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东阳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东阳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
卢凯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外国语学院,浙江 东阳322100)
摘要:近年来,东阳市旅游产业得到空前发展。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东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仍任重道远。我们试图从概述东阳市旅游业概况、现状入手,分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东阳市旅游业问题对策
On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f Dongyang’s Tourism Development
Lu Kaijun
(Economy, Trade and Foreign Language Dept.,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 Zhejiang)Abstract: Tourism in Donyang city has experienced a tremendous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few years.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f we want it to be more competitive and extensive so as to become a new economic point of increase.We are trying to analyze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its present general situa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Dongyang city;tourism;issue;countermeasures
1东阳市旅游资源概况
东阳市地处浙江腹地,面积1742平方千米,人口79万。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1988年5月撤县设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享有“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及“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素称“歌山画水之地”,旅游资源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为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堪称“中国民间故宫”。享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之美称的卢宅肃雍堂轴线是国内现存民居建筑保存最完整、纵深最长的一条建筑轴线,集国内民宅之神韵,具北京皇城之理念,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前后九进,以封建礼制“前堂后寝”为格局,纵深320米,是国内唯一一座拥有九进的古民居,是名符其实的“民间故宫”。横店集团投资30多亿元兴建的横店影视城,占地6000余亩,有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大智禅寺、江南水乡、明清宫苑、古民居博览城等13个影视拍摄景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已有300多部4000多集影视剧作在此完成主场景拍摄,被称为“中国好莱坞”。该影视城,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影视产业实验区。广厦控股集团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的白云文化城,内有观音塔、观音湖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此外,还有三都胜境、屏岩洞府、落鹤山、社姆山等30多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遍布全市。旅游商品也很有特色,东阳木雕鬼斧神工;竹编巧夺天工;“雪舫蒋腿”为金华火腿之精品,多次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名茶“东白春芽”早在唐代就是朝廷贡品,近年来先后两次获国际名茶金奖。
东阳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城市旅游功能较齐全,设施较完善,现拥有星级涉外宾馆21家,三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卢凯军(1964-),男,浙江东阳人,本科,讲师。
星级宾馆8家,四星级宾馆3家,共有床位10000多个。有国内旅行社11家,出境旅游社分支机构1家。2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旅游产业总量强势增长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使旅游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从1988年到2006年,国内旅游业都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产业总量强势增长。国际旅游也有一定发展。(如下图)
2003年,国内旅游接待量187.6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量5183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3.36亿元。2004年,国内旅游接待量269.5万人次,入境接待量8126人,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6.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1.4%。2005年,国内外旅游接待量359.02万人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9.7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2.51%,相当于第三产业
比重的40%。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
437.5人次,同比增长21.8%,实现国
内旅游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
19.8%;接待入境游客3.1万人次,同
比增长214%,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0
万美元,同比增长133%。三个“黄金
周”继续成为推动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国
内外游客12.97万人次,同比增长
8.5%,旅游收入达0.17亿元。“五一”
期间,全市旅游再次出现“井喷”行情,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6.6万人次,同比
增长17.4%,旅游收入达2.01亿元。
“十一”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30.2万人次,同比增长6.7%,旅游收
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7.8%。
2.2 影视旅游品牌基本确立
上图可见,横店影视城旅游人数已左右东阳旅游业的发展。1998年—2006年,横店影视城的游客持续上升,由原来的28万人次增加到2002年的128万人次,到2005年游客总量为306.7万人;1998年同比增长率仅为4.75%,1999年同比增长率反弹增至25.20%;之后持续增长,2002年同比增长率跃至82.86%;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游客增长率不明显;之后两年游客量回暖。从增长情况看出,1999、2002、2004、2005年在横店旅游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游客增长明显,这与当地的影视宣传和促销手段相关,如1999年横店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此后旅游节每年举办一次,新的影视基地也不断形成,游客人数连年攀升。其中,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在横店拍摄,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各家新闻媒体也高度关注横店的新动向,使横店影视城游客人数出现了飞跃式的猛增。
2.3 红色旅游渐成雏形
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横店社团经济联合会建起一座占地面积29000余亩的红色旅游城,即红军长征博览城。通过包装、策划和大规模的宣传促销,红色旅游成为东阳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006年红军长征博览城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东阳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促进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诚然,其中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待作深入探讨。
3东阳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资源开发单一,人造景观多,自然景观少而散
开发横店影视城是东阳市旅游业的重头戏。2005年,横店国内外游客达到306万人次。但是,其广州街、香港城、秦王宫、清明上河图、大智禅寺、江南水乡,近两年的明清宫苑、古民居和红军长征博览城等均是人造景观;人造景观规模宏大,但其投资额也巨大。再加上本身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相对不足,这几年虽游客总量激增,但从可持续发展上看,其吸引力没有自然景观好,游客回头率偏低。如红军长征博览城的开发,刚开始刮起一股“红色旅游”风,可据2006年国庆长假游客量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而东阳市自然景观规模较小,且分散在乡镇村落,不易开发。
3.2 影视旅游红火与外景地旅游未曾火起形成巨大反差
