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时间:2019-05-14 19:5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篇: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http://www.xiexiebang.com/cgi-bin/index.dll?page1?webid=jianwangzhan&userid=147978&columnno=0&articleid=6041

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万 明 [文史聚焦网]

时间:200年05月20日 作者:万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来源:文史聚焦网

明史研究,以明代包括南明的300年历史为主要内容。明代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相联系, 因此,在今天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力度研究明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史学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明史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发展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初以来自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一个真正的跨越。

一、明史研究发展历程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发展,突出特点是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致出现了四个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清末~民初。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近代思想大量传入,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任务, 因此形成了明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是明史研究从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转型时期。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旨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出中华民族在世界史上地位的探讨,同时开启了中西比较研究的先河。

第二次高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成为明史研究的重要奠基时期。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抗战热潮。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明代东北地区以及满族先世历史研究成为重点。抗战的现实,更促使一批明代抗倭战争的研究成果问世。同时,30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涉及中国史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由此开端。40年代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研究明史的结晶。这一时期实证性研究成果有吴晗发表系列论文和《由僧钵到皇权》一书,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李文治《晚明民变》等。此外30年代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开始整理编辑出版,为明史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次高潮是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使明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迎来了第三次明史研究的高潮,进入了研究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版发表了数百种著作、数千篇论文,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明代史籍资料。有关明代断代史专著,有李光璧《明朝史略》、李洵《明清史》、谢国桢《南明史略》。政治史方面主要有吴晗《朱元璋传》,经济史方面主要有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和商业资本》、《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王毓铨《明代的军屯》等。有关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论文集3部,其中相当大部分涉及明代;而对明代农民战争展开的热烈争论,也有2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出版。1966年以批判明史专家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导火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由此,明史研究也基本上沉寂了十年。

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后,明史研究恢复了勃勃生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中国近八十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编辑出版,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将明史研究推向了繁荣发展时期。明史研究获得了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历史所建立专门的明史研究室,其他高等院校也成立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材,为明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1989年明史学科全国性组织中国明史学会成立,会员达200多人。二是研究领域的开拓扩展。研究涉及明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传统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新的领域得到不断开拓,并获得迅速发展;伴随研究结构的调整,研究向前所未有的纵深发展。三是研究方法的求实创新。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成为趋势,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传统的手工收集资料和写作的方式,已逐步被现代电子技术手段所代替,推动了研究的迅速发展。四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20多年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在数量上都大致相当于或超过20世纪前80年成果的总和。五是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大。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译介大量国外学术思想、理论和方法以及海外汉学成果,同时,学者们走出国门,与外国学者直接交流切磋,使中国明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史研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方面,出版有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1985、1991),刘重日、周绍泉、曹贵林等《中国史稿》第六册(1987),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1993),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卷》(1999)等。同时,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不胜枚举。进入21世纪,每年出版专著30-50部,论文400-500篇,成果丰硕。近年明史研究热点最为集中的领域,一是晚明研究。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促使明史研究学人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晚明,现出版专著主要有樊树志《晚明史》、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前者是晚明历史的全面论述,后者是尝试贯穿问题意识的综合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及其特质、中西直接接触以及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个是郑和研究。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纪念活动,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主办3次学术会议,并组织会议论文集和丛书出版。列入丛书已出版的有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万明《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其他出版论著有郑一钧著《郑和全传》等十余种,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开展的纪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并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搭建了学术平台,成为明代中外关系研究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明史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历史所明史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明史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史学科自历史研究所建所以来,已形成所里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之一。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二所成立明清史研究室,组长白寿彝,副组长王毓铨。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设立专门明史研究室,先后由王毓铨、刘重日、张显清担任室主任, 研究人员最多时达28人,研究力量雄厚,发表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优势,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历史所明史研究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明史研究专业化学术机构,明史室五老(包括兼职):白寿彝、王毓铨、谢国桢、吴晗、傅衣凌,均为明史学科的奠基人,新中国明史学科学术体系由此建立起来。

