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时间:2019-05-13 10: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第一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西北大学

第二篇: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

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

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

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 X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维修原则

中国从 20世纪 30年代以来,在古建筑维修工程中,逐步总结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维修原则,并已写入文物法规。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原状是指一座古建筑开始建造时(以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准)的面貌,或经过后代修理后现存的健康面貌。整组建筑群的原状,应包括它原来的总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及其内部环境的绿化。概括来说是指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这四项内容缺一不可。

恢复原状:指维修古建筑时,将历史上被改变和已经残缺的部分,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条件下予以恢复,再现古建筑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恢复原状时必须以古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依据。但被改变和残缺部分的恢复,一般只限于建筑结构部分,对于塑像、壁画、雕刻品等艺术品,一般应保存现状。

保存现状:维修古建筑时,应以现存的面貌为准,保留历代修理中被改变的部分,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实践证明,现状与原状常有些内在联系,现状是研究原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1964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是许多国家共同遵守的文物保护与维修的法规。宪章首先强调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品来保护。对于修复工作,应看作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不能有丝毫的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与原来建筑外观有明显的区别。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引用新技术,但必须经实验证明是有效的。

古建筑维修工程分类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 5种类型。

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

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屋顶除草、勾抹;局部揭傡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这类工程不改变文物现存结构、材料、外貌、装饰和色彩,一般由管理单位或使用单位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完成。

抢险加固工程

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这类工程需要经过技术检查,制定抢险加固方案,并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工程

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勘察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工程申请书”,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

局部复原工程

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此种工程必须具备详细的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确能复原局部结构或构件者,按重点修缮工程具体要求进行。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亭或窟檐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附加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施工。

古建筑维修工程设计 古建筑维修前要进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包括确定工程方案和具体制定设计文件两部分。工程设计方案首先要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残坏原因及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并综合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等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维修加固方案进行比较,经审查确定,然后进行具体技术设计。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做法说明书和工程预算书。

对重要修缮和局部复原工程,应有方案设计,包括现状实测图和修缮设计方案图、现状勘察报告、修缮概要说明书、概算总表。技术设计包括技术设计图和施工详图、技术设计和施工说明书、设计预算、现状照片,必要时提出材料试验报告书。对石窟寺修缮加固工程,还要提出工程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必要时另提出化学加固及防风化处理的试验报告。

重点修缮工程如属于现状维修的,可做一次性设计,并提出以下设计文件:现状实测图、技术设计与施工图;勘察报告及材料试验报告;技术设计与施工说明书;设计预算;残坏现状及建筑特征照片。

古建筑维修工程施工

等。

施工前,要熟悉设计文件,明确施工目的;研究历史文献资料,明确其结构特征、突出成就、制作手法施工中要注意保护文物,确保工程质量,慎重对待更换构件的问题。要掌握尽量使用旧构件的原则,凡能修补加固的旧构件都不要更换新的,以保持其历史价值。

要做好施工记录,注意隐蔽部分的结构,如墙内部分、基础构造及木构件搭交榫卯等平时看不到的部位,应随时用文字、图纸、照片记录清楚。如遇到新的文物、资料或偏差等,还要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要注意防火,木料加工场地不要设在木构建筑较集中的院内和建筑群区域内。泥水活应避开雕刻及其他艺术品,以保证文物的安全。

如果在施工中发现有价值较高的附属文物或建筑装饰、碑碣、题铭等,应妥善保存好,并附照片资料上报。

工程竣工时,要做好技术总结,由文物主管部门验收。

古建筑维修技术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

首先应调查病害。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②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④稳定性分析。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防渗排水,改变并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并切断与洞窟的联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围,杜绝地表水流沿裂隙渗入窟内;采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内潮湿结露,防止剧烈的干湿交替变化等办法,防止水对文物的侵蚀。为避免艺术品受日光、雨水、风沙的直接侵袭,还可修建窟檐进行保护。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艺术品风化。措施有:①用护壁、挡墙、大型砌体或浇筑体阻止裂隙的发展,防止悬岩塌落和抵御岩体开裂。此法难以保持石窟现状,易破坏崖壁的历史遗存,在不得已情况下才使用。②喷锚加固。以不同长度的锚杆(粗钢筋)采用水平或倾斜的不同方向穿过裂隙岩体,将不稳定岩体锚固在稳定岩体上,然后将锚杆端与细钢筋网焊接,表面用高压喷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体岩粉罩面做旧。沿一定间距留设排水孔,使少量渗水仍能排出。此法适合已经松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体破碎的石窟山体。它可起到加固、支撑、防风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载力和安全储备。缺点是会局部改变石窟外貌和掩盖一些历史遗存。③灌浆粘结。为石窟中雕刻艺术品断裂、洞窟崖壁开裂、崩坍的加固保护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浆粘结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类、丙烯酸酯类及无机化学材料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接近于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状,并符合粘结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温下可固化、耐冻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浆设备主要是用空气压缩机和特制灌浆桶。检查时要对灌浆的深度、范围、岩体强度、变形特性等进行检查,保证灌浆加固的质量。

露天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进行风化成因分类,然后据气象要素、水害及潮湿环境的长期观测与记录,按石雕风化的深度系统取样,并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岩石氧化物的化学分析、薄片鉴定及风化产物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风化的主要病因后,采用点荷载强度试验及超声波试验,检测石雕风化的程度,再根据岩石化学成分随深度的变化,用物探电法及岩相鉴定等手段检测石雕风化深度。

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不进行保护,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一般使用的防护材料有高分子有机聚合材料(有机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类、硅酮等)及无机化学材料。

为了文物的安全,必须慎重地对石雕防护层材料的性能进行各项检测,包括:①防护层内的材料形态、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变化;②物理力学性能:如孔隙率,透气性,固结强度,耐磨蚀强度等;③抵御水侵蚀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细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风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包括人工老化试验及自然曝晒场),抗冻融试验,安定性试验,干湿交替试验等;⑤化学稳定性:如耐酸性,可溶盐、中溶盐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涂性:为后人提供保护的可能性。

馆藏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从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馆内收藏的石质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内含的各种盐类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盐。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较长时间浸洗,再用去离子水浸洗。体量大的石器,可用纸浆涂敷,干后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锈壳可用二甲树脂将其周围封护后用稀酸腐蚀锈处,再用机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软化溶蚀污垢,最后用非离子水洗净。③粘接修复。粘接材料一般用环氧树脂类调入石粉掺少量颜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剂,也可用硝基纤维素或聚醋酸乙烯酯类粘合风化严重的石器。已相当疏松或表面有彩绘的石质文物,粘接前选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环氧类、有机硅类及氢氧化钡等材料进行渗透加固。修补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纤维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剂配成 10% 赛璐珞溶液再调以细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无定形二氧化硅,将颜料调成糊状进行修补。

石窟壁画修复技术

石窟壁画一般是在洞窟开凿后,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层地仗,然后作画。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壁画地仗,多抹麦草泥两层,不涂底色,直接在比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画。地仗的草泥层之间及颜料层与草泥层之间相互结合比较紧密,一般不产生起皮剥落的病变,但局部壁面会有细小裂纹出现。唐宋时代壁画地仗泥层一般为3至4层,泥层种类增多,除麦草泥层外,还有麻刀、棉花、蒲绒等泥层。在施彩作画之前,先在地仗表面涂刷一层很薄的白粉。这种白粉画层受潮后会产生开裂起皮并呈鳞状小片剥落,一般称为龟裂起甲性病变。潮湿严重时,连同地仗泥层一起酥松,称为酥粉性病变。

有一些壁画地仗泥层过厚或后代在前代壁画上增修的重层壁画,因受潮湿、地震、岩体裂隙等影响,部分地仗与岩壁脱离,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画随时有大面积脱落的危险。

五代时期有一种制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画,又称露天壁画。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两层,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层,也有直接将石灰膏抹于岩壁上的,然后施彩作画。这种石灰地仗也会出现空鼓或小面积脱离岩体的病变。

以上几种病变的修复方法如下:

①壁画白粉画层龟裂起甲性病变的修复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画层内外的尘土和积沙,向起甲白粉画层与泥层之间注射体积比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制而成的混合胶粘剂,将白粉画层贴回地仗,再用外包白丝绸的棉拍压实,等注入白粉画层内部的胶粘剂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画表面喷涂一次体积比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剂。如有病变遗漏处,喷后会出现鼓泡,可再注射胶粘剂修复。待喷涂剂稍干,将白丝绸铺于壁画表面,用软胶滚普遍均匀地滚压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复后的壁画颜色无损伤、无眩光、能保持壁画原貌,药剂有可逆性,不影响再修复。中国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龟裂起甲壁画就是用此法修复成功的,已经受了25年的考验,没有重新起甲。

②壁画泥层酥粉性病变的修复方法。与白粉画层龟裂起甲性病变的修复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据对象向泥层深处注射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与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剂或单纯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后压实。

③壁画地仗脱离岩体和画壁空鼓的修复方法。壁画部分草泥地仗脱离岩体,先将其边沿涂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粘土、砂粒、麻刀或麦草等成膏状,往地仗边沿处填塞,使画壁与岩体粘贴牢固。为了使修复处与壁画色调一致,可向泥内加添适当的颜料。

画壁大面积空鼓,可采用压力灌浆(粘合剂)粘贴或采取灌浆与铆固相结合的修复方法。

石灰地仗壁画小面积空鼓,可用浸有环氧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纱布条从画壁破口处填入地仗与岩体间的空鼓部分,均匀地施加适当压力,使画壁与岩体贴紧,待胶粘剂干固后便可粘牢。画壁破口处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调砂粒和石灰膏填补。填补前也要向画壁边缘抹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这样不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渗到壁画表面,留下斑迹。

古建筑古墓葬壁画保护与维修技术

古建筑古墓葬壁画一般情况下应原地保护,特殊情况,可迁移保护。

原地保护

在加固壁画后,还需改善室内通风、防潮、防日晒等保护设施。墓葬壁画多采用加固后在自然条件下封闭保存,壁画加固方法根据损坏情况而定。

当画面严重脱胶时,用2~3%胶矾水或2~5聚乙烯醇缩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喷涂1~2遍。画面表皮酥碱时加固药剂与脱胶处理相同,但药剂的浓度加大,喷涂次数增多。当壁画表层薄而脆,里层酥碱时,需采用打针注射的方法,药剂与脱胶处理相同。工作时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进行,注射次数依画面情况而定,所用药剂应先稀后浓。

壁画泥层空鼓时,应用干泥铆固。在无线条的画面上,每平方米内钻小孔2~3个,用白灰或砂土掺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缩丁醛,制成干硬灰条或泥条挤入孔内,将壁画泥层与墙体粘牢;严重裂缝处,用同样的干泥材料挤入裂缝内粘牢。部分画面脱落处按原壁画泥层做法补抹平整,涂色作旧。

迁移保护

分揭取、修复、安装三个步骤进行。揭取

将壁画与墙体完整地分离,壁画面积小的可单块揭取,面积大的要分块揭取,每块以 1~3平方米为宜;画面高在 2.5米以上时需分上下两层或三层揭取。揭取前应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壁画的临摹,壁画与墙体构造的调查,绘制揭取壁画的分块编号尺寸图,分块关系尺寸图等。然后再依据分块的大小、壁画与墙体的构造情况确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拆墙揭取。先在画面用 40% 桃胶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缩丁醛满贴一层白色纱布,保护画面。干后靠画面安装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锯锯开壁板四边的边缝,缝宽5~8毫米,然后在壁画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墙体砌块,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边时需迅速转动前壁板,连同壁画泥层向内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运到修复室以待修复。

②锯取。当壁画有两层以上的泥层、厚度超过 2厘米时用锯条将泥层与墙体锯开。③撬取。当壁画泥层有空鼓时,用平铲将壁画撬离墙体。

④震取。当壁画局部泥层与墙体牢固粘连时,用铁钻在泥层与墙体之间轻轻凿击,主要靠震动使壁画离开墙体。锯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画块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当壁画是土壁墙体时,可以采用木箱套取。在前壁的四边钉边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内将壁画套入箱内,再锯开土壁使壁画离开墙体。、⑥粘取。当壁画直接画在砖墙或石墙上,可用胶布粘取。用涂有10~15%聚乙烯醇缩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贴在画面上,使壁画的颜色层粘牢在胶布上,干后揭取胶布,壁画随胶布就被揭取下来。

