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如xx镇外枢村原党支部书记xxx任职20年,独断专行,村里所有工程项目都不通过招投标,个人说了算,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村民上访。其次是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映,一些“老板书记”只顾办自己的厂子,很少到村里上班,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据抽样调查,群众认为村干部中wenmi.net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观念不强,占54%。其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存在“以权谋私”现象。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造成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局面。在企业转制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干部却从中捞取好处。在个人建房上,村干部“带头”少批多建,面积严重超标,与村民简陋的住房形成强烈的反差,群众心里很不平衡。有的村干部甚至弄虚作假,开假证明办批文,把耕地当杂地批,在村民中
主职干部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即政治坚定有信念、实践宗旨有办法、依法办事有威信、发展经济有本领、协调配合有核心。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从转变村干部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村级全程代理服务制,开展群众对村干部的实事公评活动,建立村干部报酬评议制度,使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同时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失职的村干部,严格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村干部办公机关化的倾向,改“门诊”为“出诊”,以民情恳谈、夜谈、访谈为载体,经常倾听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凝聚人心。推行村干部向村民公开诺廉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政基金,落实制度治村、村务民主决策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2、完善村级规范化运行机制,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工作的水平。以《xx县行政村工作规范》为准则,建立村级运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党日活动,重点围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党员学习。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情,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二是严格执行三大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运行。执行决策规范,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日常村级事务应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作,应先由村“两委会”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再实行表决制。执行管理规范,按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的要求,执行好人事任免(选举)制度、村级招待费限额开支、财务年度轮审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村干部坐班制等。执行监督规范,执行好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承诺和履诺评议制度,村干部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运作。三是落实村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村民代表“代表性”教育,以“1+1”(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代表的整体素质,使村民代表树立代表村民的意识、党的领导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村民代表正确行使职责,促进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3、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党员干部,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主题教育;对于普通党员,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带好头”主题教育。在教育基础上,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设立政策宣传岗、拆迁帮助岗、事务监督岗、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岗、维护稳定岗等,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
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
第三篇: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如xx镇外枢村原党支部书记xxx任职20年,独断专行,村里所有工程项目都不通过招投标,个人说了算,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村民上访。其次是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映,一些“老板书记”只顾办自己的厂子,很少到村里上班,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据抽样调查,群众认为村干部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观念不强,占54%。其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存在“以权谋私”现象。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造成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局面。在企业转制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干部却从中捞取好处。在个人建房上,村干部“带头”少批多建,面积严重超标,与村民简陋的住房形成强烈的反差,群众心里很不平衡。有的村干部甚至弄虚作假,开假证明办批文,把耕地当杂地批,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如xx镇原xx村支部书记、xxx镇xx村支部书记均因为带头违反土地政策,超面积建房和乱搭乱建,致使老百姓不服而出现集体上访。
二是村“两委会”关系缺乏协调性,严重削弱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首先是合作共事氛围不浓。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村的村级资产难以真正融合在一起,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原小村范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对前景心存忧虑,工作状态不佳,这些都影响了整体合力和办事效率。其次是内部关系不顺。据调查,行政村规模调整半年多来,仍有7%的村班子内部不是很协调。有的对新班子的配备不服气,工作消极怠慢;有的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委曲,心态难调整;有的则以小村的班子组成小团体,只顾自己的小村说话做事;还有的新村村务工作组长因岗位角色转换不到位,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存在各自为政、拉帮结伙的现象,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导致好事争着上、难事往后躲,出现失误就金蝉脱壳。如杨汛桥原前童村党支部、村委会各管各的人,各论各的事,各开各的会,重大事情达不成一致意见,甚至出现村委主任竟然擅自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给自己定奖金的事情。其三是工作方法不当。一些村党组织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熟悉、不习惯、不理解,甚至产生埋怨、抵触情绪,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把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少数新当选的村委干部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不接受党支部领导,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和宗旨。
三是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保证。经调查,当前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形式化”:首先是执行制度的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不重视党员的活动,党员对此意见较大。其次是村务公开的形式化。从群访事件分析,当前涉及村级财务、村干部经济问题的案件占20%左右,原因是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的不彻底。群众反映,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特别是土地征用款、企业承包款投资使用公开不透明,部分公款被私自借用、拖欠,村级招待费支出不规范,存在借公济私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据统计,干部报酬逐个公开的村占83.3%,招待费逐笔公开的村只占43.2%,尚有34%的村设置有其它栏目,没有逐笔公开。其三是重大事项村民决策的形式化。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群众有意见,对村里的事关心、支持不够。
四是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动摇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基础。调查反映,当前农村党员主要存在“三个化”的问题,首先是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在淡化。一些党员存在“小团体”思想,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对抗党组织。同时,一些党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空虚,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党员赌博、嫖娼等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党员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上,公然对抗上级政策,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越级上访等;有的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甚至在参加组织生活时向党组织索要报酬。其次是个体素质、能力水平在退化。据统计,全县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党员的比例达33.8%,小学文化水平的党员达41.7%,贫困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用老方法、老手势办事,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缺少主见性、权威性和号召性。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亲亲疏疏,不能一碗水端平,办事有失公道;有的在工作中留有“尾巴”,被个别人所“左右”;有的为争取“宽松环境”,极力回避掩盖矛盾,对错误倾向一味退让、迁就,为维护个人的利益,不惜放弃党的原则,对同级的问题不敢批评,怕伤感情、丢面子,致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矛盾久拖不决,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其三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弱化。一些党员习惯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提篮小卖”式的营销方式,对效益农业、科技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市场营销一窍不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党员在群众心里的“形象”在降低。一些“经济能人”党员存在求稳守摊、怕露富的思想,没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村务管理上,甚至以钱仗势、以钱谋权,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三、巩固和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几点思考
