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调研方案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方案
为了深入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化两型”战略,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党组决定组织开展“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为确保调研有效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研目的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走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必然途径,是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次调研旨在通过科学界定不同类型的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半径,探讨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途径与配套措施,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快跃升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调研内容
1、近年来各地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近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城镇周边农村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城镇辐射区的范
围,地市级城市以10—20公里为半径,县级城市以5—10公里为半径,中心镇以3—5公里为半径,建制镇以1—3公里为半径,湘西地区城镇辐射半径可适当缩小。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劳动力等(统计表附后),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建设、基础建设、社会建设和规划布局等。
4、各地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与典型,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5、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制约因素和对策措施、政策建议,特别是以城带乡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研步骤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下旬,调研启动阶段。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内容,进行调研部署,各市州启动调研工作,并搞好有关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9月份,深入调研阶段。省里组织调研组赴省内各地实地考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适时赴省外学习考察,借鉴兄弟省市区经验。各市州分别形成调研报告于9月28日前报省里,并分别提供1-2个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第三阶段:10月份,成果形成阶段。省里组织力量集中
开展报告撰写工作,10月中旬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在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意见后,10月下旬向省委、省政府递交专题调研报告。
四、调研方式
1、到省内实地调研考察;
2、进行重点典型、重点问题解剖;
3、召开各级领导、部门和专家座谈会;
4、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分析;
5、选择有代表性的兄弟省市区作对比调研。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成立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调研组,由刘宗林部长(主任)抓总,王昌义副部长(副主任)统筹负责,抽调综合调研处、新农村建设处、县域经济开发处、政策法规处、新闻中心等处室有关人员参加,联络协调工作由综合调研处承办。
附件:
城镇辐射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市州:
说明:本表以市州为单位汇总上报
第二篇:1、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温州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直接表现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投资不足的关键原因是投资环境不佳。环境作为最大的公共品,所有的环境都依托于城市这个大平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从发展的纵向历程看,我市农业在GDP中仅占3%,农业户籍人口却占70%以上,这些农村人口大部分都从事非农产业,而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的层面,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说明温州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们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存在着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村镇离散度大,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等现象,城市化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
造成城市化不足最关键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
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战略节点支撑。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要着力建设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和50个区域性中心镇,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扎实推进扩权强镇,做大做强中心镇。
二要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资地分开,指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地改,指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要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农民进镇入城。要按照“一镇一试点、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的要求,以中心镇为单位,从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入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及时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要以全面深化其他改革为配套,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
务一体化建设,保障农民进城后安居乐业。全面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切实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委书记要集中精力、亲自挂帅抓好这项工作,务求抓出成效。要强化机制建设,把统筹城乡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点之一,努力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开展培训,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
谢子康
2011年1月9日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个(董家河镇、孙塬镇),省级示范镇3个(董家河镇、孙塬镇、庙湾镇),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22个。从98年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8项,完成投资4.391亿元。
二、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全区先后投资820万元,完成了铜川市耀州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耀州区分区规划,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12个乡镇总体规划,18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加强镇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等各类管网的统筹布局,并严格规划控制管理。
三、以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点镇、村建设
1、近年来,经我局积极申报,被省政府选入重点镇建设项目有2个镇(照金镇、董家河镇)年计划完成投资各3000万元以上,被选入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有7个镇(照金镇、小丘镇、坡头镇、关庄镇、寺沟镇、董家河镇、孙塬镇)1
和城区民权巷道路工程,争取回省上资金800万元,先后完成了7个镇的街道改造以及路灯、人行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镇、镇容镇貌。
2、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460多万元,对全区农村660户群众住房困难及土窑、危房等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3、积极协调争取省上的村庄巷道补助资金,先后争取回100多万元,为9个村实施了村内巷道的硬化,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其中为张郝村先后投资近20万元。对水峪村将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结合城乡统筹,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将镇村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到一块来抓,先后下发了镇、村综合整治标准,在考核时一并考核,经考核后近年来由省上表彰的综合整治示范村6个,示范镇3个。
总之,我们按照“城区——重点镇——中心村——基础村”带动路径,完善村庄等级结构,构建“城中村近社区、城效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把中心村作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政策、资金向中心村倾斜,教育、医疗等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发挥中心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乡一体化。
