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坪山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坪山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2011年计划
草案的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 17日 09:57坪山新闻网
一、201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新区新一轮大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新区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社会大局平稳可控,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起步、良性发展。
(一)经济增速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010年,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外贸增势依然强劲,总体经济持续向好。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亿元,同比增长27.5%;两税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0.7%;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5%。二是经济拉动力强劲。在三大需求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100.3亿元和33.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和21.5%,实现外贸出口总额5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三是工业带动效应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30.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1.1%;全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为0.4∶77.9∶21.7,工业继续对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四是产业项目投资对投资增速拉动明显。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有41个,共完成投资91.34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91.1%,其中产业项目27个,比亚迪汽车基地和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两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9.91亿元和11.48亿元,对投资分别贡献29.8、11.4个百分点。五是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顺利。比亚迪分布式电源研发及应用项目进展顺利,国人通信射频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深纺盛波光电偏光片项目即将完成主体厂房封顶,新区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在有序进行。六是发展后劲逐步凸显。新区产值上亿元工业龙头企业达75家,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四大产业格局;比亚迪汽车项目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5.05亿元,同比增长26.6%,汽车生产20.37万辆,同比增长32.2%。
(二)重点工作和基础工作进展顺利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新区未来发展是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区从发展大局出发,紧紧把握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高标准抓好规划调整。以“规划先行、穷区富规划”为发展原则,在规土委的大力支持下,优先推进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中心区概念规划、坪山河流域概念规划、产业布局、交通衔接、生态发展、深莞惠协调发展等规划的研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土地整备。我们把土地整备作为新区的“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来推动。目前,新区大规模土地整备前期各项工作已
基本完成,土地整备政策方案和工作路线图已基本确定,力争用一至两年的时间,把新区成片可发展用地整备后掌握在政府手里,为全市发展预留空间。为保证工作有序推进,选择坑梓办事处金沙社区和坪山办事处望牛岗片区作为先行试点,金沙片区土地确权工作已完成,将进入谈判阶段,望牛岗片区土地整备已完成总拆迁面积的81%。三是城市更新和社区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新区确定的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共12个,改造面积约194万平方米。其中三洋湖、洋母帐、牛角龙三个片区已全面启动并完成大部分拆迁签约工作;已确定的2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正按规划稳步推进。四是环境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上洋污水处理场二期工程,新区截污干管工程进展顺利;成立环境监察大队,加强对辖区内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2010年关闭转移11家污染企业。五是积极推进低碳节能、绿色建筑工作。拟定新区《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和《坪山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全面推进和落实绿色建筑工作。新区新开工建设项目均按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燕子岭配套员工宿舍、新区试验学校两个项目已纳入深圳市2010年度第三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三)社会管理水平和人民群众福利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社会管理,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的民生福利。一是城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深汕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锦绣西路等城市主干道已完成,碧岭八号路、丹梓东路、金田路、坑梓人民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已开工建设。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区美术馆已挂牌落成,城市街区自助图书机网络初步构建,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社区文体设施全覆盖工程正全面启动,打造人民群众“十分钟文体生活娱乐圈”。三是市容环境提升进展顺利。把市容环境提升作为迅速提升新区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出口加工区、坑梓、坪山办事处中心区、比亚迪路、新横坪路、大运场馆等重点路段及重点区域的环境提升工程、建筑立面刷新、屋顶改造、绿化升级等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形象得到初步改善。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组织参与2010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香港推介会、深圳市第七次海外人才招聘活动、2010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从多种渠道广纳国内外各方英才,并在创业、入户、子女教育等方面为落户坪山创造条件。五是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区道路硬底化工程及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深入开展就业服务进社区活动,推荐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并对户籍居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区发展当前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展水平太低,历史欠账太多。在产业发展方面,工业层次较低,产业集群效应不够突出,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实力落后于其他城区;在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欠账多,特区一体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交通不便捷成为制约新区快速起步发展阶段的重要瓶颈。新区严重缺乏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网支撑其发展,路网规模总体不足。对外通道匮乏,主要依赖横坪公路、深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等;路网不畅,存在龙坪路、丹梓
