固定不变,尤其是中小型建设项目,根据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变化情况,灵活地调 1
整建设规模。
5、投资计划的自主化
国务院确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我国的企业都将拥有投资计划权,投资建什么、在哪里建、建设规模、资金渠道、投资形式及方式均由企业自主决策。
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需审批。
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即政府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仍要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开工报告,与原审批制的管理方式一样。而使用政府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对于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
2制,审核的程序为,从以往的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改变为核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附送规划、用地和环评意见)。除审批、核准以外的项目均实行备案制。项目备案报告的内容为:项目报告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
根据测算,今后只有10%左右的项目要继续实行审批制,核准制的项目约占全部企业投资项目的15%左右,备案制将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管理方式。对审计的影响——基本建设程序的变革
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将极大调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对审计的影响——对民企能不能审,要不要审
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 3
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对审计的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
第五篇:温州市启动新一轮市区城建体制改革
温州市启动新一轮市区城建体制改革 2010年11月05日 07:14:47来源:温州网综合温州网讯我市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与市区城建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 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加快温州转型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着力推进国企整合重组和城建体制改革,以国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 投资,以城建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竞争力,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有为作用,担大任,干大事,为温州“十二五”时期大发展建功立业。
市委、市政府此前已下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改革内容整理如下:
设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
建立科学民主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促进大都市区的建设发展
主任:市长
副主任:分管副市长
成员:
各城区政府(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主要职责
协调处理全市城乡规划中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及跨区域性重大问题。主要任务
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法实施。
具体事务由市规划局承担。
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强化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综合协调职能
领导班子
市规划局、市城管与执法局、市房管局、市工务局、市园林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城投集团和市公用集团等主要负责人进入市住建委领导班子(兼任副主任、委员会委员或党委委员等职)。
主要职能
作为市政府主管全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的工作部门,承担市建设局、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城镇保障住房工作办公室)全部职能和市市政园林局有关 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城市绿化、市容环卫等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职能。还要强化城建系统综合协调的职能,负责组织编制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中长期发展 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任务计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受市发改委委托,市住建委行使市级城乡建设开发项目的审批职能。
涉及单位
撤销:市建设局、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市市政园林局。
调整:市房管局调整为市住建委的部门管理机构(二级局),现市房管局下属的鹿城房管分局、龙湾房管分局体制不变,瓯海区直属的区房管局并入区城建局。组建:将组建市园林局(副县级事业单位),归属市住建委。将市市政园林局有关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职能及下属的公园管理处、园林绿化养护大队、景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等单位并入市园林局。
整合:市建设局下属的工程招标投标监理处、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处(市发展新型墙材办公室)、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处、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市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市市政园林局下属的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监督站(市市政园林工程安全监督站)、市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监督站、城 市四自工程收费结算中心、市政建设监理中心、市城建设计院等单位,通过整合归属市住建委。
市政府直属的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归口市住建委管理。
组建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公司和市工务局加大政府性项目投融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市城投集团)
市城投集团是市政府直属国有企业,属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和投融资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政府性投资、融资、建设、营运统一划归市城投 集
团,目前我市已组建的温州城市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和各类城建资产按规定运作后转入市城投集团。
主要职责: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负责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期筹备、资金筹措、项目投资和组织实施;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融 资、代建和监管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市滨江商务区、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重点区域的改建;负责经营和管理城建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
整合:将各城建指挥部下属的房开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各专业公司通过整合后归属市城投集团。
组建:将组建专门负责保障性住房融资和建设的开发建设公司归属市城投集团。
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市公用集团)
由温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大江南发展有限公司、温州市燃气有限公司(控股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和市市政园林局下属的温州市排水有限公司(市排污工程建设指挥部)整合组建成而成,负责以市区为主、跨县(市)的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置、污水收集与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营 运,加强城乡公用事业投融资和建设运营。
市工务局(副县级事业单位)
归属市住建委,主要承担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协助属地区政府开展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
撤销各类城建指挥部,将市城市中心区建设指挥部、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市安居工程建设指挥部、瓯海大道指挥部等市级城建指挥部和市市政园林局下属 的市政工程建设开发办公室、市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处、市政工程建设开发公司、市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市西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指挥部等单位,通过调整与整 合分别并入市城投集团和市工务局。
设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主任:市长
常务副主任:分管副市长
成员:
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目标:建立高位协调、高位监督、联动执法、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估体系。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更名为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
同时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牌子
将市市政园林局有关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划归市园林局管理除外)、市容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有关管理职能划入市城管与执法局,并将市规划部门的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和市公安部门的公安交通占道行政处罚权的职能予以划转到位,相关规划执法人员一并划归。
市城管与执法局作为市政府主管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和城市管理方面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主要职责是对全市城管与执法工作进行宏观决策、重点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
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市城管与执法局负责调整现有下属的鹿城一分局、鹿城二分局、龙湾分局、瓯海分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分局,会同区政府按照市、区两级比例调配组建各区城管与执法局,划归区政府管理,同时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牌子。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温州 生态园管委会设立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机构与市政设施管理机构合并,行政执法人员由市城管与执法局负责在现有人员中统筹调配。
各区撤销区市政园林局,将区市政园林局的管理职能划入区城管与执法局。市市政园林局下属的环境卫生管理处、市政管理处、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市 建筑渣土消纳管理办公室等管理机构通过调整分别划归市城管与执法局,或下放给区城管与执法局。区城管与执法局作为区政府主管城市管理和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 的直属机构,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委托执法)。各区城管与执法局对辖区内城市管 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要全面负责,落实责任,综合协调、督促实施。各街道(乡镇)设立城市管理办公室。区城管与执法局下设若干行政执法中队,派驻各街道(乡镇)开展工作。
同时,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管与执法局,并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要求,在市城管与执法局设立市数字城管信息中心(暂定名,事业单位)。
此外,强化公安队伍配合行政执法的职能。为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在市治安支队设立相应的大队,在各区分局治安大队设立相应的中队,全面配 合市、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市公安局、各区公安分局增设一位副局长兼任市、区城管与执法局副局长,负责公安队伍配合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协调。建立城市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属地区政府负责的运行机制
根据市财政体制改革和城建体制改革的要求,事权和财权配套下放后,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建设职责和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市、区两级政府组 织实施、属地政府负责征地拆迁的运行机制。对区级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由区政
府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征地拆迁和政策处理;对市级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包括市级 负责的特定区域改建项目),属地区政府为征地拆迁主体,市级有关建设单位全面协助属地区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和政策处理,并建立市对区、区对街道(乡镇)政策 处理目标考核与奖罚机制。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有关征地拆迁和政策处理实行属地区政府委托,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主组织实施。各区政府要设立区拆迁管理办公室,加强区级拆迁安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