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创作繁荣是理论和评论发展的前提
电影创作繁荣是理论和评论发展的前提
文艺批评的突破和建树,通常是一场思想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产物。“五·四”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繁荣所带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和批评理论发展,有目共睹。20世纪40年代延安根据地文艺创作的活跃和工农兵文艺理论的确立,同样体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电影艺术的百年历程而言,创作启发理论,创作推动理论,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至少在20世纪上半叶传统电影理论的发展,是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高潮紧密相关的。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直接导致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前前后后都跟现代电影理论休戚相关,法国电影手册因此而享誉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这次艺术运动真正用得?quot;理论触发灵感,创作滋养理论“这句回味无穷的格言。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以评带论,在评论中透发理论思辩,一向是中国电影理论的文体特色。即使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声疾呼,提倡论、评分家,各司其职,但潮起潮落之后,似乎仍难改变这种思维的习惯。这正如美国电影营造英雄神话而中国电影始终以道德神话为主类型一样,文化的河床总是体现出一个民族传统精神的流向和走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评异常繁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批评美学的第一个高潮,社会学评论应运而生且成为一种习惯的模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和当时电影创作迫切地关注民族救亡、电影和民众的卫国情绪密切结合是一致的。不可否认,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中国电影第二个理论和评论高潮,这一场充满活力的电影美学大讨论,同样是电影创作的活泼和繁荣带来的结果。1982年,前辈影评家钟惦斐著文《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足见其形势喜人,形势逼人的风起云涌。
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紧密配合,水乳交融,是一些电影人至今常常留恋怀念的。资深理论家、导演张骏祥以《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为题,谆谆告诫后来者要注重电影的文学价值(实质是指思想内容),但命题关乎电影本性,当即引发一场热烈而又深广的学术争鸣。青年评论家朱大可对谢晋电影模式提出尖锐而又中肯的批评,持续数月之久的诸家辩论,无论对创作者本人或是论者、观众,都引发深省。检讨所及,远远超出谢晋电影本身,撼动了中国主流电影传统模式的稳定形态。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导演如谢晋、谢铁骊、汤晓丹等人,欣逢盛世,再现青春;第四代导演初登银坛,一吐压抑既久的艺术心声;而第五代电影却接踵而至……创作态势多元并存,理论、评论跟踪辩析。因此,20世纪80年代生动的体现?quot;创作激发理论,理论回应创作”的交流关系。
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电影本体论为中心,既吸收、评介外来文论,亦涌现本土著述。在10年左右时间里,不但对经典电影理论充分地辩析,而且补上了现代电影理论因文革十年留下的空白,大致赶上了国外研究的步伐。这10年间出版了大批电影理论论著、译著,而且培养了一批年青理论和评论家,他们当下正是中国电影理论界的中流砥柱。全国各高校文科系、院渐次开设了电影课程,迈出了电影理论机构化的最初步伐。
9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的互动关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动荡起伏、分流更新最激烈的10年,也是创作和批评关系变化层出不穷的10年。由于新因素的生长太快,电影创作多元化的形势始料不及,经过10年的孕育和阵痛,到了1999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工业体系,已经走到了脱胎更新的前夜。
在20世纪90年代,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明确迎合市场的娱乐性电影,力图贴近现实、触摸社会问题的写实性电影和反映另类心态的体制外电影……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多元、自主、独立的文化潮流更是不可避免的趋向。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管部门以创作规划,资金、技术投入和发行保证为手段,强势领导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产品。而且,此种领导和规范,一直贯串在整个90年代之中。只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与中国社会之关系迅速加深,弘扬主旋律进程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90年代初期,弘扬主旋律是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摄制计划紧密关联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旋律定义越益科学和准确,题材范围也因社会反馈而越益广泛和丰富。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由聚焦于中共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和领袖人物的传记,而变为90年代后期将民族精英人物,也构成为历史题材影片中的一个部分。宏大叙事历史视野之拓宽,尽管在电影领域比较迟缓,但毕竟在20世纪的最后时刻开始呈现,这是一个民族进入新世纪的精神跨越的表现。
第二,道德伦理片中的英雄平民化、叙事悲情化和语态亲情化,使主旋律的道德宣扬与中国电影传统类型得以结合,取得了社会宣教和市场效益合一的目的。
第三,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变异。既使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摆脱史实局限,获得演义化的魅力,又使政治意义借助娱乐、消费实现市场化的普及。政治主旋律娱乐化和类型拓展,是90年代电影演变的最重要现象之一。《红樱桃》、《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绝境逢生》、《紧急迫降》的产生,其意义远远超出影片自身,而在于一种新类型--政治娱乐片--的出现,对中国电影产品格局的重构。由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政治意识形态/主要英雄人物严密合一的强大传统,只有在这一主要领域取得突破才能改观中国主流电影的面貌。
