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把时换成分或者把分换成秒,时(分)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从钟面上看,时针始终在7到8之间,整时数没有变化,而分针从6走到9,共走了3个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共15分钟。3x5=15(分钟)
b.离家与到校的整时数相同,所以用45-30=15(分钟)
c.用到校的时间减去离家的时间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分钟)
d.可以直接数。7:31……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可以看钟面,数格子后,再计算。(2).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例1:2时=120(分钟)
例2:7:45-7:30=15(分钟)
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2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借助钟面等直观模型,观察表针的转动区域,理解经过时间,并找到解题方法。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学习重点】
能理解经过时间,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学习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全班交流汇报,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的活动,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来评价目标1。
2.借助钟面的直观模型,并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的活动,找到解决经过时间的解题方法,来评价目标2。
3.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通过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的活动,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3时=()分 1时26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学生分享一下如何做的这些题,用的什么方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时间的单位换算,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评价目标1)(1)出示例2的情境图,仔细观察主题图 分别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
(2)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小组讨论:
利用钟面模型拨出小明离家的时间和到学校的时间。利用钟面模型指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教师总结:
通过钟面我们可以看出,小明离家和到校的时间都是指一个具体的时刻,但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指的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3)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的时刻(如6点起床)经过的时间段(如下课休息10分钟)
2.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经过问题的方法(评价目标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时刻和经过时间的区别,那我们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小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 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小组演示讲解
方法一: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一共是15分钟 方法二:都是7时多,可以直接用45减去30算出用了15分钟。(教师板书
1、数格子
2、计算)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评价目标3)
1.小组讨这个问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请同学总结计算方法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从开始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钟?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学习目标检测】
1.50分比1小时少()分,1小时比45分多()分。
2.论,根据我们学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来解决3.一列火车本应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能到达?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时间单位的换算》第二课时教案-刘雅茹
第2课时
时间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过程与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一、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嫌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室打开课件,提问:(1)“马儿的三条腿分别是什么?”
(2)“三个指针分别走一小格、走一大格、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
(3)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4时,10时15分,6时,8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时间的换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组内交流,组长总结发言,教师点评。
2、(1)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自己所得结果,组长说一说所得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60秒=1分
60分=1时
二、堂清检测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在()里填“>”“<”或“=”。
9分()90秒 3时()200分 4时()24分 140秒()2分 1分15秒()65秒 1时30分()分
三、课后小结
本节课是关于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学习。
四、作业安排
1、课后活动:搜集有关时间的谚语或成语。
2、填一填
3时=()分
4分=()秒
4时=()分
3分=()秒
5时=()分
8分=()秒 1时=()分
1分=()秒
120分=()时 180秒=()分
1时40分=()分
1分45秒=()秒
70分=()时()分 140秒=()分()秒
五、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的换算 1时=(60)分 1分=(60)秒 2时=(120)分
六、课后反思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和教案
Unit 1 My classroom
【学习内容】 A部分Let’s talk 【教材分析】
Let’s talk部分主要通过情景会话,让学生学会询问和表述教室里的物品,并且在实际情景中自然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知识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询问和表达教室里的物品,学生在let’s learn 部分已经学习了询问教室里物品的单词和主要句型 “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其回答。同时学生在三下Unit4中已经学习过 “Where is„?” 及 “It’s in/on/under...”的句型,并且已能做到熟练运用。
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等分析: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适当的做些游戏,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熟练朗读并模仿本节课对话。2.能表演本节课对话。
3.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本节课对话。
4.了解知识点:What’s in the classroom? 的正确运用及其回答。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体会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2.了解不同国家的小学教室,并体会保持教室清洁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句型: “What’s in the classroom?” 以及回答方式。教学难点:句型 “What’s in the classroom?” 及其回答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知识链】
