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一定要有结果意识
党员一定要有结果意识——做好了,才叫“做了”
——读《做最好的党员》有感
工委党支部侯国杰
最近读了吴甘霖、邓小兰著的《做最好的党员》一书,感觉获益匪浅,启发很深。本书围绕着“最好的党员怎样想、最好的党员怎样做、做好的党员怎样说、最好的党员怎样学”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导你如何去做一个最好的党员。全书结构简单明了、语言浅显易懂、案例真实鲜活,给人以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如何开展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书中作者提出了诸如“要换位思考,更要换心感受”、“要有一流的干劲,还要有一流的方法”等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发。特别是在第二章“特别能负责”中,作者指出,凡事都要做到位——做好了,才叫“做了”,对我触动很大。在很多人的心中,事情我只要做了就可以了,很少去关注结果,关注做事的质量,也就是缺乏把事情做成了、做圆满了的思想和习惯。结合实际,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敷衍了事、应付和对付的不良行为和做法,要么整天都在谈想法、列计划却很少真正去落实和执行;要么虽然开始做了,但只要遇到困难和阻力就拖一拖、放一放,结果不了了之,这是对工作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要知道,身位国家公务员,需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不仅关乎自身,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把事情做好了,做到位了,做出了最佳的效果和最高的质量,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切实维护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做到位、做好了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工作中树立结果意识。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有目标。目标不仅是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也是衡量我们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标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并以此为标准时刻检验和调整自己的工作;二是要有责任。负责精神,永远是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自己所担负职位的具体职责目标和要求,切实履行其岗位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三是要有反馈。反馈就是要经常对照目标找差距、找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凡事要多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所期望的结果,这是不是要实现结果的最佳方法和手段,我还能不能做到更好?
总之,做最好的党员有很多具体明确的要求,结果意识的树立无疑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我们更应该树立这种结果意识,以事情的最好结果、最佳效果和最高质量来赢取人民群众最大的满意。
第二篇:校长要有创新意识
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魄力
我叫郭俊锋,今年31岁,章里集学区北东坊学校负责人,几年来从事小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要追求工作上的卓越和有成效,学校时时充满朝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时处于‘良性境界’,管理工作当中的“创新”非常重要。
一.思想观念要新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上属于老年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较少,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走老年(经验)带青年,以青年(现代化手段)助老年的共同进步的适合自己的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思想观念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思想观念这张旧船票不能登上时代发展的新客船,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做为一名校长,如果思想观念落后,墨守成规,工作就不会有新的局面。只有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吸收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工作实践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意义: 第一、我本人拥有新的思想观念,能够鼓舞教师积极向上,一校之长思想观念上的积极变化,就会影响身边广大教师态度的逐渐形成;就会使工作出现勃勃生机。要想取得这个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校长能否不断吸收更多现代前沿性的东西,构建新的思想观念体系;有赖于校长能否随时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影响和感化广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朝着新的方向前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第
二、我本人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树立大的教育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校长在办学理念上应与时俱进,要跳出教育研究教育,要使广大教师及学校领导更多地思考学校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均要依赖校长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依赖于校长整体、协调地统筹学校工作,即大的教育观确立,同时也是教师工作态度形成过程。二.学校管理上要敢于创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1.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模式,向45分钟要高质量,是我们做校长抓教学质量重中之重。我的做法是:要求教师课前通过现代化手段(远程设备接受网络课件搜索)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备课。课堂上严格按照三维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课后分层次布置作业。
