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
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其内容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1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有劳动的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岁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2、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劳动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最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他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4、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17、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关系法律规范,变更起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
18、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事件。
19、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动。
20、职业介绍是指有关部门和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与就业所提供的就业中介服务。
21、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设立条件为:有名缺的业务范围、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量的开办资金;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2、境外就业中介是指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将服务。
23、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具体说,就是通过市场这种中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用人单位行使用人自主权,劳动者形式择业自主权。
24、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5、集体合同,亦称集体劳动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6、职业培训,即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27、职业分类,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的需要,对所有职业,按照劳动者所从事的工种的类别和一定的划分原则进行的归类界定。
28、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依法进行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29、职业资格,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
30、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31、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
32、工资总额,也称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劳动者的工资。
33、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全国工资总额从宏观调控上进行调节和控制,确保工资总额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4、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35、最低工资标准,亦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36、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7、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38、休息时间,广义上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包括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探亲假休息时间和年休假休息时间等。狭义的休息时间仅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和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
9、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
40、非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不同与标准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
41、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法定特殊条件或特殊情况下不少于标准工作时间的长度的工作时间。(包括:从事夜班工作、未成年劳动者、哺乳期12个月内)
42、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是使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装卸工)
4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也成为综合计算工作制,是指分别一周、月、季、年等为周期,总和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于法定标准时间基本相同。(包括: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
44、劳动安全卫生,又称职业安全卫生,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45、劳动安全法,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46、劳动卫生法(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这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7、劳动安全卫生认证制度,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之前,依法对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主体的能力、资格以及他安全卫生因素进行审查、评估并确认或条件的制度。
48、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制度,是指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法律制度。
49、劳动安全卫生的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本身对企业执
行劳动安全卫生有关法律规定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制度。
50、劳动安全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制度。
51、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52、劳动纪律(职业纪律)(执业规则),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
53、职业道德,是指所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54、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55、养老保险(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欧,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6、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57、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58、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止生活来源的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9、疾病保险(病伤保险)(健康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60、医疗保险,通常把疾病保险中在医疗方面获得的服务的物质帮助成为“医疗保险”
第二篇:劳动法学 名词解释 1(挺全面的)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法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
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3)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4)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
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5)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
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
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其内容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劳动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
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最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他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1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有劳动的权
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依照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公民自16周岁起即具有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14)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在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15)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关系法律规范,变更起原
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
16)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设立条件为:有名缺的业务范围、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量的开办资金;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7)境外就业中介是指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
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将服务。
18)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具体说,就是通过
市场这种中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用人单位行使用人自主权,劳动者形式择业自主权。
19)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及事件。
20)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动。
21)职业介绍是指有关部门和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与就业所提供的就业中介服务。
22)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3)集体合同,亦称集体劳动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4)职业培训,即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
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25)职业分类,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的需要,对
所有职业,按照劳动者所从事的工种的类别和一定的划分原则进行的归类界定。
26)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依法进行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27)职业资格,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
28)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
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第三篇: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实施的方式有两种: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条约指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结缔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的人身自由则除包括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与公民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审计监督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任何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国家责任又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为主,组织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单方行为.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商法: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惠国待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国民的待遇.物质帮助权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和拒绝强制交易行为的权利。
消费者的知情权又可称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逮捕是指以羁押的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权益的行为.空中劫持是指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 劫持或以其它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其中有的是同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对立的行为,有的是超越法律规范允许范围的行为.著作权:又可称为版权,它指作者或其它主体(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对其文学,艺朮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朮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罚金: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较量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利,实现国家职能面建立超来的国家机关体第.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公民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主管范围.行政争议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相对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发生的争议.
