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

时间:2019-05-13 11: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

第一篇: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 巍巍成航,青年学子盎然迎盛会;莹莹初夏,运动健儿抖擞论英豪。5月28日上午9时许,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第十届军体运动会在九江校区隆重开幕。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校长白兰婷,学校董事会董事、常务副校长陈平,集团就业处处长赵小丽及九龙校区的其他领导和全校师生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国旗护卫队、校旗护卫队、标语牌队、彩旗队、裁判员代表队,4支表演方队及来自个专业部的15支运动员代表队共24支队伍逐一整齐步入会场并接受主席台检阅。国旗队、校旗队、标语牌队步伐整齐沉稳,队伍庄严整肃;紧随其后的是五彩飘扬的彩旗队和代表着公正、公平、公开的裁判员代表队。啦啦操表演方队、跆拳道表演方队、功夫扇表演方队和军事表演方队将整个开幕式推向了高潮。

在一片雷鸣掌声、欢呼呐喊中,24支队伍快速变换队形列阵就位。在主持人庄严宣布全体起立后,神圣的奏国歌仪式开始,冉冉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几千名师生的注视下徐徐升起。开幕式上,学校董事会董事、常务副校长陈平先生致开幕词,他再次传达了集团董事长魏全斌先生“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的军体教学理念,鼓励运动健儿们通过此次比赛彰显我校军事化标准化的特色管理,用强健的体魄和矍铄的精神演绎标准的军人。

最后,运动员代表2013级空港5班的温琦同学和裁判员代表曹海涛老师先后发言宣誓,代表全体运动员和裁判员作出了“严格遵守比赛纪律和竞赛规则,公平、公正、公开,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的郑重承诺。

在时而欢乐时而肃穆的氛围中,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学校校长白兰婷女士宣布:“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第十届军体运动会正式开始!”运动会开幕式在一片热闹沸腾中落下帷幕。

据悉,此次运动会由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军体跆教研室承办,以“奋进、超越、信念、希望”为主题。中职院校和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共近2万人参加此次赛事。

学校力求打造中国航空教育的“西点军校”,培养标准的军人、高度职业化的民航员工和现代绅士与淑女,故通过军体运动会检验我校军体教育的成果,培养训练学生的服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练就顽强的意志,树立集体荣誉感。

运动会将为期三天,一直持续到5月30日。

第二篇:以“全民健身与职业体育”为主题的经典

全民健身应有“大群体观”

[引出话题]说起公共体育服务,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全民健身,因为身体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要着力推动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现状分析]“大群体观”突出了政府的责任,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据统计,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8.2%,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00万人。这些数字反映出各级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干了不少实事。

[剖析问题]但是,面对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区域、人群等不同领域供给不均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主导是不够的。更进一步,光靠搞声势浩大的健身活动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民健身还应该和运动项目结合,扎根于项目发展的大众体育不仅基础牢靠,而且也活跃持久,易于形成生活方式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解决对策一]当前,我们的全民健身工作主要由体育主管部门的“群体部门”来推动,而本来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的各个运动项目协会却出力甚少,因为他们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拿金牌上,对协会的组织网络建设、会员发展与服务、群众性竞赛体系和项目文化建设等事关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却无暇顾及。因此,“大群体观”要求部门协调,首先应该协同和理顺体育系统部门内部的权责。

[解决对策二]其次,“大群体观”呼唤全社会参与,但现实是中国“草根”体育组织无论在准入门槛上,还是经费来源上,都存在诸多限制,不能“合法”地从底层给予群众体育有力的支撑。民间体育组织如何支持全面健身,德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德国的民间体育组织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体育俱乐部会员占德国总人口的1/3。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数量众多,而且还能提供器材和教练指导,组织会员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

[总结论述]政府主导,但不能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方。全民健身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面对百姓的关切,如何转变体育机构职能,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是块试金石。

第三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发展聋生语文教育(推荐)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中职聋生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实行分层次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改变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一刀切’的状况,即传统的对所有学生采用同同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分层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

第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本上是由我国聋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以我校为例,从目前来看,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觉得读高中升大学的希望不大,于是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比例最大;二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好,但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了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比例不大;三是初中阶段成绩、表现皆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或父母管不了,希望老师和学校帮着管教,这部分学生占较大比例。

同时各专业之间及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以南海信息我校2006年商务英语专业与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达100分,班级内部学生入学成绩最大落差更达到300分。

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及专业落差大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学生没有学会。不但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即改革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兴趣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符合社会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为谋职就业创造条件,。于是在职业学校,语文就从普通高中的“老大哥”的地位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如教师常常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课文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往往使得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无法跟上,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产品“进入人才市场,更不会受到欢迎。