当然,娱乐片数量大增和地位显著提高,这是市场导向的直接产物,也是10年来电影主管部门、观众和电影制片、发行机构最关注的对象。没有市场,就没有电影。然而中国娱乐片品种不全、质量不高又是各方十分焦虑的现实,特别是在1995年开始引进外国10部大片实行发行分账制之后,更是如此。众所瞩目的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成为繁荣年初电影市场,发行部门指望获利的唯一依靠。
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
90年代电影理论正是电影创作多元化的对应产物。它体现为:
第一,电影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多样化。
围绕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批评理论,以总结作经验和肯定主流文化价值的方式,贯串在10年历程之中,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经过改造和重构,成为了中国式电影批评的新权威话语。面对中国电影市场和娱乐片的勃兴,文化分析和工业分析相结合的电影经济研究显著增多,除了以专著和论文形式出现以外,观众调查和市场分析亦成为常见的文体。类型电影研究和观众心理学业的论述也蓬勃展开,呈现出学科分化,各司其职的初步局面。
电影文化学批评最突出的现象是后殖民主义批评和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在中国的实践运用。张颐武的《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电影》、王一川的《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和王宁的《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是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第五代电影进行剖析的突出的例子。
女权主义批评的运用使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女导演的创作得到了性别分析和女性视角的文化评价,杨远婴的专著《她们的声音》、论文《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戴锦华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电影》;具有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但距离深入的女性性别研究和方法论的丰富还有待时日。
第二,电影评论方式的多样化和读者分流的新格局。
报刊影评和网上影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益变为受众面更大的媒介方式。自由影评和话语交流取代了20世纪80代专家评论的单向传递方式,成为人们关注中国电影的对话渠道。广告式和推荐式影评与市场的密切结合,对迅速传递影视信息、引导观众的消费大有助益,但是过分密集的商业化操作和严肃犀利的影评的缺失,也影响到公正舆论的确立和审美标准的强化。然而,《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的影评栏目常常发表读者关注的有见地的影评文章。针对不同受众,区别影评的话语方式和文化功能,成为90年代理论运作的新策略。学术刊物《当代电影》在近年来开辟的国产电影一片一议、创作分析的专栏;中外电影导演焦点分析和系统研究,就是在电影文化研究远距离、高层次、小众化状态下有意密切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大力加强电影理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一种努力。据笔者了解,这种努力不但受到创作界和评论界的欢迎,而且也得到海外同行的好评。
第三,电影理论和评论作者的更新频密、新人辈出,实现了跨世纪的人才准备。
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一代后起之秀当下也已进入中年,成为中国电影理论的中坚力量。王志敏的《现代电影美学》、戴锦华的电影论集《雾中风景》、尹鸿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杨远婴专论中国女性电影的《她们的声音》、贾磊磊的《电影语言学导论》及武侠片专门研究、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都体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以上电影学者们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首先,他们以承上启下的学术目光,接续着20世纪80年代电影研究的文化思潮,使90年代电影理论的本土化和系统化研究更趋扎实。其次,他们大多数都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任职,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理论人才的任务,直接推动着理论队伍的建设更新。
更年青一代的电影理论研究者以较少的历史包袱和前瞻的文化视野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徐峰的《1979中国电影语言的裂变点》、程青松的《国外后现代电影》、郭小橹的《电影地图》和《电影理论笔记》,对应着他们同代人的创作步伐进行写作。程青松、黄鸥的新书《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生于1961-1970》,聚焦于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和足迹,预示着摄影机深入年青人生活的另类话语和自由写作时代的到来。
电影理论对新世纪电影创作的期待
如果20世纪是中华民族战斗和独立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我们发展、繁荣、建设现代文明的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工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中国国民的人文价值、生活方式和理想观念必然有新的内涵和表征。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出生的新一代国民,文艺需要回答和昭示的主题,银幕需要展现的人生画卷,不仅仅是昨日的硝烟和牺牲精神。文艺必须探寻新的主旋律和触及当下的社会问题。自强、自尊而步入国际、不畏强暴而善于斗争、科学理性而积极创新、乐观、诚信而崇尚法制……变迁中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渴求新的故事载体和人物形象,才能得到生动的体现。
从屈辱中崛起,在硝烟中挺立的巨大身影,经过20世纪90年代银幕上的反复呈示,已经使人耳熟能详,变成一段长久缭绕的历史之音。在将来的岁月里,即使要再度讲述20世纪革命和独立的历史,亦需要新世纪的视角和语式,以便拉近和当时观众的距离,引起当代对历史的共鸣。
