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议交流论文来稿要求_14939
附件4.会议交流论文来稿要求
1.文稿应围绕研讨会主题或主要内容,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
2.文稿请用Word.doc或PPT格式,图片请用jpg格式。
3.请按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撰写。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4.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在参考文献表中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
5.文稿如获得有关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设立的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请列出基金名称及编号。
6.请注明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
第二篇:会议交流材料
创新职教理念,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忻州市原平农业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弘扬“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校园精神,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底,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三年来,我们担责任送教下乡,倾真情报务“三农”,弘扬“勇于担当,真情奉献”的送教下乡精神,扎实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二)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5个。2012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通过学习,原平市中阳村安志勇自建大棚种甜瓜,神山村贾丽霞夫妇承包荒山搞养殖,年收入均超20万元。
3、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原平市西荣华等35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68个村推广新技术185项,共增收3000多万元。
4、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4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26个村组建了健身队、20个村组建了科普宣传小组。不定期开展“五个一活动”、“争先创优”等活动。
5、打练了一支教学和管理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强化教研、学历提升、内引外聘等措施,一支爱农务农、吃苦耐劳、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教师武萍、孟祥婵在2012年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我校代表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举办了农业专项展,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20家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陕西榆林农校、辽宁盘锦职校等58家兄弟院校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送教下乡”的深刻体会是,“送教下乡”,服务“三农”,符合省情、市情,符合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顺应了新农村发展需求,是一条农业
职业院校的发展新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学校教职工不计得失,自己垫资、自备车辆,勇于担当、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各界。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
由我校牵头组建的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集团作用日益加强,集团优势日趋显现。
1、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
组建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经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2、发挥“五个平台”作用,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
借助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10个子课题研究;开展了“送教下乡”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专题研究;集团各院校组织编写了“新农村新农民系列改革示范教材”30本;发行《山西农业职教集团工作通讯》等刊物8本,为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大胆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的建校思路,借助社会力量,共建标准化操场、农艺培训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开始在田家庄实习农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我校建成“生态园”、“农博园”、“产业园”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给广大师生创造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开通了教育集团网站,通过短信、邮箱等及时地向每位学员传递创业最新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如先进的饲养技术、疾病诊断技术,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及合理化建议。2012年,集团成员单位共同举办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喜人。
借助合作交流平台,集团内院校间实行了“3+2”人才培养模式;中央部委、省内外院校领导、专家近百人次来校观摩考察;我校马骏书记曾多次到吉林省、山东省等地作专题报告。
借助社会服务平台,以服务“三农”为主题,一手抓 “送教下乡”,一
手抓面向农村、农业的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新农村规划;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借助专题活动平台,我校的“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成果,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赢得一致好评。
三、加强社会化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基层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对社会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设立机构,确立基地,为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9年,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并纳入正轨编制;改建了住宿部,可容纳200名学员住宿,餐厅可供1000人就餐,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校被确立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山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基地”。
2、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
建立并逐步完善“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根据农村调研、专家意见,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精心安排食宿,让学员“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长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跟踪服务小组,到地头指导学员实践。
3、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为培训工作注入了活力
培训工作紧扣“新、实、精、合、全、升”六个字。一是“新”:为学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读新政策、新法规、农业新信息;二是“实”:传授实用技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培训实效;三是“精”:精挑培训师资,精心组织教学,精细安排实习;四是“合”:校农深度合作,产学紧密结合,师生形成合力;五是“全”:培训学员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乡村文化建设等知识的渗透;六是“升”:提升学员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4、农民富裕,村庄变样,为培训工作开创了局面
三年多来,为省内外34个县市,累计完成基层农技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各类培训75期,近3万人次。中央电视台首届创业盛典“阳光创业英雄”、“全国20佳”——杨还才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便是培训硕果的最好见证。
四、紧扣市场,多管齐下,实现办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使学校的办学融入市场,使学校成为社会、行业中的一员,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学校由此提出了“四对准”办学方针,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并在实践中实现“两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学校相继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等进行论证和规划,研究解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和监督教学过程。
