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

时间:2019-05-13 11: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

第一篇: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

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

旅游定位: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文化型旅游目的地?

目前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日益增高,旅游宣传的力度也逐步加大,很多旅游目的地在市场推广和宣传中常常喜欢选择一些既有称号来推介旅游。例如,大部分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在其旅游宣传过程中,往往要突出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强调拥有多少国家级、省级文物等等,以此证明其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也期望借此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那么这种定位是否准确?其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这就需要从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说起。

历史文化名城是什么?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的环境风貌免受基本建设的影响和破坏,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而此《通知》并没有就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准确界定。根据1982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自1982年至今,我国共批准了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审批公布了大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和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其工作重点是保护好文物、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和历史风貌。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深远的文化影响、广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内外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为发展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究竟在其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能有多大?那些有此称号的城市就一定能够吸引旅游者吗?“历史文化名城”是否具有广泛的旅游市场号召力?能否反映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旅游竞争的最高层次是目的地竞争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业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到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再到目的地竞争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对地区旅游竞争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变化。

在我国旅游发展之初,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源竞争。一个地区、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包括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垄断性、丰富程度、结构组合等)构成其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成长的切入点,而对于广大海外游客而言,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当时的资源竞争更多地侧重于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例如西安等一批资源型城市,其旅游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较高垄断性和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地区发展旅游的关注点集中在寻找、发现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文物资源,认为拥有了这些资源,就拥有了发展旅游的绝对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竞争阶段,即主要依靠几个影响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景点)来吸引旅游者,地区间的旅游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类型、市场知名度的竞争。在此阶段,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只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毛坯”、原材料,旅游者购买、消费的是旅游产品。因此:对于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而言,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经过一个挖掘、策划、开发、展示、包装的过程;即使不具备传统旅游资源的地区,也能够通过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例如深圳等一批市场型城市,其旅游得以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此阶段,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进行产品开发。

第三个阶段为产业竞争阶段,即依靠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与景点开发所形成的产业优势进行竞争。地区间的竞争除了旅游产品(景点)本身的竞争以外,也体现在食宿、服务、交通等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竞争。在此阶段,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构造完善的产业供给体系。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接待人数,提高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时至今日,地区间的竞争已经从产业竞争转向了目的地竞争,即城市或地区的整体性竞争,这里既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体系,也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区位、整体环境等内容。因为旅游者在选择购买旅游服务和产品时,不仅仅考虑产品本身,也要考虑该产品的生产环境。因此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整个城市/地区的形象,如何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环境,如何提高各个相关产业、部门、主体、领域的综合素质。

当然在时间上,上述四个阶段绝非截然分开,而是重合交叉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反映旅游竞争力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继续打“历史文化名城”名牌,已经远远滞后于旅游实践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至多只能说明一个城市在某一类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秉赋,根本不能完全反映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第一,旅游资源能否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凭借科学的设计、开

发、包装;产品优势是否能够体现为产业优势需要各个要素的配合;而产业优势的最终发挥必须依赖于目的地的整体情况。第二,“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仅仅对一部分潜在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对于大部分的现代旅游者来说,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多地是看重其综合印象。历史文化名城≠一流旅游目的地

“历史文化名城”是从保护一个地区历史脉络和遗存的角度提出的,而对一个地区来说,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成熟的甚至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至于什么是成熟的甚至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即使是世界旅游组织在评定最佳旅游目的时,也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素质:第一个方面是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包括其需求度、垄断度、知名度、丰度、结构等;第二个方面是产业整体素质条件,包括旅游行业的成熟程度、企业数量、企业素质、产业媾和程度等;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资金(GDP、财政收入、民间投资、吸引外资等)、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如内外交通、通讯、水电、金融等)、政府扶持、民众支持等;第四个方面是区位条件,包括对外交通、与目标市场客源地距离、区域城市聚群、区域中心地位等;第五个方面是整体环境条件,包括城市风貌、治安、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对于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来说,促进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并非主要目标,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发展旅游产业本身,而是建设一个成熟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旅游要成为城市名片、引擎产业、社会凝聚剂、文化升华剂。具体来说,发展旅游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凝聚和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随信息、人员等的流动所产生的经济聚集效应;对相关产业(如商贸、轻工业等)的带动;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促进等。可见,历史文化名城与一流旅游目的地在条件要求、功能定位等方面相去甚远。深度发展:以文化作为目的地建设的主线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的要素,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能让他们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能让他们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

对于很多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景点景区分散,“满天星星”,不仅没有“月亮”,而且这些星星之间也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产品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因此,有必要用文化这根主线来统领其旅游的整体发展。所谓文化主线,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用来统一其旅游产品、要素,以此作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布局、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的指针。

