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中学生时间管理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我市中学生时间管理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背景:
人一生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流逝了就不会再回来,古人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而中学生又正处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期,负有繁重的升学压力和父母的殷切期望,如何正确地管理时间、合理地利用时间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网络资料搜索和向相关老师、同学、家长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方法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时间利用率并不尽如人意,为更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
研究目的:
1、研究了解我市中学生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的概况。
2、通过调查、采访,找出造成我市中学生时间浪费的主要原因。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访问专家,提出合理管理时间的相关建议。
4、通过相关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
组内成员分工:
资料收集:全体
资料整理:唐萍、吉祥
问卷制作:全体
问卷发放:吉祥、陈娇、唐萍、谢曼丽、戴婵媛、江梦琳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全体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全体
采访:唐萍、谢曼丽、吉祥、陈娇
研究感想撰写:石维
多媒体制作:吉祥
研究记录填写:吉祥、陈娇
论文撰写:吉祥
主要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中期报告以前为第一个阶段,主要调查我市中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中期报告以后为第二个阶段,主要研究造成时间浪费的原因,侧重浪费时间的具体行为、习惯。
第一阶段主要活动
1、资料收集。主要是为之后的研究确定方向,也让组员充分了解该课题的情况,为问卷设计做准备。资料集中收集时间为两周,查阅了相关网站、书籍,并征求了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后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后续资料收集。
2、问卷设计。首先由全体组员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设计问卷的部分问题(约每人10个),之后小组讨论并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最后确定问卷内容,时间为3周3、采访。该阶段共进行3次采访,根据采访结果,我们对问卷设计进行了修改,加入了“情绪变化对时间管理的影响”。
4、问卷发放。由小组组员分头发放至我市各中学,3周5、问卷回收、统计、分析,4周第二阶段主要活动
1、资料收集,同上。
2、问卷制作。第二份问卷扩大了发放数量和范围,对我市多个学校的发放分布更为合理,但仍由于数量限制,只能采取以班为单位的抽样调查和随机发放调查结合的办法,把发放对象分为初中与高中,城区与郊区,尽量使有限的问卷能够有尽量大的覆盖面。
3、采访与拍摄。本阶段共采访5次,其中采访老师1次。
4、结果整理与分析,得出结论。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论:时间管理意识
1、大部分同学的时间观已初步形成。
2、绝大部分同学对自己当前的时间管理情况并不满意。
3、情绪不稳定是影响时间管理的重要因素。
4、绝大多数同对自己时间浪费的具体情况认识十分模糊。
5、大部分同学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第二次问卷调查结论:时间浪费原因
1,许多同学没有对时间作合理的安排,导致出现学习漫无目的,不知从何入手的情况。
2、,制定的计划没有按时完成或没有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
3、致力于一件事,往往谔谔昏昏,如同无头苍蝇。
4,如:毫无目的地乱写乱画,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等。
研究结论:
1、大部分同学有主动管理时间的意识。
2、同学们对时间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有管理意识但不知如何去做,“心有余而力不足”。
3、计划性不强是造成同学们时间利用率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4、同学们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直接导致了时间的浪费。
5、情绪不稳定,自制力、执行力不强是造成时间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6、同学们缺乏科学的时间观和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
我们的建议:
1、针对我市中学生时间管理情况的现状,建议学校进行相关教育,如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进行讲座。
2、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如入时间管理方面的教育,不会科学地管理时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3、建议同学们学会逐步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并要切记及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4、建议学校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习惯。
5、建议同学们阅读有关时间管理的相关书籍,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
6、建议学校根据同学们的身高情况,及时调成座位、座椅高度。
我们的收获:
1、通过合作研究,我们体会到了研究的乐趣。
2、通过调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体会到了时间宝贵。
3、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方式:调查、搜索、采访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4、让我们感受到了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增强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中学生使用手机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使用手机调查与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手机也日益普及到社会各个场所,中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拥有手机,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意使用,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必备物品,拥有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在校园里都能见到。手机进入校园,虽然,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为快捷方便,但是,他们随意的使用,也使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和分析。
1、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也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在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占有大多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高考,更应该值得关注。
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三大用途: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聊天和看小说。
①、有的学生利用手机互发短信,已经成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超过80%的学生己经不把手机当成通讯工具使用,而是当成一台小电脑,能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听音乐、传发各种“迷你”图片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
②、有的学生用手机打电话以闲聊为主,用来问功课,与家长联系的很少。上课时间把手机带入课堂调到振动状态,不认真 听课,而是在桌子下面偷偷地玩各种游戏,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周边同学的学习,扰乱了正常的上课秩序。
③、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手机上网聊天,一聊就到深夜,造成睡眼不足,不仅自己受到影响,还影响了别人休息,第二天上课时候精神昏迷不振,学习效率和成绩大大下降。
2、手机确实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欣赏手机带来愉快的同时,也无意间耗去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有的学生己沉迷与手机网络之中,难以从事其他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无法摆脱玩游戏的习惯,形成了精神依赖和相应的心理反应。
