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时间:2019-05-15 05:3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

【摘要】:新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正在崛起,各少数民族也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所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被众多国家所认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强劲崛起,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式指出,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工程。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哄而起,没有看清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长远思考,导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是很顺畅。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本文结合当前文化的多元化与同质化,探讨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传统体育、艺术品、民俗等方面,叙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次,重点分析内蒙古、云南、新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分析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分析民族艺术品文化发展,从而找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总结经验,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出深度开发云南节日、推动内蒙古那达慕体育旅游、促进新疆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几条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展旅游业是核心、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民族文化走创新之路等方面使民族地区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努力创造民族特色文化,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法等研究方法,论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现状的研究,指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发展

一、少数民族标志性文化资源内涵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指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侗族、壮族、瑶族、苗族、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文明嬗变的历史发展进程,积淀了丰厚的根植于特有的民族生态环境,凝聚着民族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智慧的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特有的标志。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发展的记载,少数民族的歌谣、曲艺、传说、民族工艺和建筑、传统礼仪和习俗等文化片段历经漫长岁月风霜可能会濒于失传或销毁,需要民族文明传承的保护性开发;民族文化是精神化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可以商品化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应注重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开发,初步形成地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市场,使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内蒙古依托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文化风貌,开发 4条精品旅游路线,12 个重点旅游区,2009 年旅游人数 4009.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11.35 亿元。广西依托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独具异彩的壮族的文化古迹,开发了包括5 个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了6 条精品旅游线路,2009 年旅游人数 1.2016 亿,旅游总收入 701 亿元。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作,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推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相关配套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一些民族风情资源挖掘的旅游产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需要“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追寻民族文化价值,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以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等艺术形态的开发,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态要素,又用现代观念和技术进行了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促动的民族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最受关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广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商业运营的成功典范。自2003年以来,《云南映象》以其柔美细腻、气势磅礴的民族歌舞生态美巡演全国33个省市,并远赴台湾、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区商业演出,演艺蜚声海内外,到目前为止,演出突破3000 多场次。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以其如梦如诗、气势恢宏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观看,截至 2009 年上半年,演出 1400多场次,票房收入3亿元。

(三)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美术业发展

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与经济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习尚以工艺美术思维创作的物质形态,记载民族生活方式,传承民族风尚审美。民族历史嬗变引发的经济与文化技术的变更,创造了民族时代风格烙印的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和内容。因此,民族工艺美术创作及工艺美术创作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绚丽的瑰宝。当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制作突破了民族习俗的传承功用而拓展出更宽的商业发展路径。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本民族对民族工艺美术品日用需求相对弱化,而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本民族之外对浓郁民族风格工艺美术品使用、陈设或收藏需求的市场,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较大。2010 年中国工艺品贸易额达 3200 亿美元,其中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占一定比例。

(四)少数民族地区会展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区域资源特色和已形成规模的产业,筹办专业会展,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但会展业的发展,由于受制于地区经济、社会、场馆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会展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举办的国内有影响的节庆会展包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和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会展包括内蒙古奶牛及乳制品交易会、中华民族商品交易会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10 年举办的会展 300 多项,贸易成交总额约20 亿人民币,会展业日渐凸显着内蒙古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广西地区会展业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品牌带动了会展业的全面发展。2010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举办了七届,共有150 多家商协会参与,参展企业达一万多家,贸易成交额达49.2 亿美元。2010 年 12 月 20 日广西正式实施《会展服务规范》和《会展场馆安全管理要求》,规范会展服务,使其发展更具专业性和国际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特色推动发展

(一)文化生态观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因此,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应融汇什么样的意识和观念支撑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观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自然滋养了人类文明,人类应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氛围;自然环境塑造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哺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保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呼吁人类生产的扩张不能突破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物质的文明不能摧毁民族文化“物种”及“物种”多样的绵延,主张用生态的智慧研究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出不是所有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产业化的形态来运作发展,反对民族文化的表层造设的经济发展。因此,文化生态观引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坚守以文化资源开发的民族本源性为基础,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一些成功的范例,众多成功的范例其共同点蕴含文化生态的思想。其中,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演艺业典范示例《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草原传奇》以史诗的笔调勾勒出了蒙古民族由神话起源到草原生活这样一幅雄浑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蒙古诗词音乐曲艺独特的音韵意境之美,蒙古民族蓬勃的生命活力与博大的精神情怀。

