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

时间:2019-05-13 10:1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

第一篇: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

借古育人完善人格

——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

兰苑情悠悠

2013.5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更要教育学生从古人身上、从古事中汲取营养,学会做人,懂得处世。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是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0.2.2)中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上更是明确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任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古代作品在选文中所占的比重,从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构成来看,文言文所受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文、文言文、外国作品三者的比例为5:4:1)。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文言文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语文教学要求中的这一重大的改变,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高度重视,要迅速转变文言文的教学观念,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上要立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大纲的要求。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于智育工作的要求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文言文教学上,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文言语法和反反复复的做题上的层面上,而应该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精选出来的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去。为提高成绩而大量做题的做法比较容易立竿见影,然而这种做法毕竟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训练,学生为应付考试麻木、机械地做题,对古文谈不上任何感性认识。如果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那绝对是教育的失败。如果把部分精力放在与学生一起挖掘古文的深层意义上,看上去所费时间可能较长,然而却是在潜移默化地在改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学生就会发现古文里有“东西”可读,古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古文的兴趣,自觉地学习文言文。从大量、深入的古文阅读中,学生会深深体会到作为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责无旁贷的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学古文热情,阅读古文,无疑就成了学生了解、继承、宏扬祖国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种很内在的爱国行为。

2、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问题的需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一些消极的东西也随之渗透进来,社会上讲求实惠、追求金钱、贪图安逸等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理想产生了消极影响,现今,青少年盲目崇洋追风、不了解本国文化、缺乏民族责任感的情况更为严峻,已到了不容忽视、不能不正视的地步了。

在多次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讲话中,江总书记反复提到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那么语文教师用什么方式“育好人”呢。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在“育好人”这个问题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江总书记指出:可以利用古 1

代“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教育青少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作为语文教师,其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利用,对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挑起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实现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促进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和人格完善的迫切需要。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的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积极的情感和意志能推动认识的深入进行……认识的程度加深,学生在情感和意志上得到启发,那么自觉学习的程度也得到强化(主动地学)。主体(学生)从事活动(学习)的动机越强烈,目的越明确,积极性越高,那么在学习活动中就越能自觉地注意自身行为的反馈、控制,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主体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东西就越多,成长越快。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文言文,并不是因为文言文中没有可学的东西,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平常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而只停留在一般的、表层的知识讲授;而学生正是由于对文言文学习认识的不深入、不到位,也就只停留在外在的动机(如考试拿好分数)上,未能结合内在、深层、自发的强烈需要去积极主动地学。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就可以知道:高中生的学习中内在动机占优势。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抱负、志向等因素都属于内在学习动机。可是一直以来,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的绝大多时间只花费在字、词、句、语法等比较抽象、枯燥无味、说不上有多少兴趣的知识点记忆上,加上对文言文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错误认为它的繁难不易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知识又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形成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目的的伦理教育,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具体实例讲解道德问题和道德原则,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水平,会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衡量和评价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有更强的道德感(道德感大体可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不仅仅使学生在道德意识上得到提高,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以使其个人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而最终是实现整体综合素质质的飞跃。而中学文言文篇目中有大量的实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与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总之,不论我们是从古文教学的新要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还是民族兴衰的角度去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不应轻视、放弃,反而是广大师生要改变固有观念,加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适应新大纲和考试的要求,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它还肩负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的神圣使命,归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懂得本国文学和学术变迁的概况;(2)文言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文言中包含和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些精华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必须了解、继承和发扬的。(3)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下面以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篇目为例,从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和深入了解努力学好文言文的现实意义,通过充分挖掘、学习古代名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强化学习内在动机、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等教学目标。

(二)古文难学,除了主观上的认识不足外,客观上也有如下三方面原因:(1)字词障碍,古文中大量的古今异义字为阅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古文语法知识比较烦琐,学生难以掌握;(3)文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给人以“学习古文没有用”的错觉。但无论是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去克服。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古文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古人的伟大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精粹,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古文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使之自觉学古文,那么前面所提及的困难也会因学生多读、乐读而迎刃解决。

