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文联文艺创作与人才培养规划
宁波市文联文艺创作与人才培养规划
(2005—2009)
为了积极推进文艺创作,致力培养文艺新人,出作品、出人才,进一步繁荣我市的文艺事业,根据《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和今后五年宁波市文联工作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学艺术产品。
(2)按照市委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和建设文化大市的总体目标,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不断壮大文艺队伍。通过五年努力,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各文艺家协会充满活力,热爱文艺、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力求使宁波文艺创作与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为全市的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
(3)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争取每年有1—2部作品获全国级文艺奖;每年有5—10部作品获省级文艺奖;每两年组 1
织一次全国性的文艺创作与交流活动。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热情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每年都要精心策划一批既有浓郁宁波地方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意义的创作题材,列入市文联重点文艺创作计划。
(5)继续推出《院士之路》系列传记文学丛书。在目前已经完成的2辑10部传记的基础上,今后5年新推出15—20部,到2009年总数达到30部左右;继续组织创作出版《浙东作家文丛》,要在2004年确定的第一辑5部作品的基础上,每年抓好一辑(5—10部)文丛的组织创作工作,力求做到出一部作品,推一位新人,使《浙东作家文丛》成为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重要抓手。
(6)推出一批反映宁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项目、重大事件、重大典型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组织和支持以交通、港口、商贸、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活动;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创作一批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艺术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7)推出一批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在与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光明日报社合作,联合邀请国内200余位著名书画家为宁波美术馆创作一批书画精品的同时,每两年举办一次体现宁波题材、宁波风格的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发现苗子,推出力作。
(8)推出一批反映宁波风情风貌的音乐舞蹈作品,特别要精心策划创作几首能唱响的宁波题材的歌曲。
(9)加大戏剧、电视剧创作力度。戏剧创作每年保持2—3部,其中5年内有1—2部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电视剧创作生产每年保持在50—60集,力争5年内有1—2件作品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5件作品冲击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10)积极推动曲艺、民间文艺及电影的文艺创作,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老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优势,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不断创新曲艺和民间艺术的创作。
三、培养文艺人才,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11)大力培养本地文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文艺人才,是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我市文艺创作的根本保证。每年重点选拔培养1—2名热爱祖国和人民、紧跟时代步伐、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进入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未来五年全市各文艺门类的会员总数要发展到3000人以上。
(12)大力发掘和培养文艺新人。文艺新人的培养要根据新的形势,开辟新的途径,多渠道发现、引导与培育新的文艺人才。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作家艺术家,要积极为他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深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有条件时市文联设立新人新作奖。
(13)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在发挥本土作家艺术家作用的同时,要根据题材、项目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外地人才,借助国内文艺创作力量,这是我市未来五年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繁荣我市文艺创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一些重点文艺项目上,加大与外地文艺家合作的力度,如邀
请外地的作家艺术家,签订具体的创作项目,并给以适当的经费资助。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柔性引进1—2名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艺术家,作为宁波的特邀(客座)作家艺术家。
四、保障措施
(14)加强和完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既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也体现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与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祖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文艺家。
(15)建立与文艺规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文艺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着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规律。要通过文艺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艺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市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为进一步繁荣我市的文艺创作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创新文艺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既尊重艺术规律,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
(16)加大对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逐年有所增加,而且业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今后五年经费投入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要合理、有效地用好这些经费,重点向精品力作、新人新作上倾斜。