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关
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咸阳——铜川城镇带,大力发展“一心、一扇、两带”城镇体系。
“一心”即把加快耀州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以铜川建设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加大建设力度,加速突出领跑,打造铜川南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辐射源和牵动力。
“一扇”即环耀州城及新区发展的孙塬镇、董家河镇、寺沟镇、关庄镇、坡头镇形成的扇状城镇带,发挥环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建材工业园区、载能工业园区、铝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建材、物流运输、花卉果蔬、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形成依托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较强的扇形“卫星城镇带”。
“两带”即沿耀旬路、耀瑶路纵深延伸,形成坡头——照金;关庄——瑶曲、庙湾城镇带,积极利用煤炭资源、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形成工矿与城镇发展互补,产业与城镇发展互动的格局。
按照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区位条件,现有规模和发展替力,将全区所属乡镇分为四类:
重点镇(4个):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照金镇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和工矿区”;孙塬镇重点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坡头镇重点建设“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重点建设“铝工业园区”。
中心镇(2个):庙湾镇、瑶曲镇。庙湾镇重点建设“香山佛
教文化景区、玉门旅游景区和工矿区”;瑶曲镇重点建设“煤炭工矿区”。
基础镇(4个):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关庄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区”;寺沟镇重点建设“城区近郊发展区”;小丘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中心区”;柳林镇重点建设“集贸居住、香山旅游服务区”。
石柱乡、演池乡: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撤乡设镇。
同时,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对包茂高速、210国道、耀照路、耀柳路、柳照路沿线的所有新建的建筑物要参照“铜川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统一建筑风格,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进行改造,以形成统一体,打造沿线建筑的新亮点。
四、几点建议
1、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希望省上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巷道建设方面,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全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问题;
2、按照省上确定的城镇化发展纲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望在重点镇建设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3、结合我区规划全覆盖实际,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望上级加大规划的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资金短缺的困难;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
条例》和《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希望省上给予解决编制,为基层配备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以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四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当今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结合当代我国的国情,分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小城镇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开拓创新,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
一、加快小城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前,随着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 加快小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 转移农村人口,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小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的不足,结合各地情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将我国的城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小城镇作为覆盖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新机制。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吸聚大量农村人口,有助于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比, 小城镇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但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大的比较优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保障。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又具有面向农村、量大面广、转移成本低等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小城镇是开辟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第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交流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郊型经济的平台。首先,小城镇是城乡商品市场交流的平台。当前,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农村对工业品需求量亦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平台。其次,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再次,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是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将大中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小城镇, 再由小城镇发散传递到周边农村,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也对农民向市民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第一、小城镇规模偏小, 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 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第二,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同时, 在城镇规划中, 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第三,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 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 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第四,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由于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 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同时, 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 责任不明, 加之改革滞后, 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 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 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紧抓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体现高起点、可持续,从而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其区位优势、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真正走一条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使小城镇建设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向社会向市场要投入的机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逐步朝着国家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形式过渡。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资本市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凝聚性,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镇化。同时,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重点解决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第四、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要不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建设管理规范化,创造有序、文明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贾玉洁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1(4)