新世纪之初,我们就经历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际社会接纳我国加入WTO、中国神舟号宇宙飞船三次进入太空、基因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优秀的中国企业(比如青岛海尔)的产品、资本实现跨国经营……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艰苦施工中还细心地保护藏羚羊的生存环境;生态农业和绿色工程在知识化农民手中摸索成长;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日一变地渐显身影……这一切变化,也促发着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观念的更新。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以2000年我国人均GDP849美元这个标准对城乡居民分别测算,我国居民与文化相关的消费应该在6000-6500亿人民币之间,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十五”计划明确的文化产业年增长率为20%,到2005年,中国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在一万亿人民币以上。这当中包含着电影消费在内。相较于我们电影业2001年17亿元的票房收入和年产电影约80部、人均进入电影院0.5次的消费状况,中国电影还是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和迎头赶上的迫切性的。中国观众有理由期待中国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开端的10年里,有一个不同于以往年代的观念性的变化。
第一,期待中国电影特别密切关注当代生活,多视角、多样式地描写中国人民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形态和心理状态,使银幕拉近和广大观众的距离。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电影市场连年滑坡,国产电影生存维艰的状况下,2000年的社会问题片《生死抉择》在北京一地就达到1500万以上的收入,全国票房数字超过1亿元人民币。这部揭示一个工厂的干部集体腐败,清明廉政的好市长挺身而出的反腐倡廉影片之大受欢迎,并不是由于它在艺术上特别精致,而是表明了国民关注现实矛盾,对当今损民利己的腐败之风同仇敌忾的强烈感情。
《离开雷锋的日子》和《一个都不能少》这两部关注道德危机、忧虑农村教育贫困的影片,不以市场牟利为初衷,却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同样是人心渴望现实性文艺的好例证。真话的震撼力和诚实性,是打动人心的最基本元素。冯小刚电影固然以新春娱乐、贺岁吉庆为策略,但在调侃、揶谕中,注入的对普通人当下处境的同情和关怀,不能不是其保持连年红火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关注市场,但不唯市场论。我们并不认为只有上述几部影片,才是反映观众好恶取舍的唯一标准,但至少说明了观影选择与现实关注之间的紧密联系。2002年播出的一部以家庭暴力为内容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既没有宫廷阴谋的夺权斗争,亦没有爱情加破案的悬念渲染,但是它的批判触角伸进了千万中国家庭的隐秘深处,涉及了男权主义和轻重不同的家庭暴力现实,从而引发了民众普遍的关注和热评。
无论从12亿观众这个巨大的受众数字而言,还是年产量80部的中国电影工业规模而言,每年只有几部可圈可点的现实题材影片,始终是我们的一块心病。认为触及现实社会矛盾而又不走商业路线的影片注定赔光,谁涉足谁就倒霉的宿命观点,不但被上述影片的票房事实所否定,而且说明票房价值的创造,是由多种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连最商业化的美国好莱坞也照样有触及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不断问世,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型。表现中年危机的《美国美人》、几乎不可能拍成电影的数学家传奇《美丽心灵》都问鼎最佳,至于《克莱默夫妇》、《为戴茜小姐开车》、《雨人》和《死囚的妻子》的既叫座又叫好,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实。2001年的法国电影竟以一部《天使艾米丽》为票房的姣姣者。这表明,关注现实、描写动人的性格和形象仍是电影艺术满足观众的基本需要之一。以道德伦理片为主类型的中国电影,继续在新的现实矛盾、人生命运中不倦开掘,还是唤起本土观众共鸣的主要片种。问题是我们的剧本和剧中人物是不是真正触及了大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情感热点,真正用精致语言和热销形式送到了受众手里。
第二,期待中国类型电影蓬勃发展,使类型电影跟现实生活和高科技更密切的结合。
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进入轨道又顺利返航,中国太空探索包括登月计划的推行,也触发了电影人试图拍摄太空题材影片的欲望。但据说为了防止泄密而暂置高阁。实际上,描写中国人踏入外太空的探险活动,可以有两种电影处理方法。一种是如实描写中国宇航发展进程的讴歌式电影,在国外如苏联的《驯火记》、美国的《阿波罗13号》;另一种是科幻太空片,像《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E·T》、《异形》。为了避免现实反映而带来的副作用,尝试后一种形式,以假定性手法描写中国太空人登月或是中国西部地区接触到外太空航天器的来往,用前瞻式的目光试探中国科幻片的拍摄,可不可能呢?这一创作本身就可能触发中国观众巨大的观影热情,带动电影工业和相关科技的协同性跨越。中国电影界在幻想空间和电影工业拓展上,未来20年内将以什么动作和多大的跨度回应中国科技在宏观和微观领域的成果?中国国民的幻想权利和想像空间,在21世纪将被置于怎样的位置和规模之上?一个在经济上、技术上和科研上奋起直追,有的领域已经迈入世界前沿的民族,在科幻文艺和想像空间方面却严重滞后,作为一种精神结构是很不相称、颇堪忧虑的。它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此后几代人科技素质和探险精神的养成。中国类型电影迫切需要除了低成本喜剧以外的多类型、配套化、成比例的格局,这既是观众的期望,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需要。建成这一电影工业体系,应该是我们几代人坚持不懈的目标。一般发行人员满足于当下市场利润和个别类型的赞扬,并不奇怪。冯小刚电影从当下市场回报来看,是赢利优先的产品,但从类型结构上被推到不适当的高度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因《卧虎藏龙》而引发的巨型武打片热潮,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发行人和媒体追逐的焦点。然而,不满足于现成类型的沿袭,仍将是有创见、有胆识的制片人偏向虎山行的历史任务。滕文骥导演苦心孤谐、为之一搏的《致命一击》在市场上商情不佳,但是否意味着现代枪战片和侦破动作片就注定不能开发了呢?《紧急迫降》和《冲天飞豹》投入了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力量和资金,市场回报尚未尽如人意,但这样有突破意义的类型,要不要再度开发、精益求精呢?肯定要的。中国电影在实现类型化、成比例、多样式生产上不管还将遇到多少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创新,非跨出这关键性的一步不可。否则的话,整个电影工业体系将难以胜任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较量,也难以胜任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由于多种娱乐形式和文化消费方式中的信息涵量和视听强度剧增,对于传统电影构成明显的冲击和压力。我国类型片在智慧涵量--无论是题材的新颖、科幻的探幽还是台词的机智--和信息涵量上的增大,成为对创作者智力的一项挑战。随着新一代观众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更新,这种压力会越益加大。因而,中国电影生产力的更新,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三,期望中国电影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文化品格,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电影在柏林、威尼斯和戛纳各大电影节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作品赢得了公认。在新世纪里,中国电影不以个别作品,而以一种文化产品有数量、成规模的进入国际市场,首先是进入亚洲电影市场,应该成为一个力争实现的目标。
