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企业考查后感(共)
说实话,我和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而这一次去日本,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却别有一番体会,不仅对日本的印象大有改观,并且发现之前的很多偏见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日本所致。对中、日企业家之间异同进行比较,这次日本之行将显得更有价值。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的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微软、雅虎、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袖品牌,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花了250万买了一台意大利的设备,但是需要花25万培训一名技师他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团里有位女士,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机器也就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七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80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不可能的。
还有,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坚持不了。举个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墩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没问题。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如此以往,何来品牌?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介绍说,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到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而中国人可能O型血居多,所以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难道像中国的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界惊讶!可惜每每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我不知道这些有没有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
其实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可以耍点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遵照执行。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几乎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真诚的,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的国家,上级在下级面前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我才去过日本一次,才在日本待过几天,我的感受肯定是非常表面和粗浅,说出来只是和大家探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便学习和超越,绝无“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之意。
第二篇:浅论日本耻感文化
浅论日本耻感文化
所谓的日本耻感文化,是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而言的,它是由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所提出。
她对日本有过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名作《菊花与刀》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感文化。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
在日本,人们并不会感到会有羞耻感,即便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只要没有被别人所发现,那么一切都是心安理得的。夸张一点说,日本人丝毫没有羞耻之心。回望历史,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之后,作为战败国,理应站出来向中华人民道歉以表示对自己犯下罪过的悔过。但是结果是他们非但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内疚与惭愧。还光明正大的修建靖国神社来表达对二战的战犯的怀念。这对于两国关系而言绝对是赤裸裸的挑衅。再说说日本的影视行业,想必女优大家都并不会陌生。而且想必很多的男生对于那些女优的名字都如数家珍。一口气能说出一大串。拍AV,在日本绝对是一条快速成名之道,衣服一脱,名利双收。AV女优在日本的影视行业中属于支柱产业,已然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为什么AV能够发展的如此繁荣鼎盛,正是因为它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都接受的事情,难道说还有个别人站出来说三道四,而且,以日本人的这种秉性,绝对没人言语。整个的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致。
话说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现状?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逐渐浮现在今天和谐中国。今天报道瘦肉精,明天报道药家鑫,杀人放火已然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原大地上燃烧。有人说中国是乐感文化,自强不息、乐观积极。但在我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也正在逐步像日本的耻感文化在过度,人们变的越来越不知廉耻。只是相比日本,还没有达到那么深的程度。反观中国的高校,有多少的女大学生被包养,所谓的“二奶”“小三”满天飞舞,却依然高唱国歌,大言不惭。试问这些人的羞耻心又在何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展到今天这步田地,不得不说是种悲哀,物质金钱的社会,消费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点一点侵蚀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慢慢的引导着社会走向堕落。
日本具有耻感文化,但是这本就是民族所与生俱来本质,但是当中国选择了耻感文化后,中国的出路将会在何方?
第三篇:企业法律学后感
法律在我身边
以前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很喜欢问我们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就是道德告诉我们的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法律则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制性,也正因为这样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法律,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与《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这个栏目开办于1999年,每天中午12点半播出,每期节目大约15分钟。栏目的宗旨:重在普法,推动立法与监督执法。这个栏目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栏目,《今日说法》栏目经常讲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每次观看节目都会有很多的启示,收获特别大,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观看这个节目。而且我觉得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题目很特别,总能吸引我观看的兴趣,在《企业法律实务》这个课堂上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这个栏目。
二、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这个学期每周四都与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相约在同一个教室,上《企业法律实务》这门课程。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就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什么是法律?我想学习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权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学习法律,既可以避免自己在不懂法的情况下铸成大错,又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占。法律知识是我们这代人都应该有的知识,如果有条件你还可以服务社会帮助那些不懂得法律的人,为社会点做贡献。
三、理论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板块的知识,有《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还有商标法》。第一节课老师讲了什么是企业、企业的特征、企业的分类、企业体系、企业的风险等内容。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政治课,我记得高一的政治课也曾简单接触到一些有关企业的知识。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我个人感觉讲得相对详细的应该是《公司法》和《合同法》,这是今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或自主创业都应该了解的知识。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组织。仅仅是公司的分类就可以分为很多种,按承担责任方式、按信用基础、按公司之间控制或从属关系、按公司内部管辖关系、按公司之间的特殊关系等等。还有很多知识,例如:各类公司成立的条件和程序、股权的转让、公司的组织结构等都是学到的知识点。《合同法》的学习当中我比较关注的是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变更、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的终止与解除等内容。很快我们就要走上社会,这就必然会面临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所以多了解一些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最实际的意义了吧!
