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史》的阅读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观,字彦宾,虹人,高阳忠壮侯成子也。以舍人宿卫,忠谨为太祖所知,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以征南左副将军从都督杨文讨龙州土官赵宗寿,宗寿伏罪。观生长兵间,有勇略。性鸷悍,诛罚无所假。下令如山,人莫敢犯。初,群蛮所在蜂起,剽郡县,杀守吏,势甚炽。将士畏观法,争死斗。观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由是境内得安。
二十九年召还,进都督同知。明年复从杨文讨平吉州及五开叛苗,与顾成讨平水西诸蛮堡,还理左府事。建文元年练兵德州,御燕师无功。成祖即位,委任如故。命往江西练军城守,兼节制广东、福建、湖广三都司。
庐陵民啸聚山泽,帝不欲用兵,遣行人许子谟齎敕招谕,命观临抚之。观至,众皆复业,赐玺书褒劳。命佩征南将军印,镇广西,节制两广官军。帝知观嗜杀,赐玺书戒之日:“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会群蛮复叛,帝遣员外郎李宗辅敕齎招之。观大陈兵示将发状,而遣使与宗辅俱。桂林蛮复业者六千家,惟思恩蛮未附。而庆远、柳、浔诸蛮方杀掠吏民,乃上章请讨。
永乐元年与指挥葛森等击斩理定诸县山贼千一百八十有奇,擒其酋五十余人,斩以徇。还所掠男女于民。荔波瑶震恐,乞为编户。帝属观抚之,八十余洞皆归附。明年,浔、桂、柳三府蛮作乱,已抚复叛,遣朱辉以偏师破之。蛮大惧。
寻从大兵发凭祥,抵坡垒关,以所部营关下,伐木治桥梁,给军食。
五年,观旋师抵柳州。贼望风遁匿。观请俟秋凉深入,且请济师。十月,诸军皆集,分道进剿。斩首万余级,擒万三千余人,群蛮复定。捷闻,帝嘉劳之。
九年拜征夷副将军。明年复命转粟给张辅军。辅再出师定交阯,观皆主馈运,不为将,故功不著。
观在广西久,威震南中,蛮人惴惴奉命。继之者,自山云外,皆不能及。十二年九月卒,无子。
(选自《明史》,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观临抚之 临:前往,去 B.观大陈兵示将发状 陈:列阵
C.一百八十有奇 奇:零数 D.寻从大兵发凭祥 寻:寻找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舍人宿卫,忠谨为太祖所知 B.乃上章请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还所掠男女于民 D.帝嘉劳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观原本只是一个在宫禁中值宿的警卫,太祖听说他忠诚敬慎就提拔他做了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B.韩观生性凶悍嗜杀,管理军队法令严明,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期间,平定蛮贼,境内得以太平。
C.韩观在广西做了很久的官,当地的蛮人都很害怕他,不敢违命,接替他镇守广西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D.韩观侍奉过太祖、成祖两位皇帝,战功卓著,曾经和指挥葛森等在理定等地斩杀山贼一千一百八十多人。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观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8.D(寻:不久)
9.D(A.“为……所……”表被动;B.连词,于是;C.介词,引出对象;
D.代词,他∕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C(原文是“自山云外,皆不能及”。)
11.(1)韩观俘获贼人后,定将贼人处死。间或放回一两个,让他们回去告诉其他蛮贼,其他蛮贼无不闻而丧胆。(得分点:得、极刑、问、纵、胆落)(5分)
(2)蛮人极容易反叛,难以征服,杀得越多越难治理。爱卿前往镇守,一定要好好安抚关怀他们,不要一味地杀戮。(得分点:不治、镇、绥怀、毋、专)(5分)
【参考译文】
韩观,字彦宾,虹县人,是高阳忠壮侯韩成的儿子。韩观以舍人的身份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韩观忠诚敬慎的名声被太祖知道,太祖封他为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韩观以征南左副将军的身份跟随都督杨文征讨龙州土官赵宗寿,宗寿低头认罪。韩观长期生活在军营之中,既勇敢又有谋略。他凶猛强悍,诛杀处罚从来没有虚假的。他下的军令如山,没有人敢违反。当初,蛮贼到处闹事,抢夺郡县,杀害官吏,气焰十分嚣张。韩观手下的将士们都害怕韩观的法令,争相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韩观俘获贼人后,定将贼人处死。间或放回一两个,让他们回去告诉其他蛮贼,其他蛮贼无不闻而丧胆。从此境内太平。
二十九年韩观被召回京城,晋升为都督同知。第二年,又跟从杨文征讨平定吉州及五开叛乱的蛮苗,与顾成一起征讨平定水西各蛮贼的寨子,还朝后管理左府诸事。建文元年,韩观在德州练兵,抵御燕国的进攻时没有立功。成祖即位后,依然像从前那样重用韩观。朝廷命令韩观前往江西练军守城,并统领广东、福建、湖广三都司。