由上图可知,横店影视城的旅游人次总数与整个东阳市旅游人次总数越来越接近,特别是2004年,几乎成“一枝独秀”。东阳的游客“借影视旅游”东风总数空前增长,但是影视拍摄具有时段性,很容易产生时空集聚,某一时段、某一地点游客蜂拥而来,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如有可能造成对旅游的投资过大,尤其是对宾馆、餐饮业等项目的计划影响较大。如何将影视旅游与大众旅游结合,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3.3 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整体有待完善
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是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石。旅游业的高度发达有赖于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交通系统、通讯设施、污水处理、停车场等方面的内容。旅游设施包括以宾馆为代表的住宿接待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购物商店等。在东阳的很多自然景区景点,别说没有像样的停车场,连路都很难进去。它们都在很小的村子里,路很小,路牌指示不清,散客很难找到,更别说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了。旅游综合接待能力,除市区和横店镇较好以外,其他地方的旅游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交通设施都相对落后,这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4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人文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东阳旅游模式较单一,以游览观光型为主,休闲度假、消遣娱乐、文化民俗、会展购物等类较少。据统计,游客在东阳的停留时间仅为1.34天,收入只限于“门票经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反映到旅游市场上,单纯的观光旅游已被娱乐消遣型旅游所取代,文化性、知识性、娱乐性并重的旅游业深受人们的欢迎。要保持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让“溪流”(游客量)流入自己的“水库”(东阳旅游地);同时,需要不断为“溪流”补充水源,增加潜在游客或实现重游以补充客源库存量。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实现旅游体验管理的高水准和旅游体验价值创造的高水平,尤其是为重游游客创造“旧瓶换新酒”的旅游体验,充分体现旅游商品地方特色,进一步挖掘人文资源。
4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4.1 深化认识,理顺管理体制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投资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容纳就业多、经济社会生态化等综合效益突出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这预示着我国旅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东阳而言,政府部门应深化认识,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说到底,旅游业的发展不应单纯是旅游部门一家的责任,它涉及的部门有财税、工商、金融、卫生等政府各部门,因此,要理顺管理体制,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行政领导,统一管理各旅游景区。应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开展工作。并从中加强与旅游业有关的行业协会的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2 加强立法,用法制调控旅游市场
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而“旅游法”及与旅游相关的法律,如“饭店法”、“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法”等基本法规至今尚未出台,使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问题无法确定下来,如旅游行业管理的范围、旅游管理职能的划分等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旅游基本法”从1982年开始起草,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但至今未颁布。因此,在无“大法”可依的情况下,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一些“小法”,如对价格、服务的管理,对纠纷、事故的处理,对索赔等做出明确规定,以规范旅游市场。
4.3 整体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
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酒香也嫌巷子深”,旅游的发展与科学的宣传促销是密不可分的。应打破各自为战的旅游促销格局,进行整体促销,塑造整体旅游形象。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资金投入。要成功地宣传促销,科学地划分旅游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根据2005年东阳市旅游调查结果显示,东阳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以省内和周边市场为主,浙江、上海、江苏三省的客源占总量的多数;近几年,广东一带的游客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横店影视城2005年接待上海游客109329人,同比增长117%;江苏游客27265人,同比增长81.7%;江西游客12799人,同比增长19.6%。因此,应该将旅游客源市场划分为三个级别,即一级市场为浙江、上海、江苏三省,二级市场为这三省以外的其他国内市场,三级市场为国外市场。另外,要在国际机场、高速路口、火车站、客运中心等处设置旅游宣传广告牌和通往景区的道路指示标识;适时在全国多家重要报刊刊登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利用中央电视台等主要媒体、互联网进行宣传;拍摄东阳山水影视旅游宣传片;组织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参加并举办旅游展销会;建设东阳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来加强宣传,提高东阳旅游的知名度。
4.4 多元投入,加强对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
东阳的旅游资源均是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有其优势;但是,出于成本核算考虑,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往往就不是很重视。因此,除政府要加大投入外,要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采取一切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金多元投入。对自然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交通不畅的情形,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加强旅游专用公路、旅游区停车场和公交汽车站的建设,提高旅游区(点)的通达能力,使游客在全市各大景区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同时,要加快景区的水、电、卫生、安全等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景区的综合环境。另外,要改善景区的食宿条件,加强娱乐、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努力创造便捷、安全、卫生、舒适的旅居环境。
4.5 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
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一是要大力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横店影视城是东阳旅游的核心,但是人造景观往往有气势,而文化内涵相对不足。近几年,游客总量大幅度增长,但是多是观光型,在东阳的停留时间少,仅仅限于门票经济;所以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创出影视文化特色,在东阳市区和横店的城市建设和景点建设中大力张扬影视个性,增加影视元素,使游客一到东阳,就能感受浓厚的影视氛围;再者可充分利用明星效应来大做文章。另据文化部门的调查,东阳市共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项目124个,其中民间造型艺术类59个,民间表演艺术类为60个,民间风俗类5个。文化是震撼人心的内在东西,有了文化的包装,才会刺激旅游需求;有了特色的文化,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与影视文化相得益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世界旅游观光协会(WTSA)市场研究预测机构报告指出: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可望突破10亿人次,年旅游消费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40%用于交通、住宿、就餐,其它60%用于购买旅游消费品。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如新加坡为59.6%,美国为54.7%,法国为52.1%,泰国为42.8%,我国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为49.6%。东阳素有“工艺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三乡之美称,开发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现有的东阳木雕或工艺产品价格不菲影响了市场运作。现在,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经营开发东阳旅游产品的商家或企业,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投资东阳特色产品的开发,制订旅游商品产业政策,有必要设立旅游商品开发专项基金和开发奖,以鼓励那些在旅游商品设计和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还可以从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的风险基金,打破现在的僵局。另外,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商品,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根据东阳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可创建花卉园、经济作物园、果园、中草药园等生态农业,让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不仅可以接触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体验乡土气息,还能品尝传统风味小吃、购买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4.6 旅游人才的培养
