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时间:2019-05-13 10: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第一篇: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作者: 时间:2010年09月03日 信息来源:宁波日报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掀开宁波文明建设的历史画卷,自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启文明创建之旅,至新世纪以来投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列,抓创建促发展、抓创建惠民生已经深深铭刻于创建活动之中。宁波文明创建的持续深化和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首次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8月,市委又专门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决定,进一步展示了全市上下合力共建共享、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决心。从首次获牌、成功蝉联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充分说明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是利用这个载体,鼓励基层创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不断总结成功做法,加以制度规范,向持久深入要成效,开辟文明城市建设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站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新起点,全市进入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新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特点。从创建要求看,国家对文明城市的衡量标准在不断深化,从制度和机制完善上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成为文明创建的时代要求;从群众期盼看,丰富和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的诉求不断变化,以加快发展、创新管理和优化服务为重点,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文明创建的紧迫任务;从创建领域看,随着前些年创建工作点、线、面的逐步拓展,以均衡发展为根本、实现城乡统筹和整体推进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全新追求。这些情况表明,我市文明创建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把文明创建不断推向深入,探索长效机制、提高常态水平是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抓文明创建就是抓科学发展、抓城市建设、抓民生改善”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主线,坚持把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展开,把提升城乡文明发展水平作为紧迫的课题来破解,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作为基本的追求来落实,全面创新科学发展、城乡共创、市民参与、品牌带动和成果共享机制,以常态化的创建工作,取得长效化的创建成果。

一、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着力推动发展质量高端化

科学发展是现代城市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支撑。没有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有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我们争创“三连冠”,争当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首先就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标兵。近几年来,宁波着眼于建立“抓发展促创建、抓创建促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导向;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块状经济、港口经济、开放经济的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创新机制;特别是突出抓生态市建设体系构建,坚持“对标考核”,狠抓节能减排,形成了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机制。仅区域内热电厂建设改造脱硫装置,就投入了30多亿元,在增量提高的情况下,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

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全市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在全省生态建设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位,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宁波作为华东地区重化工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这些年来在产业高端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上取得了积极进展,靠的不是“一事一策、一时一举”的工作措施,而是“以制度来规范、以机制来支撑”的发展策略。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才能保持蓬勃活力和昂然生气。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产业联动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和生态环境约束机制,更好地让“谋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促增长、注意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二、创新城乡共创机制,着力推动文明创建均衡化

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文明均衡化,是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在前两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城乡共创”谋机制,既注重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农村文明创建机制,更注重城乡结对共创文明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与乡文明创建的互促共进。比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规范公共秩序,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火车南站以往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由于各部门单独执法,没有形成合力,整体管理水平始终难以提高,我们采取由海曙区综合执法的办法,解决以往城市管理中条块分割、相互扯皮的问题,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镇海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铝合金加工店占道经营、噪音扰民问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立铝合金集中加工点,实现经营活动与加工作业相分离,实现了城市管理水平和经营户利益双赢的局面。在农村文明创建方面,持续开展以“百千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和“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活动,加快实施农房“两改”,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在城乡共建方面,深化城乡结对共建、镇乡连片共建和村企互动共建活动,探索建立了合作型、帮扶型、互补型共建模式,推动文明创建从中心城区向城乡接合部及新城区、县(市)拓展,从重点部位向一般地带延伸。目前,市县两级各部门普遍以各种形式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有5000多家企业与2600多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对子,城乡文明共建发展势头良好。实践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整体谋划,建管并举,抓建设促管理,抓城市带农村,以城乡文明的整体提升推进文明创建的融合发展。