通过调查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来分析,虽然,手机带给了诸多便利与乐趣,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有利方面:
①、手机确实给同学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他们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
②、有的学生可以用手机与以前的同学进行交流,增进之间的友谊和感情,遇到疑难问题时进行讨论。
③、现在的一些智能手机功能都比较具全,可以随时拍照片、查询通话记录、查阅资料等有价值的东西。
④、手机的体积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
⑤、有的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 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⑥、手机也可以作为闹钟来使用,每天早起按手机定时时间起床。
弊端方面:
①、通过调查,多数老师反映,学生利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互发短信,上网聊天的多,不仅影响休息,耽误学习,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上课时间总是掏出手机查看短信或发短信,心思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根本无心听讲,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②、手机中不良的短信,玷污心灵。通过调查,在学生发送或接受的短信中70%是与学习和生活无关,20%以上是黄色短信,有的学生甚至把“黄色短信”相互转发,这对于处理信息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不健康的短信势必影响他们的身心成长。
③、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品牌和功能,比较谁的档次高,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气,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些学生育目追逐,不断更换手机,从外形和功能都日新月异,形成一种炫耀心理。
④、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紧,有的学生把时间用在玩弄手机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在不知不觉中掠夺了很多宝贵时间。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一些学生也坦言,在期中,期末考试期间,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发短消息来传递答案,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手机发短信简单、隐蔽,使监考老师防不甚防,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考风和考纪。
⑥、手机是贵重物品,常发生偷盗现象,影响了学校治安。此外,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己经引发了个别学生违法犯罪,有的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上课时使用手机影响老师的教学秩序。有的学生手机未关,突然来电话的铃声,影响全班同学的听课,给整个课堂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⑧、手机虽然有许多先进功能,但是对人体伤害也很严重,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使用手机而对身体产生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或上百元的话费,给家长增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双方谁也不找老师解决,而是掏出手机,通知社会上的一些朋友,为结帮拉派提供方便,引发群体性打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二、学校不提倡学生使用手机的几点原因。
1、中学生的交际一般都在班级或学校里面,他们没有必要 带个手机用来联系。
2、现在的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互发短消息或上网玩游戏都可以影响学习。
3、手机己成为学生之间的新型攀比物,因为手机型号、外型、功能在不断创新,价格也不相等都成为攀比的对象,自然影响个别学生的心态。
4、如今的智能手机就如同一台小电脑,可以随意使用手机上网。
5、有的学生在吃饭、做作业时都在玩手机,睡觉前喜欢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上床后就习惯性地取出手机,不是听歌就是看小说、玩游戏等,到很晚才睡觉,像患了手机强迫症,与网瘾一样,不仅伤害眼睛视力,还严重降低记忆能力。
6、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一些学生不比学习,而是比谁的手机档次高、功能全,使一些买不起手机的学生心理感到自卑,甚至有的学生去偷盗、抢劫,引起犯罪。
7、有的学生每个月手机费一佰多元,不敢向家里人要,只好从自己吃饭的钱里面省,经常舍不得吃饭,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8、有的学生利用手机和社会上的一些人相互联系,那是防不胜防,放学后出了校门就去做一些不健康的事情,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老师和家长既不能完全杜绝,又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正确的引导,杜绝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同学们以足够的信任和沟通,单纯的从批评、没收、惩罚等办法收效不会很大。只要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措施得当,手机的好处还是比较多的,也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有益补充。
从学校禁止或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要彻底杜绝手机在校园里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手机使用管理暂行条例和一些惩罚措施。如:规定学生在教室内,老师上课期间不准使用手机,把学生节制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考试期间严谨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一律视为作弊,给予严重处分;要求学生在宿舍十点以后不得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休息;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签约在校禁止使用手机保证书;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合乎情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
积极培养学生使用手机的自觉性,做到自我约束,可是,这个自觉性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禁止。学校还应该多让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参与有益的课外集体活动,以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健康的心理,减少学生独自玩手机的现象,养成使用手机的文明素养。学生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要求管好自己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自觉地抵制使用手机上网的不健康行为,不看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在校 期间应该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只有拥有良好的知识底蕴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融会贯通。
家庭教育是抵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关键,为减少使用手机上网的不良影响,对于家长而言,应该承担起监护责任。目前,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了,可以免除家长监护的责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管从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从教育本身而言,家长的监护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应了解孩子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给孩子讲清使用手机的目的,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在家里家长也可以陪着学生一起使用手机,教育如何分辨不良信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可以形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一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
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治理,真正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共同努力抵制非法网站、拒绝浏览手机上网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避免受到危害,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空间氛围,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
