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年锦时 读后感
《素年锦时》读后感
《素年锦时》是安妮宝贝写于2007年的作品,此部作品写作的背景是她父亲离世和自己诞下一个女孩之时。本书被视为小说,可是,其本人却觉得更像散文。整本书是以单独词语为线索,每一小篇文章组合而成。
安妮宝贝,是个独特的作家,生于80年代初,可是却对古老文学有着深深的喜欢和敬畏之情。她是个几近隐蔽的人,即使写作,也是自己作序。她的文字,总是能让人沉静和深思。
本书以四季的名称作为章节的标题。她的标题顺序为冬秋夏春。此命名的情感路线为她的成长路线。
冬的章节里描述了她的童年,其中也穿插了现今的事态在其中,尤其以旧物为小节的一篇文章。旧物中就包含了她父亲的遗物,也流露出了她对父爱的体会和回忆。此章节里告知了她小时候的个性-暴戾。
秋的章节几乎描述的是她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的生活。因为年轻和焦躁,她独自走访了很多地方,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但是,这个时期的安妮宝贝,已经有了自己生活个性和独立的精神。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愿赌服输的赌徒是拥有单纯内心的人,他们做任何事,不需要别人的猜测或者惋惜,也不自我怀疑。从这段话里面能看见一个内心纯净,性格执幼的青年女子,不论经历了何种苦难,也不向任何人诉苦。以下摘抄几段她的独白:
P81页下“笃定”的篇章中:对喜欢的东西沉着镇静,内心笃定,这也是自信的一种。要或不要,又有什么关系。
夏的章节描述的是最近于写作的阶段,按照时间和文章的推测,应该是她在北京定居下来这几年间的事务。此阶段的作者经历了许多的事态,年龄也渐长。对世间百态有所感悟,内心开始趋于平和。
摘录P199页“风格”的篇章:我们之间不同的是,他对不喜欢的东西,要大声说出来,并称之为“坏”。而我对不喜欢的东西,不愿意去提它,也不轻易对它下评断。只是觉得自己不喜欢而已。
此段话虽然平实,但却充满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感。通过这段文字的描述,你几乎可以感知一个内心平静如水的坚定女子仿佛就坐在你对面,知道你和你的想法,无声的充满尊重,与你聊天闲谈,但你却无法了解她或者她的想法。春的章节完全以小说的写作方法呈现出来,但却又不是完全的自我写照。你几乎无法判断她小说中与自身的虚实对应。
安妮宝贝是个十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从衣着到个性。十分突兀,但却与她相衬融洽。他人只能欣赏但却无法模仿。
关于她早期的作品,我也囫囵吞枣的看过一些,那个时候的她,年轻激进,把所有的自己完全展现,不畏世事。她的自序描述了社会和读者对她的态度:(摘录于自序)期间,读者产生新的流向和选择。喜欢早期风格的读者,觉得后来的作品晦涩或不解,不再满足自身的喜好。喜欢后期风格的读者,则往前回溯并不接受,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各取所需。同时,新的读者在加入。
很多时候,人们的喜好通常源于一种情感,对事对物的个人情感,没有标准没有依据。
因为看她早期作品的时候我还是个16岁的小姑娘,喜欢她的透彻和坦诚。而
如今,看她的后期作品中,自己也在社会中经历成长,更加敬佩时间对所有人的洗礼。不论如何,时光的流转中,我们都在随波逐流,只是有了不同的磨砺和结局。
我体味到了时光的美好,推荐给你看,但喜欢或不喜欢,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敬流逝的时光和过去的自己。
JUDY AISHINE 2013年3月7日17:00
第二篇:素年锦时读后感
下面的感想说是素年锦时的读后感,其实只是月棠记的读后感而已。我认为安妮在这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态度远大于其他所有散文的总合。