在亚洲国家中,印度和韩国作为按电影产业格局经营的国家,实现着电影产品推向地区性市场和国际电影市场的策略,形成了逐年增长的外销趋势。我国香港地区,商业电影由来已久,前三十年间也一直是亚洲电影市场的主要供片地之一。这说明,亚洲电影产品以其一定的文化认同而进行交流是有其传统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形成跟好莱坞电影进行文化对峙的一个地域性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日本的东京和福冈电影节和韩国的釜山电影节为交流地,探讨亚洲电影的合作和拓展,有相当的助益,可惜我们的重视和参予不够,今后有待加强。在这方面,我国电视剧的产品外销,也许走在了电影的前头。
一个经济大国必然也将成为一个文化大国,这无论从自我文化定位,还是文化产品的开发而言,均无例外。美国作者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撰文指出:“目前,日本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已悄然攀升。从流行音乐到家用电器,从建筑到时装,从动画到厨艺--日本看上去比20世纪80年代更像一个文化超级大国,而当时它只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在《日本的总体威胁》这篇文章中,他还指出日本文化已经深深侵入到美国文化中的事实。“畅销的索尼游戏机和任天堂家庭游戏机就从日本动漫画中获得了非常多的灵感。近期的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如《黑客帝国》和詹姆斯·卡梅伦的《黑暗天使》也是如此。”而美国有线电视网在学生放学后和周六上午的时段里以播放日本卡通片为主。在65个国家播放,被译成30多种语言的家庭电子游戏“宠物小精灵”的卡通形象甚至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疆域还是纯粹民族化的界定都早已被冲破。电子媒体和后现代商品文化的语境促使文化成为跨境流通的共同消费品,时尚文化以模糊的民族特征引领着世界潮流,无往而不在地流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日本电影从20世纪60年代被西方称之为离不开“武士、艺妓、富士山”的纯东方文化,演变成以宠物小精灵和Kitty猫这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卡通形象融入西方世界,生动地表明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文化变异。
中国电影在拓展国际市场,实施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中,将逐步调整电影文化观念,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跨国经营方式。国际资本的进入,大而至于投向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小而至扶植于冯小刚的《大腕》,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实例。《大腕》在中国大陆市场虽然创造了2002年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但在海外的销售却并不尽如人意(据报导在香港只有40万港币左右),表明了地域文化的情趣和视野难以覆盖更广泛的文化市场,还有待在不断的调整中优化策略。而另一部中国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却以4亿日元的票房数字在日本引起观众的兴趣。这“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正可以引发中国电影创作人员和发行人员的深长思之。
结 语
电影理论是跟电影创作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的学科。很难想象,面对贫弱的电影创作、冷清的市场和疏离的观众,可以产生繁荣的电影理论和评论。好在中国电影正孕育着文化精神重建、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改革,给人以巨大的希望。电影理论对于电影创作的直接推动,是有限的。但是,电影理论思潮和文化研究,在一定的社会语境和电影生产条件下,又确能影响电影创作和创作者观念的演变。应用型电影理论和工业分析、市场策划如果被智慧地、民主地整合进现代电影生产力之中,那么,它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不能低估的。
电影理论期望中国电影创作在新世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篇:电影导演创作与理论
电影导演创作与理论》
一、填空题(30分,每题各2分)根据以下提供的特征或概念判断电影,请写出电影名和导演
1、携款出逃、禽鸟标本、床上的人形凹陷,恋母情结
2、小岛、失踪的女友、一群人寻找、男人在结尾哭泣
3、剃头的女人、肢体、沙子和汗、重复两句旁白、意识流
4、男主角在桌下爬、在脚踝拴上绳索将人当风筝放
5、老鹰、喝完最后一口水将塑料桶扔掉、家庭录像、一排干净的鞋子
6、天上掉下一个灯、除了男主角之外所有人都在演戏、蓝天上开出一道小门
7、找人给自己收尸、坐出租车和司机聊天、长镜头
8、老式打字机、潮湿的壁纸、走廊着火、女人背身坐在沙滩上
9、借面、第五代、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0、自由潜水,伙伴即对手,去南美坐火车,星光下海面嬉戏(出考场后死活记不起来的就是这道题——北太西注)
11、对着树洞说话、船票、台阶上擦身而过
12、无果的侦破,女人衣服摊地上,澡堂里寻找嫌疑犯
13、大宰政,被开除的女教师,垃圾婆,一直等待姐姐的有病的妹妹
14、寻访过去的女朋友、粉红色、侦探爱好者邻居、男主人公去过东京
15、脱下单衣当绳索、折断的汤匙、深夜骑自行车的德国士兵、从头贯穿旁白
二、选择题(30分,每题各2分)找出最不正确的答案:
1、新现实主义
A、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中提出“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长镜头”的理论启发了它。
B、维斯康蒂、罗西里尼、德·西卡、柴伐蒂尼都是新现实主义艺术家。
C、《大地在波动》、《罗马十一时》、《温别尔托·D》、《偷自行车的人》都是代表作。
D、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侧重内心现实而不属于新现实主义流派。
2、电视电影
A、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
B、1980年代之前我国没有电视电影
C、在电视上播出,不在影院放映
D、用标清或者高清拍摄,不用胶片
3、高感光
A、适用于低照度
B、用来拍摄高调场景
C、颗粒较粗
D、随着高感光技术的逐渐发展,拍摄越来越方便。