(二)特色推进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但政府宏观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并不十分明朗。2009 年国务院发布的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艺术创意与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寻求文化产业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需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并推进发展。文化资源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指导意见圈定的重点领域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确定重点发展方向,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状态制约文化产业自主形成与发展,政府需要基于文化生态观意识下,审视标志性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向与方式,采取特色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设立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和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审核委员会由民族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和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构成,负责审核年度文化产业项目申请,项目所属文化产业方向、项目开发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成本及时间,筛选获得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及区分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等级,保持文化产业内涵的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重点方向的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委员会由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和风险投资的专家构成,负责提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资本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果的市场化,孵化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华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2]刘纯 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迎春 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贵州省旅游局编写 2005 [4]徐万邦, 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5]罗康龙,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6

第二篇: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规划展览馆、曲江新区规划展 览馆,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美术馆、明代城墙遗址等文化旅游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定位和商业运作 模式,以及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产业支撑、板块带动发展战略,秉承“不争最大,只求特色”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实现了良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最具软实力城市”等称号。

作为西安主导产业之一的文化旅游产业,以曲江新区为重点区域,以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创新运作模式,整合历史 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活力和价值得 到充分释放,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曲江新区的发展经验启示。一是追求精品,曲江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开展招标,将分散的文化遗产合为一体,全域化布局,形 成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二是集团运作,以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实施金融资本与产业链投资运营“双轮驱动”;三是保护性开发,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全面放大文化元素;四是文、旅、商协同发展,曲江以文化旅游为牵引,全面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五是惠及民生,注重让百姓共建共享文化 发展成果,有效地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篇: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长兴县市民的问卷调查,查阅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和观察近几年旅游文化带动我县经济发展趋势等调查方式,发现长兴县的旅游产业带动,吸纳就业,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县市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我县经济的推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但是,随着旅游文化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因开发更多的旅游基地而导致部分市民的居住问题等。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助,完善交通网,整治环境等措施来更好地发展长兴县旅游文化。

关键词:长兴县;发展;旅游文化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长兴县概况:长兴县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的西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被誉为“天堂”的苏杭之间,位于因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而驰名太湖明珠,被誉为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东南望县”。

长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长兴县建于晋武帝三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长兴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写的《茶经》流传至今;长兴县也同时为明朝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还被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并留下了手写真迹。

长兴资源广博,物产丰富。据调查得知,我县拥有耕地60万亩,可开发旱地10万亩,林地 90万亩,水面10万亩,是华东地区主要的建材生产基地之一。特产种类多样,有久负盛名的“长兴四宝”:银杏、青梅、栝楼、板栗;有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银鱼、白虾、鲚鱼、大闸蟹;更有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另外,“金钉子”、古银杏、扬子鳄三大自然瑰宝闻名中外。

长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长兴有上规模的经济工业园区多处,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高科技含量工业。长兴经济开发区不断崛起和壮大,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六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另外,我县用我们所特有的地形、环境、土地优势,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发达的交通线路也使长兴成为浙、苏、皖的物资“中转站”、三省毗邻地区的贸易中心。

长兴环境和谐,发展日趋向上。长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人文环境。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我县已经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和浙江省文明县城行列。

泛舟太湖,品味古今,一座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城市已初展雄姿。长兴,这颗太湖西南岸的璀璨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展示着特有的风采。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7月23日,在长兴县雉城镇、泗安镇、水口乡、小浦镇、槐坎乡等有旅游景点的乡镇共分发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9份。

(二)电话调查法

向当地的乡镇府领导询问有关情况,以便更加了解长兴旅游发展状况。

(三)文献法

去长兴县图书馆查阅有关长兴历史文化发展的资料。

(四)观察法

到当地的旅游景点观察人流量,以及观察这些在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一)改革开放重大事件推动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对长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仅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带动了长兴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崛起。询问了有关部门人员,得出结论,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对长兴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重要事件。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5、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提出; 6、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目标确立;

7、1993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8、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1、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13、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14、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15、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16、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长兴十大旅游景点

1、陈武帝故宫:南朝陈武帝故宫在长兴县下箬寺。

2、仙山湖:不但湖景优美,还是浙北最大的湿地,也是珍贵天鹅的栖息地。

3、仙山显圣寺:位于长兴西部重镇泗安仙山。

4、顾渚茶文化景区: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5、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二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6、十里银杏长廊:为我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

