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芭读后感
【篇一:素芭读后感】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泰戈尔的意图明显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他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显然,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
另一个主题也是批判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村人遣责巴尼康托家人,威胁要把他们赶出种姓,且他们的小康生活招来了不少仇敌,反映了在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浓厚的封建意识和仇富心态。这虽不是小说最大的主题,但也能从中看出些许意味来。实际上种姓封建制度也是导致素芭悲剧的重要原因。
文中还写到了帕勒达帕这一人物。他是素芭的朋友,一个懒散人,而素芭对他有一些情愫。帕勒达帕可能没有意识到素芭在人类社会里只有他一个朋友,因为他与素芭毕竟是两种人。文中写到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突出素芭的悲剧,写出哑巴在任何社会(不论是否落后、封建)都无法避免的孤独与不理解。这样,文章就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批判,而上升为对全人类任何社会制度都要面对的残疾人问题的一种思考。不过这种思考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篇二:素芭读后感】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篇三:素芭读后感作文】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素芭的心灵是细腻的。一条乡村的拉克什米小河是素芭工作之余必须的去处,这条小河与其说与琼迪普尔乡村始终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倒不如说是与素芭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大自然似乎弥补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小溪的絮语、村人的喧哗、船夫的哼唱、鸟儿的鸣叫、树叶的簌簌声,都汇合在一起,与四周的颤动融合在一起,犹如大海波涛,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就是长着大黑眼睛和长长眼睫毛的素芭的语言。这种语言包罗万象,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素芭语言是丰富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与其说是素芭语言的丰富倒不如说是她心灵的丰富,是她细腻的心灵感触到的奇妙的外部语言世界。许许多多人有眼睛看不见美景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这不是外部世界少美丽风景和美妙音乐,而是他们没有感受外部美妙世界的灵动的心灵。在许多人眼里,物质世界是死的,而在素芭眼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充满活力和生机。大自然给了素芭极大的心灵安慰,这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颗细腻的心。
素芭的心灵是憨敦的。素芭这颗憨敦的心灵几乎近于完美。这种憨敦使素芭与她的知心朋友——牛、山羊、猫心心相印,心心相吸,彼此亲近,相互体贴,相互依恋。“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舔她的身子。”“小猫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毫不迟疑地占据素芭温暖的怀抱,美美地睡上一觉。每当素芭用柔软的手指,轻轻地抚摩它的颈脖和脊背时,它的内心仿佛得到暗示,很快进入了梦乡。”有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在素芭的世界里,树木是有情的,动物也是有情的。在人的世界里,你给予他太多,你或许得到的是相反的报复,而在非人的世界里,你给予他很多,你一定得到相同的回报。
素芭的心灵是美丽的。帕斯达帕是个被家人嫌弃的人,但酷爱钓鱼,两人因此经常在河岸边相间。“她心里总想让他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但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可分配给她做的。于是,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斯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哟!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她期望施展自己的魔术让帕斯达帕到水晶宫看到美丽的自己,多么想给帕斯达帕一个惊喜:“这位坐在金床上的人,不是巴尼康托家的那位哑女吧!是素!我的素!”美丽的心灵渐渐萌发了纯美的爱意,也仅仅只是亲昵的称呼而已。
素芭心灵是纯正、善良、美丽的,可是内心又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其实很大程度上愿于她内心那颗细腻敏锐的心。更主要是素芭内心的痛苦在于家人既当她存在又当她不存在。她存在于家人眼里,那是因为她是一个哑巴女儿,是作为母亲“胚胎的污点”而存在;她不存在于家人眼里,也是因为她是一个哑巴女儿,是“谁也不晓得,素芭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所以,她希望“众人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不要因为自己给众人带来痛苦这是她的企愿,这也是她内心的痛苦所在。她内心痛苦又正反映出她的善良,纯洁。
有这么一天,她感觉到了无边的恐惧。父母要把她嫁到加尔格答去。“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是父母一步步把她推进到“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是超越了那边缘。”她内心的孤寂与永恒的沉默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沉默”。此时,任何人任何物都帮不了她。牛无语,大地无语。“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她的人生结局我们可想而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们读小说,就像是一条柔美的纱,被人慢慢地撕裂。我们亲眼看到的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高贵的心灵,获得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越是凸显她的美,就越是扩大她的悲剧色彩。
第二篇:《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1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素芭》读后感2
生就一副令人羡慕不已的美貌唯一美中部足的是不能诉说内心的感受,谁会想到她竟是个哑巴。
上帝不会赐予太多。他给了你这个就不会赐予你那个。对于任何人都不会寻私。
而健康正常的人又是如何对待自己所拥有的呢?