第三篇:中学生学习习惯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学习习惯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的学习可以算上学习阶段中最苦,最累的一段时间,不似大学生活的自由,不如小学生活的轻松。但是却是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前途。可是不幸的是,很多在校生无法意识到其重要性。
在调查过程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其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目标,只是单纯的听从父母的意见。不同于小学学习的简单明了,中学的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课程更是晦涩难懂,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支持着,很容易偷懒耍滑,更有甚者被网络或是其他东西迷惑,而白白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
其次,抄作业现象盛行。在假期里,曾经无意中见到有人在新华书店抄袭同学作业,对此深感无语。抄作业这一习惯已经深入了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这与现在的社会情况也有关系,有一部分人还是习惯于偷奸耍滑,不喜欢自己思考。同时,这也与某些老师留作业偏多,偏重,检查不科学有关系。
最后,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有的学生课上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与记忆老师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一条“捷径”。其实,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学习是为了达到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这两个目的,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死背结论是记不住的。就是记住一些,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总之,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四篇:关于我市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我区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犯罪主要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由政府收容教养。
一、我区青少年犯罪基本情况
2008年至2010年期间,我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1、男性青少年犯罪人数多于女性,女性犯罪从属性强,以暴力犯罪为主。据统计,男性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90%,以行为模式简单,耗时少,易操作的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强奸、寻衅滋事犯罪为主;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10%。如,09年11月13日在沈阳市某技术学校的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的路上,李某和王某因打雪仗一事发生争吵并厮打在一起,高某阻拦李某殴打王某,后李某用剪刀将高某的胸部划伤,后李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缓期一年。
2、犯罪类型多,以财产犯罪为主。我区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较多,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盗窃,故意伤害,抢劫,强奸,寻衅滋事。侵财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60.5%。10年5月12日至10年5月14日张某同刘某、国某、仲某持电棍威胁并抢走张某等八人手机各一部及少量人民币。而后仲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四人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其中三人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罚金四千至一万元,而仲某因自首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五千元。
3、团伙性、突发性、随意性、从众性强。根据我区青少年犯罪数量统计,突发性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67%,团伙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5%。这种团伙是时聚时散性的,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多数是临时起意,具有随意性。09年6月,新城子街的吴某与吕某,因处对象一事产生纠纷。吴某找到弟弟等朋友帮忙打仗,吕某遂找到其朋友在沈北新区早市打架斗殴。共有20余人参与殴斗且有多人受伤。大多数人参与斗殴的原因,竟然是不好意思拒绝,有的是甚至不知打仗的原因。最终,有十四个人被判处一年或者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被处以缓刑。
4、罪犯文化程度较低,改造难度大。在青少年犯罪中,文盲占2%,初中二年以下文化的人占73%,只有25%的人是初中毕业。此外,由于青少年被拘留、逮捕后,接触了更多的涉嫌犯罪的人,使其心灵再次受到污染。50%的青少年在服刑或者缓刑期满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2009年,未成年人王某因与他人共同在区内盗窃自行车、摩托车等物品被判处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刚结束,因再次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内在动因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动因起着决定作用。犯罪人自身内在的动因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其所生活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诱因,也对犯罪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1、青少年自身内在因素是犯罪的根本原因。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较低,加上好胜心强、易冲动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或他人的劝阻,一意孤行并最终导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够察觉自身的行为欠妥,但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江湖意气思想的支配下,共同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外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外部因素:一是家庭因素。经调查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家长知识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职业多以农民、个体户或无正当职业为主。其对子女的教育易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造成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畸形心理,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种是任意打骂,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多数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女子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有部分家长忙于赚钱,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缺乏对孩子的关心,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寂寞,为寻求安慰和刺激而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因素。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着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少根据青少年特点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2)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甚至不愿管理;(3)个别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不顾及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上存在的不利于青少年的环境主要有:(1)按摩院、歌厅、游戏厅等场所的不良诱惑;(2)音像、书刊、影视、网络等文化传媒市
场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青少年受到暴力、恐怖、色情的诱惑;(3)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为其提供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臵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查清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既从改良青少年外部生活环境入手,又要从青少年自身着手,正本清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地改善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解决或缓和青少年的身心矛盾,对于年龄、阅历等不能改变的因素要通过强化心理教育,改善知识结构等办法加以弥补和改善。