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关键在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重点在巩固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深化“先锋工程”建设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提高村干部的公信力,夯实村党组织的领导基础。
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针对当前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点从提高村干部公信力出发,增强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开办村干部素质提升班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党情、村情、民情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同时强化对村干部的能力培训,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应急能力培训工作,如村镇规划、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等,着力提高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培训使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职干部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即政治坚定有信念、实践宗旨有办法、依法办事有威信、发展经济有本领、协调配合有核心。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从转变村干部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村级全程代理服务制,开展群众对村干部的实事公评活动,建立村干部报酬评议制度,使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同时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失职的村干部,严格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村干部办公机关化的倾向,改“门诊”为“出诊”,以民情恳谈、夜谈、访谈为载体,经常倾听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凝聚人心。推行村干部向村民公开诺廉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政基金,落实制度治村、村务民主决策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2、完善村级规范化运行机制,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工作的水平。
以《xx县行政村工作规范》为准则,建立村级运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党日活动,重点围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党员学习。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情,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二是严格执行三大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运行。执行决策规范,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日常村级事务应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作,应先由村“两委会”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再实行表决制。执行管理规范,按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的要求,执行好人事任免(选举)制度、村级招待费限额开支、财务轮审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村干部坐班制等。执行监督规范,执行好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承诺和履诺评议制度,村干部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运作。三是落实村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村民代表“代表性”教育,以“1+1”(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代表的整体素质,使村民代表树立代表村民的意识、党的领导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村民代表正确行使职责,促进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3、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党员干部,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主题教育;对于普通党员,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带好头”主题教育。在教育基础上,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设立政策宣传岗、拆迁帮助岗、事务监督岗、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岗、维护稳定岗等,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第四篇: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如xx镇外枢村原党支部书记xxx任职20年,独断专行,村里所有工程项目都不通过招投标,个人说了算,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村民上访。其次是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映,一些“老板书记”只顾办自己的厂子,很少到村里上班,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据抽样调查,群众认为村干部中wenmi.net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观念不强,占54%。其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存在“以权谋私”现象。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造成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局面。在企业转制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干部却从中捞取好处。在个人建房上,村干部“带头”少批多建,面积严重超标,与村民简陋的住房形成强烈的反差,群众心里很不平衡。有的村干部甚至弄虚作假,开假证明办批文,把耕地当杂地批,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如xx镇原
制度,使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同时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失职的村干部,严格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村干部办公机关化的倾向,改“门诊”为“出诊”,以民情恳谈、夜谈、访谈为载体,经常倾听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凝聚人心。推行村干部向村民公开诺廉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政基金,落实制度治村、村务民主决策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2、完善村级规范化运行机制,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工作的水平。
以《xx县行政村工作规范》为准则,建立村级运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党日活动,重点围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党员学习。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情,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二是严格执行三大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运行。执行决策规范,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日常村级事务应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作,应先由村“两委会”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再实行表决制。执行管理规范,按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的要求,执行好人事任免(选举)制度、村级招待费限额开支、财务轮审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村干部坐班制等。执行监督规范,执行好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承诺和履诺评议制度,村干部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运作。三是落实村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村民代表“代表性”教育,以“1+1”(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代表的整体素质,使村民代表树立代表村民的意识、党的领导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村民代表正确行使职责,促进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3、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党员干部,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主题教育;对于普通党员,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带好头”主题教育。在教育基础上,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设立政策宣传岗、拆迁帮助岗、事务监督岗、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岗、维护稳定岗等,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第五篇: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作者:孔朝阳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2期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经济发展全局。通过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实惠,思想和谐稳定,同时,农民思想也有些波动。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难题、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有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状况调查;农民;思考
一、引言
浙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2006年4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五年来,浙江各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调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尽管做了大量农村思想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点和难点。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
