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变迁(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1: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企业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企业的变迁》。

第一篇:日本企业的变迁

日本企业的变迁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日本的经济崛起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凝聚力、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原因,企业文化成为日本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日本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特点,并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色。如果把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喻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肥沃的土壤,那么良好的企业管理则相当于对每一棵幼苗的精心培育,是日本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独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企业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日本企业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杰出的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形成了日本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引领着日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日本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日本企业倡导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19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

日本企业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长达百年。如资生堂株式会社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已有87年历史。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企业发展既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

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企业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果,达到了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日本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企业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资生堂早在1919年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设立画廊,免费为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画家、摄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场所,并聘请一批艺术家到公司从事形象设计与宣传工作。目前已有5000多位艺术家在此展出并留下大批作品,资生堂也在形象宣传中创造了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

日本企业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日本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意识,自觉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程度。三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倡导、实践、推动和变革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领风气之先、不懈创新的可贵品质。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

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

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现今的日本企业还有很强的节俭意识。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

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一个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人口密集度如此高的岛国,何以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出人意料的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内异军突起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这对中国企业发展模式也提供了启示。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是,立足于按照人的本质或自然规律而得出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适用的,企业应当坚持一贯地奉行这种正确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也包括用生成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所谓生成和发展,简单说来就是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来看企业的经营,可以认为各个产品或各个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寿命,原则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开发、新的投资,而企业形象、企业战略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要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4]王东.现代美日企业制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

第二篇: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的近代金融制度始建于明治时期,从初期效仿英国到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金融制度的政府管制色彩较为浓厚。经过不断发展,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金融革新的深入,泡沫经济的破裂,金融大爆炸式推进资本市场变革,才能适应近来金融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872-20世纪40年代)

明治维新后1872年日本公布《国立银行条例》,受英国商人银行主义的影响,日本的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资金需要的不同性质进行设置,由普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特殊银行构成,分别履行作为商业银行、大众储蓄机构以及长期金融银行的职能。银行业之初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银行家通常由企业家兼任,成为“机构银行”。银行业早期监管较少,银行数量发展较快,一战后的1927年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称为“昭和金融恐慌”。此后,首个银行法开始实施,对银行业有了最低资本金制度等监管要求,行业整合使得银行数目大幅度减少,至1945年战败时,普通银行数目由战前1283家缩减为61家。二战结束后,金融制度重建受到美国金融主导,但基本沿袭战前以及战时的框架,形成了分业经营、政府管制、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金融制度框架。

经济增长期的金融制度(50年代-70年代中期)

二战结束后,金融业也成为日本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分业经营是金融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分业经营包括:

1、长短期融资业务分离,2、银行业与信托业分离,3、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4、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分离。从二战时期延续至70年代中期,日本一直维持着以低存款利率为中心的管制利率体系。其中国债利率成为决定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基础,而存款利率则存在着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决定的最高限度。通过设立外汇专业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制,日本通过外汇管理隔断和防范外部经济变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以上利率管理需要分业经营,有可巩固分业经营,而内外分离的制度又对此起了一定保障作用,因此三种特征相辅相成。

间接融资成为日本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通过分业管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划分较为清晰,但即使在直接融资领域,如债券市场,其发行金额与利率等也受银行影响。造成间接融资压倒直接融资的原因之一在于允许银行持有股票,从而通过持股对企业形成控制系统。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初)

背景:1971年与1973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扩大造成国债发行增加,对流动性要求越来越高。银行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分离出现松动,长期信用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份额下降至30%以下,利率管制使得资金向不受利率管制的短期金融市场流动。1973年日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内外分离的管制受到冲击,国际化压力日益强烈。1981年银行法的修改使得银行获准国债的窗口销售、交易并推出存款与国债的组合金融商品。银行业进入国债市场的发行与流通,进一步使日本传统银行、证券分离出现裂痕。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成立,以此为契机金融自由化逐步推进。

利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改革中另一重要因素。1979年为了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允许发行可转让存款(CD),其利率不受限制,成为利率自由化第一步。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采用先定期后活期,先法人后个人,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进行。《临时利率调整法》中的利率管制对象不断减少,还采用了市场利率联动性定期存款等过渡性金融商品。至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实现完全自由化,1994年10月,除支票账户以外的活期存款也实现了自由化。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在于

1、日本利率市场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动与干预:银行资金供给长期占全社会融资主流,当局缺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医院,而正是美国的直接干预,使得市场化进程尤为迅速果断。;