三、创新市民参与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活动群众化

群众性实践是文明创建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市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提高市民素质、激发其创建热情,又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创建内涵,着力形成以市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以“全民读书月”、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为重点的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点活动,崇尚志愿服务等文明风尚,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涌现了“火海救儿童的英雄”徐义胜、“无偿捐肝救女童”的林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丽彩、扶贫支教严意娜等一批道德模范。不断拓展市民参与平台,率先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创建测评工作中;积极开展新老宁波人共建活动,广泛推行基层“和谐促进会”、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等新老宁波人相互融入、相互包容的成功做法,引导400万名外来人口自觉投身到文明创建活动中,使全体市民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体、主角、主人。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文明城市创建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品牌带动机制,着力推动创建工作精品化

文明品牌是文明城市的特质和灵魂,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品牌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区域的文明创建。在前两轮文明创建中,宁波市大力实施文明创建“精品工程”,推进“爱心城市”、公共服务、志愿行动等“文明宁波”的一系列品牌固化为城市特质。在“爱心城市”品牌打造上,深化了万人助学、对口帮扶、赈灾援建、扶残助残和慈善一日捐等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相互关爱、共建和谐社会的情感,“爱心宁波”这一品牌已经深入到宁波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为宁波文明创建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我市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10年来,全市两级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善款达20.33亿元,受助人数达到82.6万人次;2006年启动“万人助学”活动来,每年约有10万市民自发为对口扶贫地区及本地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在公共服务品牌创新上,丰富拓展81890公共服务平台、3561服务班、夏慧星车队等传统品牌的内涵和生命力,以此激发更多的窗口单位探索创新公共服务实践,呈现了行业文明联建的良好格局。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通过“窗口共建、信息共享、产业共推、效益共创”,塑造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文明服务品牌。在志愿者行动品牌培育上,通过组建全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和管理制度,不仅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到2009年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2%;而且带动了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针对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我市依托广大社区,组建了100余所“四点钟学校”,聘请一批包括退休教师等“五老”志愿者,为小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服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针对现代社会节奏快、“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宁波各级志愿者组织发动了3万名志愿服务者(义工)为“空巢老人”提供安全巡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等个性化服务,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及市级各文明单位自发捐款,逐渐形成了有序运转、良好循环的长效服务机制,目前全市约有6000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政府或村集体的购买服务,约2万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服务,“空巢老人”独居不独、空巢不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实践表明,以文明品牌带动文明创建,既是保持创建活动长久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文明城市创建走精品化、个性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五、创新成果共享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成果普惠化

让全体市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创建成果,是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六大民生工程”,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社保共享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和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推行2年多来,受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欢迎,已有70.5万人参保。大力实施文化共享计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持续开展以“万场电影千场戏”、“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向农村基层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目前全市100%乡镇建有文化站,其中省市两级“东海明珠”达到84%,90%以上农村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村落文化宫占45%。大力实施平安共享计划,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医患矛盾处理难的实际,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第三方处理模式”的“宁波解法”,医患纠纷双方可找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论理,并向保险公司索赔。截至2010年2月底,我市共建立9个专业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医疗纠纷1322起,协商调处终结1020起。实践表明,文明创建必须围绕城乡民生改善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建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科学发展无止境,文明创建工作亦无止境。我们庆贺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因为她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时代风韵;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因为她是全市上下和衷共济、继往开来这种创业创新精神的时代传承;我们追求文明创建常态化和文明成果普惠化,因为她是宁波向国际先进城市学习追赶的时代要求。让我们进一步行动起来,以争创“三连冠”为契机,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常态创建,把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明港城,建设成为让宁波人民满意的城市、让宁波人民幸福的城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篇:《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1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 1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2020 年第 16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11 月 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并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六个主要方面,对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作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讲话还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行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现在,各种经济学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这不仅有力回击了当前经济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也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人民的需求变化的及时回应,也凸显了对人民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能力满足需求变化,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的信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起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了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所以,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回答新时代课题的政治经济学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2020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即将进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建设和发展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直面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必须思考

和回答新时代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必须持续推进源于实践的理论创新。而这一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创造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做黑板上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开放包容的政治经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根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能丢。

