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思考
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思考
姓名:穆成银
单位:临江市三中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即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外阅读调查分析中学生思考}
正文:
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拓宽视野的一种手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呼吁声有增无减,但收效不大。2000年9月,新教学大纲第一次向中学生特别推荐了课外阅读的30种名著(其中初中10种,高中20种)。大纲颁布十多年了,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如何?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本文阐述的关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尽管迄今为止《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丛书》的单册销售量已高达90万册,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人民文学出版教材中心主任李明生一语道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做了专门的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325人,结果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
1、关于家中课外阅读藏书种类和阅读情况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家中藏书不多,部分同学甚至没有。阅读的书目即使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名著,读过的人数也只占26、7%,其中相当比例还是少年版的《西游记》,整个中学阶段几乎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读过四部名著。如果说对名著中的内容有所了解的话,也仅仅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取的。
2、关于课外阅读的目的认识的情况。调查结果是9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不是对不同知识面的开拓,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大多看的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漫画及杂志等,有的甚至由于对上述类别书刊的阅读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3、关于课外阅读方法的认识。调查中许多同学认为:阅读课外书籍,也就是对书中的内容作一个大致的了解或把情节看懂即可,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况且一般阅读的书籍的内容,学习上根本用不上,没有必要研究的过深。
4、关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的调查。90%的同学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感到时间非常紧张,认为没有可能安排其他时间去读课外书籍,每天除了在校上课和学习,回到家城还要在题海里苦苦挣扎,无暇再去顾及课外书。
5、关于阅读后书写阅读心得的调查。结果是选择阅读后从来不写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95%,选择偶尔写的人数占5%,选择经常写的人数为零。理由为:一时间紧,想写没时间;二怕麻烦,认为没必要;三课外阅读只为为娱乐消遣,何必自找苦吃;四 1
长期以来没有养成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五不知如何下笔,怎样写读书笔记。
6、关于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的辩证作用的认识。根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目前由于升学压力过大,考试才是验证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习成绩作用不大。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见,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距新大纲的要求相差甚元,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应有作用已化为乌有,这不能不成为中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一大隐忧。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发同居住庐山的人家对庐山的认识,只知庐山之名,却不识庐山之美。
一样花开为底迟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是迫在眉捷的大事。当今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社会关注的中心,是人才培养的焦点。但目前中学生狭窄的知识面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出现相当大的反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飞速发展。造成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正是课外阅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阴影,影响了课外阅读。
所谓“皆因考试猛于虎”,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提倡“素质教育”,但人们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留有一片阴影,家长“望子成龙”之心迫切,仍认为“学校教什么,就要考什么”,认为教育要瞄准升学考试。在家长和社会巨大的压力之下,素质教育在老师手里也变得轻如鸿毛了,各种竞赛使得学生不得不补课,增加补课资料,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想。
2、中学生艺术生活环境的变迁影响了课外阅读。
有一份对学校中学生艺术消费的调查表明,音乐、电影、电视的类型占了相当的比例。我国城乡电视机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迅速增加,到九十年代以后猛增到一亿六千万台以上,现在更是平均每家每户有1-2台电视,由于电视机的普及,使中学生越来越多被吸引到它的身边,而课外阅读必定是相当的减少,有一半以上的中学生看电视的时间超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另外,当代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越来越广,他们的课外精神生活和艺术消费也越来越丰富,很难用单一的课外阅读约束他们。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普遍偏低。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的成就,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古今中外能取得伟大成就的杰出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并不是他们超群的智力,而是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求知欲,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因此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从调查中却发现现在的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情感、求知欲和个性(创新、独立竞争意识)普遍偏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认识有偏差,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即非智力因素偏低。
4、过于重视课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只偏重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过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而这一切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知识面越窄对问题理解的高度就越低。
5、不懂得选择阅读的内容。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许多同学感到迷惘,因此只爱选择一些看起来方便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书,对于为什么先这些书阅读,却很少有人思考。
上述诸多原因,使中学生课外阅读如同萤火之光,虽有亮度,却难成燎原之势。
投石荡开水底天
要改变中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才能逐步见出成效。