东阳现有旅游公司10个,但规模都较小。东阳的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地提高行业人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对发展旅游业至关重要。要采取培训、引进、送出等的办法,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服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服务人员要有强烈的旅游服务意识,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术。因此,要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东阳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具体的文化内涵,强化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能力,确保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东阳旅游[J].2002-2005.[2]龚奕,赵精兵.对旅游商品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4).[3]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2005,(6).
第二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收入比重低,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收费不合理。加入WTO后,中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产品开发,实施有效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收费标准,防范市场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中间业务。据了解,我国四大银行2002年中间业务占其全部收益比重分别为: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约4%。但因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不快,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而且品种较少,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例如邮寄对帐单、代发工资、银证转帐等业务都不收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表1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较 单位:亿元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合计
───────────────────────────────
中间业务
26.16
9.66
52.46
32.28
120.56
收
入
营业收入
746.6
496.57
403.59
595.31 2242.07
净
额
中间业务
净收入占
3.1.95
15.42 5.38
比
例
───────────────────────────────
注: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中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25.2亿元,建设银行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3.2亿元。
从表1中看出,除中国银行因历史原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导致其中间业务的业务收入占比例达13%外,其他几大银行所占比例均较小。据了解,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70%以上,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莱克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弥补全部支出的73%,香港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然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益比重不超过10%。
2.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创新能力不足
表2 我国某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表
────────────────────────────────────────
总计
结算类
代理类 担保类
银行卡类
房产金融
────────────────────────────────────────
收入占比(%)
24.76
14.12.97
12.23
3.81
────────────────────────────────────────
────────────────────────────
委托贷款
咨询
基金
其他
────────────────────────────
收入占比(%)
15.51
5.37
1.2
20.05
────────────────────────────
从表2中可看出,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收入占比约40%,咨询、基金类业务仅占约6%。而国外银行与我国银行的收入构成明显不同,见表
3表3 大通银行1999年非利差收入
────────────────────────────────────────
总计
投资银行收入
交易收入
证券销售收入
私有权益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
收入(亿元)
802
21136
1938
312
31收入占比(%)100
14.6
24.16
3.89
10.36
────────────────────────────────────────
────────────────────────────────
信托托管投资管理
其他服务收入
其他收入
────────────────────────────────
收入(亿元)
13.7
1983
5收入占比(%)
16.29
24.72
6.42
────────────────────────────────
可见,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知识含量较高的对外投资业和投资管理业务,而且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类业务的依赖性小。虽然在我国有分业的客观因素,但我国中间业务的层次性较低的实际状况也很明显。
3.中间业务的服务收费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7年12月31日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为例:
表4 商业银行结算收费标准单位:元
──────────────────────────────────
银行
银行承
托收承付
本票
单位主
服务项目
汇兑
汇票
兑汇票
委托收款
支票
动查询
──────────────────────────────────
手续费金额
按票面金
1.00
O.50
1.00
O.60
O.50
(每笔)
额的0.5%
──────────────────────────────────
────────────────────────────────
未在银行开户的个人
汇款和办理银行汇票
符合规定的汇票
服务项目
─────────
退汇
本票支票挂失
<5000
≥5000
────────────────────────────────
手续费金额
票面金额1%
0.5
票面金额的1%
(每笔)
────────────────────────────────
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显然,收费只是象征性的,不能从中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是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性措施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根据2003年5月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98%,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利差达3.33%。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近来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但在经营理念和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贷业务,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及经济效益性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以至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销,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要贯穿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个过程。