在小说中安妮阐述了自己对于婚姻作用的看法。她的观点既不东方也不西方,超越东方的性和爱与婚姻三者绑定式观念,以唯物的客观观念承认爱情的有限性(作者原话“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和生理性,注定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就是如此短暂,无常。会用荆会完结。以后的局面如何支撑,要看对幻灭感的忍耐还能支持多久。”),但仍然十分重视婚姻的价值,鄙夷没有婚姻结果的婚外情。在这点上,安妮的婚姻观与西方人将性和爱与婚姻三者分开并且不过分强调婚姻价值的观念有所区别。在安妮的观点中,一个女人的人生终极幸福在于,在青春完全逝去之前找到一个心灵与自己契合的男性,与之恋爱并通过婚姻方式将之作为终身伴侣。而这个目标从客观上来说是如此地不现实而显得虚无缥缈,她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人世间的规则而变成哲学里的形而上。这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因为理想中的幸福是如此完美,并且在理论上似乎可以有这样的男性存在,另一方面她亦知晓自己会忍受不了与一个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男性步入婚姻生活,所以这些都成为她为自己寻找幸福的力量。然而现实始终不能遂她的愿,因此她在小说中透露出来难以抑制的疲倦感,并以女主角最终找到一个还能凑合的归宿这个结果给出一个价值标准,用以衡量她对于自己以十几年的努力为代价在最低程度上所能接受的结局。
事实上,拥有这种理想的不止安妮一个人,许多善于思考并描写情感的女作家都是如此,或是最终放弃追求凑合着找一个勉强接近理想中的男性结婚,或是始终不愿妥协走结婚这条路而选择对她们来说不算太过于糟糕寂寞的自由,但是这两个选择的共同点就是:它们不是那些对情感要求苛刻的女人们最终想要的,对于这个结局她们不能感到满足。女性在生理上被赋予的使命和角色使得她们从本能上无法像男性那样过分脱离情感的依赖,而穷尽一生追求一个连自己都明白不可能达成的理想正是许多善于自省却并重视情感价值的女人们最痛苦的事之一。
当人类无法采取任何手段保护自己不受某些自身欲望对自己进行刺激和伤害时,人类的本能自我保护机制就会选择各式各样的办法来减轻这种痛苦,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就是自我欺骗和自我暗示,比如为了追求某事物受了较多的伤害就开始对该事物嗤之以鼻满不在乎,降低该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或是通过另外一些办法转移这些伤害,将之与某些强大的未知力量联系在一起,视作一种自己必须承担的痛苦,而后者这种心理常见于宗教崇拜。对于那个始终不能实现的理想,安妮选择了通过研究佛教的哲学思想来缓解自己的痛苦烦躁,为自己的疑惑寻找答案,她在小说中提到佛经,并说道“要像煎熬疾病一样。煎熬过生活中每一个抑郁的时刻。必须要寻求信仰所在”。在她的观点中,治疗痛苦的方法就是拥有某种宗教式的信仰。的确在基—督教中对于痛苦的解释是痛苦是人类必须背负的原罪,而在佛教中解释则是痛苦皆由人类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招致,并鼓励和提倡禁欲,这两种减压办法都是符合心理学的治疗方案的。
但事实上,由于技术问题,古人在认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许多哲学的逻辑论证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假设被推翻,科学替代哲学解释描述了越来越多的现象和事物规律,哲学的空间被逐渐压缩。一些哲学的假设和基于该假设的分支被证实是不符合现实的多余的,许多哲学家的毕生思考和推断都不可避免地因为在客观上存在漏洞而被否定,更不用说某些古人的宗教哲学中某些由于认知上的不足而以非逻辑形式推导出的论断部分已被确认存在谬误。而许多作家在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比较容易忽略那些他们不能理解的科学深刻性而反而能理解并接受各种鬼神宗教中的哲学深刻性。从这方面来看,虽然佛经因为存在客观错误而并不能完美地阐述这个世界的规则,但是对于安妮来说这并不重要,她需要的仅仅是去研究佛经中的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哲学,并以自己的理解为自己解惑,以此来完成她个人的终极自我救赎。
我想我是喜欢安妮的,但有的时候我回主动地拒绝。因为安妮总是给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内心流离失所的荒芜。然而空洞确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可是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低空呼啸而来的麻木。
