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之教育现状(推荐)
中国之教育现状
义务教育免学生,教师清贫如叫花;
中职招生是“抢人”,只要是人它都要,“抢人”就是抢到钱,到底能学到个啥,大家心知都肚明,两年之后找个厂赚取一笔介绍费,美其名曰叫“分配”。
大学一味玩扩招,扩招就是扩收入。三年或者四年后,好坏都是一个样,学校发张纸片片,上边盖个红疤疤章,个个都算毕业啦。
教育严重产业化。
晋升职称累死你,工作调动“潜”死你,没钱没人甭谈它。
教育论文要交评审费,好的文章何处来,天下文章一大家,你不抄我我抄他,网上copy能得奖,掏钱越多级越高。
哈哈,中国教育“好时光”,个个都把钱来“抓”,待宰羔羊被层刮。
第二篇:中国义务教育现状之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改革实施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走访了几个省市近百所学校,以及与全国其他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结列举如下:
学校篇
一、巧立名目乱收费
国务院已经明令禁止不再向农村中小学生收取书本费,课桌费等费用,而学校则巧立名目实施乱收费,有的学校将练习册,英语磁带等学生必备的教辅资料在开学初收取费用,但不告知学生家长,到了学期过半或学期将要结束时,再将这些项目重新向学生收取,造成重复收费。
有的学校在刚入校的新生中收取一定的课桌凳费用,并且不开具任何的票据,班主任将学生的姓名记录下来交给学校领导就行了,在收费时承诺学生在离校时可以将课桌凳带走,或者按使用情况退还费用,可到了学生毕业时却只字不提,造成家长不满,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明知向学校要钱无门,索性将课桌凳砸烂,以泄愤,造成公物损坏现象严重。
二、教研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这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义务保障经费,但是一些学校将这批义务保障经费私自挪用,用来美化校园,添置一些并不实用的教学教学设备、办公用品,但是,真正用在一线教师身上的教育教研经费却少的可怜。有的学校一学期也见不到上一节公开课,有的学校的教师甚至几年没有听一节课,至于教育教研,更是无从谈起。
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严重老化,在许多小学,科学实验课中,找不到量筒、量杯。在地理课上,找不到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即使有的学校有,也是紧锁于实验室、图书室,甚至连实验室的管理员也不能很快将它们找出来,有的学校虽然教学设备添置了,但大多一买了之,一把锁就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一线的教师隔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学校管理不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的学校的校长,经验不足,思想老化,墨守成规,没有新的管理理念。跟不上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到了学校就被用老壶装了进去,不能满足新形式的教育需求。一些学校校长家长作风太浓,引起教师的不满,教育教学情绪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形成矛盾,这样的学校,留不住好的教师,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留不住学生,造成学区内的学生择校。
有的学校的领导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有些事情没人管,有的事情一起管,形成内耗,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师篇
一、工资待遇低,无心教学。
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使得许多教师不能专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这些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而言却很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他们面临的压力大,待遇低,而教育行业又是一个“论资排辈”严重的行业。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待遇却相对老教师来说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应酬也相对增多了,而当今的消费水平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压力过大。拿一个三十几岁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一千五百元左右。除去家庭开支,一个月所剩无几,再除去人情往来,社会应酬,房贷等,更是拙襟见肘,再看看与自己同龄的人,要么在生意场上是如鱼得水,要么在机关单位迎来送往,好不风光,就连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有时也不能比。所以他们大多搞一些第二职业,无心教育。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年轻人最能接受,年轻教师的此种心态大大减缓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得许多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得不到推广利用。
二、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多。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不搞排名,而有些地方部门还是搞一些排名。更多的是,学校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使得教师整天忙于提高教学质量(仅提高考试成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整天钻在学生堆里。成绩提高了则沾沾自喜,在领导,家长面前炫耀,吹嘘;成绩下降了则怨天尤人,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很少有人从自身处找原因,寻找一些更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态度不端正,工作消极。
现在有不少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其中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教学方法单一,工作缺乏耐心。很少和学生谈心,加上他们社会阅历浅,无法和家长取得较好的联系与沟通。使得学生的情况不能较全面的掌握。无法从源头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有的教师干脆放弃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从而出现了学校里有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等他们走入社会后出现了“问题青年”。
四、吃拿卡要多,反映强烈。