庐陵的百姓聚众造反,皇帝不想派兵镇压,就派遣使者许子谟带着皇帝的命令去招安,命令韩观前往安抚。韩观到达,民众都恢复了本业,皇帝赐玺书褒奖慰问。又命令韩观携带征南将军印,镇守广西,统辖两广的官军。皇帝知道韩观喜欢杀戮,特意赐玺书告诫他说:“蛮人极容易反叛,难以征服,杀的越多越难治理。爱卿前往镇守,一定要好好安抚关怀他们,不要一味地杀戮。”适逢各地蛮人再次发生叛乱,皇帝派遣员外郎李宗辅带着皇帝的命令来招安。韩观大规模地调兵遣将,做出将要出征的样子,同时派遣使者和李宗辅一起前往。桂林恢复本业的蛮人多达六千家,只剩下恩恩的蛮人没有归顺朝廷。而庆远、柳、浔等地的蛮人正在大肆杀戮掳掠官吏百姓。于是韩观上书奏请朝廷征讨。
永乐元年,韩观与指挥葛森等攻打斩获理定各县山贼共计一千一百八十余人,擒获他们的首领五十余人,斩杀并示众。韩观将贼人所抢夺的人口发还给百姓。荔波的瑶民惊恐万分,请求将自己编入朝廷的户籍。皇帝嘱咐韩观安抚他们,瑶民八十余洞全部归顺。第二年,浔、桂、柳三府的蛮人作乱,被安抚之后又叛乱,韩观派遣朱辉前去平定,朱辉凭借主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就取得了胜利,蛮人非常恐惧。
不久,韩观跟从大兵从凭祥出发,抵达坡垒关,他让自己的部队在关下安营扎寨,砍木架桥,运输粮食。
永乐五年,韩观凯旋抵达柳州,贼人闻风而逃,销声匿迹。韩观请求等到秋凉时节再深入贼人腹地,并且向朝廷请求支援。该年十月,各路军马集合完毕后,韩观下令分数路进兵剿贼,斩获敌人首级一万多个,擒获敌人一万三千余人,群蛮又被平定了。捷报传到京城,皇帝嘉奖犒劳韩观。
永乐九年,韩观被封为征夷副将军。第二年,又被命令运输粮食供给张辅的军队。张辅两次出兵平定交阯,韩观都是主持运输物资,没有担任将领,所以功劳不显著。
韩观长期镇守广西,威震南中,蛮人小心翼翼地遵守朝廷法令不敢违抗。后来的将领,除了山云外,都赶不上韩观。(韩观于)永乐十二年九月辞世,没有儿子。
第二篇:明史徐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1~4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B.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C.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D.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一般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取名定字。
B.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分别负责教习太子文、武及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C.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及明初有中书右丞、中书左丞。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
D.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又指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本文取前者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徐达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①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5分)
②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5分)
参考答案:
1.B(参见译文)
2.A 【解析】“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三国时,不一定遵循。曹冲未冠死去而有字)。
3.A【解析】原文是: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
4.①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5分(谕:告诉,和……说。御军:治理军队,统帅军队。持重:谨慎稳重。为将之体:有将军风范,有将军的样子。各1分,句意1分。)
②率军归朝之日,(徐达)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或气氛和谐)。5分(单车就舍,延礼,雍雍如,补出主语各1分,句意1分。)
第三篇:《明史辛自修传》阅读答案解析