四维曾说安妮像是一朵水中的蓝色鸢尾,有着破碎的激—情和精致的美丽,可是易碎且易逝。安妮的文字总能抽离人们身边的氧气,然后直到别人窒息。
这些天来,一直在读安妮的《素年锦时》,在她阴郁冷艳的文字又一次给我带来了伤口和小疼痛后,我学会安静。十八年来,我真正意识到我应该做个安静的人。沉静、笃定、孤独、优雅、坚定;女童、父亲、女子、男子、写作。她亦多次写到梦境。这些短句,这些断章,源自时间深处,抑或尽头,带有某种自足的迷恋、神秘,但不乏深刻,顽强保持着清醒、独立。像是她的呓语,无需回应,无关对错。
纤细笔触,有着她赞赏的自控、优雅,生出一种质朴跃动的力量。看似客观、近如真理,不容置疑,字里行间却无不是缜密的主观心绪,应是她对生命的一次次回眸完成的确认。怀着爱与痛楚、欢愉,抽身回望,她看到今生、前世。那声音悠远清凉,那画面凄美寥廓,仿佛荒凉仙境中兀自静默的树,她或许就是她心中的那位“植物女子”。
面对那些形式或紧密或疏稀句子,常常只能是无语。“每个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可以得到内心支撑的形式”,作者、读者皆通过文字的重量完成对内心的确认或纠正,殊途同归,获得片刻的喘息与宁静。
落笔有大朵大朵的栀子,言及盛放,又重彩凋谢。——依然是令人心怵神伤的女性气质。在一些文字下划下一条条灰线,这也是我的确认吗?
素年,锦时,确是印在纸上的灰烬。我们终忆起它的旧日模样,我们终识得它的旧日模样。它曾熊熊燃烧,爆裂如莲花开放。——大声,再大声。
等待末世,接受宿命。
第三篇:素年锦时读后感(通用)
素年锦时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素年锦时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素年锦时读后感1安妮她说,那些恋爱,最后仿佛只是孩子放给自己看的烟花,嗖嗖几下,天空换了换颜色,然后各自归家。感情是没有用的。真正有决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之中的局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软弱。
这个世界,不具备情圣或情种产生的条件,如果真的有,那也是单纯的、衣食无忧的情种。无论多么看似坚固、有力的感情,仍逃不过现实和时间的劫难。
一个男人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女人,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与她联系、靠近;他的手机永远不会关机,因为怕她找不到他;他总是在那里,随时可以找到,愿意为她做一切事,就这么简单。
当一个人累了的时候,或许会找一个安静、稳妥的停靠,比如一段清淡,实际,单纯的婚姻,养一些平凡的和名贵的花花草草,种种四季的果子和蔬菜,一大片黄灿灿的葵花,养一群可以自由飞去的鸟儿,陪伴着一个清淡,实际,有品位的伴侣,他们只有几个相知的朋友,心不远,地也不偏,关心俗事,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安。
世间任何平常的美好的事情,也就是如此了。
素年锦时读后感2安妮说,有时不明白人是出于何种目的,要忍耐生活,日复一日的生活。
可是,不忍耐又能怎样呢?只要生活还没有达到让人无法承受的痛苦。而人的生命是有张力的,每个人又因人而不同。而且,没有人知道“生”的那一面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愿意把自己一生交付与一个未知上,于是,得过且过。大多数人是,只有到了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过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也终未能抗拒自然的意志,才不情愿地被拖进那个未知世界。
在自己的房子里,经常会失眠,比不得在旅途中或寄居处睡得安稳。睡不着的时候,从没有去刻意想什么,只是脑中会出现纷乱复杂的意象,走马灯一般地闪过。
旅行的时候,不怎么喜欢慕名去攀哪座高山,看哪片湖和海,喜欢有充足人气的地方,人气充足不一定要很多人。有时候,道边的一座小寨子,田野中的三两座小房子,都可给人在人间的温暖。
不习惯到人多聚集的地方去,不是喜欢安静,而是不愿意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为同一个目的或事情围观、注意同一件事,我喜欢看见大街上众人熙熙,为着各自不同的事情忙忙碌碌,来来往往。每个人心中都盛着一个世界。此时,只觉得心里稳妥,感到这个世界多么热闹,每个人都会长长久久。
