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
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
王子墨 《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9日 02 版)
中国已是全球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9818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破亿。国人走出国门,领略的是异域风光,展示的也是中国形象。然而近年来,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则则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传回国内,勾勒出了一幅国人在境外失态的“浮世绘”:国内一演员在太平洋潜水捞出了“中华”烟盒、埃及的历史古迹上出现了汉字的“到此一游”、中国旅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导致飞机返航等等。这些行为,让每个看到报道的国人都感到尴尬汗颜。
一两个个体行为,聚合起来容易被人贴上群体的标签。因为个体的表现,让“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有的地方竖起了中文的“请勿喧哗”标语,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用汉语喊出了“请排队”,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国游客特定的用餐区域等。这些情形有些属于境外居民对中国游客进行类型化看待的误解,但国人更该反思的是,中国游客为何容易给人一种礼仪欠缺的直面观感?中国游客对异域风俗的漠视和对自身习惯的坚持,为何到哪都能“惊起一滩鸥鹭”?
不可否认,国人旅游文明素质的提升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称,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坚持和外化于行的践行。2013年付诸实施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来约束不文明行为,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相比韩国等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出境旅游者进行礼仪培训,我国仍缺乏系统的出境游教育培训规划。
更关键的是,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养,出境旅游者更应有作为“中国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要意识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礼貌的言行举止去收获真诚的欢迎,而不是靠一掷千金的阔气,来博取国外商家表面的喜爱。
每一个中国人在境外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国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决定着旅游商务等活动是否顺利,代表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事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每个出境旅游者都应该是中国形象大使,要用文明得体的行为,代表中国递出一张展示优秀文化的精彩名片。
第二篇:文明旅行,出境游客代表国家形象
文明旅行,出境游客代表国家形象
今年1月至7月,中国赴韩国游客达到233万人次,超过日本成为韩国最大的外国游客来源国。随着签证标准进一步放宽、中韩直航线路增加等因素影响,访韩中国游客将持续增长。去年赴泰中国游客为278万人次,今年截至6月底,到访泰国的中国游客已达227万人次。在拉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引发当地的关注。
当地复杂看待中国游客
出手阔绰、消费能力强,这是中国游客给韩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在对中国游客拉动当地经济表示感谢的同时,韩国民众在如何看待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上,心态则显得有些复杂。
专门负责接待中国旅行团的韩国导游金志英对本报记者说,每次带团出发前,她都会向游客交代要遵守秩序排队、过马路看红绿灯、不要乱扔垃圾等一系列注意事项。多数游客能够理解并遵守,但也有部分游客不乐意听,总觉得导游管得太多。泰国国家旅游局5日发给本报记者一份最新公布的有关“影响泰国旅游快速发展”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游客给泰国民众留下的不好印象是大声喧哗、乱丢垃圾、卫生习惯较差、不尊重当地规定。泰国《世界日报》6日的报道称,中国旅行团说话声音大,给景点其他游客造成困扰已经成为影响泰国旅游业
发展的重要因素。
泰国国家旅游局东亚市场部处长郑璧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泰国的寺庙很多,一些中国游客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大声说话,必然会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
泰国最大的中文旅游企业泰国国泰旅游集团董事长黄汉忠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游客代表了国家的形象,需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和当地风俗习惯。他说,从去年开始,清迈成为中国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很多中国游客选择集体自驾赴清迈游玩,并将随意鸣笛的习惯带入泰国,但却不了解泰国人开车不喜欢鸣笛,给当地人留下了不好印象。
彬彬有礼才能受人尊重
在泰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齐新建对本报记者表示,他曾经在曼谷的大皇宫遇到一个不按秩序排队的国内旅游团,经他善意提醒后,同胞很自觉地重新排队。
郑璧文表示,中国的自由行散客在泰国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较少,而旅游团由于人数众多、大家“热热闹闹”聊天游玩的同时就容易忽视细节。此外,游客在异国他乡碰到沟通不畅、因纠纷发脾气的情况很难避免,这就需要领队和导游负起责任,帮忙沟通。
金志英表示,中国游客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地域、年龄和阶层,因此出境旅游时表现出来的素质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说,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正在慢慢变少。有些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恪守景区规定,待人彬彬有礼,体现出来的高素质让她感到惊
叹。
文明旅游应从国内做起
出境游代表国家形象有礼才受尊重
韩国世风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吕枝彦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表现出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同样也是在国内旅游时存在的问题。日前出台的中国公民出境游文明行为指南提出的一些要求和倡议,游客不仅出境游时需要遵守,在国内旅游时也是一样。只有在国内养成良好的习惯,出国旅游时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人的风貌。“作为旅游从业者,我们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加大有关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出游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郑璧文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游客出境游近些年发展迅速,而游客对文明旅游常识、注意事项以及国外的规定还不够了解,造成一些不愉快在所难免,因此政府、旅行社及相关机构对本国游客进行提醒、教育非常重要。他表示,中国的旅行社及领队以及泰国的地接社在此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旅行社在发团前,可以随行程单向游客发放注意事项;随团领队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沟通和提醒;地接社的导游需要在前往每一个景点前向游客耐心讲解须知和禁忌。
泰国泰中旅游同业商会理事长温修贤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由泰中双方的旅游局、文化部、外交部等机构共同拟定相关说明,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醒
第三篇: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
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
1、我国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人数在2006年达34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出境旅游热的兴起使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新兴旅游客源大国的形象更加突出。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出境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却越来越频繁。