辛自修,字子吉,襄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除海宁知县。擢吏科给事中,奏言:“吏部铨注,遴才要矣,量地尤急。迩京府属吏去者十之五,岂畿辇下独多不肖哉?地艰而事猥也。请量地剧易以除官,量事繁简以注考。”吏部善其言,请令抚按举劾如自修议。历迁礼科都给事中。诚意伯刘世延不法,自修极论其奸。诏革任禁锢。未几,论夺尚书顾可学、徐可成,侍郎朱隆禧赠谥;以可成由黄冠,可学、隆禧俱以方药进也。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奏减均徭里甲银六万两,增筑雄、任丘二县堤,以御滹沱水患。入历大理卿,兵部左、右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御史沈汝梁者,巡视下江,用馈遗为名,尽括所部赎锾,自修劾奏之。帝方欲惩贪吏,乃命逮治汝梁,而召自修为左都御史。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帝善其言,而政府不悦。有贪竞者十余辈,皆政府所厚,自修欲去之。给事中陈与郊自度不免,遂言宪臣将以一眚弃人,一举空国。于是自修所欲斥者悉获免。已而御史张鸣冈等拾遗,首工部尚书何起鸣。起鸣故以督工与中官张诚厚,而雅不善自修,遂讦自修挟仇主使。御史高维崧、赵卿、张鸣冈、左之宜不平,劾起呜饰非诡辨。帝先入张诚言,颇疑自修。得疏益不悦。刑部主事王德新复疏争,帝下之诏狱,酷刑究主者。无所承,乃削其籍。自修不自安,亟引疾归。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复以工部尚书召。未上,卒。赠太子太保,谥肃敏。
(节选自《明史辛自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B.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C.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D.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科给事中,明代首设,具有劝谏和监察双重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稽查吏部事务。
B.里甲,明朝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每一里为一百一十户,多推丁粮较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
C.南京,明代两京之一,与北京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对明代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D.拾遗,文中指古代官职名,武则天时期始置,具有讽谏和举才的职能,对古代政治环境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自修为官尽责,献言献策。他认为要根据地方情况授予官职,考核官员要考虑到事情的繁简,吏部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准许他照此施行。
B.辛自修心系百姓,防治水患。他担任右佥都御史辖治保定六府时,上奏减少了六万两的均徭和里甲役费;为防御滹沱河泛滥,增筑了堤防。
C.辛自修大义凛然,疾恶如仇。他极力揭露刘世延不守法行为,皇帝诏令将刘世延革职囚禁;他上奏弹劾沈汝梁搜刮钱财,最终使其被逮捕治罪。
D.辛自修不畏权贵,坚持己见。他曾不顾及当权者态度,上谏言陈述己见;有十多个为当权者看重的官员贪权争利,他想要解除这些人职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迩京府属吏去者十之五,岂畿辇下独多不肖哉?地艰而事猥也。
(2)给事中陈与郊自度不免,遂言宪臣将以一眚弃人,一举空国。
参考答案
10、C11、D12、A
病回乡。此后很久,才起用他任南京刑部尚书,又召他担任工部尚书,他没有上任就去世了。赠封为太子太保,谥号肃敬。
第四篇:观明史有感
观明史有感
王朝顶峰,是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怀有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时,头顶之上,揣摩不透的天意,可以让生命一辈子诚惶诚恐。修炼即是,老百姓能走的路,也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该走的路,天子顾名思义,受命于天,尊尚于道,才能恩泽天下。有时候真的很困惑,权利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能让那么多的人都付出血的代价,即使如此,后人亦是哀之而不鉴之,宁愿铤而走险,在所不惜。从王朝建立之出,到濒于灭亡,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和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所谓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不过是相对而言,明争暗斗无不涌动在王朝的深处。以下是对明朝历史典型特征的一些总结:
一、狡兔死,走狗烹
