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时间:2019-05-13 10: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一篇: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唐贞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我国农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素质偏低、设施落后、发展不够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落实在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上。新农村建设绝不能一哄而起、哗众取宠,应循序渐进,从基础抓起,不断向远大目标迈进。

一、解决三个问题,打好工作基础

1、班子领队。村级班子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村班子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战斗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党章》和法律规定,将会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敢干事、懂经营、会管理、群众公认的能人选进村级班子,选准当家人和领头雁。并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完善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创优工作环境,搭建工作平台,发挥村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将新农村建设成效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作为衡量村级班子战斗力强不强和村组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

2、规划先行。农村情况纷繁多样,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体现创新,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人文素质提高、乡土人情发展、村居面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繁荣、科学社会进步纳入规划的基本范畴,突出农村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有预而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3、文化推动。以乡风文明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文化产业、“文化中心户”为抓手,培育和推广一批集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扶贫帮建于一体的“文化人”,鼓励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宣传普及先进文化,开展“十佳农户”、“文明庭院”、“生态庭院”、“致富能手”创建活动,塑造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理顺三个关系,革清发展思路

1、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新农村硬环境建设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展示规划科学、建设有序、文明清洁的良好态势。新农村软环境建设就是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治能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协调发展。硬环境为新农村构造框架,软环境为新农村增添灵魂,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2、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关系。近期发展的重点是繁荣农村经济,摆脱贫困状况,夯实小康社会建设基础,通过大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乡村经济,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在持续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在政府。要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切实履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全面的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依靠群众智慧,实现奋斗目标。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贫困乡村,由于底子薄、观念旧、条件差等原因,任务重,难度大,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既不能望难兴叹、碌碌无为,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条件好的可先行一步,条件差的积极工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做到年年有发展、年年有变化。

三、发挥三个效应,形成整体合力

1、典型示范效应。宏观上,通过办点示范,丰富内容,完善规划,创新模式,积累经验,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微观上,要注重培养和发掘农民群众中的致富典型、建设典型,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一人带出一户、一户带出一片、一片带动全村的建设目标。

2、分类指导效应。因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异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注意乡镇与乡镇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区别,在整体规划和发展模式上做到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在建设进度上做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比学赶超。

3、部门服务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保障、经济金融、农业水

利、广播电视等各个方面,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自觉担负起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职责,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合资源,积极服务,广泛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千帆竞发、百舸争游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三个结合,务求建设实效

1、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寻找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在规划上,融会贯通,大胆尝试规划建设小城镇型新农村;在建设中,合理布局,有效开发土地资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其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形成规模;在发展中,创新思路,在稳步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拓宽经济空间,适度适时培育农产品、工业品交易市场,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增强后续力,将新农村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2、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能起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创优投资环境,引进经营业主,利用民间资本,培育市场机制,整合农村资源,盘活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同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效发挥交通区位、自然生态、政治经济、历史人文、林特土产、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打造品牌,培育亮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3、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总体规划,加大对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及产业基地的扶贫力度,重点实施一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党委

第二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三篇: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共**镇二十二村支部委员会

**镇二十二村自深入推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以来,村“两委”班子从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入手,充分发挥村代会民主决策监督作用,既深化了村民自治工作,又推动了村务管理向民主化、规范化转变,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转变观念,健全组织体系

二十二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过去,村党支部、村委会几个人直接面对独立生产经营的家家户户,管的人多面大,事务繁杂,整天忙的团团转,心没少费,劲没少使,但村里的各项工作依然发展缓慢。同时,由于村内大事小情都由村干部说了算,使一些农村问题越积累越多。随着以推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规范化、法制化为特征的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形势,结合市委推行“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使我们的领导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到位为农村治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模式的要求,合理地划分了20个村民小组,民主选举出26名村民代表,依法建立了村代会,推选村支部书记于连文兼任村代会主席,通过把村代会建成村中的常设机构,调整和改善了村治结构。为确保村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例会,工作需要时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除此之外,还明确了村党支部、村代会、村委会各自的主要职责及工作规范,制定了村民代表会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村务公开制度、村级财物管理等制度。