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切合实际的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开展语文科因材施教活动,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应该明确,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职业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潜在的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聋生基础校教学方式重点难点(1)中职聋生语文与职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中职聋生语文由于没有符合聋生自身特点和职业需求的语文教材和丰富的聋生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而一直采用的是落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不顾职高生的接受实际和聋生的学习特点,生搬硬套普高语文教学的模式,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致力于文化史、文学史、语文基础知识、文体知识的研修,努力把学生向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的方向培养,忽视语文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不能灵活处理语文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关系,忽视了聋生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和水平的差异性,违背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造成中职聋生学不进语文,学了语文也没用,学语文反而耽误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荒唐局面。因此中职聋生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共同的知识 个性的知识

以专业为导向,推进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

作者: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刘庆云 时间:2007-3-26 22:44:19 大教育家孔子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否马上动手?”孔子回答子路说:“你父兄健在,怎能不先问问他们呢?”而对冉有则说:“应该马上去做!”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为何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就鼓励他果断;而子路好胜急躁,则要他多方考虑,避免草率。”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孔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孔子能够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果,也是今天所谈的分层次教学的源头。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分层次教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斟酌、探讨。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教育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使学生各有所得、各尽其才。

一、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实行分层次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改变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一刀切’的状况,即传统的对所有学生采用同同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分层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

第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本上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以我校为例,从目前来看,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觉得读高中升大学的希望不大,于是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比例最大;二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好,但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了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比例不大;三是初中阶段成绩、表现皆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或父母管不了,希望老师和学校帮着管教,这部分学生占较大比例。

同时各专业之间及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以南海信息我校2006年商务英语专业与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达100分,班级内部学生入学成绩最大落差更达到300分。

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及专业落差大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学生没有学会。不但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即改革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兴趣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符合社会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为谋职就业创造条件,。于是在职业学校,语文就从普通高中的“老大哥”的地位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如教师常常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课文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往往使得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无法跟上,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产品“进入人才市场,更不会受到欢迎。

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切合实际的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开展语文科因材施教活动,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应该明确,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职业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潜在的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1、制定切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是能否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以广东佛山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这是一所文理兼收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有计算机、数控、物流、文秘等多种性质迥异的专业,由于专业的多样行,每位语文老师都承担了至少三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学生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能极大地改善“吃不饱”与“饿着了”并存的局面。2006年以来,笔者以所任教的三个不同的专业班(文秘、物流、数控)为实验班,开展分层次教学实验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并制定如下目标:

A类---提高班。主要指文秘班,文秘班学生文化课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好,而且很多学生有参加高职高考的愿望和计划。定目标时就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适当提高,教学内容上注意与高职考试内容接轨,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教学上除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还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类---中等班,主要针对物流班,该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一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较高层次企业的需求的技能为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能模拟撰写简单的总结、计划、报告等常用文体。

C类---基础班,主要针对数控班,该专业男生占绝大多数,语文基础较差、多数对文科不感兴趣,而且几乎全部学生三年后都要面对就业;所以在教学上要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要求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简单的自我介绍,适应一般企业需求。切合专业实际的教学目标,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注意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第一、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上课时,要善于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设计不当,不能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难免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讲授一篇课文,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把握问题,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由具体到抽象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依托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初读感知,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认真看书,都能回答,低层次的学生通常能以读代答,中高层次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不管用什么形式回答,学生只要感知了课文内容,目的就达到了。第二个层面,细读课文,让学生探究是怎样写的,即语言怎样组织、表达,如何遣词用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个层面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低层次学生依据教材,认真思考也能有所悟,中高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得到了激发。第三层面,继续导读领悟,更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于有了上面循序渐进的铺垫,这类问题中低层次的学生不至一窍不通,他们或多或少能有所理解;高层次学生通过思考,则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设计有层次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先决条件,惟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都有所思,有所悟,避免低层次学生上课无所事事的现象。

第二、提问有层次

一个问题的提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反应有快有慢,如果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让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不仅扼杀了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会养成中低层次学生的惰性。因此提问也必须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方式有三:(1)简单问题由低到高。这种方式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得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得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后低。有了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再鼓励中低层次的学生作模仿性回答。这种回答也许可能是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许是回答出来了,但还不理解,然而他们得到了参与,感性认识得到了加强。(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中低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甚至否定高层次同学的意见,以鼓励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以上三种提问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作答,他们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第三、课内及课外活动训练要分层次设计

首先、训练目标要有层次性,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中职学生无论是参加高职考试还是就业,语文能力更多的体现为读和写。以课外阅读为例,低层次的学生(如数控专业)只要求能读完并适当制摘抄之类的读书笔记;中层次学生(如物流专业)要求在读的基础上尝试赏析;高层次学生要求大量阅读,并能写出读后感或赏析性文章。写的方面,针对学生的多样性,注意在作文训练中,提倡一文多裁,启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题进行多角度思维,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拿2000年高考作文题来开导他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认识各异,要敢于说‘不’,进行求异思维,求异就是发现,发现带来创新,创新才能超越。”当然这些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达到了己层目标后,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激发、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

