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之10大必读

时间:2019-05-13 12: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史之10大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史之10大必读》。

第一篇:明史之10大必读

明史之10大必读秘笈

俺上学时读的是明史专业,工作后又干上编辑这一行,不时有朋友问我:“我想了解明朝的历史,有什么书可以读?”当时就零散推荐了几本,在这里,集中推荐一批有关明朝历史的图书。

按难易程度,分列三等。主要书目有10种,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代表性的,较好的,基本可以满足各类豆友的需求。菜鸟级为通俗好读的作品,大虾级为引人深思之作,当然不排除也有通俗好读的神品,大仙级为基本史料,可能一般读者不会去碰,但要了解明史,可继续深入的作品。

辅助书目列一些也比较重要或比较时兴的书,但在我看来,不是代表性的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一,菜鸟级: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

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值得收藏。(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

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当年明月著。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不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以及网络写作的风格,这本书有些轻飘,还当辅以其他厚重些的读物,才可以修炼晋级:)

(记得以前我读过一本《骇版战国》,风格类似当年明月,很好读,当然也很飘,生不逢时,没在网络引起更大反响,所以只发了1万册。《明朝那些事儿》虽然火,但距离PK易中天,还是很远。)

(另有《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和《帝国政界往事•明王朝纪事》两书亦可参读。前书是毛佩琦著,在趣味性上要比当年明月差一些。后书为《帝国政界往事》宋朝卷作者李亚平所著。但这本书作为宋朝卷的后续,明显在结构和文气上远逊于宋朝卷。不可思议的是,依然有很多文化名人推崇这本明朝卷。我的感觉是,这本书没有脱离吴晗《朱元璋传》早期版本《明太祖》的认知水平,借骂朱元璋骂专制而已,不足以

尽显朱元璋之本来面目。)

二,大虾级

5,《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三联书店

黄仁宇著。这本书81年在美国、82年在中国问世,自此数十年风行不衰,得益于它发人深思的史观和别具一格的叙述。作者经历跨时代、跨国家的冲突动荡,阅世经验丰富,对明史研究虽然半路出家,但自成体系,书人两得,造就这一难得的神品。如果要推荐读明史的惟一一本书,我就推荐这一本。

推荐这本书的人太多了,他们的身份各色各样,有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心理学家……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而且,我想,这本书对了解自秦始皇以后的整个中国历史都有非常大的益处。多说一句,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写作来说,是确立了一个榜样。往后的吴思,李亚平,易中天,等等诸人,无一不坦言受到此书的影响。

6,《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

黄仁宇著,剖析明代财政制度与税收特色的专著。读起来要费点神,但读进去了,绝对收获非凡。这本书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奠基石,从税收角度解释中国王朝统治的特色。

7,《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思著。本书不是纯粹讲明史,其中大多篇章是借明史剖析中国传统社会。这本书里以利益为衡量,提出“潜规则”现象。吴思声称黄仁宇讲历史是水只烧到了99度,没到沸点,而潜规则是更进一步,烧开了。其实,黄仁宇是从文化角度来处理明代社会特质的,比如提出明代弊端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律。吴思只不过更实用一步,进行利益考量,所以要算命价,更提出血酬概念,不好过誉。相比而言,黄仁宇的研究更值得深思,提出了弊端所在,但又不忘给人以借鉴(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里,黄仁宇完整解说自己的史观及其参考价值)。

当然,《潜规则》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

8,《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师大教授顾诚著。这本大书我在上大学时读到,自此进一步培养了对明史的兴趣。此书不同于一般东引西列的著作,而是在构建明亡清起这一大变局的双方较量过程中,不时根据考证,提出坚实的看法,比如对郑成功抗清真实目的的解读,使人认识到郑成功被誉为抗清英雄完全是一个误会。前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赵文卓演的《郑成功》,郑成功复台,“可爱”的清朝皇帝下令沿海清兵,不要如往常一样攻击郑部,因为郑成功这次是替大清收复台湾去的。这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政治又一次强奸了艺术!

我知道,对南明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不少,故此郑重推荐这本厚实严谨的《南明史》。

三,大仙级

9,《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将明朝历史分成一些首尾完整的事件进行记叙,便于简明了解历史。

10,《明史》中华书局

张廷玉等修。《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后较好的一种。价值自不待言,但要研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明史》记载不全可信。很多问题都需要参照其他资料进行解读,明史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具体书目就不在这介绍了。呵呵。

(中华书局另出有《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收录《水东日记》《万历野获编》《草木子》《今言》等明人笔记,属野史性质,也有史料参考价值。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西丰 2006-12-20