以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为依托,中国明史学会于1989年成立。白寿彝为名誉会长,王毓铨任会长,由当时明史室主任刘重日为副会长,明史室副主任张显清为秘书长。现由刘重日为名誉会长,张显清任会长。学会自成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已举办十届,对明史研究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明史室组织力量编辑出版《近八十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包括内地和港台地区),对明史研究起了重要促进作用。1980年起,由谢国桢主持,明史研究室主编了《明史资料丛刊》,整理出版明代稀见史料,共出版5 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欢迎。作为研究室的学术园地,1982年至1991年,明史研究室主编《明史研究论丛》,共出版了5辑,加强了明史室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并推动明史研究的发展。

徽学研究中心的创建,形成了明史学科的显著特色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历史所就选购收藏了万余件徽州文书。从1989年开始,历史所正式建立了由明史研究室周绍泉牵头的“徽州文书研究组”,和所图书馆成员组成的“千年契约文书”编写组,1991年编辑、影印出版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总计约2000万字。徽学中心举办了一次全国、两次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并将文书研究与明史研究紧密结合,发表高质量论著,使徽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

(二)近年明史学科的持续发展

近年明史学科研究人员密切关注世界史**流、国际明史研究动态,使我室明史研究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研究重大问题,努力以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十五”期间,我室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问题上,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布置的郑和下西洋重大课题研究和纪念活动,发挥了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

“十五”期间明史学科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院重、所重多项课题研究。自1999年起我们组织立项,加大研究力度,开展所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社会变迁研究”。以我所明史室人员为主,联络院外学者合作,形成9人课题组集体攻关。2002年以优秀结项。课题组充分利用明朝档案、徽州文书等中外文献资料,深入开掘专题研究,并走向历史现场,到贵州安顺屯堡进行社会调查,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领域,推动研究深入。成果在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研究人员承担有院重点项目《明史研究百年论著目录》(约请许敏主持,全室参加),院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所重点项目4项,我们坚持以重大课题带动学科建设,所重点课题均为“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课题的专题延伸研究。此外为加强徽学研究,明史学科拟申报院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

(二)学术交流

明史学科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提交会议论文并到国外讲演,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扩大明史学科影响。如2002年起阿风参加“日本振兴会论文博士计划”,每年出访日本;2005年万明随中国史学代表团参加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到美国、马来西亚讲演等。此外,近年室里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

“十五”期间,明清史研究室分开后,明史室专门组织了“京津明史专家座谈会”,邀请京津新老专家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明史室作为全国明史研究人员惟一最为集中的学术机构,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学科基础研究。

2002年3月英国人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提出中国首次环球航行、到达美洲的观点,10月出版《1421:中国发现世界》,引起世界凡响。12月明史室与明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联合主办学者座谈会,组织全室人员为会议翻译资料,会上就其观点提出讨论质疑。

2002年12月,明史室与中国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合作举办“晚明社会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汇集院历史所、哲学所、文学所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大学等高校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晚明研究学者于一堂,并邀请韩国访问学者参加,会后发表笔谈,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2003年与南开大学明清所合作,举办明史学术月会,两月一次。邀请明史专家张显清、南炳文等做学术报告,为京津两地明史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2004年为庆祝历史所50华诞,室里倾谢国桢先生留下的基金,编辑出版《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历史所暨明史室成立50周年纪念专辑。为此我们广泛联系国内外的明史研究专家,包括日本、美国、新加坡、葡萄牙学者,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学者和全国明史专家撰稿。

2005年与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联合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仁川教授到所讲演《明朝末年东西方海商集团在台湾海峡的争夺》,这一题目涉及的中西关系、海商集团、台湾问题,均为近年明史研究的热点。

(三)科研成果:

近年,明史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并组织所外学者合作,撰写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足以说明我们在全国的学术领先地位。成果主要有: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栾成显著《明代黄册研究》,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万明著《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吴艳红著《明代充军研究》等。个人研究文集有王毓铨《王毓铨史论集》(上下)、刘重日著《濒阳集》;译著有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明史学科人员主编论文集有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周绍泉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

(一)、(二),万明合作主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一九0五——二00五)、《16-18世纪中西关系与澳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9辑)等。明史学科人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好评,荣获院、所多种奖项:如王毓铨论文《论明朝的配户当差制》、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王玉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栾成显专著《明代黄册研究》、万明论文《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专著《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等。