第四篇: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的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法律汇编:是指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法律的适用: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法律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守法的主体有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两大类。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资格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选民与代表的关系等内容。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人身自由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 广义的人身自由则还包括与公民的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审判权就是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
检察权指的就是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察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管理的行为。主体是行政机关,性质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和活动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文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一种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另一种是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行政司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实施的监督。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它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凡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要另行特别授权即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监护是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共有是指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共有关系解除前为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其中最为典型是夫妻共同财产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
不当得利是指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使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 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无因管理又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的顺序进行继承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或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因被继承人的遗嘱而发生的继承,称为遗嘱继承。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所实施的处理其死后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 商法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公司法只承认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以上人数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破产法是指用以调节和规范破产过程中人民法院及债权人、债务人、清算组以及其它破产当事人或参与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为满足债权人正当合理的清偿要求,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就债务人的总财产实行的以分配为目的的清算程序以及与此相关的破产预防制度的统称。
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的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
整顿是指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申请对债务人进行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其他挽救活动
保险法是指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票据法是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票据法律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等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票据行为是指票据法上规定的,能引起票据上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要式法律行为,它是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化的法律事实 汇票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非法拘禁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
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诉讼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为侵害其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民事权益的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民事诉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行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它应当履行的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程序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行政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承认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多国)的情况。
最惠国代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民的待遇 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所以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 反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法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第五篇:刑事诉讼法学 名词解释
诉讼又叫打官司,是专制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活动。
2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是指以表面特征为标准对刑事诉讼进行的划分,他又可以被称为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结构或刑事诉讼的主义。
3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国家安全机关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主管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依法行使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与公安机关的性质相同。
5自诉人是指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
6被害人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7犯罪嫌疑人是指在侦查起诉阶段被怀疑犯有有某种罪行,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当事人。8诉讼代理人是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依法参加诉讼的人。
9审判权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审判权在诉讼中居于最高地位,因为他最终决定被告人的命运和诉讼的结果。审判权只能由人民检察官行使。
10检查权是对法律的执行与遵守进行专门监督的权利。检察权只能有人民检察院行使。11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申辩和辩解,说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认为应当减轻、从轻、免除处罚,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力。
12特赦是对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罚的一种赦免制度。
13两审终审制是一个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14立案管辖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15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16犯罪地从狭义角对来看,犯罪地就是构成某一罪名的犯罪的周瑶行为的实施地或完成地。从广义角对来看,犯罪地则还应包括犯罪地预备地、结果地,以及这一犯罪案件曾涉及的其他地区,如盗窃案件的各个销赃地等。
17专门管辖是专门法院同普通法院之间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18辩护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他们的犯罪现实,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依法进行辩护,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制度。
19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律师或者其他公民充当辩护人出庭为其辩护。20强制辩护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时必须有辩护人参加,否则法院不能进行审判。
21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是指刑事诉讼中特定的诉讼参与人,依法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代行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诉讼职权的一种诉讼制度。
22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23犯罪新一任、被告人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或审判人员承认犯有某种罪行所作的交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或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或审判人员提出的否认犯罪或反驳控诉的申辩和解释。24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受司法机关的指定或聘请,就案件的某些专门性问题鉴定后制作的书面意见。
25实物证据也称广义物证,是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26原始证据是来源于第一手的事实材料,是对有关案件实施的直接反映。
27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说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8刑讯逼供是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招供的一种审讯方式。29证明对象是指必须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范围。
