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

第一篇: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

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

上个周日,由于系里有集体活动,没有能够参加上周日的党课学习,十分遗憾。为了不被同学们在对党的认识程度上拉开距离,也为了满足自己对毛泽东理论的好奇,在余导员的指引下,进行了对该课程的视屏学习。肖贵清老师深入浅出生动的讲解让人内心澎湃。这节课,肖老师从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两个方面对毛泽东理论创作进行了讲解。

已经出版的毛泽东的主要著作有:

1.《毛泽东选集》1-4卷

2.《毛泽东文集》1-8卷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卷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

5.《毛泽东军事文集》1-6卷

6.毛泽东著作专题文集多种

老师重点推荐了《毛泽东选集》1-4卷(1991年出版)。

毛泽东的理论创作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进程中进行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作,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国民革命时期(1925年11月——1927年3月),毛泽东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文章有: 《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1925年11月21日、《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1925年冬、《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年12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创作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并没有照搬国外的套路与成果,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他总结了前人的革命经验,并且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地勇敢探索,这种气魄让人钦佩。今天的我们,是否在面对未知时敢于去探索并且科学地去探索呢?毛主席的成功让我意识到科学的方法和勇于探索的魄力是成功的法门。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创作时期(1927年7月——1930年初),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这一时期理论创作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实践后进行理论创作。

这一时期,我党面对了很多困难,也经历了很多的历练。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更加重视中国的实际,结合中国实际特点,并进行了实践。在实践中,毛泽东对理论有了更深的体会。这让他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创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实用。他意识到了结合实际与对理论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经历了实践才能够有真切的体会,才能写出正确的东西。这不经让我想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经历过实践的理论往往是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课本上学习得来的知识总是生硬的,没有经历过实践的我们再怎么谈论也都只是纸上谈兵。而且,没有经历过实践,我们的知识也是飘渺不实在的。这让我更加理解学校对于学生实践的重视。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参与实践,我们才能让课本上学习得来的知识真正属于自己,真正能为自己所用。

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创与开始走向成熟时期(1935年12月——1937年8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矛盾论》1937年7月、《实践论》1937年8月。毛泽东这一时期理论创作的特点是总结性、系统性。

在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成熟,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时候,毛泽东更加重视对理论的总结与系统化,这也促进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是有教育意

义的。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不能总是只知道埋头苦干,也要适时总结经验,从错误中学习,从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高效。而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知总结的人是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也无法体悟奋斗中的快乐与智慧。《实践论》告诉我们行与言的关系,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

军事理论创作突出时期:1938年5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

文章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论新阶段》1938年10月。毛泽东这一时期理论创作的特点是军事理论创作比较突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达到高峰。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难。在最需要军事理论来支持

抗战的时候,毛泽东更加注重了军事理论的创作。这是与当时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做社会需要的人,在社会最需要的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热。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更加需要我们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这样的领域或者地方,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这段历史也让我意识到国防力量的重要性。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更加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支持经济的发展。而新世纪的国防更加需要高精尖武器来装备我们的军队,这就要求我们年轻的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更加及时。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述时期(1939年5月——1942年2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

表的主要文章有:《青年运动方向》 1939年5月4日、《〈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这一时期理论创作的特点是总结性、系统性,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完整化,理论形态非常突出。

这一时期,毛泽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加具有总结性、系统性,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

成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完整化,理论形态非常突出。这告诉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走向成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4年——1949年初,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文章 有:《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这一时期理论创作呈现出集体性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即便是一个勤奋的天才也无法比得上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一个

人的想法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漏洞,有些偏激,但是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一点。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理论的成功告诉了我们集体力量的伟大,更告诉了我们团队的重要。在最近一次小组作业中,我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小组讨论中,总会有人想到你没有想到的问题,总会有人提出你没有提出的观点,当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每个人的力量都被无限放大了,完成了一个个我们个人根本无法如此完美完成的任务。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形成时期(1951年——1953年)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要文章