以前的时候,喜欢冬天,是喜欢它的寂静。而现在,喜欢夏天,是觉得冬天的寂静里面潜藏着一种空洞,一眼望去,除了雪,什么都没有,就不免有些恐慌;而夏天,虽然燥热,可是心里满满的,于是似乎到处都是满满的,让人心安。
素年锦时读后感3最近在读庆山的《素年锦时》,感触颇深。偶然在新华书店看见了这本书,无论是正面大簇的白色花团还是背面的汪洋深海都让我心动不已,于是付了钱,把它变成了我的。
有朋友不喜庆山的书,我理解她们,庆山不是个开朗乐观的人,于是她的作品也是黑暗系列的。而《素年锦时》恰好是少数几本散文及短篇小说集,是闲散且舒适的。
翻开第一篇就爱上了它,南方的大宅院生活,幽暗且美丽,四面围墙,又给人极大的安全感,大团的'黄白色菊花成了墨绿色院子里的鲜活点缀。庆山的文笔很清雅,淡漠因为自己的经历而有一种对世俗冷漠的情感蕴藏其中,让人为之着迷。很仙的文笔,讲的却都是无比现实的故事,能够一针见血的刺穿柔软的内心,让我学会不逃避现实。毕竟避风港在温暖,也不可能只容纳我一个人。它让我学会独立,不过分依赖别人,给自己留有余地,在他们离开时不至于那么狼狈。
喜欢《素年锦时》中的一句话:有谁告诉你,喜欢的东西就必须要得到,并且要始终得到。有时候喜欢的东西是得不到的,强行夺取与挽留,只会伤害自己。
偏爱散文集、诗集。也有过错误的决定: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太难读;席慕蓉的诗集美好、短小,却无法给我力量。在书海中寻寻觅觅,一眼万年爱,爱上了《素年锦时》,在这心灵鸡汤的时代里格格不入,以淡雅如莲的柔婉语言,极端的抨击着现代人麻木而毫不设防的心灵。
以前,我总是强迫自己去看书,每一个字都像蚂蚁一样晃花我的眼睛,有时读着读着就约会周公了,睡醒后又捶胸顿足;上了高中以后,我逐渐明白,没有人可以长久地陪伴我,她们会在时间的锤炼下变得疏离,即使是最亲的家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重心放在我身上,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敏感,多疑,善变,念旧。这世界所有人都会离我远去,唯有这些书,每日安睡在我的枕边,书桌,压住了我心底里的燥乱,它们会发黄,变旧,可不会丢我一个人面对未来。
喜欢读书,在这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方净土。长路且行且远,因着内心深深不息的意愿,是啊,人生最美好的事不过如此了,在梨树下小坐,捧着喜爱的书,清茶浅酌,口齿留香,回味无穷。身处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读书,因此,每天午睡前的阅读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事情。躺在床上,试想,这辈子与书为伴,在洒满阳光的落地窗前,靠在红漆雕花椅上,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足矣。
素年锦时读后感4安妮宝贝出了新书《素年锦时》,这名字真是起得好,锦绣的年纪,朴素的年华。很多人都是这样度过的,在热烈华美的生命季节里安静地变老。其实我们并未抱怨,也没有向往,本性如此,正如有的花花草草,一生下来就适应的土壤,以后也不怎么喜欢改变。
安妮她说,觉得人老去的某些迹象是:爱上听昆曲,看古书,不太说话,在某些时刻会不由自主地掉眼泪:反省自己的处境和内心阴影的时候。但这不能算是老去的迹象吧,只是心态趋于平和,心情正在沉淀的迹象。
最近,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喜欢听戏曲:京剧,昆曲,黄梅戏。但这并不代表我正在变老。只是觉得它们较之一些歇斯底里,或哀怨凄绝的现代歌更加温和,婉转,含蓄,同时还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气洋洋,符合现在向往幸福的心境。
有人的时候,喜欢说话,来让自己的大脑得到休息和空闲。尽管如此,我发现思维还是会宇正在进行的事情分离。
没有人的时候,反省一下,知道了人之所以会有悲伤和不如意,总是因为对现实明知如此却无可奈何,所以才有了顺其自然的借口,来进行自我安慰,也安慰别人。
安静的时候,习惯泡一杯菊花茶,欣赏着淡绿色的菊花在淡青色的水中沉醉,原来水才是最懂菊花的,它让每一片花瓣都舒展自如,通透澄澈,菊花在水的怀中绽放着第二次青春。菊花一样聪颖的女子,一定会选择水一样了解,珍惜她的男人。