目前,明史室是中国惟一一个明史研究人员最为集中、学术资源积聚的学术机构,明史学科是历史所具有传统优势的一个学科,多年来始终站在学术前沿。相信在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保持优势,推动明史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

【原刊于2006年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有删节,此为全文】

文史聚焦网(http://www.xiexiebang.com/ws/index2.asp)发布 2006年01月18日

史学评论网(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转发 2006-05-20

第二篇: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高寿仙

2004-09-21 02:22:15 阅读

摘自史学评论网

7913 次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

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

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

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

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

张海瀛 再谈火佃

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

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

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

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

李洵 论解缙

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

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

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

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

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

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

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

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

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

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

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 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

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

林甘泉 怀念谢刚主先生

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

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

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

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

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

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

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

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

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

(日)滨岛敦俊 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

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

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

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

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

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

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

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

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

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

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

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

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

(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

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

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

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

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

曹国庆

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

卞利 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

暴鸿昌 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

吕景琳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

王廷元

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

(台湾)吴智和 试论景泰帝朱祁钰

尹选波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

若亚

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

张显清

“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

杨绍溥 读史札记

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

张德信

方祖猷

书评书讯

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

平和 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

赵联谨 《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

佟佳

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

史克

海外明史研究

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

(日)吉尾宽

学术动态

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

程德

附录

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4辑

严嵩传序

王毓铨

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

白寿彝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李学勤

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

张宪博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

张海鹏 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

李龙潜 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

范金民、夏维中 论明代的吏

李洵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

柏桦 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

郭培贵 论明之移都北京

(美)范德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

万明 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

(韩)曹永禄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 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

韩大成 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

何龄修

张显清 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

(香港)赵令扬 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沙似雪 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

吴量恺 正直博学的焦澹园

南炳文

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

(香港)马楚坚 明人审美风尚概观

罗筠筠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

(台湾)徐泓 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

赵毅、赵轶峰 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

商传 郑经的诗集和诗歌

(台湾)朱鸿林 天花、商贾和白莲教

(美)卡尼·T·费什

附录

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5辑

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

赵毅、罗冬阳 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

刘重日 明代的重工业税

(台湾)罗丽馨

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

夏维中 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

封越健 论袁文新与区田法

吴庭美、夏玉润

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

颜军 明代豪民私债论纲

赵毅 明代的党争

(台湾)吕士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陈怀仁

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张宪博 朱元璋与李善长

张健 “顺案”考略

毛佩琦

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

(美)范德 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

张英聘 略论明代驿传之役

吕景琳、若亚 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

商传 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

范金民 严嵩诗诣评价析论

(美)谢正光 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

胡华兴

文物选萃

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

余学群

读史札记

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

张德信

第6辑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 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

郝兆矩

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

刘文鹏 论钱谦益的史学

陈宝良

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

杨绪敏

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

吕景琳 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

阿风 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

高寿仙 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

陈琳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赵中男 土木之战志疑

李新峰 试论丘濬的人才观

寇伟 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

田澍 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

万明 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

(日)松浦章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

林金树、杨志清 李自成之死考辨

赵国华、张德信

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

张显清

方志远王振忠

读史与考察

牟定白马山考察记

张方玉

补白

《明督抚年表》术补

(一)《明督抚年表》术补

(二)《明督抚年表》术补

(三)第7辑

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

吴艳红 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

商传 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

李兴盛

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

张显清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

刘晓东 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

张英聘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

高寿仙 明代天津人口初探

高艳林

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

张金奎明末勇卫营

潘星辉

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

周玉英 明代科场案

张德信 明代八股文略论

田澍

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

王熹 论明世宗禁佛

何孝荣

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

南炳文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

赵克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

柏桦

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

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

周祝伟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

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

刁书仁、王剑 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

冯俊

第8辑

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

栾成显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

陈宝良 明清无锡进士简论

杭建伟

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

姚旸 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

胡正宁 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

徐新照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

孟凡人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张士尊、赵毅 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

万明 “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

庞乃明 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

成淑君 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

蒲霞 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

范中义 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

李小林 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

南炳文 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

张显清

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

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

彭克明、周晓光

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补白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 《天津人口研究》出版 《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 《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 《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 《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赵克生