当前的世界经济大潮风云变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开拓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三篇: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手段:

课堂讲述。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案例分析。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学习有许多新特点:从学习目的上看,既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要了解专业发展并时刻洞察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学开设课程多,一般为三四十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高;从学习方法上看,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讲解是提纲挈领式的,往往只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介绍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较多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习管理上看,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比较大,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和钻研学问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只是把学生领进门,具体内容的组织、巩固、吸收等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安排,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活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生活方式上,入大学后是集体生活,住集体宿舍,凡事要靠自己安排处理;生活习惯上,饮食方面存在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发生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也有所不同;生活范围上,进入大学则如闯进“大世界”,生活视野大大开拓,宽松的环境将大学生推入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时空中,要想将学习、生活、保健等都安排得很满意,就必须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诸多因素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大学尽管学习内容很多,但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能够体验到以前从未有过的“自由”。

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大学强调间接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大学规章制度一般比较健全,学校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施加影响,进行规范。老师、学生的接触远不如中学那么频繁,因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进人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要求大学生独立地、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社会化要求急速提高,但由于家庭中的中心角色和中学里受人关注的地位消失了,加之集体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因此,十分需要同学们的相互宽容、理解以及彼此适应。

较为激烈的相互竞争。大学里竞争更为激烈。大学校园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同学之间不仅在学习上相互竞争,在能力、交际等其他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竞争关系。许多同学发现,要想在高手云集的大学群体中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从而明显地感觉到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失落感。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生活的独立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家长承包式”、“教师保姆式”生活方式 2 中走出来。一个不会生活、缺乏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大学新生必须尽快重新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2、摸索大学学习方法

长期形成的“填鸭式”被动学习的方法惯性很大,使得许多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学习方法的自主性特点。这种不适应最容易使他们产生情绪波动与自我评价的偏差。因此,摸索适应大学时期学习的方法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面对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如何建立起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把握交往的机会,学习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交往双方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态度。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在交往中改善人际关系。

4、科学运筹时间

首先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凡事从现在做起,不仅重视整块时间,而且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其次要制订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计划。

5、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的吃、穿、用等都要靠自己安排,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消费开支,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收入来计划支出,即量入为出;要形成适度消费意识,厉行节约.不作挥霍父母辛勤劳动所得的不光彩的寄生虫。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l、树立学习是生存发展的前提理念 学习理念是关于学习的理性认识,是对于学习特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席卷全球。大学牛能否适应潮流,自我成才,融入时代,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树立学习是生存发展前提的新理念,也就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途径,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字面意义上讲,终身学习就是指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观要求 人们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并从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从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生,从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所有人终生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

四、培养优良学风

1、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是优良学风的前提

所谓认真求实,就是在学习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不轻信、不马虎,以事实为根据。科学最讲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

2、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优良学风的基础

所谓勤奋刻苦,就是指在学习中争分夺秒、发奋用功、锲而不舍、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勇敢拼搏、不断攀登的顽强精神。

3、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是优良学风的要求

所谓虚心踏实,就是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不慕虚名,要不断求取新知识,要踏踏实实,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

4、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是优良学风的关键

培养科学严谨的方法,就是认真借鉴吸收古人的和别人的、文本上的和实践中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反复切磋琢磨,逐步体验探索,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5、勇于创新的学习品格是优良学风的归宿

所谓勇于创新,就是指在学习中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敢于提出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一)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l、“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五点希望”,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此要坚持和实践“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 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当代大学生成才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思想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内容。

第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当代人才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为底蕴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无国界,文化必交流,善于学习和吸收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以注重专长、专博结合、勇于实践为基础的能力素质。跨世纪人才必须是通晓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专才”,这样他的社会贡献才会更突出。同时,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高度分解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又要求人才必须拥有“博”,即必须是涉猎多学科、多领域、博采众长的“全才”和“通才”,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五,以健康体魄、不畏艰难险阻为支柱的身体素质。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第六,以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为主流的心理素质。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有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二是乐观向上的情感。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离开了创新,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古今中外,有出息、有作为的民族.永远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五千年 5 的优秀文化之所以延绵不断,奔腾向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代代批判继承,代代创新发展。