实现“十个转变”,即在经营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样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上述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对上级银行推广的中间业务,只强调一个“有”字,零散地分布在对公信贷、个人信贷、国际业务、会计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特点,各职能部门往往只能各自开发、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之间难以衔接,缺乏对中间业务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其次,建立中间业务初级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第三,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各商业银行可考虑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能,新成立一个综合业务部门来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各项中间业务。第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确保中间业务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第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在央行确定的分类指导费率范围内,商业银行费率要与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风险系统相联系,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转嫁,降低信用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1.咨询业务。银行的咨询业务范围极为广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项目的投标、合作、建设和生产销售的机会愈来愈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咨询业务,以保证有竞争力的国内优秀企业不会因信息滞后或缺少国内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信用签证等原因而错失良机,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
2.信息咨询业务。开办信息咨询业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商业银行应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咨询业务。(1)有偿提供可对外公开的金融情报,为客户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外汇、人民币价格走势、信息数据及金融市场方面的服务。(2)开展咨询和市场调查,对企业资信进行评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等进行调研活动。(3)银行受托,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参考。(4)提供中介服务。即银行为客户进行经济合作和商品交易充当中介人,为客户牵线搭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收取中间服务费或交易中间费。
3.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付款单位的开户行督促付款单位按契约履行付款职责的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一是信用担保,即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保证和促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即为融通资金提供担保,如为借款、延期付款、海关免税、保释金、透支和补偿贸易等提供担保。
4.信用卡业务。银行信用卡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业务外,还可大力发展代客买票、预定酒店并预交定金、预定一些消费场所的场地等业务,使得信用卡同时具备一定的IC卡功能。
5.其他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如将贷款变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后采取多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再如可通过提供远期合同业务、货币期货合同业务、货币互换等业务来帮助外贸企业回避外汇风险。
(四)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真正形成社会需求。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交通银行对太平洋卡的宣传很能说明问题。2001年9月,交通银行实施全行营销太平洋卡活动,仅一个月集中到街上宣传,并随着“一卡通”、“全国通”的使用,太平洋卡在社会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因此,要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1.采取差别营销战略
一是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投入资金构建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如结算业务需要网络系统、信用卡需要微机和POS、ATM等等。因此在投入方面也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
2.根据市场营销机制,建立和完善中间营销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营销机构,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来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首先,按业务发展品种设立营销机构。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格局,把中间业务切实拿到发展日程上来,转变中间业务战略,一旦找准切入点,就要敢于创新,配置一定数量的既懂银行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员组成机构,实践并推广新业务。其次,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中间业务营销人员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要将知识层次高、业务熟练的优秀员工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二是要从观念上彻底消除中间业务是银行“副业”的思想,大胆重用年轻干部,使年轻员工乐于从事中间业务;三是要加强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紧跟形势;四是要改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对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一整套激励机制,通过调整利益关系,分清责、权、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关系营销在中间业务营销中的应用
关系营销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主导营销理念,它是指营销活动以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为目的,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性关系,以实现企业一段时期利润的最大化。在关系营销中,企业重视的是与客户的关系而非单纯的交易过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客户的价值让度以争取客户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系营销,应强调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开展。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合法经营的要求,也是确保客户权益的要求。中间业务关系营销的根本目的是在利用商业银行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服务的同时,不断增进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客户建立互动的长期关系,使客户成为银行永久的合作伙伴。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在结构、功能、形式等方面入手,规范和优化多种产品,通过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提升客户的价值,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
(五)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步伐较快,但这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上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中间业务系统,采用平台化的设计思路,系统的扩充和叠加就如同搭积木一样。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避免每增加一项代理业务都要新开发一套系统。注意与客户的亲近性、方便性;做到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独立于主机系统,不影响主机系统的升级,不因主机系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多种银行接口和多种主机);高性能性;安全性。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流程设计要合理,达到前台工作人员操作简单和客户使用方便、安全、快捷的目的。
(六)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其所从事的业务更主要集中在与资本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三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开发队伍中来。四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促进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七)调整并制定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以此为据,实行中间业务收费明码标价,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管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制度上,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在调整策略上,本币类中间服务收费标准(包括新增收费项目)采取分步调整、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外汇中间业务采取与在华外资银行同类业务收费标准接轨的办法。在收费标准类型的选择上,采用固定价、指导价和市场定价三种形式。在费率制定主体的选择上,在存贷利率完全放开前,可由银监会统一管理,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协助,在存贷利率放开后可由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制定基础费率,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