有: 《关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这一时期的理论形成时间比较短、比较仓促,多少有一定的冒进的特点。

错误总是难以回避的,这一时期,有些观点在后来的实践中被证明存在一定错误。这也

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放弃了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梦想的追求。当然,我们的奋斗都应建立在长期深入的思考之上,这样才能够避免冒进,稳扎稳打,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展开时期(1955年冬——1957年2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主

要文章有:《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这一阶段毛泽东进行理论创作的特点是:理论性、创新性突出,依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理论创作的理论性和创新性更加突出,依据苏联的社会主义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再一次提示了我们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已经是成功的典范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照搬照抄他们的经验,依然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探索自己的道路。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这样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还介绍了后来的许多著名人士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

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江泽民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在艰苦漫

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党和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胡锦涛对毛泽东的评价: 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国外知名人士对毛泽东的评价有:

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毛是20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 他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

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我们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

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二、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言论的总汇,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一个人可以否定他这位开国元勋的成就。我们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但是也要正确对待他万年犯的一些错误,公正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一生。人无完人,每个人总会犯一些无法避免的错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标志,否认了毛泽东,就是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党和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伟大财富,我们不能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同时,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非机械地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时代意义的体现。

第二篇:学习毛泽东理论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现将我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汇报如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不仅毛泽东思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且毛泽东的伟大品格也具有动人的感染力。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革命成功,他苦苦探索,呕心沥血,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他为国家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为创造祖国的美好前程而奋斗。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高超领导艺术,永远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楷模。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

思想已基本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到达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首先,实事求是着眼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毛泽东正是在对中国革命实践深入研究中,在同 “左、右”倾教条主义斗争中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其次,实事求是的根本点是要从对客观实际的研究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第三,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不断创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说毛泽东当年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着眼于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与时俱进,最终都要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这就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真理的光辉。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坚持毛泽东思

想就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做出新分析、新判断和新结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路明灯。

第三篇: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感于2011-11-28

1.什么是自由主义

周日例会上我们学习了《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感觉自我意识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言行中的优点和不足。主席的文章深入浅出,帮助我认识到自由主义是一种个人利益第一的自私的表现,是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党性原则完全相悖的,一名党员身上若是存在自由主义倾向,就不是合格的党员了;自由主义是懒散、消极的表现,它使人对待生活没有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目标和动力,对待社会和他人没有责任心。想一想,自由主义还真是可怕呀!

2.自由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反应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里列举了12种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读起来让人感觉简直一针见血。他让抽象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由主义一下子暴露在群众面前,简洁直白又形象生动的寥寥几句话就让自由主义无处藏身。“主席真不愧是一代伟人啊!”我心中充满崇敬地想着。在动荡的革命战争年代,军队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军令如山,关键时刻必须协调统一、严格按照上级的战略部署行动,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时期,没有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地发展生产、教育、科技,就没有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使很多人受到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浮躁情绪,有了自由主义倾向。比如,不顾市容市貌,为达到免费宣传目的到处张贴小广告的行为;为追求暴利不惜钻国家政策的空子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哄抬房价的现象等。

3.对自身的指导意义

这篇文章写在半个世纪之前,是针对当时的军队和党内一些人的思想问题写的。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同样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我想到前不久我校全体教师会上,领导提到的爱校的问题。这种对学校的爱不应该是泛泛的、口头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细节的、行动上的。一位真正爱学校、爱学生的老师,就会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追求完美。就像郑彩虹老师不辞辛苦总结每单元的知识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她还向学生承诺并要求不把当天的问题和错误留到第二天。她就是把这些普通又细小的事情坚持做好了,才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教学效果,成就了她今天工作上的成就和辉煌。这是一位英语教师对学生和学校的爱,它是那么具体甚至细小琐碎,但充满责任感,这就是平凡中见伟大吧!?