2、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我们行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出的一条起码的要求,也是确保社会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3、具有强烈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也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面对竞争的同时,合作必不可少。大学生要树立合作精神。

4、具有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法治、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法治、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要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模范。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同学们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 6 水平。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难得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做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们党有关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并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有其历史必然性,意义极为重大。中央宣传部从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1、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2、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 7 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现行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所以它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于内在精神上相通相融。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属性

荣辱观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尺度,即对履行道德行为的褒奖和不遵守道德要求的谴责;另一方面,是指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即在良心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的意向。简言之,荣辱观包括对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所作出的社会客观评价和本人主观意向。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客观方面看,社会评价通过舆论和习俗对某种行为予以褒奖或谴责,荣辱体现为社会对公民的德行作出赞赏、对恶行作出谴责。这是评价公民行为的社会尺度,即荣辱的客观基础。从主观方面看,荣辱是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它使人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宁愿自我牺牲,也要保持尊严、荣誉和人格,而不做可耻、毁誉和损害人格的行为。人们意识中的荣辱意向,即是对社会评价的主观感受或自我评价。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1、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我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 8 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公民要坚持勤奋学习,英勇劳动,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正确行为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观念,真正成长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对每个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 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同学们只有摆正“德”和“才”的关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 10 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注重知行统一。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第四篇: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 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锤炼与提升)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3.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第一生活现象的更新

第二生活问题的更新

第三科学技术的更新

第四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五社会关系的更新

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生活,保持时代性,是对本课程教学的挑战。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1.学生需要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的教学氛围。

2.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并不一定等于教学的高效益。

3.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1.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2.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3.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四: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1.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2.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

3.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第五篇: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什么?有什么?进入大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先来认识大学。

(一)大学的内涵

1.大学有大文化底蕴

大学能够为她的学子提供足够的知识,充足的资源,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大学能够提供给学子一种信念,一种伴随一生的信念,并锤炼其意志品质。象关君蔚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大学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良师是一种文化的支撑者、缔造者、拓展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竺可桢

北京林业大学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和科技部部长在内的两院院士12名,院 士们是北林大的最优秀校友代表,更是国家的珍贵人才和宝贵财富。

3.大学有大学生

“大学生”一词最早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如饥似渴刻苦学习的人”。大学的灵魂是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

(二)大学生活的新变化

首先是角色的变化,与中学相比,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从在家对父母的依赖向独立发展,从社会舞台的配角转向主角,从对社会承担责任少到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次

1.学习要求的变化

进入大学后,普遍感觉到与中学学习的不同,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上。

建议:1,处理好学习与社团、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娱乐的关系。2,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从小到大。3,学会科学的管理时间,在重要的时间里做重要的事情。4,多与老师,学长们沟通。

创造性:与中学不同,大学的专业性强,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大学学习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建议:1,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如:讲座、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资料 1

和掌握信息。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活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可能造成的影响:1,自我评价失调;2,学习压力增大;3,失落感产生;4,孤独压抑

建议:1,互相关心,加强理解,可以聊一聊自己的过去,生活习惯等。2,努力适应,求同存异,多一些宽容。3,真诚交往。

3.社会活动的变化

进入大学后,社会活动明显增加,班团、学生会、各种组织,还有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多而且也是必修课。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适应新环境:

(一)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二)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三)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一)自主学习的理念

主动、有主见的学习,改变被动、盲从的学习;

自我管理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方法,何时学——时间,学什么——内容,何处学——地点,和谁学——学习伙伴”。

培养自我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视野。梯形和网形。

(二)全面学习的理念

学会求知是指学会掌握终身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处理、选择、管理信息,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精神。