(八)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没有风险。开办任何一种中间业务都会存在风险,只不过是风险度的大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从开始就要将风险防范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不能因为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防范。
1.严控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
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监管机构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其次,要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改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开展,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3.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增强基层央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加大现行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王世豪.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拓展收入增长空间[J].城市银行,2002,(3).林之诠,介长利.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N].金融时报,2001-09-01.绕元明,徐音.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问题[J].金融潮,2001,(10).FinancialEnglishTestCommittee,ModelBankingPractices[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AStudyonDevelopmentandStrategiesofCommercialBanks' LIMeng-jue,ZENGXiao-ling
(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HunanBusinessCollege,Changsha,410205,China)
AbstractThoughtheChinesebankshavejustbeguntohandleintermediatebusiness,theyarerequiredtodomoreandmorebecauseofthediversificationofbanks'credit.Moreover,withChina'sentryintoWTO,more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IntermediateBusinessinChina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intensivecompetitionsbetweenthelocalbanksandforeignbanksissooncoming,thustheyshouldtrytheirbestassoonaspossibletofocusonadjustingtheirstrategiesfordoingintermediatebusinessthroughgettingagoodunderstandingofit,improvingtheorganizationalstructures,intensifyingnewproductsdevelopment,strengtheningserviceprograms,buildingmoreeffectivepersonneltrainingmechanisms,increasingtheapplic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adjustingchargerates,normalizingchaoticcompetition,andavoidingmarketrisks.Keywords Commercialbank;Intermediatebusiness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5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收入比重低,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收费不合理。加入WTO后,中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产品开发,实施有效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收费标准,防范市场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中间业务。据了解,我国四大银行2002年中间业务占其全部收益比重分别为: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约4%。但因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不快,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而且品种较少,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60余个品种,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例如邮寄对帐单、代发工资、银证转帐等业务都不收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表1 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较 单位:亿元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合计
───────────────────────────────
中间业务
26.16
9.66
52.46
32.28
120.56
收
入
营业收入
746.6
496.57
403.59
595.312242.07
净
额
中间业务
净收入占
3.51.95
5.42 5.38
比
例
───────────────────────────────
注: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中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25.2亿元,建设银行其他营业收支净额(含汇兑损益)为3.2亿元。
从表1中看出,除中国银行因历史原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导致其中间业务的业务收入占比例达13%外,其他几大银行所占比例均较小。据了解,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70%以上,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莱克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弥补全部支出的73%,香港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然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益比重不超过10%。
2.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创新能力不足
表2 我国某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表
────────────────────────────────────────
总计
结算类
代理类
担保类
银行卡类
房产金融
────────────────────────────────────────
收入占比(%)
24.76
14.1
2.97
12.23
3.81
────────────────────────────────────────
────────────────────────────
委托贷款
咨询
基金
其他
────────────────────────────
收入占比(%)
15.51
5.37
1.2
20.05
────────────────────────────
从表2中可看出,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收入占
比约40%,咨询、基金类业务仅占约6%。而国外银行与我国银行的收入构成明显不同,见表
3表3 大通银行1999年非利差收入
────────────────────────────────────────
总计
投资银行收入
交易收入
证券销售收入
私有权益
────────────────────────────────────────
收入(亿元)
802
21136
1938
312
831
收入占比(%)
14.6
24.16
3.89
10.36
────────────────────────────────────────
────────────────────────────────
信托托管投资管理
其他服务收入
其他收入
────────────────────────────────
收入(亿元)
13.7
1983
515
收入占比(%)
16.29
24.72
6.42
────────────────────────────────
可见,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知识含量较高的对外投资业和投资管理业务,而且分布均匀,来源广泛,对某一类业务的依赖性小。虽然在我国有分业的客观因素,但我国中间业务的层次性较低的实际状况也很明显。
3.中间业务的服务收费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7年12月31日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为例:
表4 商业银行结算收费标准单位:元