张金奎

第三篇: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编者按:2010年12月24日,“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旨在面向社会各界精英,搭建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思想,促进中国经济思想创新。来自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界代表、企业家代表、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10位国内经济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名家作了精彩的演讲,其独到思想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外延与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本刊特发表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对此次论坛所作的综述,以飨读者。

摘 要:思想是时代的灵魂,是社会的基础,中国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并非体制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中国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经济思想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魅力。对此,应加强对中国经济思想的研究,不断创新中国经济思想,为治理当前中国社会重要经济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中国模式;思想创新;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Review of “First Forum on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ZHOU Jianbo,DU Haoran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oughts are the soul of an era and the foundation of a society, thus the basic issues of Chinese economy are not concerned about system, but thoughts.Profound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especially show unprecedented intelligence and charm since the ‘Open door’ policy, play an outstanding role in world economic thoughts.Therefore, it is require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which in turn can provide brand new ideas for key economic issues in current China.Key words: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Chinese pattern, innovation, First Forum on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2010年12月24日,旨在面向社会各界精英、搭建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思想、促进中国经济思想创新的“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界代表、企业家代表出席并发表演讲。论坛邀请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整理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知通网、《中国产经新闻》等多家国内媒体参与此次围绕中国经济思想创新展开的高端对话交流活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黄桂田教授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经济思想之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魅力。学者们应通过对过去中国经济思想史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以及在学术领域之内的积极、深入研讨,科学揭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特征,同时通过科学指导实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两位教授尤其强调了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性,认为现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在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思想史之中会占据特别的位置,因此应对其加强研究;同时,“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主题、内容、形式、研究主题面、会议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将承载时代和历史的重任,竭力推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政府经济管理、宏观经济调控、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各个研究领域的经济思想创新。