(17)充分发挥宁波美术馆、文学港和宁波画院的阵地作用。宁波美术馆的建成为我市的文艺事业发展创造了一流的硬件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做到常规性(市、省级)陈列展览常年不断,全国性展览(包括引进国外高水准展览)每年不少于一次;每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国性或全省性学术研究活动,对美术作品和艺术家进行评鉴、阐释,达到宣传优秀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和主流艺术的成效;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培训和艺术讲座,提高社会群体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在开展青少年、老年爱好者培训的基础上,争取创办学历培训,以培养艺术新人。
继续办好《文学港》杂志。积极创造条件,并通过2—3年努力,将目前普通的双月刊办成大型双月刊或月刊,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本土文学人才的阵地与对外文学交流的窗口。
进一步办好宁波画院,使之成为出人才、出精品的艺术之家。广泛开展美术创作交流,经常约聘各地著名美术家指导创作,活跃全市艺术气氛。
(18)加强文联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顺应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力争在五年内市属各区相应建立文联或文艺家协会组织。每年推荐一批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文艺家到各级院校培训、深造;每两年召开一次青创会;定期不定期邀请若干国内著名的作家艺术家来宁波举办讲座,以不断提升我市中青年文艺家的创作水平和文艺修养。
(19)加强文艺研讨和评论。市文联或各协会每年举办本土作者作品研讨会5—8次;积极与本市高校合作,加强文艺评论及作家艺术家创作研究,以不断推动创作的引导和人才的培养。
(20)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要结合市委市政府重大经贸洽谈、重大节庆、重大对外招商引资活动,加大对外文学艺术交流。适时组织赴国(境)外文学艺术交流、展览,同时有计划地引进国(境)外高档次的各艺术门类的交流、展览,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的文化品位。
(21)扬长补短,实施品牌战略。办好一年一度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打造中国摄影名城”、“浙东作家文丛”等文联品牌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品牌。
(22)继续搞好两年一度的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评奖,逐步加大对精品力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领导和监督
(23)本规划由宁波市文联主席团负责组织实施,宁波市文联文艺创作指导委员会依据本规划逐年制订实施计划,各团体会员督促、落实项目计划。
(24)本规划每年检查、分析一次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向上级领导部门和文联全委会汇报执行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二篇:县文联文艺创作规划002
县文联近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规划
县文联在各级文联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 “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于抓队伍、出精品、推人才,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创新发展,文艺事业呈现出了队伍壮大、创作繁荣、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一、我县文艺发展基本情况
县文联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参与城乡建设,关注民生工程,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使文联的地位得到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我县有各类文艺人才300余名,其中加入国家各类协会的会员已达4名,加入省级各类协会会员达10名,加入市级各文艺家协会40多名,并涌现出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优秀文艺人才,充分显示了**文艺创作的实力和最新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县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民间文艺创作有70余部(件)作品,分别在 “金鼎奖”、“山花奖”、“兰亭奖”、“杏花杯”、“黄河文学奖”、“张芝奖”、“百合花奖”等省级以上评奖中获奖;有9件作品在市“崆峒文艺奖”中获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在省外多次展出,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同时,还开展了全县第一、二届“皇甫谧文艺奖”评奖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理论研讨、讲座、作品研讨会。与此同时,从开阔文艺家视野的角度出发,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抓好对外联络和文化交流工作。“十一五”期间,我们成功地接待了10多名县外作家艺术家来访。同时,我县文艺工作者赴县外进行了文艺交流。通过文艺交流,使**的文化资源和文艺创作成果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提高了**的知名度,同时为我县文艺家们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及省内外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2009年县文联获得**县委、县政府第二届皇甫谧文艺奖组织奖,2011年在省文联四届十四次全委会上
被授予基层文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文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精品的需求相比,与文化**的总体目标相比,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安排偏少,支出紧张,致使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业务活动无法实施;二是同时,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着文艺交流活动与文化专业培训活动的开展;三是文艺创作、研讨、交流的氛围不浓。以上原因致使优秀人才成长缓慢,一些文艺门类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导致精品创作乏力、生产不足,精品数量不仅少,而且多数作品在省内外未能产生广泛影响。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建设进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县委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以及实现“三二一六”的发展战略,为全县文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全县文艺创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文艺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今年文艺工作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文艺、践行社会主义文艺观为核心,以繁荣文艺创作为主线,以实现“文化**”为根本任务,以提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全县文艺进一步繁荣。
总体目标是: 创建“文化**、魅力**”品牌,深入发掘**的文化历史资源,着力加强艺术创作力量,努力打造1部具有全国影响力、2部(件)以上在全省有影响力、5部(件)以上在全市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努力培养5名在全省知名、20名在全市知名的文艺创作骨干队伍,力争在出精品佳作、出优秀人才、赢得人民群众赞誉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这些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和深厚土壤,创作出能够