想想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教师,要想努力成为一名“高新精强健”的优秀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努力满足学校、学生的需要,把学校和学生的利益考虑在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用它指导工作,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会很快成熟起来的。

第四篇:2016远程培训学习笔记: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与启示

2016远程培训学习笔记: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与启示 远程培训学习笔记: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与启示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1-3-2)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泰勒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里程碑作用。他所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当作课程研究的范式。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确立其评价原理;1949年,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⒈ 八年研究和泰勒原理【链接内容

(二)】的产生 以博比特、查斯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领域并且提出了若干编制模式后,也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他们视学生为原料。视学校为工厂的倾向,受到人们的批判。另外,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他的教育和课程实验及其思想理论成果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这为泰勒研究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经验背景,使泰勒又可能比较全面冷静地思考和借鉴这些完全不同的改革和理论成果。

泰勒理论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使“八年实验”。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萧条,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又返回学校,可他们不打算升入大学,对中学课程不感兴趣。面对此种情况,中学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应当重新制定普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八年研究”正是为此而进行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泰勒本人担任实验的测量评价小组负责人。⒉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之后被称为泰勒原理。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这四个著名的基本问题是: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

泰勒首先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然而,许多计划都没有清楚地界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教育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

其次,确立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必须对依据上述三个目标来源得到的目标其进行筛选,以剔除不重要的和相互矛盾的目标。其筛选原则有二,其一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学的哲学”,即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即指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第二,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泰勒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制定了五条原则,并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四个特征。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如下。

⑴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⑵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⑶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爱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⑷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⑸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如下。⑴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⑵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⑶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⑷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

泰勒还将学习经验分成了三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完成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编制程序。

第四、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是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的第一人。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同样重视课程目标的重要性。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必须评估学舌功能的行为;第二,任何时候都必须包含一种以上的评估,这样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

其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⑴确立评价目标;⑵确立评价情境;⑶设计评价手段;⑷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为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提供了研究范式,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并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备的操作模式,将课程理论推向了一个重要阶段。当然,泰勒原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代课程论的发展(1-3-3)

课程论成为独立学科后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课程流派不胜枚举。主要要以下几个课程论流派。

⒈ 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该理论流派的人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简言之,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要素主义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⒉ 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理论。代表任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教育必须建筑在这种结构之上,以这种结构为基础。真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问题,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人物是布鲁纳。布鲁纳强调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基本结构不是简单地靠教师传授,要通过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⒊ 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人本主义的课程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结果。人本主义课程论没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一些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的课程领域享有盛名。

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人本主义批评传统课程的学科逻辑,认为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建立联系。同时,从个性的完整出发,主张课程的综合。人本主义课程论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施课程,他们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注重过程评价,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价。

⒋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参与了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结构主义课程运动受挫后,施瓦布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实践性课程论。在施瓦布看来,没有一个理论能完整地反应具体课程的全貌。因为理论会将具体的课程抽象化。施瓦布主张,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践的各种实施出发,而不是用现成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课程原理出发。

施瓦布的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实践取向,课程本身是动态的、变化的。即使是在课程相对稳定的时期,在特定地区、学校、年级,甚至教师那里,也总是会存在个性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课程的实施及其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特征往往又是标榜普遍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的理论无法解释和给予指导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施瓦布提出这以问题,并且试图通过课程审议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对于课程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⒌ 斯腾豪斯的课程论

斯腾豪斯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鞭辟入里地批评了泰勒的目标模式,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在他看来,课程的研究和编制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持续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所有相关的因素,课程的研究、编制、评价不是分别独立的阶段,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当中,教师在其中充当着最为关键的角色。课程论的发展趋势(1-4-1)

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观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也有时将这种研究取向称为“程序主义”。此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为代表,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发原理。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象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该倾向主旨在于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但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赋予课程事件新的意义。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必然要求课程研究的方向趋于将课程开发与课程研究相整合。

