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09.28.探究小组的一封信曲阜路
尊敬的叔叔,阿姨:你们好!
我们是上海市丰镇中学的学生。十分冒昧地给你们写信,敬请谅解,并恳请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这封信。
在学校的地理课上,我们了解到我们生活的上海,许多路名都是以全国各地的地名命名的。于是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建立了以《上海路名与祖国各地地名》为课题的探究小组。在历史上,上海的许多地方成为了外国侵略者的租界,所以地名都是由外国人命名的。1943年中国政府收回租界的主权,于是上海的路名进行了一番调整,具有殖民色彩的路名纷纷被中国各地的地名取代,一直用到了现在。
经过老师对我们的介绍,我们探究小组的成员对这个课题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便对它们进行了一番探究。通过查阅,我们找到了与我们上海路名相对应的祖国各地的地名及其地理概况。我们深深感到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深深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
曲阜路位于上海市闸北区,连接甘肃路和国庆路,附近有凯旋门大厦,光大证券西藏中路营业部。是一条比较长的大马路。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这里,三皇肇启,五帝龙兴。1998年,曲阜又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这座东方圣城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纷纷到曲阜瞻仰孔子或来曲阜观光考察、修学旅游;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纷纷前来寻根参拜,思古幽情。我们也十分向往着能够去你们美丽的曲阜!
在此,我们希望各位叔叔,阿姨能在百忙之中把我们的回执以邮寄印刷品的方式寄回我们学校,并恳请在信封的邮票上盖上带有你们地名的邮戳(千万千万要清晰,拜托了)。我们力争收齐带有上海路名的全国各地的邮戳,希望你们能够满足我们的心愿,感谢!
祝各位叔叔,阿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此致
敬礼
上海市丰镇中学
《上海路名与祖国各地地名》探究小组全体成员敬上
2010年12月
第二篇: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既是探究的一种方式,又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目标。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可以采用表扬法、激励法、竞争法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效率。
在进行八年级《海燕》一课的教学时,涉及到“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的“高傲”一词的理解时,我是这样引导小组合作探究:
“‘高傲’一词一般属于贬义词,‘高傲地飞翔’,是否说海燕太高傲了?”学生肯定知道“不是贬义,是指革命者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老师接着引导“这叫什么用法”,学生回答“贬义褒用”,然后再采取小组竞争法激励学生说说“以前我们学过的这样的例子”(《我的老师》中的“狡猾”,《背影》中的“太聪明”),以此来推动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可以给学生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的过程,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从不同的角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泰山路小学 张连成
目前大多数课堂里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存在许多误区,大多数的教学实践还处于经验的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留给学生用于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有时小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实际上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认真地思考与设计。
2.小组成员缺乏明确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预先没有做准备,想到哪就说到哪,合作学习不能深入进去,而且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阵,难以实现深层的交流与碰撞。
3.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表现为小组长和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全部的主动权,又缺乏帮助其他成员学习的意识。能力弱的学生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或做一些与合作学习不相干的事情,有时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小组汇报时其意见往往被忽视,优秀者的意见往往代替了小组的主流,其他成员成了他们的陪衬,难以实现异质互补。
4.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本来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成员间的意见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教师最后总以他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操作设计与方法)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结论。好像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的思想意识总是在按照既定的方案和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维火花的扼杀者,而缺乏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教学的能力。
5.过多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合作的过程。课上教师布置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合作学习的任务,课下由学生合作完成,课上只进行小组汇报。一方面对于小组学生合作中的分工、每个人的职责等教师缺乏指导,而且课上的汇报只给出概括的结论,而没有就小组如何探讨和得到结论的过程给予介绍。另一方面,班内大多数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基本上没有思考、探讨或体验,当其他组代表汇报时,只能产生类似变教师教授为学生讲授的效果,也难以实现深层次生生互动,此教学设计实际上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组间同质”基本要求的。
上述种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要义的准确认识和反思,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学生缺乏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必须关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或特点。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率先学会合作,用行为引导学生。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合作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学会合作”是时代和社会对于现代人,不仅包含学生、而且包含教师在内的一切可能共事人们的共同要求。培养善于合作的学生,首先要成为善于合作的教师。由于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在缺乏合作学习的传统体制之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普遍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更需要教师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技巧,主动加强自身的合作实践(师师、师生等)和合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用教师合作的示范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合作学习的实验带来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2.针对适宜的教学任务,选择合作学习方式。通常合作学习适宜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如教学任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或教学目标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一方面,提倡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采用探究或研究性学习,当解决仍然有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合作学习的策略应有不同,如语言学科,合作学习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碰撞思维;而自然学科,大多是采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同一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也会有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
3.正确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形成合作氛围与习惯。
营造合作氛围。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彻底放松、具有安全感或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给予热情的帮助环境,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协助建立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指导分组。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可以①按任务分:组织者、记录员、操作员、汇报人等;②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为不同学科的组长;③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每个小组的整体情况尽可能相近,可以为小组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参与环境。
明确学习问题和小组达标要求。依据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问题,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小组要具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并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的框架,引领学习者在合作过程中,自觉思考、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路径。
指导讨论、实践或体验。组织讨论或研究设计方案,可以有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尝试实践、示范、连锁评价等形式,也可以由一人发言,然后由发言人请组内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将合作技能掌握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结合,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得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
评价合作技能。对于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对于小组的评价可以包括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学习结果汇报是否科学正确、思维的创新性等,最后,在评价合作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小组奖励。
将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于日常活动。经常给学生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为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奠定平等互赖的基础,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形成与迁移。
第四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收获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收获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小学路国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 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
第五篇:小组探究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科学探究题专题教案
科学探究题专题教案
1.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类 龙文教育·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解答与分析】:解:[实验探究]根据题目信息可知,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有色布条,所以若观察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说明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设计方案] 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小立的猜想中没有碳酸钠,所以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小立的猜想是否成立.