4、旁白
A、不一定都是画外音
B、纪录片解说词也是旁白
C、DOGMA法则中禁用旁白
D、《小城之春》、《乡村牧师日记》、《野草莓》、《柏林苍穹下》都用了旁白
5、第四代导演
A、是以文革前北影电影学院毕业生为主体
B、谢飞、郑洞天、张暖昕是代表人物
C、“纪实美学”是其追求之一
D、香港也有第四代导演称谓,许鞍华就属其一
6、配光
A、胶片电影工艺流程之一环
B、往往需要多次配光才能达到效果
C、由摄影师和灯光师共同对光进行校正
D、要达到白天拍黑夜效果离不开后期配光
7、场景表
A、没有固定格式
B、美术组的重要工作依据之一,是美术师和置景师共同商讨的结果
C、包括场景、服化道、主要演员与次要演员
D、剪辑师不需要场景表
8、黑色电影
A、多表现黑夜
B、多用德国表现主义用光
C、主人公多有双重人格
D、与文学上的黑色幽默一脉相承
9、CULT电影
A、拍摄独特、题材诡异、风格特别,成本低
B、不符合主流文化,但在年轻族群中拥有大量爱好者
C、类型多元化,没有固定类型
D、与朋克、嬉皮渊源相同,是青年导演为了表达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不满而创作的
10、白色电话机电影
A、政治高压下的某类电影的统称
B、多描写富人的奢华生活,他们都有白色电话机而得名
C、白色恐怖时期为了迎合政府政策的战争片
D、与新现实主义的发起有关
11、无源音乐
A、更多导演主观色彩
B、贾樟柯最近电影用了
C、不涉及版权问题而为独立电影大量使用
D、可以表现人物幻想中的音乐
12、副导演
A、一个剧组可以有多个副导演
B、可以代替导演拍摄某些非重头戏
C、演员副导演是负责指导演员表演,现场副导演负责现场中除演员之外的一切事情。
D、好多著名导演都是从副导演做起的,但李安除外,他多次拒绝了当副导演
13、特写
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选景范围小的镜头比一个选景范围大的镜头更特写。
B、因为表现的空间窄小,画面承载的信息单一,所以一般为长镜头美学者慎用
C、一部电影可以不用一个特写
D、画面上充满了一只手,那一定是一个特写
14、实景
A、实景拍摄时机位的摆放往往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B、选择实景拍摄也许是资金有限的权宜之计,也可能是导演追求风格所致
C、实景拍摄一般不需要人工灯光
D、实景拍摄往往会给录音带来一定麻烦
15、蒙太奇
A、与长镜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原则,也可以是两种同时并存的电影技法
B、来源于法语中的剪辑,意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单个镜头之内不存在蒙太奇
C、声音与画面可以形成蒙太奇
D、早期蒙太奇学派的电影中,决定镜头组接的原因往往取决于意义指向而非时空逻辑。
三、名词解释(30分,每题4分)从一下电影中任选5部,写出导演名,以及用50字以内的字数写出简介:
一一,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有话好好说、苏州河、无穷动、赛末点、杀出个黎明、迷失东京、橡皮头、发条橙子、密阳,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陆上行舟、隐秘、玫瑰之名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5分)从一下题目中任选其二,用300以内的文字回答:
1、选择一个中国以外的亚洲导演简述其导演风格
2、在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上,姜文的《鬼子来了》惜败于金棕榈奖作品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而只获得评审团大奖,就这两部电影和这个结果发表你的看法。
3、举出对你影响很大的一部电影或一位导演,简述为什么。
五、论述题(40分)从最近国内的新闻热点和社会事件中选出一件作为题材构思一部电影,并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描述新闻或事件,为什么要选择它作为题材?(10分)
2、对这个题材怎样来进行电影上的创作处理?(15分)
3、将构思的电影的开篇精炼地写出来(15分)
《电影剧本命题创作》
根据以下命题和要求完成一部30分钟的短片的剧本命题:
《张三过年》
要求:
1、写一个张三的人物小传,300字以内(30分)
2、按照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和相关要求完成一个故事梗概,1500字以内(100分):
第一阶段(故事开始阶段):一件突发的事件打乱了张三的常态生活,使其限于困境和危险之中;
第二阶段(故事发展阶段):上面的状况延续,在张三的努力下,事情看起来出现了转机。
第三阶段:但在张三的努力下,非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危险和困境更加严重了。
第四阶段(故事高潮阶段):困境或危险达到了极端状态,但突然出现的一件事使问题得到了意外的解决。
第五阶段(结尾):编写一个能使故事得到提升、以视听构思为基点的一个结尾。
3、用50个字以内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10分)
4、用50个字以内的语言来提炼这个故事的意义(10分)
第三篇:稳定护理队伍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提
稳定护理队伍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提
从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到如今,医院护士严重缺编是一个很棘手的老大难。尽管医学院校每年都在扩招护士,并且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各层次护士来源,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护士流失现象严重:护理院校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有之;在岗护士改行从事行政后勤及其他工作者有之;临时护士参加招聘转为在编护士,在各医院流动的有之;国内护士跳槽去国外工作的有之;还有留下来的临床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要想让护理事业向前健康发展,必须落实《护士条例》,先稳定护理队伍,让护士真正相信政策,相信护理事业是国家重视、人们尊重的崇高职业,愿意在护理战线上工作一辈子。
护理事业必须靠护理人员来开创和稳固。护理事业包括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专科护理、护理科研、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等各个领域及各层次的相关护理学应用内容,不仅仅是哪一个护理岗位哪一个护士的事情,是关乎到民生、民意、民利的一件伟大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没搞好,都可能牵涉到整个护理事业的进程,特别是临床护理这个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需要护士日夜守护的最辛苦的岗位,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理解,更需要一代代护理同仁的薪火相传、患难与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心身健康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健康的维护,离不开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只有稳定护理队伍,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护理人员进入(准入)和退出(退休、改行),保持护理队伍动态平衡,按需培养和使用护士,才能使临床护士看到前途和希望,专心本职业,干出好成绩,取得好成果,惠及亿万民众,达到人人享受健康的目的。