二、利用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村代会的作用,对村民代表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一是由村民代表将村民代表会上形成的决议反映给自己代表的村民,同时每月将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支部、村委会。二是民主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季对村委会的村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审核,提交村代会讨论后向全体村民公开。三是对村内重大村务活动,如:打井、修路、办公益事业,随时召开村代会,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重要工作在村代会成员监督下完成。

三、民主治理,初步取得成效

自实行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以来,村中和谐氛围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夯实了发展基础。一是赢得了民心,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村“两委”班子在思想上认识到位,甘于放权,适时地改变了工作方式、方法,积极融入到村民自治组织中去,而且为村民代表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通过村民代表会,充分发挥了村民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既能及时掌握广大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干什么,又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办实事、办真事,从而顺应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二是促进了稳定,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干部和群众联系的少了,有事与群众商量的少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更少了。农村基层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群众有些心里话不愿或不敢与支部书记说,支部书记通过竞选担任村代会主席,在村民自治组织中争取到了合法地位,并通过发挥村代会的作用,使群众有了相互联系的载体,干部也有了联系群众的舞台,干部与群众沟通了思想,密切了关系,从而促进了安定团结,巩固了农村政权。

第四篇: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快和谐新农村

建设步伐

今年以来,兴隆乡人民调解工作瞄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四个三”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全乡和谐新农村建设。

发挥三大优势,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优势。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济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推进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措施,有效地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力量。二是发挥综治办综合协调的优势。强化综治办“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组织综合协调作用。三是发挥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优势。把民调工作作为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了各单位抓民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整合三大力量,搭建工作平台。遵循“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形成优势、强化基础”的工作原则,多层面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基层民调队伍建设。一是整合村级民调力量。村委会建立调解委员会,确定2-4名调解员,每个自然村确定4名综治信息员。二是整合民调综合力量。举办乡、村两

级调解人员业务培训班,全面提升了基层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运用三大方式,规范调处行为。一是现场调解。通过基层调解组织入户调解,及时制止事态蔓延扩大,增强调处的及时性。二是庭式调解。将双方当事人集中到调解室,由调解委员会值班领导主持调解。三是巡回调解。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及早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和其他社会不安定因素,减少矛盾纠纷的转化和发生。

瞄准三大目标,确保调处实效。乡党委、政府始终把保稳定、促发展、赢民心确定为“大调解”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调委会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协助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大民调”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乡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件,调解成功24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100%,为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篇:创新社区工作思路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

创新社区工作思路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

努力构建一流和谐宜居社区

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书记 魏民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区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去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梁勇同志对去年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社区工作进行了安排,二爱同志又宣读了《关于开展“创建一流和谐宜居社区”工作的实施方案》。可以说,今年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大家知道,去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双十工程”的重点项目——10个精品社区顺利建成,相关经验多次见诸报端,参观学习的外地市单位趋之若鹜;同时,社区党支部和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在全市率先圆满完成,我区还获得“全国学习型城区示范单位”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离不开相关部门、街乡的密切配合,相信这些成绩一定会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一定会增强我们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决心和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政局对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特别支持和重视,今天,任局长亲临会议,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为我们开好这次会议和做好今后的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帮助。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正视成绩,认识不足,社区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切实把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各部门、各街乡采取积极有力的推进措施,使社区建设取得了当前的成效。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档次明显提高。去年是杏花岭区历年社区投入最大、取得成效最明显的一年。全区共为精品社区建设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为社区及社区干部增加办公经费和生活补贴投入资金380万元,这在我区社区建设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全区已经建成的精品社区中五龙湾社区的面积达1800平方米以上,这在过去是不敢想像的,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达到了 个,社区的办公条件得到大辐度改善,全部的社区都配备了电话、微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创建中部一流乃至全国一流的和谐宜居社区创造了良好条件。

——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区委一贯重视社区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去年结束的社区党支部、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的方式,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在职干部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等选聘到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班子中。新选出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 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选举前的44.5岁降低到42.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300 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62%,其中本科学历55名,占12 %,比上届提高了5%,硕士研究生3名。106个社区中,105个社区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139人交叉任职,交叉任职比例45.7%,比上届提高了2.4%,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被选进了社区“两委”班子,班子结构更趋合理,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其中杨家峪街道率先成功尝试海选社区居委会成员,推行大学生村官竞选社区干部 ;职工新街街道率先选拔了硕士研究生担任社区干部,均走在了全区、全市的前列。

