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德打造尖端特色工业
建德打造尖端特色工业
有机硅技术领先全球、产能居国内前列;异丙胺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草甘膦产能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碳酸钾产能国内第二;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量达80%左右;香料中间产品名列亚太地区第一;格林酮系列和合成檀香系列产品为国内独家生产;杜酸产品生产规模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二,质量达全球最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上世界排名,讲的是建德特色工业独领风骚走在全球尖端。其中,近60年历史的精细化工行业拥有新安化工、新化化工、IFF杭州公司、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竞争能力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德市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成为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拓展区。
“创新能力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走在国内前列。”新安化工已自行研发65个新产品;建业化工2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中1个为国内首创;新化化工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其中已授权8项)、实用新型2项(均已授权);大洋化工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生物工程项目,申报5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全部授权;福斯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格林香化自行研发的格林酮和合成檀香系列共14个产品均填补国内空白,产品95%以上出口。截至2012年,建德精细化工产业有24家杭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9家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其中新安化工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精细化工业产业链长,企业产品互为原料,形成区域内循环”。友邦香精香料的香料中间产品是IFF的生产原料;建业有机的有机胺、新化化工的三乙胺是新安化工的草甘膦生产原料;新安化工亚磷酸二甲酯的副产品正是大明化工的生产原料;天石碳酸钙、双超钙业等碳酸钙生产企业为新安化工有机硅下游产品生产配套。可以说,以新安化工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建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雏形已经形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和排放最小化。
地处钱塘江上游,建德市一直把保护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些年,该市开展大规模的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整治,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淘汰、外迁、关停、转产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同时结合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推进化工企业向园区搬迁、集聚、提升,统一公建配套,集中治污,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共赢的化工产业新路子,努力把建德建设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西部生态屏障。(2012年5月28日 来源:杭州日报)
第二篇: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中铁十七集团五公司中南铁路通道(山西段)项目部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葛鹏)
中铁十七集团五公司中南铁路通道(山西段)项目部承建中南铁路ZNTJ-5标段全长18.493公里的施工任务,是集路、桥、隧、涵基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主要工程有9座桥梁,总长4.594千米;7座隧道,总长5.330千米;60座涵洞及区间路基工程,而这其中的石楼隧道是中南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项目部自2010年4月8日进场建点开始,一直把如何认真践行企业文化,打造特色项目文化作为首要工作并始终贯彻于施工生产当中。我们通过运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施工进度,保证安全质量,以此实现人才、经济和社会三大效应。
在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项目部着重在如何打造形象文化、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宣传文化4个方面下足了工夫;经过创新载体,不断总结和反复提炼,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促进项目整体发展的文化理念;在生产进度、安全质量、攻坚克难、抗洪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规范管理 打造形象文化
我们把抓好形象文化作为项目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抓好形象宣传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来鼓舞士气、促进生产、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突出形象塑造,优化现场舆论环境。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大气、震撼、永久、唯美”作为现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的原则,从管段起点和末端开始做起,让所有的人员一进入工地就能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在主要路口、沿线公路设置了指路牌及宣传标语,营造出大气、震撼的文化宣传氛围;在项目部安装了醒目的单位名称字幅及企业理念标语;在主要工点设置独具特色的文化宣传背景墙,独具特色并全面展示和宣传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各个工点设置了“七牌一图”,并先后制作了近300余幅安全警示标语,让文化气息无处不在。
组建迎检团队,提高迎检服务质量。我们把迎检工作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工作来抓,成立了固定的内外业迎检小组,制定了各项迎检程序。周到细致的迎检工作给各级领导留下了“着装统一整齐、工地彩旗招展,汇报全面及时、服务跟进到位”的深刻印象。此外,我们在项目部建起了整洁、温馨的小餐厅用于接待就餐,凡是在小餐厅就餐过的各级领导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项目部还降低了迎检成本。
倡导现场安全和文明意识,优化现场工作环境。项目部把创建平安现场和文明现场看做是形象文化展示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安全和文明扮靓项目形象,我们成立了“标准化工地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合理规划施工现场、钢筋加工、材料堆码等区域,使整个工地区域分明、功能清晰、互不干扰、整齐划
一、标识明确;
通过过程控制,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服、安全绳、安全帽穿戴规范,现场材料堆码整齐、临边防护到位。为树立全员安全质量意识,项目部先后开展了“消防演练”、“安全演讲赛”、“高空坠落应急演练”等活动。
增强文化活力 打造创新文化
创新管理意识。项目部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来加强项目管控。一是要求全体员工正确树立队伍的成本就是项目成本的“成本意识”,要求全体员工通过抓好工序及工序衔接,来提高队伍的劳动效率;通过抓好队伍的各种材料消耗,减少浪费;通过配备合理的机械设备,以及各项资源的均衡利用,减少损失;通过抓技术方案、指导来降低队伍返工、窝工,避免发生安全质量事故;通过抓好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抓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等措施,最终达到成本受控。二是树立好“双赢意识”,想方设法地为项目部降低成本,为项目部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对比资源,帮助项目部查找自身差距,帮助项目部降低材料浪费等措施,最终达到双赢。三是树立为项目部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为项目部解决问题就是给自己解决问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各项服务水平。四是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及时了解项目部动态以及抓好项目部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窝工、返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规避项目风险。
创建和谐氛围 打造团队文化
以共同愿景激励员工。凡是进场员工,项目部都先以主管领
导谈话后再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及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目标、权益和责任”教育,将项目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让员工们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好位,确立好目标,充分认识到如何开展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目标。