修复

有泥层的壁画,修复时应背面向上,用小平铲铲除壁画底部泥层,保留壁画的表面泥层,用2~5%胶矾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喷涂1~2遍加固,加固药剂不能渗透到壁画面上。干后补抹新泥层,连同表层厚度一般为1.5~2.5厘米。新泥层的材料配比与表层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掺虫胶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环氧树脂贴一层纱布防震。背面最后用环氧树脂粘成承托壁画的底托,式样为十字格式的木柜或轻金属柜。柜子预留安装用的铁活卯眼。背面修好后,反转壁面向上,除纱布,清除残留胶液,残损处用原材料补抹齐平,待安装后统一补色。用胶布粘取无泥层壁画时,应先按画块大小制作底托,面上钉板仿原墙体刷色作旧,然后将胶布有画的一面贴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释溶剂将胶布刷湿,轻轻揭取胶布,使壁画的颜色层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装

博物馆陈列的小幅壁画或由数块拼合的壁画,只须在修复好的壁画背面,安装上适合参观的支架即可。安装到原建筑物内原来位置时,应先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情况,在墙体下肩以上安装悬挂壁画的木支架或金属支架。墙体一面有画时采用单面支架,两面有画时采用双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横向撑杆组成,立柱需与建筑构架连接牢固,然后按编号顺序,一面墙、一面墙的进行安装。先将壁画背面底托用铁活与支架的撑杆连接,同时用壁画分块关系尺寸图,反复核对无误后,再将铁活固定。、安装时还应考虑壁画的防潮、通风,墙体底部应加防潮层。在无画的一侧砌较薄的实体外墙,外墙与支架之间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画背面通风;重要壁画安装时,此段空隙一般不小于50厘米,以备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安全情况。、最后由美术工作者补抹各画块之间的锯缝,并依临摹品补线着色,恢复揭取前的原貌。

彩绘泥塑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彩塑多是外表绘彩的木胎泥塑。胎骨分空箱体和立柱 2种。也有在立柱外面绑扎芦苇、芨芨草等材料的。木胎易遭受菌类和虫、鼠的侵害。浸水或长期潮湿易使彩绘泥层产生裂隙或酥散。

古代彩塑,有些已经过后代重修。明清时重修的古代彩塑表面已重新敷彩,改变了原貌。彩塑维修技术现代有了很大发展,修复方法一般有:

① 换新木胎。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新木胎更换腐朽的旧木胎。

② 修补泥层。用50%砂子、35%胶泥、13%水、2%聚醋酸乙烯乳液(均为重量比),或用胶泥掺以棉花、麻刀、稻糠、麦秸等配制新塑泥。然后向泥塑破口处涂刷一层聚醋酸乙烯乳液,再填补新塑泥,可使新旧塑泥粘接牢固,防止旧塑泥吸收新塑泥中的水分后酥散脱落,并可避免新塑泥与旧塑泥直接接触后,新塑泥中的水分渗入干燥的旧塑上,造成彩绘表面污损。③ 补色做旧。新补泥层干透后,用矿物质颜料对新修补的部分补色做旧。

④ ④加固与粘接旧塑泥。酥松的旧塑泥层,用溶于乙醇的虫胶溶液从彩绘泥层背面浸渗、加固。大面积酥松即将脱落的泥层,待浸渗的虫胶乙醇溶液干燥后,再用涂有环氧树脂的玻璃纤维布或纱布加固泥层背面。脱落下来的小块旧塑泥层,也可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粘接。

油画保护与修复

油画主要是用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油等快干油调和的颜料绘制成的。一般多画在涂有地仗(底子)的布、木板或纸板上。纯白色地仗的浆料多用白垩、石膏粉与动物胶、亚麻仁油等胶粘材料调制而成。现代也有以合成树脂等胶粘剂代替动物胶的。有色地仗除以上材料外,再添加所需要的颜料。油画绘制完毕干固后,表面髹一层清漆(或称光油)。油画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以及保存条件是决定油画保存期的主要因素。

保护

作为基础的画板、绷钉画布内框的木料宜用直纹干木材,内框木条的制法应是内薄外厚,断面呈斜坡形,四周用活榫加楔,松紧可以调节这样画板和内框不易翘曲变形,画布不致断裂。

保持油画存放环境的湿度应在50~60%之间,上下不超过2~5%,以避免油画吸湿膨胀,造成油绘层与基础脱离或部分空鼓,油质变黄、变白,油画生霉腐朽等情况。保存油画环境的温度应在15~25℃,上下不超过2~5℃,以避免油画翘曲变形,油绘层老化脆裂,画面变深发黑。

过多的光照或者长期缺少自然光照都会使油画受损。在展览或存放油画的展厅、库房的玻璃窗上,加贴一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胶膜,以避免油画受过多阳光的照射造成退色。油画如长期在黑暗处存放,也会色泽灰暗。

修复方法

①校正翘曲:木板油画因置放环境改变,引起画板翘曲时,可立即将画放回原处,使其逐渐恢复原状。如数月后,仍不能还原,则将油画画面向上平放。板背下放置潮湿滤纸数层,在画面上垫毛毡等软物,施加适量压力。待木板吸收水分后,压力可逐渐增加,尽可能做到恢复原状。

②画板加固:画板出现折裂现象时,为防止继续延伸,可在木板背面安装半活动的格形护架,沿木板木纹方向每隔 10~15 厘米左右等距离地安装若干纵向木条,用榫卯或胶粘剂固定。每根木条上均留有等距离的孔洞,以便插入与其成直角的横木条。横木条不加固定,让木板有轻微的缩胀余地。

③粘贴剥落油彩:剥落油彩可用蜂蜡、树脂胶粘贴。

④补洞:有破洞的画布可在背面打补钉修复。裁选一块比破洞略大,同样质地的布,用刀片斜削,将边缘去薄,或把四周织线纤维抽出一些,用蜂蜡、树脂胶加热粘补。再用动物胶与白垩粉加少量亚麻仁油调制的泥子填平正面,干后补绘油彩。

⑤ 修复撕口:先把扯断了的纱线整理好,暂用胶带从正面将撕口固定,再从画布背面打补钉修复。⑥ 更换基础:如画板或画布严重朽坏,需更换基础才能维持画面现状。方法是先将画面用棉纸固定,然后小心揭去背面腐朽的旧画板或画布。如局部基础与油绘层粘结牢固,可用工具或砂纸打磨干净,换上新的木板,用环氧树脂粘合。麻布可用蜂蜡、树脂胶粘合。

⑦ 清漆的除去与重髹:古油画表面的清漆(或称光油)保护层,如已老化,颜色发黄、变黑、失去透明性或出现白翳等情况时,可用有机溶剂将其除去,为了保护下面的油彩,必须使用抑制剂。一般使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抑制剂有松节油、精馏石油。将乙醇和松节油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清洗时要注意不可伤及绘画笔触。除去白翳可用柔软丝绸干拭病变部位,或蘸少许微晶石蜡光油揩拭。

⑧ 重髹清漆可用涂刷法或喷涂法进行,最常用的有达玛树脂清漆、乳香胶清漆或聚乙酸乙烯醋、蜡质抛光剂等。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

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和古代字画等。纸质文物的保护与酸度、微生物、温度、湿度、气体都有关系。

纸张脱酸

纸张的酸性有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变质所致,有的是在制造过程中遗留的。现代的机制纸,都是经过强力的化学作用加以清洗和漂白的。因此,在纸中还残留有硫酸、明矾和氯漂白剂等。这些都容易引起纸张腐蚀、朽坏。酸性纸的耐折力低,当纸张的pH值低到4~4.5之间时,就变得相当脆弱。如果发现纸的pH值低于 5.6,就应当采取脱酸措施。

脱酸的方法可用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饱和溶液(浓度约0.15%)或碳酸氢镁溶液浸渍纸,约20分钟后,纸的酸性即被中和。不用水的脱酸方法可用氢氧化钡甲醇溶液浸渍、甲基化镁作烟雾剂或采用气相二乙基锌除去旧纸张的酸性。

纸张的防霉菌和防虫

纸张的纤维是有机物质,在制纸过程中大多还要加入动物胶、淀粉等,加之在装订书籍时所用的各种浆糊原料等,都提供了霉菌和虫害生长的食物。一旦环境气候条件适合(如温暖、潮湿),菌、虫害便会很快蔓延,不仅使纸张性能变得脆弱,还会造成颜色污染。所以纸质文物的保存,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以达到防霉、杀菌的目的。纸张的消毒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杀菌、杀虫剂进行熏蒸。常用于纸张消毒的熏蒸剂有麝香草酚、甲醛蒸气和环氧乙烷气体等。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防霉药纸。它的种类和制法较多,如麝香草酚药纸是用白吸墨纸,放在10%麝香草酚酒精溶液中浸透后,让溶剂挥发掉,留下麝香草酚均匀地分布在纸上而成。将这种纸夹入书中,可起到防霉杀菌作用。某些大型的卷轴,可选用毒杀效力较高的消毒剂,如五氯酚钠药纸。制法是拿一卷薄纸在10%五氯酚钠水溶液中浸渍一遍,干燥后即可使用。红丹(即四氧化三铅)制成的防蠹纸亦具有防蠹作用。常用的杀虫药有对位二氯苯、萘、烟草等。

纸张的保存环境气候

纸张易于吸水,过量的水分会使纸张性能减弱。因此,保存纸质文物时,必须注意防潮。库存或陈列时的气候条件应当稳定。温度应保持在15.5℃,湿度保持在60%。光线是致使纸张变质的重要因素。陈列纸质文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光源的照明强度。照明水准不宜超过50勒克司(Lux)。对于特别珍贵的字画,应尽量缩短陈列的时间,珍品最好在暗处保存,以复制品陈列为妥。空气中有害气体对纸的变质起加速作用,存放环境必须保持洁净。

被污染纸张的清洗

纸张易被泥土、霉斑、墨水、油脂等污染,可先在通风的情况下,用软毛笔或软毛刷轻轻地刷去浮面的灰尘、泥垢和霉菌。刷不掉的污斑再用水、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清洗掉。霉斑、虫斑或墨水斑迹,可用比较温和的漂白剂氯胺── T去除。油脂类污斑,可用有机溶剂去除。

纸张的加固

脆弱的纸张,用“夹衬法”加固。夹衬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纸张的前后两面各罩上一幅丝网,用淀粉浆糊作粘着剂;另一种是把纸张夹在两层醋酸纤维素的薄膜中间,加热压合。夹衬只有在酸性去除后(pH6~9之间)做才有效,否则不能阻止纸张继续变质。

纸张的修复

消除纸上的摺痕,只要使纸微湿,再用烙铁烫一下即可。粘接撕破的纸,可将纸面向下,放在一块玻璃托板上浸入水中,把撕破的纸小心地荡到它们的正确位置上,再慢慢地把托板连着纸张托出水来。待半干之后,用小器物顺着接缝线上轻轻敲叩,使破裂面贴合在一起,再适当加一点浆糊以加强粘接力,需要时可贴上补钉。修补机制纸所用补钉纸的纹理必须和原纸张的纹理配齐。撕破的纸用浆糊等粘合剂对口粘接。嵌补纸应该和原纸同一时代、同一类型。嵌补纸和原纸的边缘应当用人工磨出一个斜口,在纸边上涂上浆糊,将嵌补纸贴到正位上去,放到压书机下压平。脆弱的纸张,有时需要重新上一次胶。将新配制的动物胶,用刷子刷到纸上。也可以将纸张浸入胶水中上胶。漂白后的纸或嵌补的纸可以适当做旧,以使色调和谐。

字画装裱技术

美化书画作品和抢救、保护古旧残损的纸本或绢本字画的特种技艺。又称“裱褙”、“装褫”、“装池”、“装界”或“装潢”。中国装裱技术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初期,帛画上端就粘裹有竹杆,系有丝带,便于悬挂。四角下端缀有飘带,显示出萌芽阶段的装裱状况。南北朝时,宋人范晔以装背著称,隋唐时装裱技艺更加精湛。以后,逐渐形成了多种装裱风格,但主要有苏(苏州)裱和京(北京)裱,苏裱素净淡雅,京裱庄重豪华。随着装裱技艺的发展,装裱方面的专著也产生了。如梁人虞龢就有装裱论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论装背裱轴》一节。宋代米芾著有《论鉴赏装裱古画》。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则是论述较全面的一部专著。