反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进程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并且通过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进行展示,使各类文艺作品具有更高艺术品位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提振**精神、宏扬历史文化、展现文化**魅力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战略。深入实施精品发展战略,明确选题方向,突出发展重点。要以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当代题材为主,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新农村建设等为创作题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持“宣传**、展示**”的宗旨,倡导文艺界人士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挖掘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人和事,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出版一批作品精选,举办一批艺术展览、演出和比赛等,大力反映中心工作,热情讴歌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正确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音协、舞协、剧协开展艺术创作和展演。年内要创作3部舞台艺术作品。组织作协、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文学作品创作,重点在历史性题材方面有所突破。认真挖掘**历史文化及现代社会发展变革,组织人员开展创作。认真做好“风雅颂**”丛书编辑出版工作,收编反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主旋律作品。在反映、展示**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文艺报》、《**文艺》、**文艺网页等平台,刊发紧跟时代脉搏,发扬时代精神,歌颂和谐社会的文学作品,以反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煤炭开发和果业生产等为内容,确保了全县文艺创作始终朝着正确的轨道健康繁荣发展。
(二)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品牌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努力解决当前人才缺行断档的问题。
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艺术创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文化素养。在全省、市、县性的调演、比赛活动中发现、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力争推荐加入省级以上协会会员10名,推荐加入市级协会20名,县级会员总人数达到400人。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解决**创作人员断层的问题。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创作及评论氛围,搭建创作、评论平台,力争全县从事文艺创作的骨干人才达到30人以上。此外,要充分发挥文艺家的“传、帮、带”作用,广泛开展新老文艺家群的传、帮活动,尽快为我县文艺事业培养出一批有潜质,有较高水准的文学艺术人才。
(三)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活动 经常组织文艺爱好者参加艺术节、新创剧目调演、重大节假日纪念等文艺调演活动。县音协、舞协、剧协要为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创作、储备一批高质量的节目。
(四)坚持深入生活采风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创作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成就优秀文艺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策划不同主体的文艺采风活动,采取文艺家自愿报名,结合重点创作工程,以重点作品(重点题材、重点课题)、重点作者为主,以体验生活,进行创作积累为目标,每年至少组织30名作家艺术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定点、定向采风,以此开阔作家艺术家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艺术责任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为优秀文艺人才及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进一步扩大会员参加县内外文艺活动,加大文艺交流的力度。在扩大市内外交流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区内各文学艺术团体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兄弟县知名文学艺术刊物间的交往,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来我县开展讲座、培训,举办展览等活动。通过双边“互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深厚的文化底蕴,发现反映**精神风貌、历史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发现我县优秀的文艺家,共同打造文学艺术精品。
三、措施保障
1、加强队伍建设。文联将把培养文艺人才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来抓,建设一支团结和谐、德艺双馨、富有活力的文艺队伍。积极探索文联、协会工作的新路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整合壮大**文艺工作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各艺术门类和艺术人才团结起来。
2、加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要继续执行和完善关于奖励**文艺家的管理办法,制定关于我县全国、全省优秀文艺奖项获得者表彰奖励办法和扶持重点文艺项目的实施方案。建立文艺创作专项基金,扶持重点作品的创作,实施重点作品签约制和优秀作品奖励制度,形成鼓励创作的新机制。
3、提供资金保障。要积极采取财政扶持和社会多方资助,充分发挥文联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合作,探索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和方式,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努力为各项文艺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篇:宁波市文联2016年工作总结
宁波市文联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市文联和各团体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职能转变、作风转变,推动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全市文艺事业做出了新的成绩。
一、发挥文艺独特魅力,在服务大局上体现新作为
策划推出“文艺与时代同行”系列活动。活动以优秀原创作品音乐会开局,在庆祝建党95周年交响诗歌朗诵会上圆满收官,通过一大批原创文艺作品,生动反映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展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在聚焦发展的同时较好推进了文艺创作。活动由26家团体会员单位、2500余名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包含水彩粉画大展、流行舞蹈大赛、曲艺会串、电视专题片大赛、国产优秀电影展映周等12个文艺门类、27个具体项目,覆盖全市30多个乡镇及部分企业、院校,较好服务了人民群众,充分锻炼了文艺队伍。
办好办活宁波文学周。其间,举办余姚、北仑、鄞州、镇海实力作家群体或个人作品研讨会5场,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等著名作家和《人民文学》《诗刊》《收获》《作家》等文学大刊主编、编辑,研讨指导22位青年作家创作。举办文学论坛和名家讲座,组织领军网络作家与影视界交流对接,隆重颁出第四届“储吉旺文学奖”和第二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扩大宁波文学影响,为“书香甬城”建设助力。