第二篇:明史读后感

读《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感

到明朝,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进入了后期。明初对种种传统发展到极致,明朝统治者都积极复兴农村经济,为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是主体,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受其影响和制约。直到现在,农村人口在我国仍占很大比重,农村仍是大多数人的居住场所,“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政府一直关心的问题。自阅读了高寿仙撰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一书,让我对明代社会经济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阐述讨论了在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明代以及明清以来农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问题。高寿仙先生充分把握前人的成果,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立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出认真严谨的风格;作者提出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很大;最后还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对于推动发学术发展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很大的推动。

明代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者对明代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额的研究,得出自己的估算和观点。明代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经长期战乱,明初的农村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发布一些政令,农业技术革新,水利事业的发展,农用工具的改进等,都促进了明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结构的产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模式。不过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随着农业的开发,明代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机构过于简单,在人口流动性提高,贫富分化程度加剧等因素下,里甲体制逐渐解体,国家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主要分布在乡村社会的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他们在公共事务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得作用,他们自然地也就成为了地方社会的主要支配势力。作者还对博衣凌、黄宗智,李伯重等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更加激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的思考。

本书有两个子目,明代农业经济和明代农村社会,我认为只有对明代的农业和农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流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是相互交错的,给明王朝历史带来了更为复杂不可捉摸的一面。判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程度必须是以人所享受的社会财富以及生态条件为标准,明朝农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显著,农村集市的形成,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对外贸易频繁,这都昭示着明朝社会的变迁和国家财富的增长。中西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也得到进一步融合。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也被人类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不断,这也就让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面。在政治上,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大地主所有制恶性膨胀,农村的社会矛盾激化,这无疑就把明王朝推向深渊。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的品味高先生的书,看他的认识给现在的我们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明代,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地和人口又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两大基本要素。作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别人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职掌》所载田土数字,看似很剧合理性,但都经不住推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以《明实录》记载的田土数位基础,参照地方志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明初田地数字进行推测估算。官方统计的田地数字降低,有可能因为不起科田地的存在,折亩习惯的的存在和田地隐露等因素造成的。造成田土统计数偏高的因素,主要是在政府统计的“赋田”中,有一部分土地并不属于可耕地。此外,因自然灾害侵蚀造成的土地丧失或荒废,因轮休造成的土地萎缩,以及建筑、道路等对原有耕地的占压,也会导致在测耕地面积数虚长。考虑到多种因素,作者估测明代实际耕地面积还是不断增加的。研究过明初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的多数学者,对明初户口调查的系统系、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无论就其条令规则还是实际效果而言都

相当接近现代人口调查。1 参阅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第3~10页;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59页。对于明初人口数额的估计,还受黄册户口的登录范围和官方户口总数包容的范围,关于明初全国户口统计数在学术界很有争议。明代人口基数,人口数量无疑是扩大增多的,城市人口也增长了,市镇数量了增加,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要只看到的是劳动力的增加,我们也要看到它对经济造成的压力,人口的不断增长,但是性比例失调,这既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结果,又是原因,而形成了人口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明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自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北方政治中心的粮食物资都依赖于南方经济中心的供给,造成了财政危机和江南地区赋税繁重,社会矛盾的激增,对明代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明代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很大。明初移民分为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两大类,这些都是政府组织,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并改变了人口和耕地的布局。但不乏也有大批农民弃家逃亡的现象,这就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制约的影响。还有一种就是无组织无计划的人口流动,他们大多是为了逃避政府重赋,差役等压迫而逃亡到他乡谋生的,他们得迁入地带去劳动力,农业技术,开发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在我们现实中所折射的一些东西,探究明代农村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得影响与作用,对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发达,意义很大。

明代前期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兴修了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也组织过一些大的水利工程,比如三吴水利的整治和东南海塘的修筑。明代在灌溉用具方面也颇有改进。明代的水利建设取得不小成绩,但也存在地域的不均衡性和水利工程维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农具方面,出现了新的农具,在土壤改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不同作物或土质,总结新的耕种方法。明代更加注重病虫害防治,利用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防治害虫。在江南地区充分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并加改进,形成了一套效率较高的集约农村体系。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在明代也有了显著地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江南棉桑发展的原因,学者们看法各异,大多学者过去认为,人口压力是促使江南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者在人口压力之外,还有赋税的压力。作者认为,明代江南及其他地区经济作物扩展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或许促进经济作物扩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它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兴盛,还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在农业体系中,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时的明代,正处于被称为“小冰期”的全球性寒冷时期,气候变得干冷,对生态基础脆弱的北方地区影响更大,“天气早寒,田谷少获”,旱灾不断,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朝粗放的拓垦山地,山林的过度开发,降低了森林的涵蓄能力,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从而酿成灾害。沙漠化的扩张,淡水资源短缺,不少野生动物的灭绝,灾荒的频繁发生,都是明代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明代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是洪涝和干旱的,这无疑与气候变化有关,这也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是人类自食恶果。当然也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存在,国家救灾功能的弱化,救灾经济能力的减弱,水利兴修基本也已荒废,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