其次、训练内容有层次。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加深题,高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宽题。以古文学习为例,低层次学生只要求会读,熟记一些名言佳句并粗知大意;中层次学生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能流畅朗读,能准确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高层次学生则要求读能字正腔圆,解释、翻译准确无误,理解举一反三。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长期以来一直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由于直接面临着就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为分层次开展课外实践训练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采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由浅入深的活动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比如语文基础较差的计算机、数控等理科专业学生可安排手抄报制作、简单口语交流活动;对语文基础较好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小记者(练笔采访)、小演员(模仿表演)及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训练活动,可以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能力。

第四、评价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及老师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得受到肯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而有区别地进行。例如对同一的问题的回答,低层次学生可能是吱吱唔唔,词不达意,但如果有那么一点闪光之处,老师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再思考。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正视老师,吐词清晰,语言有条理,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评价中,作文评价是很关键的一环。批改作文时,不顾学生所处层次,一概否定,容易导致低层次学生失望,沮丧,降低写作积极性,甚至惧怕作文;同时对高层次学生不提出更高的要求,又容易导致他们写作能力的停滞不前。因此在批改作文时应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一篇作文,文字通顺,叙事清楚,无错别字,如果是低层次学生写的,就应给高分,是中高层次学生写的,就应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在评价的层次性方面,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要彻底改变一次考试(期中或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而应在考核中充分考虑学生平时非量化的课内外表现,如听课情况、完成作业的态度等,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三、实施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要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用爱心消除不良后果

作为一种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法,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良好形式,符合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对活生生的人,还需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我在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发现,明显的有意分层次也容易使尖子生固步自封,后进生自暴自弃,两者都失去了进取心。因而,分层次要充分考虑心理暗示效应,如何进行要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尖子学生深化、扩展知识面,对后进生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这样,就可以解决有意分层次可能带来的不良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动性,会更受欢迎。

第二、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绝不是划分“等级”,与分快慢班的做法不同。

正如南京师大附中校长陆一鹏所说,分层次教学是“分层不分班”。所谓“分层”分层次教学是“分层不分班”,“分层”是学科教学分层,“不分班”是学生隶属的班级不变,这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从尊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建立自信出发,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而快慢班则是按学生的各科总分排队。而且,快慢班面向少数好学生,丢掉了大多数;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在于如何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第三、学生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当学生进步后,老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另外,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中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对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的一点设想。教无定法,我想,所有的方法如果都能运用到它的极致,那么,殊途同归,我们的学生都会对我们的学科感兴趣的,中职教育的明天也会更加灿烂。

第四篇: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

是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依据

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构系 统

3、不属于教育所包含的子系统是

经验接收系统

(子系统为:接收系统

经验传授系统

经验系统)

4、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即经验传授系统

5、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收方式进行学习

也就是学

即接收系统

6、经验 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7、课堂管理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非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 教学计划

8、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观察

面谈 测验 不包括家访

9、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为《教育实用心理学》

房东岳

1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总结近年来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是主动性 合作性 反思性 不包括社会性

1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不包括主观性原则

12、主动性原则 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13、定量研究包阔:中数平均数 众数

不包括 兴趣表现数

1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 实验法 观察法 个案法 不包括平均法

15、实况详录法 的目的事故完整 客观 持久的对所发生的行为作为描述性

16、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辨别与纪录预先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

17、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预先选定的某种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研究者持续进行现场判断和记录某事情的发生,只在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纪录,记录从发到结束的全过程

18、特性等级评定

是观察后按照某种特性为某人评定等级。研究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进行对次观察后,根据某人的行为特征对预定特证作出等级评定,如可以按上、中、下或优、良、差等等进行评定

19、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实际的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教师或学生活动变化的方法

20、一般地说,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而要进行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二、填空题

1、教育教学

即是科学也是艺术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分支

3、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4、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5、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6、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

8、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10、实验法的类型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教育心理的研究中,大量采取的是自然实践法

三、名词解释

1、经验传授系统

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2、接受系统

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

3、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4、系统性原则

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5、定量研究

就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

6、定性分析

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如师生互动的情况、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主观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

7、观察法

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8、调查法

通过间接性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9、实验法

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0、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1、个案法

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的方法,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目前,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研究方法的主动特点是什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非那根发多种多样,主要介绍常用的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和个案法

4、简述教育的结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教育包括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经验系统和经验系统三个子系统:

(1)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2)接收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3)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只是、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教要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是在教的指导下进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与学要受教材制约。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起相互关系,而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5、简述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的方面

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群体心理(5)个体差异(6)学生心理健康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教师心理

6、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哪些方面?