字画依靠装裱传世。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相传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等古代珍品,皆因自然老化,屡经装裱修复,才能保留至今。

装裱古旧字画,需经过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矾挣全色、刺制裱绫、镶嵌绫绢、转边扶背、砑光上杆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为:修复画心、品订裱式等。

修复画心

古旧字画有的残损,有的污脏,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去污。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如画面颜色稳固,可将画心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明净。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画心生霉,有黑有红,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时再涂双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画心,免蚀纸绢。

②揭旧。揭前在画心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旧字画多有断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揭画心上的旧纸,一般应根据字画的薄厚、残状、颜色以及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揭旧方案。

③托补。已揭好的画心,如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比命纸命绢稍浅的旧色纸。如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字画,一种方法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

④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卷、书籍、契证等文物,经过洗污补托,如有残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残缺处的色调全补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品订裱式

画心修整后,根据字画的幅度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

①画片。字画四周镶嵌绫绢、扶背后装入镜框的称“画片”,也称“镜心”,有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的裱绫,上下两条边大小相同,两条立柱应比上下的两条绫边宽。立式的两条绫边相同,天头要比地头略大。

②条幅。俗称“中堂”。立式画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条幅。天地头、绫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画心大小确定。横式画心多裱成横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镶绫边,只镶上下隔界、天地头及古铜绢边,天头处贴两条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绶带”,又名“惊燕带”。横披粘上天杆,两头分别粘上月牙杆的称做“月牙杆横披”。数幅内容相关而又张幅相同的立幅画心,可装裱成条屏、通景屏或对联。屏类条幅的天地及边界的裱绫不宜大;4条、6条或8条的通景屏,因画面相连,只在上下两条的外边镶绫。

③手卷。狭长的横幅画心,可分别裱成大镶、小镶或撞边手卷。卷类裱式结构复杂,裁断各部位的裱料都应参照一定的尺寸规范,力求使画面美观、协调。装裱手卷,注意参差接缝,避免迎首、画心、尾子的镶缝赶在一条线上。迎首应选旧色洒金纸或藏经笺等名纸。包首宜用旧锦,手卷剔子和轴头多用玉石琢磨而成,如用象牙雕制,色雅结实。卷类字画放置案几欣赏,为避免包首受损,可做软囊楠木或金丝红木盆装置。

④册页、碑帖。一般画心小而数量多的可分别裱成开版册页或推篷册页。开版册页的画心在右开,题诗则在左开,天头稍比地头大,立柱、分心与地头基本相同。推篷册页的画心裱在下开,题诗裱在上开,天头与地头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宽度相同。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面可以织锦或缂丝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红木制作。裁刺册页刀口要整洁。将碑文裱成一本本的开版册页,称做“碑帖”。裱帖规格与裱册页相似,但程序较多,首先要等定每行字数,每页若干行以及抬头、年月、落款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画好样式,再行装裱。裱帖要备制墨纸,以供补缝,也应选配名纸作前后副页。五镶经折的裱式,不用绫绢而用宣纸作镶料。

装裱字画的绫绢须经过调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画面色彩的浓淡、繁简及用途来选择。天地绫子的花纹图案要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铜色小边,用绢染托。染托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

冯鹏生

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

纺织品质地文物指古代丝、毛、棉、麻等纺织物。属于有机质地。也称纤维质地文物。纺织品强度的降低及褪色的原因除纺织物的原材料、染料结构和性质不稳定等因素外,还受到外界光、温度、湿度、生物(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技术主要有:

控制温湿度

库房内温度过高,容易使纺织品纤维中的原有水分蒸发,造成干裂、发脆。温度剧烈变化,纤维热胀冷缩,会产生相互摩擦降低强度。湿度过高,纺织品易生霉、生虫,受到蛀蚀和污染。

博物馆收藏纺织品文物库房的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4~18℃之间。夏季库内温度不高于25℃。一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

避光

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对纺织品都有影响。紫外光的破坏性最大,能使织物颜色褪变,破坏有机物的碳链,降低机械强度。

库房和陈列室应防止光线直射,减少曝光时间和降低光照度,最好不要超过50勒克司(Lux)。珍贵纺织品不宜拍照。必要时需严格控制摄影用的照明。为消除光源中的紫外线,库房最好是无窗或设小窗。陈列室的窗户应采用能够吸收紫外线的有机玻璃;也可将紫外线吸收剂喷涂在玻璃上;或将含有吸收紫外线的胶片贴在玻璃上、套在日光灯管上。

防止虫菌损害

霉菌在纺织品上形成菌落,产生霉斑,很难去掉。并使纺织品变色。霉菌腐蚀分解纤维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发霉的纺织品较潮湿并发粘。

毛衣鱼及皮蠹是纺织品的主要害虫。皮蠹幼虫对织物危害最大。在5~7月虫卵变为幼虫时,毒杀效果最好。要严禁已被害虫或霉菌感染,未经杀虫、灭菌处理的藏品入库。对已入库的藏品要经常检查,定期放防菌、防虫剂。保持库内清洁。

使用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文物要无副作用。杀虫灭菌剂按性质及作用大体分为三类:接触杀虫灭菌剂;胃毒杀虫剂; 熏蒸杀虫灭菌剂。也有用气体熏蒸消毒的,常用的熏蒸剂有环氧乙烷或溴甲烷。

清洗

水洗的水温在35℃左右,或加入少量中性洗涤剂。水洗前要做纺织品掉色试验,如不能水洗,则干洗。干洗用丙酮、石油醚、四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清洗。混合洗涤剂配方为:乙醇9份、醋酸乙酯6份、丙酮 1份、三氯乙烯 2份、醋酸 1份、中性洗涤剂10份。

清洗古代纺织品必须慎重选用洗涤剂,严禁用市售加酶或加荧光增白剂等洗涤剂,也不要用碱性洗涤剂,否则会使古代纺织品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古代纺织品洗前要仔细检查,验定纺织物原料,记录损坏情况,试验染料牢度,识别污染类别,然后确定洗涤方法。洗时切忌揉、搓、拧、晒。洗涤后的纺织品应平放在竹帘或塑料网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更要注意理顺织物的经纬方向,防止变形。收藏时尽量平放,不要折摺,以免受到机械损伤。珍贵文物应避光充氮存放。

纺织品的加固

已经糟朽断裂的纺织品,可以用传统的托裱法加固,也可以用涂有高分子材料的丝网连接固定。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乙烯醇缩丁醛、羟甲基尼龙等。

王丹华

竹器木器保护与修复

竹、木具有吸湿性,又是虫、菌生长的养料。应根据这些特点对竹木器进行科学保护与修复。出土竹器木器的保护

考古出土的竹器、木器,长期埋在地下,受地下水浸泡、菌类腐蚀,大多腐朽变质或饱吸水分。出土后,必须保持潮湿状态。否则,就会收缩变形和开裂,甚至失去原状。

新出土竹、木器,可及时用湿布或湿泡沫塑料包裹,并用塑料袋密封保存。这样在装运过程中,就可避免损坏。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的竹、木器,运到室内后,一般应立即浸入水中。为防止竹、木器继续腐朽,最好使用缓慢的流动水或蒸馏水浸泡。在不流动的水中浸泡需放入少量防腐剂,如2%的石碳酸或甲醛溶液等。如能在密封低氧条件下贮存更好。未受地下水浸泡的竹、木器,运到室内后,也须保持一定湿度。

出土的饱水竹、木器脱水方法主要有缓慢干燥法、聚乙二醇渗透加固法、氨醛树脂渗透加固法、冰冻真空干燥法、γ射线辐照聚合法、临界点干燥法、电泳渗透法、明矾渗透法以及醇-醚连浸法等(见漆器保护与修复)。其中缓慢干燥法和醇-醚连浸法适用于含水率较低(60%以下)、腐朽情况不严重的竹、木器脱水。对于含水率高、腐朽情况严重的竹、木器,则需要采用醇-醚-树脂连浸脱水加固法。具体做法是:先用乙醇-乙醚连浸法,将竹、木器所含水分置换出来。在乙醚未挥发前,将竹、木器浸入乳香胶或达玛树脂溶于乙醚的溶液中,待树脂渗入竹、木组织后取出,让乙醚挥发,保存竹、木内的树脂,就可对竹、木器起到加固作用。用此种方法加固后的竹、木器,不仅色泽美观、不收缩变形、不开裂,而且还可使开裂变形的得到整形。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饱水并已严重腐朽的孙子兵法竹简和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含水率1900%的泡桐木质文物,就是用此种方法脱水成功的。竹简浸入醇-醚-树脂溶液之前必须先用两片玻璃条夹住,并用细线绑扎牢固。为防止机械损伤,脱水后的竹简还要用玻璃条夹定绑扎,装入玻璃管内密封保存。如将玻璃管充入惰性气体或真空密封保存更好。

干竹木器的保护

存放干竹、木器的环境,温度宜控制在15~25℃之间,一天之内的变化上下不超过 2~5℃。相对湿度宜控制在50~60%之间,一天之内的变化上下不超过3~5%。

中国竹、木材的虫害是各种蛀木虫和白蚁。蛀木虫是各种钻木甲虫的幼虫,它们常常把完好的竹、木组织破坏成细粉。霉菌会在竹、木文物表面留下污迹和有色斑点。木腐菌可使竹、木材质酥软,失去应有的强度。杀虫灭菌的方法有:①蒸气消毒法;②真空处理法;③毒气熏蒸法。常用的熏蒸药剂有对二氯苯、甲醛、二硫二碳、环氧乙烷等。④药剂浸透法。常用的药剂有氟化钠、氯化汞、五氯苯酚及其钠盐、氯萘或萘的金属化合物等溶液。可采用喷涂、注射、浸渍以及减压渗透等方法。减压渗透效果最好。

竹木器的修复

①粘接:干燥竹、木器的碎块,可用溶于甲苯或丙酮的聚醋酸乙烯酯溶液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粘接。②补洞:用环氧树脂调拌木屑填补。但木屑预先须经高温消毒或用氟化钠等杀虫灭菌剂处理。如要使后补部位的颜色与原物整体一致,可添加相应的颜料。

变形木简的复原

中国有一批云杉属木材制作的简牍出土后变形,经处理已恢复。具体做法是将变形简牍用热水浸泡,并在水内加入适量的乙二醇或甲酰胺,使其逐渐软化,再用两片玻璃将每根简牍夹绑起来,整形固定。最后用醇—醚连浸法脱水。

胡继高

漆器保护与修复

中国漆器制造已有7000余年历史。漆器种类繁多。其制作步骤一般先作胎,然后髹漆。胎骨主要有竹胎、木胎、胎等。胎漆器又称脱胎漆器,是用生漆粘糊若干层麻布或绸布,外抹漆灰制成胎后,经磨光、髹漆、绘彩而成。漆器是复合体文物,性脆弱,有较强的吸湿性,膝皮与胎骨性能各异,因而保护与修复技术比较复杂。

出土漆器的保护 考古出土的漆器大多腐朽或饱吸水分。有些漆器发掘起取时,极易损坏。出土后如任其自行干燥,将会收缩、变形和开裂,甚至全部毁坏。为此现场饱水漆器不宜长时间露出水面,并须防止日光直晒和冰冻。起取时要利用水的浮力,或用托板将其托出,以防破损。出土后要尽量保持地下原有的环境,可用湿布、湿泡沫塑料将漆器包好,放入塑料袋内;或将漆器仍浸入水中,待进行科学脱水处理。

饱水漆器的脱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缓慢干燥法

适用于含水率较低(60%以下)、腐朽情况不严重的漆器以及杉木胎、统方法有:

①将出土湿漆器放在比较阴暗潮湿之处,在漆器上铺撒碎纸屑一层,并经常将吸湿后的纸屑换成干纸屑,直到纸屑干燥为止。这样,一方面逐步把漆器内的水分吸取出来,同时纸屑上的湿度又起着避免水分骤然蒸发的作用。