下面以初、高中课本中的名篇名人为例,从教学设计中融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古人的人格魅力,展现这些文言文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实现从深层上指导学生学习的目标。

(1)《史记·项羽本纪》

在高一课文《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的选段,我们可以设计在讲课前先简单介绍刘、项两人,他们相争时的一些小故事以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一些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并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如:①楚汉争霸的结果是刘胜项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②在《鸿门宴》的交锋中是否已见决定刘胜项败的端倪?如果有,把这些信息在课文里找出来。③尝试从领导的艺术上分析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区别,看看是否对我们分析日常社会现象有所启发?„„学生对课文《鸿门宴》有了一定的理解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寻找、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得出刘胜项败的必然性,其关键就在于刘、项不同的用人艺术。用人艺术的不同可以从刘、项的言行、对待下属的不同态度,以及下属对他们截然不同的表现(项伯告密、樊哙拼死救主)等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如果再加一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对“多多益善”、“四面楚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故事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刘邦、项羽两位历史人物和相关名人(韩信、张良、萧何)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体会刘邦科学的用人艺术、极强的耐挫折能力和项羽的沽名钓誉、自大轻敌所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的现实意义,思考人生成败的关键,领导者用人艺术对本集团兴衰的重要意义等现实问题。这样,学生在比较轻松,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既学到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又把课外相关语文、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还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人生问题、现实社会现象中发现一定的实用意义。

(2)孔子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对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最早的伟大教育家——孔子,肯定不会陌生,从课文《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到《季氏将伐颛臾》的“祸起萧墙”,从课文的注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犯而不校”到其他名篇引用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名句,学生已跟孔子多次“打过交道”了。

然而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孔子“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的治学方法,“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面对现实困难的人生态度真正领会,并为学生所用,这就不仅仅是做练习题所能达到的目的了。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讲授有关孔子的文章时,抽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位名人作更为深入的介绍,或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讨论与评价。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活动中真正“走近”孔子,了解他的言论和思想,认识到孔子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的先进性,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以及孔子对自己理想、学说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即使其学说被六国当政者所排斥,被迫带着学生奔忙于诸侯国之间,却仍然坚持自己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极力游说当政者的做法)。从道德水平极高的孔子身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治学、为人的方法、不懈追求理想的积极人生态度。课外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找《论语》来读读,如果能这样做,相信孔子的名字在学生心目中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常识的名词解释,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巨大力量、我国璀璨文化的化身,孔子的名字时刻提醒学生要为传承民族文明而不息追求。

(3)苏东坡

在学习苏东坡的诗文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与上文(介绍孔子文段)相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取得惊人成就的认识。

初、高中课文中有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散文《石钟山记》、《赤壁赋》,有关的文学常识与现象有:“唐宋八大家”、“苏门四学士”、宋词的婉约、豪放派等等。教师可以尝试发动学生寻找有关资料,在课外对苏东坡做一个专题的讲座,把学生心中枯燥的文化常识和繁多的作家作品知识凸现为一个有血有肉,潇洒豪放、豁达逍遥的永恒形象。让学生了解到苏东坡是中国甚至世界上少有的多面性天才:他不仅是文才超群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工程师(杭州西湖的苏堤)、一位为民请命、关心民间疾苦的父母官,一个能喝会吃的行家(东坡肉),一个虽然经受多次被排斥、被贬、被流放的困境却依旧乐天超脱的“奇人”。还可就当今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的现象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苏东坡惊人成就取得的原因:正是由于他拥有极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近乎完美的心理品质,他的环境适应能力、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形成巨大的合力。

像上述所举的例子,在学生所学过的古代诗文中数不胜数,如:张继与《枫桥夜泊》:张继上京赴考失意,但他却能在失败的低谷中升华痛苦,在归途中写成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他这种扭转失败,升华痛苦的做法对考试失利(尤其是高考落榜)的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智勇双全,是其综合素质高(IQ、EQ/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充分结合)的典型例子;还有蔺相如谦让大度、韩信的能屈能伸、曹雪芹身处逆境而写作不辍等等的例子,无时无刻不给青年学生以正确的指引和树立了良好的学习的榜样。