路、锦绣东路等一批断头路。三是大开发大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融资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新区政府投资项目每年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巨大的资金需求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保障。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渠道的进一步收紧导致资金供给面临更为紧张的局面,如何突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四是部分重大项目推进仍较缓慢。大开发大建设虽已全面启动,但受政策、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约束,部分重大项目推进仍较缓慢,特别是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面广量大,情况错综复杂,查违和土地整备形势比较严峻。五是人力资源相对薄弱。管理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上下管理团队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导致各方面工作抓落实能力差、管理不到位。六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到位。新区要想实现大开发、大建设高速增长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新体制、新机制。但是,新区作为一个功能区,其经济管理权限、相应职能仍然受市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各方面条条框框太多,办事程序复杂,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的推进从前期到投产,周期依然较长。
三、2011年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经济发展外围环境分析
2011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年来,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缓慢复苏的轨道,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经济运行基本面依然良好但下行风险仍存,内需平稳增长,外需持续恢复,中央转增长、调结构的决心和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二)发展总体思路
结合当前形势和新区实际,新区2011年的发展思路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走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民生幸福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区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向现代化新兴城区转型,努力将坪山新区建设成为深圳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三)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新区实际,按照综合平衡、谨慎把握的原则,围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新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283亿元,增长30%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30%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5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亿元,增长12%;
——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
——外贸出口总额58亿美元,增长12%左右;
——万元GDP电耗下降2%左右;
——万元GDP水耗下降2%左右。
四、实现新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2011年是坪山新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新区“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围绕全年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新区的各项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把稳增长、促发展作为新区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突出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加大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大型公司或其区域中心、功能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精心培育一批服务好成长快的优质项目及重大建设项目,为落户新区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保持新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积极研究建立淘汰低端企业奖励、补偿、监管和考核机制,设立企业技改资金支持传统产业工艺改造。坚决淘汰和转移一批落后产业和重污染企业,为新区发展高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腾出空间。三是以增强企业服务能力为推手,努力实现科技及信息化工作新跨越。加强专题调研和政策研究,认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新区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想方设法帮助其争取国家、省、市的各项资源。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的优质中小型科技企业创造发展平台。
(二)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在高端、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新区后发优势,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和低碳化协调发展,同步实现城市风貌的提升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项目引进上坚持“高、精、尖”的原则,积极引进具有标杆意义的行业领军项目落户新区;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和扶持抗风险能力强的高端产业、朝阳产业,将新区建设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文化产业创业基地等“四大基地”的建设,力争四大产业基地尽快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三是加快推进社区股份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结合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等中心工作,通过运用规划、土地、政策等综合手段,一揽子彻底解决涉及社区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周边园区配套发展以及辖区优质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
帮助社区经济从实物形态出租经济向资本形态实业经济转变,真正解决社区经济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问题。
(三)高标准抓好空间优化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整备。以遏制违法建筑为前提,以处理“一户一栋”问题为重点,以土地确权为基础,通过协调相关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产权以及相关行政手段,一揽子解决原村集体和政府之间的陈年旧账,在保障当地居民和集体切身利益的同时,优化整合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做好中心区规划建设。把中心城区的高标准建设作为迅速提升新区城市形象的核心突破口,打造集商贸、行政、休闲等为一体的时尚都市中心区,为新区产业提供高端生产性服务、为新区生活提供高端商业、文化娱乐配套服务。
(四)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全力推进一批主干道建设,加快龙坪路工程建设进度,南坪三期坪山段力争上半年开工,外环高速坪山段争取年内开工,深汕公路改造二期工程力争年底建成通车,坪盐快速路力争年内立项。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试点地区为契机,积极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启动坪山河流域水质综合达标工程,实现低冲击开发、绿色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继续做好六和商业广场改造项目的跟踪与后续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确保顺利推进,加大协调力度,使牛角龙、三洋湖改造项目全面开工。
(五)大力改善社会民生