天籁般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如淡淡的蔷薇花香。萦绕于空气中久久不肯散去;散落于清晨的清爽;沉浸于贪婪之人的耳际不愿离去,令人如痴如醉;总是有那么几个人不愿撒手,霸占着不放。总幻想着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拥有那如诗的音韵,孕育出一副令人流连忘返的曲调,令人沉醉不已;对于自已拥有的不屑一顾,抛到脑后,不能容纳自己的缺点,一味的羡慕花容月貌。
人。总是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但这是建立在接受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基础上。在不厌其烦的寻寻觅觅的追寻中似乎已经忘却曾经是否拥有过所羡慕的,还是与之擦肩而过?
其实自己已经与众不同,何必一定拥有雅俗共赏的相貌;没人能够代替和模拟自己。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人的弱点是造成悲剧的最好证明,她也不例外。她的美貌也不能掩盖她不能说话的事实。
上帝并不因此而更加眷顾她。她父母却被她出嫁的问题困扰,原因只有一个__她是个哑巴;可见人们并非因为那张倾国倾城的脸而愿意把目光投向她。上帝是公平的不会偏袒任何人,正是如此告诫我们不可以剥夺别人的,要学会满足。
素芭虽是个哑巴,但她渴望心中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名叫帕勒达帕的人。在不懈努力着。为了拥有自己独占的那份情感,她每天都伴随着心爱人左右,有时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拥有魔法的仙女为他解除烦恼,带来快乐。
她的愿望随着情人的冷漠无情而淡然了。她的命运以悲剧收场。
人,总有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她知道这只是奢望,但她愿意尝试仅为了自己那份感觉__幸福的感觉。
为自己所渴求的事奋斗。明确目标,结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理想,也不会灰心丧气,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追寻的。
《素芭》读后感3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
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有这么一天,她感觉到了无边的恐惧,父母要把她嫁到加尔格答去,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是父母一步步把她推进到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是超越了那边缘。
她内心的孤寂与永恒的沉默远远超过了的“宁静”与“沉默”,此时,任何人任何物都帮不了她,牛无语,大地无语。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
她的人生结局我们可想而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们读小说,就像是一条柔美的纱,被人慢慢地撕裂,我们亲眼看到的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高贵的心灵,获得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越是凸显她的美,就越是扩大她的悲剧色彩。
第三篇:素芭教案
《素芭》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
朗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大家知道是谁的诗吗? 泰戈尔的诗中有很多美丽的名言: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二、作者简介: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14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三、感知素芭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素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眼睛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齐读描写眼睛的句子并分析(5和6段)。
小结:作者正面描写了这双眼睛,其特点是大、黑、美、像落月、闪电、楚楚动人。这双迷人的眼睛充满了内涵:有平静也有纠结,有活力也有丧气,有迷惘也有愤怒等,传递着她多情的内心世界。
2、如此美丽多情的素芭,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呢?——优美的村庄。
朗读第二部分感受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纯净,温暖,美丽,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3、在这个唯美的村子里,美丽的素芭有朋友吗?齐读13和14段说说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
4、素芭在高等动物中还有一个同伴,描写他们的画面美吗?听读17段感受他们之间的一点温暖。四、理解素芭
1、素芭长得美,家里也富裕,自然会回应他,小动物也依恋他,朋友也亲昵地叫她,亲情、友情、爱情,似乎一样不缺,但是你觉得素芭快乐吗?为什么?——内心很孤寂。
2、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因此她内心特别孤寂。作者是如何表现她内心的孤寂的?