文化主线的确立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确定什么作为本地旅游发展的文化主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面,既需要考虑本地的历史文脉,更需要研究现实的旅游需求;既需要寻找相关文化要素的共性主题,也需要凸现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

在这里我们以地处闽南的泉州市为例。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发达的海上交通和频繁的国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民族交往和文化交融,泉州的宗教、建筑、民间艺术、工艺等均充分体现了这个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光辉历史和多样文化。也正因为此,早在1982年,泉州就成为了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发展中,如果能够突破原来的局限,能够以文化为主线确定其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就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那种就旅游谈旅游,就历史文化谈旅游发展的思路,从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深度发展来寻找突破口。在文化主线的确立方面,泉州就可以将大闽南文化作为其旅游发展的文化主线。据相关学者研究,在地理区域上,闽南文化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不局限于字面上的“闽之南”;在文化内涵上,这里所说的闽南文化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兼融性、开放性、开拓性,更包括以海丝为品牌,以宗教、戏曲、建筑、民俗等为支撑和表现形式的丰富内涵和组成。,因此在上述两个意义上都需突出“大闽南”概念。在具体构成上,“大闽南”文化以海丝文化为品牌,以闽南文化为凝聚,以宗教、戏曲、建筑、民俗等为支撑。在海丝文化方面,泉州不仅保存了一些海交文物和各种文化遗存,也留下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提线木偶等民间艺术),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泉州正举全市之力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为项目名称,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这将对泉州旅游发展起到极大的品牌带动作用。在闽南文化方面,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带,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闽南文化形成于多种族文化交融中,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其精髓在于“敢拼爱赢”、“有容乃大”、“信义为先”和“落叶归根”,其涵盖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而这一文化特色在海内外闽南人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善观时变的洞察能力、重商主义的经营意识、务实逐利的进取精神和“诚信为本”的致富理念以及心系故里的乡土观念将其联系在一起。作为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的表现,泉州的宗教、建筑、民俗、戏曲等文化形式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为泉州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化主线在旅游发展中的贯穿

以文化为主线,实现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就是从不同层面着手,根据不同的文化元素,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在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设计、服务配套等几个层面来体现文化主线,使其一以贯之地得到彰显。

文化主线的贯穿,首先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方面。要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审美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如浙江的“诗画江南,山水浙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这方面,目的地形象的选择相当于文化主线的一个聚集显现和突出反映,对于统帅其旅游相关要素、提高此类目的地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开发出适合一般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在这里关键是如何将各种文化产品从过去的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型,把旅游活动从原来单纯的教育、宗教功能转变为全方位的体验,把原来静态的、历史的、死板的观赏对象转变为动态的、现代的、生动的体验对象;另一方面,在其他旅游产品(如度假、休闲、商贸旅游等)的开发中,注意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发中,大到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小到服务人员的素质、服饰,都要充分体现泉州南国滨海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在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

在产品这个概念之下,是具体的项目设计。实际上,最能够抓住旅游者注意力的是项目。对于所有项目而言,一方面,在项目策划中要重视对泉州文化、地方特色的体现,大到大型项目投资,小到具体活动设计,都要强调文化品位,靠文化来出项目、带项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文化品位不高、有损形象的项目,不管是谁投资、投多少,都要本着科学、慎重的态度予以否定。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的运用除了上述各个方面以外,还体现在很多地方,如导游解说、建筑与造型设计、服务人员文化素养等等。也就是说要以文化为灵魂和主线,把每一个旅游点发展为一个文化传播点,每一个旅游项目建设成一个文化项目,每一个服务人员培养成一个文化的体现者和宣传者,在旅游经营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特色。

第二篇: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

刘继勋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于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地旅游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消解了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了一个噱头,文化也仅仅是旅游唱经济戏的台子而已,由此导致旅游业过渡度商业化与文化内涵缺失。本文拟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就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命题谈谈自己几点陋见。

岳麓山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一张名片,也是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但后劲明显不足。概其缘由为三:其一,知名度虽高,但遇发展瓶颈,创新意识不强;其二,对旅游主体认识不够,人文关怀方面较为薄弱;其三,文化资源虽丰富,但较为碎片化,整合力度不大。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我想从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文重人优秀传统、开发富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文化产品、整合文化资源及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三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充分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

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自古崇尚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而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在重人感受的同时,更要重视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充分再利用再发展这些资源。然而,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应该更高的或更多的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应该过高过多地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与定位。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名人雅士仰慕至此,游历登临,作诗赋文。把他们的简单生平、游历的情景,以及赋写岳麓山的相关诗作文章,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在现今摘选于亮化灯、指示牌的名人诗句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山脚下建造一个小诗林集中让游客观摩,也可以在名人游历的遗迹处塑像树牌立碑,撰文刻字介绍,让游客感受并体验昔日名人雅士的游兴情趣。