以民主管理凝聚员工。项目部把民主管理作为凝聚人心和打造团队文化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项目部及各个架子队都设立了企务公开栏、意见箱,及时准确地将各种重大决策和涉及员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公布出去,并及时收集意见,通过班子会议或职工大会的方式予以及时解决。公开、公正、透明的企务公开机制,有力地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全员积极性。
以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项目部把创建学习型项目部,把培训工作作为一种投资。先后开展了500余期培训,培训人员达4880人次,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措施、安全质量技术标准、标准化建设、内业资料等多方面培训,达到了员工、项目部在培训中提高,在培训中成长,在培训中发展和壮大;达到了项目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工作,热情负责地工作,快乐向上地工作和创新努力地工作。
以真情关怀温暖员工。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爱员工。面对员工住宿十分紧张这一情况,项目部依然设立了员工探亲房、招待所,配备齐全了各种生活必需品,专门提供给探亲的家属;只要有项目部员工或作业队伍员工生病住院,项目部
工会都会组织慰问活动。
服务大局 打造宣传文化
组建宣传团队。项目部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成立了以工会、综合部成员为核心,以项目及各架子队青年骨干为成员的宣传队伍。利用自身优势和切身体会,从重难点突破、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工艺革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宣传报道。项目部先后在集团公司和公司网站、中南公司《吕指建设》月刊、《中铁工人》报刊等平台发表刊登报道70余篇;利用隰县电视台在工地进行现场采访,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开展特色活动。在做好基础文化宣传的同时,项目部结合项目施工特点,提出了“奉献在隰州、创业在中南,争当铁路建设开路先锋”主题劳动竞赛的口号,并结合主题活动阶段目标,开展了创先争优及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形成了党旗飘扬、党员带头的良好氛围。项目部还在施工生产之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缓解职工的思乡情绪。例如2010年6月15日组织了“安全发展、预防为主”演讲比赛;7月30日组织了“迎新学生歌咏晚会”;7月31日建军节前夕组织了庆“八一”铁道兵老兵座谈会;9月8日组织了“爱心资助、圆梦大学”捐助活动,向梦圆大学的职工子女资助3000元;10月1日组织了庆“十一”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扑克比赛等活动;此外,舟曲等地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项目部开展了“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征得捐款2250元……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增强了广
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项目文化建设是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层面,项目文化建设亟待完善,需要在实际过程中不断深入探析,不断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探索分析,并不断创新。项目文化建设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通过提升项目文化,提高队伍素质,达到增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第三篇:打造德育工作特色
打造德育工作特色,放大德育工作品牌。
1、在学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让德育渗透到我们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走廊,让每一个角落都在闪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
话,让每一处走廊都能育人。
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积极把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纳入教育的日常教育体系,寓德育于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放大德育工作的品牌。
3、在德育中我们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安排一次集中授课,不断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学校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各个班级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和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宣传我们的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要针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研究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隔代监护
人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实施依法治校,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1、认真贯彻执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生学杂费的规定,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校务公开的规范
性和科学性。
2、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 * * 市中小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确保教育质量,科学安排学生在校活动及作息时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巩固创造平安校园的成果。一丝不苟地做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与乘座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师生的管理工作,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4、深入实施学校“整脏治乱”、“五化三园”和“亮丽工程”,以崭新的校容校貌、优美的校园
环境迎接“国庆六十周年”。
(三)、加强学习交流,塑造 * * 教师形象。
1、学校将充分安排好每周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依法执教、文明从教、科学施教的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通过教研组织的科研理论知识讲座和研讨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能积极运用用新
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我们将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学术课
题研究。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同伴合作,学会反思,学会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力争成为一名智慧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优秀、教研突出、教改先进、有影响力的教师。同时对青年教师我们要关注她们的成长,积极实施校内“青蓝工程”,为她们拜师,加快其专业成长的步伐。
(四)、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大课程管理与改革力度。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法规意识,对照课程计划,认真上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严格按照贵州省颁布要求安排的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学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杜绝挤占、挪用现象,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导处将结合月考核制度,对学校教学常规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各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常规考核,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做到双基落实优质化、习惯培养经常化、能力训练系统化、潜能挖掘科学化。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学习、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等系列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注重开展研究课、观摩课和示范课等学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的核心作用,做到几个“统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包括作业、复习资料),高效轻负,使教研组均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集体,成为
