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下历史期中考试重要事件内容及其意义范文
历史期中考试重要事件内容及其意义
时间:1949年9月内容:
1、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采用 公元纪年;、决定建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
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意义: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
压迫人民和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时间: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方式:西藏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到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
影响: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0年6月,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抗美援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
1950年到1953年
司令员:彭德怀
英雄任务:邱少云(被火烧死)、黄继光(堵枪口)
著名战役:上甘岭
结果:1953年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签字,中朝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胜利的原因、中朝军队反侵略的正义性。、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朝军队的英勇奋战。
国内: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影响:国际:打击了美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起止时间:1950年到1952年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同时地主也可以分得一份土 地,自己耕种。、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旧中国多灾多难,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起止时间: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基本任务:、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西北和华北也 建立一批工业基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青藏地区。
时间:1954年9月
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人民 利益的宪法。
含义: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时间:从1953年到1956年、土地改革后,农业仍然是分散经营,影响农业 三大改造: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农 业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改造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形式: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影响: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1956年
中共“八大”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主要内容: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左倾错误:原因:党和人民对国情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党和国家面临前所未有严重经济困难。
调整: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迅速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 探索成就:有地发展了起来。、涌现大批楷模: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起止时间: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口号。结束: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局面。、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抗争事件:、1976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发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调整、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转经济下滑。、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引起的“四五”运动,打击了四人帮。、1976年10月,一举粉碎江青集团。
性质:被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江青集团、林彪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文革后,党内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 凡是”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时间:1978年
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内容: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 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有关教育发展的《义务 教育法》。、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改革开放: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变得富裕起来。时间:1985年开始
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三个方面: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开放沿海城市:广州、上海等14个。
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背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提出: 坚持四项“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内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 建设有中国特色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重要性:不仅是治国之本,而且还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党的“十二大”时间:1982年
内容: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时间:1987年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南方视察遇到了姓“社”姓“资”的问题。
讲话重要观点: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胆子要大一些,关键是发展经济。
指导地位的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
时间:1992年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三代领导集体。
党的“十五大”时间:1997年
江泽民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渐形成以满足为 民族区域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民族团结:自治实行提出: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表现:全国已经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和自治县等。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 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各民族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
共同藏族: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 发展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蒙古族: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傣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个民族共同发展表现: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气象。
