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一、说教材
因为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简易方程,所以七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个模型并不陌生。不过与初中的要求相比,已学过的这些知识的规范性、严谨性还不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表层,而且受小学算术解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和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本节课先让学生对多种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逐步过渡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观察再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这样由易到难,层次深入,便于学生有效掌握。为此,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特征,并且能从现实情境中提炼等量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通过现实情境建立方程模型的概念。教学难点:1.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特征的理解。2.从现实情境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二、说教法、学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做好三人方面:一是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提供探索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三是在解决问题情境时注重对引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讨从而选择正确结果。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游戏:把你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问题1: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问题2: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述其中的数量关系么?
教师顺势切入课题,并请学生口述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环节
二、讲解新课,探究新知
1.问题引入
问题1: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5x=100.问题2.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km,可以得到方程:。问题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0 时,全国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了147.3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147.30%)x=8930.2问题4.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m,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
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是(x+25)m.由此可以得到方程:x
(x+25)=5850.2.归纳概念
议一议:
① 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时从未知数的个数及未知数的指数两个角度进行思考)② 方程40+5x=100,(1+147.30%)x=8930,x(x+25)=5850有什么共同点? 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随堂练习2:指出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2⑴xy=x+1;⑵ +1=7;⑶x=5;⑷y2-x=0.x
环节
三、尝试成功,应用新知
在第二环节学生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与有效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环节
四、课堂小结
第四阶段,我结合本节内容,让学生对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作全面客观的评价。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将书中的例题及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再通过简洁有效地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篇:解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首先,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华东师范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本节课无论是知识的运用上,还是在对学生技能形成、思维训练、能力发展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去括号、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划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去括号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虽然七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还处于初步阶段,对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不够,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选择正确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选择
为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确定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二)学法指导
为达到现代新教育理念的标准,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其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活动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我校去年加强节能措施,提倡节约用电,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1000度,全年用电9万度,我校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环节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环节1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引导学生解方程:6x+ 6(x-1000)=90000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去括号,去括号的根据是什么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再次提问,内化新知
通过解方程,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方程中含有分母。引导学生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此类方程,归纳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在去分母的过程中发现去掉分母后,方程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通过把新问题转化为熟悉形式,问题就能得以解决,体会划归思想。环节四:知识转化,形成能力
为了实践加深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再次提出问题方程与上题进行对比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
同时又提醒学生解方程的步骤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会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转化为xa的形式,即划归思想。环节五: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生成方式,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习题的配备上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探究出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后,接着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知识进行应用,最后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出现类似 错误。体现学以致用。
环节六: 概括总结,拓展运用。
为使所学新知识尽快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小结采取学生自主小结与引导概括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反思、评价,谈出收获,提出困惑。然后,教师进行点睛式的总结。环节七:分层作业,延伸新知。
为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异步达标、全员合格。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其中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主要为了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方程的知识,选做题已知方程的解求方程中的未知量,这样一方面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类似问题的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篇: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3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示范性强,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问题做铺垫,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素质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整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为
重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找出最正确的等量关系式十分重要,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
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下面再从学情分析谈一谈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我认为学生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还可能存在分析问题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采用讲练结合、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法: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自己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我将讲解华罗庚的生平,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际数学家华罗庚,19出生于江苏金坛县,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初中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但经过顽强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课程,20岁时进入清华大学工作,6年后前往剑桥大学,他一生的1/5的时间在国外学习。此后,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将余生的34年献给了祖国。
(1)提出问题
你能算出华罗庚活了多少岁吗?
(2)探究问题
a.他的一生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b.如果设他活了x岁,各个阶段如何表示?
c.你能根据题意找出相等的关系吗?
(3)解决问题
他的一生分为了三个阶段:
国内求学工作+出国学习+归国工作=他的一生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步骤,让学生从大段文字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寻找相等关系、解决问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我认为可以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这样可以实现情感目标,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接下来我将对例题进行讲解,例1是配套问题,
2、例题讲解
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xx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个多少名?分析:
每天生产的螺母数量是螺钉数量的2倍时,它们刚好配套。
螺母的数量=螺钉数量的2倍是本题中特有的相等关系,是解决本例题的重点所在。
每天每人的工作效率x人数=每天的工作量(产品数量),是工作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列出方程。本题有两个未知数,在此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设其中哪个为x都可以。
通过对例1的讲解学习,可以使学生自己寻找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引导学生体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突破找相等关系的难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及自我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下面安排了例2。我认为例2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己写出分析过程,从而师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例2、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需要40 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 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 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根据我对本课的理解,我认为此题关键在于以下三个问题
1、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基本相等关系两时段的工作量之和=总工作量
2、使学生理解在工程问题中把全部工作量简单表示为1,那么人均效率是个平均值,它
表示平均每人每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3、工作量=人均效率X人数X时间
解决了以上3个问题,题目自然迎刃而解,通过对稍微增加难度的例2的学习探究,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寻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经历设、列、解、检、答的过程,以便下一步的过程归纳
下面让学生由以上三道题的过程,自己试着总结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3、归纳总结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巩固练习
接下来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练习两道问题,第一题是例1的配套问题,第二题是例2的工程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我可以及时进行补充,也起到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易错点进行纠正,并再次强调如何列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5、小结反思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布置作业
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呈现给大家的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的直观形象可以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销售中的盈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一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较多,所以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性,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关系。
2、能根据商品销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3、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和有关商品销售知识有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而盈亏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解决销售问题列方程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利润” 、“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方法 :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相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策略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上分为两步:
(一)问题——在生活中产生
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课程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一节课我提前给学生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他们作一个市场调查,了解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在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先认真分析各自的调查情况,再结合多媒体图片和老师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总结出“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关系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社会知识有限,往往弄不清销售问题中的有关概念,理解不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不适应用方程解决应用题。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完全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七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二)提出问题,归纳公式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下面概念的含义。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价格(有时叫卖出价)
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利润:在销售过程中的纯收入。即:利润 = 售价 - 进价
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 。即:利润率 = 利润÷进价×100%
(设计意图:为了解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设置几个概念性的小问题,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既可以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一些日常用语,增长知识,又可以为新课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请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
①一双双星运动鞋打八折后是100元,则原价是多少元?