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思想解读

本次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深层地解读马克思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发表了评论。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传统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原有国营企业经过改制、重组走上了独资、合资、股份制等道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曲折后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产权制度的改革目标讲,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甚至于还没有破题,这个目标应当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的范畴,民营企业属于私有制(非公有制)的范畴。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对这一定位有了重新思考,最近国企一系列追逐利润最大化事件亦引起了社会对上述观念的广泛争论。晏教授认为在此时重温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生产资料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我国的所有制改革应以实现马克思的人本经济思想为指导,并以重建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为最终目标。晏教授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同个人所有制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是“人人有份”的公有制,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而向来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公有制国有企业并不意味着人人有份,实际上都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他们是某个部门、行业或者某个企业实际资源支配者、经营管理者和收益分配者。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这种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所有制往往还演变为首长所有制或第一把手所有制。当然,说这样的所有制一定都是私有制未免武断,如果我们官员干部真正代表党和国家利益,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企业资产支配、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真正体现国家和人民利益要求,不是将其转化为谋私利工具,这些企业公有的性质还是有保障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数不清与此相反的实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利益的严重威胁,这些现实使得我们不能不承认,国企全民性质还没有在体制上、制度上得到解决。这样的国企,名义是国家的、全民的,实际上是行业、部门、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国家和全民其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事实上没有所有权,这就是我们所有者缺位。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企业改革的核心,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还没有破题。晏教授指出,这几年反危机措施的实施客观上强化了国企垄断地位。垄断从来和健康的市场竞争是对立的,因为这种垄断地位与少数人个人私有更接近,而不是和马克思所说要重新建立的全体社会成员个人所有制更接近。因此,应当怀疑这样的国企,它的全民性质恐怕离马克思原意是愈发遥远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叶坦研究员由金融危机与“称提之术”①①“称提之术”是指关于纸币的发行和管理的某些原则的总称(胡寄窗);所谓称提,更多是指提高纸币币值(叶世昌)。入手,以马克思、韦伯和凯恩斯这三位在世界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学者所论及的中国货币思想为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在西方近代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凸显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睿智的内涵。叶坦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思想、货币思想有其独到和杰出的特点,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可将这三位著名学者有关中国货币思想的阐释各举一例加以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及货币与商品流通时在第83注提到的亦即全书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就是王茂荫。王茂荫的货币理论有很多内容,其关键核心就是无累于民,它的实质在于希望能够在国和民之间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并不伤害各自利益,这是中国货币思想的一个积极因素。应该说王茂荫的思想能够在《资本论》中占上一个注释是和他本人以及他所在的徽州经济文化世界走向难以分开的。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以对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见长,其名著《儒教与道教》虽并非社会经济学著作,但其中关于货币制度与政策是作为社会学基础的开篇,而第一章第一点货币制度所谈的就是中国,其中谈到:中国的货币制度保持了十分古朴的成分,儒教经济政策观念比较符合财政学的观念,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有相通之处等。同时这部著作的部分参考书目也是对中国货币制度的详细阐述,说明当时中国的货币经济学引起了世界重视。凯恩斯对中国有比较详细而深刻的了解,他主张中国以白银为流通货币、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同时他在做《经济学杂志》主编的时候曾给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写过书评,其中对中国货币有一段评论:货币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从公元前900年起中国就已经使用货币,而纸币的使用也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上述这些案例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思想博大精深,至少可以在治理当前社会重要经济问题的时候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编辑室主任许建康教授深入阐释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经典论述,进而提出了有关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新见解。许教授认为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既有些“急”,又有些“近”。“急”是因为当前所处模式还是“现在进行时”,仍要观察一段时间,我们最近一直讲要转变发展方式,其实发展方式的转变便可能改变模式;“近”是因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模式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看得很近的话只能抓住二三十年研究其来龙去脉。因此他主张应在分析清楚“中国道路”问题的基础之上再来看“中国模式”。许教授认为,“中国道路”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不经过原生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寻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曲折历史过程。马克思的珍贵理论遗产——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对认识和探索“中国道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关键是在把握“历史环境”中注意世界历史时空参照系的转换。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的范畴,使用的是世界历史时代的时间尺度,只是对大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原生型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简单概括,舍去了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社会革命时代”,舍去了同时并存的其他社会形态,也舍去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其他生产方式,以及舍去了占统治地位社会形态非充分展开的初级形式和正在发生变异的衰败形式。因此该范畴讲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原生型社会形态全盛时期充分展开的基本特征,所反映的只是大时代的一般历史条件及其演变的一般历史趋势。世界各地区的具体发展道路在根本上受其制约,但不能简单地用前者取代后者。二者的关系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许教授说,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说的是“社会革命时代”世界范围的事,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存在多元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需要有时空参照系的转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能把唯物史观误读为“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许教授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三个“一”,即:占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一下子越过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应该说,这个思想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却引致了另外的问题:我们不要三个“一”,但是也要跨越,因此只能吸收一部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果;我们并不能避免一切灾难性波折,但是可以利用原生关系派生出来的关系避免一些重大波折。这其中完全是曲折的道路,变成一个谁控制谁的博弈问题,这些可以为“中国道路”打下基石。