为了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观察预备期(观察者和学生之前相互熟悉的时间和工程,消除学生对观察者的陌生感)

(2)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与学生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3)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有记录表格或仪器

(4)对同一行为的观察要有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7、简述行动研究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师个人进行某种教学方法或将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为行动的研究

第二个层次:某个学校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第三个层次:由专家、研究人员、教师、政府主管部门的人员组成较成熟的研究队伍开展研究

五、论述题

1、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与教育心理学有共同之处,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以下作用:

(1)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在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以下方面: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单选题

1、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是身高和体重

2、身高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生长的结果

3、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

4、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是睡眠

5、考察运动量的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6、认知范畴包括注意、记忆;感觉、知觉;思维及想象过程

不包括模仿

7、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记忆环节:识记——保持——再现

不包括 默写

10、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集体现,包括: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

11、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划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12、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13、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

14、抽象记忆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

15、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16、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17、思维的描述: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不包括:思维是认识的中形式)

18、皮亚杰对人思维发展索划分的阶段主要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预算阶段(不包括:结果运算阶段)

19、感知运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主要依靠感觉、知觉和动作来适应和探索周围世界,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离不开本身的动作

20、前运算儿童头脑中出现了象征性表象,能够摆脱具体事物和动作进行表象性思维

2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出现了内部“运算”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22、形式运算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运用假设、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3、“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指的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智力操作。它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不包括稳定性)

24、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

25、小学阶段的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包括: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型减弱;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不包括中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26、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

(不包括:自爱感)

27、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

28、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表现是: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不包括随意性)

29、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的具有的特点包括: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

30、助残扶困小分队属于亲社会团体

31、各种兴趣小组属于非社会团体

32、盗窃团体属于反社会团体

33、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治理结构上的差异(不包括表现快慢的差异)

34、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凛性

35、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亲密的人格特征,它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36、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其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方式中

37、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自我调节以及克服困难的情况,划分为多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构成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其分类可以分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不包括:性格的情感特征)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2、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3、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先天因素

4、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运动

5、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间,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

6、运动的适宜程度依据运动时人体的生理负荷量来确定

7、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0、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11、人们注意力的好坏集中体现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注意品质上

12、新生入学之初,一个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

13、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

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4、有明确目的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

15、抽象记忆又称为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

16、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它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方面

18、哈特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五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这表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19、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0、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班同体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21、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22、儿童的同伴团体按照其组织方式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组织的集体 和自发的团体

23、有组织的集体一般是在学校或其他组织的帮助下形成的结构严谨的团体

24、按照社会性倾向可以将自发团体划分为: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和反社会团体三类

2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26、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深思性

27、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28、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其中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29、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 30、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称为理智特征

31、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四种基本功能,结合心理活动的内、外倾向将性格划分为八种类型,其分别为:外向思维、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外向直觉性、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内向直觉性

三、名词解释

1、认知

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

2、社会性

在个体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个体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的风格

4、认知风格

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5、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禀性

6、性格

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7、机械记忆

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

8、组织

一种重要的意义识记策略,指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是材料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的过程

9、社会认知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四、简答题

1、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包括骨骼、肌肉的发育、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2、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1)先天素质是有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3、简述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 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三个环节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4、简述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5、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儿童入学后,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品德发展方面: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

6、简述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从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1)连续性是指后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2)阶段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新质的出现标志着上一阶段的相对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

7、简述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塞尔曼曾将儿童友谊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3~7岁

这时的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2)4~9岁

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帮朋友

(3)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4)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5)12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简历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8、简述气质的类型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根据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

活性,可以划分出四种神经类型:

(1)胆汁质

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可以称为不可揭制型

(2)多血质

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活泼型

(3)粘液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性可称为安静型

(4)抑郁质

弱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抑制性

五、论述题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的表现,试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1)认知差异

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沉思型

(2)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其中气质差异、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划分为四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别差异 儿童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依据存在于麦考比和杰克林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的以下四种性别差异:

女孩语言能力比男孩强(女生平均成都均高于男生)

男孩比女孩的数学能力强(10岁以后)

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10岁以后)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倾向在2岁左右会表现)

第三章

学习心理

一、单选题

1、关于人类学习的特点:人类是 积极、主动的;人类的学习方式包括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人类以语言为中介是进行学习

2、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

3、智力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索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

4、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具有工具性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又被称为工具性条件性反射

5、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小步呈现、积极反映、及时反馈 自定步调、提高效果

6、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东西过程

7、注意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特征、活动进行探究和知觉的过程,如观察到某一同学帮助他人学习的行为

8、保持过程是将观察或知觉到的行为转化为表象、符号等心理表征,并进一步进行编码,加以储存

9、复制过程是将头脑中关于行为的表象、符号等转化成适当的行为

10、动机过程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励下,决定观察某种行为并进行模仿,也就是学习者要模仿某种行为的原因