2、日本利率市场化伴随着市场化性质的存款与贷款新品种,比如大额CD,MMC,以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通过不断降低限额、放宽期限、增加品种等方式扩大新金融产品的份额,从而达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3、日本利率市场化推进分层循序渐进,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从1979年至1994年共用了16年,具体推进中较为审慎与保守,可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这种循序渐进,也是的日本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存活下来,其正常经营没有收到较大影响。

4、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并不由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是受到货币管理当局的限制。不同产品的利率需与国债或大额CD的利率挂钩,各个金融机构必须支付统一的“市场利率”。

放宽并废除外汇管制:1949年制定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原则上禁止所有对外资本交易,仅允许破格引进个别交易品种。1979年《外汇法》得到全面修改,居民外汇存款实现了自由化。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发布后,撤销了对日元汇兑业务的管制,此后逐渐放松对欧洲日元的管制,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日本信托业务等。

资本市场的自由化:70年代后,日本公司债市场上存在许多制度方面的限制及约束,使得大企业倾向于在海外市场发债,国内公司债市场空洞化较为严重。1987年废除了对公司债发行业务的管制,采用国内公司债评级制度;1988年4月引进申请制,取消发债协会。1993年取消了受托制度,撤销公司债发行额度管制措施,1996年公司债发行市场完全自由化。自由化后的公司债市场降低了国内公司债市场发行的成本,发行量大幅攀升。

泡沫经济时代(90年代初)

80年代也是日本金融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1990年日本利润前10名的企业中有8家金融机构,而1980年尚无一家公司排至前10。金融业发展超出实体经济,1979年至1989年日本的金融资余额增长了3.2倍,而同期的GDP只增长了1.8倍,金融交易日趋活跃,金融机构开始设置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尽管利差不断缩小,银行收益仍不断扩大,其主要收益偏向纯金融资产,股票资本收益对金融行业影响明显。对于银行业来说,城市银行扩张迅速,其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均与地方银行拉开较大差距。

由于消费品物价在80年代与90年代均保持均衡,日本央行为了应对日元升值保持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放松了对资产价格的管制。而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又意味着国内间接贷款与直接贷款相转化,分业经营的存在使得银行通过设立住宅金融专门公司拓宽银行的贷出渠道,导致这些非银行机构承担了大量风险。1991年资产泡沫破裂以后,非银行机构纷纷倒闭,其持股银行也产生了大量不良债权,从而日本经济步入失去的二十年。

金融大爆炸(90年代中期)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银行业进入兼并重组大潮,对分业经营的讨论最终促使1993年《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的实施,银行业与证券业关于分业之争实际上成为90年代金融变革的核心。1993年通过的《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规定不同行业间以行业子公司的方式实现向对方领域的渗透,银行可以拥有证券公司或经营信托业银行所发行的半数以上股票。但当时不同行业渗透设立的子公司还有一定业务范围的限制。1996年,日本提出“金融大爆炸”,加快之前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步伐,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1999年又进一步废除对银行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从而取消了银行业,证券业与信托业的界限。2001年又进一步放开银行兼营信托业的管制。

金融大爆炸时期,多数政策与证券市场有关,如在证券市场实行登记注册制,放开委托交易手续费,废止股票交易必须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使得证券公司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与交易品种增多。1997年解除了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禁令,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停止使用效率低下的通告及事务联络体系,实行国际化的会计制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对各行业的管制几乎消失,金融大爆炸式的改革颇有成效。

参考文献:

日本的金融制度,鹿野嘉绍,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方式及特点,孟建华,上海金融2004年第1期

第三篇: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1.-----时间控制

下班——滞后思考原则

下班时间——滞后思考原则:在办公室,下级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在生产现场,上司随时处于保障状态。

在日本企业中,办公室工作的员工,职务越低,下班时间就越晚。因为下级必须随时准备回答上司提出的问题,随时为上司提供所需要的材料,随时执行上司的每一个命令。

只有当上司离开公司之后,下级才会有自己的时间,才能整理属于自己的内容。员工们都会意识到:从社长到职员,来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每一个下级的工作只是上司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优先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保证上司工作的完成。

大家不禁要问,难道下级就不能比上司早下班吗?不是的,下级同样可以在上司之前下班,只要你在下班前同上司打声招呼,告诉他“我有事要先走”等,就行了。不仅如此,上司在下班之前,也要同下级打招呼:“我要下班了,”这种每天都相互通气和相互关照的企业风气,奠定了日本企业严格管理的基础。而生产现场下班的时间顺序与办公室下班的时间顺序恰恰相反:职务越高,下班时间就越晚。这是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决策人和上司,一旦签订了契约,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在交货期内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优质产品。这些产品的真正生产者是员工。而且,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不仅无法独自完成某一个复杂完整的产品,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要上司大量的协作和协调来保障员工的操作。如果上司先于员工离开现场,当天的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举个例子:日本某企业完成汽车轴承工作。生产看板会这样写:

工作内容:轴承 100个。

工作时间:8个小时(上午完成,下午完成)。

完成工作者:****。

因此,下班时间滞后不仅是日本企业最普通的做法,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最基本法则:报告——联络——相谈(商量)。

2.-----准时生产

交货——超前思考原则

交货时间——超前思考原则:理想方式,丰田方式

在日本,下级不是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来计算工作时间的,而是对自己的直接上司的完成期作为计算工作量的基础。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理想方式,丰田方式,中小企业方式。

理想方式

合同中的交货期是31天,但为了应付突然事变,各级都有一个提前量,到了班长计算工作量时,只有15天,不到合同时间的一半。既使这样,它也只是一种理想方式。

因为员工在5月1日能开始工作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机器设备完好,材料到位。设备完好是办得到的,但在合同签订之前就准备好了原材料不仅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除开社长有神仙般的先见之明,那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一种浪费。因为材料积压,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占据仓库不仅人工,而且照明等费用也是极大的浪费。

丰田方式

丰田方式被企业界誉为最节约最高效的方式,也被称为无仓库方式,也就是JIT生产。

其实,丰田方式同样是一种理想方式,因为它是在有丰富的流动资金作保障的状态下进行的。远的不说,光是2004~2006年3年间,丰田公司账簿上的周转资金,经常都在6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纯利都在1000亿元以上。丰田在得到订单之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地将材料清单发往材料厂家,同时从银行预付大量的货款。更由于丰田的声望和实际效益,材料厂家在接到订单后,暂不付钱也会抓紧生产。因此,丰田实现了无仓库方式,而且同材料厂家签署发包合同到第一批材料入库最快的只要3天就能完成。中小企业方式

在日本,一般的中小企业,从合同生效到材料入手并开始生产,需要10天或半个月。假如我们选定在13日(星期一)开始生产,到产品完成的最后期限30日,总共也只有13天(除去星期六和星期天)。由于它比理想的情况还要少2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货,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零废品法”,即: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3.----不合格的控制

“零废品法”: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把“零废品法”中强调的三个方面分开来说:

(1)生产程序:就是操作规程说明书。

(2)创造性地、优质地:就是动脑筋,想办法提高效率。

(3)每一个动作:就是从材料取用到产品打包。

许多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影响产品质量的往往并不出在设计或关键内容上,而是出在诸如很小的细节上。

日本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很简单:

一是严守操作程序和注重操作技巧。

二是动脑筋,改造工具,实现优质高效。

1.)多做JIG

忠实地执行动作顺序:可减少多余的动作,做到整齐划一。在日本企业,几乎所有的测量都会有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工具所代替,其实道理很简单:让员工很容易的接受。做到控制产品不良,做到零缺陷

2.)不断改善

同时这些小设计,小发明都是员工自身的知识财富,他走到哪里,那里都有他的用武之地。这种真正的主观为公司、客观为自己的做法符合日本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改善”。即: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使自己的身心和技能得到改善。

3.)模仿与编制精干

日本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并不高,工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也不比国内同行好,但效率却很高,很有活力。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一是模仿;二是工作团队编制精干合理。

提倡模仿

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中国有一句谚语:照葫芦画瓢。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照葫芦画瓢的人都很笨,没有创新,没有出息。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中的创新也就那么一点,大部分还是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精华,而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一个新项目下来,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进步显著,几个项目做下来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设计思路,并且通过总结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几年下来,大部分人已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了,优秀者甚至已成了专家。所以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方法,应该提倡模仿。

第四篇: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更新日期:2003-12-16 9:38:16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已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倡导企业中全部门的积极参与。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可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宋睿)

第五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外语课程的变迁(三)_英语论文(精选)

二、战后独立时期的外语教育1952年,旧金山日美和平条约生效,日本又作为独立国家重新进入国际社会。当时,随着文化、科学、产业等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教育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要求各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致力于达到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同时,特别强调贯彻道德教育,充实基础学力及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毕业后的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在普通课程中设置了可供各学校灵活掌握的基本课程,并设两类科目内容,供学生视需要和可能进行选修。

(一)195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下的外语教育 1958年10月1日公布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1年起全面实施,这是战后的第二次修订。修订的理由是:

1.包括教育在内,所有的体制必须重新自主地制定。

2.包括英语在内,初中教育要纳入正式轨道。

这次修订基于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的改进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学科的最低授课时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力求使全国的初中确保统一的教学内容。

外语在初中作为选修学科,每年学105课时以上。第3学年在选择出路或特殊需要加深学习的情况下,可教学175课时以上。外语学科的内容由(1)语言材料,(2)题材,(3)学习活动3个项目构成。

这次修订的特色和教学指导上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以第二学年为例:

(l)阅读时往往需要用日语进行说明,但还是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直接用英语会理解。(2)语法事项会逐渐增多,变得复杂。应在熟悉了一定程度用例的情况下归纳指导,使之有助于运用能力的发展。(3)这是一个在学习英语上越来越表现出个人差异的阶段,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教学内容中基本事项的指导,对学得快的学生要进一步使其能力得到发展。

从第3学年来看,有以下几点;

(1)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忽视语音,要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让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讲英语。(2)时常归纳已学过的句型、词、词组、语法等,加强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

(二)高中阶段外语为必修课,重机运用随着高中教育课程的修订,1955年12月5日,对《初、高中学习指导外语科英语篇》(1951年修订版)中的高中部分也进行了修订,于1956年起从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是第二次修订。

接着,1960年10月 is日公布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3年的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第三次修订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保持一贯性,进一步贯彻前次,即1955年修订的宗旨--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纠正偏重文化学习的倾向,充实和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基础学力、充实科技教育。

外语作为必修科目,基于以下方针进行改进。

1.教学外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还要加强听、说和写的指导,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教学外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外语开设英语A、英语B、德语、法语及其他语种。(2)上述外语科目,要求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必须从中选修一个科目。(3)英语A教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面向初学者的内容。(4)英语B教学稍深一步的内容。(5)在一门外语之外增学第二外语时,要教学那门外语的最基本的知识。

如上所述,日本的外语教育第一次开设复数科目,并规定英语 A(9学分)、英语 B(15学分)、法语(15学分)及外语的其他科目。尤其是根据外语科设置的基本方针,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个科目,达到9学分(特殊情况可减少至3学分),这是此次修订的特色。

另外,外语各科目的内容有:1.听、说,2.阅读,3.书写。各部分均由:

(1)语言材料和题材;(2)需熟练掌握的事项(言语事项);(3)学习活动这三项构成。

总之,1960年版学习指导要领要求:(1)教学重点放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2)必须选修外语规定科目中的一个,并达到3学分以上。(3)为了适应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设英语A和英语B两个科目。

当时,高中的升学率为57.7%,和现在的94%相比要少得多。但是,在外语科目中必选一科并学习3学分以上的要求被普遍接受了。

下载日本企业的变迁(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企业的变迁(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变迁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战略伙伴 人力资源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企业若想发展新的核心能力,必须不断建立与发掘自己......

    日本企业面试注意要点

    着装方面:一般去面试的话,最好是穿正装。 1、如果是学生的话,不必非得买套西装去面试的,男生的话一件不算花哨的衬衫还是需要的。女生的话,建议不要穿太过暴露的衣服去面试,包括吊......

    日本企业调查课程大纲

    《日本企业调查》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日语专业 (实践周数:2周) 一、调查的性质、任务 日本企业调查是本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习了一年的各种日语知......

    日本企业七项管理精髓

    日本企业七项管理精髓 2010年世界五百强中日本企业就有68名,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在海内我们认识的着名品牌公司就有松下、东芝、丰田、索尼、本田、日立、日产、佳能等等。另......

    感悟变迁

    感悟变迁 议论文 -----李岱蔚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个变化的世界。城市在变,乡村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在诸多的变化中,人们有欢喜,有惊叹,还有更多的深思……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

    变迁现代诗歌

    变迁现代诗歌 我知道你看得到 树林深处牵着小鹿奔跑的女人 镶着花边的裙摆和你的红房子 门口堆满了不知什么时候寄来的信 有些已经泛黄有些甚至被虫蚁咬噬 上面布满纽扣大小......

    演讲稿变迁

    身边的变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我来自哈密市五堡乡四堡中学的一名教师,名字叫祖里皮亚。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身边的变化” 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堡人,生活的地方物......

    日本企业5S现场管理案例(精选合集)

    日本企业5S现场管理案例笔者曾在深圳一家日本人独资的电子公司服务,亲眼目睹和实施过日本人的日常管理工作,深切体会到这一点:日本产品的优质完全来自于严格的日常管理!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