一是努力提升教育和文体、医疗水平。加大财政对学校的经费保障力度,建成大运比赛场馆和大工业区体育中心游泳馆,开工建设聚龙医院、新区第三医院、坪山外国语学校和教科研中心等项目。二是全力做好信访维稳综治。扎实、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建设和流动人口出租屋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新区内六小场所的综合治理,着力打击涉枪、涉黑、涉毒、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及“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做好信访难题的管控工作,确保新区社会大局平稳可控。三是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尽快厘清新区各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新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普查,逐步推行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业化、规范化监管;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二篇:XX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XX铁西新区是XX区委、政府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于2003年4月份启动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十五”期间,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铁西新区已经由荒凉的城郊村庄建设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提前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预定目标,为“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是XX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对于我们抢抓大好机遇,巩固建设成就,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铁西新区建设和发展新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XX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西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紧密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精神,结合自治区及市区“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和铁西新区实际情况,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具有很强操作性、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规划蓝图,成为铁西新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一、“十五”时期铁西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建设成就
铁西新区从2003年4月份启动建设至今,已完成境内固定资产投资16亿多元,极大地拉动了全区投资需求的快速攀升和整体经济的有效增长。
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鄂托克西街、迎宾路、柯额仑路、民族街、体育街、东环路、松山路、科技西街、广场街等街路20条,建成黑色油路面40余公里;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有线电视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管网下地基本实现与道路同步铺设;医院、学校、公园、广场等社会公益项目和公益设施项目也已落户新区,现公园已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医院、学校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车站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布局。
从项目建设上看,累计完成投资近8亿元,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0余个,现已建成项目近30个,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2005年计划项目31项,已批准开工建设17项,包括住宅、行政及商务办公、商贸流通等多种项目,总选址面积近120万平方米。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建设,特别是住宅区的高品位、高标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铁西新区成为XX地区的投资流向主导区、项目建设集中区,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场面。
铁西新区作为XX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启动建设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使昔日荒凉的城郊村庄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基本实现了城市建设“拉大、补欠、崛起”的建设目标,扩大了城区面积,提高了环境品质,增强了城市功能。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未来的全面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功经验
铁西新区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充分合理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不事先投入或少投入的情况下,完全能够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新区的成功实践,一方面得益于XX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投资开发模式的创新和高效运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体制、科学运作是高效运行的前提基础。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经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铁西新区在运转方式上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新型模式开发建设新区。由XX区人民政府和鄂尔多斯酒业集团分别出资组建东新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控股70%,政府参股30%),对新区进行开发建设;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下,城投公司进行投(融)资,以企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再通过政府储备土地、经营土地,偿还建设资金,保证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达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的目的。
第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是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体制创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没有成熟的操作经验和运行规则的情况下,为高质高效地进行开发建设,我们工作的主要抓手就是理顺了政府、社会、投资方、开发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切实明确了管理、建设、投资、服务等各部门的职责,形成一整套高效、高速的运行机制,保证了“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前完成,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入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协调配合、扎实推进是高效运行的动力源泉。好的运行体制、机制需要扎实的工作来落实,并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为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不竭的动力。开发区管委会各职能机构的设立,确保了XX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工作和建设有了规范高效的运行,区直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推动了开发建设步伐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存在问题
在新区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新区的发展。一是管网不能实现100%的一次性下地建设,有反复开挖和重复投资的现象;二是土地征用中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三是缺少大型纳税企业,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四是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投资关系、规范管理运行体制。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分析及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
未来五年,铁西新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作为XX建成区的拓展区域,铁西新区承接了XX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随着近年来XX经济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新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撑。