11、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途径是:亲身实践、尝试和体验自己的能力;观察与自身能力水平相似者的活动,以了解自己的水平;自身状况所提供的信息等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的知觉

12、行为注意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13、知识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一定的层级所构成的一种编码系统;学习的过程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14、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同时发生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习得;旧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15、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事实总分关系

16、奥苏泊尔提出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有三方面,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

17、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的成分是学习内驱力

1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它是来源于学生自身需要要的一种内部动机

19、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指向社会地位,力量来源于外部动机

20、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的需要,它的动机也来源

于外部,是一种外部动机

2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其中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22、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其中包括随即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二、填空题

1、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3、动作技能学习就是掌握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或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

4、行为规范学习主要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即将对主体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品德形成的过程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6、桑代克的三条学习率为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7、通过操作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8、替化强化是指学习者看到他人受到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9、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0、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缺乏理解的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学习

11、意义学习是只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

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1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只限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13、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4、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15、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生的形成

16、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或完整人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

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2、顿悟

格勒认为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利用过去的经验突然对新问题,、新的组织情境产生的正确领会和觉悟就是顿悟

3、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将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也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4、意义学习

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5、自我强化

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

我奖励或惩罚

6、知识结构

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7、“先行组织者” 简称组织者,指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8、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9、自我实现

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

四、简答题、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即指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它与人类学习、学生学习具有某些共同点。其年龄阶段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2、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的情境性是指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3)学习的建构性

(4)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随即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的共同指出,同时还有其特殊性:

(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5、简述罗斯杰学习理论中学习促进的表现

罗斯杰吧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来对待,并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某种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表现在:

(1)促进者的真实性

(2)教师对学生应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赏识、接受和信任他们

(3)移情理解

五、论述题

论述本主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改革家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个体的潜 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人格的自我论,已有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即意义学习、自由学习、学习者中心、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学习的促进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1、关于事物名称的信息包括符号

2、事实是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3、有组织的知识是有许多单个事实连接成大的知识整体

4、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其实包括:操作、执行控制、预期

5、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6、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和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7、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

8、概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

9、日常概念是人中们在日常生活中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经验

10、科学概念是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11、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2、初级概念是通过对正反例的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是直接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出来的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3、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4、当新知识从属于已有的有关知识时,产生下位学习,或称为类属学习

15、新旧知识不存在从属或总括关系,但二者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联结时,可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6、当新知识是对原有知识的总括、概括时,就产生上位学习,或称为总括学习

17、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8、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应用一般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题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利用已有知识完成一些操作任务,如小实验、小制作;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9、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包括: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特征、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填空题

1、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

2、知识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4、陈述性知识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由简到繁依次为:符号、事实、有组织的知识

5、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6、简单的事实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命题就能表达清楚,但复杂的、有组织的知识则要通过命题网络来表现

7、命题网络是由若干个包含共同成分的命题彼此联系组成的

8、若干个命题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9、瞬时记忆系统只暂存信息,不对信息做任何加工

10、在工作记忆系统中,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表象表征和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是决定

11、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意义的特征

12、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

13、定义性概念则是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才能获得的

14、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初级概念

15、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其一般包括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6、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头脑中拥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知识基础

17、好的概念定义具备两个要素:指出了新概念所隶给出了隶属的更一般的概念;给出来新概念的定义特征

18、原理即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定理、定律等

19、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不同情境中适当的应用原理 20、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原理学习包括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形式

21、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中包括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

22、学习者头脑中全部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是指认知结构

23、定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

三、名称解释

1、知识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指作为语言信息的知识,勇于回答“是什么”是问题,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3、程序性知识

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表征是通过产生式实现的4、概念学习

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5、原理学习

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6、学习迁移

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式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7、产生式

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指的是一系列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8、概念同化

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四、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者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同时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动机阶;获得阶段;保持阶段;会以 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2、概念学习和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包括: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

(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包括:发现原理和接受学习

3、概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成本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4、简述迁移的类型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从迁移的方向来看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

正迁移和负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

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简述长时记忆中信息进入反映生成器的途径

长时记忆中信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反映生成器

(1)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提取回到工作记忆,再由工作记忆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映,这时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过程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直接进入反映生成器,引起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反映是自动完成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熟练技能的操作过程往往属于这种情况

6、简述发现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

重要条件:

(1)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原料中所包含的全部概念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这时返现学习必备的内部条件

(2)给学生呈现若干个体现原理的例证,这时发现学习必备的外部条件

(3)在恰当的环节上,教师要给予具有启发性的言语指导

7、简述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关系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

(2)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8、简述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思想及其分类

奥苏泊尔等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操作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2)比较性组织者