素年锦时读后感5《素年锦时》是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多少有些激动。虽然本书的风格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柔情浪漫类。但依旧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
《素年锦时》属散文一类文字,安妮宝贝采用一种“清谈”的方式来书写,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为有感而发的心情之语。那清素岁月的情感,那锦绣时分的清谈,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般的沉静感觉。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季,冬的部分,如同一段比较安静的时间,来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回忆中消失的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剥离回忆的黑暗和光亮之处,将之呈现在新旧读者的面前。“夏”和“秋”部分,主要观察一些生活细枝末节的美感和思省所在,也谈论了写作和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春”部分,与其他部分的散文风格迥然不同,它是安妮宝贝最新写成的小说《月棠记》,在这篇3万字的小说里,安妮宝贝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虽说是一篇关于婚姻主题的小说,但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为此,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描写显出箫声婉转的意境,文字缓慢悠扬,让爱情在她笔下绽开,如一朵朴素的花儿,却又有着别样的芳香。
在叙事风格上,安妮宝贝笔下所描摹的一景一物、所记述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从审美着眼、从意境着眼、从欣赏习惯着眼,更多的是一些质朴归真的观念描述,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对生命、记忆和时间的珍惜和挽留,作者用一种看似轻松潇洒的笔调,来抒写深沉浓厚的感情;用一种看似闲适快乐的语气,描绘寺庙、首饰、青蟹、烟花、池塘、房屋、过路客、咖啡店、甚至战刀;用一种悠缓的神秘的光线,来连缀童年、爱河、对谈、等待、两忘…无不反映了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生命与艺术交互作用的境界,正是安妮宝贝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着力追求的一种自然和超脱。她用这样的文字告诉我们:无非是朴素的一年,花团锦簇般的时分,有一种珍惜当下、及时体会的意味。
作为文字气质独特的女性作家,安妮宝贝一直拥有极具个人色彩的风格和立场。无论是《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还是《二三事》、《清醒纪》,均以告别、流浪、宿命、性、死亡为题材;《莲花》里增添了历险和宗教;而《素年锦时》则是多了自然和历史,同时又带着善意温暖的情感和独立思辨的观点。总体来看,它们基本上是因循的,作者在成长,作品也在成熟,但相去不远。
此外,这本《素年锦时》还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但安妮宝贝还是写景物、写思绪、写回忆最为精彩,写感悟则格局较小,这或许是因为她过于依赖自己的感受,像一个真实可爱却又长不大的孩子在逼迫自己进行深度思考,显出某种单纯。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我比较青睐安妮宝贝“尝试做一次清谈,且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宁静时分倾诉前世今生”,用“清谈”和“倾诉”的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情感,还是颇为真实、大可玩味的。虽然她的“散文和小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只有当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传递内心素淡的感受,才是她作为女性拒绝热闹、抗拒喧嚣的情怀里落寞的美丽和感动。
