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高寿仙
2004-09-21 02:22:15 阅读
摘自史学评论网
7913 次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
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
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
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
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
张海瀛 再谈火佃
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
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
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
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
李洵 论解缙
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
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
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
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
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
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
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
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
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
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
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
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 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
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
林甘泉 怀念谢刚主先生
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
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
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
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
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
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
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
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
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
(日)滨岛敦俊 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
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
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
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
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
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
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
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
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
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
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
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
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
(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
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
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
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
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
曹国庆
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
卞利 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
暴鸿昌 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
吕景琳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
王廷元
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
(台湾)吴智和 试论景泰帝朱祁钰
尹选波 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
若亚
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
张显清
“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
杨绍溥 读史札记
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
张德信
方祖猷
书评书讯
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
平和 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
赵联谨 《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
佟佳
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
史克
海外明史研究
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
(日)吉尾宽
学术动态
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
程德
附录
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4辑
严嵩传序
王毓铨
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
白寿彝 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
李学勤
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
张宪博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
张海鹏 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
李龙潜 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
范金民、夏维中 论明代的吏
李洵
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
柏桦 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
郭培贵 论明之移都北京
(美)范德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
万明 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
(韩)曹永禄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 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
韩大成 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
何龄修
张显清 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
(香港)赵令扬 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沙似雪 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
吴量恺 正直博学的焦澹园
南炳文
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
(香港)马楚坚 明人审美风尚概观
罗筠筠
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
(台湾)徐泓 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
赵毅、赵轶峰 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
商传 郑经的诗集和诗歌
(台湾)朱鸿林 天花、商贾和白莲教
(美)卡尼·T·费什
附录
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
巩华阳
第5辑
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
赵毅、罗冬阳 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
刘重日 明代的重工业税
(台湾)罗丽馨
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
夏维中 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
封越健 论袁文新与区田法
吴庭美、夏玉润
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
颜军 明代豪民私债论纲
赵毅 明代的党争
(台湾)吕士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陈怀仁
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张宪博 朱元璋与李善长
张健 “顺案”考略
毛佩琦
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
(美)范德 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
张英聘 略论明代驿传之役
吕景琳、若亚 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
商传 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
范金民 严嵩诗诣评价析论
(美)谢正光 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
胡华兴
文物选萃
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