毛主席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与完善需要有正确的偶像崇拜行为;偶像的崇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其价值内化的过程(价值内化/internalization:指个人接受或认同某个人或事物所代表的价值与意义,如人们可从莲花身上学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的品质)。人们喜欢某个偶像人物,可以日夜去读他的书,听他的歌,背他的诗,看他的电影而不知疲倦。

在青少年时期,偶像的崇拜多少带有几分盲从与狂热,容易造成偶像人物的神化(idealization)。中学生的“追星热”即由此而产生,值得重视的是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语文教师对此能因势利导,那学生将受益匪浅。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在青少年成长经历中需要偶像崇拜的这一阶段,利用文言文中的大量素材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典范(如上文所举的名人),充分利用学生偶像崇拜的巨大动力,让学生在对自己的认识过程中,多与这些理想的标准(榜样),如历史上和当今社会的圣哲、贤人、英雄、学者、先进人物等进行比较,使他们在这种极富教育意义的比较中学习榜样的立身的准则,处世的态度,认真治学及治事的精神,不屈于困难或逆境等优秀的个性品质,从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个性品质。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文言文中名人的典范作用,而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中也潜在着同样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名言警句时刻都在激励着人生,尤其是在我们遇到困难和厄运的时候,它们总在默默的支持、鼓励和指导着我们,协助我们战胜厄运,走出困境,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老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从上面众多的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这种在文言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方向具有深远意义,应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建议我们的语文教师给文言文教学重新定位,改进教学方法,从课内、课外两方面一起抓。具体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课堂教学上

(1)注意文言文表层和深层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字、词、语法等知识讲授与掌握),更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而拼命加强字、词、语法等技术层面的练习。如果片面追求分数,只注重认知过程,或某些知识的死板记忆,学生就难以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表层知识和深层启发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古文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其巨大的学习动力。

(2)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古今汉语的联系,扭转学生认为文言文“过时”,学文言文“没用”的错误观念。在词句方面,文言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然而绝大部分的词义是相近或相关,是密切联系的,而这些字词仍然活跃于现代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区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从内容上讲,能被选进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在历代反复筛选而仍然屹立不倒的经典之作,如果它们没有现实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就被淘汰掉了。学生认为学文言文没用的关键是学生还没真正进入学文言文的状态,不了解这些作品中永恒的文学性,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人生潜在着指引和启发的巨大作用罢了。因此,语文教师要设法挖掘古文的现实意义,扭转学生认为文言文“过时”,学文言文“没用”的错误观念。

(3)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的关键不在“题海战术”,而是在广泛、大量的阅读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课文讲授的时候应注重文言文深层内涵的挖掘,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让他们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转变。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养成自觉学习古文的习惯。就如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当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广泛、大量的阅读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深深爱上了古文,对我国古代璀璨文化赞不绝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他们能进入这个“好”或“乐”的层次,我们就根本用不着担心他们学不好文言文了。

课外指导上

除了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日常作业、作文、课外阅读指导、兴趣小组或讲座等活动的作用,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让它们围绕课堂知识讲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认识上作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例如:开展相应的讲座、赏析课、读书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粹。

中华民族之所以强大,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些历史和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每位炎黄子孙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语文教师更要增强这种历史使命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大量阅读古代作品中受启发,学习古代名人的优良品格,完善自我人格;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古代作品中包含大量急待我们继承的哲学、科技、医学、天文等多方面的文化精华,从而强化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学习。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四会市会城中学 陈洁玲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它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性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一、善于借助读文教学激发学生情绪