依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一是大力建设农果牧优势专业,加大对园艺、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动物饲养等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投入力度,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专业,增设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平面媒体印刷技术、电子商务;二是倡导教学改革。在园艺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教学中,积极进行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增强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既是展示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我校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先后举办了“防震减灾、消防知识”讲座,增强了师生防震、防火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邀请公安局法制科举办了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报告会,增强了师生安全教育理念;邀请山西青年报《弟子规》大讲坛在我校举办了专场讲座,掀起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校园文化活动高潮;在全校广泛开展了礼貌礼仪讲座,使广大师生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师生的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及日常行为、法制教育。开展校园活动。该校开展了四个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即以《高举旗帜跟党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专题的读书教育活动、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专题的书法大赛、以《成才路上我能行》为专题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以《肩负青春使命,践行科学发展》为专题的演讲比赛。
原平农业学校目前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学校找准了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经济,融入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的结果。学校及时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紧密结合,构建了定位准确的办学新机制。
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建设特色学校
由省、市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和运行。真正把学校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办学模式新的农业职业学校,以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2、打造名师队伍
由学校牵头,建立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在实施国家、省级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时,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采取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优化“送教下乡”运行机制,完善“校农合作,产学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4、优化外部环境
制定涉农专业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对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证制度,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并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我们坚信,借十八大强劲东风,凭我们不懈地努力,农业职业学校一定会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农业现代化的引路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农业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第三篇:会议交流材料
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二年元月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计量管理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好务
鄂钢计控处童绍元
鄂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地方省属钢铁联合企业,一九九八年十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多次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管理优秀单位称号。近几年来,鄂钢在不断探索计量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如何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发挥其作用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大计量管理设施的科技投入,强化物资计量管理,为企业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他们的产生给公司在资源的供应和销售上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企业的计量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少数不法之徒不惜一切手段钻空子攫取非法利润,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及时,既保证遵纪守法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又决不给不法商贩留有投机取巧的可乘之机。除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质量抽查,发现问题,严格进行考核外。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计量管理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为了把好进出公司物资计量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那些想挖企业墙脚,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的现象。2001年公司
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鄂钢第一计量站,配备了30t和50t汽车衡共4台,其配置特点如下:
1、采用了计算机称量控制系统。计量原始数据自动流水打印,称量数据自动采集,计量单据自动打印,结束了人工开具计量单据的历史,较好地克服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称量控制软件有较强的功能,设置有密码分级管理、皮重超差控制、单据及车辆牌照图像的自动压缩存储等。
2、四台汽车衡一字排开分别构成两套独立的进、出厂计量系统,保证了大宗原材料的分类计量,有利于车辆和物流的分流,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同时,四台衡器还实现了数据共享,并预留了远程通讯接口。
3、用数字式传感器取代摸拟式传感器,计量精度和系统抗干扰性能增强,有效地防止了利用无线遥控装置进行作弊。
4、增添了计量监控系统,包括摄像监视系统和红外车位监测器。摄像监视系统可实现对各个场景的多方位实时录像,并接受计算机的控制信号实现有效图像的存贮,这些图像包括汽车牌照、驾驶室、车箱内装载物资情况和计量人员的工作环境;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作用主要是判断车辆是否完全上衡,是否有压边现象,并直接与计算机联锁。若汽车上衡出现压边、窜位等现象,计算机接受红外车位监测器的信号,拒绝打印计量单并发出警示信息,直到车位符合要求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计量。
5、提供了方便的语音对讲和自动语音提示功能。6套语音系统实现了计量、财务、销售人员轻松自如与室外人员的相互对讲;4套称量系统随着音视频切换器的触发或执行计量打印程序
鼠标的点击,语音系统自动播放汽车上衡和下衡的语音提示。极大地提高了计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这一系统改造投运半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各项技术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技术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防止弄虚作假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二、抓好仪控系统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服务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紧密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达到最终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在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煤气分析仪表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系统不正常,煤气回收就不能进行。公司转炉厂有3座30t转炉炼钢设备,1#、2#转炉的两套分析仪表是十多年前的产品,安装前已在仓库存放八年,由于保管不善,原装组件部分失落,是安装单位东拼西凑才勉强安装投运的。投运以来,发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多,维护费用相当高,而生产厂家早已无备件供应,因此要保证分析仪表的正常运行难度很大。2000年底,计量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状,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后,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改造后,经过一年的运行,发现新系统几乎无故障,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测量一次部件更换由原来每套每月平均消耗15支,需材料费用0.75万元,下降到每4个月才消耗1支,仅此一项,每套年均节约材料费用8.85万元。同时因仪表故障而影响回收率的比率也大幅降低。仅考虑
分析仪故障因素,煤气回收量由改造前的54m3/t,提高到80.29m3/t,单炉年均减少煤气损失200余万元,改造效益明显。