五、论述题

1、试论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中流行的口号,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守以下的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习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试述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原理学习要求学生即能够理解言语的叙述,又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意义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无论采用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支持:

(1)学习者的内部条件(2)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包含若干个成分,其中包括问题情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的理论偶许多种,其中包括: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说

3、算法式是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尝试,搜寻所有途径,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4、启发式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使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更接近的状态的方法,或只探寻那些ui成功趋向日标状态有价值的方案,这样肯呢个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5、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理解与表征问题,寻求解答,执行或尝试解答,对结果进行检验

6、定势是指向先5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就会促成问题的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7、知识概念化水平越低,则迁移越难;知识概念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大;一个人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广,迁移范围就越大

8、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其中有社会意义是对个人、集体、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9、创造性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活动

10、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1、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特征是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

二、填空题

1、问题解决依据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使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常规性问题解决;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

2、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的状态的过程

3、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4、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

5、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那个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6、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两种,分别是算法式和启发式

7、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8、采用反推法,就要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数学

中的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9、问题解决受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来说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问题之间的关系越容易被直接感知到,解决问题就越容易

10、定势(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11、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在数量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

12、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首创性、有社会意义

13、思维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噶U你洗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三、名词解释

1、问题

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情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形

2、问题解决

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3、定势

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

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5、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6、创造性

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7、创造性思维过程

指在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距离

越是遥远,这种思维过程越具有创造性

8、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9、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头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其特征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储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简述奥苏泊尔等人的现代认知理论

奥苏泊尔和鲁宾森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

(2)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

(3)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

(4)解答后进行检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还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

4、简述格拉斯问题解决的阶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

(2)制定问题成功解决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构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或对以前的理解的修正

(4)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5、简述“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含义

“手段—目的”分析法中的“目的”就是“目标”,“手段”就是用什么活动去表达到这个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确定一系列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的解决都是最后解

决问题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起始状态的差异,而求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6、何为向前探索法

向前探索法就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领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也可以叫爬山法)

7、在课堂教学中热负荷贯彻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头脑风暴法就是采用班级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范围

五.论述题

说明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影响问题结局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情境,也有个人 情境因素包括:知觉情境,定势,功能固着,迁移

个人因素包括: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个性倾向及气质,性格特征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一、单选题

1、按照动作是否连贯,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按照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按照动作技能反馈条件,可以把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4、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与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反映

6、韦尔福德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联系的阶段,包括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

7、在感觉接受阶段,学习者面临着一定时间内输入多少信息的问题

8、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9、在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

10、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的关键是展开和概括

11、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形成的最偶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二、填空题

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为“双基”

2、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3、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4、按照智力技能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将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两类

5、在广泛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的智力技能指的是一般智力技能

6、在专门领域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专用领域的智力技能是特殊智力技能

7、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9、动作技能的反馈包括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

10、一般来说,越熟练的动作越能在外界情况变化或面临紧急情况时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11、关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动作技能的本质等,心理学家做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12、行为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13、认知心理的核心概念是认知

14、动作技能的水平越高,越是需要学习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

15、展开就是把智力活动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操作单元,全部展示给学生

1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两大类

17、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培养,应同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18、样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完习或阅读样例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19、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

20、适度是指练习要从易到难,从简到复杂进行,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名词解释

1、技能

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2、动作技能

我国有的教学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3、智力技能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4、高原现象

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的波动起伏现象或一时性的停顿现象

5、目标表象

学习者了解和认知动作的要求,记住有关动作的知识及事项,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完整表象

6、目标期望

学习者根据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能力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操作水平的估价,即明确自己能做得怎样,达到什么水平

7、熟练操作

动作已到达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

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8、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经过长期的练习而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的关于动作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知识,它使完整的操作流畅地执行

9、概括

在学生初步掌握展开的外部操作的直观水平上,形成关于智力活动的较为概括的表象,要求学生把操作与言语结合起来,以促使智力活动向第三阶段转化

四、简答题

1、简述技能的种类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1)我国有的教育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动作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区分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按照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科技爱那个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

2、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

(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

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学习者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头脑并用才能完成

3、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示范与讲解

(3)练习与反馈

4、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形成理论

概括出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5、简述智力技能的产生或系统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且把智力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形式相程序性形式转化;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既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6、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7、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的进行联系

8、简述动作技能所包含的基本成分

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动作或动作组(2)体能(3)认知能力

9、简述智力技能的层次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

10、简述动觉反馈作用加强的意义

外在视觉反馈的减弱、运动感觉反馈的增强,在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进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运动感觉反馈增强,既可以使动作加快,也可以使操作者有更多的精力注

意活动中的其他环节

(2)许多熟练活动都必须凭借感觉气管反馈来完成五、论述题

1、试述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联系与区别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区别,表现为: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索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4)从学习速度来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5)从记忆储存来看,知识的储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

