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育镇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全镇旅游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我村参加了由镇党委举办的“特色农业与旅游规划”培训,尽管这次培训班的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丰富,启发很深,受益匪浅。这次培训,我进一步学到我们要抢抓城镇旅游建设机遇,更好更快的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就这次培训谈谈几点体
会。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这次的培训,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是促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乡镇发展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西埠镇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概况
西埠镇地处和县西侧,镇内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全镇山区村委会有四个――鸡笼山村、新民村、娘娘庙村和枣林村,山林面积占全镇国土面积近13%。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开发已成为西埠镇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增活力的有效途径。
镇内北部山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有“三园三庙五山五水”。“ 三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海生态园和润泽生态园;“三庙”:凤林禅寺、龙王寺和观南庙;“五山”:鸡笼山、大孤山、岚龙山、后山、骚狗山;“五水”:青春水库、九条垅水库、龙门口水库、大陡沿水库、熊官塘水库。
初步形成的旅游观光景点有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凤林禅寺、在水一方旅游度假区、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常久蔬菜标准园;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村饭店有惠缘农庄、林海生态园、微利生态酒店、龙凤酒楼、食为天和白鹭岛生态农庄;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芝麻油、无公害大米、雪枣、剪纸等。
国道367和正在建设的滁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区距和城9公里、距香泉温泉度假村12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二、发展思路
根据我镇的旅游资源和区位特点,我镇的旅游业应该定位为“宗教旅游、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南京、马鞍山、芜湖最近的 1
后花园之一,和县应该着力围绕短线旅游来规划和打造。人们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宗教旅游越来越有市场,尤其是鸡笼山凤林禅寺香火之盛,在南京和马鞍山的佛教信徒中很有影响力,不是有“鸡笼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说吗?可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三园五山五水”的丰富资源更使得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成为能吸引城市游客的亮点。为充分发挥我镇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宽旅游服务领域,适应广大群众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镇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工作思路。
1、依托本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开发为重点,以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立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力争通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打响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品牌,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2、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回归到原始的大自然之中,生态旅游、农家乐成为人们的新宠。当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农业风光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的风尚,当前有一些集蔬菜、花卉种植参观、瓜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慢慢兴旺起来,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成为城乡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
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近效休闲旅游和农家乐旅
游,也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作为呼应县委政府提出的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把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好。具体是抓好在水一方、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三个农家乐旅游项目,合理规划开发龙门口水库景区。目前,林海生态农庄的休闲积聚效应、润泽生态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已初显,在水一方已初具规模,全面大力发展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的时机已来到。
1)、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鸡笼山村、新民村为重点,突出简单、朴素、洁净的发展格调,对农家院落、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包装,设置农家桌椅,吃住在农家,体验农家风情。
2)、以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和常久蔬菜标准园为主体实施农家乐采摘及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将西埠镇打造成周边城市市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首选休闲场所。
3)、以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熊官塘水库、青春水库、大陡沿水库、龙门口水库、林海生态园和润泽农业生态园自然风景为重点,通过开辟旅游线路,包装旅游景点,增设木屋、亭台、楼阁等配套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客饱览山林风景,感受回归自然。
4)、以国道367、盛善公路、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两侧为重点,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开辟琴棋、书画、球类、牌类等休闲项目,发展以家庭为单元的休闲娱乐旅游。
三、工作重点
1、切实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抓好旅游景点包装。
在做好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以清垃圾为主的卫生环境整治,大力开展以植树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对“农家乐”项目进行丰富改造升级,以玩、看为重点,避免农家乐为简单的 “农家吃”;发展花卉园艺,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
2、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开发地方麻油、无公害大米、特色水果、雪枣、剪纸和扎灯笼,同时抓好假山工艺和花卉盆景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断开发具有我镇特色的旅游产品,激活旅游业吃、住、行、游、玩、购等六大要素市场,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尤其是要将我镇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麻油生产与旅游进行联姻嫁接。能否设计麻油生产参观游这样的旅游产品,可否借鉴像参观著名的青岛啤酒厂、苏州丝绸厂那样参观我们的麻油厂,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麻油生产的全过程,增强对纯麻油的认同,进一步扩大盛家口麻油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开发麻油新产品,设置麻油及相关产品特色展厅,将麻油打造成地方的旅游食品。
3、健全旅游发展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镇政府成立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旅游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并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正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规划力度。旅游,既要挖掘历史也要无事生非,才能设计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和平台,加大宣传推介。酒好也怕巷子深呀!何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的酒也不是太好。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好能以县为
单位,在几个周边大城市的一些主流媒体上开展长期的、科学的宣传。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我镇境内的鸡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已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西埠镇自身财力有限,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2、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储备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的旅游项目,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招商选资。
3、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宗教旅游、山林观光、农家乐趣有效结合。要做到“本地人有说头,外地人有看头”。从产业角度讲,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就象没有主题的文章、没有灵魂的戏剧一样,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一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绛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收费经营的旅游景点共有两处:一处是太阴寺,另一处是紫云寺。这两处景点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也十分有限。
太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全国最大的独木雕释迦牟尼涅槃像,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原庙大部分建筑已经灭失,仅存的一个具有金代风格的单体建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缺乏好的发展前景。