第三篇:语文之大

语文之大,语文之美,语文之真

——侯一农名师工作室与永登五中语文教学交流活动记

兰州新区永登五中 贾元智

2018年3月19日,兰州市侯一农名师工作室兰州新区二级工作室在兰州新区永登五中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永登五中教导处和督导室领导、协调,永登五中语文教研组组织,侯一农名师工作室的专家一行四人,西北民大古汉语教授陈烁,永登五中校委会全体成员,永登五中语文组全体教师,部分其他科目的老师,来永登五中实习的西北民大汉语文学系的大学生30人参加。本次活动课题为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六单元第3课《项脊轩志》,活动得到了侯一农名师工作室和永登五中校委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极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永登五中教师的成长。

语文之大

早上第三节课,永登五中教师李玉伟首先上同课异构的第一节课。

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李老师的课堂便在不经意的成语接龙中缓缓拉开帷幕。上课铃响起,李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课堂。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一幅对联在多媒体上呈现,课堂在李老师激情满怀地朗诵中进入导入环节。

接着李老师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那么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流泪者其人必不什么呢?进入课题。

进入课题后,李老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命 名 轩 室(填一空 说一理)画 像 震 川(描一段 颁一辞)问 情 悲 喜(撰一联 问一情)

目标的展示,同时也体现了李老师教学设计的紧凑和精彩。

李老师的亮点是学生的展示,学生按照老师提前布置的作业开始给项脊轩重新命名。

学生的展示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先后有11人说出了他们对归有光故居的命名,它们依次是:“祐、漏、露、圣、孤、忆、爱、志、花、雃、静”,李老师让学生说明他们命名的理由并一一地进行点评。学生的理由和结论五花八门,但有理有据。本环节中李老师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可以想象,学生提前的课堂准备是多么投入,多么充分。然后,李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命名,并说出了自己的依据: “居有兰竹,栏楯增胜;览有群书,啸诗舒赋;听有爽籁,鸟雀不惊;赏有皎月,桂影绰约。雅趣满满,雅心确确。虽曰项脊,实为雅室。

诸父异爨,家道中落;慈母寒暄,音容催泪;祖母悯励,读书不效;泪眼瞻顾,物是人非。悲情戚戚,悲心怜怜。虽名项脊,实乃悲庭。

贤妻来归,闲庭生趣;诸妹述问,心有美意;妻亡室坏,痛心不已;亭亭枇杷,与谁偕老?爱意浓浓,爱心宛宛。虽呼项脊,实是爱巢。”

此举将学生与所有听课的老师的情绪带入一种境地,我们一时间觉得满堂生辉,心有戚戚。

赏析的第二个步骤是“画像震川”,本环节李老师的匠心独运之处是让学生仿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的格式给震川先生写颁奖辞。

同样,学生展示的答案多姿多彩,各有特色。学生展示结束后,李老师也展示了他自己的颁奖辞:“震川志极坚,胸怀极大,情意极重。志坚,故读书轩中,以期光耀;胸怀大,故悲慨怆泣,追宗怀远;情意重,故凄戚垂泪,耿耿于心。虽知苦读艰难,而未能弃志,到底是志坚不催;虽晓悲喜苦多,而未能沉怀,到底是胸怀寥廓;虽懂生死茫茫,而未能忘情,到底是情意浓重。” 至此,一位有志读书,激情满怀,但功业未遂,年岁日老,心志蹉跎的一代文学巨匠的身影在我们面前展现,师生对人物的重读、再现、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老师赏析的第三个环节是问情悲喜,针对课文,请同学们说出震川先生之喜之悲,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做答。

李老师自己的对联如下:

阻漉借光植兰阅书听籁赏月观影喜往心去,追宗怀远睹物忆事思人念情垂泪悲从苦来。横批是:悲欣交集。

最后是课堂小结环节,李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的总结语是:

命名轩室,方知一室一物一事一人虽陋虽小虽屑虽常却也总关世间情怀;

画像震川,才知心坚心郁心洁心暖是志是愤是怀是爱真乃都是英杰情长;

问情悲喜,始知有苦有甜有咸有淡该喜该悲该哀该愁原本才算人生况味。

下课铃声响起,一堂充满激情、文采斐然的语文课结束,但余音袅袅,久而不绝。

综观李老师的语文课,他出口成章,激情满怀,满腹经纶而又阳光自信,展现了他良好的语文素养。他的课堂设计苦心孤诣,亮点纷呈,精彩绝伦。尤其是他的与学生分享的 理念,只是分享,不做评价。这样,我们觉得他的课堂更开放,更符合这个时代多元、包容、并蓄的特色。更多地体现了新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这是价值的重建,更是形式的巨大创新。