2、试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标志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1)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洁盾

(2)分解阶段,传授者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3)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映系统

(4)自动化阶段是动作技能的熟练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的操作具有以下特征: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要想使练习达到较高的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实地练习法、程序训练法、动作一时间分析法、心里练习法、集中练习与分散联系法

(2)要注意练习周期

(3)提供恰当的反馈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填空题

1、道德并非一成不变;道德是人的个体现象;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品德的特点:道德品德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3、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

4、道德认识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6、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里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7、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的模式是三个水平个阶段模式

8、前习俗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收到惩罚就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

9、后习俗水平的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10、习俗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服从各种准则

11、道德印象是学生的直接道德经验,是形成学生道德知识的基础;道德观念的形成不进需要学习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印象又称道德表象

12、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活动中对社会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13、责任感是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14、班组要素按照异同组的原则编组,每个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道德阶段的学生混谈组成,使道德判断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的道德经验结构的目的

15、课程要素即小组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是由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组成

16、教师行为要素即教师应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和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

1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是个人的习惯

18、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家庭环境不良

19、社会不良因素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不良文化

20、不属于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21、不属于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是防型型

22、过失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发生不适当的激情,气质多为强型,性格外倾,倔强,急躁者居多

二、填空题

1、一个人具有某种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是由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统一决定的

2、不道德行为是指有道德意识而又故意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3、个人的品德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方面

4、品德发展的代表性的理论有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5、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你阶段、公正阶段 四个阶段

6、权威阶段又被称为他律阶段

7、可逆阶段又被称为自律阶段

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9、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模式中,其中三个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0、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互相满足需要为准则

11、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12、后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1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子啊道德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评价的发展两个方面

14、道德观念的形成分为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两个阶段

15、羞愧感是当人意识的自己或自己所属团体违反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心理,其表现包括羞耻、惭愧、懊悔、羞怯德不孤情绪反应

16、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斯特将人的道德行为概括为非道德性的、自我中心的、依从传统惯例的、良心主义的以及理性的利他主义的行为型五种类型

17、角色扮演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取决于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扮演者的角色技巧运用的如何

18、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19、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视

20、小组道德讨论涉嫌课程要素、班组要素和教师行为要素

21、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22、习惯形成的方式一般有:简单的重复、不断模仿、有目的练习、不断与坏习惯的

斗争

23、不良行为型表现为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多数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识与个性特点

24、压抑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消沉,易产生不良心境,气质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沉郁者居多

四、名词解释

1、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容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3、性格

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对人热情或冷淡

4、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环节,是品德好坏的最终衡量者

5、观察学习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使人比较容易、较快地习得某种经验

6、角色扮演

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7、榜样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的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8、道德意志

人在完成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成分

四、简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体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2)区别:内容讲,个体品德知识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和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和发挥作用的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4、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其要点如下:

(1)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5、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有哪些

(1)说服

(2)角色扮演

(3)榜样学习

(4)奖励、惩罚

(5)小组道德讨论

6、不良品德的类型与矫正的方法

学生的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有过失型、不良行为型、攻击型、压抑性

(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

(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

(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学机智

7、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如下: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

(3)品德心理结构

8、简述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2)道德情感体验

(3)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9、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的方面

(1)关于提供单方面证据和双方面证据

(2)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

(3)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应恰当

10、教师在选择榜样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又可以学到的,不是高不可攀

(2)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能引起学生敬仰的心情

(3)榜样的特点要突出,生动,能使学生易于重视

(4)榜样要用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

(6)学生学习榜样在行动上有效果时,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7)要注意坏榜样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11、教师在进行奖励时应注意哪些

(1)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勤奋、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2)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

12、正确使用惩罚应该注意哪方面

(1)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

(2)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过轻等于没有惩罚,惩罚过重又会引起学生恐惧,焦虑、回避和害怕

(3)惩罚要兼顾公平,对所有学生平等相待,教师之间也需要保持一致(4)要注意惩罚的副作用,惩罚使用不当会让学生产生怨恨、焦虑等

第五篇: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朱方

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朱方

(北京城市学院宣传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提出以校园媒体为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媒介实践和理论学习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可行和有效的途径。笔者从树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构建合理的媒体运作机制;将媒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由点及面,多种形式辐射媒介素养教育等三方面对如何发挥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校园媒体大学生

素养(literacy)一词的原义是指“有文化,有读写能力”,而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则指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根据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一种教育途径。它为获得、分析、评价和制作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到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框架。媒介素养建构了人们对媒介在当今社会角色的理解,它也是民主社会公民进行质疑问题和自我表达的必备技能”。简单来讲,媒介素养可以概括成四层递进关系的能力体系:

一、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具备使用媒体的能力;

二、具有创作和传播媒体信息所需的知识和技巧;