北京大学周建波副教授从史料入手,认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和“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商道”思想的具体阐释,涉及了企业家在通往成功道路中发现机会和调动力量实现机会这两方面重要范畴,由此明确提出现代企业家的职能作用与现代企业的基本经营原则。周教授认为中国经济思想不仅包括古代、近代也包括当代,但这些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现代就是历史的一种不自觉的延续。具体来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是春秋时期“商圣”范蠡的经济思想,主要谈的是商道,在商言商,发现潜在市场机会。这句话是指若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有竞争优势,人们都不干的未来有前途我来干。进一步讲就是指避免竞争,寻求垄断,只有垄断才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而创新就是创造一种垄断的能力。同时,对价格运动规律的把握也是商道的重要方面,要认识到在需求保持相对不变的前提下,供应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更低的价格,一旦价低很多厂商便会不再生产,供应减少使得价格又会抬起来。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在发现有机会的基础上实现机会。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而欲望是无限的,因此企业家必须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实现机会,在这其中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将发挥重要的功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仁”者爱人,爱的表现就是让利,或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爱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义”者宜也,即爱得合适、爱到什么程度。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分寸,强调“中庸”的概念,“中”是空间概念,不偏不倚就叫做“中”,而“庸”是时间概念,不改变常道就叫做“庸”,只有方方面面都高兴社会才能和谐,让利小了别人不高兴,让利多了自己不高兴而且别人也会害怕。把爱的合适内容规定下来就是制度、规范,亦即“礼”(合同政策)。制度有好坏之分,制定好制度需要有文化,知己知彼,即为“智”。而定了制度要执行制度,运用“文武之道”规范他人的行为,亦即“信”的范畴。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明确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机会的具体方式,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现代经济活动的思想阐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从宏观的视角对当前社会热议的“中国模式”问题进行了诠释,认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结合尚不能形成一个可称之为“中国模式”的总合模式,因此国人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完成国内经济增长和管理体制“两个转变”大方向的“中国抉择”上来。说及某种新的“模式”,如“中国模式”,贾教授认为的内在逻辑至少包括三点:一是它有别于既有模式,否则将其归于某种已经形成的模式就可以;二是它已具备基本的稳定性,不说已多么“成熟”,但至少要已“成型”;三是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他主体在类似的条件下仿效或复制。贾教授强调应采用丁学良教授提倡的“政治经济学框架”——亦即把国家政权作用和经济资源配置相联系来系统认识某种经济社会模式。从政治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政治模式其实还未脱出“苏联模式”,是要通过最近高层领导加以强调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来改造的模式;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中国的经济模式还正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后确立的“我们也要搞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方向上演进,而怎样在世界上已相对清楚的“市场经济”基础机制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开拓、改革的工作,目前还远远看不清楚我们最终能够为市场经济模式贡献出什么样的可肯定的质变,而形成一种新的模式。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结合尚不能形成一个可称之为“中国模式”的总合模式。而现存的问题是,把政治方面“权威”的特征与经济方面的“市场机制”相结合,使得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诸多尖锐的、愈益无法回避的和头绪纷繁的矛盾与挑战。那么,在中国是否可以形成政治权力中心强力介入之下,完成经济赶超,实现健康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的良性、互补结合,不断提升现代性,或者会是权力中心过度介入与腐败,产生令世人厌恶公权扭曲的权贵市场经济?也就是吴敬琏先生所说的,我们建设的是“好的市场经济”还是“坏的市场经济”?这并不是一件简单地涉及上层集团的事情。对此,贾教授认为应该强调中国决策问题,动员各个方面的智慧共同讨论涉及“黄金发展期”的问题。有三种可以列举出来的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像有些表述说的要展开政治体制和与之配套的全面改革。但由于现实生活中政治体制改革还难以形成“全面配套”的可操作方案,因而这一思路的理想主义色彩可能过重,无法操作更无法落实。第二种选择是只说不做,或治标不治本。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实际上会积累矛盾,积重难返;第三种选择是特别注重操作性层面,在“建设公共财政”导向下,从各方难以拒绝的“加强和优化管理”的角度切入,以政府理财的民主化、法制化,拉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完成我国经济增长和管理体制“两个转变”大方向上的“中国抉择”上来。在贾教授的眼中这一条道路才是最值得看重、最可操作、有可能花费较小社会代价实现较平稳转轨过渡而最终完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许晓军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的功劳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中国工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然而中国工人又是世界上最低廉的。许教授通过对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家企业的调查证明,中国的工人,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资水平极低,中国的很多企业以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工人支付工资,甚至没有建立工资增长机制。许教授强调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他以饱受社会舆论争议的富士康“13连跳”现象为例证,表明劳动关系不平衡是中国劳动力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各级工会参与“维权”、理顺经济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由之路。许晓军教授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化以后采取了平衡制约的机制,这对促进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这个平衡制约机制,很多行为都属于经济学犯罪。工会是一支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化的强大力量,劳资的斗争不仅是合法而是必要的,因此工会是工人阶级强有力的维权组织。我国应当在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平衡制约机

制,避免劳资分配不公以及资强劳弱的现象。同时,工会应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第一是帮助市场经济劳动者实现自身利益;第二是发挥积极作用平衡劳动关系,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是努力促进工会组织的发展,构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保障;第四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工会的具体实践。许教授还强调,我们传统的工会模式需要改变管理控制的方式,要采用一个自上而下表达渠道的模式,代表劳动者权益和利益,而不是成为企业控制工人、帮助企业干活的工具。