⒉ 从研究方法上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即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该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对“客观性”的信奉的基础上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质的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质的研究”包括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理论研究。

课程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是多元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⒊ 从参与主体看,教师、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

课程问题是关于应该教什么合学什么的实践问题。由此,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施教合受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从近来西方一些课程专家倡导的内容上来看,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擦怒课程决策、审议,已成为一个大致的趋势。例如,施瓦布在论及课程改革时就提到,课程决策体系应是一种至下而上的模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把挑战、决策及合作的职能确立为教师作用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作为学校规划的一部分。⒋ 从课程内容的来源看,随社会的发展而拓宽

课程内容就其来源来讲,会随日后的社会发展、变化而拓宽。在课程中不仅会存在人们日益关心的、与世界总体有关的高度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且会有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一方面,一些新的教育,如环境教育、和平与民主教育、新经济秩序的教育等,作为教育体系对当代世界的挑战所作出的特殊反应,开始以各种途径进入课程计划;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这样一些新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青年应付文化、政治和家庭生活复杂性的增长所需要的批判精神和本领,如面向大众媒介的教育,关于闲暇和旅游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哲学等。

教学论的发展趋势(1-4-2)

⒈ 从理念层面看,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概念。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认识论观念,二者均属于客观主义范畴。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的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解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的“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是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是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过滤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外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如果说,客观主义使教学成为人的控制的过程,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⒉ 在基础层面,教学论不仅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置于多学科基础之上。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之上的。教学论因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这种教学论受科技理性支配,受效率驱动,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教学论走出“科技理性视阈”后,更关注对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理解。这时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开始置于学科的基础之上,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科学、传播学等都成为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基础。⒊ 教学论由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转向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研究。1 线性研究用教学语言解释就是直线方法,强调简单的因果联系,呈单向性。如夸美纽斯当年人为地提出一些自然法则,认为这些自然法则同样试用教育中,这就体现出线性研究。

教学论研究对象十分复杂,许多教学现象并不单纯存在着线性的因果关系,较普遍地是由多因素互为因果所构成的因果网而起作用。因此,我国教学论研究已从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即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

所谓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突破线性研究中的单向性的特点,注重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把教学看成由各钟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另一层意思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对教学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所谓用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就是把教学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运动着的同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从各种变化中去把握错综复杂的教学本质,才能使教学论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富有特色。⒋ 教学论的研究方从以理论思辨为主走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工作者主观上由于受传统的思辨思维方式的影响,客观上由于受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制约,致使思辨型研究一直在我国教学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对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这种深刻反思和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深切呼唤,我国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投身到火热的教学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论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将越来越多地从文献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实验研究。从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将更多地从一般的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走出来,走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研究。从教学论研究的功用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学论工作者将不再满足于教学现象的一般的、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说明,开始更多地追求教学论研究成果的“外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干预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⒌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即网络化社会。信息媒体的使用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更根本的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网络化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可以称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超越了时空界限,使交往更便捷,获取信息更容易,并将引起一系列深刻变革。网络化交往成为教学交往的辅助形式,发生在真实时间中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学校与社会的隔阂的藩篱已被“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拆除。此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教授教学需要改进。

尽管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教学领域中,但不可过分运用“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它会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对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技能造成伤害。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对我国研究的启示(1-4-3)

⒈ 运用多元化思想指导研究,使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异彩纷呈。

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知识成为人类知识的典范,它的方法也迅速成为一种形而上学,影响哲学认识论,使哲学认识论沦为“科学认识论”。科学认识论追求客观真理性、追求唯一性。

长期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抽象化、教条化。这严重束缚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他们因而思想僵化,言论异口同声,理论大同小异,不利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不似自然科学追求唯一的真理。思维角度不同,其理论思想就会不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研究者应以多元化思想为指导,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使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发展。

⒉ 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凸显人的价值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强调计划性,轻视人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如泰勒的目标模式及认为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活动。他们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塑造性。

