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模版)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可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培植出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二是村企联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三是投资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幼儿园、文化站、卫生室,资助农户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是科技驱动。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五是服务拉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办培训班、创建快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带领或引导农民闯市场、发家致富。六是外向牵动。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可以开辟国际市场,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往来引导农民走出国门。
四、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思考
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实践“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抢抓发展机遇的明智举措。在具体行为上,我们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面向实际,量力而行。能带一个村就带一个村,能发展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产业,各展其长,不贪大求洋。二是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三是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刁汊湖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化的发展和新渔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新思路,推进刁汊湖渔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早日使刁汊湖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和产业化的关系上,我们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
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
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可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培植出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二是村企联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
三是投资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幼儿园、文化站、卫生室,资助农户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是科技驱动。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是服务拉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办培训班、创建快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带领或引导农民闯市场、发家致富。
六是外向牵动。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可以开辟国际市场,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往来引导农民走出国门。
四、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思考
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实践“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抢抓发展机遇的明智举措。在具体行为上,我们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面向实际,量力而行。能带一个村就带一个村,能发展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产业,各展其长,不贪大求洋。
二是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我国农村 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
我是一个在河南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农村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距离大家所期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相差甚远。农村的路变宽了,房子也宽敞明亮了。但路上的汽车还不是太多,屋子里的家具也不是太齐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优势呢?
新农村建设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资料显示,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使一些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一些农村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都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描写农村生活,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电视节目繁多,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但是农民很难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书籍。农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加之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此外,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表现。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有助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花会灯谜、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征文、体育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发动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群众广泛参与,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这些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村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展示活动和申报建立特色文化村活动,对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展示新农村农民新形象、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提高农民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场所、设施等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拉动农村文化产业。从市场发展来看,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如“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队”、“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发展健康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往往聚集优势文化资源,力促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在一些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形成了自觉的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总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宝贵途径。
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将实现居住统一化,集中化。这给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农业产业化在发展带来资本。另外,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将农村农作物等资源就近加工生产,即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新农村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1.制度创新优势
这是指农村社会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制度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刀,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大多数缺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一万面不利于甚至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社会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余地很大。农村社会可以通过对低效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完善市场体系,健全保证农村经济有序运行的法律制度。进行土地制匣中的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以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对农村大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
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制度 新与城市企业制度模式接轨。改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革投资制度,吸引更多的中外投资和本外地投资。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保障事业的发
展,缩小城乡差距。
2.人力资源优势
这是指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产
业,主要依靠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多数情况下技术要求也不高。农村社会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先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然后再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几乎是依靠没有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的.农民这一主要的劳动力生产要素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落后,没有改进新的生产要素。投资者之所以不到农村去投资,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太低,跟不上投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如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激活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就可以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规模扩张优势
这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生产和投资达到规模经济之前是边际收益递增,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是边际收益递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相对小。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规模非常小,有的农村地
区几乎没有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非农产业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所以通过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投资,改变非农产业以家户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形成联合型企业发展模
式,建立更多的非农工作场所,那么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将加速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4.加快技术进步优势
从技术层面来讲.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技术进步最根本、最重要。这是因为:没有技术进步,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积累的意愿就
会下降。就不会始终有一个高的资本积累;没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不能高级化,产品就不能升级换代。因此,要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只需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多大。当前我国农村技术水平很低,可以用 技术原始 来形容。农村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投资报酬递减,从而就没有农村内生资本或外来资本较高的积累。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农村技术的落后导致农
村产业结构就不能高级化,产品就不能升级换代,无法形成位次较好的产品。那么该地区经济就没有强的竞争力。所以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落后
农村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落后的传统农业状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农村可以从发达国家或发达繁荣的城市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大量的现代非农工作场所,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依靠技术的进步实现农村生产的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加强农村经济实力。
5.经济结构变动优势
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增长的结构变动效益,能够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追赶上城市经济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低。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力量,农村非农产业收入还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因而我国农村有经济结构变动优化升级,快速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所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我国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
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优势及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0
新农村建设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刁汊湖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化的发展和新渔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新思路,推进刁汊湖渔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早日使刁汊湖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和产业化的关系上,我们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
(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
(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
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
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
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可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培植出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
二是村企联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
三是投资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幼儿园、文化站、卫生室,资助农户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四是科技驱动。龙头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是服务拉动。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办培训班、创建快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带领或引导农民闯市场、发家致富。
六是外向牵动。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可以开辟国际市场,在国外建基地、办工厂,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往来引导农民走出国门。
四、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思考
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实践“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抢抓发展机遇的明智举措。在具体行为上,我们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面向实际,量力而行。能带一个村就带一个村,能发展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产业,各展其长,不贪大求洋。
二是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
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意义
-----浙江省义乌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及成就
由于父母在浙江义乌工作,每年的寒暑假,我都是在那里度过的,目睹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深刻的了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浙江省义乌市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跨入新世纪以来,义乌市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坚实地迈出以城带乡、城乡和谐的发展步伐。“城里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不复存在,整个农村面貌一新。
1、兴商强农,贸工联动,促进农业企业化。义乌市党委、政府都把培育小商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作为义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中心任务来抓,推行以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政策,大力发展与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制造业,促进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升级。到目前为止,发展了20多个具有世界市场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产业,其中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化妆品、工艺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占全国30%以上。小商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和间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100万个,促进了义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义乌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得到落实,其公共财政开始投向“三农”。同时,义乌还大力实施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如道路、饮水、安居工程及环境卫生等工程建设。其中公路交通就投入14460万元,饮水工程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异地奔小康的安居工程每年投入500多万元,镇、村垃圾处理投入3600多万元。此外,还投入774万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行政基础。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安心奔小康。义乌建立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及医疗求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2003年以来,市财政总计已经投入资金7亿多元,用于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用水改造等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在2005年,市财政为保险支付基金3100万元。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提高到140元/月,城镇的标准提高到260元/月,财政为此支出经费1100万元,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
4.加强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2001-2005年,市预算内财政拨款从1.8亿元递增至4.2亿元,同时每年还有预算外资金2亿元用来投入教育基建,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器具在省内和国内都达到先进水平。2004年投入146万元专项资金,改造了全市348个卫生室,为农民创造了很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同时,义乌在着力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疾病的防控。农村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也很快。全市新辟了70多万平方米的室内外文体活动场地,公众化的农村文化设施网络在逐步形成。2005年,义乌积极开展以社会礼仪、市场礼仪、场馆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
仪为重点的道德教育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义乌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给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榜样,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国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义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我国其他农村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众人拾材火焰高”,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全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