②用湿宣纸数十层至百层包裹漆器,放入带盖的陶瓷内,使其逐渐阴干。每半月检查一次,同时去掉最外表的宣纸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漆器完全干燥,宣纸全部去完为止。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在漆器干燥过程中看不到其变化。

③将湿漆器埋放在绿豆内、麦草内或湿砂内、湿木屑内,待其缓慢干燥。

④用马口铁制成若干层的套盒(即大盒套小盒),把漆器存放在最里层的盒内,使其逐渐阴干。套盒也可用塑料袋或塑料盒代替。

⑤将坚固的薄胎漆器外面用白芨水或肥皂水糊上 3~5层棉纸,用打样膏或熟石膏等类材料按器物形状做成内外模,把漆器固定在中间,逐渐脱水干燥。干燥过程要控制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⑥ 将湿漆器放在玻璃缸中,置于地下室内缓慢干燥。

国际上一般采用化学方法控制缓慢脱水。做法是将漆器存放在相对湿度递减的一系列封闭容器中,各容器中分别盛放硝酸钾、氯化钾、氯化钠、亚硝酸钾、硝酸镁饱和水溶液,在21℃的温度下它们的相对湿度为94%、86%、76%、66%、53%。

醇-醚连浸法

先将要脱水的漆器,浸泡在水和乙醇或甲醇溶液中,开始浓度较低,然后逐步递增其浓度,直到无水乙醇。当用比重计测得器内水分完全被无水乙醇或甲醇取代时,再用乙醚或石油醚置换醇。用比重计测得漆器内的醇全部被乙醚或石油醚取代后,取出器物。最后让醚在室温或真空状态下从漆器内挥发出去,使漆器定形。此法适用于处理质地稍好的器物。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部分漆器,即是采用这一方法脱水成功的。处理质地甚差的漆器需采用醇-醚-树脂连浸脱水法(见竹器木器保护与修复)。

聚乙二醇渗透加固法

聚乙二醇的分子量有许多种,分子量愈大,熔点和粘度愈高,燃点与吸湿率愈低。渗透方法是将漆器的部分漆皮揭开,放入聚乙二醇(一般分子量为4000和 6000)水溶液中,溶液量最好超过器物体积的 6~10 倍,水浴温度控制在 45~50℃之间,使聚乙二醇逐渐渗入器物内部。待测得漆器中的水分已被聚乙二醇替代时,取出器物用湿热毛巾擦去器物表面多余的树脂,放在干燥通风处,冷却晾干,直到恒重为止。对于大件器物可以用逐步递增浓度喷涂的方法,一般多使用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聚乙二醇。经用此法处理后的漆器可以保持原状。只是漆器木胎颜色较深,重量较大,遇到潮气极易析出,使器物表面出现“白霜”。但聚乙二醇具有可逆性。

氨醛树脂渗透加固法

氨醛树脂包括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脲-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渗透方法可用树脂溶液或单体溶液浸泡漆器,使其取代木胎内的水分。固化后器物便可得到加固定形,强度较高。缺点是渗透时间较长,没有可逆性。

冰冻真空干燥法

利用水分子能直接从固体状态变成气体的原理,将饱水漆器进行低温速冻后,在真

胎漆器。中国传空条件下升华干燥,以达到脱水定形的目的。此法处理小件文物效果较好,但易破裂。为防止破裂,可先用叔丁醇溶液将器物内的水分置换出来,再在温度-20℃的条件下快速冷冻,进行真空干燥。

出土饱水漆器的脱水方法还有:γ射线辐照聚合法、临界点脱水干燥法、电冰渗透法、明矾渗透加固法等。

土坑墓、砖室墓或遗址中的漆器大都埋在泥土中。需用竹刀或牛角刀小心地将周围的泥土剔去。对已剔去泥土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应立即用湿纸、湿布覆盖,外罩塑料薄膜。腐朽酥脆的漆器,特别是胎漆器或漆皮残片,可用棉纸条把器身糊满,外浇熔化了的蜂蜡,冷却后便易起取。

干漆器保护

温、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竹、木胎漆器变形和开裂。过分阴暗潮湿会使漆器生霉、色泽变暗。保存漆器环境的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50~60%之间,每日变动上下不超过2~5%。环境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5~25℃比较合适。为防止漆器干裂,可在漆器表面打一层微晶石蜡保护层。

漆器修复

漆器必须在干燥情况下进行修复。细小裂纹可用虫胶、乙醇溶液灌注充填。粘接残破漆器和填补较大裂缝,可用环氧树脂。漆器上残缺的花纹图案,需用中国漆修补。每涂刷一遍,需入窨一次。干固后用砂纸打磨,上退光漆并打蜡抛光。

对残破严重的木胎漆器,如漆皮尚存,可采用更换木胎的办法,即先将卷曲残碎的漆皮,从朽烂的旧胎上剥离下来,按器物形状和大小仿做一个新胎骨,然后再用801或401橡胶粘合剂或蜂蜡、树脂胶等将漆皮粘贴复原。

胡继高

角器骨器象牙器保护与修复

温湿度的剧烈变化是角、骨、象牙发生翘曲、开裂的主要因素。风吹日晒和空气污染也会促使角、骨、象牙老化变脆,颜色变深、发黄。出土的角、骨、象牙制品,长期遭受水土微生物及各种盐类的侵蚀,骨蛋白等有机物逐渐分解,质地疏松,出现脱层或表面酥粉,极易折断和破碎。有的上面还附有一层碳酸盐类的锈壳或霉斑。对这类文物需要进行化学加固,并清除锈壳和霉斑,避免病害继续发展。

去锈除霉

出土骨器,包括甲骨,如质地尚好,可采用加热(100℃以下)后浸入冷水中的胀缩法使锈壳脱落,或松动后剔除。锈点可用 1~2%的稀盐酸或甲酸使其软化再用竹刀剔除,并用蒸馏水和乙醇反复冲洗,直到器物的酸碱度呈中性为止。角、骨、象牙表面上的霉斑,可用 2~5%的草酸溶液或柠檬酸液清洗,最后用稀氨水中和并用蒸馏水冲洗。污垢清除后应将器物放在玻璃器皿或塑料袋中,使器物缓慢均匀干燥,以免变形或开裂。

矫形

对于尚有一定弹性的变形角、骨、象牙器,可在 3~5%的醋酸溶液中浸泡,软化后用蒸馏水冲洗并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模具内,使其干燥定形。如质地比较脆弱,可在蛋白胶液中煮过再矫形。弯曲变形过大时,需逐步间歇进行,以免造成断裂。

加固

对于质地疏松脆弱,表面酥粉的角、骨、象牙器或人骨架,可用 2~3%的三甲树脂即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甲基丙烯酸(MA)的共聚体和甲苯、丙酮溶液或用15%聚醋酸乙烯酯甲苯丙酮溶液渗透加固。加固要多次进行,以获得一定强度和表面不显光泽为宜。表面残留的树脂流痕,可用丙酮溶去,也可用 2~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渗透加固,一般用滴渗或注射加固。若用减压渗透法加固,效果更好。

粘合已经断裂的角、骨、象牙器如需要耐水,可用较稠的三甲树脂、聚砜、聚胺酯漆以及硝基清漆等进行粘合。如不考虑耐水问题,可用 502胶合剂(d—氰基丙烯酸乙酯)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合。

修复脱层与残缺

已经出现脱层和残缺的角、骨、象牙类文物,可用蜂蜡、松香、乳香胶(或达玛树脂)的混合剂加热修复。也可用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调和石膏修补残缺部位。为了使补配部分与原有部分协调一致,可以在以上两种材料中填加适量的颜料。

胡继高 赵桂芳

皮革质地文物保护与修复

皮革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纤维的网状组织构成的。皮革除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维持皮革弹性的水和油脂等物质。当皮革质地文物在长时期的保存中,失去了一定量的水和油脂物质时,就变得僵硬,易脆、易裂。

皮革制品的损坏与光、热、湿度、微生物有关。

高温会使皮革纤维变成胶糊。过分干燥,易变得脆弱;过分潮湿,又易生霉、腐败。保存皮革质文物的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害虫和微生物会蛀蚀皮革制品。常用的杀菌剂有对位硝基苯酚、五氯苯酚或五氯苯酚的衍生物、麝香樟脑、硫酸锌、水杨酸、滴滴涕和除虫菊混合液及硫代氰酸酯杀虫剂等。

脆弱的皮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护。对于薄皮革、毛皮,可用甘油和水、蛋黄制成的乳剂保护。

已经变干、变硬、变脆的皮革制品,可先用一块湿海棉在皮面褶缝处擦拭一遍,然后进行鞣皮。鞣皮时,常使用一种以羊毛脂为主的混合液体。羊毛脂能浸透到皮组织里,使之润滑。混合剂中要掺上一些蜡,使酥化部分凝固。浸泡在水中的湿皮革,如立即让它自然干燥,会完全失去韧性,难以复原。应将皮制品在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浸泡数天。取出后,让皮革自然干燥。或用聚乙二醇 750处理皮制品。

糟朽、脆弱的旧皮,可在皮的背面裱上帆布加固。有褶皱的地方,可先将褶皱处湿润,然后用玻璃慢慢压住,当皮已经回软后,可适当加些重压,直到皮革干时,撤去重物即可复原。

徐毓明

硅酸盐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硅酸盐质地文物是以天然硅酸盐为原料制成的,如陶、瓷、砖、瓦、玻璃等。硅酸盐质地制品,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会发生机械性、化学性的损坏。

陶器保护

陶质制品是以粘土为原料,经配料、制胎、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的器物或艺术品。它在地下潮湿环境中,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他杂质均可深入到器物内部,器物表面也会沾染污垢或覆盖凝结物。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渗入器物内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使器物强度降低,易破碎、酥粉。因此出土时有许多陶器已成碎片。

出土陶器,表面沾附的污垢可用蒸馏水冲洗。覆盖在陶器表面的不溶性硬结物主要是碳酸盐、硫酸盐或硅酸盐。碳酸盐可用10%盐酸或硝酸溶除;硫酸盐需用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法剔除;硅酸盐用 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然后将残余酸液洗净。陶器中吸附的可溶性盐类,可用蒸馏水浸泡的方法除去。对带釉的陶器,用盐酸清除,但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黑色污垢可试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脆弱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丙烯酸酯乳液;陶制品表面颜色或釉酥粉剥落,可用5%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加固,如剥落的釉较厚,可用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粘合。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经过碎片核拼、粘结、补配、仿色、修饰等过程,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甲苯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环氧树脂和虫胶等。

陶制品残缺部位的补配材料,多用石膏和塑性面团等。

瓷器保护

瓷制品是以瓷土(高岭土)为原料,经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过程制成的。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不易渗入瓷器内部。瓷器的损坏多是机械性损伤,出土瓷器或传世瓷器的保护,以防震、防压、防撞击、防摔为主,已破碎的瓷器,经粘结、补配、修饰等工艺,可恢复原状。粘结剂与粘结陶器的材料相同。瓷器表面的污垢可用洗涤剂清除。表面凝结物,石灰质的用10%盐酸或硝酸溶除;硫酸盐的用浓硝酸软化,再用机械法剔除;硅酸盐的用1%氢氟酸或机械法清除。

砖瓦保护

砖瓦类文物包括历代建筑物的砖、墓砖、画像砖、空心砖、板瓦、筒瓦、瓦当等。

砖瓦的损破主要是断裂、酥粉。古建筑物上的砖瓦,因处在室外环境中,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物危害都会导致砖瓦材质的劣变。需采用渗透加固的方法,提高古砖的耐久性、抗磨性。加固材料有聚氨基甲酸酯、生桐油等。生桐油是中国传统的保护铺地砖的涂布材料,与合成树脂中的聚氨基甲酸酯的抗磨性能相近。

玻璃器保护

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西方古代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原料是石英、碳酸钠和石灰。中国古代玻璃以铅玻璃为主,氧化铅、氧化钡的含量较高。

玻璃器易遭机械性破坏,还会出现粉化剥落、变色和炸裂、失去光泽和透明度等劣化变质现象。

玻璃器的腐蚀与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空气相对湿度或含水量过高,都会侵蚀玻璃。因此,玻璃器要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中,保持空气洁净无污染。