积极参与全市性重大活动。以“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为契机,举办琵琶名家演奏会和中日韩梁祝文化传播主题论坛。在第三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期间,推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篆刻展、“梨园情”戏曲惠民演出、第四届“未来之星”(舞蹈)评选、首届纪实摄影大展等13项子活动,为市民送上精彩的文艺“大餐”。举办宁波艺术家新疆库车采风创作作品展,展示第八批援疆工作成绩。对我市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立档调查,抢救保护古村落文化。举办中东欧微电影大展,为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各地文联在服务大局上敢担当、有作为。如江东区文联举办“丝路海韵”原创交响音乐会,出版长篇小说《女船王》,以多元艺术诠释海商文化。江北区文联定期举办“阅鉴·老外滩”品鉴会,汇聚文艺大咖,打造文艺地标。奉化区文联圆满承担“中国桃文化之乡”和“中国桃文化研究基地”创建任务,进一步打响该区桃文化品牌;宁海县文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成功申报全国首个“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的批示肯定。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文联举办首届民间故事大王赛,讲好钱湖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二、牢牢抓住中心任务,在出作品出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做好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突出主旋律与原创性,长篇报告文学《江南传奇——海天创业史》、长篇小说《出家》、散文集《纸水杯》,音乐剧《心桥》、舞蹈《阿婶合唱团》、莲花落《心病》、学术专著《浙江海洋民俗文化》等40件作品列入2016重点扶持项目。独立或联合为长篇报告文学《女片儿警》、长篇散文《南华录》、长篇儿童小说《十五岁的星空》等2015重点创作项目举办研讨会、首发式5场次。编撰出版《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三辑,新推6部作品。
多方引入高层次赛事活动。举办“时尚中国”全国摄影大展,58件本地会员作品入展,占全部入展作品的三分之一。会同省剧协、省美协、省曲协分别组织首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奖决赛、浙江省版画展、浙江省女美术家作品展以及故事作品加工会,为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与推介。举办青年文艺家创作座谈会,邀请专家为青年文艺骨干授课,交流创作心得,开阔创作思路。重视体制外文艺家培养,新增班子成员结对文艺家4人,举办张红坤曲艺专场,汇报帮扶成果。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中国美术馆推出谢才华民间剪纸艺术展,与央视十一频道《翰墨戏韵》栏目合作制播了24集宣传推介片,展示24位宁波书画名家风采,有力提升了我市文艺人才在全国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文艺交流。邀请韩国大邱艺术家来甬,举办宁波·大邱艺术家交流专场演出。组织12位美术家赴美国纽约、华盛顿及北美艺术文化协会开展艺术学术交流。在澳门和日本大阪展出我市70、80后画家作品。选送7名青年骨干作家参加陕西省作协培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各地文联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如鄞州区文联对接名校举办“蓝青工程”书法研修班,将旧厂房改建成艺术区,为视觉艺术人才提供了理想的创作场所。慈溪市文联以《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评选为契机,举办本土作家创作研讨会、作品出版座谈会等,较好提升了文学创作整体水平。
2016年,我市1件作品获文化部第17届群星奖,全省唯一。1件作品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入围。1人摘得2015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7人获首届全省少儿戏曲小金桂奖,1人获“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一等奖,6人分获“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二、三等奖,1人获第二届浙江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最高奖)。2人入选省文联“新峰计划”,4人入选省作协“新荷计划”,17人入选第四批市文艺家工作室,13人入选第六批市“六个一批”人才库,新增全国会员11名,省级会员66名。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安石变法》创作。
三、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在惠民服务上实现新拓展
持之以恒把文艺“送”到基层。在奉化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广场诗歌朗诵会,收到各地新创诗歌500余首,通过对《宁波之春》《如果你在奉化,遇见桃花》等作品的精彩演绎,较好烘托了“美丽宁波·醉美奉化”的活动主题。联合各区县(市)文联扎实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志愿者14次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因时因地开展文艺演出、写春联送祝福、书画笔会、展览展示等活动,从戏剧、音舞、曲艺等舞台艺术,向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多个门类拓展。两次会同省文联及相关协会共同开展志愿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
多措并举把文艺“种”在基层。举办第二届浙江书法村(社区)书法作品联展,为第二批4家“浙江书法村(社区)”授牌,点评指导村民书法创作。组织志愿者为东钱湖镇高钱村创作村歌,辅导舞蹈团队,挖掘北仑区小浃江流域历史文化,帮建本土作家作品阅览室。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将孝老敬老等民俗礼仪融入“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守住文化根脉。扩大公益文艺讲座受众面,增设鄞州区天城社区、江北区文教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两个活动联系点,采取“点单”服务方式举办讲座24场,较好提升了“一月一讲(评)”活动成效。此外,海曙区文联与辖区街道、学校合作,通过成立书法分会、书法学校等方式,培育书坛新秀,普及书法艺术。镇海区文联直接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策划,组织志愿者进驻礼堂,整理村史资料,编撰展陈文案。余姚市文联立足乡镇(街道)文联建成早、全覆盖优势,积极打造“一镇一品”文艺品牌,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效融合。
四、加强组织体系和文艺阵地建设,在履职能力上获得新提升
大力推进乡镇(街道)文联建设。在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全省第一个关于加强乡镇文联建设的意见,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借鉴建设经验。截至目前,已有120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文联组织,占比81%,慈溪、余姚、宁海、镇海、奉化、江北、象山7个区县(市)先后实现了全覆盖。
巩固发展文艺阵地。宁波美术馆办展53场次,自主策划展形式多样,外来引进展层次提高,受众近50万人次,社会效应进一步显现,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创产业12家试点美术馆,《贺友直晚年绘画艺术展》被部评为优秀展览项目。《文学港》杂志社顺利迁入市行政中心八号楼新址办公,办刊环境大有改善。高标准评选刊物年奖,发挥好微信平台推广作用,刊物影响力逐年扩大,近50篇稿件被国内知名选刊采用。宁波画院(宁波东钱湖摄影艺术交流中心)成功承办全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自主策划首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成立摄影联盟,创建写生创作基地,建立了院校合作机制,全年接待来访团队30余个、观众12万余人,成为服务文艺界和人民群众的又一重要阵地。发挥文艺之家功能作用,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议等各类活动40场次。与江北区合作创设“市文艺家协会活动中心”。指导文促会顺利换届。