2.许经勇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3.刘羽平.何跃飞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 2007(1)
4.宋先道.李瑶 农村小城镇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
第五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具有全市普遍意义的统筹城乡推进模式。为此,船山区结合本地实际,在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船山主题,按照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以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强力实施“3311”工程建设,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发展领先、城乡一体、成果共享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我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区财政局积极增添措施,大力筹措资金,在全力推动试点工作不断纵深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上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按照“归口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建立由区委、区府分管领导负总责,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协作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对搞好城乡统筹试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动力;在全区营造敢闯敢试、奋力推进统筹城乡试点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上下联动、干群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为统筹城乡提供长远规划
按照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区从北京、重庆、成都等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在结合船山区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船山区产业集群规划》、《船山区全域旅游规划》、《船山区“一镇三村”新农村规划》和《船山区统筹城乡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文本,我区据此初步拟定了船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项目推进实施方案。这些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进一步充实了 “3311”工程发展思路的内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围绕培育“1+3”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生物食品、机电电子、化工建材)为重点,主抓中国西部国际工业物流港、观音湖旅游风景区和金龙工业港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新桥机电工业集中区、永兴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五大平台”;现代农业围绕农业产业化、农居社区化、农民人才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化驱动”为方向,主抓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龙老无公害农业示范片、交通干线美丽乡村示范片,着力打造“中国白芷之乡、成渝(唐家)蔬菜基地、盆中花卉苗木基地”三大品牌;新型城镇主抓永兴、新桥、南强和市级领导联系村“三镇四十村”;乡村旅游主抓观音湖整体开发,打造“4A”风景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探路。
(三)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资金统筹力度,区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2008年,船山区被省财政厅列入“全省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区政府决定把财政支持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与其他部门确定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结合起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板块基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区财政按照建立 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为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创立联席会议、项目包抓、重点工作月讲评等制度及整合议事规则,形成“领导包抓、部门帮扶、财政部门管资金、监察审计部门管监督、项目主管部门管实施,乡镇配合,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积极搭建财政支农资金工作平台、区域平台和产业平台。
二是实施项目资金捆绑。在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的基础上,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政府统筹、目标管理、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政府支农资金中的扶贫、以工代赈、国债、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技农机推广、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生猪大基地和标准化建设,村村通工程等方面由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和农村支出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施项目资金实质性捆绑,使资金流动有序。
三是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补助、奖励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贴息等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四是严格实行以奖代补。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际进度进行奖补。制定奖补政策,对奖补的对象、条件、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实行资金拨付与发放 “直通车”式管理。
(四)加强资金监管,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投入,不留缺口;公开透明,加强监管”的原则,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强化对整合金的管理。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一是统一存款帐户,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支付中心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对整合的中省市区资金下达后,及时将纳入财政支农整合方案的项目资金划入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二是统一会计核算,整合的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三是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专户管理;四是统一核算报账,各项目建设单位将相关项目建设报帐资料,经监理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会审,报区政府分管领导或指挥长审鉴后,才能支付资金;五是会同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各项财政资金的跟踪检查力度,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增强资金申报审批透明度,坚持专项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对违纪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行为进行及时整改,严肃处理。对因疏于管理造成项目投资失 败或严重损失的相关责任人要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强化项目管理,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优质项目服务
在《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指引下,严格做好项目监管,抓好招投标工作,将项目做成精品工程。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审核制。相关部门在向上申报项目时,原则上是县的总体规划下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项目,申报统一申报,统一审核;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对公示的组织、范围、内容、形式和公示反馈情况的处理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广泛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招标制。具体明确招投标的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保证整合资金项目工程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四是建立健全项目监理制。项目指挥部下设工程组、技术组、财务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监督管理,同时发动项目区群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严格项目申报、实施、监督、绩效的全过程管理,对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申报虚假项目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以旧抵新或使用假票据报账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质量发生重大问题,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等,将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六是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凡全部或部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建设的投资项目,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以上的必须通过投资评审。财政投资评审坚持项目预算先评审后招标,资金拨付先评审后拨款,工 程决算先评审后批复,各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和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先评审后编制。