②进价为80元的一件上衣卖了120元,这件上衣的利润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已有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交流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会有获得新知的喜悦感。问题①讨论原价、售价、打折之间的关系;问题②探求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进一步突出、强化本节的重点—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它的变形公式。)
总结出公式: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进价×(1+利润率)
(三)探究新知(学习新课)
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在学习这道例题时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一
(1)你能从大体上估算卖这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吗?
(2)如何说明你的估算是正确的呢?
(3)如何判断盈亏?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先估算,后准确计算可减少判断错误,同时引出要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二
(1)这一问题情境中哪些是已知量?
(2)哪些是未知量?
(3)如何设未知数?
(4)相等关系是什么?
(5)如何列方程?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三
盈利25%、亏损25%的意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让学生准确理解盈利和亏损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展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售价=进价×(1+利润率)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1 + 0.25) = 60,解得x=48 。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 - 0.25y元,列出方程 y (1- 0.25) = 60 ,解得 y =80 。(亏损就是负盈利,即利润为-0.25y元)
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 + y = 48 + 80 = 128 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 + 60 = 120元,进价 大 于售价,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将结论与先前的估算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前面三个问题,学生掌握了一些销售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例题又设计了这道填空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
(四)新知应用
1、巩固练习
新华书店出售A、B两种不同型号的学习机,每台售价为960元。A型一台盈利20%,B型一台亏损20%。该书店出售A、B型学习机各一台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2、拓展延伸
商场将某款服装按标价打9折出售,仍可盈利10%,已知该款服装的标价是330元,那么该款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 为了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方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五)总结升华
让学生谈谈收获:
1、本节学了哪些知识?
2、商品销售中的盈亏是如何计算的?
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式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努力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六)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习题3.4第3题、第4题
(七)板书设计
销售中的盈亏
1、基本概念: 2、公式
进价: 利润率= ×100% = ×100%
售价: 售价=进价×(1+利润率)
利润:
利润率:
(设计意图: 简洁美观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美感,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对本节的重点有个整体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4
下面是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5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第四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我叫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
㈠、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也对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但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学生对方程的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等知识都已掌握,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应当说没有什么知识和思维上的较大困难。所以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
㈡、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
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归纳通过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移项、合并同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中的“对消”
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使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
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以分类表述出现有利于课堂评估,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多元化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但在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合为一体的。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性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为突破重、难点,设计上我采用引导—活动—讨论等形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㈢、教法学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教法上我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学法上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互相交流,在自主合作、类比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达到会学、乐学。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本节课我采用了分析归纳、自主合作、类比探究。
㈣、教学过程: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解方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现实生活中量与量的关系。我会创设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口答下列方程的解的过程:
12(x)92(1)2x10(2)2x19(3)
设计意图:为降低新课的难度,在知识回顾环节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式性质的回顾,为新课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环节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这个环节先提出几个问题,想一想: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提出:
1、怎样解3x+20=4x-25这个方程?它与上节遇到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2、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和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引出本课题重点:利用移项来解决,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整个环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环节
三、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探究解决一元一次方程3x+7=32-2x,归纳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决方程的一般过程。数学化归思想进一步渗透,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节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x+6=0得到3x=6;
(2)从2x=x-1得到2x= 1-x
(3)从2+x-3=2x+1得到2-3-1=2x-x。
2、移项练习
(1)6X-7=4X-5(2)9-3y=-5y+9
(3)3X+5=4X+1(4)3X+5=4X +18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问题的解决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体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本节内容得到内化和提升。
环节
五、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谈谈你的收获: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小节归纳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努力的学好数学。
今日作业:
必做题:P933题
选做题:结合生活实际编一道数学题,并用方程加以解答。
作业布置要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㈤、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注重直观、系统,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3.2.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量:移项
总结:移项要变号
问题2.归纳: 例题:
特点:简洁美观、脉络清晰。
㈥、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通过本节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问题,思想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讨”的形式讨论如何正确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转化、化归的思想。
第五篇: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行程问题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分别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在配比配套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销售问题,和差倍分问题等几大方面的应用,而行程问题是其中较为重要以及常见的内容之一。
其次,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代数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这些内容之后安排的。教材这样的安排既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做了必要的准备,也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已经掌握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初中,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手段再次对行程问题进行分析,既巩固了小学的知识,又为后面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分式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以及教材的一个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为:正确理解相等关系,并把关系中的各个量用未知数表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段图并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生提高了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力及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创造活跃有趣的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法学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室只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而有效教学的唯一评价就是学生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确立本节课的教法为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及反馈式评价法。确立学法为: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以及归纳总结法。整堂课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首先,播放一个狮子捕食斑马的小视频,让学生看到追击的这一个过程,从而自然而然的想到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即行程问题。其次,通过回忆小学所学过的简单的行程问题强调三个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以及时间=路程/速度 2.探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