二、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原则,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真正凸显人文关怀。在旅游的主体、客体与介体三要素之中,旅游主体才是真正核心。旅游主体文化的要求彰显时代性,旅游主体文化跟旅游主体自身文化素质或文化内涵有关联。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在未来文化旅游产品构架中,应该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内在要求进行设计、思考与定位,从而真正凸显人文关怀。

岳麓山自2009年6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极大方便了广大民众。偌大景区成了市民登山健身之所,外来游客也只是逛逛岳麓书院,看看爱晚亭。留给游客只是景点碎片化印象,更多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充分挖掘与利用。据此,可以分类制作分布导游图,比如烈士墓地、亭子、泉眼等等。另外,文化虽深厚,但曲高和寡。可以把书院楹联、禹王碑、麓山寺碑等刻印成楷书小册子,分发或低价售予游客,以便比照辨认。同时,选辑岳麓书院历代校友名人录,以传记形式编辑成书,向游客出售。总之,从消费性角度来看待旅游主体,以喜闻乐见而非仅仅敬仰、朝圣、教育的方式,让游客去体验去娱乐去旅游,这样人文关怀就会更加浓厚。

三、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着力打造以书院文化为主导,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为辅的旅游文化景观群,从而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人们在发展旅游思想和理念上已经由原来的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过渡与迈进。岳麓山作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应该努力实现从品质突围到品牌深耕、从平台升级到舞台换新、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注重自我推销、从注重策略到注重战略等四个方面的转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岳麓书院是岳麓山的灵魂之所,是湖湘文化的集结地,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重镇。深耕品牌,注重战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了一条提升岳麓山旅游文化的必行路径。据此,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复兴生活,活化文化遗产中的历史生活。

书院有三大传统功能:教学、藏书与祭祀。可以还原当年大儒朱熹与张轼的“朱张会讲”、潇湘槐市的盛况,志愿者衣着古装,席地而坐,静听儒士教诲;同时还原书院祭祀仪式,庄严而隆重,尊师而重教。每天定时进行,期间游客除了观摩,还可以租赁服装,亲自参与并体验古代书院的教学与祭祀等活动,并摄制成短片,低价售予或赠予游客,以示留念。恢复朱张渡,把云麓道宫——古麓山寺——岳麓书院——自卑亭——牌楼口——朱张渡——湘江橘子洲——天心阁——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条长沙文脉串起来。

其次,完善中国书院博物馆。

新落成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收集并展示了全国各地历代知名书院的珍贵文物,丰富多姿,琳琅满目,但更多的是实物展示。为了给旅游主体对书院有较全面的了解,应该对书院文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多媒体较为详尽地呈现,提高观感度与审美度。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书院文化活动以现场表演形式与游客互动。

最后,整合其他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

推广生态文化。岳麓山因植被覆盖率高,素来被世人称为长沙的天然氧吧。六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朝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木,都是一张张生态文化名片。可以立足已有的万景园与鸟语林,举办红枫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真正亲近与感受大自然动植物带给人类的裨益与快乐,把科普知识寄寓娱乐之中。同时,还可以挖掘亭文化、泉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青山有幸埋忠骨,近现代众多革命先烈休眠于岳麓山,比如禹之谟、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蒋翊武等,还有纪念北伐阵亡将士的五轮塔、纪念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刻印烈士们的生平事迹、革命活动,一一展现给游客。每逢烈士们的生辰、忌日,清明节、以及相关的重大革命纪念日,组织祭拜、瞻仰,让人们在静穆中升华爱国情怀。

架构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传播的津梁。岳麓山上的古麓山寺、云麓道宫虽建筑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佛学院研究型功能,打造成与高校合作传播传统文化的基地,更好地利用道教、佛教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再现宋代僧人挑书办学的情景。

从短期看,旅游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但从长远看,旅游是人们福利的一部分,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未来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创立旅游经典巨制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一路491号

邮政编码:410006

联系电话:***

第三篇:旅游文化专家型的旅游工作者

一、旅游文化与各领域文化的关系

——导游工作所涉及的中国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而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面向旅游者的需求的,它是中国文化诸领域与旅游者兴趣点相重合的部分。

——特定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一定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旅游文化研究的某些重点课题,有时却是特定文化研究领域所轻视、甚至忽视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学习与培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游客最大特点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要问这是什么、什么涵义。