──────────────────────────────────
银行
银行承
托收承付
本票
单位主
服务项目
汇兑
汇票
兑汇票
委托收款
支票
动查询
──────────────────────────────────
手续费金额
按票面金
1.00
O.50
1.00
O.60
O.50
(每笔)
额的0.5%
──────────────────────────────────
────────────────────────────────
未在银行开户的个人
汇款和办理银行汇票
符合规定的汇票
服务项目
─────────
退汇
本票支票挂失
<5000
≥5000
────────────────────────────────
手续费金额
票面金额1%
0.票面金额的1%
(每笔)
────────────────────────────────
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显然,收费只是象征性的,不能从中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是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性措施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根据2003年5月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98%,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利差达3.33%。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近来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但在经营理念和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贷业务,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
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及经济效益性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以至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销,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要贯穿于中间业务发展的整个过程。实现“十个转变”,即在经营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样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上述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对上级银行推广的中间业务,只强调一个“有”字,零散地分布在对公信贷、个人信贷、国际业务、会计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特点,各职能部门往往只能各自开发、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之间难以衔接,缺乏对中间业务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其次,建立中间业务初级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第三,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各商业银行可考虑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能,新成立一个综合业务部门来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各项中间业务。第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确保中间业务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第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在央行确定的分类指导费率范围内,商业银行费率要与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风险系统相联系,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转嫁,降低信用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1.咨询业务。银行的咨询业务范围极为广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项目的投标、合作、建设和生产销售的机会愈来愈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咨询业务,以保证有竞争力的国内优秀企业不会因信息滞后或缺少国内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信用签证等原因而错失良机,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
2.信息咨询业务。开办信息咨询业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商业银行应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咨询业务。(1)有偿提供可对外公开的金融情报,为客户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外汇、人民币价格走势、信息数据及金融市场方面的服务。(2)开展咨询和市场调查,对企业资信进行评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等进行调研活动。(3)银行受托,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参考。(4)提供中介服务。即银行为客户进行经济合作和商品交易充当中介人,为客户牵线搭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收取中间服务费或交易中间费。
3.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付款单位的开户行督促付款单位按契约履行付款职责的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一是信用担保, 即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保证和促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即为融通资金提供担保,如为借款、延期付款、海关免税、保释金、透支和补偿贸易等提供担保。
4.信用卡业务。银行信用卡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业务外,还可大力发展代客买票、预定酒店并预交定金、预定一些消费场所的场地等业务,使得信用卡同时具备一定的IC卡功能。
5.其他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如将贷款变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后采取多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再如可通过提供远期合同业务、货币期货合同业务、货币互换等业务来帮助外贸企业回避外汇风险。
(四)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真正形成社会需求。交通银行对太平洋卡的宣传很能说明问题。2001年9月,交通银行实施全行营销太平洋卡活动,仅一个月集中到街上宣传,并随着“一卡通”、“全国通”的使用,太平洋卡在社会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因此,要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1.采取差别营销战略
一是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投入资金构建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如结算业务需要网络系统、信用卡需要微机和POS、ATM等等。因此在投入方面也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
2.根据市场营销机制,建立和完善中间营销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营销机构,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来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首先,按业务发展品种设立营销机构。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格局,把中间业务切实拿到发展日程上来,转变中间业务战略,一旦找准切入点,就要敢于创新,配置一定数量的既懂银行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员组成机构,实践并推广新业务。其次,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中间业务营销人员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要将知识层次高、业务熟练的优秀员工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二是要从观念上彻底消除中间业务是银行“副业”的思想,大胆重用年轻干部,使年轻员工乐于从事中间业务;三是要加强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紧跟形势;四是要改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对中间业务营销人员的一整套激励机制,通过调整利益关系,分清责、权、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关系营销在中间业务营销中的应用
关系营销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主导营销理念,它是指营销活动以建立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为目的,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性关系,以实现企业一段时期利润的最大化。在关系营销中,企业重视的是与客户的关系而非单纯的交易过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客户的价值让度以争取客户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系营销,应强调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开展。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合法经营的要求,也是确保客户权益的要求。中间业务关系营销的根本目的是在利用商业银行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服务的同时,不断增进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客户建立互动的长期关系,使客户成为银行永久的合作伙伴。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在结构、功能、形式等方面入手,规范和优化多种产品,通过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提升客户的价值,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