提出者:邓小平香港和“一国两制” 的构想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 澳门的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回归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 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 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台政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推进祖国策方针世纪50年代,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海峡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最终形成“和平统 两岸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的交往两岸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交往年,台湾成立海基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岸开始对话 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人员互相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惠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是非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上的积极成果,使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认识,回到了正确的轨道。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态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矛盾进行深刻分析之后,邓小平对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在此基础上,由邓小平亲自指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了全面而准确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样,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区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些具体做法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确立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政策。基本制度和具体做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本制度决定和制约这些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又决定和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程度,甚至严重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对这些旧体制的改革不是取消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不够高,而在于没有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找到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对旧体制进行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和具体做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本制度决定和制约这些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又决定和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程度,甚至严重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收起
第三篇: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重要事件启示
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1、中日关系问题
(1)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2)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3)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4)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5)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6)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8)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9)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3)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4)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5)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6)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7)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3、关于台湾问题
(1)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2)历史上割占及回归: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4)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6)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7)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6、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
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8、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9、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0、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2、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3、“人权”问题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4、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5、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经济:欧盟(EN)(1993年)。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
16、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第四篇:三国演义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
1、七擒孟获。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孟获,其次是马谡等。孟获造反,诸葛亮想平定南方,马谡献计攻心为上。表现孟获鲁莽性格,诸葛亮攻心为上是明事理(一次打赢南蛮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想他们永远不反叛是很难的,所以让他们心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七擒孟获是智、不杀是仁。
2、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15万兵直打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县。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险招,聪明大胆、临危不乱的性格。
3、失街亭。主要人物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诸葛亮打魏国,司马懿帮助曹真,诸葛亮派马谡先占了街亭。马谡防守失败。表现马谡自大、无知、虚有其表。无知是诸葛亮事后说的。
4、斩马谡。马谡防守街亭失败被斩。表现诸葛亮的爱才(挥泪斩马谡啊),严谨(不杀,以后难以服众,诸葛亮是这样想的)。
5、舌战群儒。诸葛亮与江东名儒。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走,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与江东名士主要是讨论是否应降曹操及当时形势等问题。表现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急智、爱恨分明(爱汉骂曹),江东名儒的淤腐、势利。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周瑜用计欲害诸葛亮,让做10万箭,在鲁肃帮助下向曹操“借”了10万箭。表现诸葛亮的聪明善谋(利用四时气节和阴阳变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谨慎、周瑜的胸襟小及多谋。鲁肃的老实善良。
7、火烧博望坡。主要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夏侯敦。曹操派夏侯敦打刘备的新野城,诸葛亮在博望坡树林窄小地带打埋伏放火。表现诸葛亮聪明。关羽张飞看不起诸葛亮的小心眼性格,夏侯敦鲁莽、轻敌。
8、火烧新野。主要人物诸葛亮、曹仁等等。曹仁探得新野是空城,带兵入城,被诸葛亮用计打败。表现刘备仁慈(带百姓一起走)。诸葛亮聪明。