从资源优势方面来看,XX区的煤炭资源可采储量86.65亿吨,按照现在的煤炭生产量并考虑以后的增长速度,回采率按50%计算,现已查明的储量可供开采133年。砖瓦粘土产量到2010年预计达到80万立方米,建筑用砂、石120万立方米。这一方面说明我区具有丰厚的矿业资源基础,可以充分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抢抓国家实施能源转化战略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能源转化工业企业,进行能源深加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价值,拉长能源转化产业链,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区位优势方面来看,铁西新区所在地XX区,是鄂尔多斯市的市府所在地,是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沉淀丰厚,工业经济实力雄厚,著名的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伊化集团、亿利集团总部均在XX区。新区北邻包头、东靠晋冀、南连陕甘、西接宁夏,可谓是“五省通衢”,是省区间物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区内交通干线密集,109、210国道横穿纵贯,包东高速公路、包神铁路等四通八达,距离鄂尔多斯机场仅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从发展的起点上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最发达的县域经济城市排名显示,XX以发展潜力第8位、发展活力第18位、综合经济指数第56位的成绩位居其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跨入全国经济发展百强的旗区,这不仅有力的证明了XX区近年来经济社会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强烈的发展态势,而且也使铁西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高起点上。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看,“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又一个关键的时期,“十一五”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将继续努力维护好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外开发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未来的五年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去积极的应对。
一是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缺乏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XX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样也是制约铁西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三化互动”水是第一要素,大量的耗水产业因缺水问题不能正常运行,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各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除绒纺、煤炭支柱产业外,区内的其它工业企业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7%,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性较大;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少、装备差、效益低、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经营困难;产业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也较低,产业之间的发展配套关联程度不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缺乏深加工,这将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是科技实力力薄弱、人才短缺。未来的竞争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创新则取决于人才。现阶段,我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还不够,专业技术教育滞后,所以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启动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
总之,未来五年将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只有更好的抓住战略机遇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预见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阻力与困难,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乘势而上,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促进铁西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节能、节地、节水,全面改善城市内部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区。
(三)总体思路
1、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吸引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3、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注重群众关心的交通、就业、医疗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型城市。
4、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科技发展思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建设,从铁西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创新放在首位,力争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三、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
铁西新区“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将铁西新区建设成为鄂尔多斯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活跃、人居环境优美、科技人才荟萃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铁西新区2006年计划投资8亿元,完成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其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未来五年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全面落实“三产活区”的发展战略,重点引进现代商贸、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中介服务等产业,努力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发展新型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按照改革创新、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社区、街道的网络管理,全面提高社区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城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万元。
(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完成铁西新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步道、行车道、园林景观大道、车站、停车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结构;水、电、暖、通讯、有线电视、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管网也将在道路建设的同时一次性下地建设,集中供热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城市能源综合供应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天然气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换,天然气的普及率达到98%以上,鼓励对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城市中再生水回用、雨水收集等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城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力争达到50%。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的绿地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城区要建成规模以上大型公共绿地广场6个,建设以街头公共绿地、小区绿地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屏障,力争在2010年实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的目标;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建设6米—20米不同标准的绿化景观带,以植物造景形成城市风景线,营造“一街一景”的美丽景致;在中心城区建设60米的绿色十字景观带,景观带贯穿东西、联通南北交汇于新区公园,使公园成为新区景观带的轴心,十字景观带以常绿树种与落叶乔木有机搭配,点缀低矮灌木及木本花草,形成四季常绿风格迥异的绿色景观走廊,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公益和社会配套事业发展目标