他的课堂开放、自由而又不失法度。表面来看,不唯知识点,乃至考点,不唯术语,不唯评价,但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到只剩下文字和情怀,虽然文字和情怀或高或低,或俗或雃,但妙趣和雅趣横生。

语文之美

早上第四节课由永登五中语文教师石玉震来上,石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是与李老师不同的气质,李老师文采斐然,但石老师温文尔雅。

石老师的课堂以学生对课文的翻译导入。

然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充满了高度的概括性,将课文总结为“一”“二”“三”,即“一间书斋,二种情感,三位女性”。

而他的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对文章细节的揣摩来进一步领会课文情感。

他出示的多媒体课件如下

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林纾:“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通过大家们对震川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字之美与情感之美。

比如让学生体会先妣的语言:“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石老师边读边让学生分析,并合理设问:“一个“叩”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情态,如果改为其他的词语行不行?”然后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写写这一段话的情景,并运用林纾的体会进一步启发学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样,平常生活的细节栩栩如生,文本当中的情感自然流出,于细碎处见真情,于生活的最不经意处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奈和沧桑。语文之美,文字之妙,不在于如何华丽,而在于平凡,真诚,自然,石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大体如是。

比如在分析对祖母的情感时,先是深入文本,一步一步展现祖母当年与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三句话,三个细节,三个瞬间,也许学生理解这些的时侯,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无非是回忆生活的琐碎,谈到引人,似乎未必。但石老师接着在多媒体上呈现出下面的一段文字: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在那里读书讲学。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年66而终。

如果把作品,作者写这篇作品的心境后移,那么人亡景在,而当年祖母对我的期望于作者目前的境况对照,人生失意,想要出人头地而又不得,但沧桑幻变,岁月已老的各种况味便扑面而来。

再比如文章最后写妻子的片段,石老师说这里有正面描写: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也有侧面描写: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貌似平淡。但紧接着他出示的幻灯片是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通过两种情境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作者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悲伤,而且这种悲伤是不能治愈的,恒久的,痛彻心扉的。

就这样,石老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对文本的解读,一步一步地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文本当中出现的真情真景,也让在座的每一位观课者感受到文字之美,情感之美,语文之美。

综观石老师的课堂,首先在设计上,体现了他对文本的驾驭能力,他的“一间书斋,二种情感,三位女性”的概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文章脉络无比清晰。他对文本的解读表面看中规中矩,但实际上让学生领悟散文阅读的精髓,那就是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感受到语文之美,文字之妙。

语文之真

上午的第三节课由来自名师工作室的兰州二中老师郑显祖来上。

郑老师的课通过对课题的解读入手。

郑老师举例古往今来的文人对自己书斋的命名,刘禹锡命为“陋室”,蒲松龄命为“聊斋”,梁启超命为“饮冰室”,而鲁迅为“绿林书院”。归有光命自己的书斋为“项脊轩”的原因为怀宗追远,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对先人的追念,对自己志趣和情操的要求。

其次是作者介绍。理解文学作品,要把文学作品放到一 定的时代当中去,这就要求学生知人论世。对作者的介绍郑老师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归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二是归有光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三是归有光一生科考,60岁才进士及第,66岁去世。三个方面对解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本课重点为对文章第一、二段的感知和分析,感知的分析的次序是读—析—赏。切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细节的思维过程。

最令人深刻的影响是课堂上的朗朗书声。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最本质的环节。对本环节的侧重表现了郑老师对语文的深度度理解。

讲析不是单纯的翻译,是解读,更是概括。

比如析第一段,郑老师侧重启发学生归纳书斋修葺前后的样子。如下:

前 破旧 狭小 昏暗 后 明亮 可爱 焕然一新

尤其强调修葺后作者在书斋外面种植上竹子和兰花,而花中四君子居其二,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和高洁,至此,一位有志于读书,勤勉自励的少年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紧接着分析作者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文字。还是读,初步感知课文很重要。

其次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置身于情景。悲中写了两位女性,一是母亲,二是祖母。写母亲,是通过先大母婢来间接描写的。作者自幼丧母,通过先大母婢对母亲的回忆来写母亲,表现出情感很复杂,即有世事无常的人生之感,又有岁月流逝的悲凉之意。这些,郑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揣摩文字来回忆和表现。

而对于祖母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文字相对多一些。特定的细节描写,虽然写得是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却足以产生巨大的情感力量与人生感慨。这一点,郑老师不单纯地追求文字的解读,而是充分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背景,联系作者的遭遇来解读。如果明白了归有光一生科考蹭蹬,岁月蹉跎中的无奈和歉疚、不安、悲愤、无奈、无助,文章平实的叙述就显得不再平淡。

郑老师课堂严谨而又不失自然,紧凑而又不失法度,一节课紧紧围绕文本,解读文本中的真情与真景,启发学生感悟语文的真谛是什么,真正的语文是什么样子的。于平淡中见出真意,于平凡中见出真情。这就是郑老师对我们答案。