四、作业收获
老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后,安排我们按专业分小组制作作业,然后派一位成员用PPT进行讲解。关于如何选点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可以自己结合本专业特色选点,这说明我们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有时也往往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更迷茫,更不知如何着手。就像我们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这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很广的专业,我们有学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人力资源等等。考虑到市场营销、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人力资源等专业的同学可能选这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板块来写,最终我们小组选择了消费者权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选择这个知识点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有提到一些关于消费者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使我们认为了解消费者权利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权利。总之这次作业收获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四个组员都是来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能很好地交流我们的不同见解。除了能够提高我们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能力外,还能锻炼我们的胆量与自信。如果没有这次作业我们彼此可能都不认识,我觉得这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交际圈。在其他组同学的汇报中,有说工伤的专题、有说《会计法》的、有说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法规的、有说《证券法》的,这有些是我们没接触过的知识,知识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因此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五、视频收获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视频,对我们都有很好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很多都是我们今后都会遇到的事情。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视频,一个是讲到《合同法》的时候,关于一个退休的老师用一生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子,结果房产证拖了很久都没有发下来,最终很多业主联合起来起诉了开发商,结果却出乎人多人的意料是各位业主败诉。原因是他们买的是非法建造的房子,因此房产证根本办不下来。随着这件事情的继续发展,调查也越来越清晰明了,结果是开发商和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勾结起来,所以一幢幢大楼才能这样拔地而起,最终这件事情是通过政府协调而解决。当老师说到一个合法售房的开发商应有的证件时,我非常的认真听并一一的记录下来,房地产商在预售商品房时应具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这五个证件。对于这件事情我不想去发表什么愤愤不平的意见,只是在提醒自己,如果今后自己买房或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买房要特别的小心,以免类似的事件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另一个是倒数第二次课,老师给我们看来一个关于工伤赔偿的视频,讲述的是国有钢铁企业工人在上班期间,被钢铁烫伤后艰辛的索赔历程。这是我在提醒着我,如果不想重蹈人家这些覆辙,那么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更加小心这些事情,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六、总结
一个学期下来,结识了一些之前不认识的同学,有很多法律知识的收获,也有学到一些其它专业的知识,更从老师身上看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感觉罗老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从上课对于迟到同学的批评,还有上课过程中对同学的不认真听课的反应等都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我觉得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这样才不容易堕落。还有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多人不怎么听课,我觉得这是对老师教学最起码的一种尊重,但他们都做不到,非常疑惑与不解。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会出现许多新
变化,这是我们都无法预测的问题。生活中和工作中的摩擦、矛盾、纠纷也会日益增多。每一个生活领域当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琐碎的法律问题。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权利,也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我认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的行为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四篇:日资企业见习后感
日资企业见习后感
本周四,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对在常熟的日资企业进行了见习。首先,我们去了杰西西电子科技常熟有限公司。到了公司,我们被要求分成三组,然后听总经理介绍,由于总经理是日本人,自然是用日语介绍的,第一次真正和日本人面对面交流,不局限于课本,不局限于教师,说实话,还真的有点小激动呢。但激动之余,又有深深的不安。面对真正的日本人,面对已经学了两年的专业,居然只能听懂50%左右,再想想接下来就有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立马就心虚起来。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继续本次见习,本次见习,我们本分成三组,依次分别进行观看公司视频介绍,参观工厂以及听总经理的产品介绍这三项流程。在观看视频介绍的时候,我们对杰西西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听了总经理对的产品的详细介绍,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杰西西,在参观工厂阶段,惊叹于他们完美的自动化技术。也看到他们严谨的检测技术,钦佩于他们对质量的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他们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后,我们又去了户上电气常熟有限公司。我们同样分成三组,被分别带领参观工厂,在参观工厂之前,相关人员就向我们介绍了本次见习的时间安排。在参观工厂的时候,我有注意到,该公司的带领人员,有意识的看手表控制着时间,最后,精准的在预计时间内完成见习。在工厂,看到很多正在工作的工人,就这样在车间重复的工作着。虽说他们的工作枯燥乏味,但不就是有他们这些螺丝钉才使得户上电气正常运作吗?想想自己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真不敢自夸以后自己为公司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会大于他们这些普通工人。