紫云寺是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内有山、有水、有庙、有竹,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休假旅游景点。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都能吸引不少观光游客。但景点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目前,这个景点也没有引起更多游客的重视。
东华山庙主要依托东华山森林公园经营开发。该景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力度不大,目前,只是一个每年阴历三月十八庙会季节性的旅游景点。
二、发展目标
从长远目标分析,我县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东华山位于中条山北麓,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辖区内,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溅石而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和文化旅游价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周边数省百县千万游客旅游朝拜的圣地。位于东华山脚下的太阴寺和东华山庙作为道、佛并融的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可吸引一大批游客旅游观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独具南国特色。成片的状元竹林、初具规模的佛教寺庙紫云寺、神秘的沸水源头和风景秀丽的月牙湖,是北方地区罕见的一处旅游胜地。
我县是一个地上、地下文物都非常丰富的地区。现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已经上报的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地下文物以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为代表,引起了全国上下业内外的巨大轰动。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以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而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一个是自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之后,时隔30多年出现的第二个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一个是200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又正在对我县的周家庄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县人文景点旅游开发又一个新的兴奋点。
三、发展思路
在旅游景点建设上,我们计划自然景观上开发好“一山一水”(东华山、沸水),人文景观上做好以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为基础的“三路十二景点”(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三教文化旅游线路、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建设。
1、拟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东华山旅游区。
建成后的东华山旅游区由六个小区组成:
一是道教文化朝圣区。以标志性建筑浑元塔为轴心,分院建成玉帝庙、送子娘娘庙等十一座庙宇,满足道教信仰人士的朝拜需求。
二是佛教文化朝圣区。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为主区,逐步修复古寺山门、配殿、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舍利塔等佛教建筑,形成比较系统的佛教建筑体系。
三是生态景点观光区。以原始森林、白云洞、神仙脚印、石狮卧翠柏等景点开发建设为主,突显大自然的秀美神奇、峻险纯真,引导游客融入自然,陶冶性情。
四是红色遗址瞻仰区。建设高标准的中条山红军游击队纪念亭和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是休闲娱乐区。投资建设水上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避暑山庄、疗养院、影剧院、歌舞厅等游乐设施,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六是商贸购物区。以张上村为中心,建设固定的百货、餐饮、烟酒副食、工艺品购物大街和旅馆、交通等服务设施。
2、沸水自然风景区建设,将以原3543军工企业遗留下的保存完好的数万平方米旧厂房、办公楼、住宿楼为依托,突出南国特色,重点建设沸水源头和虹鳟鱼场观赏点、状元竹林观赏点、紫云寺佛事活动区、月牙湖水上游乐园、农耕文化园,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宾馆、饭店等设施。
3、文物修复和文物景点建设。主要是争取上级文物部门支持,县政府积极配套资金,重点修复元代以前古建筑太阴寺、景云宫、董封戏台(以上三处为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文庙、成汤庙、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以上七处为拟报第七批国保单位)和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等十二处景观,逐步形成以周家庄遗址、姜嫄墓、帝尧遗迹、晋都车厢城、范村将军庙、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为主要景点的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以佛教寺庙太阴寺、紫云寺,道教宫观景云宫、长春观、南柳泰山庙、东华山庙、成汤庙、龙庆院寺,儒教圣地文庙、月宫楼、探花府为主的三教旅游线路;以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董封戏台、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明清精品民居等为主的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东华山旅游景区的管
理体制已经理顺,由东华山森林公园统一管理并组织景区开发。紫云寺完成了第二期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二A级旅游景点国家旅游局已经授牌。元代以前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太阴寺、景云宫、长春观、董封戏台和文庙的维修,总投资810万元。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成汤庙、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已经完成维修项目申报工作,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两处元代建筑去年11月编制完成了保护维修方案,今年可望开工建设。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建设,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254处明、清民居基础上,集中迁建30处精品民居,目前已经完成了筛选工作。横北墓地出土文物目前正在整理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基础建设,绛县将会迎来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与电商物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1、“互联网+”的利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2、发展“共享农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尊重农村发展现状与传统民俗风情,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渡假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发布信息,形成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共享之余,让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3、发展特色小镇。以“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悉愁记忆”的新农居建筑为载体,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4、挖掘本土特色农特产品。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产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开发产品短链,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农特产品。重视本土生产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如农家乐使用的鸡、鸭、蔬菜等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5、推介客家小吃。通过已组建的餐饮协会,推动传统客家小吃,在东生围、三百山游客中心打造客家美食一条街,使产业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6、传承客家文化。结合旅游充分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发挥东江源文化、客家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第五篇: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资源概况
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脉南端西翼,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89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土地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海拔最高1521米,最低511.9米,年均
气温9.5℃,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十年九旱,是雨养农业县。全县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毛主席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绿色生态园,营造十里绿色果林带,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采摘等旅游项目,建设绿色旅游林果超市,游客可在不同季节采摘果实,建设果品加工基地,培育品牌产品,打造成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首选地。
4、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全面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谋划实施一批文化融合项目,将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把文化包装成项目,把资源整合成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使旅游开发真正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创作反映我县黄河原生态文化及和谐文化的长篇文学作品,编辑反映文物资源现状、革命史志、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系列丛书,自编自演富有我县黄河风情特色的文艺节目。夯实基础设施,做好景区内交通规划,修建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扶贫公路、高速公路等。完善道路标牌景点标识,建设星级宾馆和农家古窑洞客栈。开发生产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如枣产品系列、小杂粮系列、手工艺品系列、纪念品系列等。
旅游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也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县财力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把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