学校现在也不是一块净土,现在许多教师在社会上耳濡目染,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家长索要钱财,如:现在许多班级班额过大,有的班级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使得座位问题就成了焦点,最后排的学生往往被前排的学生挡住视线,无法看见黑板上老师的板书。而教师也看到这一点,暗示学生,甚至直接向家长索取好处,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较理想的座位。
再比如,有的教师自己在家中搞有偿家教。他就会将测试试卷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暗示,甚至直接泄漏给学生。而对待没有辅导有没考好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并找其父母谈话,施加压力,迫于无奈。学生只好“自愿”地到老师家辅导功课。以上种种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僵化,有的家长在学生的面前指责教师,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教师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学生篇
一、读书无用,厌学情绪重。
现代社会,人才多,每年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加上一些新闻媒体将大学生找工作拿来热炒。使得家长与学生都产生了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非得靠学校、政府出面搞什么招聘会,大学生才能找到工作这一错觉,尤其对于农村学生,他们一方面无力承担学生高额的学习负担,一方面考虑到自己无后台、背景,将来也未必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干脆不读了,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打拼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正反一比,厌学情绪更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就是活受罪,不如参加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这类顺口溜充斥校园。教师、家长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得一些地方辍学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二、社会干扰,不良现象多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各方面信息鱼龙混杂,学生也难免受其影响,学生往往年龄小,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俘虏。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上各种暴力、凶杀、色情游戏,成了一些学生的狐朋狗友,他们有时会将虚拟的网络游戏搬到现实生活中,使得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往往会形成团伙犯罪,给社会制造不安定因素。
另外,现在的家庭的不良现象严重:赌博等不良现象不避学生;一些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也易造成心理伤害。社会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教育关注不够,也是教育不良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希望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团结起来,给教育制造一个宽松、洁净、安宁的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第三篇:浅谈中国家居装饰设计之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家居装饰设计之发展现状
室内装饰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使用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应当既具有实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惊声因素。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都与时俱进,室内装饰成为了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的要求,其设计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的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系列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是建筑设计的继续的深化,是设计环境的再创造。随着人们对装饰标准与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必然要求住宅建设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实现住宅产业的现代化,进而要求其内部设计要打破以往的盒子式设计,使功能空间更加明晰,住宅部件设计向系列化、集约化、智能化、配套化方向发展。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到现在也已具有一定规模,虽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的发展在当下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多元性,为其时代特征。各国带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优秀设计涌入中国,各种流派、各种不同风格的设计影响着中国的室内设计,每种设计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彰显出个性。中国的设计师在相互交流中汲取营养,相互渗透,有利于在国内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复合性,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设计理念的提出,传统设计观念不断受到挑战和突破。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外来文明与本土文化,不同地域的各种设计,形成了不同组合方式的复合性设计。
时效性,新设计替代旧设计,新材料替代旧材料,新理念替代旧理念,中国的室内设计也慢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国的室内设计在其中寻找契机,寻找突破,紧跟着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现代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已率先打开国门,无形中也将推动室内设计迈向更高的水平。
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室内设计师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室内设计,其个性还不鲜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等等。对我国当前的室内装饰设计的现状所表现的出来的主要问题,应当给与认真对待。