说起朱元璋,人们很容易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布衣天子,那就是刘邦。两人不仅出生相似,而且连君临天下之后的政举也非常想进。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自然离不开一批睿智英勇的开过功臣,然而,大明的皇帝姓朱,天下也是朱家的,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担心权利旁落,遂以各种名目诛杀开国功臣。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具有必然性。
封建社会的集权思想,贯穿始终,即使是读书不多的布衣天子也不另外。为了交给后世子孙一个太平的天下,朱元璋坚持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人的方针,暗中算计开国元老,最终除尽了他认为的所有威胁人物。除了朱元璋的集权思想意外,开国功臣的妄自尊大和嚣张气焰为他们引火上身埋下了伏笔。说到这里又想起了纳什均衡,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功高盖主是皇帝万万不能容忍的,功臣的嚣张,难免让皇帝认为他们有篡权之心。而事实上,有人就是包藏祸心的,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不敢行动了。一个王朝的建立是以血为代价的,社会刚刚安定,政局的变动对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个关键而敏感的时候,朱元璋率先下手打破平衡局面,斩草除根,可谓心狠手辣。但是,认真反思,如果个个皇帝都像建文帝一样心慈手软,江山又怎么能够稳定?虽然朱元璋的打击面过大,但是所有的斗争都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定,也算是一大幸事。纵观历史,每一场政变都必须流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英明的皇帝在危及到政权的事情上,都是绝不手软。
身为皇孙的朱允炆对爷爷的铁血政策很是不解,朱元璋叫人拿来一根棘仗,让朱允炆拿起, 朱允炆看到长满棘刺的杖,退却了。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爷爷是想帮你拔掉每一根刺,这样你才能坐得稳大明的江山。千算万算, 朱允炆还是没能坐稳江山。其实,这与朱元璋除尽开国能臣也是又很大关联的。在朱棣南下的时候,建文帝身边没有一个智勇双全的能臣辅佐,如果当年的文臣武将还在,也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样子。
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朱元璋建国初期,因为担心异性功臣篡权,将他们一一除掉,可是却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封了王,他万万不会想到孙子的王位会被儿子夺走。建文帝登记之初,文帝与众叔叔的关系很像朱元璋与功臣的关系,微妙且又危险。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率先发难,可惜功夫不及叔叔朱棣高,最后宫中起火,不知去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代都是如此。虽然从礼法上来说,朱棣的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客观地来讲他是一个好皇帝,勤政而爱民,为明朝历史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百姓来讲,其实谁做皇帝并不重要,只要皇帝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大家就愿意支持他。古代的宗法,礼法只是用来做一般性的规定,保证政权的顺利更迭,但是也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李世民和朱棣,就是特例。社会大众只愿意接纳能够真正给大家带来福祉的人,对于那些按宗法接管政权,但置人民雨水生火热中的昏君,一样排斥。换个角度来讲,朱棣作为朱氏子孙,也曾为大明立下悍马功劳,然而,皇位却垂青于他人,心里当然会不平衡,有取而代之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选择,然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本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人类由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也是这样。
三、一人癖好,殃及百姓