对已风化、粉化的玻璃可用无色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进行封护加固,防止继续腐蚀。已开裂的玻璃器,可用环氧树脂粘合加固。透明度下降程度较轻的,可用稀醋酸擦拭,中和玻璃表面的游离碱,使玻璃器恢复透明度。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金属受外界环境影响,会出现返回原矿物质的矿化腐蚀现象,导致金属文物的损坏。腐蚀速度取决于材料质地和所经历的空间和时间。保护金属文物,需控制、清除有害腐蚀物,阻止腐蚀发生。

青铜器保护

青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铜、锡、铅,同时含有极少量的铁、镍、锌、硅等杂质。数千年前的青铜制品,都不同程度地被腐蚀。处于稳定状态的腐蚀物,可保护内部金属免遭腐蚀。不稳定的腐蚀物,腐蚀继续延伸扩展,给青铜器带来危害。

青铜器的腐蚀物主要是淡绿色的粉状锈,青铜器与氯化物接触形成氯化亚铜,氯化亚铜与水作用生成氯化亚铜和盐酸,盐酸可与铜、氧化亚铜、碱式碳酸铜继续作用而产生碱式氯化铜,氧化亚铜与氧、水作用,亦生成碱式氯化铜。如此继续长期腐蚀,终会导致青铜器物全部转化为粉状的碱式氯化铜而彻底损坏。氯化物和水腐蚀青铜器,因此保存青铜器的环境需干燥,无空气污染。青铜器出现氯化物粉状锈,称作青铜病。

腐蚀青铜器的覆盖层是复杂的,常见的腐蚀物有: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硫化亚铜、硫酸铜、碱式硫酸铜、碱式碳酸铜、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氧化锡。青铜器的保护主要是防治青铜病。办法是必须将铜的氯化物转化为不含氯离子的稳定物质,或将铜的氯化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封闭起来,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隔绝,使青铜器处于稳定状态。防治青铜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碱液浸泡法。将被腐蚀的青铜器置于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使铜的氯化物逐渐转换为稳定的铜的碳酸盐,青铜器的氯离子被置换出来转入浸液中。浸液需定时更换,直至浸液中无氯离子出现为止。随后将器物用蒸馏水反复清洗,除去碱液,干燥后封护。碱溶液仅把氯化物提取出来,保留着色彩斑斓的孔雀石等腐蚀层,不损害青铜器的原貌。此法缺点是置换反应时间长;另外氯化物不仅附在锈层表面,而且已渗入器物腐蚀结壳的深部,难以置换彻底。

②氧化银法。用氧化银与氧化亚铜接触,封闭氯化亚铜的暴露面,达到控制腐蚀青铜器的目的。先用机械方法,剔除粉状锈,露出灰白色蜡状物氯化亚铜。然后将氧化银与酒精调成糊剂,涂在氯化亚铜表面,并置于潮湿环境中,使其充分作用,形成氧化亚铜和氯化铜,覆盖氯化亚铜表面。两者皆为稳定性盐,如此多次操作,直至将器物置于高湿环境中仍不出现粉状锈的腐蚀点为止。此法适于斑点状局部腐蚀的器物及有金属镶嵌物的器物。

③苯骈三氮唑法。苯骈三氮唑是杂环化合物,与铜及其盐类能形成稳定络合物,在铜合金表面生成不溶性且相当牢固的透明保护膜,使青铜病被抑制并稳定下来,防止水蒸气和空气污染物的侵蚀。用蒸馏水和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清除青铜器表面泥土油污,然后浸入苯骈三氮唑酒精溶剂中进行渗透,即可形成络合物保护膜。但苯骈三氮唑易受热升华,失去保护作用,所以最后应在青铜器表面涂一层高分子材料,做封护膜。

青铜器除氯化物外的其他腐蚀物,基本上可原状保留不必剔除。但对腐蚀严重,尤其是腐蚀层掩盖了纹饰、铭文的,要进行保护技术处理。对附着于青铜器的沉积物、污垢等,也要清除。可采用机械除锈、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振动去锈、电化还原、局部电解、化学除锈等法。最后皆用苯骈三氮唑做缓蚀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封护。

青铜器保护技术的应用,使青铜艺术珍品得到妥善保护。经技术处理后的青铜器,不仅保持原貌,而且有的更显示出或提高了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的战国青铜犀尊,经保护技术处理后,发现了犀尊通体精美的错金银纹饰。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出土的西周青铜何尊,经保护技术处理后,在器内底部发现铭文12行,现存 119字,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

铁器保护

铁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的腐蚀物结构疏松,因而出土的铁质文物常酥粉、断裂、鳞片脱落,甚至全部矿化。古代铁器长久埋藏于潮湿且含氯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出土后又受大气污染,促使铁器腐蚀。铁器腐蚀机理复杂,是化学、电化学和细菌腐蚀交错作用的结果。

铁器腐蚀物有铁的氧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还有许多不同结构的水合碱式氧化铁。因铁锈质地疏松,形成充满毛细管的多孔性表层,吸附着大量水分、无机盐和污物,使铁器加速腐蚀。

对铁器进行保护技术处理,首先应做精确检测,包括金属成分、腐蚀物组分、腐蚀类型、腐蚀深度、金属基体完整程度、制作工艺、镶嵌及镀层情况等。用 X射线探伤技术检查铁器,确定铁基体是否完整,锈层下是否有铭文、纹饰和镶嵌物。用磁铁检查法,判断铁基体的存在和连续情况。当铁器的基体全部矿化,已无铁心时,保护的途径是加固。

检查铁器腐蚀物是否有氯化物,是保护技术处理的关键。氯化物是铁器锈蚀的活跃因素,与铁器作用生成三氯化铁。潮湿环境中水分与三氯化铁作用,又形成氢氧化铁和盐酸,而盐酸又继续与铁作用。因此,必须清除氯化物。检查氯离子是否存在,可将铁器置于蒸馏水中浸泡、加热,使氯化物溶解到蒸馏水中,将浸液置于试管中,滴入0.1N的硝酸银数滴,摇匀,如溶液中出现乳白色混浊物,即说明铁器中有氯化物存在。对氯化物可用蒸馏水多次浸泡,深洗清除;也可用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置换清除;还可用电泳法清除。

附着于铁器表面的油污,用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清除;泥沙用蒸馏水浸泡冲洗清除;石灰质沉积物,用六偏磷酸水溶液浸泡,再刷洗清除;石英沙粒,用机械法清除;对硅酸盐沉积物,用局部电解法清除。

铁质文物一般采用带锈保护法。在清除污垢沉积物之后,除去外层疏松锈,保留内层锈,稳定强化它对铁基体的保护作用。其后用表面处理技术,以增强防水性,提高抗腐蚀能力。

需要除去铁器的腐蚀物时,可用机械除锈法、化学除锈法、电化还原法。被腐蚀的铁器经除锈、还原或清除氯化物及其他有害成分之后,铁仍有可能再被腐蚀,还应对铁器表面做保护性技术处理,如应用缓蚀剂,高分子材料封护加固等。

金属缓蚀剂具有较高的饱和蒸气压,能在金属表面形成微气候。可预防腐蚀和阻滞腐蚀。保护铁器的缓蚀剂有:碳酸环己胺和亚硝酸二环己胺等。

磷化处理可使铁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用磷酸水溶液浸泡铁器,可在锈层孔隙沉积磷酸铁,增强铁器表层的致密性。六偏磷酸钠是多磷酸盐,能产生连续无定形的保护膜,是理想的铁器表面处理材料。鞣酸、铬酸也能与铁锈作用,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强化对铁基体的保护。

使用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可对脆弱铁器进行粘合、修整、辅配、加固。

经上述技术处理后的铁器,最后必需进行表面封护。传统常用的封护渗透材料是微晶石蜡。高分子封护渗透材料有聚乙烯醇缩丁醛酒精溶液、聚甲基丙烯酸酯类甲苯溶液或丙酮、苯溶液以及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或甲苯溶液,以三甲树脂应用最普遍。表面封护处理后,还要做消光技术处理,保持铁器原貌。

锡器保护

锡或锡铅合金制成的器物,通常是稳定的。但埋于地下或置于潮湿环境中,锡器也会氧化,变成粗粒状灰黯色的氧化亚锡,继续腐蚀,则变成白色的氧化锡。锡器若含铜,则腐蚀层会带绿色。

腐蚀不严重的锡器,可用电化还原法处理,以氢氧化钠水溶液作电解质,锌、铅或镁作阳极。

锡有 3种物理状态,常见的是具有白色金属光泽的β-锡。保存锡器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8℃。当环境温度低于18℃时,锡即有变态趋势,温度愈低,变态趋势愈大。当环境温度在零下30~40℃时,白锡则转变为性质脆弱的灰锡,称为α-锡。如少量的灰锡颗粒与冷冻的白锡接触,白锡就会迅速转变为灰锡,这种劣化现象称为锡疫。对蔓延锡疫的锡器应隔离,置于蒸馏水中,煮沸1小时以上,恢复其白锡状态。当锡加热至160℃以上时,锡会变成第 3种状态,其质地更加脆弱,使器物剥落成粉末或呈砂砾状。

铅器保护

铅制品通常有一层稳定的灰色氧化物薄膜。在潮湿且二氧化碳充分的环境中,铅会被腐蚀,生成碱式碳酸铅。这种盐类结构疏松,会导致体积膨胀。出土的铅制品,曾受地下水中氧和二氧化碳及各种盐类的腐蚀作用,形成白色锈层。在空气中,铅易受醋酸、鞣酸等有机酸及油、脂类物质的污染。受腐蚀的铅器,器形并不改变,体积变化不大。

处理腐蚀铅器,可浸于稀盐酸溶液中,至不再有气体出来为止。取出器物,滤干酸液,置热蒸馏水中洗涤数次,再将器物浸入温热的乙酸铵溶液中,至铅面上不再有腐蚀物为止。把器物取出放入冷蒸馏水中,反复洗涤数次。处理后,可阴干或浸入酒精、丙酮后取出晾干。最后用石蜡渗透封护。

橡木箱柜不宜存贮铅器,因为橡木渗出的鞣酸会腐蚀铅器。

金器保护

金质文物不易腐蚀。纯金器表面的有机污垢,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洗清除。石灰质沉积物,可用稀硝酸溶液涂于局部,即可去除。

鎏金是将纯金装饰于另一金属表面的工艺,系将金与汞混溶成金汞齐,将其涂在被加工的银器、铜器等器物上,当加热时,汞蒸发,金则在器物表面形成金膜。鎏金器物的微孔、裂隙,可使水蒸气、电解质等不断地进入金属基体,使铜、银、铁等金属腐蚀。鎏金器的腐蚀,都是其他成分氧化的结果,可用碱性酒石酸钾钠或机械法清除。铜氧化形成的绿色锈蚀物,用酸类或氨水清除。金器表面氧化铁的红色锈蚀物,用盐酸溶液清除。

鎏金器的污垢,用乙醚、苯、氨水进行清洗,再用蒸馏水冲洗烘干。灰尘用软毛刷、羚羊皮拂拭,应注意免遭机械损伤。

银器保护 在空气中,银器易受含硫物质的侵蚀,而变得颜色晦暗,产生一层均匀、稳定的黑色硫化银薄膜,此保护层可保留。银器被硫化物严重腐蚀,完全矿化,变得又黑又脆,需做清洗、干燥技术处理。

银器被氯化物腐蚀,形成灰色氯化银,氯化银薄膜会被污染成各种颜色,如被孔雀石染成绿色,被氧化亚铜染成淡红色,这些古斑是稳定的,应保留。被氯化物腐蚀严重的银器,体积膨胀,器形改变,色如泥土,处理时,仅恢复器形即可,如除去锈蚀层,会使器物强度降低。脆弱的银器可用加温法增加韧性,如将器物置于烘箱中,在两小时内,使温度从250℃渐升至400℃即可增韧。对变形银器,加热增韧后,还需进行整形复原处理。

对锈蚀不严重的银器,不必轻易处理。当需要使器物的纹饰清晰时,可用软布揩擦,布上可加含几滴氨水的酒精或白垩粉加水调成的糊。用电化还原法,以铝为阳极,浸入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腐蚀物污迹消除,再用蒸馏水清洗、干燥。经去锈处理后的银器,为防止继续腐蚀,还要用高分子材料封护。