为提高产品、半成品质量,贯彻实施公司“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在“控”字上狠下功夫,在做好测量设备受控管理和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的同时,随着现代化工艺装置不断投运和老的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公司积极利用新技术,先后完成了烧结自动配料系统、炼铁喷煤控制系统、焦化自动配煤系统等技术改造工作,这些项目改造成功,为各工序稳定产品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喷煤系统改造成功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喷煤量由原来99kg/t提高到127kg/t,焦比也由原来433kg/t,下降到406 kg/t,全年节约生产成本534.22万元。
此外,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工艺过程的检测和控制,严格按照计量检测体系运行,以确保三峡用材的产品质量信誉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三峡工程工地对供货的十一个厂家进行质量评价,鄂钢的质量保证能力综合评价99.5分,排名第一。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要做好计量工作,一是必须提高计量意识,真正认识计量是基础管理的基础,计量工作搞好了同样可以为企业创效;二是强化计量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检测控制设备,保证计
量的公开、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计量在企业经
企业创效服务。
○○二年元月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二
第四篇: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会议交流材料格式
尊敬的余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54万和县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我县东临长江,背依巢湖,面积1319平方公里,六条通江河流穿境而过,既是巢湖流域和滁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又是长江洪水的过境通道,河网密集,山岗交错,易旱易涝。水情是最大的县情,水患是最大的忧患。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共安排土方1500万方(是市下达任务的2.5倍),重点实施塘坝扩挖、沟河清淤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小水库除险加固、圬工涵闸翻建、滁河治理、堤防加固达标、灌区续建配套等“八大工程”,总投资2.7亿元。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完成各类投资1.31亿元,开工575处,完工367处,完成土石方800多万方,已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全县呈现出“村村有工程、镇镇有重点、你追我赶、方兴未艾”的喜人局面。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广大干群“认得上”。水利兴修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年初,县政府就下发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全县按流域水系设置了6个县级水利兴修指挥所,由县四大班子负责人担任指挥长,全面负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挥、协调工作,并把防汛抗旱分工与水利兴修责任捆绑,实行“修防一体化”,谁在哪里防汛,就负责哪里的水利兴修,一抓到底,责任连贯。同时,大力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深切认识到,水利兴修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搞好水利兴修,得实惠的是自己。群众“认得上”,工作才有保障。广大群众积极踊跃地筹资投劳,献计献策开展了清渠、挖塘等面上工程,对工程的征地、拆迁等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为水利兴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资金用到“刀刃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单列前期资金。早在3月初,县财政就拨出500万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水利兴修工程的设计、勘探等前期工作经费。二是设立引导资金。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5000万元作为水利建设工程资金配套和土方补助。对涵闸陡门翻建,县财政配套70%;对沟渠清淤和堤防加固等土方量达到3万方的单项工程,按5元/方给予补助;当家塘开挖、清淤、扩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每口塘补助3-5万元。三是整合涉农资金。我县以水利兴修为资金整合平台,将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共整合涉农资金7600万元,有效缓解了水利兴修资金不足的难题。四是多渠道筹资。在部分项目上,探索建立企业捐资、群众自愿出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
三、质量抓在“点子上”。严格按照《和县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把关键环节。一抓规划。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圩堤加固、千塘建设、闸站改造等项目规划,依据规划确定重点工程,保证了治水的统一性、连续性。二抓设计。对于较大的工程,一律采取设计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审查,优化设计方案。三抓施工。对施工规范、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特别是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技术人员到场逐一验收,跟踪监督,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做到工程干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四抓验收。按照《水利工程质量标准》严格把关,凡是有缺陷的工程一律返工,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予验收。只有达标了,才能交付使用,从源头上消除了隐患。
四、工作置于“常态上”。针对水利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我们坚持抓常态、常态抓。春季抓收官。在年初,组织人员进行全面巡查,对各项工程,该回填的回填、该植草的植草、该收口子的收口子,保证在汛期到来前全部交付使用,发挥作用。夏季找问题。夏季防汛期间,根据汛期暴露出的险情隐患和薄弱环节,记录在案,使水利兴修计划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秋季穿插战。汛期一结束,根据农时、茬口、天气,立即启动水利兴修穿插战,对具备开工条件的早开工、快竣工。冬季大会战。这是主战场,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动员全县力量开展水利兴修大会战,全面铺开,点面结合,自增压力,一举超额完成任务。切实做到一年四季,常抓不懈。
五、奖惩放在“台面上”。公平公正的考核是工作的推进器。一是推行量化考核。我县出台了推进水利兴修的“1+11”系列性文件,即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和县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年工作方案》等11个配套性文件,将各镇水利兴修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年底进行考核兑现。二是组织互查互比。在水利兴修评比中,组织各镇分管水利负责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巡回查看,统一打分,增强考核评比的“透明度”和“说服力”,对前三名分别奖励15、10、5万元。三是跟踪督查。县督查部门每个月开展一次水利兴修专项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并将督查结果全县通报。四是媒体监督。宣传、广电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在县电视台开辟“水利兴修在行动”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各地进行采访,树典型,造声势,让社会关注水利兴修,群众监督水利兴修,有关部门配合协助水利兴修。
六、机制活在“创新上”。针对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积极破解。一是在体制上,将各镇水利站上挂县水务局,在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理顺了人权、事权相统一的关系,解决了事有人干的问题;二是在管护机制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范围、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补助镇村泵站的技改、维修和看管人员工资。对水库、重要堤防管护给予经费补助,小
(一)型水库每年每座补助4000元,小
(二)型水库2000元,重要堤防每公里2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解决,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各位领导,我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全省先进县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为新的起点,紧紧抓住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不断把水利工作引向深入,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第五篇:会议要求
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精神实质,自觉指导工作实践。领导干部要坚持学在前、用在前,带头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好贯彻落实,做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各股室、财政所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把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推进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大财政收入组织力度,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提高支出进度和质量。二是科学谋划“十二五”财政收入规划,把财政收入规划任务落实落细。三是以财政“两基”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增强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