——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拓展。目前,通过精品社区建设和5S管理方式的推行,广大社区根据居民人口构成和居民需求的不同,创新思想,完善功能,健全档案资料,制作制度版面,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创立了“一居一特色”、“一居一品牌”,并依托文明市民学校、社区教育学院等载体,结合全区“访贫问寒送温暖,排查矛盾大接访”活动,积极开展了面向老年人、残疾人、贫困群体、优抚对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就业服务;特别是去年广大社区干部通过人人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百日整治大行动,有效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条件的社区还开展了虚拟养老的试点,受到 居民群众的欢迎。

——社区示范作用与“对标”意识不断提升。去年,全区紧紧围绕“社区硬件建设年”这一主题,按照“逐年高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一充精品社区的工作思路,从本地实际出发,建成了10个精品社区,为今年即将开建的20个标准化示范社区确立了标准,树立了榜样,这30个社区今后就是其它社区的标杆,只有充分发挥这种典型示范作用,牢固树立“对标”意识,才可能完成“十二五”期末社区全部达到一流和谐宜居社区的任务,实现再造一个杏花岭的目标。

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去年东山生态建设等“双十”工程取得的突出成绩,都凝结着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都体现了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社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虽然我区的社区建设总体上了一个较大台阶,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社区基础设施还很薄弱,108个社区中,还有 个社区办公面积不足100平方米,个社区存在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问题,需进一步配套加强;区委的意图在社区这一层面还未得到全面、不折不扣地落实;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管理、社区工作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还不够完善,居民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等等。这些都与群众对社区工作不断增长的需求极不适应,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审清形势,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意义深刻而重大 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对国家来讲,社区是政权的基础;对党和政府来讲,社区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对人民群众来讲,社区是相互交流的平台;对社会来讲,社区是构建和谐、维护稳定的根基。如今,社区建设的如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好的社区,就是该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一个品牌。加强社区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建设好社区,是贯彻省、市、区委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省委袁纯清书记在“7.29”讲话中,提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并指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力量在基层”,因此,要高度重视基层社区这一层面的工作。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又提出“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做强五大产业,做靓五大片区,做实五大民生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和谐宜居新城区,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格局中再造一个新杏花岭,争当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关键在于基层如何落实,因此,只有把社区建设好,才可通过这一阵地,发动最广大的干 部群众投入到工作中来。同时,这些目标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加快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经济建设遇到的旧城改造、社会保障等问题,需要社区配合做工作;城市管理遇到的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需要社区配合来解决;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遇到的公益性服务、困难群众生活照料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需要社区来保障。只有社区建设好,才能营造更加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树立文明祥和的社区形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体到我区,就是要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和全市建设 “一流新兴产业基地”、“一流自主创新基地”、“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要求,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对标”,大力加强精品社区建设,全面开展一流和谐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第二,建设好社区,是解决民生难题、造福百姓的具体体现。社区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据地,是提供服务的平台,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集聚地,区委、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都要最终体现在社区、落实在社区、反映在社区,社区建设成果关系到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我们必须根据群众对社区建设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居民群众中。只有这样,改善民生才能落在实处,我们的工作才能顺民心、适民意,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去年,我区依靠社区开展了“访 贫问寒送温暖、排查矛盾大接访”活动,共帮助社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698件,救助社区困难群众2万余人,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社区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建设好社区,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完成好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改善城市面貌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市正在为迎接“中博会”的召开,紧锣密鼓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这些为社区建设赋予新的内涵,对社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建设好社区正是涵盖了建设好社区环境的内容,如果社区环境卫生搞不好,完成全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现“城乡清洁工程”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社区的环境优美,就没有全区的环境优美。因此,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城市面貌始终要以社区为基础。只有一个个社区变得优美整洁、井然有序,以治理“五乱”问题的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才能有坚强保障,才能为整个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建设好社区,是减压维稳、构建和谐的根本保证。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和谐社区就没有和谐社会。所有社会矛盾苗头都会在社区最先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社区已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 撑点,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我市正处于改革的扩大期、转型的关键期、发展的攻坚期,基层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都复杂,对社区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只有切实加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好社区的减压阀作用,将基本问题解决在基层,基本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够有利于大局的和谐稳定,才能建设好和谐杏花岭、平安杏花岭。去年,我区广泛开展的“访贫问寒送温暖、排查矛盾大接访”活动中,全区副科以上单位深入到所有社区,开展排查化解矛盾活动,共化解信访积案55件,全区信访总量大幅下降,结束了多年来赴省越级访排名前十位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社区建设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意义。