余学群
读史札记
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
张德信
第6辑
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 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
郝兆矩
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
刘文鹏 论钱谦益的史学
陈宝良
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
杨绪敏
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
吕景琳 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
阿风 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
高寿仙 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
陈琳
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赵中男 土木之战志疑
李新峰 试论丘濬的人才观
寇伟 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
田澍 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
万明 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
(日)松浦章
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
林金树、杨志清 李自成之死考辨
赵国华、张德信
书评
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
张显清
方志远王振忠
读史与考察
牟定白马山考察记
张方玉
补白
《明督抚年表》术补
(一)《明督抚年表》术补
(二)《明督抚年表》术补
(三)第7辑
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
吴艳红 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
商传 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
李兴盛
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
张显清 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
刘晓东 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
张英聘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
高寿仙 明代天津人口初探
高艳林
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
张金奎明末勇卫营
潘星辉
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
周玉英 明代科场案
张德信 明代八股文略论
田澍
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
王熹 论明世宗禁佛
何孝荣
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
南炳文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
赵克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
柏桦
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
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
周祝伟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
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
刁书仁、王剑 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
冯俊
第8辑
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
栾成显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
陈宝良 明清无锡进士简论
杭建伟
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 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
姚旸 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
胡正宁 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
徐新照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
孟凡人 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
张士尊、赵毅 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
万明 “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
庞乃明 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
成淑君 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
蒲霞 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
范中义 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
李小林 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
南炳文 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
张显清
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
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
彭克明、周晓光
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补白
《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 《天津人口研究》出版 《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 《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 《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 《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赵克生
张金奎
第二篇: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http://www.xiexiebang.com/cgi-bin/index.dll?page1?webid=jianwangzhan&userid=147978&columnno=0&articleid=6041
明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万 明 [文史聚焦网]
时间:200年05月20日 作者:万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来源:文史聚焦网
明史研究,以明代包括南明的300年历史为主要内容。明代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相联系, 因此,在今天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力度研究明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史学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明史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发展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初以来自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一个真正的跨越。
一、明史研究发展历程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发展,突出特点是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致出现了四个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清末~民初。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近代思想大量传入,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任务, 因此形成了明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是明史研究从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转型时期。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旨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出中华民族在世界史上地位的探讨,同时开启了中西比较研究的先河。
第二次高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成为明史研究的重要奠基时期。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抗战热潮。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明代东北地区以及满族先世历史研究成为重点。抗战的现实,更促使一批明代抗倭战争的研究成果问世。同时,30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涉及中国史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由此开端。40年代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研究明史的结晶。这一时期实证性研究成果有吴晗发表系列论文和《由僧钵到皇权》一书,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李文治《晚明民变》等。此外30年代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开始整理编辑出版,为明史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次高潮是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使明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迎来了第三次明史研究的高潮,进入了研究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版发表了数百种著作、数千篇论文,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明代史籍资料。有关明代断代史专著,有李光璧《明朝史略》、李洵《明清史》、谢国桢《南明史略》。政治史方面主要有吴晗《朱元璋传》,经济史方面主要有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和商业资本》、《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王毓铨《明代的军屯》等。有关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论文集3部,其中相当大部分涉及明代;而对明代农民战争展开的热烈争论,也有2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出版。1966年以批判明史专家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导火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由此,明史研究也基本上沉寂了十年。