素年锦时读后感6月坠云微,莺散花乱,无语独倚栏。
天远雁稀,草萋水暖,细思有清欢。
深秋,午后。
暖暖的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投下一地斑驳的碎影。桌上的绿色植物闪烁着淡淡的光芒,沏一杯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在一份静谧的感动中缓缓融入书中的世界。
每次读一遍,心中都溢满淡淡的喜悦。为别人,亦或为似曾相识的自己,也为了那些无声而漫长的时光,细腻而丰饶的童年……也许还为了,那本书中,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时间就这样过去很好,”读它,不必想太多,静静地坐在时光的某个角落,用思想去触摸作者的感情,用心体味书中的独特又素淡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最喜欢书中的那篇《静静生活》:“站在一个静的位置上,做一个无言以对的人。不去想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将走在属于自己的深渊边缘。”生活中,我们总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而忘却了生活的最初意义与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又何必一定将自己改造成别人目光中的优秀者呢?静静地生活,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生活。
一切喧嚣与浮华终将逝去。繁华过眼,锦绣成灰。在尘世安静的一隅里,何不用心去感受平凡纯真的生活呢?在光阴的缝隙里,细细地品味它,是一种岁月的沉淀,原始的积累;走近它,似乎看到了一幅绣着牡丹、秋月、浮云的月白素绢。
又如《月棠记》,一个平淡却又夹杂着斑驳日光烟影的童话,总在不经意间打动我心。正如一杯清茶,初品时淡而无味,回味时却意蕴无穷,心中总无法轻易将其放下。
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唯一不变的是一颗安于静默的心。捧起它,似走进一段成长的历程,走完一世平淡的生活。尘世的喧嚣在我身后渐渐远去,只剩下一颗心,尘埃落定,寂静无声。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它如风中轻舞的落花,期待有更多的人欣赏与感悟。
推开窗,还是那悠远深邃的天空,却又似乎,多了些什么。
晓星将散,风轻云淡,月中疏影暗。
秋风落叶,远处枫山,霜林层层染。
第四篇:素年锦时读后感
这天选了一叠环保纸打了这本书,拿回家就开始看,还是很容易的就进入状态,然后漫漫的平静,不知疲倦,一次性看了回,该想些什么了,发现...味变了,开始有些实在的笔触了,容易叫人接受的,虽然还是有腐烂的气味,但这是不可或缺的,阳光不可能普照大地,但至少人不再那么频繁的被描成兽.可以感觉得到某种皈依的迹象,年轻的时候看的比较重,但自己没有察觉,经常会暗自埋葬一些东西,且觉得理所当然,棉布衬衣是好的,木头也是做纽扣的好材料,半夜喝下大杯的冰水,把胃败成一个垃圾厂也是一种很刺激的行为,, ,,种种都来的很痛快,肉体腐败的气味,此时的感觉会是一种郁,横尸遍野,物欲,萧条,不被人察觉的嘈杂音乐,不被人理解的人性扭曲着,世界为了文明在开战,但我闪在一旁,表情淡漠,沦陷...这时的自己是主观的,且不否认,且可以满不在乎.世间,情分,相持.>有了家常里短,有了亲情乡音,童年的回忆也是朴实无华,平淡却典型.安安静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古老的城市,迷失的村庄,却也找得到回家的路.一种淡定,一种愀然.沦陷的还是沦陷,但不会是行色匆匆,世界末日.月棠记>绝望的女人
依然.不再是旧的棉布,女友不会再化着失败的浓妆,穿着落魄.男人开始深谙世事,体贴入微,物质更加丰厚,却不再有物欲横流.依然淡泊名利,却不怀有诅咒的诋毁.颂经念佛,却依然对恋爱心存幻想,不极端,不过火,一切都像自己的年龄一样来的正好,女子深居简出,男人风度儒雅.依然有畸形的爱情套路,却不会任其暗自疯狂蔓延滋长.人是应该挣扎的.人性本身就是这样......把书铺开,盘腿而坐,尽可能的主观.quote:这个年纪的女人望着天空,你以为她还是为了寻找什么吗?