7、金钉子地质公园:长兴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在地质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8、新四军纪念馆: 2001年6 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圣寿寺:位于水口乡顾渚风景区内,始建于三国,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10、凤凰狩猎度假:位于煤山镇,总占地2400亩。

(三)长兴——是太湖西岸的古生态之乡

长兴山水相依,风景天成,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1.太湖:长兴有着34公里的太湖岸线和16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既有魅力的山林相间,又有独特的水乡韵味,也具有乡村田园气息,维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将规划成为面向长江三角洲和海内外市场、太湖沿岸最具魅力的,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湖度假胜地。

2.三大生态奇观:长兴“金钉子”是目前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界限层型剖面点位;扬子鳄自然繁殖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鳄鱼王,有扬子鳄数百条,是我国仅有的两个扬子鳄栖息地之一;长兴是银杏的故乡,以“原、野、奇、趣”为特色的十里古银杏长廊内银杏遍布,百年以上的银杏就有2700多株。

(四)文化旅游

1、长兴茶文化:长兴是中国茶文化圣地。水口乡顾渚村施茶圣陆羽开辟茶园、研究茶学、修著《茶经》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座皇家贡茶院所在地,这里出产珍贵的唐朝贡茶——紫笋茶,唐朝贡泉——金沙泉,人文景观荟萃。

2、长兴百叶龙:流传了160多年的民间舞龙“百叶龙”以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独具魅力的表演成为民间艺术瑰宝。它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变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成为长兴的特色文化,也寄托着古往今来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08年,长兴“百叶龙”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长兴百叶龙艺术团在巴黎参加了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为奥运圣火加油。在60周年国庆联欢晚会的表演中,百叶龙是南方龙的唯一代表,因此万众瞩目。

3、狮舞、旱船、马灯、茶艺等民间艺术争奇斗艳。林城狮舞入选了浙江省非遗名录。我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七里亭旧石器遗址入围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数以万计的土墩墓、古文化遗址,大量的考古发现,成为全国史学界和考古界关注的热点。我县第三次文化普查走在全省前列。

5、“江南小延安”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帝国佛乡: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是长兴下箬寺人,自陈朝开始,长兴香火鼎盛,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以泗安仙山显圣寺、水口寿圣寺为代表的古庙宇在长兴及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因此,长兴被誉为“帝国佛乡”。

(五)招商引资,贸易流动

久负盛名的“长兴三宝”,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吸引着更多的商人和游客。

(六)四大特色旅游节,吸引更多外来游客

(1)、樱桃节:“四月樱桃百果先”,樱桃红了,心儿飞了。四月,樱桃成熟的时节,在长兴二界岭的小村里,到处弥漫着樱桃的香甜,让人留连忘返

(2)、杨梅节:每年6月都会在雉城镇渚山村举办远近闻名的杨梅节。据悉,这里杨梅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杨梅300万斤,是江浙杨梅的主产地之一。这使得游客们不仅能领略到杨梅红满山的美景,还能吃到由自己亲手采摘的杨梅。

(3)、采桃节:每年6月份都会在和平镇城山举办采桃节。那天,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游客,云集在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城山下,爬上漫山遍野都是桃树的山头,共享采桃的喜悦。

(4)、葡萄节:近日,第四届“江南吐鲁番”长兴葡萄节拉开帷幕。据悉,在此次葡萄节上,有葡萄擂台赛、葡萄书画拍卖、葡萄架下相亲会、葡萄文化摄影等一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到场的游客都能更加贴切地了解长兴葡萄的新发展。

(七)乡村风情

1、白岘十番锣鼓 ;

2、泗安旱船;

3、小浦马灯;

4、五色傩舞傩;

5、饮茶;

6、关蚕房门;

7、洪桥龙舟;

8、长兴的百叶龙;

9、长兴开渔节;

10、长兴庙会;

11、长兴滩簧戏;

12、划龙船;

13、龙腾狮舞;

14、桑叶喂羊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长兴县实行可持续发展比较合理。

1、首先,长兴电厂,各种机械厂组成的工业区比较集中,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搬迁政治,空气质量有很大的提高,2、其次,外来人口的增加,给长兴的土地资源和交通增添了很多负担,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也为长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长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预计杭甬、杭宁高铁都将于年内正式建成通车,经德清、湖州、长兴,进入江苏,全长250公里,设计时速360公里。这也为长兴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4、长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度挖掘,启动了以陈武帝故居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议