细览明朝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爱斗蛐蛐的,也有爱做木匠的,这些似乎与天子的身份,不慎相配,可是明朝就有这样的皇帝。爱斗蛐蛐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促织天子“明宣宗”。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各地广搜上好的蟋蟀。结果有一家人因为不小心弄死了准备给皇上进贡的蟋蟀而自杀,这实在不能不说是皇帝之过。不过幸好这位皇帝只有这一点不好的癖好,就其治国来说,还算得上是位明君。上面的小故事,只是王权至上的悲剧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皇帝个人的个性,爱好,无不关系到天下苍生。勤政爱民者,天下福祉;昏庸无道者,百姓之苦。为了讨好皇帝,谄媚奸邪小人想尽办法,结果殃及百姓,苦了苍生。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被人们神话了,他的一举一动为万人瞩目,众人效仿,因为这样他就要及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误导了人民。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爱都蟋蟀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如果成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是皇帝的悲哀和无奈。
四、幼帝登基,政局动荡
幼帝登基,由于年幼无知,常常要依靠自己的母亲和身边的宦官,这就很容易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局面。明朝从英宗开始,朱氏人丁不忘,又增加了政局的动荡。明英宗登基时,年仅9岁;明武宗,15岁;明神宗,10岁。皇帝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父王的早逝,年幼的皇帝很难把握自己,往往会出现问题。以英宗为例,因为一时想要建功立业,贸然出兵蒙古,结果被俘7年,朝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又弟弟代之,结果惹出了不少麻烦。说来也奇怪,明代很多皇帝都没活过四十岁,再加上人丁不忘,皇帝死了,都找不到继承人,于是由弟弟接着做皇帝。明代宗,明世宗,明思宗就是这样登上帝位的。然而,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这么大的馅饼,总让人难以招架。由于缺乏经验,准备不足,往往难成明主。
看来,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皇室来说尤其重要。明代中后期的没落,可以说明这一点。
五、位高权集,必遭灾祸
朝臣,宦官,皇妃,无不在皇上面前争宠。技高一筹着,得宠,于是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技不如人者,失宠,结果呢,幸者,做牛做马,不幸者,丧命皇权。可是谁又能叱咤风云万年不到呢?得宠的到最后也都没什么好下场。熹宗在的时候,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天下只知魏总管,而不知有熹宗。待到改朝换代,魏忠贤没有了市场,最后被迫上吊,时候还被肢节。
权利容易使人糜烂,野心随着权利的扩大而增长,如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殊不知,乐极生悲,过度的放纵必然早来杀身之祸。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造成人们心里的畸形和变态,皇权的过度膨胀,惹出无数是非。法制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它比较客观,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喜好而随时改变。
六、权利之争,贯穿始终
听完这门课,发现了每一章节,都充斥这权利的斗争。宫闱之内,朝野之上,人们都在谋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后宫之中,女人争宠:大殿之上,朝臣争宠;起居之内,宦官争宠。
册封太子时,嫔妃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外戚实力也加入斗争中,个个都盼着自己的儿子当太子。皇帝登基时,大臣们斗得热火朝天,随着政局的发展党羽林立,明争暗斗。
除了野心的驱使之外,失宠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大家都不想失宠,所以积极投入战斗状态。
七、人性懈怠,前清后昏
如果要说出明朝彻头彻尾的大昏君,那非武宗莫属。其他的皇帝多多少少对国家都有一些贡献。我发现很多皇帝初期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到了后期能够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一方面,由于生理的原因,体力不济,另一方面,应该是人性的惰性造成的。明神宗开创了万里新政,可是待到张居正死后不久,明神宗也开始了他昏庸的统治。明宪宗在执政之初也是很勤谨的,可是后来却宠信宦官,造成宦官专权。
惰性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惰性的可怕,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惰性吞噬。
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在的社会,以现代的社会观看明朝!