2.教师评价上的创新,除日常工作积分外,对于工作中不好量化的如:①课前侯课②教法适用设计③口齿清晰,简洁生动④重点突出、难点突破⑤板书规正、繁简得当⑥作业适量、批发及时⑦关心学生、有责任心⑧教具运用恰当⑨授课熟练、控时准确⑩辅导耐心等十个方面。对教师按1、2、3等进行划分,总分除学生数得出每位教师的评议分,这样对每位教师在量化积分范围之外付出的劳动给以了量化,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终教师业绩衡量公式为:日常工作量化分+教师民主评议分+教学成绩=教师综合表现评估机制。
3.在班级管理方面:把班级管理放手值周教师。我校把班级管理细化为六个方面:⑪学生出勤⑫纪律⑬卫生⑭板报⑮班内布置⑯班级文化建设。每周值周教师对以上各项检查不少于五次,在每周一早晨升旗仪式上负责总结上周检查情况并颁发流动红旗,最后将各班各项积分
公布在学校板报上。事实证明,从04年到现在,教师从参与管理使班级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调动了班主任特别是学生集体凝聚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基本条件。班级积分=日常值周积分+额外劳动+其他,这里我着重讲了我校教师和班级两方面管理,4.其他还有我们坚持几年的制度一直坚持动态管理,大胆革新:
①月考制度
②上课报告制度(由学生每节课给教师划对钩),由教导主任抓,每周一上午第四节例会上总结
③站队下学制度——下学后5分钟净校(幼儿园至六年级)。
④周六、日小组学习制度——教导副主任抓,分组轮流,月考后奖优秀学习小组
⑤安全课间值班——按区域划分:大门、操场、幼儿园、等三个学生密集活动的地方,3——6年级以上轮流值班。⑥间周各项文体活动制度 ⑦每周在学习、言行、、劳动、等方面评出进步之星制度 ⑧教学常规、听评课、(如评课实行2+2+1,2个值得自己学习,2个缺点,1点改进建议)⑨领导班包班制度,按照流动红旗积分、安全、等项目评出1、2、3、4适当奖励。以上可操作制度是在具体执行落实过程中逐步改革和完善,使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从而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奉献教育
无怨无悔
对我来说,由于特殊的家庭境况,父母早逝,又是独生子,爷爷,奶奶身体又多病,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更是关键,但我始终认准一句话:“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去学校就是为工作而去,干校长就是为负责而去。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我可以无愧的说:我成功的把持好了工作与生活的分界限,工作日期间我从没有因我个人的原因而迟到、早退过。更想方设法不耽误学生的英语课,在小学英语课教学上,我更是潜心研究,以创设英语情景为主线,自我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大家欢”“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更多收获,完全得到小学毕业之前应达到2级课程标准,为进入初中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树正气,发展特色,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思想影响下,我亲自组织了书法兴趣班,每周二下午第四节为集中辅导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临摹一张钢笔字,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书法班的学生字体有板有眼,并由点推广到面,带动全校学生养成了练字的好习惯,下一步有向毛笔字延伸的想法。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想法和做法,北东坊学校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是分不开的,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相信有文教体局和学区领导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北东坊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斗,我本人也将以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态度,开拓进取,开创北东坊学校一个全新局面。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北东坊学校 校长 :郭俊锋
2009年8月20日
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魄力
---十佳创新型校长典型材料
章 里 集 学 区 北 东 坊 学 校
负责人:郭俊锋
2009年8月20日
第三篇:做人要有规矩意识
“规矩意识”提升治理能力(人民论坛)
蔡朝阳
我们常说,“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如果外在的制度转化为内在的遵从,那么,我们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就会降低,治理效果却会更好。这种对规则制度的敬畏与遵从,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讲规矩。
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在西柏坡定下了六条规矩。去年7月,总书记来到这里感慨地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并告诫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样的话语,值得党员干部警醒。
“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律是胜利之母”。面对各种考验,我们拿什么去“赶考”?首先就是要立规矩、守纪律。我们党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八项规定成为“铁八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制度刚性,不断编密织牢抵制歪风邪气的制度之网,为的就是强化各级干部的“规矩意识”,以清风正气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规矩的硬约束面前,不少干部改变作风,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也有一些干部,至今仍然没有主动寻求改变。或感慨“为官不易”,或感到不习惯,或把约束看成一时的“紧箍咒”,其结果就是工作生活搞得纠结而“拧巴”。还有的偷偷应约去私人会所“灯红酒绿”一番。规矩没有了分量,制度失去了刚性,品行放弃了坚持,就会产生“温水效应”,最终滑向深渊,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如同杯子,干部的政治生命如同水。杯子漏了,水迟早是要漏光的。一些人在公款吃喝花费等方面随心所欲,看似很滋润惬意,却招来群众冷眼侧目,更辜负了党的重托。在奢侈浪费、迎来送往、年货节礼、奢华享乐等方面立规矩、定制度,为的就是把漏洞堵上,涵养群众信任。也只有这样,各级干部才有良好环境,去清清白白地做人,平静如水地干事。