一种清淡,实际,单纯的感情.一种有根基的感情.一副画: 世界依然横尸遍野,但人却依然可以找到阳光,大多数时间是美好的-----------------------
这本书是一本杂文形式的笔记,素年锦时读后感。记录一些生活中温情的片断以及作者所逐渐蜕变的心境,读后感《素年锦时读后感》。素年。指一种平和无争的生活。锦时。即指这种生活中自有美丽与风韵。字面上翻译过来就是繁华的和平凡的时光。
这是是一本让心休息的书。在这逝去的半年之中,仿佛并没有这样的情感,也只是忙忙碌碌地过着。只是过去了,回头望时,才觉得它的好。素年锦时,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吧。
学会平常心,学会付出。好像不是只有伤痛才会让自己感到存在。
作者在描写中有对所谓拜金主义的高贵的蔑视和不屑,但剥开其外壳,内核依然是一如的小资情调,极力的探讨着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强调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读者们看来虽然有着一定的欣赏美感,在物欲横流人际复杂的今天能有所启迪,特别是对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尚未完全脱离青春期的大学生及刚步入社会的职场人士们,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极其需要他人的理解,然而,相对来讲这很困难;再加上很容易对事物产生怀疑,由于判断力的不成熟,导致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安妮恰恰在这个需求上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空间。
一次又一次的沉静的阅读都让我对生命的理想有更多的定义。人的内心阶段,到了一个转折口,就会有些话想要说一说。说的时候也不顾及别人爱不爱听。每个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可以得到内心支撑的形式”。
“用平常心清淡相对,才能成为妥当的主人,而不承担对方给予的奴役。”。
“如花期一期一会,活在当下” ……这些形式或紧密或疏稀句子的短句纤细笔触,源自时间深处,带有某种神秘但不乏深刻的清醒和独立,字里行间流露出有着她赞赏的自控和优雅,生出一种质朴的力量。是一种怀着爱的生命定义。像是她的喃喃细语,陈述的生活的每个小细节。
我在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某个角落,产生心与神的交汇,获得宁静的心绪。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别样的思绪。
我很喜欢这本书。
第五篇:《素年锦时》读后感
《素年锦时》读后感
《素年锦时》是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多少有些激动.虽然本书的风格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柔情浪漫类。但依旧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
《素年锦时》属散文一类文字,安妮宝贝采用一种“清谈”的方式来书写,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为有感而发的心情之语。那清素岁月的情感,那锦绣时分的清谈,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般的沉静感觉。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季,冬的部分,如同一段比较安静的时间,来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回忆中消失的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剥离回忆的黑暗和光亮之处,将之呈现在新旧读者的面前。“夏”和“秋”部分,主要观察一些生活细枝末节的美感和思省所在,也谈论了写作和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春”部分,与其他部分的散文风格迥然不同,它是安妮宝贝最新写成的小说《月棠记》,在这篇3万字的小说里,安妮宝贝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虽说是一篇关于婚姻主题的小说,但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为此,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描写显出箫声婉转的意境,文字缓慢悠扬,让爱情在她笔下绽开,如一朵朴素的花儿,却又有着别样的芳香。
在叙事风格上,安妮宝贝笔下所描摹的一景一物、所记述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从审美着眼、从意境着眼、从欣赏习惯着眼,更多的是一些质朴归真的观念描述。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对生命、记忆和时间的珍惜和挽留,作者用一种看似轻松潇洒的笔调,来抒写深沉浓厚的感情;用一种看似闲适快乐的语气,描绘寺庙、首饰、青蟹、烟花、池塘、房屋、过路客、咖啡店、甚至战刀;用一种悠缓的神秘的光线,来连缀童年、爱河、对谈、等待、两忘„„无不反映了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生命与艺术交互作用的境界,正是安妮宝贝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着力追求的一种自然和超脱。她用这样的文字告诉我们:无非是朴素的一年,花团锦簇般的时分,有一种珍惜当下、及时体会的意味。
作为文字气质独特的女性作家,安妮宝贝一直拥有极具个人色彩的风格和立场。无论是《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还是《二三事》、《清醒纪》,均以告别、流浪、宿命、性、死亡为题材;《莲花》里增添了历险和宗教;而《素年锦时》则是多了自然和历史,同时又带着善意温暖的情感和独立思辨的观点。总体来看,它们基本上是因循的,作者在成长,作品也在成熟,但相去不远。
此外,这本《素年锦时》还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但安妮宝贝还是写景物、写思绪、写回忆最为精彩,写感悟则格局较小,这或许是因为她过于依赖自己的感受,像一个真实可爱却又长不大的孩子在逼迫自己进行深度思考,显出某种单纯。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我比较青睐安妮宝贝“尝试做一次清谈,且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宁静时分倾诉前世今生”,用“清谈”和“倾诉”的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情感,还是颇为真实、大可玩味的。虽然她的“散文和小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只有当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传递内心素淡的感受,才是她作为女性拒绝热闹、抗拒喧嚣的情怀里落寞的美丽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