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读书笔记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读书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至今(2012年)已经走过了六十余载,然而,对于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来说,这段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快速,其中却也包含了不少挫折与弯路。《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一书主要由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武力独著,本书深刻而简要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并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党的关系的见解与启发,全书简明扼要,对于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与党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观点与凭据。同时,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国民经济的执政经验,还在于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有关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认识和实践,来诠释中华人民共和国57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温故知新,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和展望明天,这是本书的出发点,也是本书的目的。
本书研究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949年-2006年,第一项内容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历程的简单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尽管彻底的民主革命为现代化扫除了中国大陆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障碍,却不能扫除中国的贫穷落后、人均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
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57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新中国1949~2006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为分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我国是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社会变革目标,千方百计地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当1956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发现事与愿违,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优越性。在第二个时期,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我国又开始从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过渡。可以说,57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就经济体制的演变而言,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书研究的第二个内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建国以后,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概括地说,57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型的、以追求经济独立、高速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的道路。而57年来的经济体制变迁,也基本上是受上述的政府权威和三个目标所制约的。换句话说,57年来,我国基本上是实行着“赶
超型”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书中对这部分主要分中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初步探索,1978年以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转变三部分展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与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上面三部分发展做线,深刻阐述了在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共产党所起到的重要领导作用。由此,自1978年以后,邓小平提出的从改革入手,推动发展战略的转变对过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校正,它在传统体制造成的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导致了80年代需求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其中尤以获得自主权的农民发挥的作用最大,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毛泽东始终追求而没有实现的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进行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而且为城市的改革和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成功的榜样和充足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公社的取消,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引进外资,使得工业化中的投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政府的角色也逐渐由唯一决策和实施者向领导和协调者转变。特别是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不仅国有经济的改革在1997年以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民营经济也快速成长,在“十五”期间,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多种经济成分保存发展的格局,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也在2001年加入WTO后加速,特别是2003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和办法更为明确具体。
书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围绕执政的历史经验的历史总结来展开。回顾新中国五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既有令人振奋的辉煌,也有叫人痛惜的失误。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吸取,以提高执政能力。书中阐述了一下几个观点与总结:社会主义观念和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握历史契机的关键;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符合中国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至此,全书以时间为轴,条理清晰地论证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即,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 讲座听后感
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 听后感
5月22日,3408人头攒动,6点刚过早已爆满,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陈丽娇老师从新中国6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年的发展成就两个方面出发为我们讲授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讲座。