1、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全面教育,是以发挥个性能力和培养整个相结合的教育。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除具备课本的学科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广泛地充实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学知识。课外阅读恰恰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各方面的潜在素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书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培养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2、提高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行为受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知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和调节,但受理想的调节最为突出,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因此,对学生理想方面的引导,更有利于提高其对阅读的兴致,比如,组织各种作品的研讨,介绍某个人物的事迹等等,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书,逐步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导中学生读什么样的书。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应从以下三点出发:一是为了提高中学生文化素质,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形成。从当代文化传统来看,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然之路;二是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在今天技术性知识占了社会诱导主流的情况下,语文除了教人识字更应该提供使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东西。许多国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三是对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认同和维护。健全人的心灵,是关系每个人的事情,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包括《美国的民主》、《独立宣言》、《理想国》等政治著作,意图也是让中学生受到美国人所认为的人类基本价值的熏陶。课外阅读的目标,具体落实到读物上,应该是三个字“读经典”,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主要受时间、推荐者、知识结构和兴趣的影响,受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响,推荐的书目往往不十分公允、准确和客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是十分必要的。在鉴于此,有关部门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以各书所推荐的次数为序,列为《中外名著排行榜》。其中,前15位中国名著为:诗经(32次)、史记(31)次、庄子(31次)、老子(29次)、论语(29次)、韩非子(25次)、孟子(25次)、楚辞(24次)、左传(23次)、荀子(22次)、资治通鉴(22次)、红楼梦(21次)、周易(20次)、鲁迅作品(19次)、水浒传(18次);外国名著为:莎士比亚戏剧(30次)、圣经(27次)、对话录(21次)、荷马史诗(19次)、物种起源(18次)、战争与和平(18次)、红与黑(15次)、草叶集(14次)、神曲(14次)、堂吉诃
德(14次)、资本论(14次)、浮士德(13次)、社会契约论(13次)、玩偶之家(12次)。
其次,是指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读书,怎样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课外读物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书不仅要多读,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运用一定的科学阅读方法去掌握其中的精华以利我用。如有的作品第一遍通读或速读,体会或了解其中的大致的故事情节及主题内容;第二遍粗读,学习作者对事件、人物、景象及其他方面的语言及表现手法;第三遍细读或深读,仔细品味作品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及精华所在。好比在对金矿的多次的不同层次的采掘中,在体现金矿金子价值的同时,也是采金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体现。读书正是如此,采取不同方式或不同次数的阅读,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收益,有新的发现或新的感觉,而对于有的书籍,则可以采取“不求甚解”的形式去阅读,达到大致了解并增加知识面的目的即可。
第三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目前中学生的课程仍然比较多,从早到晚,个人支配的时间都极为有限。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平时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的广度。尤其是在节假日要劳逸结合,温习功课与课外阅读交替进行,不要被一本小说弄得开昏地暗。
第四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阅读的收获就比较大。因此,在平时阅读中,应提倡把书刊杂志上的精彩片段,读书随笔记载下来,剪贴装订成册或做成资料卡片,以备日后查询。
总之,通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思考,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哪个人的责任,需要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书海无涯,舟楫安在?犹太从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因此,正确引导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中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用课外阅读之石去荡开学生心灵的一汪静水,应该呈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
(3)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
(4)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课外补课调查问卷
瑞安市外国语学校,关于中学生课外补课情况调查问卷 姓名:班级:
课外补习(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有学者将其称为 “影子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因其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对课外补习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整个90年代,并持续繁荣至今。在笔者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将课外补习定义为:学生在正常的学校作息时间以外,参加的一些有关语数外、音体美等科目的学习活动,包括家教、参加课外辅导班、兴趣特长班等多种形式。课外补习一直盛行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影响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调查小组特从小学生参加课外补科目、原因、时间、效果、以及自我满意度这几个方面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选择题: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初一B.初二C.初三
3.在本学期是否有课外补习?()
A.是B,否
4.课外补课是否自愿?()
A.是B.否C.无补课
5.补课的科目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科学E.其他F.无补课
6.您觉得课外补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A.有B.没有
7.您补习几门功课?()
A.1门B.2~3门C.3门以上D.没有补课
8.您觉得课外补课是一种负担吗?()
A.是B.不是C.有时觉得D。不清楚
9.补课效果是怎么样的?()
A.很有效,成绩提高显著。
B.好像有点效果,自己也不知道。
C.完全无效,纯粹浪费时间。
D.无补课。
10.为什么补课?()
A.觉得自己成绩不太好,想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
B.别人都补课,自己补课不稀奇。
C.父母强求
D.其他
二.简答题:
1.你是怎样看待课外补课的?