(五)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
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步伐较快,但这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上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中间业务系统,采用平台化的设计思路,系统的扩充和叠加就如同搭积木一样。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避免每增加一项代理业务都要新开发一套系统。注意与客户的亲近性、方便性;做到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独立于主机系统,不影响主机系统的升级,不因主机系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多种银行接口和多种主机);高性能性;安全性。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流程设计要合理,达到前台工作人员操作简单和客户使用方便、安全、快捷的目的。
(六)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其所从事的业务更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三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开发队伍中来。四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促进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七)调整并制定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以此为据,实行中间业务收费明码标价,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管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制度上,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在调整策略上,本币类中间服务收费标准(包括新增收费项目)采取分步调整、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外汇中间业务采取与在华外资银行同类业务收费标准接轨的办法。在收费标准类型的选择上,采用固定价、指导价和市场定价三种形式。在费率制定主体的选择上,在存贷利率完全放开前,可由银监会统一管理,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协助,在存贷利率放开后可由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制定基础费率,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
(八)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没有风险。开办任何一种中间业务都会存在风险,只不过是风险度的大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从开始就要将风险防范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不能因为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防范。
1.严控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
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监管机构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
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其次,要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改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开展,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3.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增强基层央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加大现行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世豪.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拓展收入增长空间[J].城市银行,2002,(3).[2]林之诠,介长利.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N].金融时报,2001-09-01.[3]绕元明,徐音.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问题[J].金融潮,2001,(10).[4]Financial English Test Committee,Model Banking Practices[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A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termediate Business in China
LI Meng-jue, ZENG Xiao-l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 410205, China)
Abstrac
第四篇:海尔发展战略研究
海尔发展战略研究
海尔跨国简介:
20年间,海尔从一个当初年营业额只有348万元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神速地发展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高达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家电市场是一个高速爆炸式的增长时代。当年,集团总裁张瑞敏因意识到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仓库存放的400多台冰箱中找出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下令谁干的由谁砸掉。这把海尔发展的功勋大锤,为海尔品牌今天走向世界立了大功。
1988年12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1991年,海尔冰箱又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而且此时的海尔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诸多方面都有了可移植的模式,从而奠定了海尔在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地位。
从1991年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全部扭亏为盈,并使海尔多元化战略得以低成本实施。海尔产品从单一的冰箱,发展到包括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69大门类的1万多个品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2000年3月,美国海尔工业园的冰箱项目正式投产,它所生产的冰箱在美国市场供应,并且通过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在当地深深地扎下根。之后,海尔按照“先难后易”的既定策略,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建立了海尔工业园和工厂,在意大利收购了当地一家大型冰箱制造厂。
如今,海尔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30家海外工厂、56个贸易中心、15个设计中心,营销网点53000个,拥有全球经理人3000多名,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当地认同的知名品牌。最近,海尔集团所在的山东省制定了一项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纲要,计划用5年多的时间,斥资2万亿元达到这一目标。为此,山东省还制定了一项名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创“中国名牌”150个以上,创20个世界知名的“海尔式”品牌企业。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
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