要优化城市发展的功能布局,努力实现完整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公益和社会事业的配套。铁西新区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和供给,增强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热、供气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1、教育方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是适应新区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通过建立社区幼儿园、实验小学、中学及职业教育学校,形成完善的初级教育体系,满足新区市民的接受教育需求。学校教育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使新区的教育水平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
2、体育方面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大力发展民族体育。加大对体育实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小区有活动场所、社区有活动中心、城市有体育会馆的目标,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和物质条件。开展以社区和学校为中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重点发展公益性体育场馆建设,引导体育产业化发展,在新区建设1—2个大型体育会馆,全面提升运动场所的档次和水平,使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
3、医疗卫生
建立完善的城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除市及病防控中心和XX区医院入驻新区之外,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整合配置医疗资源,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血液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有效防止重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服务水平。
4、文化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五)居民社区建设目标
居民社区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阵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未来五年,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成集教育、文化、休闲、医疗卫生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要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和支持力度,逐步理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及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形成能够真正代表社区群众利益的基层组织机构。加大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把创建“平安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予以排除消灭,避免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扩大,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六)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财政收入达到 亿元,年均递增2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亿元。主要支撑项目为:
建成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拟建南京苏翔物流园区,总投资3亿元,2007年正式运营,达产年营业收入60亿元;
拟建河北恒福物流中心,总投资1亿元;
拟建马可波罗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1.6亿元;
拟引进华夏、交通、普发、民生等商业银行1—2家。
第三篇:关于深圳市坪山、光明新区考察报告
关于深圳市坪山、光明新区的考察报告
9月13日至14日,根据襄阳经开区党工委统一安排,襄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伍义兵、招商局长刘海涛两人分别对深圳市坪山新区、光明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两个新区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两区基本情况
坪山新区成立于2009年,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成立前属于深圳市龙岗区管辖。辖区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下辖坪山、坑梓两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60万,其中户籍人口3.6万。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53家,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75家。2010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9.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0.3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3亿元。
光明新区成立于2007年,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成立前属于深圳市宝安区管辖。辖区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0万,其中户籍人口4.2万。下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办事处,光明街道办事处是深圳市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地区,共有归侨侨眷7008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9家。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0.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1.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9亿元。
二、两区发展定位
坪山新区是以‚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新兴产业名城、民生幸
福新城、文化创意新城、山水田园新城‛为主题,坚持‚穷区富规划‛,以国内外先进城区为标杆,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园、生态样板城‛的发展目标,全力将坪山新区建设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支撑地,辐射力强、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市副中心,生产、生活、生态最佳组合的发展样板城区,实现‚产业在园中、园在城市中、城市在园中‛。
光明新区是以‚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空间、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为主题,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的‚一城两轮‛总体发展战略,明确了高品质环境、高科技项目、高档次设施、高素质人口、高水平服务的‚五高‛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市化拉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循环格局,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区开发拉动新城建设的新路。
三、两区产业特色
坪山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生产性服务业‚4+1‛主导产业。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中芯国际、高先电子、日立环球、村田科技等为代表电子信息产业、以赛诺菲、微芯生物等企业为骨干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震雄、中集为组成的装备制造业。正在打造五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基地。