2.父母对补课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谢谢您的配合!
卢倩倩、曾喜乐
七二班
第三篇: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说明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写”就是写文章,也就是“作文”。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造成学生怕作文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一疑问,采用了问卷调查、抽样测评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初三两个班共6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是从中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写作的主要目的、写作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你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丰富吗
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8.1 %的中学生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很贫乏,有37.5%的中学生认为生活素材要根据情况而定,感到生活素材较丰富和很丰富的学生仅占34.4%,多数同学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许多学生囿于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其实,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表二:你写作的主要目的: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0.3%的中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有21.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写作,可见,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只有31.3%学生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写作,有26.6%的学生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对本班学生写作中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认为对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当然,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毕竟有限,我们还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重视阅读不可。
2、在要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手写我心,实现写作个性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3、重视作后批改。作文批改时,可以实行教师批改和学生互批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缩短作文反馈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机会。在批改中可以采取自悟自查,学生自改的方式。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其次可以采取相互换读,商议修改的方式。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此外,还可以选准范例,进行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老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第四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文综组台勤江
中文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对此问题的思考,旨在引起共鸣,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出路。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调查与思考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就是说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综观时下媒体报道的,我们亲眼目睹的中学生暴力,犯罪,偷盗,早恋,迷恋上网,精神失常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这一阶段是问题成堆的“危险期”。
勿庸置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健康的心理又是这一时期支配他们感悟人生,了解社会,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给予关注和思考。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 1
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淫秽,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它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11学校对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种种行为失控,不分轻重缘由一律等同于违反校纪校规,并以处分或罚款代之,从而使原本受伤的心灵更加脆弱,弱势学生只有含泪以待。
12社会、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甚至三校园中出现了“正不压邪”的怪象。
13青春期心理因素导致不健康的心理上叛逆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0%。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方面喜怒无常,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②行为方面争强好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③任性,自尊心强,孤芳自赏,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 人。异性交往方面④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特别是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学校是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又汇入了新的内容,不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理知识,就很难做时代潮流中的“教书匠”。另外,生活的快节奏,强竟争都是对个人健康的严重挑战。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尽可能做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
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中学课程设置体系中,使之有的放矢,做到规范化。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思考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社会化的课堂。一个良好的集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中利用班会,周会,团队,小组活动等形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游戏,体育竞赛,故事会,普通话朗诵会等待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调控自己,通过对多变的现实感知和体验,使心理疑惑得刭,从而肯定自己,使其健康心理自觉得到培养。
思考八: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要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这就要求学校缩减学生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
思考九: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疾病预防,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要让学生知道“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让学生懂得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另外,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得以实现和保障。
思考十:抓学校“软件”建设,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之所以脱离动物并成为有才能的人很重要的表现是对大自然、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以及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对美的创造”。学校软件建设是无形的资源和财富,软件建设搞上去,能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得到升华,陶冶,其乐融融,其学也精。这样,健康心理形成了,学生才能做到“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健康,关心他人”的目的,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才能做到不辱教育使命的目的。至此,心理健康得到养成,社会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社会才能有望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愿我们为这一口号变成现实而努力奋斗!