步骤①氯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碳酸钠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步骤②的实验,所以加入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并除去碳酸钠;
步骤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若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则说明小洁的猜想成立.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
例3: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完成下 列内容:
该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包白色粉末.他将该粉末取少量放入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1)【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该气体可能是co2 2(5)【实验探究】实验步骤:
①取白色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再注入适量水,振荡,粉末全部溶解。②在①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结论:该白色粉末是。请你思考判断:该同学做的上述实验中,是否有必要做第②步?;为什么?(6)【计算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该同学为确定白色粉末为何种碳酸盐,进行定量探究。他称取白色粉末6.9g,与20g稀盐酸混合,刚好完全反应,此时称量溶液质量为24.7g。求:①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②计算确定白色粉末是碳酸盐还是碳酸钾;③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4.分析结果、反思与评价类
例4: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报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红取少量cacl2溶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拓展与应用] 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成后过滤.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人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解答与分析】:废液中还可能含有未反应的盐酸。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不能认为小红的实验正确。根据酸的性质,可用活泼金属、碳酸盐、紫色石蕊试液等设计实验,证明hcl的存在。3 答案:hcl ; 不能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故无法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hcl ; 紫色石蕊试液(或碳酸盐或较活泼的金属)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 caco3 ; 可能腐蚀铁制下水管道或污染水质 5.综合性探究类
例5:(2011?成都)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葡萄糖的燃烧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证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实验设计】(1)
(2)吸收从a中溢出的水蒸气
(3)将葡萄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保证葡萄糖中的碳都转化为co2 4 【方案评价】
(1)否 空气中的co2会干扰实验结果的测定
(2)在密闭体系里燃烧(或反应物均为纯净物或用酒精灯隔着玻璃管加热,达到着火点等)【数据处理】若葡萄糖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则需o2:2.64g+1.08g-1.8g=1.92g,而2.64gco2中氧的质量为2.64g×32÷44 = 1.92g,1.08g h2o中氧的质量为1.08g×16÷18 = 0.96g,因为产物中共有氧
1.92g+ 0.96g= 2.88g>1.92g,所以,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 【讨论交流】
(1)先通氧气再加热(或通过b中气泡的多少来o2控制产生的速度,防止气流过快,冲走葡萄糖和氧化铜,堵塞导气管或控制反应物的量,防止反应过快热量来不及散发而引起试管炸裂或氧气足量防止燃烧不充分或反应结束,待冷却后再称量d、e的质量等)
(2)将f换成装有naoh的干燥管,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减少实验误差(或a、b间加一个空集气瓶,用导气管连接等
【好题精练】 5 篇二:科学教学领导小组
科学教学领导小组
组 长:崔普胜 副组长:邓道好
成 员:全体科学教师
固镇县新集小学
篇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雍守喜
实验内容: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
(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
(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加观察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教学环境及实验准备
学校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玻璃杯子、沙子、豆子、筛网、搅棒、白纸;长柄金属汤匙、一小包白糖、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教师出示几种物质图片,看它们发生怎样的变化。(图1)
图1
2、导入:今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发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动机
二、探究与归纳
探究活动
(一):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
1、[出示沙和豆子] 在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认识吗?我们要用它们完成一项探究活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观察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预测: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
2、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3、混合实验(图2)
沙 子
豆子 混合图2(1)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记录在表格内。
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感官进行观察。(看、摸、闻??)
(2)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中进行混合,轻轻搅拌。
观察:在混合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4、实验后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5、总结提升;我们发现,混合后沙和豆子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豆子还是豆子,沙还是沙,没有变成其它的新物质,这是一个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探究活动
(二):
加热白糖实验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大家可能有些失望。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加热白糖
2、讨论、想想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3、观察预测:给白糖加热,白糖会有什么变化?·请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本的实验记录单的预测栏中,并把观察到的白糖特点写下来。
4、教师讲解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糖要少些。
(2)加热的同学最好戴上手套,手持汤匙最外端,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凑得太近。
(4)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汤匙放回盘子里冷却,小心烫手。
5、学生实验(图3)
(1)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汇报(白糖颜色、气味等方面的变化)
图3
6、归纳小结
通过实验,白糖经过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液态(透明的液体),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三、巩固辨析、拓展延伸
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我们把白糖加热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像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2、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依据。
3、出示一些常见的活动。自由选择实验、判断。汇报、交流。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板书展示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混合沙和豆子 物理变化
加热 白糖
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实验反思
1、整个教学实验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实验效果良好。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实验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热情。达到了引导学生尊重实验现象,养成他们细心观察良好习惯的目的。
4、这节实验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的评价,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及课程的延续性上还有待改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做的比较到位了。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5、由于平时实验课上的较少,在本节实验操作中,看到了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搅拌沙、豆子时动作不到位,学生不够大胆,放不开手脚,合作意识不够强。这还须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