在见习的这两家企业中不乏常熟理工毕业的学子,在企业中看到学长学姐还是倍感亲切的,但是,随即就业的压力扑面而来。我不得不思考我的专业知识能够与学姐学长们匹敌吗?如果进入日企我能 够像学姐学长那样应对自如吗?单一且并不熟练的语言技巧真的能成为我就业的优势吗?在本次见习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还大二,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武装自己吧,不再贪念宿舍的温暖,不再迷恋赖床的安逸,开始奋力拼搏吧。青春短暂,再不奋斗我们都老了。
姓名:。。
学号:。。。。
第五篇: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1.-----时间控制
下班——滞后思考原则
下班时间——滞后思考原则:在办公室,下级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在生产现场,上司随时处于保障状态。
在日本企业中,办公室工作的员工,职务越低,下班时间就越晚。因为下级必须随时准备回答上司提出的问题,随时为上司提供所需要的材料,随时执行上司的每一个命令。
只有当上司离开公司之后,下级才会有自己的时间,才能整理属于自己的内容。员工们都会意识到:从社长到职员,来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每一个下级的工作只是上司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优先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保证上司工作的完成。
大家不禁要问,难道下级就不能比上司早下班吗?不是的,下级同样可以在上司之前下班,只要你在下班前同上司打声招呼,告诉他“我有事要先走”等,就行了。不仅如此,上司在下班之前,也要同下级打招呼:“我要下班了,”这种每天都相互通气和相互关照的企业风气,奠定了日本企业严格管理的基础。而生产现场下班的时间顺序与办公室下班的时间顺序恰恰相反:职务越高,下班时间就越晚。这是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决策人和上司,一旦签订了契约,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在交货期内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优质产品。这些产品的真正生产者是员工。而且,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不仅无法独自完成某一个复杂完整的产品,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要上司大量的协作和协调来保障员工的操作。如果上司先于员工离开现场,当天的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举个例子:日本某企业完成汽车轴承工作。生产看板会这样写:
工作内容:轴承 100个。
工作时间:8个小时(上午完成,下午完成)。
完成工作者:****。
因此,下班时间滞后不仅是日本企业最普通的做法,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最基本法则:报告——联络——相谈(商量)。
2.-----准时生产
交货——超前思考原则
交货时间——超前思考原则:理想方式,丰田方式
在日本,下级不是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来计算工作时间的,而是对自己的直接上司的完成期作为计算工作量的基础。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理想方式,丰田方式,中小企业方式。
理想方式
合同中的交货期是31天,但为了应付突然事变,各级都有一个提前量,到了班长计算工作量时,只有15天,不到合同时间的一半。既使这样,它也只是一种理想方式。
因为员工在5月1日能开始工作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机器设备完好,材料到位。设备完好是办得到的,但在合同签订之前就准备好了原材料不仅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除开社长有神仙般的先见之明,那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一种浪费。因为材料积压,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占据仓库不仅人工,而且照明等费用也是极大的浪费。
丰田方式
丰田方式被企业界誉为最节约最高效的方式,也被称为无仓库方式,也就是JIT生产。
其实,丰田方式同样是一种理想方式,因为它是在有丰富的流动资金作保障的状态下进行的。远的不说,光是2004~2006年3年间,丰田公司账簿上的周转资金,经常都在6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纯利都在1000亿元以上。丰田在得到订单之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地将材料清单发往材料厂家,同时从银行预付大量的货款。更由于丰田的声望和实际效益,材料厂家在接到订单后,暂不付钱也会抓紧生产。因此,丰田实现了无仓库方式,而且同材料厂家签署发包合同到第一批材料入库最快的只要3天就能完成。中小企业方式
在日本,一般的中小企业,从合同生效到材料入手并开始生产,需要10天或半个月。假如我们选定在13日(星期一)开始生产,到产品完成的最后期限30日,总共也只有13天(除去星期六和星期天)。由于它比理想的情况还要少2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货,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零废品法”,即: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3.----不合格的控制
“零废品法”: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把“零废品法”中强调的三个方面分开来说:
(1)生产程序:就是操作规程说明书。
(2)创造性地、优质地:就是动脑筋,想办法提高效率。
(3)每一个动作:就是从材料取用到产品打包。
许多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影响产品质量的往往并不出在设计或关键内容上,而是出在诸如很小的细节上。
日本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很简单:
一是严守操作程序和注重操作技巧。
二是动脑筋,改造工具,实现优质高效。
1.)多做JIG
忠实地执行动作顺序:可减少多余的动作,做到整齐划一。在日本企业,几乎所有的测量都会有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工具所代替,其实道理很简单:让员工很容易的接受。做到控制产品不良,做到零缺陷
2.)不断改善
同时这些小设计,小发明都是员工自身的知识财富,他走到哪里,那里都有他的用武之地。这种真正的主观为公司、客观为自己的做法符合日本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改善”。即: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使自己的身心和技能得到改善。
3.)模仿与编制精干
日本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并不高,工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也不比国内同行好,但效率却很高,很有活力。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一是模仿;二是工作团队编制精干合理。
提倡模仿
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中国有一句谚语:照葫芦画瓢。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照葫芦画瓢的人都很笨,没有创新,没有出息。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中的创新也就那么一点,大部分还是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精华,而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一个新项目下来,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进步显著,几个项目做下来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设计思路,并且通过总结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几年下来,大部分人已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了,优秀者甚至已成了专家。所以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方法,应该提倡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