参考书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成金:《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先使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
第五篇: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
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
重庆经开育才中学卢维友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寻求开发区中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近期,我对我校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调查思考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是时代发展的印记。为进一步了解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探索开发区中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告别不文明行为,成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近期,我们对我校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日常礼仪、文明用语、卫生习惯等三个方面共25个文明指标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85份,回收1085份,回收率10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内外文明习惯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作了进一步调查,力求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现状。
二、调查分析及结果
经过对1085份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以及随机抽取的150份调查问卷的纵向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经过几年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发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学生的文明习惯正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是开发区中学生总体文明素养还不高,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礼仪习惯存在缺陷;60%左右的学生的卫生习惯存在问题;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文明用语的学生只占40%左右。二是学生个体文明习惯现状还令人担忧,53.9%的学生文明指标优秀率不足50%;近40%的学生存在多种不文明的习惯;8%左右的学生的文明习惯相当差;大多数学生有文明规范的意识,但未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因此其表现出的文明习惯时好时坏。
三、问题原因
开发区中学生文明素养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一是家庭结构发生变异。我们在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我校父母离异的学生占18%,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占43%,由隔代老人监管的学生占28%,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开发区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许多学生缺少完整的家庭爱抚,家庭教育出现缺口,学生因此思想负担过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自私自利,性格粗暴。
德诸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心理失衡,道德失范。
三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讲礼貌,自己却举止粗鲁,秽语满口。要求孩子不进网吧、游戏厅,自己却搓麻酱、跳舞、打扑克玩到深夜。在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有的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还庇护子女甚至到校闹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社会影响方面
一是社会上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许多农民成为了市民,但其文明素养与社会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粗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上车抢座,邻里不和,赌博成性,不守公共秩序。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大量存在,时时处处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遵纪守法、讲文明的自觉性和良好习惯难以形成,反而沾染了许多不守法纪不文明的坏习气。
二是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相对缺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经开区至今还没有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等供青少年开展有益活动的专用场所,而电子游戏室、网吧却遍布大街小巷,部分学生沉迷在游戏、网络中,接受了诸多不健康的东西,染上了一些不良品行。
三是社会青年的不良影响。经开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涌现了大批无业人员,许多无业青年因为急于求成,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赌骗偷抢,并常常到校外引诱、拉拢学生,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导向偏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制时期,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大家喊的是素质教育,做的是应试教育,议的是教学质量,看的是学生成绩,受这种评价机制、办学指挥棒的影响,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习惯培养。同时,有些教师不能为人师表,言行随便,消极、不文明的言论、行为影响着学生。
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在学校整天在学习成绩竞争中生活,形成了唯学习的价值观,从而破坏了基于相互同情、相互信赖的伙伴关系,代之以同学之间支配、压抑和被支配、被压抑的关系,或者是孤独、淡薄的伙伴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继而引发不良行为。
六、对策及建议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因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多种因素,使得开发区中学生缺乏应有的文明习惯,同时,开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寻求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开发区教育工作者当前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认为要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相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开展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如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做起”、“我为和谐校园做奉献”、“文明礼仪伴我行”、“传统美德在校园”等系列活动。同时,结合开发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辟校内外“生活教育”的新领域,建立学生教育基地,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形式,创新养成教育的方法,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把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
二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把贯彻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如我校根据《守则》和《规范》建立完善了《经开育才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从礼仪、诚信、勤俭、学习、健体、卫生等日常行为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并纳入班级常规管理考核,使学生行为日益规范,班风明显好转。
三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相结合。开展日查、周(月)结、期评活动,即:每天由值周教师和学生文明监督岗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每周(月)进行量化总结,评选“文明学生”,树立文明榜样,批评不良现象;每期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将文明习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督促学生找出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以检查、评价促习惯,以习惯促素养。
四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为此要坚持环境育人,注重为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创设更好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物化环境如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具有启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的设臵和楼宇、场馆、道路的命名,具有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的宣传栏;人文环境如建设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
五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校园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机会”的现代德育理念,强化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责任,对学生文明习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和教育。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鲜活的典范。如看见地下有纸团,教师应主动捡起放到垃圾桶内,让学生看到拾起的不仅是一团纸,而是一种精神和品质。
六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文明习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文明习惯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文明习惯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中,要“三教合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通过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学生行为习惯记录卡或家校联系卡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养成教育的延续性。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清楚各种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提高辖区居民自身素质,消除各种不文明现象,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施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