周宝中

青铜器修复技术

古代青铜器的修复,在历史上是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修复方法是利用中国传统的锡焊法和铜胎打制法,将残破的青铜器复原,再用胶水调颜料涂抹,外罩一层黄蜡。著名的“陈侯午敦”、西周夔纹“铜禁”就是利用传统工艺修复成功的。现代青铜器修复技术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工艺,并且有所发展。主要方法有:

①锡焊法:利用青铜器断口的金属性,将烙铁加热,衔挂焊锡进行焊接,使破残铜器复原;

②器形打制法:根据铜器残缺平面大小,剪下相似的紫铜片材,加热后,利用紫铜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用特殊形状的长锤捶打出补配原器的器形,再补配破残青铜器;

③翻砂铸造法:用铜器本身完好部分作为模型,将型砂或粘土制成外范,浇铸成残缺部分的金属配件,再补配残缺铜器;

④花纹雕刻法:用自制的各种錾刀,按照已摹绘好的花纹(饕餮纹、夔纹、雷纹等)轮廓,用锤击加压法进行雕刻,对照原器花纹,反复重刻、磨锉,直至花纹和原器花纹一样精细为止;

⑤花纹雕刻镶嵌法:将原器花纹摹绘在配件上,选用适当錾刀雕刻(切削)成花纹阴槽,再将镶嵌金属(紫铜、黄金、白银等片材或丝材)用特殊的錾具加压力嵌入花纹阴槽,磨锉平整;

⑥鎏金、鎏银法:俗称“火镀金银”。用水银加热分别熔解黄金和白银,制成金泥(金汞齐)或银泥(银汞齐),再用酸类溶液把青铜器配件清洗干净,然后将金泥或银泥均匀地涂抹在配件上,用炭火加热,使水银蒸发,这样涂镀2~3次后,再将镀件浸入皂角水内,用铜丝刷刷洗均匀,显出金或银色金属光泽,最后用玛瑙轧子轧光;

⑦作假锈法:用漆类和各种粉末型非水溶性颜料调和成各色漆浆和漆泥,参照青铜器本身腐蚀现象,做出形象相同的“地子”和“锈”型,掩盖青铜器修复的痕迹;

⑧去锈法:用酸性或碱性物品,作用于青铜器上,待青铜器锈垢溶解或松弛后除掉,恢复青铜器花纹或铭文。

高英

文物传拓技术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碑帖传拓 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扑墨拓法

传拓用的扑子用白布或绸缎包棉花和油纸做成,内衬布两层,一头绑扎成蒜头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把扑包喷水潮润,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扑三四遍墨见黑而有光即可。传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布包谷糠、头发、砂粉、锯末等做成扑子,将双扑子蘸墨揉匀后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陕西省西安碑林传拓工作者,用马尾鬃制成罗底,然后内衬毡子、旧毛料做成罗底扑子,只用单个罗底扑子和一块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蜡墨拓法

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镶拓法

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如泰山经石峪大字刻经,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江苏省丹徒焦山的阴崖上,梁瘗鹤铭刻石,字口浅平,也多采用镶拓法。

响拓法

摹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

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硃拓碑帖造象,使用硃墨最佳,其次用胶水合银硃,或蛋清合银硃粉均可。最次是用胶水合红土充做硃色拓。亦称红土子拓。拓本中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墨色淡匀如蝉翼的叫“蝉翼拓”,用硃色打拓的叫“硃拓”,还有浓墨拓、重墨拓、浅墨拓、淡墨拓等。

传拓碑刻用纸,太薄易破,纸厚不能呈现笔锋;竹纸不耐久,棉纸易干起毛,藤纸虽佳,但不宜捶拓。宋麻纸既能耐久又不易起毛。宋元之间棉纸麻纸掺用。明专用棉纸。清竹纸、树纸并用。陕西拓碑多用本地产纸,南山制宽簾纹纸,与宋纸制法略同。山东拓多用东昌县毛头纸。河南多用当地棉纸。江南拓多用宣纸。两广用宣纸又名广纸,多洇墨。四川多用黑毛头纸,近有机制棉连纸。云南多用白皮纸。近代拓碑刻多用棉连纸、夹连、料半纸、粉连纸等。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纸,先用小裁刀剔去纸上疙瘩、草棍、沙粒等杂质,裁掉纸边红色印记,把纸清扫干净再使用。

传拓碑刻闷纸,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 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摺成20×20方块,或长方形,每摺相错 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后取用。西安碑林传拓闷纸法,是把几十张叠好的整纸,放在开水盆内沾湿四边,放在木板上,待湿纸水控干,纸中间洇透后使用。

青铜器、甲、骨、玉器、古陶等器物的传拓 方法与传拓碑刻略有不同,即必须在桌案上铺厚毡子,或用绸布棉花缝成软垫子,把铜器、古陶、玉器等文物放在软垫上拓,小块甲骨用油泥做范,完整甲骨用油泥垫稳后再拓,纸要用板薄棉连纸,如六吉棉连纸、安徽泾县扎花棉连纸等。用白芨水将纸上好,用小发刷轻打,拓墨不洇透纸背为佳。墨须用砚台磨墨,乾隆、嘉庆年间的墨最佳。传拓珍贵文物,要根据古器物情况,研究使用工具,确保文物不受损坏。

器物全形拓法

传拓青铜器、陶器全形,始于清嘉庆年间。最初不用整纸,将器身、耳、足分拓,然后用笔蘸水划撕掉余纸,按图稿的需要,把各部分拼粘在一张纸上。

现代青铜器全形拓法

把器物先画一简单图稿,用铅笔在纸中间画一道竖线,在下边画一横线,用卡尺把器物最高与最宽处量好后,在纸上画一方形格子,然后把器物各部分按测量的尺寸位置画在上面。图稿画成后,把薄棉连纸复于画稿上,用铅笔轻轻地描绘,画好后用白芨水将纸上在器物上,上纸先上器物中间的一部分,再按所画的位置继续上纸墨。应拓的花纹必须分几次拓,没有花纹之处也须在器上拓,拓完器上各部分的花纹,用细水轻喷,按平衬纸,待干后再拓边际。拓边时用油纸或薄硬纸剪成不同弯度的云规(按器物的需要制),按在拓成的花纹边上,然后用小扑子蘸墨拓,墨色宜淡勿浓,花纹之间不可拓墨,否则就会失去原形。

拓图形的墨色,凸出的要浓,凹下去的要淡。器形上大下小的,墨色就由上而下逐渐由浓而淡。洼糟形的,两边墨色浓,中间逐渐淡。如凸出一条半圆形的楞(俗称泥鳅背),中间的墨色要浓,两边逐渐减淡。鼎的两耳须拓四面。卣的提梁拓三面,还要拓兽头的正面和上面。拓、罍等器的两耳,要把耳的后面拓全,并要分出正面和背面。还有器物的耳与足,必须接连。方形的器物,要拓些侧面。拓爵要把三足放置适当,还要露出爵鋬(把手),鋬上有字的也要拓上一些。拓角、斝的器形与拓爵大体相同。

张明善

文物影像资料保护技术

文物影像资料包括照片、幻灯片、影片、底片等。影像资料的感光片一般由乳剂膜、结合膜、保护膜、片基、防光晕膜等组成;感光纸由乳剂膜、保护膜、钡粉层、纸基组成。乳剂膜是感光层,俗称药膜,是感光材料的主要部分。

保护文物影像资料的关键是要创造适宜的贮存环境。适宜的温度是10~20℃,相对湿度是55~65%,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对它们的保存不利。硝酸纤维素片基在潮湿和高温情况下,会被分解破坏,增塑剂失去作用,出现混浊、泛黄、发脆、收缩等变质现象。乳剂膜的精胶,在温度湿度发生变化时,影像会受破坏,湿度升高,精胶膨胀。会引起乳剂膜的银粒位移,影像模糊或被破坏;湿度下降,精胶收缩,会使乳剂膜脱落。温度增高会使精胶软化或熔化。彩色片要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存,环境温度要在 10℃ 以下。彩色片乳剂膜含各种有机染料,稳定性差,受日晒、高温、高湿影响后,会退色或变色。

文物影像资料的贮存环境应保持空气洁净,防止污染,乳剂膜的精胶是微生物繁殖的地方,影像资料沾染霉菌,画面会被破坏。空气污染物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灰尘、污垢都会破坏影像资料。彩色片要避免酸碱气体的污染,防止破坏乳剂膜。影像资料的定影水洗过程的质量和保存关系紧密,如残留有定影液的主要成分硫代硫酸钠,会使影像资料发黄、退色。文物影像资料要经常检查,注重观察片基的干脆、缩短、破裂,乳剂膜的变黄、生斑、灰雾、彩色减退等质变现象。

对影像资料残留的硫代硫酸钠,可使用含氨的过氧化氢碱性氧化剂消除。感光胶片乳剂膜变黄,可把胶片放在高锰酸钾溶液和盐酸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漂洗后消退影像,取出后用水冲洗,再用效力高的显影液,恢复胶片影像,保持未变黄的原貌。

文物影像资料上的污垢尘土,可用鹿皮、软刷等擦除,也可用有机溶剂除污。使用的溶剂需是可迅速溶化油脂和矿物油,对片基和乳剂膜无害,具有无毒、不燃、易发挥等特点。溶剂有浓氨水、水、异丙醇混合溶液和四氯化碳、丁醇、叔醇、水混合溶液。

国际文物公约和组织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和保存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国际公约。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通过,1975年12月17日正式生效。

公约分8章,共33条。8章即: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教育计划、报告和最后条款。主要内容有:

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包括:凡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价值的古迹遗存等,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来在建筑式样、协调一致性或与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分散或相互关联的成组建筑,从历史学、美学或人种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

公约规定保护的自然遗产包括:从美学和科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景物,明确划定的遭受绝种威胁的动物和植物栖息生殖区域以及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等。

公约规定,缔约国首先要做到制定一项确定、保存、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将其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在本国领土上建立保存、保护及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机构,使其拥有足以执行所负任务的适当人员和经费。同时还规定了在充分尊重遗产所在国主权,不使遗产受到损害的同时,缔约国承认此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公约规定,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名为“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保护上述遗产资金,名为“世界遗产资金”;还规定了国际援助的内容、条件和形式等。

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并使人们了解接受援助保护的遗产的重要性和国际援助的作用。

李晓东

《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和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 16届大会 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的国际公约。

公约共26条,主要内容有:

公约对“文化财产”一词作了明确规定。它是指每个国家根据宗教的或世俗的理由,明确指定为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并指出属于文化财产的11类。

公约缔约国“承认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是造成这类财产的原主国文化遗产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承认国际合作是保护各国文化财产免遭由此产生的各种危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违反本公约规定而造成文化财产之进出口或所有权转让均属非法”。为保护文化财产免于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转让,缔约国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并规定了该机构的工作职责。

公约缔约国承担发放文物出口证件,说明该文化财产出口已经批准,否则禁止出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本国的博物馆及其类似机构获取来源于另一个缔约国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禁止进口从另一个缔约国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任何一个缔约国在其文化遗产由于考古或人种学的材料遭受掠夺而处于危殆时,可向蒙受影响的其他缔约国呼吁,缔约国承担参与协调一致的国际努力,确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通过教育、情报和防范手段,限制非法从缔约国运出的文化财产的移动,并视各国情况,责成古董商保持一份载明文化财产来源等的记录;努力通过教育手段使公众认识到并进一步理解文化财产的价值和偷盗、秘密发掘与非法出口对文化财产造成的威胁。

公约规定:“一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地由于被他国占领而被迫出口文化财产或转让其所有权应被视为非法。”

公约缔约国还应该在符合其本国法律的情况下承担:“通过一切适当手段防止可能引起文化财产的非法进出口的这一类财产的所有权转让”,“保证本国的主管机关进行合作,使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尽早归还其合法所有者”,“受理合法所有者或其代表提出的关于找回失落的或失窃的文化财产的诉讼”,“承认本公约缔约国有不可取消的权利规定并宣布某些文化财产是不能让与的,因而据此也不能出口,若此类财产已经出口务须促使将这类财产归还给有关国家”。