1加强环境整体和建筑功能意识。室内装饰设计时应当对所涉及的室内空间内外环境的特点,岁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类型、装饰风格给予充分而广泛细致的全局性的考虑,不可以把室内装饰设计孤立的,封闭的对待。
2当前室内装饰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对旅游宾馆、大型商场、高级餐厅等的室内装饰设计比较重视,相对地对普遍建筑如学校、幼儿园等的室内装饰设计缺乏重视和研究。必须兼顾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方面。设计师除了应有必要的建筑艺术修养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现代建筑装饰的技术与工艺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当加强室内装饰设计中有关法规的完善与执行。必须增强室内装饰设计的创新精神,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理应倡导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创新。
真正的设计师除了是专业的能手,还应该是自己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不被外在的意志所左右,将自己的文化品位、艺术素养,经过科学论证后付诸实施的人。面对人们早21世纪提出更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创造出安全,健康,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需要现代室内设计师去钻研和探索这门新兴学科中的规律性和有关问题。
第四篇:中国质量现状之心得
中国质量现状之心得
如果说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实践着‚白猫黑猫‛理论,踏踏实 实抓生产、雄心勃勃‚赶学超‛,并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话,那么,一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完美风暴‛则以吹枯拉朽之势让我们一下子看清楚了许多 一直模模糊糊的全球政治经济景象。
原本日本人是靠制造起家的,但十余年来努力向高科技和服务业转型,至今不见起色;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老牌制造强国,已经成功地放弃价值链中下游(制 造)而稳执上游(研发与营销),理论上似乎赢得轻松、风光无限;制造大国美国走得更远,不仅比欧盟的朋友做得漂亮,而且在管理创新方面、尤其是金融服 务创新方面让全球望其项背而泣于隅。
而我们中国,则像老牛一样地专注于制造,虽然受到欧美价值链两头的挤压,却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生活,一点一滴地积聚着财富,寄希望于‚牛市‛。
如今,随着华尔街圣殿的轰然倒塌,欧美日突然发现他们的好日子是建立在‚虚拟经济‛之上的,而‚实体经济‛的机能已经快要丧失殆尽——原来他们一 直在练就价值链两端‚多吃、快跑‛的本领,却发现中端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出现了紊乱。他们想重拾旧河山,却发现自己早已自废武功,已经不会或不能‚制造‛了。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卢 卡斯(Robert Lucas)的话说:‚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死了!‛ 反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不仅续写了国富民强的神 话,而且提升了全球百姓的生活品质。于是,全球惊叹:中国是真正的制造大国,不仅控制着发达国家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而且随着她向制造强国转型,也必将制约着他们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机遇。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朱兰博士(J.M.Juran)曾经在《质量管理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如果说 20 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 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
一、‚质量世纪‛是否属于中国?
中国正处在百年来最大的变革历程中,‚中国制造‛必将在国际贸易中面临 来自欧美日各国的重重阻碍与种种挑战,我们只有坚定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走‚中国品质‛之路,才有可能引导企业提升全球的质量竞争力。因为正如克劳 士比先生在《20 世纪质量管理简史和未来的解决之道》中说的:‚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未来的质量,将不只是‘最好能有’而已,质量将是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管理层将必须促使质量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并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准则。‛
与欧美日相比,我们的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格局,缺乏技术和专利,资金、人才和能源等资源也严重不足,加之西方列强仍未摆脱‚冷战思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曲解和指责者甚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传统‚中国制造‛的国际生存空间,与国家的形象严重失衡。但,有一个捷径,既能帮助我们的企业得到 认同和帮助,又可以为消费者、股东和员工带来价值,那就是:质量突围。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崛起之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从‚质量管理‛到‚管理质量‛的转变。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伟大民族崛起的背后,没有一个伟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不能理解:缺少伟大的质量思想和方法的中国产品,何以能够支撑起这个伟大 国家的品牌形象!早在1997 年,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即断言:‚过 去十年,日本管理哲学之类的书盘踞西方书市;未来十年,相信与中国管理哲学 有关的书将会成为畅销书。‛历史很奇妙:当年美国人教日本人学质量管理,后来,美国人反过来向日本人学质量管理;如今,我们向全世界学质量管理,必定 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向我们学质量管理。
这一切的基点:质量人才的培养。
二、中国质量人才培养的窘状