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后,明史研究恢复了勃勃生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中国近八十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编辑出版,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将明史研究推向了繁荣发展时期。明史研究获得了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历史所建立专门的明史研究室,其他高等院校也成立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材,为明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1989年明史学科全国性组织中国明史学会成立,会员达200多人。二是研究领域的开拓扩展。研究涉及明代历史的方方面面,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传统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新的领域得到不断开拓,并获得迅速发展;伴随研究结构的调整,研究向前所未有的纵深发展。三是研究方法的求实创新。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成为趋势,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传统的手工收集资料和写作的方式,已逐步被现代电子技术手段所代替,推动了研究的迅速发展。四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20多年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在数量上都大致相当于或超过20世纪前80年成果的总和。五是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大。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译介大量国外学术思想、理论和方法以及海外汉学成果,同时,学者们走出国门,与外国学者直接交流切磋,使中国明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史研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方面,出版有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1985、1991),刘重日、周绍泉、曹贵林等《中国史稿》第六册(1987),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1993),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199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卷》(1999)等。同时,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不胜枚举。进入21世纪,每年出版专著30-50部,论文400-500篇,成果丰硕。近年明史研究热点最为集中的领域,一是晚明研究。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促使明史研究学人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晚明,现出版专著主要有樊树志《晚明史》、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前者是晚明历史的全面论述,后者是尝试贯穿问题意识的综合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及其特质、中西直接接触以及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个是郑和研究。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纪念活动,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主办3次学术会议,并组织会议论文集和丛书出版。列入丛书已出版的有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万明《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其他出版论著有郑一钧著《郑和全传》等十余种,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开展的纪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并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搭建了学术平台,成为明代中外关系研究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明史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历史所明史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明史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史学科自历史研究所建所以来,已形成所里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之一。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二所成立明清史研究室,组长白寿彝,副组长王毓铨。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设立专门明史研究室,先后由王毓铨、刘重日、张显清担任室主任, 研究人员最多时达28人,研究力量雄厚,发表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优势,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历史所明史研究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明史研究专业化学术机构,明史室五老(包括兼职):白寿彝、王毓铨、谢国桢、吴晗、傅衣凌,均为明史学科的奠基人,新中国明史学科学术体系由此建立起来。
以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为依托,中国明史学会于1989年成立。白寿彝为名誉会长,王毓铨任会长,由当时明史室主任刘重日为副会长,明史室副主任张显清为秘书长。现由刘重日为名誉会长,张显清任会长。学会自成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已举办十届,对明史研究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明史室组织力量编辑出版《近八十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包括内地和港台地区),对明史研究起了重要促进作用。1980年起,由谢国桢主持,明史研究室主编了《明史资料丛刊》,整理出版明代稀见史料,共出版5 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欢迎。作为研究室的学术园地,1982年至1991年,明史研究室主编《明史研究论丛》,共出版了5辑,加强了明史室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并推动明史研究的发展。
徽学研究中心的创建,形成了明史学科的显著特色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历史所就选购收藏了万余件徽州文书。从1989年开始,历史所正式建立了由明史研究室周绍泉牵头的“徽州文书研究组”,和所图书馆成员组成的“千年契约文书”编写组,1991年编辑、影印出版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总计约2000万字。徽学中心举办了一次全国、两次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并将文书研究与明史研究紧密结合,发表高质量论著,使徽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
(二)近年明史学科的持续发展
近年明史学科研究人员密切关注世界史**流、国际明史研究动态,使我室明史研究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研究重大问题,努力以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十五”期间,我室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问题上,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布置的郑和下西洋重大课题研究和纪念活动,发挥了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
“十五”期间明史学科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院重、所重多项课题研究。自1999年起我们组织立项,加大研究力度,开展所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社会变迁研究”。以我所明史室人员为主,联络院外学者合作,形成9人课题组集体攻关。2002年以优秀结项。课题组充分利用明朝档案、徽州文书等中外文献资料,深入开掘专题研究,并走向历史现场,到贵州安顺屯堡进行社会调查,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领域,推动研究深入。成果在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研究人员承担有院重点项目《明史研究百年论著目录》(约请许敏主持,全室参加),院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所重点项目4项,我们坚持以重大课题带动学科建设,所重点课题均为“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课题的专题延伸研究。此外为加强徽学研究,明史学科拟申报院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
(二)学术交流
明史学科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提交会议论文并到国外讲演,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扩大明史学科影响。如2002年起阿风参加“日本振兴会论文博士计划”,每年出访日本;2005年万明随中国史学代表团参加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到美国、马来西亚讲演等。此外,近年室里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
“十五”期间,明清史研究室分开后,明史室专门组织了“京津明史专家座谈会”,邀请京津新老专家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明史室作为全国明史研究人员惟一最为集中的学术机构,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学科基础研究。
2002年3月英国人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提出中国首次环球航行、到达美洲的观点,10月出版《1421:中国发现世界》,引起世界凡响。12月明史室与明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联合主办学者座谈会,组织全室人员为会议翻译资料,会上就其观点提出讨论质疑。