浙江宁波如意集团储吉旺董事长通过翔实的案例与数据就企业后续问题以及接班人的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并明确指出这是当今中国现代企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他认为,企业后续发展事关重大,值得关注。就浙江企业而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三大难题,即:转型创新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内销问题,以及节能减排问题,这三大难题对企业的后续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接班人问题则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企业不是个人的,是社会的,聘请职业经理人照样可以办好企业,不能搞“老子是企业家,儿子一定要接班”的模式,尽管一般的老企业家都希望子承父业,但是不能认为父亲是企业家,儿子一定要接班。此外,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必须要积德行善,热衷于慈善事业,尽可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国家、社会作出一定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隆国强研究员从历史和机遇两个角度入手,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给予了整体的展望。他认为,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改变,一是我国制订的发展战略在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系统审视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战略。二是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在变。尤其是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外部环境加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在全球分工地位的改变,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力将突显,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这对我们来说既有机会也有挑战。三是内在的比较优势在变。从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快,今后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也将直接导致蓝领工人劳动力供给不足,工资快速上涨,进而使得我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逐渐减弱,本国内在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这三方面的重大改变将使得我国的开放战略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具体来说,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两个主要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亦即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来支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第二个目标就是要确保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国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强国,未来10年是关键时期。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比较优势,重新审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力争掌控国际资源产业链制高点,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往的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目标,从以往追求外资外贸规模与速度转变为讲求质量与效益;从以往的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以往的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变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并重。当前我们呼唤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高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

此外,山东省滨州市孙承志副市长和广西北部湾银行投资部总经理林岚女士分别就“加快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创新意义”,“加强金融创新、服务创新步伐,满足企业居民走向金融新需求,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作了大会发言。

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章政教授做了闭幕致辞,对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钱津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论坛得以圆满成功的重要基础在于嘉宾演讲的思想创新性,这些思想问题是整个论坛以及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所要研究的内容。钱教授认为,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并非体制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如果一个人想贪污,那么什么制度都管理不住,但如果自己思想好了,没有约束也会通过自律控制,因此这是一个深层次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也是思想问题,现在中国的真正问题是我们马上要实现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而不是很多人说的还有100年。北京市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们看到今天的北京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那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钱教授还指出,在实现工业化的前夕,中国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化需要,市场化需要,而并非的一些学者所言的通货膨胀,因此我们需要理性迎接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这些都是重要的经济思想问题却被很多学者所误解,所以说思想研究才是最重要的。最后,钱教授代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向本次论坛的所有与会来宾和承办论坛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思想是时代的灵魂,是社会的基础。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经济思想论坛是产生思想的场所,是一片学术沃土。首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引发了与会嘉宾对于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探讨,更增进了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学术成果的进一步繁荣。

第四篇: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摘要】?S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创建变得愈加容易。但是,在新时代的竞争大潮中,企业应该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变得至关重要。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在顾及硬实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实力的发展建设。而人作为软实力的本源,应得到我们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所以,改变固定僵化的传统企业干部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我们不能继续坐以待毙,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抓紧时代潮流,对企业干部管理与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及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干部管理 创新发展

引言: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创新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中,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新形势下,面对这些来自多方的压力,企业应该从本源抓起,对现有的不足不断完善,并创新独属于自己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以人为本、权责赏罚分明并且公开公正的透明性管理体制,助力企业实现飞跃性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未达到多元化。当今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多采用上级直接提拔的方式,即使有民主选举等也只是拘泥于表面,这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造成工作懈怠。另外,在选拔人才时,过多看重学历,研究生在提拔升官时优于本科生等,这会埋没了一些能力超群但因学历不够而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优秀工作者。除此之外,很多企业还强调经验化,论资历排位置,这样的现象会剥夺年轻有为者的机会。

(二)没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意识。有些企业干部会存在思想落后、忽略更新、墨守陈规的现象,这样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干部更新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三)管理模式过于僵化。思想的落后必然导致管理模式过于僵化陈旧,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得不到发展和改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员工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导致所有权力均集中在企业干部的手中,不利于新时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四)监督力度缺乏。纵观我国现今企业干部管理,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个大漏洞就存在于监督力度上。然而,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干部的约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监督机制的建立只是滞留于表面效果,毫无深层次意义,这样一来便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导致企业监督不力的现象发生。

(五)干部素质低下,起不到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在现今企业干部群体中,存在部分领导干部素质低下,无法带动整个企业实现突破与发展,对员工起不到导向作用,没有说服力,这样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反而会导致他们消极懈怠,工作效率低下。