光明新区按照‚一区多园、园区聚集‛的构架,全力打造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三大‚千亿优势产业‛,培育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百亿新兴产业‛,提升内衣、模具、钟表三大‚百亿传统产业‛,建设国际平板显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专业园区;重点建设国家化合物半导体照明基地、高端服务业基地、生物制药基地、IT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六大产业基地。
四、发展体制与机制
1、新区权限:两个新区的党工委和管委会都属于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的职能,采取‚大部门、大综合‛的体制,履行一级行政区的职责(即除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武装等必须由行政区履行的职责外,履行一级行政区其他党委、政府的所有职责)。新区内的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事项,由新区与市直部门和宝安区分别签订了执法委托书来获得执法权,为新区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机构编制情况:两个新区机构基本上都是10个正处级行政机构+3或4个正处级事业单位的格局。正处级行政机构为综合办公室、纪检监察局(审计局)、组织人事局(编委办)、发展和财政局、经济服务局(安生生产行政执法监察大队)、公共事业局、社会管理局、城市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规划土地监察大队。正处级事业单位为建设管理服务
中心、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土地整备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深圳市公安、规划、国土、税务、社保、市场监管、供电、海关、检验检验等市直部门在两个新区设立派驻机构。
坪山新区公务员编制234个、事业编制395个(不含街道办事处、区内自设事业单位人员)。光明新区公务员编制240个、事业编制105个(不含街道办事处、区内自设事业单位人员)。由于新区机构精简,但日常管理事项并未减少,市直各部门均把新区作为一般行政区来对待,工作量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区又向社会招聘了职员(指事业单位聘用于行政管理职位和专业技术职位的人员)、雇员(指机关、事业单位在核定编制和员额内,以合同形式雇用的人员)、聘用人员(指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向社会招聘的人员,具有临时性,合同短期性)等几类。
3、干部管理:区内正、副处级干部任免由新区党工委管理,正处级干部任免事后在市人事局备案。干部即使交流到广东其他地区职级待遇都予以认可。正、副科级干部任免由区直各部办委局自行管理,在区人事局备案即可。在严格按照深圳市编办下达总额度控制的前提下,正科以下的区直机构、事业单位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配备均由新区编委审批核定。
4、管委会与镇、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党工委、管委会是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而镇、街道办事处又是一级政府,为了解决管理法理上的冲突,深圳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法,镇、街道办在原基础上又成立了‚新区管委会××办事处‛,把
‚街道办事处‛中的‚街道‚二字去掉,原有的牌子也继续保留,平时开展工作大多是以‚管委会办事处‛名义出现,从而理顺了管委会与办事处之间的隶属关系,办事处即为管委会派出的办事处。办事处的正、副处干部由新区党工委任命管理,正、副科级干部由办事处任命管理。正处级干部任免事后在深圳市人事局备案。
管委会主要履行管理、协调、监督职能。工作重点在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经济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规划、政策,按权限进行业务审批;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各职能部门、办事处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总体工作部署;监督下级单位的执行、落实情况,组织工作考核等。办事处主要履行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征地拆迁和查违的职能。办事处以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社区保障和地区稳定为工作重点。社区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自己所属范围内的治安、安全、卫生、人口、计生等工作;开展各种便民服务;依法履行居民自治职能。
5、财税及建设:
国税、地税的地方留存部分,深圳市与坪山新区两级财政分成比例为30%:70%;与光明新区两级财政分成比例为32.5%:67.5%。管委会对区直各、部、委、局实行部门预算。办事处目前实行一级财政,以后要实行部门预算。
在新区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方面,主、次干道市政管网和道路由市里负责建设;乡道、村道和新开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由新
区负责建设,每年市里还会给新区一定的乡、村道路建设专项经费和城乡改造专项经费。
五、建议:
一是理顺经开区与市里的财政体制,尽快明确财税分成比例,建立一级财政金库,为经开区营造较为宽松的财政环境,加快经开区城乡改造建设。二是下放给予经开区一定的人事任免管理权限,建立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三是积极稳妥地推动薪酬改革,建立激励性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经开区工作人员敢闯、敢干、敢试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0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第四篇:《坪山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备受关注
《坪山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备受关注
作者:牛婕 2011-04-01
2月26日,‚坪山峰会〃2011‛坪山新区发展战略暨规划咨询会在五洲宾馆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国际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等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覆盖坪山新区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坪山河流域概念规划、新区交通规划、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项目进行综合评审,旨在基本确定新区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产业等系列规划的基调和路线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出席了‚峰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我校常务副校长陈图深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副校长朱迪俭、科研处负责人熊哲文、课题组负责人申勇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由我校常务副校长陈图深和申勇教授负责的课题组第一个向大会做了成果汇报。在《坪山新区发展战略》视频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和相关制度设计引起了与会者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课题组提出的坪山发展远景---‚中国的斯图加特‛概念获得了众多好评。深圳市各大媒体都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次会议内容,深圳商报和晚报都把我校的研究成果作为标题在显著位置大篇幅进行了报道。深圳商报的整篇报道都以我校的研究成果为主线,以‚坪山应打造低碳新能源名城‛为题并着重强调:‚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完成的《坪山新区发展战略》提出,坪山要以德国的斯图加特等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走低碳、高端化道路......‛深圳晚报更是突出了我校的研究成果,其报道称‚由深圳市委党校调研汇总的《坪山新区发展战略》引起与会人员的热切关注,战略中有关城市定位称,‘坪山的远景:中国的斯图加特’‛。深圳特区报和南方日报等媒体也对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
与此同时,我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被研究机构采纳的有:
1、《深圳市坪山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将聚龙山打造成集产业配套、科技研发、商务服务、行政办公为一体的高端产业服务区。
2、《深圳综合发展规划》提出聚龙山组团。
3、《深圳市坪山新区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提出坪山是珠三角辐射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支点。并把我们的空间布局列为重要依据之一,强调了与龙岗中心城及惠阳、大亚湾打造区域产业发展轴,城市内部沿坪山河打造城市生活带,对于坪山新区即有的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拉伸。