一个学习、交流、研究的共同体。
2、各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课程管理,切实开足开齐课时。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体育进校园及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并不断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结合迎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体艺活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文体活动,活跃师生课余生活,展示师生风采,展示学校教育亮
点。
3、学区各学校教研组每月必须安排1—2节的典型课例供大家观摩与研究。加强校际间的横向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在教科研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竞赛和评比,学校有关部门积极进行指导,力争在各科市级课堂教学
评比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努力打造学校的精品课堂、精品课例。
(五)、树立教育科研品牌,形成学校发展优势。
1、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通过教导处组织的各种科研理论学习活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识,充分认识科研发展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
动。
2、注重课题研究,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做好市级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使课题研究能够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课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
3、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氛围。扎实进行校本培训。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选择科研研讨主题,在研讨中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教科研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与受益者。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影
响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
4、鼓励论文撰写,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力量。
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论文竞赛活动,在活动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学校教导处将提供各类教育教学刊物的地址和信箱,鼓励教师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继续办好教育教学简报,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六)、突出安全第一,悉心打造平安校园。
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学校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断加强后勤优质服务管理力度,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心学习,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放心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舒心地教书育人。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协助、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教育工作,协助学校对不良行为学生进行帮教,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加强防
病防疫工作,保障学生身体健康。重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七)、细化常规管理,确保工作稳步发展
1、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示范的理念,确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思想,确立依法管理的思想。努力追求管理以人为本、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境界。
2、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抓好学校各部门、条块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与总结工作。注重常态管理,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检查和评价制度。真正使每一位参与者有一种责任,负一份责任。要让我们的常规检查成为一种引领,成为一种激励,成为一种
动力。激活起师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信心。
第四篇:打造特色品牌
打造特色品牌
服务科学发展
——芜湖海外联谊会工作回眸
编者按 :
近年来,芜湖海联会在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 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 略需要,积极响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以及“两岸融合、拥江发展”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主动作为服务科学发展,打造活动品牌,彰显工作活力,被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
表彰为“海外统战工作先进单位”。
服务发展篇
芜湖海外联谊会成立于 1995 年 10 月 22
日,由芜湖各界人士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自愿组成的、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社 会团体。
由中共芜湖市委统战部主管,现有理事单位 213 家。
海外联谊会是新时
期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开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台海外各界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
芜湖海外联谊会始终秉承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 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提高海外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实效,有力
推动了全市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
坚持每年年会、会长会等例会开出特色,以会招商
芜湖海外联谊会自成 立以来,一直坚持每年年初全体理事年会和年中会长会的例会制度,同时力争每
次例会都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一个亮点,通过三个一的会务模式,使各种例会很好的切入全市经济工作大局,有力地提升了芜湖海外联谊会工作的 影响力。
2009 年 2 月 14
日,芜湖海外联谊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了盛大的 2009 年年会 和“安徽·芜湖投资环境恳谈会”,会议特邀 50
多位台商和外商参加了会议,香
港新界总商会、世界华人华侨总会等 30
多个海外组织发来了贺函、贺电。2010 年 3 月 11 日,芜湖海外联谊会利用 2010
年年会在碧桂园凤凰酒店召开契机,响 应市委、市政府“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号召,充分发挥海联会资源优 势,特别邀请了上海卢湾海联会常务理事一行 10
人参会,市发改委领导在会上
深度解说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会后这些企业家参观考察
并与部分县区进行重点对接洽谈。
为充分发挥芜湖海联会理事单位的资源优势,做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服务工作,芜湖海联会利用 2010
年会长会议 6 月 3 日至 5
日在浙江宁波隆重召 开的契机,召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市四大班子领导及部分海 联会副会长与近20
位宁波客商共 60
余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市招商
局局长谈祚龙作了芜湖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招商推介。
2011 年 2 月 14
日,芜湖海外联谊会在浙江平湖召开 2011
年会,利用年会
契机,召开专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海均瑶集团等 44 家沪、浙、苏知名企业家应邀参加推介会。市四大班子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载体单位负责人共 80
余人出席会议。2011 年 9 月 2
日,芜湖海外联谊会在芜湖
升辉西方财富大酒店举行闽商进芜湖暨海联会 2011
年会长会。来自南京和合肥近30
位闽商与我市各县区招商载体现场对接,就芜湖投资环境和来芜投资创业