9、白帝城托孤。表现刘备“狡猾”(死前大说反话,刘禅不行你来做皇帝),诸葛亮忠心。
10、温酒斩华雄。主要人物华雄、关羽、曹操、袁绍。关羽自荐去PK华雄,袁绍说关羽低等武将不配,曹操却温酒送行。表现关羽勇敢、忠义,曹操慧眼识人,袁绍不能唯才是用。
11、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人物关羽、韩福、王植、秦琪等等。表现关羽忠义,勇敢,重情。
12、单刀赴会。主要人物关羽、鲁肃。表现关羽大胆、有谋有勇、临危不乱。
13、三英战吕布。主要人物张飞、关羽、刘备,都是勇猛的表现。
14、水淹七军。主要人物关羽、庞德、于禁。于禁是跟随曹操很多年的大将,看不起初跟随曹操的庞德,庞德忠心耿耿,誓杀关羽。最后于禁却被关羽俘虏,但是庞德被擒而不降,被斩。表现关羽英勇、机智,于禁怕死,庞德忠勇。
15、刮骨疗毒。表现关羽“稳重”的性格。
16、义释曹操。关羽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华容道拦截时放走曹操。
17、桃园三结义。表现“三位”有志气,爱国。
18、三顾茅庐。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表现刘备诚心求贤,耐心。关羽、张飞轻视诸葛亮。
19、青梅煮酒论英雄。主要人物刘备、曹操。表现刘备机智、狡猾、沉稳。
人物 曹操: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跣足迎许攸、败走华容道、割须弃袍.望梅止渴、囚杀华佗、,72疑冢
2贾诩:劝李郭攻长安、计败吕布、张绣之反复、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助曹丕成为继承人…… 张辽:白门楼受降、劝降关云长、招降昌豨、太史慈之死、威震逍遥津 3 于禁:张绣叛乱力稳军心、守延津以拒袁绍、平定陈兰梅成、水淹七军兵败投降、曹丕送画羞愧而死 徐晃:说杨奉护送献帝、听从满宠之劝投降曹操、败韩猛烧其辎重、定计大破关中军、解樊城之围 张郃:与高览同投曹操、击降杨秋、夏侯殒命继任为帅、街亭之战击败马谡、诸葛连弩的试验品 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大力、计杀孟达、兵败葫芦谷、定计平辽东、火拼曹爽 夏侯敦:濮阳战败韩浩相救、战败高顺、自啖睛目、兵败博望坡、受封大将军 刘备: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连营八百里,、佯摔阿斗 关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义释曹孟德、水淹七军 10 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义释严颜、大战马孟起 醉酒失徐州义释严颜、大战马孟起,长坂坡喝退三军 11 赵云:战文丑救公孙、七进七出、截江救阿斗、桂阳拒婚、斩杀韩家五父子、卧牛山战群匪、长坂坡救主、汉水救黄忠 马超:大战许虎痴、逼得曹操割袍断发、中离间计与韩遂相争、大战张翼德、听从李恢的劝降 黄忠:长沙城下大战关羽、自覆其面无颜见人、担任先锋进军西川、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彝陵之战中箭身亡 诸葛亮:隆重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秋风五丈原、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星落五丈原 孙策:迎娶大乔、喝死一将夹死一将、大战太史慈、遭许贡门客刺杀、怒斩于吉, 太史慈:北海城下初显身手、大战小霸王、投降东吴、大战张文远、中张辽计身死 甘宁:破黄祖据楚关、击合肥退张辽、百骑袭曹营、与凌统的恩怨、战死于彝陵之战 吕布:三英战吕布、连环计、濮阳之战、鸠占鹊巢抢徐州、命丧白门楼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孟德献刀、连环计、凤仪亭、蔡邕哭董卓 20 袁绍:西园八校尉、十八路诸侯、灭韩馥、灭公孙瓒、官渡之战
第五篇:三国演义重要事件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
1、七擒孟获。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孟获,其次是马谡等。孟获造反,诸葛亮想平定南方,马谡献计,攻心为上。表现出孟获鲁莽的性格,诸葛亮攻心为上是明事理(一次打赢南蛮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想他们永远不反叛是很难的,所以让他们心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七擒孟获是智、不杀是仁。
2、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15万兵直打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县。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险招,聪明大胆、临危不乱的性格。
3、失街亭。言主要人物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诸葛亮打魏国,司马懿帮助曹真先取诸葛亮派马谡先占了街亭。马谡防守失败。表现马谡自大、无知、虚有其表。无知是诸葛亮事后说的。
4、斩马谡。马谡防守街亭失败被斩。表现诸葛亮的爱才(挥泪斩马谡啊),严谨(不杀,以后难以服众,诸葛亮是这样想的)。
5、舌战群儒。主要人物诸葛亮与江东名儒。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走,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与江东名士主要是讨论是否应降曹操及当时形势等问题。表现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急智、爱恨分明(爱汉骂曹),江东名儒的淤腐、势利。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周瑜用计害诸葛亮做10万箭,在鲁肃帮助下向曹操“借”了10万箭。表现诸葛亮的聪明善谋(利用四时气节和阴阳变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谨慎、周瑜的心胸襟小及多谋。鲁肃的老实善良。
7、火烧博望坡。主要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夏侯敦。曹操派夏侯敦打刘备的新野城,诸葛亮在博望坡树林窄小的地带打埋伏放火。表现诸葛亮聪明。关羽张飞看不起诸葛亮的小心眼性格,夏侯敦鲁莽、轻敌。
8、火烧新野。主要人物诸葛亮、曹仁等等。曹仁探得新野是空城,带兵入城被诸葛亮用炎计打败。表现刘备仁慈(带百姓一起走)。诸葛亮聪明。
9、白帝城托孤。表现刘备“狡猾”(死前大说反话,刘禅不行你来做皇帝),诸葛亮忠心。
10、温酒斩华雄。主要人物华雄、关羽、曹操、袁绍。关羽自荐去PK华雄,袁绍说关羽低等武将不佩与别人PK,曹操以酒送行。表现关羽勇敢、忠义,曹操慧眼识人,袁绍不能唯才是用。
11、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人物关羽、韩福、王植、秦琪等等。表现关羽忠义,勇敢,重情。
12、单刀赴会。主要人物关羽、鲁肃。表现关羽大胆、有谋有勇、临危不乱。
13、三英战吕布。都是勇猛的表现。
14、水淹七军。主要人物关羽、庞德、于禁。于禁是跟随曹操很多年的大将,看不起初跟随曹操的庞德、庞德忠心耿耿,誓杀关羽。最后于禁却被关羽俘虏,但是庞德被擒而不降,被斩。表现关羽聪明。于禁一时怕死,庞德忠义,勇敢。
15、刮骨疗毒。还能说什么,表现关羽“稳重”的性格。
16、义释曹操。义释严颜或义释曹操?如果是严颜,那就张飞聪明,严颜重情义。如果曹操,那就是陈宫爱国(疼恨当董卓而帮助曹操)。
17、桃园三结义。表现“三位”有志气,爱国。
18、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表现刘备有礼貌,耐心。关羽、张飞轻视诸葛亮。
19、青梅煮酒论英雄。主要人物刘备、曹操。主要表现刘备细心、聪明、狡猾、沉稳。1 曹操: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跣足迎许攸、败走华容道、割须弃袍.望梅止渴.囚杀华佗,72疑冢
贾诩:劝李郭攻长安、计败吕布、张绣之反复、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助曹丕成为继承人 …… 2 张辽:白门楼受降、劝降关云长、招降昌豨、太史慈之死、威震逍遥津 …… 于禁:张绣叛乱力稳军心、守延津以拒袁绍、平定陈兰梅成、水淹七军兵败投降、曹丕送画羞愧而死 徐晃:说杨奉护送献帝、听从满宠之劝投降曹操、败韩猛烧其辎重、定计大破关中军、解樊城之围 张郃:与高览同投曹操、击降杨秋、夏侯殒命继任为帅、街亭之战击败马谡、诸葛连弩的试验品 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大力、计杀孟达、兵败葫芦谷、定计平辽东、火拼曹爽 7 夏侯敦:濮阳战败韩浩相救、战败高顺、自啖睛目、兵败博望坡、受封大将军 刘备: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连营八百里,佯摔阿斗 9 关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义释曹孟德、水淹七军 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义释严颜、大战马孟起 ,醉酒失徐州.义释严颜,大战马孟起,长坂坡喝退三军 赵云:战文丑救公孙、七进七出、截江救阿斗、桂阳拒婚、斩杀韩家五父子、卧牛山战群匪、长坂坡救主、汉水救黄忠 马超:大战许虎痴、逼得曹操割袍断发、中离间计与韩遂相争、大战张翼德、听从李恢的劝降 黄忠:长沙城下大战关羽、自覆其面无颜见人、担任先锋进军西川、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彝陵之战中箭身亡 诸葛亮:隆重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秋风五丈原、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星落五丈原 孙策:迎娶大乔、喝死一将夹死一将、大战太史慈、遭许贡门客刺杀、怒斩于吉, 16 太史慈:北海城下初显身手、大战小霸王、投降东吴、大战张文远、中张辽计身死 17 甘宁:破黄祖据楚关、击合肥退张辽、百骑袭曹营、与凌统的恩怨、战死于彝陵之战 18 吕布:三英战吕布、连环计、濮阳之战、鸠占鹊巢抢徐州、命丧白门楼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孟德献刀、连环计、凤仪亭、蔡邕哭董卓袁绍:西园八校尉、十八路诸侯、灭韩馥、灭公孙瓒、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