该课题是2010年11月由我校创建的‚深圳创新思想库‛中已立项的关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批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标志着我校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为‚深圳创新思想库‛的其它研究课题提供了示范和标杆,也为我校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该课题得到了深圳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我校信息处、科研处的大力协助。
责任编辑:
第五篇: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
关于***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今年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也顺利实现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较大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1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产业预计达万元,第二产业预计达万元,第三产业预计达万元,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万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万元,同比增长%。全县三大产业(GDP)比例由去年的:: 到2011年调整为::。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种子工程、畜种改良、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示范推广、农牧民科技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推进了我县农牧区科技水平;三产增长较快,建筑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兴旺,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加大是三产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农作物长势良好。今年我县总播面积万亩,粮食面积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为万吨 1
比去年万吨略有减产。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种植优质经济作物万亩,其中油菜产量预计达万吨;饲草万亩;红土豆亩,预计创收万元,大棚蔬菜 座,产量预计达万吨,预计创收万元。
畜牧业生产方面:一是传统牲畜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年末,我县牲蓄存栏总头数预计达万头(只、匹),同比去年上升 %,接仔畜万头,成活万头,成活率为%;死亡成畜万头(只、匹),死亡率%以内。预计全年生产肉吨、奶吨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大户带散户”的养殖模式,切实做好禽类养殖工作。截止目前,我县养殖鸡万只、鸭万只,并向农户发放鸡苗万只、鸭苗万只;改良牛头。
(三)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投资拉动显著增强
全县上下紧紧抓住“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战略契机,紧紧围绕年初的目标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的向上争取各项国投项目,促进民间投资,集中力量推进大项目建设,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同比增长%。是历年来投资总额最大,增长比例最大的一年。根据项目的投向,大致可分为农牧业类、生态类、水利类、交通类、城镇建设类、旅游类、社会事业类、公检法司类九大类。尤其是机场周边经济综合体项目的竣工,标志着机场经济圈的建设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会议以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急速增长。重点项目的实施也极大的推动了目标的完成。一是全县经济得以拉动。项目建设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全县经济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内部需求,同时也撬动了社会投资的闸门。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二是各项设施得以完善。借“ 工作会议”的东风,今年,我县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1、涉农设施不断改善。民房改造、农村公路、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村沼气、标准化村委会建设等一批惠民项目的实施,有力改善了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2、市政设施日臻完善。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工程等市政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完善了城镇功能,改变了城镇面貌,提升了城镇品位。
3、生态环保屏障初具雏形。项目、造林项目、项目的实施,对 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态屏障初具雏形。
4、政权设施趋于完善。、等基层政权项目的实施,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稳定了基层干部队伍。
5、水利设施初具规模。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改变了数千人“背水吃”的历史命运,灌区配套工程,提高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防洪能力。
6、教育设施明显改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对进一步提高农牧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文卫设施稳步推进。建设项目、工程等项目满足了群众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需求,改善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三是群众收入得到增加。在农牧区,一方面国家投资直接给城乡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仅民房改造项目就补给群众万元;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县
内项目建设就创造就业机会个以上,劳务创收万元以上。同时,实施农网改造使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间接启动了消费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来,在自然灾害较频繁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与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是分不开的。在城镇,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功能,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我县预计累计完成财政收入万元,比年初拟定奋斗目标高%,比去年增长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县税务部门预计完成收入万元,比去年增加万元,同比增长%)。全县财政累计支出万元,比去年增长万元,同比增长%。
二是金融运行稳定。截止目前,各项存款累计为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其中储蓄存款金额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1-12月份,各项贷款万元,其中不良贷款元,占各万项贷款的%。累计发放贷款万元,其中农业贷款累计发放万元,占总累放的%,扶贫贷款累计发放万元,占总累放的%,累计收回贷款万元。
(五)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由于大力整顿和规范全县市场经济秩序,使我县的消费市场在商品质量上得到了有效保证的前提下,消费额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县累计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其中,县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同比增长 %; 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同比增长%。
(六)改善民生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两基”巩固提高成效明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中考录取人数再创我县历史纪录。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救助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环保执法力度加大,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减排均在控制目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