二、工作成效
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07年成功实施唐家三坝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08年以桂花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坚持建设与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推动了项目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突破。
桂花立体高效农业示范区包括桂花镇漆家桥、肖家桥等7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1万人,总耕地面积1.4万亩。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四个领先”(基础建设领先、产业发展领先、产业品牌领先、发展机制领先)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20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1483万元,农发资金25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150万元,新村扶贫项目50万元,丘区大基地建设项目100万元,安全饮水60万元,村村通工程150万元,标准化生猪建设资金100万元,农村沼气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引进社会资金投入9680万元。着力探索适合船山的丘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一是土地标准化。共整理土地1.1万亩,实施坡改梯5410亩、田块归并2370亩; 新增耕地1200亩。耕地质量得以明显提高。二是道路网格化。建设环形村道水泥路2条、18公里,入社达户道路23公里,耕作便道8公里,初步构建了外连高速公路、内通村入社达户至田间的道路交通网络;三是灌溉自流化。整治电力提灌站6处、10台套、720千瓦;整治渠系20公里;整治、新建小微型水利工程120处,新增蓄水能力10万方。项目区旱片死角全部消除,水利工程控灌率达到100%,自流灌溉能力达到80%以上。三是核心区域精细化。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园区道路四通八达,并依托系统的灌溉网络,实现了1200亩区域自流灌溉的全覆盖;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入园道路、耕作便道充分完善,并以两个控制性蓄水池为载体,配以提灌泵站,密布管网到地块,500亩区域灌溉问题全部通过喷灌或滴灌方式解决。
(二)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以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重点,已引进齐全、回春堂、泰乐、蓉硕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业主7个,集中租赁土地4350亩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回春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主体的产业核心区域。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总面积达1200亩。围绕农业+旅游+文化的“1+2”模式和果-畜-沼-鱼的循环模式,建设观光果园500亩、野生养殖区150亩、生猪良种扩繁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处,25000平方 米、大型沼气池1个、生态鱼塘260亩;回春堂现代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占地500亩、投资1000万元,是全市首个以中药材研发和标准化种植示范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园;蓉硕科技以刚架大棚建设为载体,实行全程温控方式从事50亩珍稀食用菌种植。
(三)机制探索取得突破。一是产业发展机制的探索。按照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建设服从、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原则,率先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招引业主的基础上,根据业主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继续坚持业主建产业、带产业的发展路子,切实加大了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蓉硕科技等为重点,着力推进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发展路子的探索。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建立了桂花镇土地流转中心,并顺应示范区内业主产业开发需求,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围绕业主产业开发用地、专业大户承包经营用地、撂荒土地转租代耕、举家迁移户土地承包权补偿等环节,在充分尊重村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流转管理办法。示范区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推进,仅规模流转就达到4350亩,占总面积11000亩的40%。三是城乡统筹机制的探索。选择桂花镇漆家桥村5、6社作为全区城乡统筹试点之一。从宅基地整理入手,立足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居 住质量的提高,协议拆迁农房101户,新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一流设施配套完善的前庭后院型生态民居94户,15300平方米;从保障农民就业入手,在实行劳动力开放式免费培训,积极搞好输出转移的基础上,齐全公司养殖小区也以无偿提供场地、猪种、饲料、兽药、防疫、技术,并按出栏后增重1公斤支付劳务费0.5-1元的方式为农民创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从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入手,安身工程、“五保”、低保、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全面落实;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全面落实。
三、几点体会
(一)加强部门协调与勾通,强化项目和资金统筹集中安排,才能行成产业与特色。各区县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根据资金总量都有详细的规划,建设目标和建设时间表,各职能部门将按区上统一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希望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中,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省级主管部门应深入县(区)实际调研,充分尊重和考虑县(区)工作实际与全省、市的安排同步,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二)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分配力度,集中财政资金办大事。目前财政支农资金额小,项目多,来自于上级的各个领域,用途不一,性质专一,分散使用,很易被截留挪用,同 时,由于资金量小,项目不容易完成,容易形成一个项目多年给钱,多年建设,而且效果不明显,为此建议省、市支农资金在分配时,应根据各县(区)产业特色和农业定位,按农业产值或耕地面积来分配资金,打破条块分割资金的现状。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农村人多、地广,而且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建设项目和资金总量较大,要改变农村现状态,要让农民安居乐业,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任务巨大,投入资金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广大群众是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必经调动广大群众的投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政府出台一些激励补贴政策,发动群众自己行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对报资金额较大,涉及面广,受益群众多的项目,农民想办而无法办的事情,由政府经筹,集中资金,重点打造。
(五)改变补贴方式,增加农业投入。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些涉农补贴面积和标准难以掌握和划分,并且涉及人员多、总量大,实际分到人头资金 总量小,工作量大,而基层工作人员少,造成许多数据是按统计数据,难以按实际情况补贴到位。建议省、市将各类涉及农民的补助资金,除粮食直补,生猪补贴,直发农户外。其它涉及良种补贴资金。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由主管部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发放农户,节余资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六)搞好示范点建设,杜绝搞好政府形象工程。近年来财政对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大大增加(就我区百言,建区时本级财政收入4298万元,财政安排本级支农预算250万元,07年本级财政收入7172万元,本级支农预算安排780万元,08年本级财政支农预算安排980万元)。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但财政投入也要讲科学投入,注重农村实情,财政投入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是用有限的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治标不治本。比如公路沿线的风貌整治的墙壁刷刷白、屋项勾勾檐、柱子刷刷漆,钱用了不少,农民一点实惠没得到,一年半载风雨过后面貌依旧。二是注重亮点,不注重农村发展的整体推进,认为大范围的推进无亮点,形成新的农村的二元结构,延缓农村整体发展进程。三是只重视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忽视基础粮食生产,财政投入形成经济产业投入重,基础粮食生产投入低,特别是基本口粮田的改造,导致短期发展和长期进步不能很好结合。四是农村人才培训只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忽 视农村从农人员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农村“安居乐业”队伍不稳定,加剧了农村的落后。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建设不同步,形成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比例不够,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