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丰富个性和充盈的精神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何种研究都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突出了对人的价值的需求。后现代哲学,现象学、哲学解释学的发展是很好的例证。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有丰富个性的人,而非只有认知能力的人。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要考虑人的个性发展和多方面需求,深入教师、学生的生活世界,凸显人的价值,使研究更富人性。我国近年来的主体教学、理解教学关注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仍需在实践种完善。

⒊ 以社会发展为背景,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思辨理论,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息息相关。因此,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既要以社会发展态势为背景,还要深入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当今社会,我们正在从发展的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在未来社会里,信息将日益激增,要指望学生吸收所需的全部信息已不再可能。我们必须使学生具备丰富自己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社会里辨明方向的能力。科学知识变更的速度加快,没人能详细了解未来的职业需要哪些技能,以往那种狭隘的职业技术训练已不重要。社会变化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方式有影响。这些问题都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需要考虑的,应从社会发展为背景来建构其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高潮不断掀起。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决策人员、广大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公众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课程与教学研究应该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种问题,考虑各种不同人员的需要。唯有如此,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具有不竭的动力。

⒋ 吸收国外的较为前沿的课程理论和教学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过去我们采取一种狭窄的文化视野,面向苏联文化,背向世界文化。改革开放的进程的深入,国外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引入国内。对于这些外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虽然有的还停留在翻译介绍方面,有的还不能从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引进是有积极作用的。首先,当代国外众多的课程与教学论流派为我们扩大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它启示我们怎样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弊端而变革,超越传统,构建新的教学理论。其次,我们可以从国外异彩纷呈的教学流派中吸取合理的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将研究简单停留在翻译介绍上,而是要详尽地分析国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使这些理论本土化。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由于各国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都受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差异,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会各具特色。我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也证明我们不可能靠引进国外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实践。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即根植于我国现实之土壤,具有我国文化特色。6

第五篇: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学习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有感

感于2015年3月29日

1. 什么是自由主义

2015年3月29日我阅读了《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感觉自我意识清晰了许多,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言行中的优点和不足。文章深入浅出,帮助我认识到自由主义是个人利益的表现,是与集体利益原则完全相悖的,自由主义是懒散、消极的表现,它使人对待生活没有热情,对待工作没有目标和动力,对待社会和他人没有责任心的。(虽然我也如)

2. 自由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反应

毛泽东在文章里列举了12种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读起来让人感觉简直一针见血。他让抽象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由主义暴露在面前,简洁直白又形象生动的几句话就让自由主义无处藏身。

在动荡的革命战争年代,军队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军令如山,关键时刻必须协调统一、严格按照上级的战略部署行动,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时期,没有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地发展生产、教育、科技,就没有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使很多人受到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浮躁情绪,有了自由主义倾向。3. 对自身的指导意义

这篇文章写在半个世纪之前,是针对当时的军队和党内一些人的思想问题写的。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同样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

下载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毛泽东理论创作的发展轨迹》一课有感[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课文《难忘的一课》有感

    【篇一】学习课文《难忘的一课》有感最近,我学习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心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地教孩......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读》有感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读》有感 青阳县乔木中心小学施如意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一书,便利用时间认真学习。该书讲述了诸......

    电影创作繁荣是理论和评论发展的前提

    电影创作繁荣是理论和评论发展的前提 文艺批评的突破和建树,通常是一场思想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产物。"五·四"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繁荣所带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的现......

    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体会

    我们党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体会王欢 王晓东《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31日07 版)我们党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始终立......

    学习毛泽东同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理论品质

    学习毛泽东同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理论品质 各位学员,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先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在大井居住前后的学习工作片断,共同来学习毛泽......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毛泽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光阴飞逝,今天相距毛泽东写此文时的年代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世......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工作报告,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从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入手,从思想上总......

    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总结

    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总结体会一、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