三、具备甄别和鉴赏力,能够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四、能够规范地利用媒体信息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如同阅读和写作一样,媒介素养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胁其中。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从1997年卜卫研究员第一次从国外引入至今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而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近年来也有所呈现。不少学者呼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如学者张鲜艳认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

完善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方面,学者的建议多集中于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等方面,而提出大学生以自主实践与学习的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则较为缺乏。而笔者认为以校园媒体为平台,组织大学生展开媒介实践也是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具体、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等多种媒体,规模虽然较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媒体的搭建符合媒体的技术要求,运营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与社会媒体不同的是校园媒体立足于学校、服务于师生,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新闻采写、文学创作、演播主持和节目制作等工作。在亲身参与媒介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但了解到媒介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流程等基础知识,掌握了创作和传播信息所需的知识和技巧,而且逐渐区分了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差别,获得了正确辨识媒体信息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使用媒体的能力。同时,大学生也挣脱了专业教育的局限,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正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相契合。以校园媒体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由于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对媒介有直观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认识和研究媒体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过来又能推动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不失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较为可行、有效的途径。

如何发挥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笔者的建议有三点:

一、树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构建合理的媒体运作机制

校园媒体是大学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但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指导。一般校园媒体受高校宣传中心等部门领导。宣传中心是学校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担负着政策把关、统一口径、收集、筛选与反馈信息等职责,是学校信息的集散地。同时,宣传中心也担负着校园媒体记者团、采访组、编辑部、制作部等学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职能。所以,高校媒体的指导教师首先需具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并帮助学生树立媒介素养意识。这不但需要指导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引导学生,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

在运作机制上,校园媒体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校报、校园广播和网络媒体等校园媒体各自为政,就会出现资源浪费。而整合与优化媒介资源,则会做到信息资源与人力资

源的共享,加大信息的覆盖和扩大传播的效果。比如,在建立统一的通讯报道队伍的同时,高校宣传中心采集、编辑第一手信息,并将信息按传播需要提供给相关校园媒体;各校园媒体发挥各自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并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报道时间上相互配合,在内容上相互补缺;学生可以在多个媒体或岗位间流动效力;建立信息反馈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传播等。建立有效的校园媒体运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高校的统一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引导学生具有是非批判意识和对信息的解读、鉴别和筛选的能力,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通道畅通、反应快速的校园媒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大学生可以避免取舍和编排信息的困扰,并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媒体互动与融合的理念,体会各个媒体的分工、合作以及传播的特点和技巧,经历在不断地取长补短和团结协作中准确、快速、有效地传递各类信息的过程。

二、将媒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借助校园媒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渗透于校园媒体的实际运营中。在定期出版校报,定时播出广播节目等媒体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节目编辑、演播主持和节目制作等具体业务知识,并了解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整个媒体运作和经营的过程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媒体的目标和任务,策划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调查学生受众对校园媒体的需要和满意度以及校园媒体自身的宣传与推广等;鼓励老成员传、带、帮新成员,并多与其他院校媒体和社会媒体接触和比较;训练学生承担责任和遵守纪律;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全面促进学生规范地、建设性地利用媒体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

在参与校园媒体实践的同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业务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学习。譬如,增设《媒介素养概论》、《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以及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专业课程;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和业界专家讲座、做报告;定期以具体的新闻热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实务与理论的讨论和沙龙等;以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为大本营,发挥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等,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的媒介教育,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做好准备和积累。

三、由点及面,多种形式辐射媒介素养教育

发挥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还应注意将校园媒体的活动与其他高校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高校是一个社团林立、学生活动丰富的地方,指导教师可多鼓励参与校园媒体实践的学生与文学社、摄影社等社团的学生

联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党团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们交流合作,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参与校园媒体实践的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学生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心声,同时成为星星之火,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向学生群体传播的种子,循序渐进地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声势和影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考虑进一步针对全校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并在学生活动中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传媒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近媒体,了解媒体的性质、特点及表现方式,参与校园媒体实践,提升正确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最终实现利用媒介促进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Media Literacy: A Definition „„and More,www.xiexiebang.com/reading_room/rr2def.php

[2] 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6)

[3] 袁升飞: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李贤: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5] 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6] 郭凯:高校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创新探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7] 陈万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01)

[8] 张莹: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及建设 [J],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中

[9] 罗自文:美国校园媒体建立与运转模式的启示 [J],现代传播,2007,(04)

Take Advantage of Campus Media to Strengthe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Zhu Fang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is an essential skill in today’s world.The paper points out taking advantage of campus media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ways including build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reating the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media operation;integrating the media practice and principl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Basing on the campus media practice to carry out further variou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Keyword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ampus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

作者简介:

朱方,女,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宣传中心 教师

下载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以军事训练为骨架,体育教育为血肉,职业素养为灵魂(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