第一个方面,她提到1840~2050的这200多年里,华夏子孙始终在为实现民族统一,国家富强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这200多年又可分为两段,前100年即1840~1949年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生存问题,实现民族解放。后100年即1949~2050年,在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60年历史过程中有两件大事:前30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30年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首先来谈谈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为政体,以统一的多民族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国家的结构形式,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党的立国之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其中多处有别于苏共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没有给新中国带来来自国际世界预料中的失败,反而进一步推动新中国又快又好地全面发展,此处足见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再看新中国几次重要的经济改革。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革命使我们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毛泽东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我们能很清楚地从他们的话里提取出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新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推行的正确有效的经济制度改革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新中国从1978年到党的十六大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努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战略经济方针。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了体制发展的源泉。
第二个方面,从新中国建立到6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五个主要方面的转变。分别是从积贫积弱向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大国的转变;从被动的门户开放向主动的全方位开放的转变;人民生活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转变;从弱国外交向大国外交的转变。经济总量从2007年的世界第4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再到2010年的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科技实力从2000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军事实力超过传统强国俄罗斯跃居第2位;经济实力更是从195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7位;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外资吸引国并拥有近3万亿的外汇储备。诚然,随着中国经济在最近30年的不断高速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地位持续升高。这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作一个假想敌,世界更是出现了以《中国不高兴》为代表的中国引领世界的论调。因为中国确实有自己傲人的资本,方方面面的数据显示中国如今的确有能力被称作“世界一极”,不过这并不是中国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想要看到。况且这些总体数据在我国13亿人口总数的现实之下显得也异常无力,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国家的总量大了,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的人均数据好了;即使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出口制造大国,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是出口制造强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认真务实的心态,继续谋求发展,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各自的绵薄之力。
最后陈老师重申了我们要正确认识新中国的这60年发展。它是具有开拓性,同时具有复杂性的,因为前进、问题和发展、矛盾共存。矛盾主要体现在分配、民生、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我们要本着科学发展和共享原则极力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再者,它具有关联性,在理论上与现实紧密联系。
新加坡联合公报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言论:“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改变世界。”我坚信真的有一天,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会
越走会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
第三篇: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八回馈社会,共生发展
煤炭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公司会在正确认识、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我公司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以多种方式反哺社会,例如持续开展并稳步推进抗震救灾、扶贫助困、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活动。履行责任,回馈社会,共生发展。
1、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能源保障
“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石油加工,水泥,化学原料五大行业上,加上一些燃煤发电工程和众多煤化工项目的相继启动,煤炭需求将持续增大,我公司在资源整合后,会扩大公司规模和人力资源队伍,将会采取和力争研发出新的高端技术,高效、绿色、安全开采,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证。
2、依法纳税,遵章守法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公司定会执行自己的法律责任,依法纳税,不逃税、不漏税,积极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公司资源整合后保守估计,预计三阶段每年缴纳税款分别为流转税税收1448万元,所得税2112万元;流转税税收2896万元,所得税4224万元;流转税税收10860万元,所得税15840万元。按照乌鲁木齐县政策规定,三阶段每年上缴费用分别为800万元、1600万元和6000万元。这将会使当地政府合理分配资金用于建设当地经济的发展。
3、实现安全生产
正确认识和把握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保证安全生产,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坚持“装备、管理、培训”三并重原则,在矿井安全管理、机械化程度及员工综合素质上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针对瓦斯、冲击地压、自然发火等重大自然灾害,加大技术攻关,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综合防治措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打造安全高效矿井。
4、实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加大改善员工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额投资力度,改善恶劣的生产条件,复杂的员工结构,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产安全系数。承担起实现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体社会责任,推行科学民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依法参加并按时按标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关心员工的生活困难和身心健康;创建和谐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5、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生产经营计划中考虑环境因素,资助社会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在企业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支持员工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对供应商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制定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制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办法,制定开采回填,与覆盖植被制度。在保正安全,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机械化的高效开采,绿色开采,安全开采。
6、兼顾地方建设,提供就业机会
我公司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矿区资源整合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需要招聘很多劳动力,我们会积极完善延伸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们会首先考虑从附近的居民中选取合适人选,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并提供一切安全