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第五篇: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傅勇林发表于2006-3-12 16:25:00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02%,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00多万人次,位居世界第4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也更加显著。2003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49万,间接从业人员3244万,从业总人数为3893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交通、能源、通讯、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为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管理体制混乱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现象较为突出。涉及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只能管理旅行社及星级宾馆饭店,餐饮主要由卫生部门管理,旅游运输主要由交通部门管理,景区(点)的管理部门有文化、园林、建设等部门,购物场所的管理则涉及到工商、质监等部门。这种条块分割,造成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的旅游业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现有的法规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存在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方面。一是实用性不强,不够具体,如: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及其赔付标准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操作依据;二是实用范围较窄,如: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到航空、旅游景区(点)、酒店、餐厅等出现的许多问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制约力度较小,如: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航空、道路交通、宗教、文物古迹、景区(点)等方面的问题,无法依据现有的旅游法规来实施管理。
(三)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旅游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仅以我国内地的导游人员为例,目前经过严格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仅8万多名,高级导游只有几百名,特级导游更少。同时,由于一些新兴旅游产业如工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的迅速崛起,对专门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而这些新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属转岗型,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接待讲解工作不是很规范。旅游从业队伍的这种状况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很不相称,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开发较缓慢,一些地方满足于“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固有资源,对旅游资源尤其是资源文化内涵缺乏深层次挖掘和包装,旅游产品单
一、老化,缺少一批文化品味高、参与性强、吸引力大的拳头产品。市场上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项目发展滞后。同时,旅游产品的雷同,造成了大量旅游资源的浪费,如全国人造主题公园的雷同造成70%的主题公园亏损。
(五)旅游资源尚缺乏区域联动机制
各地旅游资源共享程度还较低,优势互补力度不大,没有建立联手打造黄金旅游线路、联合宣传促销、统一整治市场的联动机制,各省、市、州大旅游、大市场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六)旅游消费品品种单调,质量不高
各景区景点所提供的旅游购物品缺乏特色,大面积雷同,独特性和纪念性不足,难以吸引游客购买,不能引导旅游消费,创收能力低。
建议:根据专题调研结果,经过认真研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行旅游与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建议各地根据本地旅游景点(区)、文物保护单位、旅店、旅游购物、旅游餐厅等旅游资源管理实际,探索设置旅游行业与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形成发展合力。
(二)建立健全旅游法规,加强旅游业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应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统一协调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应尽快修改“老化”的法律和法规。
三是应抓紧进行旅游专门法的立法工作,建立体系完备的涵盖旅游业主要领域的部门法,如《旅行社法》、《饭店法》、《导游法》、《景点景区管理法》等。
(三)加强执法监督,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应加强旅游业管理,实行旅游合同价格透明制,规范旅游广告宣传,重点查处驾驶员、导游、私拿回扣、欺客宰客、强制消费等现象,严厉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和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的“黑导”、“黑社”、“黑店”、“黑车”,净化旅游市场,改善经营秩序,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四)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加快实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从接待服务型向专业型的转变,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从讲解型、接待型服务向文化型、专业型服务的转变。要从多角度、多层面采取措施,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一,要通过等级考试改善导游队伍的结构。作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导游等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导游参加等级考试,激励和引导导游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其二,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导游的文化层次。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导游人员提供的讲解服务达不到游客的期望,有必要在适当时机提高导游入门的门槛,并对在职导游进行学历教育。
(五)加强旅游与会展节庆的互动
旅游会展节庆的举办不仅直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旅游节庆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增强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苏州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去年,苏州举办了第28届世遗会、中国第三届电博会、苏州市旅游节、寒山峙听钟声活动,各旅游区(点)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虎丘庙会、拙政园杜鹃花和荷花展,尚湖牡丹花会,周庄旅游艺术节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尤其是SARS过后,人们对健康、生态、休闲型产品的旅游需求逐渐趋强,休闲旅游将是游客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方面成都市作了很好的尝试。成都市根据城郊不同区位、乡村不同产业特色,提出了全市农家乐区域特色发展规划,并通过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如以
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农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型乡村旅游区,以锦江区幸福梅林等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型乡村旅游区,以龙泉驿书房村、桃花沟等农家果园为代表的花果观赏型乡村旅游区,以都江堰市青城后山、彭州市银厂沟等自然景区周边农家旅舍为代表的避暑休闲型乡村旅游区,以锦江区江家菜地等为代表的农事体验型乡村旅游区。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在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环境的同时,也使乡村旅游成为成都旅游的特色品牌,值得推广。
(七)开展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
全国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共同拓展旅游市场的伙伴关系,借助优势叠加和资源互补,充实旅游活动内容。同时,开展地区整体目的地营销和联合促销。根据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和资源的互补性组成的联合区域,在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和联合宣传促销时必将产生吸引“合力”,从而强化全国旅游形象并丰富其内涵。比如:共同设计旅游线路,把各方的主要景点串连起来;共同宣传促销,如联合举办促销活动、印制旅游宣传品,在各自的报刊、广播、电视上宣传合作方的旅游产品和企业;允许双方所属旅游社到对方辖区开办分支机构,并取消导游和全陪人员门票限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点的限制措施;加强在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研发销售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等;合作各方达成价格协议,或互相给对方的旅游社景区(点)门票、床位价格优惠,相关景区也可实行价格优惠的套票、联票,供游客自愿选购;在共同组成的旅游线上成立游客服务中心,方便专线旅游,交通一体化;实行企业联合经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合股等资产重组,形成地区性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以区域著名旅游品牌为域名的网站,开展数字化宣传、交流、管理、经营;共同培育区域主打产品或名牌产品。最近西南、西北一些省区联合打造的川滇藏香格里拉、川陕三国文化、川黔渝金三角等旅游区,就是很好的尝试。
(八)加快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旅游商品开发专项资金,促进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性、纪念性、经济性、便携性的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