1、青少年自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一是要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嗜好。社会各界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政府要加大投资设立各种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场所和学习环境,家庭也要注意培养培养青少年音乐、绘画、体育等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爱好和特长,让青少年心存感激地学习、生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帮助青少年加强自律。社会和家庭要对青少年加强监管,杜绝出现或者引导青少年自觉改正不良行为,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拒绝与不良行为者交往,以减少犯罪的发生机率。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有: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等。三是要加大法律宣传和普及力度。学校和社会组织要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广泛组织开展普法
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学习青少年犯罪预防法等法律常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以达到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从而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2、家长和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核心。社会各界要广辟途径,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能力。家长要注意观察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有前兆,家长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多与孩子谈心。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许就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在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后,要不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及时与邻居、教师沟通,在青少年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其改邪归正,健康成长。
3、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坚持开展讲法制课、参观看守所、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加强法制教育。要通过严明的校纪,使学校内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差生要多关爱,多给予指导,不能对他们讽刺、挖苦,更不能一发现错误就将他们赶出校门,把隐患留给社会。学校更要关心单亲家庭和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成立青少年教育联系组,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4、相关部门应当将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做为工作重点。文化管理部门要及时清除精神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公安机关应当对无证照的网吧、游戏厅、旅店,或者有照违法经营等不利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特种行业进行清理,以净化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及时掌握辖区内的问题青少年,及时与学校、家长及其他司法部门联合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慎用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必要时成立青少年帮教组织,通过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切实担负起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责任,从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积极作用。监狱及看守所要对服刑期间的青少年开展生存技能培训;社会和劳动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刑结束后的安臵、就业工作,并为他们创造一些就业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按其所长的自立、自强,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其再次犯罪的机率。
综上,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是关系千家万户、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件大事。只有建立起以青少年、家庭、学校为主,社区、村屯、司法机关及其他机构为辅的立体预防体系,全方位地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青少年犯罪机率。
沈北新区司法局
第五篇: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对中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环节的学习现状作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一)了解中学生学习的现状;
(二)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寻求改善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在全市选择了不同类型(重点、非重点、市区、郊区、山区)的10所中学,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10个班的500名学生,共收回问卷485份。还在一所中学挑选出9名优等生,由一位班主任老师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预习情况及其方法
课前预习是听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从表一可以看出,“老师要求就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占总体的43%,而“自觉预习”的学生仅占22.4%。
表一 学生的预习情况
类别 不预习老师要求就预习想起来就预习课前翻一下 经常自觉预习比率(%)5.6 17.6 28.2 24.5 24.1
从表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方法大都是“把新课内容看一遍”,而通过预习“找出重点和疑难点”的学生比较少。通过谈话发现,优等生也只有4人做到了“经常自觉预习”。预习时优等生经常采用“找问题”的方法,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基本上采用“把新课内容看一遍”的预习方法,而且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座谈中,有的学生反映,由于作业负担重,有时想预习但没有时间。这些都表明预习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薄弱的环节。
表二 学生的预习方法
预习方法 看一遍 找疑难点 找侧重点 解决问题 对照参考资料
比率(%)41 22.2 18.2 6.0 12.6
(二)听课情况及其方法
注意听讲是上课的关键。中学生心理自制能力还不强,听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调查表明,造成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枯燥,照本宣科,这种情况约占80%。因此,教师应提高讲课水平,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三 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类别 没有使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 内容听
不懂 讲课
枯燥 照本
宣科 讲的和书上的不同
或内容过多
比率(%)9.3 22.1 34.4 26.0 8.2
表四 学生听课的方式
方式 1只听讲
不思考 2边听边思考,力争
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3只听自己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4边听边
记重点 5听不懂就与
同学讨论
比率(%)7.9 32.4 4.4 43.3 12.0
不同的听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采用第二或第四种听课方式的学生较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听课这一环节,而且能够积极思考,这些学生约占75%。通过谈话了解到,优等生基本上采用第二或第四种听课方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听课时能积极思考,注意发现问题,喜欢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强;而中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则大多只满足于把课听懂。