护理队伍不稳定妨碍了护理事业发展。几十年来,护理模式很多,如功能制护理(包括主班、治疗班、护理班、夜班、晚班等)强调护士完成各班职责,重治疗轻护理,注重疾病护理,缺少人文关怀;责任制护理虽然强调了责任护士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心,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形式主义,大部分护理病历是因为实行医院等级评审而强化完成的,没有实际意义;整体护理的开展虽然在全国上下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也改变不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弊端;跟随而来的优质护理、循证护理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人性化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做到无缝隙、全程全人护理,这也是理想化的要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做到的。无论出发点多么美好,关键还是要有人去做,有人真正按照理想化的要求去做,并且坚持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如果通过三至五年的正规学习获得了护士执业证,却不能在病房从事护理工作(护士辛苦、待遇低,选择了其他行业);从事临床护理之后一心只想改行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通过关系调到理疗、医保、信息、保管等岗位);刚参加工作一到两年,适应了本医院工作环境,却又要参加各种考试及招聘,争取到待遇好一点的医院或其他单位去工作(每年进进出出的护士,给在岗护士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理论基础扎实、护理技术过硬,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素质好的护士,陆续到国外去“镀金”了(每年的护士劳务输出,不能不说是国内护士精英的流失);还有一部分主管护师或护士长以上护理人员,因为她们工作出色,被医院领导安排到办公室、党务办、保健科、设备科、计生办、工会等行政管理岗位了(护士的出路就是改行吗?)……现在剩下在临床科室的护士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的护理队伍,如何来坚持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何来引起领导重视护理带教与科研?
多措并举稳定护理队伍,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护士首先是人,她们也有自己的各层次需要,也跟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样,需要党和政府的关爱和重视。《护士条例》颁布多年了,护士与病床,护士与医生的比例就始终只能写在纸上,没有在各地医院得到很好落实。要想让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建议多措并举稳定护理队伍。一是从医院领导抓起,没有按照《护士条例》落实护士编制,维护护士合法权益的领导,应实行问责,督查落实;二是真正提高护士待遇,让具备护士执业证的护士都能安心从事护理工作;三是对改行护士实行限制,如不享受护士津贴等;四是对坚守临床护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及以上护士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适当鼓励,如组织座谈、旅游等;五是大力支持临床护士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护理事业,对她们认真撰写的文章给予刊登,对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著作给予资助出版,使她们的心血得到社会承认,使广大护士感到“当护士有出路”;六是挽救护理人才的流失:做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弘扬南丁格尔精神,鼓励普通护士上进,扩大和优化护士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积极性,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安全发展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安全发展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坚持安全发展,是党和国家面向新的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根本上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安全发展的实际行动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确保人员履职到位、设备灵敏可靠。突出抓好瓦斯煤尘、地温地压、水火灾害的防治,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把异地安全放在十分突出位置,结合构建集团管控模式,设立区域安全监管机构,与本部一个标准抓好安全监察和责任追究。异地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本地基层单位要加强劳务技术输出项目的调度和监管,确保异地安全不失控。
四、坚持安全发展,就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提高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整体水平
基层、基础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工作效果的好坏,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基础,这是由矿井作为本安创建工作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应当看到,集团公司开展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工作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围绕提升理念、完善规划、建立体系、建设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基础不牢、理论不完善、事故未得到根本遏制等问题,距本质安全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进一步提高整体创建层次,真正实现强基固本,必须立足于基层,致力于基础。首先,要完善创建规划。要按照集团公司创建整体规划和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编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创建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和创建思路,完善创建保障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提高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进一步突出矿井创建主体地位。各主力矿井要率先实践,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头作用、导向作用。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相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协调,保证整体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部安全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的安全法制秩序,健全覆盖全面、内涵丰富、监管有效的企业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从制度设计上杜绝管理空档,提高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