不久前结束的区委三届五次全会已经通过了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是杏花岭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期,是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期,社区建设与此相适应,也要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用全局的眼光来谋划和推动社区建设的大跨越。

三、加强领导,改善服务,全力创建一流和谐宜居社区 国家和省、市对社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省、市对社区建设工作也提出了许多 具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根本宗旨,以精品社区建设为依托,以服务居民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以“逐年高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精品社区,五年后全部达到一流和谐宜居社区”为目标,使社区在服务中心工作、落实党和政府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在去年建成10个精品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再建20个,以后逐年增加,五年内我区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用房面积全部达到一流和谐宜居社区的标准,即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一流和谐宜居社区的标准,会上已经下发,请在座的同志们认真阅读,全面了解把握吃透。要按照这一标准,全力以赴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老百姓办好事,为驻地居民服好务。特别是今年开工的20个精品社区建设项目要借鉴已建成10个社区的经验教训,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好社区用房,总的要求是简捷、大方、实用,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思维方式,运作筹措资金、组织建设。同时,要将国办27号文件精神落实到位,除了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办公室设施、信息化装备以及室内活动场所、室外休闲活动场地等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之外,还要在办公经费、教育培训、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购买 服务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要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解决社区日常开支和运行费用。要发动、号召各部门、企业对社区工作给予支持,民政、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要积极为社区向上级争取资金,方便社区群众开展困难救助、教育、健身、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以适应群众不断旺盛的文体需求。

第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不断拓展、丰富、提升社区服务领域、内容和水平。要注重突出特色,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各类特色型社区和精品社区。五年内每个社区都要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居民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一居一特色、一居一品牌”的一流和谐宜居社区新模式。比如,针对老龄化,要加强老年人看护、开展“居家养老”、进行心理辅导、创办老年大学等,兼顾身心教育,使他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玩扑克、打麻将,要逐渐引导其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这方面民政、老龄、社区等都要发挥作用。要充分调动本社区骨干人员发挥能人作用,争做带头人,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要将退养教师、医生、退休干部、老警察等人力资源引入社区,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技术等方面能量,做好教育、保健、调节等综合服务工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做贡献、散发余热。同时,我们要在做好基本和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不断突出特色,使社区建设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第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结构,培养一支有文化、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社区人才队伍。要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优秀专业人才,鼓励、引导精通业务的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就业。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动员社区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全面提高其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区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处理矛盾纠纷的本领和专业化、职业化服务水平,为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提供人力保障。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切实减轻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要更多地关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地为社区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五年内每个社区都要配备与政府网络系统联通的电脑,让社区群众学会上网,让群众在社区能够从网络上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的声音,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第四,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各街乡要统筹抓好本辖区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要按照自治功能完善、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流程合理、满足居民所需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成员走访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议事协商制度、民主监督评议制度、“全天候”服务制度、社区工作考核评议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居(村)民小组、居(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自治实践活动,完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促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第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 面。要切实把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管理体系,积极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各街乡要切实肩负起社区建设职责,提高社区各项工作管理和承办效率。

此外,要全面完成15个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改居”工作。引导此次“村改居”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向城市、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强“村改居”工作指导。优化“村改居”社区班子素质结构。加强“村改居”社区干部培训,提高“村改居”社区干部做城市工作的能力。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运作,加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村改居”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同志们,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科学谋划、创新实践,为推进社区建设,实现全面创建一流和谐宜居社区的目标,争当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下载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五篇)

    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和......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浅议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

    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简介黄家庄村位于来紫堡乡最东端,宛川河下游北岸,8个村 民小组961户3962人,村党支部下辖八个党小组89......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农村建设依然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或者说建议。 一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汇报材料

    我们乌鸦泡镇依山村有3个自然屯,444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其中江堤外洪泛地1300亩),人均2.5亩。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4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两年来,在省、......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盖晶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