比较一下,发现明史和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例如明史初期和共和国史:
首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毛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两人都是靠着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政权。他们出生的时候中国都是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然后他们崛起以后都要打败另外的汉族起义者才能夺得政权——朱元璋是搞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毛则是战胜了蒋介石。两人在当权后,都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两人背后都有很多高人帮助,朱元璋背后文有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几十个高人辅助登基。而毛的背后高人就多了去了,初二历史课本说的更清楚。
两人都希望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接过大权,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因病早逝,毛的儿子不幸牺牲在朝鲜战争中。
两人后来指定的接班人都被夺权,朱元璋由于太喜欢太子朱标,所以选择朱标的儿子,自己的长孙朱允炆即位。但是五年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朱元璋的儿子)夺位。毛委任的是华,但是邓却掌握了大权。
朱棣和邓又都是评价比较高的执政者,为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贡献。两人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朱棣就派了郑和多次下西洋(当然这个地方有史料说他是为了让郑和去找朱允炆的下落)。而邓的改革开放就不多说了。两人都为了国家的稳定对文人进行了压制。
朱棣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随后即位,两人在位期间史称“仁宣之治”,虽然这段时间国家内部弊病重重,但是这段时间是国家的发展都非常的速度。现在就很像这段历史。
学完这段明朝历史,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类的智慧不会改变,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第五篇: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高寿仙
2004-09-21 02:22:15 阅读
摘自史学评论网
7913 次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
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
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
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
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
张海瀛 再谈火佃
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
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
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
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
李洵 论解缙
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
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
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
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
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
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
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
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
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
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
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 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
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
林甘泉 怀念谢刚主先生
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
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
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
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
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
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
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
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
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
(日)滨岛敦俊 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
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
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
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
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
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
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
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
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
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
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
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
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
(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
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
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
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
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
曹国庆
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
卞利 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
暴鸿昌 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
吕景琳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
王廷元
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
(台湾)吴智和 试论景泰帝朱祁钰
尹选波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
若亚
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
张显清
“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
杨绍溥 读史札记
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
张德信
方祖猷
书评书讯
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
平和 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
赵联谨 《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
佟佳
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
史克
海外明史研究
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
(日)吉尾宽
学术动态
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
程德
附录
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4辑
严嵩传序
王毓铨
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
白寿彝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李学勤
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
张宪博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
张海鹏 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
李龙潜 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
范金民、夏维中 论明代的吏
李洵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
柏桦 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
郭培贵 论明之移都北京
(美)范德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
万明 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
(韩)曹永禄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 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
韩大成 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
何龄修
张显清 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
(香港)赵令扬 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沙似雪 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
吴量恺 正直博学的焦澹园
南炳文
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
(香港)马楚坚 明人审美风尚概观
罗筠筠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
(台湾)徐泓 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
赵毅、赵轶峰 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
商传 郑经的诗集和诗歌
(台湾)朱鸿林 天花、商贾和白莲教
(美)卡尼·T·费什
附录
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5辑
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
赵毅、罗冬阳 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
刘重日 明代的重工业税
(台湾)罗丽馨
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
夏维中 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
封越健 论袁文新与区田法
吴庭美、夏玉润
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
颜军 明代豪民私债论纲
赵毅 明代的党争
(台湾)吕士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陈怀仁
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张宪博 朱元璋与李善长
张健 “顺案”考略
毛佩琦
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
(美)范德 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
张英聘 略论明代驿传之役
吕景琳、若亚 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
商传 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
范金民 严嵩诗诣评价析论
(美)谢正光 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
胡华兴
文物选萃
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
余学群
读史札记
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
张德信
第6辑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 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
郝兆矩
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
刘文鹏 论钱谦益的史学
陈宝良
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
杨绪敏
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
吕景琳 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
阿风 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
高寿仙 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
陈琳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赵中男 土木之战志疑
李新峰 试论丘濬的人才观
寇伟 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
田澍 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
万明 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
(日)松浦章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
林金树、杨志清 李自成之死考辨
赵国华、张德信
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
张显清
方志远王振忠
读史与考察
牟定白马山考察记
张方玉
补白
《明督抚年表》术补
(一)《明督抚年表》术补
(二)《明督抚年表》术补
(三)第7辑
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
吴艳红 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
商传 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
李兴盛
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
张显清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
刘晓东 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
张英聘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
高寿仙 明代天津人口初探
高艳林
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
张金奎明末勇卫营
潘星辉
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
周玉英 明代科场案
张德信 明代八股文略论
田澍
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
王熹 论明世宗禁佛
何孝荣
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
南炳文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
赵克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
柏桦
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
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
周祝伟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
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
刁书仁、王剑 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
冯俊
第8辑
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
栾成显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
陈宝良 明清无锡进士简论
杭建伟
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
姚旸 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
胡正宁 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
徐新照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
孟凡人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张士尊、赵毅 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
万明 “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
庞乃明 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
成淑君 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
蒲霞 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
范中义 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
李小林 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
南炳文 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
张显清
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
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
彭克明、周晓光
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补白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 《天津人口研究》出版 《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 《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 《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 《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赵克生
张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