6月8日下午,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组织局机关、各驻疆办事处、各企业联合会(商会)、特邀内地来疆投资重点企业召开会议,学习传达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会上,党组书记、局长姚建新传达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徐斌副局长传达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会议由伊力夏提副局长主持,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春葆、副局长王建勇、副巡视员陈勇参加。gXs新疆招商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
党组书记、局长姚建新强调指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全面实现中央对新疆政策的重大举措,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新疆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学习和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大事。他要求,一是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吃透精神;二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全方位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优化新疆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修订和完善新疆投资优惠政策,为来疆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营造“迎商、亲商、安商、惠商 ”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在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思维方式,真正把思想认识进一步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活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信心和理念。办事处、商会都要以高昂的振奋的精神状态主动靠上去,认真配合,做好服务和衔接工作。gXs新疆招商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商发展局(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
和田地委会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地委工作会议精神,6月2日、3日,和田县在地委会议分会场认真学习讨论地委工作会议精神,就地委书记陈振山在地委工作会议上所做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入学习领会。县委书记侯建新,县委副书记、县长艾克白尔·阿不都卡的尔及各乡镇党委负责人参加了讨论。
地委书记程振山在参加和田县分组讨论时强调,进入新时期,站在新起点,全地区各族干部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按照中央、自治区的要求和地委的部署,凝聚力量,坚持科学跨越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乘势而上,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讨论中听取了和田县喀什塔什乡和朗如乡山区牧民搬迁情况汇报后,程振山要求,牧民异地搬迁能快则快,要有规划、高起点建设,确保山区牧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委工作会议精神,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与大家展开热烈讨论。程振山指出,这次地委工作会议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对和田未来5至10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安排部署,意义重大。全地区各族干部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加速经济跨越式发展。与会人员根据地委工作会议报告中关于加速经济跨越式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和民族团结工作、做好社会和谐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等七个方面畅所欲言,分别谈了自己的认识,为和田县今后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代表们表示,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迎难而上,排难而进,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突破的信心。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改进工作作风;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发展思路,以特色种植业为推手,努力在“一乡一品,特色富民”上寻求突破,加大核桃种植,实现核桃立县,核桃富民;以暖圈育肥和品种改良为重点,着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立足新农村建设规划,把中央的支持、对口省市的支持和自治区的投入重点用于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民生大事办好、办实。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全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要紧抓中央、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加大对和田县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民族团结,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田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高度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师党委以“十件实事”为抓手,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一是“两基”工作得到巩固和提高;学前“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稳步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团场青年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大疾病预防、救治力度,重点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并对全师5000多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建立职工健康档案7526户,完成职工总户数的82%;新建连队卫生室3个。三是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02‰。四是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9年新增就业 2681人,转移富余劳动力4437人次,培训职工6667人次;扩大了失业保险支付范围,对团场上年承包亏损、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按要求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五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2009年全师发放低保资金699万元,享受低保的家庭1376户、4440人;临时救济312户,资金9.4万元;下拨救灾
款200万元。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计划新建廉租房1533户,已竣工880户,改善了团场职工住房条件;师部屯垦新区二期82.67亩建设用地的征迁工作已基本完成,主体建设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后续65亩建设用地的征迁工作正在进行;新建、改建三级、四级以上等级公路100公里,新建通连公路和连队内部道路66公里,进一步优化了全师公路网络。七是继续加大对科技、文化方面的投入。全师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60户;师广播电视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复;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解决了偏远连队职工群众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八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师机关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一牧场小学和国资公司被兵团文明委命名为兵团级文明单位。九是加强了对工会、妇联、团委、工商联、残联等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为十四师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积极开展各项维稳工作,沉着应对乌鲁木齐“7·5”事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师各级在师党委领导下,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重点围绕应对乌鲁木齐“7·5”事件、确保国庆安全,积极开展各项维稳工作。成立了十四师检察分院和十四师中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健全政法机构,壮大政法队伍;加大了维稳经费投入,完善各级技防设施;深入持久地开展对敌斗争,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三股势力”,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加强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武装军事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兵应急处突作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师党委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了应对处置工作。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乌鲁木齐“7·5”事件后,师党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处突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应急处突预案,落实了工作责任。截止目前,师党委共召开各类稳定会议100余次(其中师应急处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62次),通报情况,安排部署工作,做到了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在确保辖区稳定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地方维稳工作。