学会做事是指在学习工作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为适应环境变化打下基础。

学会共处是指学会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分享和合作;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化解矛盾,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会做人是指会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为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三)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新成果的学习。

首先,打好基本功,这是创新的基础,王选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是不

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其次,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创新思维

例子:《司马光砸缸》——倒过来想、《从一道智力题想起——排除自设》、《——餐巾纸的发明——逆向思维》(何名申著:《创新思维修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四)终生学习的理念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在大学里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培养优良学风

学风,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治学方法和学习风气的总和。

学风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它包括学习目的、态度、纪律、方法、风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

勤奋、求实、严谨、创新。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要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认清自身的责任,作时代的先锋。

1、大学生面临的机遇

第一,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在“延缓偿付期”。“延缓偿付期”原指战争或天灾等非常时期,为防止金融危机引起银行倒闭,政府在一定期间内停止债券、债务清账。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森借用这一术语,给青年期下定义,青年因其特殊性,他们处在社会的延缓偿付期。因为尽管他们在生理上已表现出成熟,但社会还延缓让他们履行成人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是大学生的机遇期。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舞台;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人才。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软科学、有关环保的技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为大学生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2.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未来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将人类社会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来自土地、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工业经济时代:竞争优势决定于资本、工程技术和劳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源自更新和提高知识;

• 经济竞争---中美的贸易战、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产品的低附加植 “西化”和”分化”

文化渗透---休闲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这些文化的背后各自代表 着西方的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怎样与国家一起应对这些挑战?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怎样想?是有我的责任,还是它离我太远。江泽民说:“树立什么理想,学到什么知识,具有什么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思考一下,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4)来自人的挑战

他人——学习、就业、升迁等;自我——认识自我,重新定位,确定目标,寻求发展。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在下列人中如何选材?

有才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有德

王守仁(1472-1528),自号阳明子,明山阴人,生于余姚。王守仁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提出“知行合一”观,倡导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的重要性。心学 的最终完成是“致良知”说。这对破除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强调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 的统一。

(四)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总之,是提高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是“softpower”的中文译名,也译为“软权力”,最初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软的要素所谓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一章)

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上)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二章)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四、五、六)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六、七、八)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要坚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

(二)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重点,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讲解课程含义。思想——认识,与政治有关的思想问题.如:理想、信念、人生观、为谁学习、为谁服务等问题。道德——规范、原则、核心。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水平的过程。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帮助同学们正确面对“立德”和“树人”的问题;

(二)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要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要坚持“知”“行”统一

每日四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选自《陶行知》文集

人才标准: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未来四大通行证:

Iearntoknow——

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Iearntodo——

首先是学会生存,即掌握自己命运、具有适应环境变化、求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包括想象、思考、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具有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Iearntobemen——

具有高尚道德精神的新人。

Iearntolivetogether——

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下载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拓思想解放新境界 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开拓思想解放新境界 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2月27日,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举行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区统一战线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

    太原市明年(2014)城市建设“大动作”不断

    太原市明年(2014)城市建设“大动作”不断1 长风街成“前车之鉴” 2000年建好的长风街,当时称为“世纪大道”,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最拥堵的道路之一。如何保证规划的前瞻......

    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讲稿

    第一讲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生化环境的变化 中学时,多数同学吃住在家,生活由父母安排,自己只要按他们的安排行动就行了。进入大学以后,离开了父母和家乡,生活要由自己安排......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全文5篇]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的:通过绪论的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教案)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章节与课题: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学习,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细节构筑理想理想开拓境界

    细节构筑理想理想开拓尽境界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报告 自从咱们学校尽行高效课堂的改革实践以来,相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位老师: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怎样的课......

    不断开拓奋进的文艺界

    关于申请承办上海音乐学院贵州考级工作的申 请 报 告上海音乐学院社教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省文联党组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

    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焉荣竹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