(三)课堂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表五 学生记笔记的情况
方法 1不记讲的和书上一样 2不记怕影响
听课 3抄板书 4全部
记下来 5记重点
比率(%)16.7 8.0 22.6 31.3 21.4
调查发现,优等生基本上采用了第五种方法,说明他们能开动脑筋,寻找重点,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记笔记。大部分中等生听课时则详细地做笔记,以备复习迎考,记笔记有其被动的一面。学习困难生主要采用了前三种方法,听课的被动性更突出。针对学生听课方法的差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和怎样记笔记,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四)课堂小结情况及其方法
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回顾和整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
表六 学生课堂小结的方法
方法 听老师小结 自己小结 重温课本 做练习讨论疑难点
比率(%)25.4 6.9 21.5 29.2 17.0
从表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以“做练习”和“听老师小结”的比率最高。调查表明,多数教师课堂小结全部“包办”,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教师讲完课后就让学生做练习,让学生以“做练习”代替“课堂小结”。从与优等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主要抓住教师讲课时的重点问题,在课堂小结时进一步与老师或同学分析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而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课堂小结的主动性和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则相对教差。
(五)作业完成情况及其方法
课外作业是巩固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它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对作业的认识不同,完成作业时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表七 学生做作业的方式
方法 1边温习
边做 2先做再
看书 3先看书
后做 4抄别人
作业 5有问题请同
帮助解决
比率(%)6.9 55.0 28.0 4.8 5.3
由表七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作业时采用“先做再看书”方式的比率最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调查表明,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基本采用第一或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且仍有抄别人作业的行为。这些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从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来看,一般应在完成作业前先看书,待比较清晰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后,再通过完成作业来自检学习情况,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座谈中了解到,有的优等生也是采用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课堂小结,就可以直接采用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这样既能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去看书和解疑,使得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六)复习情况及其方法
复习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系统理解和巩固的过程,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有关复习情况见表八和表九:
表八 学生的复习情况
方法 1经常复习2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3老师要求就
复习4在老师指导
下复习5不复习
比率(%)55.2 26.4 8.1 6.7 3.6
表九 学生的复习方法
方法 看一遍 按老师要求
复习复习有关内容
后做习题 抓疑难点 看主要
内容
比率(%)13.5 9.9 48.4 24.4 3.8
由表八可以看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比较高。他们的复习方法大致是第三或第四种,即以解题和解疑为主。复习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缺漏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否则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这方面,一些优等生的做法很有特点。一位学生介绍,他每次考前的复习都采取针对自己知识缺漏的情况,自我选题出卷进行自测。这说明,好的复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复习。
(七)参考课外资料
表十 学生参考资料使用情况
种类 不看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 中学语文
期刊 语文
习题集 系列习题
解答
比率(%)14.6 9.1 23.2 45.9 7.2
由表十可以看出,参考课外资料的学生占很大的比率。目前社会上课外资料泛滥成灾,有些书质量很差,如果学生不加以选择,很容易干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占14.6%)不参考任何资料,这种做法也欠妥。在对优等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参考资料的选择性很强,并具有一定的辨别优劣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涉及面也很广。
(八)目前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总体看法
表十一的统计表明:多数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各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有正确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表十一 学生对各科学习的看法
看法 只要感兴趣
就能学好 只要死记硬背
就能学好 多做一些习题
就能学好 认真听讲、讨论,及时复习就能学好 各科都较
难学
比率(%)9.6 3.2 8.6 64.4 14.2
四 讨论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有待改观
目前中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的知道思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中学生教学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学生身上,关键却在教师方面。比如,教师讲课面面俱到,不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只能消极接受,长此下去,学生也就懒于动脑了。必须看到,让学生“会学”很重要。要使学生真正“会学”,教学方法不改革,孤立地进行学法指导是难以奏效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学法指导只有同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三)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几个主要环节,学法指导要抓住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预习是当前各科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深入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预习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时应针对具体内容,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或技能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预习提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也可不列提纲)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关新知识的有关疑难点标出来。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是否达到了备课时拟定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讲课时,要变“满堂灌”为“少、精、活”,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这样,学生听课时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教师讲课的重点认真思考,找出规律,解除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做到有意设疑和解疑。学生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了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要改善中学生各科 学习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着力研究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