风水轮流转。当年朱兰博士是寄希望由美国人来主导‚质量世纪‛的,但不 经风雨难见彩虹,未来世界必将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历史把质量复兴的重担和希 望寄托在‚中国制造‛身上了。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去应对‛而是‚如何去应对‛的问题。那么,检讨一下自身:我们到底缺少什么?答案是:人才!如果说作为人口大国所产生的优势造就了‚生产力时代‛中国制造数量上的辉煌,那么,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够确保中国制造攀登‚质量世纪‛的高峰。换句话说,如果不经过培养,大量的人口将成为缩小中国制造的‚分母‛,反之,则会变成放大力量的‚分子‛,成为‚中国品质‛的推进力量。邻邦日本二战后的‚品质崛起‛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说的:‚日本经济实力世界 第二,是日本普及、发展教育所带来的成就。‛
然而,让人震惊的是,目前在我国培养质量人才居然不入主流,这才是问题 的关键!就质量教育而言,由于质量管理专业一直没有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从 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一直没能引起主流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兴趣。商学院则深受华尔街势力的影响,学生多蜂拥选择金融、营销等专业,而 很少问津运营管理,对制造业感兴趣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学生学 MBA 的目的就是要脱离制造业。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例,长期以来只有1位老师教授运 营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每年也只有 1~2 人以此开题,写‚质量‛主题的论文基本为零。
近两年由于企业强劲的需求推动,才有将近80 所二、三流的地方性大学开 设了与质量相关的课程,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业 工程(质量工程方向)等。一些一流大学则依旧矜持地采取与境外大学合作拿外 方学校证书的的方式办学,比如,浙江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办的‚品质管理硕 士‛。此外,也有一些大学采取与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比如,武汉大学与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开办系统内的‚质量工程方向硕士学位班‛,同济大学与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合作开的‚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硕士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可喜的是,专门从事中国质量检验与计量人才培养的 中国计量学院在3年前得到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产品质量工程‛本科专业,这 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这一专业。而在北京大学光华 管理学院,‚华尔街大逃离‛之后,写运营管理论文的 MBA 学生猛增至 12 人,其中竟然有两位用‚质量‛开题。从中也可看到舆论导向的力量。
也许由于近年来国家并未强调‚质量强国‛之策,据统计:建国以来专门的 国务院质量工作会议仅仅开过 3 次,而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也多为 ‚做大做强(面子)‛的数量指标,质量基本上不在考虑的范畴,甚至还存在着‚抓质量没饭吃‛的低级错误认识,这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各地此起彼伏 地的质量与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中国品质‛的形象、尤其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心。所以,所谓‚质量第一‛绝不是说给下属听的,坚持质量的人必须是组织里的第一把手。
对于企业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基本上靠国际和本土的各种民间培 训机构在实施。学员的选择范围不可谓不广,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是,由于质量管理或管理质量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的综合 学科,故基本上没有几家培训机构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大多是强调其 某一方面的优势,因此,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培训大大 误导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或误认为质量是一种意识,在‚质量月‛搞搞动员和 活动就算重视质量了;或误认为它是一项技术,于是就把质量的责任转嫁给了基 层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误认为它是一门实践科学,无需学习,自己慢慢‚实践‛ 就能‚出真知‛。
针对上述种种情形,当年医生出生、有企业家背景的质量领袖克劳士比先生(P.B.Crosby)创立了‚品质学院‛(Quality College),并独创了一套针对成年 人学校和管理干部培训的模式:‚质量教育系统‛(QES)。这套模式广泛应用于超过一半的‚财富 500 强‛企业以及美国的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包括 IBM、TI、GM、摩托罗拉和施乐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品质学院‛。在中国,克劳士比学院执着于‚致力于把‘中国品质’塑造成全球消费者信赖的国际新形象‛的愿景,10 来努力用‚零缺陷‛语言帮助中国企业提升质量竞争力,从航天航 空到家用电器,从汽车到钢铁,从石油化工到软件通讯,都能够看到其品质影响 力,在业内享有中国品质‚黄埔军校‛的美誉。
我们坚信:中国式的全球质量复兴,是推动完成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 量‛跨越,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转换的关键,同时,在长期实践 中,我们又切切实实地发现了一个被遗漏或省略的,关乎很多企业能否成功转型 的关键制约要素——质量人才培养的缺失。
三、人才的缺失必然造成中国制造的‚迷圈‛
这种缺失是另一种更大程度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质量‛。能否 有效管理‚质量‛将直接导致‚中国品质‛的成败与兴衰。‚奥运撼世界,神七 冲云霄‛是实例,‚三聚氰胺‛兴作浪,乳品食品皆翻船同样是实证。此外,玩具、药品,乃至医疗等‚质量事故‛都在让世人体验‚中国制造‛的冰火两重天。
几乎每年都有一些获得‚国家名牌‛称号的企业在质量上翻车,而消费者似乎也表现得很宽容或健忘,从而使媒体的报道就像上演一出相同主题、不同人物 的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活生生地把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方和各级政府监管方 的通病都在此一一呈现,这些通病被不断放大,直至其被彻底暴露在太阳底下。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制造,为何走不出这个怪圈?