二是发挥民兵应急处突作用。全师民兵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承担了十四师辖区及和田市区共27个重要目标、12个执勤点的警戒、巡逻和执勤任务,共投入兵力1700多人,近6万人天,筑起了维稳钢铁长城。三是强化值班、巡逻和执勤制度。从7月6日起,全师上下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和执勤,并实行了领导带班制度和每日零报告制度;通过执勤和巡逻,深入开展了大清查、大排查工作。四是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共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和线索490多条,其中涉嫌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信息和线索294条,涉嫌群体性上访的信息和线索83条,为打击犯罪、稳控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通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把握舆论导向;深入团场、连队,进连入户,面对面开展宣讲活动;进一步做好返乡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发掘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等多项措施,打牢了维护稳定的思想基础。六是在认真落实宗教事务管理各项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乌鲁木齐“7·5”事件,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场所、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的管理。
(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按照兵团党委的统一部署,我师分别从2009年3月和10月开展了第二、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师8个基层党委、84个基层党支部、1378名党员分别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其中师党委中心组全年集中学习
18次,师党委常委深入各联系点进行调研,完成调研报告22篇。通过测评,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目前,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将结束。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师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了推动十四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职工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师党委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各项建设。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心、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了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通过外调、内选,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国有企业和团场领导班子;完善了十四师政法体系,成立了师检察分院、中级法院和司法局三个党组。三是积极做好援疆干部以及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与中建总公司互派干部9名;由援疆干部牵线搭桥,在四十七团建立了新疆第一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欢送了兵团第四批9名挂职干部,迎来了第五批10名挂职干部。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09年从疆内外招聘大中专毕业生45人。四是继续规范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全师300余名干部档案进行了整理和完善。五是积极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共受理离退休干部及遗孀来信、来访、来电35人次,已办结34件;围绕建国60周年,对老革命、老战士及遗孀进行了慰问,共慰问182人,发放慰问金18.2万元。
——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对29个连队党支部班子进行了换届改选;坚持职工代表议事制度及党务、政务定期公开制度,建立党务公开栏46个;认真落实基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各级党组织召开述职述廉会议91次,民主评议党员1300多人。二是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落实党建责任制,全师107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与基层单位建立了挂钩联系点和联系户。三是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和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同时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四知四清四掌握”和“我为职工群众解难事”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党建活动载体,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四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展新党员72名。五是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以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09年师、团共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62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大了对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专项治理工作力度,认真开展治理“小金库”专项工作,查处账外违纪资金165万元。加大了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2009年共查办案件8起,挽回经济损失5.6万元。积极开展厉行节约活动,师、团全年同比减少支出151万元。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以及和田地委、行署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和田各族人民、驻和各部队理解、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全师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结果;是全师广大职工群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师党委向关心、支持十四师发展的和田地委、行署、驻和各部队、和田各族人民、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向为十四师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全师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十四师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兵团其他师相比差距还很大,发展壮大的任务还很重。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比重小,特别是工业比重太小;在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缺少活力。三是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运用和生产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老团场特别是少数民族团场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发展压力大,新团场开发建设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五是在农牧团场改革方面,从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看,土地承包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红枣等大宗农产品收购环节上,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六是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0年的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前启后、衔接“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我们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兵团党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师第二次党代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在南疆三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进一步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完成“十一五”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实现生产总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5.7%,力争4.56亿元,同比增长18.1%,三次产业结构为49:20:3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5亿元,同比增长21.4%,力争2.8亿元,同比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0万元,同比增长5.6%;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力争3亿美元,同比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5元,同比增长3.2%,力争15000元,同比增长8.3%;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5020元,同比增长9.1%,力争5155元,同比增长12%;新增就业1000人。
总的来看,今年我师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完成以上目标有一定的压力,但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