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时间:2019-05-13 10:0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第一篇:“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三、“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一)“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第二篇: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

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附表2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三、典型例析:

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大明律》 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答: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答: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⑷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答:进步:材料一、二是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要求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例2:(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

解析:解答第⑴问注意审清时间,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再筛选出影响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即可。第⑵问关键是抓住题目的时间限定,选准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大事件,按照题目的要求扼要归纳原因,不必要展示说明。第⑶问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辨别精华与糟粕,二是要立足国情。

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⑶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例3:请你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古代雅典、近代英国三个不同类型的政治文明模式实例,分别说明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三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君权,维持大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文化的凝聚、民族间的融合和自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近代化,日益阻碍民族创新与进步。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小国城邦经济的繁荣。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

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

高考热点:历史“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一)“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四、典型例析:

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

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解析:解答第⑴问首先要精心审题。审题时不仅要看准两个求答项(变化、差异)更要注意“世纪”这一重要时间概念。“变化”是“与欧洲相比”,答案全由表中的有效信息提炼而来:“从领先转为落后”;“差异”要求回答“根本性”的,而非具体的,应为:“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解答这两个求答项,注意“16世纪”这个关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当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以后,中国却依然在封建末世徘徊,这正是造成“变化”和“差异”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难度不大,但却是答好后几问的出发点。

参考答案:从领先转为落后。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至瓦·博尔吉乌斯》)⑵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⑶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参考答案: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例2:(2006年北京卷第37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⑴略

⑵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分)

参考答案:

高考热点:历史“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附表1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

三、典型例析:

例1:(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析:第⑴小题关键在于审题,抓住“变化”和“趋势”两词,并注意运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5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 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⑵小题关键在于把握评价人物的标准,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并注重材料和课本的结合。

参考答案: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⑶小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并且还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第⑷小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例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⑴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⑵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检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第⑴问,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入手,把有效信息进行归纳。解答第⑵问,要注意题干的导向词“主导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从历史角度切入,同时答案注意要精练。

参考答案:⑴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⑵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例2.(汕头市2010年高中二年级新课程统一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19

材料三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3分)(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3)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4)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5)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答案:(1)评价: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每点1分,共3分)

(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每点1分,共3分,其它言之成理者可酌情赋分)

(3)信息: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迁移。(每点2分,共6分)

(4)影响: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每点2分,共4分)

(5)①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分)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一定条件。(2分)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政治,同封建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2分)

④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

第三篇: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及其经典例题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各种史观: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社会史观: “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第一讲:全球史观及其典型试题精析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典型例析:

例1:(2012年汕头一模39.)“什么是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三:“(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 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周谷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世界史”有何共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的世界史相比,18世纪的世界史有何发展?概述发展的原因。(8分)

(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史观?请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论述为什么“我们

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8分)

例2:(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例3: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第二讲: 现代史观

1、基本内涵: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

过程)。现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2、主要线索: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 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启示借鉴:

①现代化不等于完全西化,应该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学习西方;②现代化是动态的历史进程;

③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现代化有消极面,需要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产物;

⑥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 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是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时期; 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化进入新的高潮阶段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这就是以现代化史观研究问题。

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

二、西方对中国冲击的开端: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三、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3)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十九C60、70年代—90年代)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1861年—1864年)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1.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学习民主共和制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等),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以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4.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1、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D.现代化史观

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

A.革命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3、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合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 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

6、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年~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年~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请回答:(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概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2)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3)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近代化的过程)1.农耕文明时代

(1)政治上,中国建立和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雅典建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罗马建立君主专制下的法制统治。

(2)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日趋繁荣,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古希腊除了农耕经济外,工商业经济和殖民经济也迅速发展。

(3)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体系严密,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古代希腊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萌发。罗马的法治思想。2.工业文明时代

(1)进入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欧美地区走在前列。

①经济上,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其技术动力。

②政治上,欧美国家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③文化上,近代科技发展,各种流派的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起来。

(2)到19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政治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爆发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②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出现新的现代化道路设计——共产主义道路,十月革命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

(4)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还有强劲的生命力。(5)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尽管遭受各种挫折,各方面成就依然巨大。(6)随着各地各类型文明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强,政治上多极化,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例1】(2011·四川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例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时说:“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例3】某杂志举办“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一名当选。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

①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③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 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例4】(2011·天津文综,1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例1.答案要点:(共26分)

(1)特点:以本国(地区、文明)为中心;(1分)都是局部世界(已知世界)(1分)。

原因: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中心;认识的(历史的)局限性;全世界还处于隔绝状态,未形成整体(每点1分,考生侄答两点即可得满分2分)。

(2)发展:范围更广;体现了国与国平等;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或民族主义的兴起)。(每点2分,考生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2分);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观念;宣扬民族主义。(每点2分,考生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3)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2分)。

政治:国际政治制度化、法制化,联系更紧密(2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2分)。科技: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进步,联系加强(2分)。例2:参考答案:⑴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⑵哥伦布航行到美国,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⑶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⑷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3、参考答案:(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

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第二讲: 现代史观

DCDA

5:(1)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

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2)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6、(1)差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原因: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原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讲 文明史观

DCD

【例4】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答案(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第四篇: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及区别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及区别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区别在于观察历史的角度和范畴不同,纵向或横向,局部或整体,但都只是一个方面: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现代史观即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第五篇:主要的历史史观有哪些

主要的历史史观有哪些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下载“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七大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清末新政 史观(写写帮推荐)

    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A,C,D三项虽然都符合事实,但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有关蚕的记载,说明商朝人对养蚕缥丝和丝织业的重视,故选B} 2.A【解析】本题......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运用(共5篇)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运用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依据 1、是高考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都......

    论后庚子年代的党史观

    与时俱进、结合现实、不断进步——论后庚子年代的党史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

    正确党史观思考体会发言

    正确党史观思考体会发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兴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更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历史观。用怎样的态度把握......

    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

    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 1.现代化史观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 3.文明史史观 4.社会史观 5.生态史观 1.现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1)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文明史观的代表作,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则在国际上对文明史观作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