1、零缺陷缺失症
这个怪圈,从整体说是由我们‚中国制造‛的质量管理或质量的幼稚病引发的。
首先是认识上的缺失。许多领导干部与企业管理者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依然 停留在传统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控制状态,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 也习惯性地等同于‚全面质量控制‛,并错误地认为质量是质管人员的事情。随着 ISO9000 的推广与普及,很多人又片面地以‚质量保证‛体系取代了质量管 理,因此,现实中的产品大量依赖于检验与控制,一些企业甚至迷信检验,形成了‚检验不过关的一定有问题,没有检验出问题的就是合格的‛错误思想。
其次是结构性的缺失。质量原本包含三个层面:物理层面、事理层面和人理 层面。分别对应着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它们是一个结构化的‚完整性‛质量。强调的是抓需求和源头,而非事后的救火和补偿。质量要求企业注重 系统缺陷预防,而非用高压阀按住高压锅。而目前的中国企业,基本上停留在这 样的状态: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方式是对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因此,很多企业不是去建立一个缺陷预防的风险管理系统,而仅仅在中端 的车间里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后端建立道歉、修补和补偿的善后机制。显然,这就是我所说的质量管理中的‚堰塞湖现象‛。实践证明,依靠‚救火式‛的控制方式,只能玩火自焚。
第三是系统性的缺失。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条以‚质量链‛为核心的管理系 统。就企业而言,主张的应该是从客户端到客户端的各个增值环节上环环相扣的‚符合要求链‛;就国家监管部门而言,则是强调一条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链‛。这两条平衡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 的链条,能使‚问责制‛具备可操作平台,也能使得市场监管、工厂监督得到有 机融合,从而提升政府质量监管人员、企业质量人员的责任感,令‚打假‛和‚评 优‛对企业来说不再是商业行为,从而能让组织回归质量的本源。同时,这两个 链条是产品安全的保障系统。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质量管理中还存在着链条 系统脱节的现象。
最后是体制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的政府质量监管系统而言,由于体制和机 制上的原因,‚市场‛与‚工厂‛、工商业与农业、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等方面 相互冲突,市场上缺乏有效而通畅的监管体系及其信息,监管成本因此居高难下、效率则极为低下;另一方面,相关监管方缺乏战略性,做事往往习惯于在技术层 面就事论事,不善利用法制建设武器,往往出现行政指令代替‚质量标准‛的情 况。
除了上述四种缺失外,还有一种更大的缺失,那就是价值取向的缺失。企业 不知到底为什么存在,自己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完全不清楚。于是许多企业只想 当行业第一。但是真的当了第一又能做什么?这就不知道了。这是一个大问题。
2、缺失的后果,是‚刹车系统‛失灵
美国企业的主流价值导向是为股东创造价值,日本企业更愿意为员工谋福利,欧洲企业则更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中国企业为了什么而运作?如果答案 是‚做大做强‛,那问题就来了,企业的追求是市场第一,不是为消费者,于是消费者被忽视了,员工被忽视了,基层员工流失率非常高,甚至一到淡季就大规 模裁员,供应商的利益也忽视掉了,根本谈不上共赢。
在整个系统链条中,企业到底看中谁的利益?不知道!无论国企领导人还是 民营企业家,似乎目的都很单纯——名利,而做法也同样简单:做大做强!企业 越大就越有影响力,也就越有成功感,企业领带就越像一个‚神‛。惟一能限制他们行为的是政府,但政府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时,角色又经常是模糊不清的。
可见,这种先天的?零缺陷缺失症?导致了中国制造的‚迷圈‛的形成,而后果则是各方面利益的失衡和各种非和谐因素的滋长——企业拼命地挤上了高速公路,然后把油门踩到底,一路狂奔,不知疲倦……
所以,要想打破这个怪圈,需要修复长期不用或重新安装早已被拆下来的‚刹车系统‛——零缺陷管理系统。只有让油门和刹车取得平衡,松紧适度、快慢可控,方能找到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或永续成功的不二法门。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想实现以上目标关键何在?也许,日本质量管理之父石川馨道出了日本人成功的秘诀: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而美国起起伏伏的‚质量变革‛运动又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质量教育与人才培养是经济复兴的关键所在。
四、质量教育促进美日经济的复兴
先看美国:1910 年,她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产品;20 年后、尤其二战之后 更是让全球充满了‚美国制造‛。究其原因,源于战前所产生的一种‚管理的核武器‛——‚质量控制‛技术。那时,美国政府‚战时生产委员会‛为解决前线 存在的一些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成立了一个‚质量控制部门‛,任命斯坦福大 学的格兰特教授(E.L.Grant)和人口普查统计局的戴明博士(W.E.Deming)负责,他们开发出 8 天的课程,并先对政府承包商进行培训。
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质量工程师,1946 年起涌现出许多日后影响力甚广的民间专业组织——致力于美国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提升以及质量专业人员的资源开发和资格认证工作。同时,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和质量大师,其中就包括休哈特博士(W.A.Shewhart)、戴明博士、朱兰博士、克劳士比博士、费根堡姆博士(A.V.Feigenbaum)和格兰特教授。
再看日本:由于自然资源匮乏,需要出口贸易推进经济发展,但其产品虽价廉、品质却糟糕,被贬为‚东洋货‛,其他国家不愿购买。政府和企业的高层开始意识到: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于是痛定思痛把质量提升到赶超美国国家 的‚质量兴国‛的战略高度。1946年‚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JUSE)成立,其任务是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很快,该组织就明确了对日本经济复苏起决定作用的是质量问题,并将其宗旨定为:通过解决质量问题提升日本企业赶超美国的竞争力。