30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是用证据对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证明应达到的程度。
31证明标准或审查判断证据的标准是认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时所依据的原则或尺度。32拘传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方法。
32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方法。
33逮捕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最严厉的方法。
34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指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可以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还可以是人民检察院。是公民个人的,一般都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通常就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
35附带民事诉讼的终结是指在处理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存在或者发生了某种特定情况,使附带民事诉讼根本不能继续进行,或者继续进行已无实际意义,因而宣告诉讼结束。36刑事诉讼中的期间是指法律对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时间期限上的要求。
37指定期间即由司法机关指定进行某种诉讼活动的期间。
38期日是指司法机关会同诉讼参与人与一定场所共同进行诉讼活动的日期。
39间接送达将诉讼文件交给收件人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代收。这种送达可称为间接送达,也有叫做补充送达的。它与交给收件人本人有相同的效力。
40留置送达是指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受或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收件人的住处,在送达证上说明拒绝的理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41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一个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42报案一般是指被害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主动向司法机关报告的行为。
43自首是指犯罪分子作案后,在犯罪行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前,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并听候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
44侦查权是依法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45侦查是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军队保卫部门等,为了查明案件情况,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活动。46现场勘验是对发生刑事案件的地点和留有犯罪痕迹的场所进行专门调查的活动。
47物证检验是指侦查人员查证收集到的物证特征,以便确定物证与案件事实的关系的活动。48人身检查是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依法对其身体进行检查的诉讼法律。
49侦查实验室制为确定案件中的某一特定行为或事件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发生,而把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人为地重新呈现的侦查活动。
50搜查是指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对有关的人身、处所、物品等进行的搜查和检查。
51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获得充分、确实的证据,犯罪嫌疑人已经查获,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可以对案件作出起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结论时,即可终结侦查工作。
52提起公诉就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是刑事诉讼的一个独立阶段。
53审判组织是指人民法院神力具体案件的法庭组织形式。
54合议庭是指由审判人员数人组成的人们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55开庭审判是指审判人员以开庭的方式,在公诉人、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活动,全面听取各方对案件事实和定罪量刑的意见,确定被告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和应否受刑罚处罚以及如何处罚的诉讼活动。
56评议是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对法庭审理情况进行讨论,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等实体问题,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诉讼活动。57判决是人民检察院解决案件实体问题所做的决定,也就是对被告人是否定罪处罚的决定。58中止审理是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因出现使案件在较长过程内无法继续审理的情形,而决定终止审理。
59裁定是人民法院解决诉讼程序和部分实体问题所做的一种决定。
60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行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61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采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简便、快捷的方式、方法等的总称。
62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刑事裁判,依法提起上诉的诉讼权利。63上诉不加刑原则就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只有被告人一方提起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家中被告人的刑罚的审判原则。
64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所应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65审判监督泛指人民群众、人民代表机构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自己对于审判工作的监督。
66提审就是上级人民法院认为某案由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不适宜,依法提归自己审判。
67执行是指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其他组织,将已经发生法律效益的判决、裁定用确定的刑罚等内容付诸实践,以及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68监外执行是指对本应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内执行刑罚的罪犯,由于有某种法定的特殊情形而将其暂时放在监听外,由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判处的刑罚的一种执行制度。
69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70适用法律是指根据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对案件作出的实质性处理
72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中负责治安保卫工作的部门
73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即最高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74自行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认为自己不应该参加本案的处理,享有决定权的人或机构提出回避请求
75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侦察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76诉讼参与人是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司法人员以外的人
77指定辩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些特定案件的被告人,在他们没有委托辩护人时,为他们指定辩护人,出庭为其辩护的一种辩护形式
78证明责任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犯罪情节轻重,应由谁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79起诉书是人民检察员行使国家赋予的检察权,代表国家认定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追究其
刑事责任的法律文件,具有重要的诉讼意义
80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于下一级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重新进行审理的方式、方法和应遵循的顺序等
81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82书证是以其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字材料和其他载体
83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侦察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强制剥夺或者加以限制的方法
84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或人身等亲临查看、了解与检验,以发现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是获取第一手证据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
85出庭支持公诉是人民检察院在法院开庭审判公诉案件时,派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依法追究犯罪活动
86被告人是指刑事被告人即被有起诉权的公民个人或机关指控犯有某种罪行,并被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当事人
87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规定同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等人员不得参与处理本案的一项诉讼制度
88通缉是指公安机关对应当逮捕的在逃的人,通令缉拿归案的一种侦查措施
89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90延期审理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到影响进行审判的情形,决定休庭,顺延时间继续审理
91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
92辩护人是依法接受委托或指定参加诉讼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的诉讼参与人 93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侦查人员、检察人员等在自己承办的案件中有依法应当回避的情形,但本人没有提出回避,当事人和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请回避,而是有关负责人发现后,决定令其回避
94刑事诉讼证据是指侦查、检察、审查等人员依法收集和查对核实的,同案件有关并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95因特殊情况减轻处罚案件的核准程序,是人民法院对虽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特殊情况判处法定刑以下刑罚的案件,报请复核和审查时应当采取的方式、方法等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