而散文之散不仅仅是材料之散,而是意象之多变,情感之多样。

散文是根植于生活,汲取生活的养料而成长起来的花朵。这就是郑老师对散文的理解。

因为时间关系,郑老师本课只选择赏析母亲和祖母两位女性形象,高潮部分的妻子只能留给本校的老师和学生去理解了。笔者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因为,《项脊轩志》情感的高潮是在文章结束的时侯,而且,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在作者写完本文后的若干年后补写的。若干年以后,物换星移,人去屋空,甚至“室坏不修”,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而当年那个凭几学书的她呢?置身于此情此景,怎一个“悲”字了得,人生如此,杂陈的岂止是五味?

但课堂容量如此,这是没有办法的。备课备的固然是教材,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郑老师的安排还是没有问题的。

综观郑老师的一节课,笔者认为,郑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真,语文之真,生活之真。加之郑老师功夫老到,洒脱自然,解读深刻,关注情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真情真景反映到语文里者是最真实的语文,也是最接近语文本质的语文。

对语文的反思与理解

如果说上午的上课让我们眼前一亮,那么下午的评课就让我们豁然开朗。

下午,工作室全体成员,西北师大教授陈烁,永登五中校长白守爱,永登五中语文组全体老师,西北民大30位实习生参加了评课活动。活动由永登五中语文组组长文国主持,三位上课老师先说课,后名师工作室的林建军老师和段玉琴老师,语文教师刘长祖,督导室主任贾元智,西北民大教授陈烁,西北民大学生代表陈昕怡先后对三位老师的课给予了 充分而细致的点评。

语文教育专家侯一农教授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本次活动的档次之高,组织之周,安排之详,课堂之精彩,发言之精当,非常罕见!”他认为,这充分表明了永登五中领导班子和各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是下了功夫的,各位老师的表现非常优秀,成功,到位。接着,侯教授声情并茂地当场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演示了课文第一段的讲解,启发各位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立足文本,解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侯教授还对老师们课堂上有待提高的方面和民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面进行了指点。

永登五中校长白守爱做了总结性发言,对语文教学中三位老师表现出来的“真”“清”“柔”的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五中全体语文人进一步再接再厉,真正做成功的科学的语文教育。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唯知识,唯能力,唯考点,却基本上忽视了语文的本质。

“不要因为走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语文人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成长,包括老师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所谓“教学相长”。

语文固然是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情怀,是生活中的真情与真景。学校教育留给我们的应该是什么,是单纯的知识吗?在网络技术进学发达的今天,没有知识不是可以检索的。那么是什么,有人说是能力,是考试能力吗?考试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我们在校园里培养出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智力的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毅力、意志、情感、态度,三观。

当我们走出校园,面临生活,遭遇生活的时侯,人生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个课题需要时时有一种精神上的觉悟去应对。这个觉悟就是情怀。有了这样一种情怀,那么我们时时处处就处在一种境界中,一种状态中,我们会发现一朵花的美好,感受到一株草的气息。

而现实是,我们生活得很累,很浮躁,很无力,很沧桑,也很失败。我们缺乏一种精神上的接引,没有这种接引,生活因此乏味。

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先生写到梁启超当年讲到“公竞渡河,公竞渡河”的情景,历历在目。但当多年后他自己在黄河渡口望见茫茫大河的时侯,不禁满目沧然,悲从中来。

我想,这就是语文要留给我们的。情怀,因为情怀,人 变得更容易感动,更容易成为人自己。

语文是生活,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她参与构建人的性灵。这是需要教学中的你与我共同去深刻感悟和理解的。

愿每一个语文人都明白语文,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感受语文,感受语文之大,语文之美,语文之真!

第四篇:之大总结

铣平面夹具设计

一、机床夹具课程设计的目的机床夹具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机床夹具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床夹具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所需的专业技能。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以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强化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

二、机床夹具课程设计的内容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分析拟定机床夹具的结构方案。

2)工件加工精度分析、夹紧力计算等。

3)绘制夹具装配总图。

4)绘制夹具零件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

课程设计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绘制夹具装配图一张

2)绘制夹具体零件图一张。

3)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四、铣平面夹具设计具体步骤

1、原始资料

本夹具用于粗铣底平面,该底平面对孔40、30.2、25.5的中心线要满足尺寸要求以及平行度要求。在粗铣此底平面时,其它都是未加工表面。为了保证技术要求,关键是确定定位基准。同时,应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