——导游员应对景点一切具像事物、“鸡毛蒜皮”进行研究。

二、中国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三大支柱:儒教、佛教、道教

——汉族对待宗教的实用主义态度

三、旅游文化溯源常用知识:四书、易经、五行说、风水术

——四书与景点关系实例

——易经与景点关系实例

——五行说景点关系实例

——风水说与景点关系实例

四、导游员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导游语言的某些特点

——导游语言最大特点是口语体。

——导游语言应有现场感。

——导游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六、播音、主持人与导游员讲解中的两种相反趋势

七、导游辞可以不完整,但不能没有亮点。

八、导游辞的结构特点—树形发散结构

——树干为景点基本信息。

——树枝为从树干某个信息的引申讲解。

——发散原则:根据游客特点确定。反对以不变应万变的导游词(讲解词)。

——以天安门城楼讲解为例。

九、要重视地域小文化的讲解

十、导游员讲解过程中的自我语言调节

——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

——不同类型游客的关注点不一样。

——有些信息对特定游客是有效信息,有些信息对特定游客是无效信息。

——作为导游员必须考虑针对特定的游客或游客群体,讲什么,不讲什么;

发散什么,不发散什么。

——导游词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十一、导游讲解的方法问题

——导游讲解有一些共同规律,但没有固定方法。

——每人的方法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别人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复制的。——鼓励导游员创建自己的风格。

十二、培养学者型导游员

——如何看书学习--对旅游文化学术分歧问题的处理方法

第四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第五篇:打造文化精品推动旅游发展

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景区发展

7月8日晚,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暨“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镜泊湖举行。市长林宽海宣布活动开幕;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广华与参会嘉宾为“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剪彩。来自国家、省、市领导,各界嘉宾和全市1500多名群众现场观看了这场浓缩镜泊湖地域历史民俗特色与人文景象的文化盛宴。市领导王同堂、沙广华、周景隆、葛民、王育伟、梁桥、杨明、侯鸿雁、张海华、闫子忠、王福顺、庄乾良、李自亲、张国君观看演出。

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由市委、市政府主办,黑龙江省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斥资3000多万元承办,黑龙江电视台承制,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旅游演艺公司、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参演。演出将镜泊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融于一体,旨在让“镜泊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旅游文化之中,将镜泊湖的独特魅力全面展示和呈现给广大游客,进一步提升镜泊湖旅游线路的美誉度和观赏性。作

为镜泊湖之夏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实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深度融合,必将对提升牡丹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由黑龙江电视台主持人周巍、袁哲主持,演出主要分为三大篇章:《宇宙鸿章》、《历史韶光》和《盛世华章》。将3000年前博大精深的肃慎文化、“海东盛国”的昔日辉煌、抗日英烈在镜泊湖畔英勇斗争、林业工人为支援祖国建设爬冰卧雪、辛勤劳作的壮丽场景和热情欢快的俄罗斯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等内容一一呈现。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旅游旺季里,每晚19时30分,游客们都将准时在镜泊湖演艺广场欣赏到精彩的表演。

为广泛宣扬镜泊湖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文艺术的魅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贸旅牵动”战略发展目标,由镜泊湖管理委员会主办这场“镜泊胜景”镜泊湖大型多媒体歌舞秀。整场演出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实景演出场地,由省电视台专业人士策划编排执导,集纳全市优秀舞蹈专业团体,组成了强大的编导和演出阵容。这也是我省景区实景演出的首次尝试。是牡丹江地区投资最大、档次最高的艺术精品。接下来,镜泊湖管委会将组建演出公司,进一步整合全市演艺资源,将《镜泊胜景》大型歌舞秀打造

成为的文化精品,为繁荣全市、全省的文化创作再立新功。同时以文化为引领,带动龙头景区建设,全面实现大发展、大变化的既定目标。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牡丹江籍朝鲜族歌唱家、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金曼也专程赶到现场演出。首演正式开始前,著名军旅摄影家、国家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宋举浦少将向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颁授“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镜泊湖摄影基地”牌匾。

下载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发展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全文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 文化旅游 问题 建议......

    发展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成吉思汗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将提升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长兴县市民的问卷调查,查阅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和观察近几年旅游文化带动我县经济发展趋势等调查方式,发现长兴县的旅游产业带动,吸纳......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旅游多个方面的冲击,形成了具有不同于传统地区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语言、宗......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规划展览馆、曲江新区规划展 览馆,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美术馆、明代城墙遗址等文化......

    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文化市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动机的生成要素,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

    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精选)

    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提升江津旅游品质 区旅游局李正胜 文化与旅游是 “亲密无间的战友”。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是旅......

    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精选5篇)

    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沿关注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