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比较平坦,而当他们独自踏入社会后,就会发现现实跟以往大不一样,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常常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接受各种情绪体验,以便将来更好的应付。例如:沿海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狼》,说的是一个屠夫战胜两只恶狼的故事。老师在进行读文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解词、释句,进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文章揭示了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屠夫对它一味的妥协是徒劳无功的。通过课文释义,从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启示了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必须坚决与之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如教学《她找到了一个新行业》这篇课文时,应该使学生树立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经过不懈努力,自力更生,仍然能获得成功的意志。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授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时代背景,课后组织学生搜集抗美援朝的事迹,举行故事会,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情绪。初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很丰富,都可以在各种心理品质上给学生以启发,教师要善于通过“语文”形式对学生进行情绪激励,真正地使学生从“文”中学到“道”。

二、巧妙利用写作训练调节学生心理

学生的习作是其思想的反映,从他们的习作中可看出他们对人、事、物的看法和见解。我提倡每个学生围绕身边的人和事,善于观察,每个星期至少写一篇小作文,这样既可以练笔,也可以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当我从他们的习作中,发现他们心理的起伏或矛盾时,就与之进行笔谈,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学生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在文章中,就表明他们愿意把内心秘密向老师倾诉。为此,语文老师应巧妙利用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自我激励。

三、积极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性格

科学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对于初步呈现出内向性格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呢?各种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另一阵地。其形式有课外阅读、朗诵会、故事会等。有一个男生今学期从海南转学过来,他本来就比较内向,对新的学习环境不熟悉,而且不懂粤语,在沟通上与老师和同学有一定障碍,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言。为了帮助他克服性格上弱点,我除了课堂上多让他回答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利用语文活动对他进行训练,让他敢于开口说话,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我结合沿海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学习目标“发问与答问”,请他与老师做一个配合,老师提出问题,由他来回答,举行了一个介绍“我的家乡”的别开生面的问答会。他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海南优美的风光。我还针对他普通话标准这个优点,由他来组织朗诵会,逐渐地他消除了胆怯的心理,慢慢地改变了内向性格,变成一个敢于发言、勇于提问、热心助人的开朗的学生,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我还特意进行课堂一分钟的演讲训练,把机会分给每一个学生,一些不敢讲的学生也慢慢地敢于开口,口头表达能力也逐渐加强,通过不断的口头训练,学生们性格也变得开朗、合群。只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得到肯定,他就会产生满足感,自然而然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信心。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固镇三中

当今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厌学,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因此,我认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1、挖掘语文教材,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九年级上册《论美》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找出生活中种种不美的现象,另一组同学则列举出身边美的人和事,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让同学们明白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哪些是美哪些是不美,进而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教师再适时指出,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真正的美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身的美。九年级下册选取了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文章讲述了逆境对于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几个事例,再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和领会困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懂得,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生活的考验或磨难,要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乐观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有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呢?语文课上,我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课堂上过于沉闷。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论难易,学生大都不愿举手发言。通过与学生课下的谈心,我发现这其中最大障碍在于心理因素:害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的嘲笑。这种消极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不但会影响语文学科学习,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不善沟通的性格,从而给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首先在班上提出了一个口号:“我能行!”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接着,我又在班里建立起一种激励体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时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一步步树立起“我敢发言、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安排专人将举手发言的同学姓名写在记录本上,并把结果记录在班级的“成长历程栏”中,一星期一小结,对发言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课堂上,对于每一位举手发言的同学,无论他(她)发言质量如何,首先肯定他(她)主动举手的这一份勇气,“你反应真快”、“你真勇敢”这样的赞美及时送上,并带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给他(她)以鼓励。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之中,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堂学习的

补充与扩展。对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让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难看出,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又是一本本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同学们眼中闪过一个个字符的同时,心灵已经放飞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一起悲伤,一起发奋,一起欣喜„„这是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情感体验,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心灵净化。

正因为此,我平时大力提倡学生看课外书,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柜,给学生推荐各种类型的图书,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看书的热情。我还指导学生尝试着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记下自己阅读后的点滴感想。请看本学期我班同学写的读后感:

“读了海伦 凯勒的故事,我被她的精神和意志深深震撼了,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挫折,我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用一颗健康乐观的心对待生活和今后的人生„„”