保障后上岗,这将会促进附近居民的就业,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7、兼顾地方建设,解决生活难题
(1)鉴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矿区许多居民还没有自来水,生产和生活用水取自天然水体,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加上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经常出现饮水困难现象,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我公司将会为矿区附近居民免费接装自来水,对无电的居民安装居民用电设备。(2)鉴于当地气候的变化,我公司愿意为附近居民提供冬季集体供暖,免费用煤服务,并针对的向居民提供家用电器等设施。(3)鉴于乌鲁木齐县现阶段对牧民固定居住点的建设水平,为支持地方政府和提高矿区周边牧民生活水平,规划为矿区内固定居民点按每户无偿提供5000元安置建设费。
8、兼顾地方建设,改善服务机构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对企业所在地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工作力量。具体规划如下:(1)为方便周边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为了减少有害气体污染,我们将会加大对道路建设的犹如,反哺当地居民,投资硬化路面,发展交通,同时还配备小型洒水车一辆,用以降尘、净化空气(2)为了使附近居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我们将会投资给当地的教育机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更换新的桌椅,引进新的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水平,资助社会贫困大学生,奖励职工子女,奖励优秀教师,并对当地的学龄儿童免学杂费和对能够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等。(3)为了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让居民放心、方便看病,养病,我们将会投资于当地的医疗机构,完善医疗设施,促进医疗制度的改革,提高医疗水平。并对大病,重病的居民另外提供生活补贴,以保障患病家庭的正常生活
9、兼顾地方建设,配合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乌鲁木齐县属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极端气候的出现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的加大,必然会对区域地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公司愿意出资出力,配合政府的各项灾害防治工作,及时排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
10、为了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我公司会投资于附近居民的小区建设。修建主题公园,安装健身器材,安装路灯和监控设施等以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组织职工家属和居民参加一些教育性的讲座和活动,或者旅游,丰富人生阅历。今后公司还要在信息、技术、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附近村的帮扶力度。公司还加强与帮扶村的指导和联系,相关负责人经常深入帮扶村,及时了解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九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整合后,我公司将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有关规定,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各煤矿将坚持高效开采、绿色开采、安全开采、打造绿色矿山的建矿思路,在矿井建设的同时绿化矿山,美化环境,使矿井的升级改造融入崭新的发展理念。
(1)矿区绿化
将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恢复地貌,进行绿化的精神,在已恢复的地貌上进行植树绿化,在矿区道路两旁、生活区、办公区以及矿区范围的其他空闲地,因地制宜地植树和植草,例如场内、外道路两侧分别选择油松和杨树进行绿化,并实现绿化覆盖率100%。为确保和巩固绿化成果,把管护责任的落实放在了前位,实行“三包”责任制,即包种、包活、包管护,加强绿化生态建设,在全公司形成植绿、护绿、爱绿的文明新风,建立了绿化管护的长效机制。
(2)矿山废水治理
板房沟矿区煤层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矿区涌水量不大。矿山产品为原煤,不见洗煤厂,生
产污水也很少。因此,针对矿区的生活和生产污水修建排洪渠,解决了矿区的排水问题。
(3)煤矸石及其他剥离废石的管理
选择合适的场地,建立规范的废石堆放场,结合环境治理和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探讨煤矸石、废石的利用途径,使矿山固体废物尽量资源化、减量化。对于暂时没有利用的废石和煤矸石做好防尘及其他安全防护工作,建立了一座可储存原煤的大型筒仓,有效遏制煤尘飞扬。煤矸石和废石的利用,除用于回填矿坑外,还可以用来修筑道路和一般建筑用石料,煤矸石现在开发出了发电、制砖等用途。我公司准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矿山正常生产后,研究适合本矿山实际的废石和煤矸石利用途径。
(4)噪声污染的治理
首先从工艺设计及设备选型上加以控制,造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低噪声型号的设备,采用有利于控制噪声的工艺流程,其次对噪声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再者在煤田中心区域建造远程风井,治理噪声污染。
(5)采区扬尘和粉尘管理
建立了一座可储存原煤的大型筒仓,有效遏制煤尘飞扬,力争实现了“产煤不见煤”的煤矿新形象。为治理有害气体污染,我公司采取的措施是硬化路面,同时还配备小型洒水车一辆,用以降尘、净化空气。运煤车两加盖篷布,严禁汽车超载,定时对运煤车、矿区道路洒水降尘;配备专门人员清扫路面煤渣,实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同时在生产的各环节设灭火、洒水,洒水装置。
(6)露采台阶的维护和治理:将露采剥离熟土集中堆放保存,留待露采台阶绿化恢复使用。在露采下行到一定阶段,对已踩空的台阶做好边坡维护,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覆土,植被恢复,避免岩层长期裸露影响环境。
(7)我公司会增设环境保护办公室管理科,其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矿的环境 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组织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对环保工作和基本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做好环境统计,以推动本矿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8)在设计开采中,凡有村庄及生产、生活建筑物及设施处设保安煤柱,尽量使地面建筑、设施不受破坏。加强地面巡视工作,除对裂缝,沉陷及时平整填充外,此时可采取临时复垦,待全部开采完后最终土地复垦,对地表采取堵截疏排或改造等措施,避免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
(9)对复垦后的土地除了种植植物外,我公司还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对复垦后的土地增设灌溉和排水沟渠等配套设施,力争让荒山空地变身为肥沃的田地,让煤业矿区及周边区域将实现:改善小气候、减尘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
十 公司发展步骤及阶段工作安排
在对我公司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后,制定了符合我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总体战略是公司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质、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十六字方针,实施归核战略。以煤炭资源开采为基础,打造煤-电-化一体化增值产业链,以资本经营为手段,以产业经营为基础,以资源与控制为核心,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用煤炭产品为龙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将公司建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力争以公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首先完善本安体系,确保安全发展
增强全面本质安全发展意识,实现我公司由生产安全向全方位、全景式、立体交叉安全模式的转变,构建起政治、经济、上产三大本安体系,实现安全发展
(2)抓好项目开发,推动产业发展
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战略性,推进项目布局优化调整;强调持续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显价值性,推进技术结构优化调整;着眼竞争性,推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关注支撑性,推进企业人才结构调整;注重保障性,推进管理组织流程优化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注重经济增速向注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不断拉长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铁路等相关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实施人才工程,集聚人才优势