1、首先,环境的改善带动经济的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吸引游客。

2、其次,旅游业的崛起可以增加就业,增设导游,地方管理人员等职位,为人民带来福利。

3、全力建好陈武帝故居,努力建设陈朝文献中心,积极做好“陈霸先文化”的非遗传承,完成历史小说《陈朝演义》纂修工作。

4、保护文化古迹,为长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露生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长兴百叶龙》,2009-05-01 【2】 蔡永进:长兴县地方教育读本

(四):《我说长兴——长兴的山水》 【3】 杨建新:《长兴百叶龙》

第四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第五篇:发展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成吉思汗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将提升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在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现阶段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关键字: 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陵

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1、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2、成吉思汗文化概述

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草原东西延伸2000多公里,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种类型的草原,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草原闻名遐迩[5]。尽管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北京、河北、甘肃、宁夏等地的草原旅游已经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想要获得草原旅游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升入挖掘草原的文化内涵,草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草原民族曾是欧亚大陆上最活跃的,因此也使得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的广泛,而蒙古族文化更成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5]。蒙古民族以其独有的草原文化特色,构成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保护好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资源,既是保护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成吉思汗陵区作为蒙古族伟大祖先的陵寝、蒙古民族文化最完整保存地之一,在资源优势上是独一无二的,成吉思汗陵作为征服亚欧的大帝国首领形象深入民间,在现代西方世界与韩日等国,成吉思汗这一与拿破仑等比肩的世界征服者的辉煌历史及独特的大漠风光,对他们也是很具吸引力的,根据国际旅游的基本要求,完善成陵旅游游乐设施,住宿设施,进一步发掘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成陵无疑能成为国内外新的旅游热点之一,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园区,成为国家一级旅游景区[8]。

3、旅游资源优势

3.1 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神秘的成吉思汗传奇以及绚丽的民族风情文化上。

就鄂尔多斯而言,近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大中城市,中距离市场在京、津等华北地区, 远距离市场在华东、华南、港、澳、台地区及日本、美国等国家。

市场定位决定了鄂尔多斯以草原风光去吸引不同距离市场的客源是不可能的, 因为 在近、中距离市场周边存在许多开发成熟并具有代表性的草原风光景区;相反,成吉 思汗传奇却是对近、中、远距离游客均具有恒定的吸引力, 应是很强的优势。

3.2 鄂尔多斯最具魅力的资源不仅有雄浑的大漠风光, 还应有在这个独特自然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地关系, 即该区域中所独有的人文文化景观。

这个景观以蒙古族文化为主导, 经历史上蒙汉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文化, 如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小调, 鄂尔多斯饮食文化等。

4、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4.1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空间分布

现在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所在区域,其他地区的开发多是零散的。虽然成吉思汗有多次西征与南征的战绩,但这些都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线路。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在空间上仍然以自治区西部为主,并且缺乏深度开发。

4.2成吉思汗陵建设现状

随着草原文化的开发,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也得到了国家的开发,它的开发建设是成吉思汗文化开发的必要步骤。

2002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投入8亿多元,完成了成陵旅游区建保护工程。目前景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可控面积80平方公里。现在的成陵旅游区规划布局是在维持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基本按照2001版《成陵旅游区总体规划》、《成陵旅游区详细规划》的“三区、两道、八景”的总体格局来进行规划和资源开发的。[6]

其中“三区”即:(l)文物保护观光浏览区,该区的主要功能是文物保护和观光旅游;(2)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文物保护观光浏览区外层,面积约20平方公里,该区范围内停止农业和牧业生产活动,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植被并严格保护,实行禁区管制;(3)视觉景观控制区,在生态恢复保护区外围,面积约50平方公里该区范围内的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保持原状,逐渐向职业种草植树过渡,现有建筑物逐步还原为蒙古包外型。

“两道”即:(l)成吉思汗大道,从成吉思汗中心广场到陵宫大殿,;(2)风景道,是围绕着巴音昌呼格草原及现陵园四周约18.62公里的仿石路。

“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入口广场门景、铁马金帐群)、游客教育中心(亚欧广场、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成吉思汗中心广场)、祭祀观光浏览区(牌楼、陵包、苏勒德祭坛)、蒙古民俗村、休闲渡假中心(包括大汗行宫酒店、帐篷营地)、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等。[6] 4.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成吉思汗陵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察罕苏力德祭祀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旅游精品被开发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每年在鄂尔多斯市内各旅游景点演出达 2 000余场次,观看的中外游客约 200 万人次,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3]。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也已逐渐显现,民族文化得以挖掘、保护、传承,生态意识得以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鄂尔多斯市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科技化开发、科学化管理、立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开发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祭奠、查罕苏力德祭祀等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社会游艺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为代表的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产业前景广阔。