(1)素芭在这一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又怎么样?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环境?——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美的风景,这一群其实并不坏的农人,却对素芭这个本该受到更多关怀的哑女显出极大的冷漠。(2)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温馨的画面让人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她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们亲密交谈,可是他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反衬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3)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为什么要写村人的态度(侧面烘托她内心的孤寂)? 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
小结: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村民 :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小结: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4)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吗?(找出能够表现帕勒达帕对素芭感情态度的句子并分析)
A、“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关系深浅模糊,其实是没有)
B、“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只是一时的陪伴需要)
C、“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D、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
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她的梦想最绚烂,她的现实最暗淡。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
小结: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帕勒达帕不理解也不关心她,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梦境的想象显得她更加可悲,从反面衬托了她的孤独。
3、美丽孤独的素芭结婚了,她的命运会有转机吗?请理解最后一段话。
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是亲人的负担、被世人冷漠、被丈夫抛弃,“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五、探究“素芭”
问:想象一下素芭被抛弃后的情景?素芭为什么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探究到此先说说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
二、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还有因父母陪嫁不起而嫁不出自杀的。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
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
心灵的沟通才是真正走向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几句话。
七、板书设计
素芭:美丽聪慧 正面描写(眼睛)
孤独无奈
反面衬托(生活环境 动物为友)侧面描写(父母村民、帕勒达帕)
第四篇:素芭学案
《素芭》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泰戈尔的名言:
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4.那些把灯背在他们的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
5.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6.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海兽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的;但是人类却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7.上帝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8.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9.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10.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11.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在站在黑暗当中呢。
12.小草呀,你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13.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14.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15.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6.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17.上帝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18.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19.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20.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二、作者简介及知识链接。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
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妆奁习俗:按照习俗女子出嫁必须有一份象样的嫁妆。嫁妆的多少与男方地位有关,地位高,嫁妆就要多,嫁妆多寡还决定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嫁妆多,在夫家才有地位,如果嫁妆不多,满足不了夫家的要求,新娘过门后会遭受虐待,甚至被烧死,谋害,被逼自杀。
寡妇殉葬的习俗:首先是先去洗澡,然后穿上新衣戴好首饰,好象要去新婚一样,来到焚尸台、丈夫棺木燃烧的柴火堆旁,火势熊熊燃烧,殉葬者对着火堆口中祈祷着,然后把首饰扔入火中,自己跳进火里,直至烧死。火 葬场周围送葬的锣鼓声和音乐声在寡妇进入火堆时,突然响起来,在场的人手持木棍长矛,向火中的女子砸去,怕她跳出火堆。一切悲惨呼喊都在喧嚣 声中淹没。
三、内容分析,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四、关于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反面衬托:
五、讨论:
1、素芭的丈夫娶来的会说话的姑娘究竟是谁?
2、分析素芭的形象。
三、开头非常简洁地交代了素芭是个哑女。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素芭最传神的地方——眼睛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读者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职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素芭在人类中的唯一朋友——帕勒达帕。但是很难描述他们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们的话语有区别。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达帕身边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这样,她就可以帮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让身边的人惊奇。事实上,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人们对她头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情节开始紧张,作者明显加大了下笔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她象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哀告的权利都没有,唯一能说话的朋友也显得漫不经心,没有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证实了她的担心。她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职能最后一次紧紧拥抱身边的大自然。
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剧由此可见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四、作者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素芭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美丽和聪慧。
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无言的欢乐。
素芭身边的人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五、“外国小说欣赏”中泰戈尔小说《素芭》(倪培耕译)的结尾这样译道:“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他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一大团圆的结局。
另一种认为,“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用墨很少,写得很轻,却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因而这篇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以上第一种看法,其实暴露的是一种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误读”现象。
第五篇:泰戈尔《素芭》读后感(本站推荐)
泰戈尔《素芭》读后感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