从 1950 年7月到 1990 年止,JUSE 先后邀请美国专家戴明和朱兰博士到日本进行了大量的企业高中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这大大缩短了日本与美国在质量观念上的差距,并对‚日本制造‛声誉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戴明和朱兰博士先后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对外国人的最高奖励——神圣财 富二等勋章。1952 年,日本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质量奖——戴明奖。
这次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不仅直接催生出一大批专家和大师,其中就包括石川馨博士、田口玄一博士、大野耐
一、今井明等人,而且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 多日后享誉全球的方法,如 QCC(品管圈)、QFD(质量功能展开)、DOE(实验设计)、Kaizen(改善)、七个工具、5S、TPM(全面设备管理)、TPS(丰田生产方式)等。
1、美国被迫再次踏上‚质量变革‛之路
就在日本人励精图治、改善品质的时候,战后一直处于制造业垄断地位且产 品供不应求状态的美国企业,仍然痴迷于大量生产、市场营销和财务绩效。虽然 面对德国和日本产品的竞争,媒体不断发出警示:狼来了。可人们似乎都觉得与 自己无关。直到 1980 年 6 月 24 日 CBS 播出一部以戴明博士和日本品质崛起为 主题的电视片《如果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人们方大梦初醒:美国已 经在汽车、钢铁、家电和电子等众多领域丧失了市场的领导地位。
美国媒体开始严厉地鞭笞商界,正如《商业周刊》的警示:‚质量,还记得这个词吗?美国制造业已经远离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辉煌的日子。那时,‘美国制造’傲视群雄,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而如今,日本却在以惊人的 速度提升着所有产品的质量水平,从电子消费品到汽车、机床,反观美国的许多 管理者们却依旧在自鸣得意,仍然无动于衷。如今,除了航天和农业这两个领域,美国在国际贸易中能够独占鳌头的领域几乎不复存在了。对于美国工业来说,事 情很简单:不进则退!‛
戴明也因此一下子成为了质量标志,同时,克劳士比的新作《质量免费》一 书变得洛阳纸贵,进而成为源于美国并波及全球的‚质量变革‛的导火索,而他 创建的‚美国克劳士比质量学院‛(Crosby Quality College)也随之成为全球优秀企业管理者的‚黄埔军校‛。超过半数的‚财富 500 强‛企业管理者接受过美 国克劳士比质量学院的教育与培训,高峰时期,质量学院的奥兰多校区多达万人。
2、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的质量变革工作
1983年,美国在白宫召开了生产力大会,提议实施一项国家质量奖战略;1984年,美国政府将每年的 10 月定为‚美国质量月‛;1987 年 8 月 20 日,里 根总统正式签署国会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的法案,并规定由总统亲自颁奖…… 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出企业对质量管理的热情,美国社会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世 界级?的质量标杆,如摩托罗拉、施乐、GE、IBM、AT&T、通用汽车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强调在服务业推进质量管理,尤其是在医 疗保健、政府和教育领域。1991 年美国成立了推进教育质量改革的‚国家教育质量创新组织‛,截止2004年10月,据 ASQ 的《质量进步》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百余家的美国一类大学开设了质量学位、质量项目和质量课程,许多知名大学还设立了‚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以协助国家,尤其是大学所在的州市设立的各种质量奖励项目。1993 年,戈尔副总统亲自推进一项联邦政府质 量管理的‚行为评价国家法案‛。
2002 年布什政府推行一项旨在提升教育品质、提高教师素质的教育改革法 案《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为帮助其有效实施,美国质量 协会因此成立了‚K-12 教育委员会‛(K-12 教育是指到高中为止的教育体系),致力于推广面向中小学生的质量教育,包括组织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 法、创新方法、团队合作与协作方法等。近年来,该委员会正在积极推行一项‚K-16 教育计划‛,以便将大学生囊括进来。截止2008 年底,委员会共召开了16次‚全国教育质量大会‛。
许多杰出的‚质量人‛开始出任政府高官,包括出任老布什政府教育部长的 卡恩斯(David Kearns,曾任施乐公司 CEO)、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欧尼尔(Paul O Neill,曾任明尼苏达大学‚质量领先中心‛执委会主席)等。
同时,涌现出一批企业家型的质量大师和质量领袖,比如,克劳士比学院主 席克劳士比博士、麦肯锡公司顾问彼得斯博士(Tom Peters)、摩托罗拉 CEO 高 尔文(David Garvin)、施乐 CEO 卡恩斯、GE 公司 CEO 韦尔奇(Jack Welch)、IBM 的副总裁哈灵顿(James Harrington)等,而且这些精英还在实践中总结出 许多为全球共享的方法,如零缺陷、TQM、六西格玛、标杆学习法、卓越绩效 模式、质量文化变革管理等。
五、‚中国品质‛的质量人才培养策略
正是基于全球和本土的实践积累,本文才可断言:‚中国制造‛的春天取决于‚中国品质‛春花的盛开;而‚中国品质‛的春花,则取决于质量人才培养的 春风,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把从业人口培养成质量人才。那么,如何应对未来的挑 战呢?本人建议如下:
成立‚国家质量教育战略领导小组‛
在国家‚质量兴国、强国‛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借鉴美日德以质量创造全球 竞争力的最佳实践,从全球发展与国家间竞争的事态以及‚中国制造‛和‚中国 品质‛的视野与大格局思想,研究中国的质量竞争力地位,制定国家质量人才的 教育培养战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级领导干部层面、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和中小学生教育层面推进、落实。
组建‚全国质量教育联盟‛
整合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开发一套适应全国国企党政干部、专业技 术与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架构的培训教材;同时,成立或整合一家‚质量学院‛,专门从事干部、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同时进行质量管理理论和 实践的研究,并把成熟的做法和最新成果向全国高校、培训机构输出共享。重要的是,像美国那样在中小学推出‚品质生活计划‛。质量的背后是诚信。因此,质量的根基也要从娃娃抓起,这将有利于克服沉淀于集体潜意识里的小农意识、培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现代人素养。
建立‚国家注册质量人制度‛
朱兰大师曾在《质量史》中指出:如果说‚财务‛是 20 世纪的重要管理成 果,那么,‚质量‛将是 21 世纪的重要管理成果。他殷切希望由美国来担当此任。但是,无论从大势所趋,或是从克劳士比大师及目前仍然健在的‚全面质量 管理之父‛费根堡姆大师与本文作者的谈话来看,历史已经把此重任交给了中国。