2002年12月,明史室与中国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合作举办“晚明社会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汇集院历史所、哲学所、文学所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大学等高校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晚明研究学者于一堂,并邀请韩国访问学者参加,会后发表笔谈,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2003年与南开大学明清所合作,举办明史学术月会,两月一次。邀请明史专家张显清、南炳文等做学术报告,为京津两地明史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2004年为庆祝历史所50华诞,室里倾谢国桢先生留下的基金,编辑出版《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历史所暨明史室成立50周年纪念专辑。为此我们广泛联系国内外的明史研究专家,包括日本、美国、新加坡、葡萄牙学者,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学者和全国明史专家撰稿。
2005年与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联合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仁川教授到所讲演《明朝末年东西方海商集团在台湾海峡的争夺》,这一题目涉及的中西关系、海商集团、台湾问题,均为近年明史研究的热点。
(三)科研成果:
近年,明史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并组织所外学者合作,撰写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足以说明我们在全国的学术领先地位。成果主要有: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栾成显著《明代黄册研究》,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万明著《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吴艳红著《明代充军研究》等。个人研究文集有王毓铨《王毓铨史论集》(上下)、刘重日著《濒阳集》;译著有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明史学科人员主编论文集有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周绍泉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
(一)、(二),万明合作主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一九0五——二00五)、《16-18世纪中西关系与澳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9辑)等。明史学科人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好评,荣获院、所多种奖项:如王毓铨论文《论明朝的配户当差制》、王毓铨主编、刘重日、张显清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王玉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栾成显专著《明代黄册研究》、万明论文《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专著《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等。
目前,明史室是中国惟一一个明史研究人员最为集中、学术资源积聚的学术机构,明史学科是历史所具有传统优势的一个学科,多年来始终站在学术前沿。相信在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保持优势,推动明史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
【原刊于2006年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有删节,此为全文】
文史聚焦网(http://www.xiexiebang.com/ws/index2.asp)发布 2006年01月18日
史学评论网(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转发 2006-05-20
第三篇:小学档案资料总目
档案资料总目
一、办学条件。
1、每年学校经费收支情况。
2、每年教职工经济收入情况。
3、校园概况。
4、教仪、设备设施情况。
5、校长、教师概况。
① 学校领导情况表,行政机构一览表。② 教师名册。
二、学校管理。
1、学校领导(1)学校工作计划。(2)学校工作总结。(3)学校规章制度。
(4)学校近、中期发展目标、规划。(5)学校素质教育资料。
(6)行政会议记录、老师会议记录。(7)行政人员听课记录。(8)校务日记。
(9)办学、治校经验论文。
2、教师管理
(1)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2)教师业务档案。(3)奖教资料。
(4)教师进修、培训资料。(5)学校、个人荣誉册。(6)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
三、教育、教学工作
1、德育工作:(1)德育工作计划。(2)德育工作总结。(3)团队活动计划。(4)团队活动总结。(5)班主任工作手册。
(6)校内外德育网络资料。(包括“家长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家教经验论文,共建挂钩资料”等)。(7)爱国主义教育资料。(8)其它专题教育活动资料。(9)“国旗下讲话”计划及资料。(10)学期班级工作汇报资料。(11)先进班、队评比资料。
(12)后进生跟踪教育及转化情况资料。、(1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名册。(14)学生干部、团(队)干部名册。
(15)学生评优、获奖名册及资料。(16)德育工作经验论文及发表获奖情况。(17)三好生、文明生评选情况。(18)操行评定情况
2、教学工作:
(1)课程设置表、总功课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3)学校教学工作总结。(4)教研组工作计划。(5)教研组工作总结。(6)各学科教学计划。
(7)学校教改实验组织机构,教改实验课题计划。(方案)(8)教学常规管理资料。(9)小学自然科实验记录。
(10)小学“活动课程”落实情况资料。(11)学校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资料。(12)“减负”工作资料。
(13)各年级学生期末,学年考试成绩统计表。(14)历届毕业班学生毕业考成绩册,成绩统计表。
(15)各年级学籍册及学籍管理资料(含“学生病休、转学、辍学、插班、复学”等资料)。
(16)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名册。
(17)教研教育改经验论文及发表评奖情况。(18)提高学生素质活动资料。(19)新课标教学资料。
3、体育卫生工作:(1)体育卫生工作计划。(2)体育卫生工作总结。(3)学生健康教育计划、教材。(4)学校体锻活动安排表。
(5)学生体锻标准达标、优秀情况及统计表。(6)师生体检资料、健康档案。(7)学生视力、常见病情况及统计表。(8)卫生检查、评比资料。(9)环境教育资料。
4、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
(1)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计划、总结。(2)健康心理教育资料。(3)艺术教育资料。
5、普及初等教育的情况:(1)年初报表。(2)一年新生花名册。(3)流动生花名册。
(4)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统计表。
(5)学生花名册。
四、后勤工作。
(1)后勤工作计划、总结。(2)财务管理制度及报表。(3)学校固定资产登记册。
(4)各类器材借出、使用、清点、报废登记表(册)。(5)校园文化建设资料。
五、安全工作。
(1)安全工作计划、总结。
(2)紧急疏散计划、学生紧急疏散示意图。
2009年9月
第四篇:外国文学名篇总目
古希腊:
荷马史诗.伊索寓言
英国:
威尼斯商人麦克白罗米欧与朱莉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格列佛游记(斯威福特)
唐璜(拜伦)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简爱(夏绿蒂.勃朗特).双城记(狄更斯).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哈代)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蝇王(威廉.戈尔丁)
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艾略特).尤利西斯(乔伊斯)
法国:
巨人传(拉博雷)
伪君子(莫里哀).忏悔录(卢梭)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茶花女(小仲马)卡门(梅里美).红与黑(斯汤达).包法利夫人(福楼拜).高老头(巴尔扎克)
羊脂球漂亮朋友(莫泊桑)
约翰.克利斯多夫(罗曼.罗兰)
恶之花(波德莱尔).等待戈多(贝克特)紧闭(萨特)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歌德).阴谋与爱情(席勒)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格林童话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荒原狼(海尔曼.黑塞)
俄苏: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死魂灵钦差大臣(果戈里).父与子(屠格涅夫)
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套中人(契诃夫)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甫斯基).苦难的历程(阿.托尔斯泰).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高尔基)
美国:
怪异故事集(爱伦.坡).红字(霍桑).草叶集(惠特曼).白鲸(赫尔曼.麦尔维尔)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马克.吐温).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美国的悲剧(德莱塞).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海明威)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飘(米切尔)
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
欧美其他国家:
意大利:
神曲(但丁).十日谈(薄伽丘)
西班牙: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挪威:
玩偶之家(易卜生)
丹麦:
安徒生童话
奥地利:
变形记(卡夫卡)
捷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亚非国家: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
印度: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吉檀迦利(泰戈尔)日本:
源氏物语(紫氏部).伊豆的舞女雪国(川端康成)
第五篇:明史读后感
读《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感