2、定位基准的选择

由零件图可知:粗铣平面对孔40、30.2、25.5的中心线和轴线有尺寸要求及平行度要求,其设计基准为孔的中心线。为了使定位误差达到要求的范围之 1

内,在此选用V形块定心自动找到中心线,这种定位在结构上简单且容易操作。

采用V形块定心和平面定位的方式,可以保证平面加工的技术要求。

3、切削力及夹紧分析计算

刀具材料:YG6(硬质合金端铣刀)

与铣削力有关的参数:d=80mm,Z=5,fz=0.2mm,ap=2mm,B=60mm。

由《机床夹具设计手册》表3-5可得铣削主切削力的计算公式:

.00.741.00.9FC490a1dBzpfz

所以Fc=490×21.0×0.20.74×80-1.0×600.9×5=732.06(N)

垂直切削力 :

FcN=0.9Fc=658.85(N)(对称铣削)

背向力:

Fp=0.55Fc=402.63(N)

分析工件所受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情况,按静力平衡原理计算出理论夹紧力。最后为保证夹紧可靠,再乘以安全系数作为实际所需夹紧力的数值。即:

FJC=KFJ

安全系数K可按下式计算:

KK0K1K2K3K4K5K6

式中:K0~K6为各种因素的安全系数,查《机床夹具设计手册》表3-1可得:

K=1.2×1.2×1.2×1.2×1.3×1.0×1.0=2.7

所以

FJC=KFc=732.06×2.7=1976.56(N)

FJCN=KFcN=658.85×2.7=1778.9(N)

FJP=KFp=402.63×2.7=1087.1(N)

由计算可知所需实际夹紧力不是很大,为了使其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决定选用手动螺旋夹紧机构。

单个螺旋夹紧时产生的夹紧力按以下公式计算:

FLFJQtg2ztg(1)

式中参数由《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可查得:

02191950rz=4.513 mm

选取:L=120mm,FQ=25(N)

螺旋夹紧力:FJ=2915.45(N)

比较可得: FJ>FJC

实际夹紧力大于要求的夹紧力,因此采用该夹紧机构工作是可靠的。

4、误差分析与计算

该夹具以平面定位V形块定心,V形块定心元件中心线与底平面规定的尺寸公差为35±0.07。为了满足工序的加工精度要求,必须使工序中误差总和小于该工序所规定的工序公差。即∑Δ<δk

影响工件加工精度的误差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面定位V形块定心的定位误差 :由于工序基准、定位基准和限位基准重合,所以ΔD=02、对刀误差:查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表3.7可得:ΔT=0.02mm3、安装误差:

1)定向键的位置使工序基准与工作台导轨平行时,ΔA=0

2)定向键的位置使工序基准与工作台导轨有转角误差时,ΔA=04、夹紧误差:

其中接触变形位移值:

y(kRZRZkHBNc1Z)n0.004mmHB1.962l

由于基准位移方向与工序基准有角度,故

jjycos0.0036mm5、夹具误差:由于夹具上定位元件等对加工平面影响不大,故Δz=06、加工方法误差:ΔG=(1/3)×0.14=0.047mm

误差总和:∑Δ=(ΔD2+ΔT2+ΔA2+Δ

∑Δ<δk

Jc=δk-∑Δ=0.07-0.051=0.019mm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所设计的夹具有一定的精度储备,完全能够满足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

5、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

夹具设计应该考虑提高生产率的问题。该夹具设计采用了手动夹紧方式,在夹紧和松开工件时比较费时费力。由于该工件体积小,工件材料易切削,切削力不大等特点,经过方案的认真分析和比较,选用了手动夹紧方式(螺旋夹紧机构)。这类夹紧机构结构简单、夹紧可靠、通用性大,在机床夹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当夹具有制造误差,工作过程出现磨损,以及零件尺寸变化时,会影响定位、夹紧的可靠。为防止此现象,支承钉和V形块采用可调节环节,以便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JJ+Δz2+ΔG2)1/2=0.051mm

五、总结

本次设计结束了,通过这次设计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虽然也认真学习过,但是一用到实际中还是会存在很多错误的地方,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也改正了我范的错误,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这次的设计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对铣平面夹具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观明史有感

观明史有感

王朝顶峰,是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怀有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时,头顶之上,揣摩不透的天意,可以让生命一辈子诚惶诚恐。修炼即是,老百姓能走的路,也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该走的路,天子顾名思义,受命于天,尊尚于道,才能恩泽天下。有时候真的很困惑,权利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让那么多的人都付出血的代价,即使如此,后人亦是哀之而不鉴之,宁愿铤而走险,在所不惜。从王朝建立之出,到濒于灭亡,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和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所谓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不过是相对而言,明争暗斗无不涌动在王朝的深处。以下是对明朝历史典型特征的一些总结:

一、狡兔死,走狗烹

说起朱元璋,人们很容易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布衣天子,那就是刘邦。两人不仅出生相似,而且连君临天下之后的政举也非常想进。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自然离不开一批睿智英勇的开过功臣,然而,大明的皇帝姓朱,天下也是朱家的,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担心权利旁落,遂以各种名目诛杀开国功臣。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具有必然性。