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扛起‚品质复兴‛的大旗,从‚质量‛上寻求管理层的突破,适时地推出‚国家注册质量人制度‛:在完整而统一的概念和术语、完善 的组织形式和人才结构以及标准的衡量与评估、改进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用国 家注册考试机制整合现存的各种技术层面的专业人员(如质量工程师、可靠性工 程师、质量审核员等),像企业人、经济人(Economist)、专业工程师和注册 会计师(CPA)那样,设立‚专业质量人‛(Professional Qualitist)或‚注册质量人‛(Certified Public Qualitist,CPQ)国家注册考试制度,进而推动‚管理质量‛的完善,发展成为国际注册考试制度,为全球质量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立‚质量总监或质量督导师制度‛ 根据中国的企业管理成熟度现状,参考国际财务总监监管制度以及我国军品产品 质量的军代表制的成功经验,设立‚质量总监或质量督导师制度‛,从职业道德和专业道路两个方面发展,对涉及民计民生的产业实施强制性委派。如此,既可以有效地落实各类组织领导者‚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护并建立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质‛的信任,同时,又可以大大地激发人们参与‚全员质量改进‛的热情,大大地提高专业质量人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推广‚大学生实习与认可制度‛
我国是制造大国,更是人才培养大国,却面临着这样的窘迫情景:一方面,企业急需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大学却不予培养。如何化解供需双方的矛盾,走 出一条质量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道路?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的实践值得推广:利用现 有的校友资源(即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中高层质量管理者)和‚国际质量人协会‛的平台(与美国质量学院和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建),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经验交流会和网络教育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的理工科学生,以较低的 价格培养他们成为初级专业质量人,并派到企业实习,同时由校友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其进行跟踪评估,直到成功就业,就业后学生可获得克劳士比学院的认证证 书,成为该协会会员,并将继续得到相关的知识更新和经验分享
使‚质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应知应会‛的必备项。建议在各级党校系统增加党政干部‚质量管理‛(或管理质量),尤其是‚政 府质量管理‛的课程,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服务与流程、效率和效果的认知,进而 帮助干部们从‚行政‛和‚控制‛等简单管理思维提升到战略和‚国家质量竞争 力‛的高一级层面,这将有助于改善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及加强相关领导对区域 经济建设的督导作用。
成立‚中国品质智库‛
广泛吸收国内外著名的企业人与质量人及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品 质顾问团‛,启动国家级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以弥补国家只有‚生产力指数‛ 的不足。设立国际质量专家论坛,定期组织党政干部、企业人与质量人进行互动 与交流,同时积极与那些善用‚模型‛、擅作‚预测‛的经济学家们进行互动,以期实现彼此间的扬长避短,扩大并丰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审视与决策视角。
第五篇:中国诚信问题之现状
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它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最重要之一。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民的道德 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在社会诚信方面表现为: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2.在个人诚信方面表现为: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在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3.在企业诚信方面表现为:一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二是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三是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四是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五是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4.在政府诚信方面表现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还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久前,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文章,认为“现在的危险是滋生腐败和不讲真话”,提出要把“不讲真话”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解决。
`````````````````````
如此多的种种出现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到底原因为何?
我认为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主要是:
1.“文革”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新中国是从旧社会中脱胎而来的新型制度,为了彻底消除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解放以来对旧的思想文化和传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清算和批判,其中有许多成功的方面,也有一些惨痛的教训。特别是“文革”使很多优良传统遭到破坏。在批判摒弃封建思想糟粕时,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丢掉了。讲真话、实事求是遭到打击和批评,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反而得到赞扬好处多多。同时,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封建思想影响下,人们或缺乏独立人格、或迫于压力,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只好违心地说假话。久而久之,社会诚信就自然被破坏了。