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规矩意识不仅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现代治理素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矩意识,就是法治意识的基础。处处不讲规矩,治理往往就会失序。事事不守规则,法治就是镜花水月。如果对约束自己的规矩都去突破,那么面对规范制度,就会因觉得“束手束脚”而出格变通。如果只想当“手电筒”,用规矩“照”别人不“照”自己,最终就会凌驾于规矩之上。这样的干部,又怎么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终将被群众唾弃、被时代抛弃。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尽管这边并不缺少食物,但它尝试突破每个角落去吞噬美味。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再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不再越过去。这个故事有很多隐喻。而从建立规矩意识的角度看,它告诉我们,抵制诱惑只是一开始有点难,坚持下去就会顺理成章。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坚持慎思、慎微、慎初、慎独,养成了规矩意识,即使抽走那块规矩的“玻璃”,每天也会自由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臻于“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也必能干成事。
第四篇:党员干部要有法纪意识
党员干部要有法纪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法律和道德约束是对每个公民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章党纪就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底线。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能丢弃,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一个人如果丢弃了这些,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作为党员干部淡漠了法纪意识,守不住法纪底线,就必然会走向违纪犯罪的深渊。近年来,党和国家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不少贪腐官员往往自认为位高权重,工作贡献大、功劳多,便自以为是,把党纪国法抛之脑后,肆无忌惮的搞腐败,最终落个身败名裂、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教训深刻,原因很多,但是法纪意识淡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无数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强化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做到廉洁自律,才能做到廉洁从政。树立法纪意识必须要知党纪、懂法规,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对法纪的学习。不懂不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学不去学,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认为权力就是一切,不想学;有的把廉政教育当作走形式,只教育群众不教育自己,不去学,这都造成了个别领导干部法纪知识的缺失。今年颁布实施的《廉政准则》明确提出的8各方面禁止和52个不准,涵盖了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浪费挥霍等等,清晰划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高压线”。可以说,《廉政准则》为我们明确了禁区,划定了红线,我们要把学习《廉政准则》与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细致的逐条学习领会,彻底弄清那些是不能越的“红线”,搞明白那些是不能进的“雷区”,切实增强自身法纪意识和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五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
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
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再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情感与知识目标,而“展开想象”则是学习这类文体的方法和策略目标。
二、教材要研究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先后出现了“有以能力训练组元的,有以文章题材组元的,有以文章主题组元的,有以写作项目组元的,还有以知识系统组元的等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不同的组元方式,体现了在不同理念和背景下对语文课程的探寻和追求。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使用的几种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结构(我国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放弃了“知识板块组元”的编撰形式,多以文化或生活话题进行“主题聚合组元”,以“语感”和“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力图避免语文教学出现过于偏重理性和知识性,忽略其形象性和感悟性,丧失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人文旨趣培养等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一个前提,即文本的个性特点。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模糊了文本特点的界限,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别,所以会导致感情朗读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看似热闹但与知识性文本并不符合的教学活动。
其实,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体知识和言语特殊表达的教学目标,多为感知性的,也一般不做术语性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体教学目标弱化。相反,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要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否则,就会陷入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尴尬”境地。
所以,只需教师对课程目标、对教材文体有一些简单的认知和教学设想,就可以化解这种教学之窘。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