封建社会的集权思想,贯穿始终,即使是读书不多的布衣天子也不另外。为了交给后世子孙一个太平的天下,朱元璋坚持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人的方针,暗中算计开国元老,最终除尽了他认为的所有威胁人物。除了朱元璋的集权思想意外,开国功臣的妄自尊大和嚣张气焰为他们引火上身埋下了伏笔。说到这里又想起了纳什均衡,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功高盖主是皇帝万万不能容忍的,功臣的嚣张,难免让皇帝认为他们有篡权之心。而事实上,有人就是包藏祸心的,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不敢行动了。一个王朝的建立是以血为代价的,社会刚刚安定,政局的变动对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个关键而敏感的时候,朱元璋率先下手打破平衡局面,斩草除根,可谓心狠手辣。但是,认真反思,如果个个皇帝都像建文帝一样心慈手软,江山又怎么能够稳定?虽然朱元璋的打击面过大,但是所有的斗争都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也算是一大幸事。纵观历史,每一场政变都必须流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英明的皇帝在危及到政权的事情上,都是绝不手软。

身为皇孙的朱允炆对爷爷的铁血政策很是不解,朱元璋叫人拿来一根棘仗,让朱允炆拿起, 朱允炆看到长满棘刺的杖,退却了。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爷爷是想帮你拔掉每一根刺,这样你才能坐得稳大明的江山。千算万算, 朱允炆还是没能坐稳江山。其实,这与朱元璋除尽开国能臣也是又很大关联的。在朱棣南下的时候,建文帝身边没有一个智勇双全的能臣辅佐,如果当年的文臣武将还在,也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样子。

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朱元璋建国初期,因为担心异性功臣篡权,将他们一一除掉,可是却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封了王,他万万不会想到孙子的王位会被儿子夺走。建文帝登记之初,文帝与众叔叔的关系很像朱元璋与功臣的关系,微妙且又危险。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率先发难,可惜功夫不及叔叔朱棣高,最后宫中起火,不知去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代都是如此。虽然从礼法上来说,朱棣的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客观地来讲他是一个好皇帝,勤政而爱民,为明朝历史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百姓来讲,其实谁做皇帝并不重要,只要皇帝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大家就愿意支持他。古代的宗法,礼法只是用来做一般性的规定,保证政权的顺利更迭,但是也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李世民和朱棣,就是特例。社会大众只愿意接纳能够真正给大家带来福祉的人,对于那些按宗法接管政权,但置人民雨水生火热中的昏君,一样排斥。换个角度来讲,朱棣作为朱氏子孙,也曾为大明立下悍马功劳,然而,皇位却垂青于他人,心里当然会不平衡,有取而代之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选择,然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本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人类由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也是这样。

三、一人癖好,殃及百姓

细览明朝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爱斗蛐蛐的,也有爱做木匠的,这些似乎与天子的身份,不慎相配,可是明朝就有这样的皇帝。爱斗蛐蛐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促织天子“明宣宗”。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各地广搜上好的蟋蟀。结果有一家人因为不小心弄死了准备给皇上进贡的蟋蟀而自杀,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皇帝之过。不过幸好这位皇帝只有这一点不好的癖好,就其治国来说,还算得上是位明君。上面的小故事,只是王权至上的悲剧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皇帝个人的个性,爱好,无不关系到天下苍生。勤政爱民者,天下福祉;昏庸无道者,百姓之苦。为了讨好皇帝,谄媚奸邪小人想尽办法,结果殃及百姓,苦了苍生。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被人们神话了,他的一举一动为万人瞩目,众人效仿,因为这样他就要及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误导了人民。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爱都蟋蟀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如果成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是皇帝的悲哀和无奈。

四、幼帝登基,政局动荡

幼帝登基,由于年幼无知,常常要依靠自己的母亲和身边的宦官,这就很容易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局面。明朝从英宗开始,朱氏人丁不忘,又增加了政局的动荡。明英宗登基时,年仅9岁;明武宗,15岁;明神宗,10岁。皇帝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父王的早逝,年幼的皇帝很难把握自己,往往会出现问题。以英宗为例,因为一时想要建功立业,贸然出兵蒙古,结果被俘7年,朝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又弟弟代之,结果惹出了不少麻烦。说来也奇怪,明代很多皇帝都没活过四十岁,再加上人丁不忘,皇帝死了,都找不到继承人,于是由弟弟接着做皇帝。明代宗,明世宗,明思宗就是这样登上帝位的。然而,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这么大的馅饼,总让人难以招架。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往往难成明主。

看来,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皇室来说尤其重要。明代中后期的没落,可以说明这一点。