2.道德教育的虚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如“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等教导人们不说谎、不作假的故事,谁也没有真正拿它当回事。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统统都是腐朽落后的东西,因而在学习市场经济模式的时候把信用等一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合理理念也给否定和排斥掉了。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有法制保证和制度约束就可以了,诚信等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中不很重要。实际上,法制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法制,市场经济将出现混乱,没有契约,市场经济也
名不副实;但是没有诚信,法律就会大打折扣,契约也是一纸空文。
4.个人主义膨胀,利欲熏心。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一大二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绝对服从组织,不讲个人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获得了独立经济人地位,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社会诚信受到冲击。
5.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在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反馈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在对失信者处罚力度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政府一些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方法和自身素质不高,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舆论环境作用不充分等,也是失信存在和蔓延的原因。
6.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十多部,对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信用要求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还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对造假,在美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加上10年徒刑,而我国《消法》对造假的赔偿只有两倍。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近年来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第一;我认为是历史上的弊端。古代学者著书立传,基本上都在当时政治压迫下完成的,这就造成了书的大体内容是教导人们臣服于君王,服务于君主的奴性思想;这就造成“强政府、弱社会”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个人对政府的依赖,结果便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因此,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标准不是是非,而是像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指出的那样,“以官的标准为标准”。缺乏是非标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人没有道德底线,可以为一己私利为所欲为。近两年来出现在安徽的偷盗村、云南的拐卖儿童村、福建的诈骗村,便是彻底丧失是非标准和荣耻底线的恶果。第二;还有就是中国人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缺乏“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造成“有一口饭吃就行”的极端世俗化的人生态度。因为缺乏宗教对精神的提升,加之长期处于食不果腹甚至朝不保夕的处境中,中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鲁迅所说的“但求做稳奴才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国家必须严格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但由于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存在已旧,在纠正时必须从源头着手。
首先,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立身之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当代学生应该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诚信乃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即使立志也是空话。青少年求识欲强,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好坚持,不易蜕变,因而,我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从我们的小学生抓起,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到底。
其次,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要将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再次,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大超过言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通过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做到诚信治教,诚信修己,诚信育人,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
也许你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无法如鲜花般灿烂迷人;也许你只是山涧一条不为人知的清泉,无法如大海般浩瀚奔腾;也许你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举世瞩目„„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无闻,但绝不可以丢掉诚信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让诚信与我们同行吧!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