“今天,我读了几个励志小故事,从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一个人不可能轻而易举成功,历史上那些建立不朽功勋的人,往往也都经历过非常大的磨难和严峻的考验,我应该向他们一样,积极进取,乐观面对困难„„”

可以说,是书籍给了他们自信,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在阅读中锤炼着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让自己成为像书中一样的“生活强者”。阅读给孩子们的求知、启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他们将来成长为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搭起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每次机会,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向前迈进。

2011.6

第四篇: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自然责无旁贷地担当着学校素质教育的重任。中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美术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美术课还只是其他课程的陪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得到应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被忽略,不能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给美术这一学科以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美育要突出审美情感教育这条主线

教会学生审美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美术教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责任。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学习来加以培养、训练和提高。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开设美术课欣赏课,可以从视觉角度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和培养,使审美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欣赏中国民间美术,让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知识,为其简朴、夸张、生动、奔放的造型特点和美学情趣所感动。欣赏中国山水画,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特点和艺术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增加爱祖国、爱人民 的思想情感。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增加对美术的热爱,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整个世界。

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中国工艺美术织绣、瓷器等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古希腊雕塑《维纳斯》能激起人们对人体美的最高赞颂和肯定,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能鼓舞法国人民奋勇前进和斗争的信心。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壮、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变其情感状态和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动力。通过美术教学和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美育应与德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美育和德育,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让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十分感人,是言语文字无法描述的,也是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的最好体现。例如我国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难民的生活,画面有强烈的感染力,鼓舞、激励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又如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十一个纤夫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满和抗争的内在精神,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同时揭露了沙皇的残暴统治。通过

欣赏这些优秀感人的艺术作品,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促进其思想品质的提高。

第三,美育要与其他学科渗透和整合

在美育中贯穿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强调“两全”,在教育对象要上面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目标上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美术是通过再现具体形象来认识和表现生活的,如物体的形态、结构、比例、空间、质感等美术要素,都要通过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活动去发现和表现,这些活动所形成的能力,不但是美术课的需要,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样需要。各个学科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其他学科的基础好,就为美术的鉴赏、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之,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学起几何、物理来也会更容易。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空间想象力在美术中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欣赏马远的中国画《寒江独钓图》,会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等许多感受,这正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优美诗篇的最好注释。这幅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文学与美术的密切联系。又如,对古希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不了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古希腊理想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严谨的写实精神的由来,更不能很好地去欣赏和理解受它滋润而生生不息的西方的美术。所以各个学科的渗透和整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科知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探究式”

学习也是学习美术的较好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 “ 这幅画花了达芬奇几年的时间 ?” “神秘的微笑这种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可以留待学生自己去琢磨、领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如在欣赏法国建筑《巴黎圣母院》时,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巴黎圣母院为什么是这样高耸的结构?” “ 它营造了什么样的宗教氛围?”等等,并主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美术教育中,贯穿在终生教育的全过程中。我们只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在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确立它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把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成为新世纪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栋梁之才。

论文

题目: 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作者:秦菊刚

联系地址:灵川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在中学信息课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中学信息课中渗透素质教育

獐沟中学 汤凤池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已经提高了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全部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才可以称得上属于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培养学生形成自学意识,掌握自学能力

新课程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的教材,虽然已有了比较新的内容选材,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的局限性,也无法全面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因此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这有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才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室。因此,实践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技术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鱼”和“渔”,显然后者更为重要。

对于操作实践内容的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教材固定模式和教师讲解模式的约束,大胆的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结合中学课程和学校现有硬件资源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观念。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受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

《学习报》 2010年9月 第273期第2版刊号:CN14-0708/(F)

下载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古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课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物理课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物理课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高升宏 甘肃省成县苇子沟学校(742500) “素质教育”一词,既“熟悉”又“陌生”,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摘 要: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物理课堂......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曾忠钊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 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 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因此......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本站推荐]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很幸运的。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它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摘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无处不在,《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