5、存在问题

现阶段,由于对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缺少组织性,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应有保护,以致成吉思汗形象有所破碎,让旅游者感受到的是时间序列性和空间线路性的杂乱无章,而非完整的文化形象。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基础,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和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

现在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其他地区的开发多是零散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在空间上仍然以自治区西部为主,但是开发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度,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新陵投入、建设规模虽然很大,民族特征也较为明显,但是游客在参观完之后的反馈都不是很满意。如景区许多展品,只重视外观,不重视内在;只重视实物物品,因而造成文献和古籍善本资料的严重缺乏。

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够,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市内在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单调,旅游形象模糊,旅游景观亟待整治,市内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区未能深入挖掘积淀极深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和品味,缺乏创新与设计,从产品生命周期上讲,多数旅游产品仍处于导入期,没有完整的体系。2.2 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基础硬件不完备。由于内蒙古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经济的欠发达导致旅游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这也成为制约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关键。草原往往地处城市深处,而交通设施的不便利,造成渴望一览草原文化美景的游客无法到达,使得已开发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品不能更快捷地展示给旅游者,因而也无法为地区经济带来有效的拉动。2.3 建设资金不足

当前,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依然缺乏资金投入,资源开发受限。成吉思汗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躲在深闺人未识”。

成吉思汗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惊天动地的一生,与鄂尔多斯结下了生死之缘。坐落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成为中外游人心往神驰的圣地。令人遗憾的是.声名远播的成吉思汗陵作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却不容乐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受到国内外游人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六要素落实不到位。就“吃”和“住”而言.旅游区既没有星级宾馆,也没有民族特色宾馆。餐饮住宿条件上不了档次,也没有特色,无法留住游客。

6、发展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鄂尔多斯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西部大开发为发挥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建设新兴的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西部大开发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为建设新的特殊旅游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开发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发展地区特色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

3.1.鄂尔多斯人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第二次创业的必然要求;

3.2.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3.4.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新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客观需要;

3.5.对加快地区基础实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使鄂尔多斯地区在新世纪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

7、成吉思汗旅游资源的发展构想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互相渗透融合,共同演绎了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史。而今,各民族又将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创造现代文明[4]。7.1

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全面提升成吉思汗陵的文化旅游产业品位,要将蒙古民俗风情同鄂尔多斯地域人文融合起来,精心打造“蒙古族风情园 ”新品牌,不但可以使成吉思汗陵将蒙元历史文化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也可利用风情园把历史悠久、韵味独特的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呈现给世人,二者相辅相成,亦可推动成吉思汗陵景区向多元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快速发展,使得成陵旅游区在国内外旅游中的含金量大幅提高;蒙古族风情园大体可设计为:[4](一)美食文化村

蒙古饮食品种和生产的优雅,独特的口味,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要求,有强烈的吸引力。美食村建设,主要是旅游展示和出售蒙古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服饰文化村

鄂尔多斯文化是蒙古宫廷文化与汉文化、藏文化通过数百年融合成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也形成了以骑马民族文化为主体,汉藏文化为辅助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尔多斯服饰形成了实用的生活装和礼仪装,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也赋予了时代性,对游人颇具吸引力,有利于充分展示和推销蒙古服饰文化的璀璨绚丽[4]。(三)敖包文化村

鄂尔多斯敖包种类是蒙古各部中最多的,分为成吉思汗征夏敖包、成吉思汗陵敖包、蒙古族圣物敖包、蒙古族英雄敖包、家族敖包、家庭敖包、旅游景区敖包等众多种类。敖包村的建设,让游人尽博大精深的敖包文化,无疑将成为成陵旅游区一道靓丽的风景[4]。(四)那达慕村

鄂尔多斯那达慕,既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有广泛的群众意义。活动内容丰富,在风情园里修建那达慕村,平时对游人开放,召开那达慕时用于各种比赛娱乐活动,也是一道很好的人文景观。(五)末代王府公园