到明朝,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进入了后期。明初对种种传统发展到极致,明朝统治者都积极复兴农村经济,为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是主体,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受其影响和制约。直到现在,农村人口在我国仍占很大比重,农村仍是大多数人的居住场所,“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政府一直关心的问题。自阅读了高寿仙撰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一书,让我对明代社会经济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阐述讨论了在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明代以及明清以来农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问题。高寿仙先生充分把握前人的成果,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立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出认真严谨的风格;作者提出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很大;最后还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对于推动发学术发展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很大的推动。
明代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者对明代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额的研究,得出自己的估算和观点。明代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经长期战乱,明初的农村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发布一些政令,农业技术革新,水利事业的发展,农用工具的改进等,都促进了明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结构的产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模式。不过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随着农业的开发,明代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机构过于简单,在人口流动性提高,贫富分化程度加剧等因素下,里甲体制逐渐解体,国家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主要分布在乡村社会的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他们在公共事务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得作用,他们自然地也就成为了地方社会的主要支配势力。作者还对博衣凌、黄宗智,李伯重等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更加激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的思考。
本书有两个子目,明代农业经济和明代农村社会,我认为只有对明代的农业和农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流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是相互交错的,给明王朝历史带来了更为复杂不可捉摸的一面。判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程度必须是以人所享受的社会财富以及生态条件为标准,明朝农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显著,农村集市的形成,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对外贸易频繁,这都昭示着明朝社会的变迁和国家财富的增长。中西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也得到进一步融合。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也被人类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不断,这也就让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面。在政治上,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大地主所有制恶性膨胀,农村的社会矛盾激化,这无疑就把明王朝推向深渊。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的品味高先生的书,看他的认识给现在的我们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明代,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地和人口又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两大基本要素。作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别人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职掌》所载田土数字,看似很剧合理性,但都经不住推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以《明实录》记载的田土数位基础,参照地方志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明初田地数字进行推测估算。官方统计的田地数字降低,有可能因为不起科田地的存在,折亩习惯的的存在和田地隐露等因素造成的。造成田土统计数偏高的因素,主要是在政府统计的“赋田”中,有一部分土地并不属于可耕地。此外,因自然灾害侵蚀造成的土地丧失或荒废,因轮休造成的土地萎缩,以及建筑、道路等对原有耕地的占压,也会导致在测耕地面积数虚长。考虑到多种因素,作者估测明代实际耕地面积还是不断增加的。研究过明初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的多数学者,对明初户口调查的系统系、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无论就其条令规则还是实际效果而言都
相当接近现代人口调查。1 参阅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第3~10页;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第59页。对于明初人口数额的估计,还受黄册户口的登录范围和官方户口总数包容的范围,关于明初全国户口统计数在学术界很有争议。明代人口基数,人口数量无疑是扩大增多的,城市人口也增长了,市镇数量了增加,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要只看到的是劳动力的增加,我们也要看到它对经济造成的压力,人口的不断增长,但是性比例失调,这既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的结果,又是原因,而形成了人口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明代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自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北方政治中心的粮食物资都依赖于南方经济中心的供给,造成了财政危机和江南地区赋税繁重,社会矛盾的激增,对明代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明代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很大。明初移民分为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两大类,这些都是政府组织,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并改变了人口和耕地的布局。但不乏也有大批农民弃家逃亡的现象,这就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制约的影响。还有一种就是无组织无计划的人口流动,他们大多是为了逃避政府重赋,差役等压迫而逃亡到他乡谋生的,他们得迁入地带去劳动力,农业技术,开发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在我们现实中所折射的一些东西,探究明代农村人口的流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得影响与作用,对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发达,意义很大。
明代前期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兴修了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也组织过一些大的水利工程,比如三吴水利的整治和东南海塘的修筑。明代在灌溉用具方面也颇有改进。明代的水利建设取得不小成绩,但也存在地域的不均衡性和水利工程维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农具方面,出现了新的农具,在土壤改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不同作物或土质,总结新的耕种方法。明代更加注重病虫害防治,利用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防治害虫。在江南地区充分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并加改进,形成了一套效率较高的集约农村体系。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在明代也有了显著地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江南棉桑发展的原因,学者们看法各异,大多学者过去认为,人口压力是促使江南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者在人口压力之外,还有赋税的压力。作者认为,明代江南及其他地区经济作物扩展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或许促进经济作物扩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它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兴盛,还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在农业体系中,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时的明代,正处于被称为“小冰期”的全球性寒冷时期,气候变得干冷,对生态基础脆弱的北方地区影响更大,“天气早寒,田谷少获”,旱灾不断,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朝粗放的拓垦山地,山林的过度开发,降低了森林的涵蓄能力,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从而酿成灾害。沙漠化的扩张,淡水资源短缺,不少野生动物的灭绝,灾荒的频繁发生,都是明代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明代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是洪涝和干旱的,这无疑与气候变化有关,这也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是人类自食恶果。当然也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存在,国家救灾功能的弱化,救灾经济能力的减弱,水利兴修基本也已荒废,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