完成网上文联基础建设。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新增网上展厅、空中剧院、本土评论、在线刊物等栏目,及时共享文艺成果。信息功能得到拓展,团体会员拥有独立主页,可自主发布信息,以更好地联络服务广大会员。建立了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数据库和个人主页,既方便实施更精准的服务管理,又为广大会员自我展示提供了平台。
各地文联在提升履职能力上措施到位、方式出新。如北仑区文联租用新楼安新家,面积过千平米,配有专门创作室、培训室和办公场地,满足下属协会和社团全部入驻。象山县文联做好“互联网+”文章,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艺政策、动态、作品等信息200余期,关注人数达5万余人,受到省文联主要领导好评。中行宁波分行文联、公安文联、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文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较好展现了员工风采,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五、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在文联自身建设上有了新加强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从严治党与文联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同考核,增强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性。健全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机关党建、工会、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组成员带头上党课,在学习教育中做好表率。机关党委牵头制订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督促落实各阶段重点任务。各支部作为学习教育的基本单位,通过组织党员开展自学、专题研讨、撰写笔记体会、认领微心愿、举办主题演讲等活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教育内容。
着力抓好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宁波市文联《主席团议事规则》《党组议事规则》,新出台《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大额资金管理办法》《劳务报酬发放管理办法》《关于协会财务管理制度的补充规定》等6项制度,并严格执行。接受市委巡视组巡视,对提出的问题即知即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流程,为机关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集中开展业务培训。联合山东大学举办第四期全市文艺界综合素养提升研修班,将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文联干部和文艺骨干纳入培训。举办以公文写作、会务礼仪、行政执行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干部培训班,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第四篇:宁波市文联、财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和经费使用办法》通知(2010修订)-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五篇: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
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队伍建设
为通州广电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的思考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队伍建设的强弱是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否能够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的一项大事,也是塑造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如何抓?我认为应该抓住第一要素:人才。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重点。离开了人才这个基本点,队伍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管理的约束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才尤为显得重要。作为区县级广播电视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怎样合理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一、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广播电视是融知识、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众传媒,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精品栏目的产生,收听(视)率的提高,节目内容的包装,视听效果的确保,取决于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真才实学的人才。且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 1
生存和发展。
1、广播电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些使命,就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
2、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近年来,伴随着通州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前进,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各项硬件条件不断改善,节目的制作能力与质量标准和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些都需大量的编导、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来加以保证。
3、广播电视在新闻媒介激烈的竞争中迫切需要人才。目前中央台、北京台及全国各省市级卫视等达到几百个,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如此,还有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间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的冲击更是非同小可。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只有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亮出自己的绝招,打出自己的王牌,才可以吸引受众。归跟到底就是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节目质量上下工夫,在打造栏目品牌上下工夫。因此,广播电视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急需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出一流的节目,产生一
流的效益,赢得一流的地位。
二、对当前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摸清底数,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在广泛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广播电视队伍结构组成,结合实际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规划方案包括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短期和阶段性目标、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重点、培养措施和奖励惩罚机制等。
(二)明确要求,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重点强化几种意识,即:
“喉舌”意识。“喉舌”是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要正确处理广播电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思想上明确宣传方向,在实践上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喉舌”意识。