公约还规定了缔约国可以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请求给予技术等援助。

李晓东

《关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建议》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九届大会1956年12月 5日在印度新德里通过的国际公约。

建议分 3章,共33条。主要内容有:

建议之目的旨在发现具有考古实物之任何研究,不论这种调查研究是翻掘土地还是系统的地面调查,或是在会员国海底、内陆或水域所进行之研究,均称为考古发掘。任何遗存,特别是适用于具有最广义考古意义之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纪念物,都是受保护的考古资料。

建议总的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保护考古遗产安全。进行考古勘察和发掘之前,应取得主管当局批准,任何人发现考古遗存应尽早向主管当局声明,未公开声明之实物应没收归公,对违反本协议的行动加以制裁等。迁移任何应该在原地保存之纪念物须事先经主管当局批准。每个成员国应该考虑部分或整体地保留不同时期未发掘之一定数量考古遗址,以便利用改进之发掘技术和更先进之考古知识进行发掘。在每个较大的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只要土地性质允许,可以保留几处明确规定的“见证”区不进行发掘,以便最终证实遗址之地层和考古结构。

建议关于发掘和国际合作的规则,规定了对外国人发掘特许、国际合作、相互保证、考古遗物的保存、进入发掘现场、发掘者的权利和义务、发掘文件记录、区域性会议和科学讨论、制止秘密发掘和考古文物的非法进口、保护考古遗址不受损害、制止措施中之国际合作、实物归还给原出处国等内容。

建议还对考古机构及其工作、全国和地区藏品的组成、公共教育等均作了规定。

李晓东

《威尼斯宪章》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 5 月 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故简称“威尼斯宪章”。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把它看作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认为“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不走样地把它们的信息传下去。”

宪章分定义、保护、修复、历史地段、发掘和出版6 部分,共16条,主要内容有:

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作为历史见证物。

宪章规定,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为社会公益而使用历史文物建筑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保护一座历史文物建筑,同时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历史文物建筑上的绘画、雕刻或装饰只有在因保护需要时才可以取下。

宪章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它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得出是当代的东西。”当必须采用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加固历史文物建筑时,要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要经过实验。各时代加在一座建筑上的东西都要尊重。“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强调不允许添加,除非它们不致于损伤建筑物的有关部分、传统布局、构图的均衡和传统环境的关系。

宪章规定必须把历史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其整体性。

宪章要求发掘必须坚持科学标准。遗址必须保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永久地保存建筑的面貌和所发现的文物。“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只允许把还存在的但已散开的部分重新组合起来。”

宪章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作出有分析有讨论的报告,同时配插图和照片。“记录和报告应当存在一个公共机构的档案里,使研究者都可以读到,最好是公开出版。”

世界遗产委员会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的国际保护世界遗产组织。由公约缔约国选出 21 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任期 6年,缔约国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更换三分之一的委员会成员。第一届委员会于1976年11月选举产生,1977年 6月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工作原则和方法。

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负责根据精心制定的标准,审查缔约国提出的本国杰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确定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从而确定是否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然后把符合标准的遗产列入目录。1978年以来,每年都进行提名、评估和确定入选名单的工作,至1987年12月31日,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达 288处,其中文化遗产211处,自然遗产68处,综合型遗址9处。分布区域:欧洲和北美 133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36处,亚太地区48处,非洲32处,阿拉伯国家39处。

委员会有责任将遭受严重破坏的文化和自然遗址列入“世界濒危遗产目录”,同时为需要排除险情的濒危遗产提供紧急措施,并为大规模修复筹集资金。已列入濒危遗产项目的自然遗址和文化遗址有 7处。

国际罗马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

1956年,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国际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章程》。1957年,意大利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商定国际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设在罗马。设立该中心的目的是收集、发行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资料,安排并促进研究工作,援助培养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向会员国发出加入中心的邀请。1958年澳大利亚、多米尼加、西班牙、摩洛哥和波兰 5个国家正式加入。按章程规定,有 5国以上参加该中心即可生效,于是罗马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了。该中心是以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上的国际合作为目的的唯一的政府间组织,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均可加入,会费相当于向教科文组织交纳费用的1%。

罗马研究中心的全体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除全体大会或理事会特殊安排,原则上在罗马召开。各成员国派一名代表出席,其资格须为从事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的代表和高级专家、技术人员。在大会前后,举行新旧理事会,同时也举行各种有关的会议。

理事会由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和特邀人员组成。选举产生的理事为 6~12人。会员国在不到30个时理事为6人,每增加 10个国家再产生1名。现有理事9人。特邀人员是:教科文组织代表、意大利政府代表、比利时皇家文物研究所所长、罗马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所所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国际纪念物及遗迹委员会代表、由中心主任、各研究机构代表、理事会提名的专家以顾问资格出席。理事任期二年,可得连任。理事会规定至少二年召开一次,事实上每年都召开。

根据中心的宗旨,理事会安排以下一些业务工作。

①情报资料的搜集、研究和交流:中心除积极购置图书、交换资料外,大力开展复印资料,向会员国和有关专家提供不易看到的图书资料,为文物保护工作作贡献。

②出版:中心除已与法国、英国的出版社合作,出版有关文物保护的书籍外,还与其他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合作,设立“为合作出版文物保护资料的国际委员会”,进一步开展资料翻译工作。

中心已出版了《博物馆科学技术研究室及修复所名册》、《各国壁画保护概况》、《博物馆气候学与保管工作》、《木雕品虫害的防治》、《古器物与艺术品的保管》、《运输途中展品的空气调节》等图书。

③培训专业人员:中心除每年招收建筑、壁画保护的留学生外,还与罗马大学合办“建筑保护课程”,与罗马中央修复研究所合办“壁画保护课程”,与书籍病理学研究所合办“纸张与书籍保护课程”,与比利时国立文物研究所合办“文物的研究与保护课程”等。

④促进研究工作:提出专题后组织研究机构和专家从事研究。或者对共同关心的专题提供资助。有时提请研究机构向专家们提供研究的方便。

⑤派遣专家和提供特殊援助:会员国有权向中心提出优先的援助,而中心不可限制会员国的要求。中心设立的基金供紧急情况下派遣专家时使用,因此,在遇到突发灾害时可迅速应急。

第三篇: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附件4: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对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有关法律,参照《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文物保护事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以下简称“科研课题”)必须坚持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第三条 科研课题以国家资助为主,面向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科研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两类,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重点课题指列入《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的课题;一般课题指自拟课题。

第二章 课题组织管理

第五条 科研课题的管理采取国家文物局、课题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 国家文物局是科研课题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近期及中长期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编制《课题指南》;

(三)审定立项课题及其经费预算,批复课题实施计划,建立科研课题库;

(四)督促、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组织课题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课题执行中有关重大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登记课题产生的科研成果,按规定管理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

国家文物局设立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课题办”),负责科研课题日常管理事宜。

第七条 课题组织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直接委托,可以是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或其它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课题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组织编制重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经费预算安排建议;

(三)落实课题约定支付的配套经费及其它支持条件;

(四)组织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汇总、上报课题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审核课题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提出课题验收申请。

第八条 课题承担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严格执行课题申请书承诺的各项任务,提供课题合同书中承诺的有关支持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二)及时报告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

第三章 课题立项管理

第九条 课题办每年第一季度公布《课题指南》,并于公布之日起受理申报。

第十条 凡有条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法人或自然人均可申报科研课题,法人申报课题应指定课题负责人。

第十一条 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此项条件者,须有两名同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书面推荐。

第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实施全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可根据课题实施的需要,打破单位、行业界限进行优化组合,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

第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每次只能承担一项课题,所从事的课题尚未完成,不得申报新课题。禁止同一课题多头申报。

第十四条 科研课题重点资助符合下列条件者:

(一)对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或当前急待解决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

(二)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可获得重要进展的前沿课题;

(三)有稳定的研究队伍,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可靠的时间保证,课题承担单位能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

第十五条 在条件相近时,优先支持属于下列情况的研究课题:

(一)45周岁以下、获省部级奖励的优秀中青年的申请课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申请课题;

(三)创新性、应用性强的课题;

(四)跨区域、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课题和学科生长点。第十六条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必须认真、准确地填报《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申请书》,由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后报送课题办。

第十七条 为保证科研课题立项评审工作的规范和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课题办按照以下程序,对每年的申报课题进行评审的组织工作:

(一)负责组织课题的初审工作,遴选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

(二)对初审合格的课题分送从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中选择的有关专家函审;每一课题至少须经三名相同或相近学科的专家评议,并提出函审意见;每一课题以函审专家过半数同意推荐立项为函审通过标准;对有争议课题可另聘请专家复议;

(三)负责对通过函审的课题组织立项评审,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主任由国家文物局领导担任;评委会组成人员中,60%的评委要经由国家文物局专家库随机产生;申请课题的有关人员不再担任评委;通过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拟立项课题和优先立项顺序,并提出资助经费建议,其中自筹经费课题单列;

(四)对评审结果进行复核,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待审批同意后,对获准立项课题及经费资助安排在媒体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第十八条 通过公示的课题,国家文物局与课题组织单位及课题承担单位正式签订《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合同经三方签字后生效,课题正式启动,课题负责人即成为课题责任人。凡因课题负责人方面的原因未签署合同的,立项资格自行取消。

第十九条 立项课题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自主权。

第二十条 课题的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遇到审议与本人直接有关的课题时,必须回避。

第二十一条 参加评审工作的全体人员共同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保密规定;

(二)保护课题负责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复制、抄录和留用申请书;不得泄露或以任何形式剽窃申请书内容;

(三)不得泄露同行评议人姓名、评审过程中的意见和未经审批的评审结果;

(四)课题评审会的有关资料和评审记录,在课题评审结束后由课题办收回存档。

第四章 课题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 科研课题实行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检查课题的进度、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课题责任人须在课题规定期限过半时,向课题办提交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二十三条 科研课题应在合同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由国家文物局按照以下程序,对课题组织验收:

(一)课题承担单位在合同期满后,15日内提出课题验收的书面申请和相关课题材料,报送课题组织单位;

(二)课题组织单位在接到课题的验收申请后,15日内初步审核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课题完成情况,提出书面意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课题验收;

(三)国家文物局在接到课题组织单位提交的验收申请和有关材料后,15天内明确是否予以验收,并给予回复。国家文物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科研课题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采取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国家文物局对验收委员会提交的结项评审意见进行核准。

第二十四条 科研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科研课题的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合同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科研课题的任务未按照合同要求完成,或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完整或不真实,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或经费使用中存在问题,均为不通过验收。

第二十五条 科研课题验收结论意见由国家文物局通知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

第二十六条 课题实施过程中,经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对课题进行调整,并暂停拨款:

(一)经费开支不符合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

(二)需要变更课题责任人、课题承担单位的;

(三)需要改变课题名称、成果形式、技术路线,对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的;

(四)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要求延期半年以上(最多不超过一年);

(五)有其它重要事项变更的。

凡属上述情形被暂停拨款者,须由课题责任人和承担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后,恢复拨款。

第二十七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国家文物局将撤销课题,并予以通报:

(一)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二)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研究技术滞后;

(三)剽窃他人成果;

(四)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擅自变更课题责任人、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五)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

(六)初次验收未能通过,经修改后半年内重新验收,仍未能通过;

(七)配套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

(八)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责任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需要调整或撤销的科研课题,由课题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国家文物局核准后执行。必要时,国家文物局可直接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或撤销。

第二十九条 被撤销的科研课题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责任人对课题实施情况作出书面报告,经课题办核查后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五章 课题经费管理

第三十条 科研课题经费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事业科研专项补助、课题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等构成,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三十一条 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课题期限在一年以内,立项当年拨付70%,课题结项验收后拨付30%;课题期限在一年以上,立项当年拨付40%,中期报告评估合格后拨付40%,课题结项验收后拨付20%。

第三十二条 课题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三十三条 使用课题经费购臵的固定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课题承担单位(合同中另有注明的除外),必须纳入课题承担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课题通过验收后,课题责任人应会同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清理历年收支账目,如实编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结项验收自评估报告》中的经费决算表。

第三十五条 自筹经费课题的经费筹集、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及本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六章 课题成果管理