classroom→ a new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第一课时A Let’s talk window→ windows;light→ lights;door→ doors;desk→ desks;chair→ chairs one blackboard→ one blackboard and two doors→ one blackboard, two doors, six lights„
【学习准备】
PPT,单词卡片,人物头饰,教室图案等。【学习过程】
Talk Show:(此环节用时3-5分钟)(一)、Free talk show:
1、同位两人在一分钟内一问一答,并在本子上做好记录,完成后举手示意老师。
2、老师随意找两组同学在一分钟内进行问答展示并给与相应奖励.(二)、Report show: 随意抽取两名同学到台前做小报告,并给与一定奖励。
一、热身(Warm-up)(此环节用时5分钟)说唱做演 / 玩赛,激情引趣
(一)歌曲、歌谣中情绪热身
P5 Let’s do 师生一齐边唱边做,以此进一步感知上节课所学表示教室内物品的单词。
(二)复习旧知中知识热身
Game: Let’s help 帮喜羊羊找东西,以此来复习“Where is„?” 及 “It’s in/on/under...”的句型,并初步感知 “ It’s near„”的句型。
T(指着学生的铅笔盒):Hello, what’s this? S1: It’s my pencil-box.T: Where is it? S1: It’s on the desk.T: ok, boys and girls, Xi Yangyang also has many things.But he forgets where they are.Let’s help him, ok? S: Ok.„.(三)评价分组中注意力热身 把全班分为 A、B、C、D四个大组,分别以door, light, window, desk 作为奖励品。
【设计意图】通过Let’s do将学生带入学习英语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并初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呈现(Presentation)(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话题交流,导入新课
T: Ok, boys and girls, we have a new classroom this year.I think it’s a good news, do you want to tell it to your friends? S: Yes.T: Look, Tutu is coming, let’s tell him, ok? S: We have a new classroom.„
T: Great!Look, then who are coming? Oh, they’re Zhang Peng and Sarah.Let’s tell them,ok? S: We have a new classroom.(二)、情景创设,理解语意
(承接上面)T: But do you know they also have a new classroom.Can you guess what’s in the classroom?(学生猜测教室里的物品,以此进一步复习感知上节课所学的有关物品的单词。)
(三)、交际练习,版式呈现
1、T:Do you want to go and see? Let’s go and see.Invite your partner, say “Let’s go and see”.(小组分开邀请其他小组)
2、板书呈现重点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
(四)问题视听,整体感知
1、Watch and answer: 1)What’s it like? 2)Whose picture? 3)Where is it?(the picture)
2、Watch again.理解对话大意。
【设计意图】由学生本身出发引入不同卡通人物最后呈现文本人物,自然地进入文本,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练习(Practice)(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跟读模仿,歌谣强化
1、Listen and imitate.生用手指指着句子一句句一齐跟读。在齐读的过程中进行小组PK,组内PK。
2、评选模仿小明星。(师生、男女生、小组分角色模仿)(设计意图:以此让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二)游戏巩固,表演生成
1、Game: Snowballing 滚雪球游戏
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全班一起问,第一个人说出教室里的一样物品,第二个人说的时候在后面加上一样物品,以此类推,把雪球越滚越大吧!e.g.One blackboard, two doors,„and„(每个人说之前全班都要一起问:What’s in the classroom?)
2.Act out the dialogue.同位分角色表演对话,然后戴头饰表演。【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操练语言,使学生愉快的习得语言。
四、拓展(Extension)(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一)活动运用,任务落实
1、任务活动中运用——学以致用
活动:小小设计师(帮喜羊羊选出最漂亮的教室)
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教室图,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室里的物品,利用大屏幕上给出的句型自编对话。2.随堂检测
【当堂测试题】
()1.We _____ a new classroom.A.have B.are C.is()2.--_____ is it?--It’s near the door.A.What B.Where C.what’s()3.Look!_____ picture!A.My B.I C.me()4.--What’s in the classroom?
--One ____, two ____, many desks and chairs.A.blackboard, doors B.blackboards, door 答案:A, B, A, A.(二)总结赏析,情感升华
1、让学生欣赏美国小学教室的图片,体会要保持教室清洁美丽的情感。
2、总结小组成绩。
(三)作业分层,自主拓展
1.Listen and imitate for 3 times.(听、跟读录音至少3遍。)2.Make up a new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跟你的同位做一个新对话。)
【当堂测试题】
()1.We _____ a new classroom.A.have B.are C.is()2.--_____ is it?--It’s near the door.A.What B.Where C.what’s()3.Look!_____ picture!A.My B.I C.me()4.--What’s in the classroom?
--One ____, two ____, many desks and chairs.A.blackboard, doors B.blackboards, door 答案:A, B, A, A.【板书设计】
Unit 1 My classroom A Let’s talk
What’s in the classroom? light lights door doors window windows desk desks chair chairs blackboard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经过时间的计算》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经过时间的计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创设具体的情景,学会并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2.初步建立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一认
()()()
2.下面的钟表经过1小时后是几时?
()()()
3.喜羊羊和灰太狼出发到游乐园,喜羊羊用了2小时,灰太狼用了120分钟,它俩都说自己用的时间最少,谁也不甘示弱。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们判断一下吗?
二、探究新知
1.谁用的时间少呢?怎么比较?分组交流。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就是()个60。
算式:___________
2.练一练
240秒=()分 6分=()秒
3.计算经过的时间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一)阅读与理解
(1)问题是什么?
(2)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二)分析与解答
我的方法是:
(1)可以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
分针走了()大格,是()分钟。
(2)因为都()时多,我直接用()-()算出用了()分钟。
如果加上时,你能完整写出计算过程吗?
()时()分-()时()分=()分
↓ ↓ ↓
()时间()时间()时间
(三)回顾与反思
思考:这个答案正确吗?怎样检验?
我的方法是:7:30过15分钟就是(),解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总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随堂检测
1.填一填。
(1)左边的钟表的时间,分针从3走到8,经过了()分。
(2)从8:35到9:00经过了()分。
(3)吉吉国王9:35从家出发,经过20分钟到达熊大家,它是()到熊大家的。
2.经过了多长时间?填在括号里。
3.先画出时钟,再算一算经过了多长时间。
经过了________时________分。
4.划船经过了多长时间?
【答案】
1.(1)25;(2)25;(3)9:55。
2.
3. 0 25
4.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