五、坚持安全发展,就要持续推进职工岗位行为规范和品牌队伍建设
上半年集中组织“延伸递进”活动,全面推行“十有”规范,在生产矿井中倡导准军事化管理,把企业建设成“军营”,把职工队伍打造成纪律严明、执行有力的“部队”,形成富有徐矿特色的安全管理与执行文化。积极推广“手指口述法”,简明扼要地口述安全要领,手指确认后再操作。要继续深化“三违”治理,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现象,确保治理质量。探索规范操作行为的正向激励办法,使职工积极主动地正规操作。严格教考分离制度,把好培训教学关和验收关,提高职工培训质量。变招工为招生,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加强采掘一线队伍建设,提高派遣工文化水平和安全知识准入门槛,探索建立派遣工异地招收、延长合同期、实行就业保证金预留等长效管理与约束机制,为建设稳定的本质安全型职工队伍打好基础。
六、坚持安全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矿井抗灾防灾能力
科技是安全 井安全生产装备,提高安全监测监控、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努力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机械化、人员精简化,提高人机互补、人机互保的本质安全程度。要探索建立以生产安全费用为重点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和使用安全资金。领导干部要把保证安全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确保安全必要投入一分不少、足额到位。要紧密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优化和整合技术研发资源,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增强安全监管效益和效率,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服务生产、保障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的科技含量。
七、坚持安全发展,就要坚持以先进的安全文化为依托,努力营造良好健康的创建氛围
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导向正确的安全文化,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创建成果的有力措施。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总体工作部署,摆上重要位置来抓。要持续创新安全理念,坚持不懈地对安全生产规律进行新的认识和把握,使之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凝炼切合实际、具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的安全理念,使之真正成为职工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强化职工“安全为了自己”的主动安全观,营造浓厚的珍爱人的生命、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文化对提升职工安全价值观、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要按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坚持开展安全知识普及和安全品行习练,狠抓安全行为规范养成。要注重抓好企业内部警示教育和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地载体作用,提高培训效果。要加强安全行为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罚,帮助
职工自觉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做到保护自己、爱护他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安全管理境界,坚持高起点、高定位,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努力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着力打造安全必需的物质系统、制度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努力实现企业无伤亡、职工无伤害,促进企业安全高效发展。
八、坚持安全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安全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和谐发展是根本目标,是发展的最高境界。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决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
第五篇: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推动中国金融理论繁荣与发展
吴晓灵
尊敬的黄达教授
尊敬的各位金融界、教育界、出版界的朋友们:今天,我们金融界、教育界、出版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聚集人民大会堂,举办“《黄达书集》出版暨推动中国金融理论繁荣发展座谈会”。这是为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推动中国金融理论繁荣与发展的一次重要活动。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中国金融