第三十六条 通过验收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第三十七条 课题成果如果公开出版或发表,应在醒目位臵标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字样。

第三十八条 国家文物局对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对在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和技术方面有重要发明创造或其他重要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往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者,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解释。

第四篇: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制定本工作细则。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秘书处是文标委的常设办事机构,在国家文物局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文标委的日常工作,执行文标委的各项决议和《章程》所规定的秘书处的各项任务。

第二条 秘书处组成: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专职秘书若干名。秘书长由国家文物局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兼任,副秘书长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推荐、文标委聘任,专职秘书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根据工作需要聘任。

秘书处的组成方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

第三条 秘书处设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接受国家文物局标准化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秘书处的工作应纳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计划。

第四条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为秘书处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将所需工作经费列入单位预算,并保证秘书处正常运行。

第二章 工作任务

第五条 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组织提出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的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第六条 组织开展文物保护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征集、提出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建议,组织编制文物保护标准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经文标委审议通过,报国家文物局审核后实施。

第七条 根据工作计划,协调开展文物保护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第八条 负责组织预审和复核提交秘书处的标准草案(送审稿)和各种文件。经秘书长初审后,提交文标委进行审查。

第九条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标准的复审,向文标委提出对标准的修订、修改、废止和确认的建议。

第十条 负责文标委年会、标准审查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办理标准的审查、复核和报批手续。

第十一条 收集标准实施中的反馈意见,负责办理有关标准的解释事宜;组织开展标准的宣传、贯彻、推广及交流、研讨、培训等工作;及时向委员提供国内外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等。

第十二条 承担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第十三条 负责提出对标准化工作成果和先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的建议。

第十四条 根据文标委决议及议定事项,制定具体贯彻措施和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负责组织标准实施中的监督、检查工作。第十六条 负责与其他相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联络与协调工作。

第十七条 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化发展的动态,负责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络和交流活动。

第十八条 负责标准化工作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国外相关标准的翻译工作。

第十九条 负责国内外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化文件资料的收发、立档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 工作制度

第二十条 每半年召开一次秘书处工作会议,检查、布置和协调各项工作。

第二十一条 每年向文标委年会提交工作总结、下一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经文标委通过后报国家文物局。

第二十二条 文标委的有关文件由秘书处按程序报主任委员签发;文标委的工作介绍信和以秘书处名义发出的有关文件,由秘书长签发;文标委和秘书处印章由秘书处管理。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文标委的经费纳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经费预算,并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财务处单独立账,专项管理。

第二十四条 文标委秘书处经费开支须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抄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秘书处 2008年3月17日印发 初校:罗丽 终校:曹明成

第五篇: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1)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实验(1)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

四、计划课时:120课时

五、计划学分:3学分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教学简介: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是一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文物保护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使用温湿度计、显微镜、色度计等文物分析及保护中常用的小型分析测试仪器,了解文物保护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掌握文物的防水封护和加固保护技术;青铜器、铁器的除锈方法、表面缓蚀处理与封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验一

几种温湿度计的使用及环境温湿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几种常见温湿度计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对有关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实验内容

1.学会几种常见温湿度计的测量方法

2.测量室内、室外的瞬间、一日、一周的温湿度值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二

纸张酸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纸张酸度测量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酸度计测量纸张酸度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制备纸张pH待测液 2.采用酸度计对纸张酸度进行测量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三

照度计的使用及环境中光辐照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光辐照度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2.了解照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2.测量各种光源在不同距离的照度值 3.测量室内、室外不同位置的光照度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四

紫外线辐照度计的使用及环境中紫外线辐照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

2.了解紫外线辐照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对几种光源紫外线指标进行评价

二、实验内容

1.学会使用紫外线辐照度计

2.测量各种光源在固定距离时的紫外线辐照度值 3.测量室内、室外紫外线辐照度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实验五

纸张耐折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耐折度仪的原理、结构和使用

2.观察经过不同溶液处理后纸张耐折度的变化,加深酸对纤维素水解催化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学习耐折度仪的使用方法

2.测量经过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浸泡后纸张耐折度值及空白样的耐折度值

三、实验课时

6学时

实验六 陶器内部可溶性盐的去除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可溶盐溶解-重结晶现象对多孔文物所产生的危害及去除可溶性盐在文物保护中的意义

2.掌握清洗中的深洗技术 3.学会使用电导率仪

二、实验内容

采用深洗技术对陶器内部的可溶性盐进行浸泡去除,一周换1-2次蒸馏水,连续换水数月,通过测量浸泡液的电导率值判断盐清除的程度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七 多孔器物表面沉积膜的清除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阳离子分解法 2.了解阴离子分解法 3.掌握纸浆贴敷法

二、实验内容

1.采用纸浆贴敷法清除器物表面的沉积膜

2.采用EDTA螯合剂清除陶器、石器等表面的沉积膜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八 彩绘颜色变化的监测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物质颜色的概念以及颜色变化的数学表征 2.认识光线对彩绘颜色变化的影响 3.学会使用色度计表征物质的颜色

二、实验内容

1.自制彩绘颜色样品并进行紫外老化 2.测量老化前后各彩绘样品的颜色变化

三、实验课时

6课时

实验九

模拟文物样品的防水封护和加固保护

本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在学习陶瓷器、石质文物保护基本理论课 程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自己寻找、制作模拟文物样品,提出所用试剂、药品,并实施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2.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验室试验了解几种常用文物加固剂、防水剂的理化性能,自行设计加固、防水实验方案

3.掌握定性或定量评估文物加固剂、防水剂性能的方法,学会综合分析评估加固剂、防水剂的加固和防水性能

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及试剂

仪器:润湿角测量仪、粘度计、烘箱、天平、强度实验机等

材料及药品:正硅酸乙酯、雷马氏、B72、有机硅若干种、丙酮、氯仿、乙醇、甲苯等溶剂

三、实验课时:12学时

实验十

红外光谱技术在有机文物保护材料鉴定中的应用

本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设计出一个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定有机材料的实验方案并赋予实施。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常用红外光谱技术测试样品的制备方法 3.掌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物质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4.鉴定未知有机文物保护材料

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工具及药品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压片机、溴化钾、待鉴定的有机文物保护材料、丙酮、氯仿、乙醇、甲苯、玻璃板、毛笔、小刀等。

三、实验课时:8学时实验十一

文保实验常用的摄影技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不同需要的摄影技术,为正确记录试验前后现象做基本训练。

2、学会微观摄影、静物摄影、近拍、翻拍摄影。

二、实验内容

1、学习照相机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景深控制与光速的结合。

2、练习使用几种常用的照相机及不同焦距镜头的应用,学习数码微观摄影系统的正确使用。

3、对不同文物保护实验需要的现象记录进行摄影练习,通过摄影记录与冲印照片的对比,总结摄影技巧。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二

文物表面形态的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几种常见文物表面的微观特征。

二、实验内容

1、学习使用生物、体视、金相显微镜。

2、观察纸张纤维的微观心态。

3、观察几种常见霉菌的微观特征。

4、观察青铜器的锈蚀结构与铜锈矿物形态。

5、观察彩绘陶器、壁画的颜料层构造。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三

大气品质测量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不同气体实时监控测试仪器的使用。

2、获得实时文博单位库房不同文物存放空间的有害性气体的数据。

二、实验内容

1、对几种大气品质测量仪进行空白校正并对实验室大气进行实际测试操作练习。

2、在就近博物馆库房、交通道路、办公室、空旷草地进行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的实时浓度进行测量,评价环境污染指数。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四

纸质文物耐老化对比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种纤维组成的纸张耐老化性能的差异,对比出最耐老化的纸张种类。

2、掌握纸张耐老化试验中老化条件的设计。并掌握老化程度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几种常见的、不同纤维组成的纸张进行老化前的状态测量,如:白度、耐折度、纤维的微观形态。

2、设计高温、高湿、有紫外线、含酸性的老化环境,对纸张进行老化。

3、对老化后的纸张进行状态测量,与老化前进行对比,论证不同纤维组成纸张的耐老化性能。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五

青铜器“粉状锈”锈蚀机理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设计几种不同状态的环境,对青铜样品进行腐蚀观察,找出粉状锈的产生条件。

2、对比不同组成的青铜、黄铜、紫铜在同样腐蚀环境中的腐蚀结果,了解粉状锈的点蚀起因与面蚀原因。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制作青铜器的腐蚀环境,组合制作出:高低温、干燥潮湿、酸性碱性、含氯、有氧的几个因素排列对比环境。

2、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青铜标本,在实验前摄影纪录后放入相同腐蚀环境,对比腐蚀结果。

3、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粉状锈的产生、发展。验证粉状锈的点蚀理论和面蚀理论。

三、实验课时6学时

实验六

古代青铜器表面锈蚀的清理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采用的几种青铜器化学除锈的方法,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2、掌握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古代锈蚀严重的青铜钱币标本,尝试目前常用的弱酸除锈、络合剂除锈、单一机械法除锈操作。

2、在总结出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优化组合的除锈方法。

3、利用摄影纪录对比除锈前后的实际效果。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七

青铜器“粉状锈”的氧化封闭法处理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了解青铜器“粉状锈”的生长规律和锈蚀特征。

2、学会常用的几种常用的青铜器“粉状锈”处理方法。

3、掌握青铜器“粉状锈”局部氧化封闭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摄影记录“粉状锈”实验前的状态。

2、采用倍半碳酸钠法、氧化银封闭法、过氧化氢化封闭法进行粉状锈去除处理。

3、采用过氧化氢纸浆糊敷法或针管注射法,对青铜器“粉状锈”进行局部处理。

4、最后作摄影实验记录,进行实验前后对比观察。

5、将处理过的标本放入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长期观察,对比每种方法处理彻底与否的观察。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八

古代青铜器表面的缓蚀处理与封护技术

一、实验目的

4、了解目前文物保护技术中常用的苯并三氮唑缓蚀处理技术。掌握缓蚀处理的操作工艺。

5、掌握目前常用的青铜器封闭技术,学会有机硅树脂封闭处理。

6、对比实验前后纪录,总结每个方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已经经过氧化封闭处理的原带有粉状锈的青铜标本。

2、对标本进行负压渗透缓蚀处理或者表面涂刷缓蚀处理,并在一定温度下固化。

3、采用几种常用的封护材料分别对空白标本和缓蚀标本进行封护处理。

4、在酸性、高温、高湿、含氧环境中进行老化实验,对比上述方法的耐腐蚀能力,总结优缺点。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九

铁器表面锈蚀的清理方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采用的几种铁器化学除锈的方法,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2、掌握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宋代锈蚀严重的铁钱标本,尝试目前常用的磷酸除锈、络合剂除锈、还原法除锈、单一机械法除锈操作。

2、在总结出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优化组合的除锈方法。

3、利用摄影纪录对比除锈前后的实际效果。

三、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十

铁器表面的封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目前常用的铁器封护方法。

2、学会有机硅树脂封护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采用微晶石蜡、有机硅树脂等封护材料分别对标本进行封护处理。

2、在酸性、高温、高湿、含氯、有氧环境中进行老化实验,对比上述方法的耐腐蚀能力,总结优缺点。

三、实验学时6学时

下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评审程序暂行规定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文物博发【2005】19号 【发布日期】2005-08-23 【生效日期】2005-08-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评审程序暂行规定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评审程序暂行规定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初 审 第三章 立项评审 第四章 阶段性检查 第五章 结项验收评审 第六章 回避、保密、监督 第七章......

    文物保护(五篇范文)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

    文物保护协议书

    文物保护协议书 1、文物遗址保护管理协议书 (草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法则》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

    文物保护实施办法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四章 馆藏文物管理 第五章 流散文物管理 第六章 文物的拓印、复制、临摹、拍摄、测绘 第七章 奖励与惩罚 第八......

    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范文大全

    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方案)本工程涉及到环境、古建筑、佛像的保护,所以必须建立环境、古建筑以及成品保护意识,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1、 文物保护组织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部明确各个......

    文物保护预案

    宁杭高速公路NH-NJ1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实施办法附件5 文物保护应急预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高速公路指挥部关于加强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相关指示精神,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

    文物保护工作总结

    述 职 报 告 一年来,在中心党支部和主任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文物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廉政建设,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