清代,满清政府对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鄂尔多斯部被称作伊克昭盟,下设七旗。各旗王爷府是封建王权统治的象征,荟萃了当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精华。目前已是残缺不全,在风情园中建设微缩的七旗末代王府公园,也是一个良好的旅游看点。(六)狩猎场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拥有良好的天然牧场,如果将其围护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游人观赏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迷人风景。同时人工放养一些野生动物和禽兽供游人狩猎娱乐 也是马背民族向游人开放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4]。7.2 7.2.1 直接利用型

直接利用型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指除增添必要的旅游设施、设备外,对原有的资源不再进行加工改造,而是保持其资源原貌,将现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 的开发模式。如民族传统的宗教活动、节事活动、传统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直接成为旅游产品。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旅游者可以领略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拥有较强的真实感,增添了旅游的体验性,这也是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所在。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直接开发利用中,其发展重点在于加强宣传,强调特色,确保游客体验质量。节庆会展旅游的竞争力集中于活动的特色和会议的规模影响,这是保证游客的体验质量的关键。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一个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是游客获得快乐体验的基础。目前,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区旅游项目的开展,在部分程度上就是采用的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直接利用适合于居民自发的小规模开发经营活动,既让居民获得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化。3 7.2.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对已失传的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按照历史记载,挖掘题材,恢复历史面貌的开发,可以让游客更好体验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原貌,以人造景观的方式历史地再现民族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在运用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时,可以根据各种文献、历史记载或者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深入挖掘成吉思汗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更新上做文章;还可以探索、开发出一种崭新的成吉思汗民族文化持续旅游模式——成吉思汗民族生态博物馆,把蒙古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3

就鄂尔多斯而言,可以加强以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旅游产品、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婚庆民俗旅游产品、马文化为切入点的游牧生产民俗旅游产品、那达慕为代表的游艺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的产业转化,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7.2.3创新

要改变以往鄂尔多斯民俗开发中到处“蒙古包、手把肉、草原白酒喝个够”的状况,将视野扩展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民俗旅游产品丰富度,优化民俗旅游产业结构。对鄂尔多斯市各地区民俗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各地区民俗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从而形成产品的独特性。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民俗本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将时尚元素、科技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民俗旅游之中,增强其旅游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民俗旅游中,必须重视创意竞争策略的运用,加强挖掘文脉、提炼文脉、升华文脉的过程,创新民俗旅游开发的主题。

6、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与兴盛,已成为世界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迅速推出了旅游文化战略。以草原文化和沙漠资源为依托的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必然会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发展旅游业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地区和民族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基础资源,以“天骄圣地”为主题,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的战略性跨越,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

参考文献

[1] 何雨、王玲 《内蒙古沙漠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2] 贾铁飞 《鄂尔多斯地区旅游资源配置与旅游发展增长极问题》 [3] 张玉香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模式探索》 [4] 张燕翎 《提升成吉思汗陵文化旅游产业品味》 [5] 许海清 《以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特色草原旅游发展》

[6] 越圆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7] 王爱军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

秦 兆 祥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王爱军 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模式探索

张香玉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旅游多个方面的冲击,形成了具有不同于传统地区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语言、宗......

    上海旅游演艺发展路径探索

    上海旅游演艺产品设计 旅管142 彭莉14451040223 一、旅游演艺概念 旅游演艺并非简单的文娱演出。从产品角度分为六部分:第一,地域性的文娱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

    打造旅游产业链(共5篇)

    打造旅游产业链 ——江油旅游产品开发【摘要】:江油市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丰富,并依托这些优厚的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的 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

    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1.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1受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出现了很久,所以受到它的制约,人民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思想,却忽视了性格的表现,另外......

    加强产业链党建的探索实践

    “面貌变不变,基础在党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近年来,孝昌县按照“因地制宜、按需组建、共建共享、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优......

    加强产业链党建的探索实践

    加强产业链党建的探索实践 “面貌变不变,基础在党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近年来,孝昌县按照“因地制宜、按需组建、共建共......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姓名:林峰青学号:200814014157 科目:民族学通论教师:袁瑛【摘要】: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2021年文化旅游发展会讲稿

    2021年文化旅游发展会讲稿这次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市委精心谋划、精心筹备、精心组织,对重大文旅项目进行集中拉练、集中检阅、集中展示。这是一次你追我赶的“大展示、大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