(六)对企业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由于缺乏对企业有效性管理的全局意识,导致了企业干部在进行管理时,只考虑到当前怎么做,没有长期打算以及详细的规划。

二、新形势下解决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实施有效的透明的选拔提升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企业干部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选拔原则。要让大家了解并信任企业干部选拔出的人才,这样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实行,减少工作的阻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同时,减少武断决策,多实行民主决策,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有利于干部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这种科学且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投入度;而且还可以树立榜样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家一起朝着公司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加强与员工的密切联系,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企业干部经常与员工沟通,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顾及他们的想法与情绪,有利于增进企业干部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增加凝聚力,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为企业干部提供学习机会。作为企业干部,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自己职位上站得住脚,有说服力和信服力,所以企业干部应抓住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完善自身,为企业有效的管理与创新做出战略性决策。

(五)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一个公司的管理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素质,增加他们之间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对企业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制度。企业可以采取民主测评等方式对企业干部的行为工作进行考核评级,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全面可行的考核机制,搜寻企业干部身上的漏洞,使他们感受到压力感,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七)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系统。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对预算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是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形成强有力的反馈机制和分级预控系统,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不断发展并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根据需求适时地作出调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我们对企业干部的管理不仅受内部环境影响,同时也被外部大环境所牵连。所以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我们现有的管理机制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与不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根据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适时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固化管理模式,不断分析并总结探索出科学的企业干部管理机制。而这些调整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高层,因为这些决策关乎着我们企业的命运,所以这便需要我们在共同努力之下,实现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小丽.浅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2]姜文娟,高宁.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36):95.[3]蒋英勤,李?D.关于做好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9(12):116-117.

第五篇: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实录

青州市口埠初级中学孙成强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2.能力目标: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明确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教学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课时安排:计划用1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教师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语:

爱因斯坦在幼年时曾惊讶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并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步入科技创新的殿堂,来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

2.出示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多媒体出示)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预习《创新与科技发展》一课,从课本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学习成果。现在计时开始,五分钟后交流,看哪组的讨论气氛活跃。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好奇心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3)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2.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书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010年11月17日国家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2)我说我想:

思考: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①靠的是创新。

②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

展靠创新。

(3)自主创新光照世界

①多媒体出示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

②教师介绍

吴良镛院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谢家麟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③多媒体出示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00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物理学家)

2002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

2005叶笃正(气象学家),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2006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植物学家)

2008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化学家)

2009谷超豪(数学家),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

④多媒体出示国家最高科技奖资料: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 创办时间:2000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教师小结:看到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而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想一想: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4)回眸历史,明确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科技创新成就?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

②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发电机电脑

③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三次科技革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科技创新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

思考: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1986年3月邓小平提出,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现在我们我家正扬起创新的风帆,乘着科技之船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2.自主探究2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思考:根据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教师总结: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探究天地:有了好奇心一定能创新吗?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有的人因为好奇,染上了吸烟、酗酒、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好奇心也需正确把握,否则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3)好奇心如何发展为创新呢?

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出示课件:科学幻想画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三、自我展示

(一)请你选择:

1、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二、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提示: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四、回首反思谈收获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

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是发明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由好奇到兴趣,再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能

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

五、课后提升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并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选取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设计难

度适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分解大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尽管效果不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如果部分材料能够再精简一下,删除个别没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更多自主思维的空间,效果可能更好。

下载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的规模频率和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繁荣富强的程度。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持续发......

    创新与发展演讲稿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是创新的风帆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孙晓静,来自美丽的木兰围场。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是创新的风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

    (创新与发展)名人名言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

    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与工程学院 刘雪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西安 710246 摘 要 教学是高校工作核心——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是管理者通......

    低年级发展与创新识字教学课题研究代

    低年级发展与创新识字教学课题研究 涌泉完小代亚妮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小学语文课......

    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与体制创新初步研究

    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与体制创新初步研究 作者: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调研组 【摘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效,关键要看基层社。中国供销合作社经济学会调研组就基层......

    生物教师创新精神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生物教师创新精神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中期报告 常熟外国语初级中学教师 俞益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物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不稳定,......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考试思考题:1、思维定势的含义(包括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阿希测试等)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