实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保证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和完善人才的招聘引进、管理考核、激励和淘汰机制,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实施技能操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深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明星展示、高技能人才选拔等活动,推进技能操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4)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围绕煤炭、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整合、优化和配置科研资源,实施科技创新专业化管理,并注重发挥企业整体研发优势,加强关键性技术攻关,认真落实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攻关项目。力争煤化工生产装备及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集群,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在炭基材料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6)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战略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科学配置资源,强调持续改进,实现管理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信息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水平,形成规范、顺畅、高效的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流程和机制,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并形成合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的准确度和执行效果。
(7)建立符合企业发展,反映企业特色、为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本公司煤矿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企业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对鑫源在这个阶段初步恢复被损坏环境,对从前遗留下来的废弃采坑、矿洞,破坏的草场进行治理,对废弃物进行清理填埋工作;初步完善公司安全技术和安全体系;对公司的项目进行初步整体考虑,挑选出重点项目;初步完成一些先进设施的配备;健全和完善人才的招聘引进、管理考核、激励和淘汰机制,扩大集团公司人才队伍总量;对产业结构进行初步调整,建立符合本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制度;建立企业发展战略。这
第二阶段:对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基本处理完毕,绿化覆盖率有所上升调整和优化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结构,创新型,专门人才比重上升,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主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完善企业文化,通过宣传。培训,学习让每个员工了解公司战略,并执行公司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确立,应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构建主业突出、应变自如、适应形势变化的战略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对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全部处理完毕,使绿化率达到100%;提高集团人才队伍整整体素质;使第一主业为公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创新,永无止境
地追求,杜绝一切浪费,提升全员效率。
第四篇:三峡工程与宜昌经济发展研究
三峡工程与宜昌经济发展研究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528
摘 要:宜昌地处中部六省正中心,地理位置极其突出,再加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落户本地,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的地位提升,从改革开放至今,宜昌的经济成效显著,本文对其原因做了适当分析.关键词: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地域优势
宜昌地域特殊,处于鄂西南的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再加上起较大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特别是1993年落户宜昌的举世注目的世界级水电项目三峡工程的破土动工给宜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本地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给当地经济贡献了较大份额,由于宜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省域副中心的不二选择,这就更加快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升级,经济辐射更广,前途光明。
研究宜昌经济有其必要性:(1)宜昌处于鄂西南的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比较明显;(2)宜昌经济有较大优势;除了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宜昌还有它的资源优势,包括交通、水电、旅游、矿产、科技等。在宜昌,省以上科研机构就有5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业服务中心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形成了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具备区域中心科技实力;(3)三峡工程给宜昌带来诸多影响,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宜昌经济核心经济竞争力;(4)宜昌要创建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研究宜昌经济还有其可行性:(1)宜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数据统计分析,例如地方财政收支及其指数分析,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分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数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分析等等;
(2)宜昌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比如长期以来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导致长期区位价值不确定,因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影响,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宜昌发展的动力及其内外因的影响。
研究宜昌经济当然也有其效益性:(1)可以总结出宜昌过去三十年的发展经验,从中找出制约和推动经济的各方面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宜昌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努力加快发展步伐,例如建立鄂西南生态旅游中心,区域物流中心等等。
通过对宜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分析,宜昌过去的发展进行总结,可以得出相关结论,例如“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到1993年三峡工程破土动工,宜昌经济一直处于平稳低增长的态势,但从1993年到2000年三峡一期完工,宜昌经济出现明显增长,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均呈现上扬的走向,从2000年至今,经济出现几乎垂直上升的大好趋势,稳步逐年提高,从地方财政收支指数表上在1998年的时候出现明显下滑的小幅度走向是由于98年亚洲金融风暴,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宜昌的经济还是健康持续的在增长。
宜昌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抓住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是葛洲坝工程上马,宜昌拉大了城骨架,成长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中等城市;第二次发展机遇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宜昌加快了大城市建设的步伐。2004年,宜昌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襄樊,成为“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的城市。