1.农民关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面对新的变化,探索新的工作途径,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农民们的关注。调查问卷中,有80%的人表示关注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90%的人关心所在村、镇、社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谐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89%的人表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创新;86%的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表示满意。同时,他们也希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搞得更活一点,针对性更强一些,“三贴近”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2.希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调查表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直接影响和作用着农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8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是和谐之本;9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强“平安建设”;98%的农民希望社会环境和谐,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调查表明,由于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增收形势严峻。86%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90%的人希望
政府通过调控扩大农村需求;98%的农民期盼农村经济的发展;100%的农民希望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渴望提高素质,成为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日趋加快,致使当代农民的生存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也无须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生存条件。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或是希望改变生存方式的农民越来越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感到一技之长对改变生活现状意味着什么。为此,他们渴望政府提出的“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愿景能够早日实现。调查显示,有60%的农民认为就业压力大,希望相关部门能结合社会就业需要进行技能培训;86%的农民赞同进行素质培训;90%农民希望自身素质在政府的帮助下进一步有所提高。
4.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从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入手,加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种”文化活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组织农村电影放映、开办农家书屋等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电脑和互联网,电话和电视走进普通农村家庭,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文化实惠的农民观念得到了转变、眼界日趋开阔、觉悟不断提高、精神更加充实。调查中,有90%的农民知道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93%的农民关心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社区”;95%的农民希望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更充分的体现。
5.农民见识增长产生功利思想
问卷反映,90%的中老年农民曾离家打工或经商;80%的青年农民上过网, 喜欢西方大片,对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了解,农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功利思想也在滋生。他们既讲权利又不想讲义务,讲索取不想讲奉献;他们公道正派,见义勇为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他们相信科学治病有时又烧香拜佛;他们信奉勤劳致富,但有时又可怜懒汉穷人;他们憎恨赌博,但有时又参与其中;他们憎恨偷盗,害怕混混,又不检举揭发,明哲保身,反而报怨社会治安不好,政府治理无能。
二、浙江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四大难题
1.思想政治工作落实难
农村总体上说,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也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容易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经费投入,缺钱“难”;思想政治工作绩
效难以显现没有人愿意干,缺人“难”;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项目依托吸引农民群众,利益驱动“难”。
2.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和干部错误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只是发展经济,而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撇在一边。还有的认为,新形势下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了,干群矛盾自然就会得到缓解,农民思想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没必要花太大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的认为抓经济工作还忙不过来,不安排不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满足于会议布置和文件落实。
3.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当下农村党员、和有文化、年纪轻的农民绝大多数都离乡外出打工,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非常突出,而且文化程度也比较低,这种状况决定了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导致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不能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4.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
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鼓、有人呼、无人管、无力建”以及“有场地,无活动”,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的现象比较普遍。阵地萎缩,渠道堵塞,工作环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极大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告诉我们,不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地探索、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
三、浙江加强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1.农村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观教育农民的基础上,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及竞争意识的学习,清除农村中固有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逐步形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致富的发展创新意识。要通过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措施,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使农民能够更多地享受到优秀文化带来的鼓舞和激励;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养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2.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展开工作
一要围绕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实施农村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八大关爱行动”民生工程,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二要做好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的工作,不断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要不断推动村务公开,做到办事透明。农民的许多问题和意见都是村班子不民主造成的,公开透明办事,重点要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实行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的监督,可以消除许多误会,化解思想问题。
3.从提高增收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引导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等职责,同时也承担着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致富道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农民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扎实地进行集体致富的思想教育。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强化信息服务,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培育城乡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制,增加农民的收入。要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建文明家园、发展庭院经济等各种创建活动,以及通过举办实用科技培训班,树立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等方法,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广泛开展科技知识传授、互帮互助结对子等活动,以此促进和提高农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切实培养一批能干事的农村干部
从组织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序进行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键, 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稳定全局。为此,要继续完善我省业已形成的从省、市、县、乡四级抽调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以此进一步充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并按照职责要求,充分发挥这支力量在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民主制度规范和富民强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帮助乡镇、村党组织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执行,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孔朝阳(1973—),男,江西鹰潭人,公务员,从事农村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