第五篇: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近年来,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酵,一、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达到事先预料的降温效果。与此同时,受制于库存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却乘政策东风,不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这让敏锐的开发商嗅到了发展商机。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一、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1、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3)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鲜明的生态特色。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4)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崇明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3、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崇明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
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5、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
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
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宝岛。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态
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宜建形态:结合崇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功能区分,崇明未来最有潜力的小镇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和既能自适、协调发展,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后者,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或风格别致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绝对,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融合。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崇明的发展步伐和崇明几十万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风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
崇明三岛均为东西狭长的岛形特点,为避免同一“纬度”上的资源浪费和小镇风格和功能的趋同性,宜在东西向“经度”上,依据不同地理环境,合理布点,明确重点。建议首批重点打造以下三座(类)特色小镇。
1)东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渔港小镇
利用国家级渔港获批的契机,率先在崇明或长兴东部地区,利用海洋捕捞业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一座“三位一体”模式的“东方渔港”类小镇,也为其它小镇建设积累经验。
小镇设计以渔业旅游资源开发和海产品贸易及海洋饮食文化打造为特色,以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业为产业支柱,最终形成一座自然风光旖旎、建筑风格鲜明、渔家生活气息浓厚、海产品贸易繁荣、产业支撑坚实的生态型旅游渔港小镇。
为增强小镇旅游功能,可配建独具海洋文化内涵的“海洋渔具展览馆”、“海产品养生博览馆”等类型的特色馆。在此基础上,开发好周边可利用森林、湿地、海产养殖、海洋垂钓、浅水泛舟等众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渔家乐”旅游圈。
2)中部地区——重点打造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中部地区,森林公园一带,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农家乐、各类休闲农庄和度假小区广播其间。然因分布过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而难聚人气,资源浪费严重。
为带动周边旅游业,促进中部“绿色生态旅游圈”的形成。建议在森林公园一带,重点打造一座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该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茂密的树林,森林公园内高耸的欧式建筑,为风情小镇的打造创造了“先天”有利条件。
设计上,以湖、河、林为建筑背景,为欧式建筑为硬件建设主体,以西方“休闲文化”打造为内核,周围配以西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足球、网球等)场地,建成一个独具异域风情的特色小镇。各类液体小吧(酒吧、咖啡屋、茶座等)特色度假屋(森林小屋、湖心小居等)、各地名食和特色娱乐、特色运动,是小镇最魅力所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3)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小镇
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和重要标志。西部绿华镇地区生态农业颇具特色,有着筹建农业类“绿色小镇”的独特优势。
“绿色小镇”,适宜采用如前所述“三位一体”打造模式。小镇可以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绿色果蔬贸易和特产经营为特色,以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产业支撑,以周边明珠湖等旅游景区为配套景点,打响生态绿色小镇的品牌。
依据各地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必然推动全岛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
规模的大小服从于三个原则:经济原则、需求原则、集约原则。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但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耗费极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控制规模,避免严重浪费资源。
此外,由于小镇的打造在崇明还是新生事物,市场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崇明三岛四面临水,交通不便,作为旅游资源,小镇的市场需求可能不足。加上其它不可测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规模。经济型特色小镇不但资源利用充分,而且便于管理和调整产业策略,符合集约化原则,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有序开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并实现机制创新。
1)设立机构,制订政策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大问题,必须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并实行政策倾斜。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专门结构去统筹、协调。此外,还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制订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小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巨大,政府必须广辟资金渠道,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建议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谋求战略性合作,鼓励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
3)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确保顺利“筑巢引凤”
政府须着力创新特色小镇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及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其他产业的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确保筑巢后“特色”的快速形成和小镇的繁荣。
4)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
除采取宅基地置换和商品房运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镇居民和其他区域部分富裕群体入“巢”之外,还可采取动员原有小镇居民“等面积”整体置换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气。此外,在首先满足本地居民入迁前提下,适当考虑放宽户籍限制,接纳外地和外籍人员入迁。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临时居”。
作为一种新举措,特色小镇打造的价值,需要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认识,功在今朝,利在长远。如能做到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实施,在不久的将来,特色小镇一定会让崇明变成上海最为诱人的地方。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