宜昌处于鄂西南的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重要的是,宜昌发展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2006年,宜昌GDP总值达到695亿元,省内仅次于武汉。据统计,2006年鄂西南5个地区(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GDP总值为1677.5188亿元,其中宜昌占41.43%、荆州26.1%、荆门20.7%、恩施11.3%,从数据上看,宜昌经济有较大优势;除了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宜昌还有它的资源优势,包括交通、水电、旅游、矿产、科技等。在宜昌,省以上科研机构就有5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业服务中心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形成了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这是一个区域中心必须具备的科技实力”。湖北现在除了武汉为超大城市以外,就只有宜昌、襄樊、荆州、黄石、十堰属于第三级的大城市,还没有第二级特大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体系。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应当而且最有条件率先填补这个空当,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也只有建设成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名符其实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工程的落户给宜昌经济带来直接效益,水电名城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别的城市所不能比拟的;除了水电工程产业的发展,宜昌其它
产业发展也很迅猛,比如化工,酒业,旅游等等,这就说明宜昌的发展自身内力强劲。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功能作用的城市为省域副中心需要满足5个量化指标: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要优化,要在流通上起到区域中心的作用,要有一批有相当实力的龙头企业,必须是区域性科教中心。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依托“三峡工程”的巨大品牌效应,实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和谐宜昌,霞光紫气,喷薄欲出,正成为湖北新经济增长极。
一是区位价值的创造——鄂西南生态旅游中心。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注意产品特色的互补性,产品线路设计的串联性,形成整体联动、高效营运的旅游网络系统。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以特色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广泛开展旅游经营方面的合作,在旅游饭店、游船、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的、跨行业的经营合作;统一旅游管理规范,使服务标准、市场监管一体化;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整合鄂西圈山、水、人、文四个方面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山水人文”四大旅游品牌。“山水人文”四张品牌要注重共生融合,做到山与水相得益彰,人与文交相辉映;打造以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为支撑的旅游品牌体系,发挥其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注重各市州的差异化发展,推出区域旅游品牌,并及时提升其品牌的核心价值;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要对旅游品牌的打造给予资金、宣传、营销等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推动鄂西圈旅游品牌体系的整体发展;旅游品牌塑造要与品牌包装、传播、管理相结合。
二是区域价值的延伸——区域物流中心。宜昌是长江中上游交界处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西南以及华中和华东的物资重要接转站。三峡工程的兴建,使之成为中国东中西部物流中转中心。目前,经宜昌转运的物资,部分通过铁路自然分流,部分则需翻坝(通过陆路乘汽车翻越三峡大坝)。初步预计,未来十至十五年,翻坝转运占三峡过坝货运总量的比重将超过五成,但目前三峡坝区翻坝
转运服务功能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翻坝转运需求。有专家认为,三峡坝区一旦出现大规模船队和物资滞留,将不仅造成三峡区域交通阻滞,经济受损,而且直接影响长江航运效益和中游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此前,国内已有专家呼吁在宜昌建设三峡物流中心,以构建功能齐全、畅通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紧迫的翻坝转运难题。宜昌市将积极加强交通设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路、公路、铁路联运格局,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打造宜昌新港。此外,宜昌还计划在加快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除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外,还将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同时推进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
三是区域价值的强化——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围绕八大优势产业,切实扶持壮大优强企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水电产业;化工产业;食品行业;生物医药产业;建材产业;电子行业;纺织行业等;二是以50家重点企业为基础,培植壮大行业龙头企业;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工业强市载体: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循环经济。
从宜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分析,我们看到了三峡工程等项目的运行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又不能单纯的把宜昌经济的增长完全归结为三峡工程的贡献,其间有很大部分自身内力因素,比如化工,旅游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宜昌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支撑和理论基础,必须全面的看待和实事求是的可行性分析,突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竞争力。参考文献:
[1] 《宜昌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年鉴》。
[2] 宜昌市统计局提供的《宜昌辉煌60年》内部期刊。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本文作者:马溪乡 木日勿 好范文原创投稿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
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09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07年和2008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07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08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08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08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1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09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09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09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
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08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09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2001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06至2008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09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