发展意识。每一个广播电视工作者都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所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明确奋斗目标,探索发展之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服务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受众对媒介有了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这就打破了广播电视以前的“我播什么,你听(看)什么”的局面。迫使广播电视走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合实际,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受众市场的行情变化来改进
自己的宣传报道形式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务必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要明确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是受众,受众就是广播电视的上帝。要时时把受众放在心上,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报道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惟有此,才能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工作中的被动性,从而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旺盛生命力。
质量意识。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所在。受众的选择不会仅仅因为部门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来取舍,而主要是以节目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因此,要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避免浮躁,多出精品,创建名牌栏目,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以促使写出好稿子、办出好节目、播出好信号,从而以质量取胜。
奉献意识。首先要热爱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台前幕后,甘为无名英雄;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珍惜公众评价;再次,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纪律观念。
协作意识。广播电视较之于其他新闻媒介,更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多环节的事业。如一条新闻要经过记者的采拍、编辑的编排、制作的剪辑、播音员的配音、再到技术人员的发送,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播出效果。因此,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同时,还要求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人才的整体合力,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
法治意识。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法,知法、守法,将广播电视一切行为置于法治规定的运行轨道中,包括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特别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宣传等各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保护,减少无谓的麻烦。
(三)创设环境,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搭设良好的平台。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健康稳步发展。
1、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和氛围,树立依靠、培养、使用人才的“人才观”,激发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要把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像抓节目创优那样,像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等培养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培植并大力宣传各方面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舆论氛围,使人才受到进一步的鼓舞,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使得其他人员受到激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要建立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家“脱颖而出”,满足其成就感。广播电视部门是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密集的部门,相对而言,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首先要认真分析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及其兴趣、能力等方面特点,量才适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他们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要创造机会,为队伍建设搭台铺路。大胆培养和使用有思想、有专业、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进入关键岗位,主动压
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即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同时,要善于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与适度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3、形成一个规范的考核评价环境,强化队伍的进取心。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涌现出的人才予以一个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认定,是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环境,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要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如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细致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具体、指标明确,根据实际考核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灵活的激励、奖励机制
1、变革现行岗位设置,实事求是地科学定岗定编定员,实施人力成本核算,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薪金制,做到“以岗取薪,变岗变薪”,以真正实现奖勤罚懒。
2、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按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原则,对员工实行职级动态转换和职业阶梯制的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既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同时又不断催生新人的用人机制。
3、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增强各方面专业人才对本单位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