学会会长周小川同志、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融学会对《黄达书集》的出版和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达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是新中国货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中国金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达教授即开始了金融教学与研究活动。他以“立足本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严谨治学”的精神,长期致力于对中国货币、银行、物价、财政及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经济金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黄达教授的学术思想,对形成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建设和财政金融理论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由于黄达教授在财政金融理论研究和财政金融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在金融学术界的崇高地位,他曾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现在黄达教授还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的名誉会长。今天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黄达书集》,是黄达教授毕一生之心血对金融理论探索的成果,是中国金融理论宝库中的珍品。
在今天我们庆祝《黄达书集》出版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经过以黄达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中国金融理论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已经为中国金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支持。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多方面挑战,使得在新的世纪里,中国金融业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将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命题需要研究。因此,中国金融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身处变革的社会、经济转型时代,中国金融理论研究人员应当深感庆幸:因为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经济与金融改革,其中有很多经济金融现象与问题很难用现有的经济金融理论以及历史经验所概括和解释。中国的实践为我们的经济金融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为我们的经济金融研究人员的学术创新开拓了空间。例如,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次序以及内在联系,研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研究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和制度安排,研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与方法等关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课题都在期待金融学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还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情况十分复杂的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汇率制度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改善全局与局部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问题等这些独具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质的课题,更是给予了中国金融学术界广阔的研究空间。
身负重任的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工作者,已经被伟大的改革时代推到了前沿。这既是难得可贵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大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经过长期观察、思考、体验和深入求证而形成的。;这些理论命题的成立是有相当严格的适应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在我们经济金融改革的实践中可能并不完全俱备。但是,我们相信,中国金融学术界,特别是广大的经济金融理论研究人员在研究探索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发扬黄达教授“立足本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严谨治学”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拘泥于现有理论,不束缚于传统经验,一定能够在研究中国经济金融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丰富世界经济金融理论宝库做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需要激情,研究需要冷静。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的经济金融研究人员一定要沉下心来,客观、独立、严谨地进行研究。经济金融的运行就是社会各种利益碰撞的过程,理论研究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利益的格局及其变动的规律,为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用正向激励的利益调整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的增进。为达此目标,中国金融学会将逐步采取多种措施,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各金融监管机构、各商业银行、证券及保险机构、高等院校、金融科研单位以及出版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研究金融理论、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政策、促进金融发展”的理念,把全社会的金融研究力量进一步动员、组织起来,加强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重要理论问题的先导性研究,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的繁荣与发展,使中国经济金融研究屹立于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之林。
最后,祝黄达教授老骥伏枥,永葆学术青春;同时也希望参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理
论的繁荣与发展,多提建设性意见。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吴晓灵在2005年6月2日《黄达书集》出版暨推动中国金融理论繁荣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