五、位高权集,必遭灾祸

朝臣,宦官,皇妃,无不在皇上面前争宠。技高一筹着,得宠,于是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技不如人者,失宠,结果呢,幸者,做牛做马,不幸者,丧命皇权。可是谁又能叱咤风云万年不到呢?得宠的到最后也都没什么好下场。熹宗在的时候,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天下只知魏总管,而不知有熹宗。待到改朝换代,魏忠贤没有了市场,最后被迫上吊,时候还被肢节。

权利容易使人糜烂,野心随着权利的扩大而增长,如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殊不知,乐极生悲,过度的放纵必然早来杀身之祸。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造成人们心里的畸形和变态,皇权的过度膨胀,惹出无数是非。法制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它比较客观,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喜好而随时改变。

六、权利之争,贯穿始终

听完这门课,发现了每一章节,都充斥这权利的斗争。宫闱之内,朝野之上,人们都在谋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后宫之中,女人争宠:大殿之上,朝臣争宠;起居之内,宦官争宠。

册封太子时,嫔妃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外戚实力也加入斗争中,个个都盼着自己的儿子当太子。皇帝登基时,大臣们斗得热火朝天,随着政局的发展党羽林立,明争暗斗。

除了野心的驱使之外,失宠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大家都不想失宠,所以积极投入战斗状态。

七、人性懈怠,前清后昏

如果要说出明朝彻头彻尾的大昏君,那非武宗莫属。其他的皇帝多多少少对国家都有一些贡献。我发现很多皇帝初期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到了后期能够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一方面,由于生理的原因,体力不济,另一方面,应该是人性的惰性造成的。明神宗开创了万里新政,可是待到张居正死后不久,明神宗也开始了他昏庸的统治。明宪宗在执政之初也是很勤谨的,可是后来却宠信宦官,造成宦官专权。

惰性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惰性的可怕,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惰性吞噬。

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在的社会,以现代的社会观看明朝!

比较一下,发现明史和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例如明史初期和共和国史:

首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毛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两人都是靠着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政权。他们出生的时候中国都是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然后他们崛起以后都要打败另外的汉族起义者才能夺得政权——朱元璋是搞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毛则是战胜了蒋介石。两人在当权后,都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两人背后都有很多高人帮助,朱元璋背后文有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几十个高人辅助登基。而毛的背后高人就多了去了,初二历史课本说的更清楚。

两人都希望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接过大权,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因病早逝,毛的儿子不幸牺牲在朝鲜战争中。

两人后来指定的接班人都被夺权,朱元璋由于太喜欢太子朱标,所以选择朱标的儿子,自己的长孙朱允炆即位。但是五年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朱元璋的儿子)夺位。毛委任的是华,但是邓却掌握了大权。

朱棣和邓又都是评价比较高的执政者,为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贡献。两人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朱棣就派了郑和多次下西洋(当然这个地方有史料说他是为了让郑和去找朱允炆的下落)。而邓的改革开放就不多说了。两人都为了国家的稳定对文人进行了压制。

朱棣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随后即位,两人在位期间史称“仁宣之治”,虽然这段时间国家内部弊病重重,但是这段时间是国家的发展都非常的速度。现在就很像这段历史。

学完这段明朝历史,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类的智慧不会改变,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下载明史之10大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史之10大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高寿仙 2004-09-21 02:22:15 阅读 摘自史学评论网 7913 次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

    明史演义读后感

    明史演义读后感(一)郭守全蔡东藩,清末民初人,以著述历史演义小说而闻名,其所著文辞犀利,所述史事详实,展现了历代兴衰、人事更迭,让后来者鉴,可与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相媲美。我利......

    思想汇报之大二下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二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但岁月却给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份厚厚的积淀、一种前行的动力。 从大一自己满腔热情的递上了入党申请书,到如今参加过党课培训后对党......

    思想汇报之大一下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转眼间,5月份快要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我的大一生活也快要划上一个句号了。回想这一年的种种,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快乐,也有痛苦,有过兴奋,也有过失落,经历了大学......

    思想汇报之大一上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一直追求的大学生活,开始了对未来全新的的追求。在探索与忙碌中,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学期了。回想这半年,有收获,有遗憾。 学院......

    思想汇报之大三下(合集)

    尊敬的党组织: 大三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近尾声了,经过这半年金融危急的洗礼,我对国家的经济状况、对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对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更加端正......

    思想汇报之大三下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转眼间已经是大学的第三个年头了。回首这学期的点点滴滴,心中感触颇多。 大三是可以使整个人迅速成熟的一年。现在的自己面对的不再只有考试,更多的是自己......

    思想汇报之大三上

    大三开学思想汇报 进入了大三,原本轻松的课程加重了,每天的课程都是排得满满的,感觉又回到了高中年代,忙碌,但是充实! 学习任务的加重,让我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做好学习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