2002年5月19日香港《亚洲周刊》有一篇题为《中国游客的“七宗罪”》的报道,历数了一些中国游客的的七大“罪状”。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乐园的“丑闻”事件引发了内地和香港网民激烈的争论,最后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针对内地游客种种“不文明”行为引起香港居民抵触情绪的事实,北京《新京报》曾发表社论,题目是:某些大陆游客“丢脸丢到迪斯尼”。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竖起了 “请勿喧哗”、在泰国皇宫竖起了“请随手冲水”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有些国家甚至采用了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让人又好笑、又可气。但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行为总是受意识所支配的,所以我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为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负有最大的责任。
(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农业文化为基础文化,中国人民创造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农业文明史,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使现在国人身上仍然保留着难以完全祛除的“小农”意识。一些中国游客将家乡习以为常的。但难与国际接轨的行为举止带出国门,如在豪华酒楼赴宴时脱鞋盘腿而坐以及在国外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等,这些都是目的地居民难以接受的不良习惯。其次,中国文化属于群体文化,处于群体文化当中的人们喜欢热闹,主张团结协作,因此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大多随团行动,目的是希望相互照应。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游客在飞机、车船上、餐厅里大声喧哗,甚至在酒店大开着房门,穿着睡衣互相串门等在外人眼里的“不文明”行为。
(2)游客自觉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不足。有调查显示,出境游客的学历普遍偏高, 游客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但还缺乏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意识。更何况那些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的游客,他们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带来的环境影响,因而更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3)游客道德感弱化。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当一个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其目的就是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束缚,道德的约束力量远不及在他日常生活圈子中那样强大。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目光的监督,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那种解脱的感觉使人们感到轻松。
(4)占有和从众心理。对于旅游者而言,花钱外出旅游,消费的是无形的旅游产品,从中只能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实物的东西,最多是带走几张照片,因而就会有一种求补偿的、占有的心理。例如一些游客会偷偷的摘几朵花带走。而且很多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都是很盲目的,看到别人干什么,不管其行为对与错,就也会学着去做。这就是占有和从众心理在作祟。
(5)游客故意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一般有二种:一种是纯粹为了寻开心、寻求刺激和快感,有人称这种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另一种是为了发泄自己某种不满情绪,把对环境、景观的破坏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途径。这类行为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其次,中外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造成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与国际上的交往礼仪格格不入, 严重影响了目的地人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如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客气;请人吃饭不停劝吃, 本是国人的热情,却让外国人受不了。欧洲实行收小费,中国人却以不付小费来表示尊重。
除此之外,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不成熟也是造成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在国内,大多数城乡居民还没有养成自觉遵守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的生活规范,十字路口人车抢道、硬闯红灯司空见惯。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游客要处处提防导游人员“欺客”、“宰客”行为,无暇顾及不良习惯。另外,领队的劳动强度太大,忽略了提醒告知的义务。
3、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影响涉及到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无论是对环境和社会,对旅游者自身,还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第一,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自身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则直接加重了旅游资源的毁坏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损耗,最终使该旅游产品提前进入衰退期,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坏。
第二,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俗。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会把消极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一并带入目的地,产生示范效应,深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进而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扭曲,促使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第三,给游客自身带来危险。有些不文明行为容易产生传染疾病,如接触动物。随意攀爬可能导致身体意外伤害。此外,不文明行为可能导致其他人的不满而招致言语甚至人身攻击。
从更深一层次来说,可能阻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中国开放出境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出境旅游的需求,其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入境旅游。而出境旅游者的行为表现代表了中国国民的整体形象。因此,一旦形成不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旅游决策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
4、规范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措施(1)加强国民道德素质教育和旅游知识普及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好品德,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社会上贪污腐败、招摇撞骗、横行霸道、公德沦丧等不正之风盛行,一旦被带出国外,影响是很恶劣的。因此,加强国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旅游普及知识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民不注意旅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出游目的地国家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与当地居民沟通不畅正是造成各种“不文明”现象的重要原因。
(2)提高旅游者自身素质,做成熟和理性的消费者
一方面,要求旅游者不虚荣、不浪费。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于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但很多出境旅游者存在着虚荣心理,喜欢“打肿脸充胖子”。另一方面,要求旅游者不能贪图便宜,不要被 “零团费”、“负团费”所迷惑,片面追求低价,降低服务水平。同时,在境外旅行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洁身自好,抵制不良诱惑,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3)做好宣传工作,尊重别国习俗 我们的旅游部门有义务将各主要目的地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及各种禁忌等整理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出境旅游者做出宣传,使旅游者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规范。同时,也要向目的地国家的相关部门讲解中华传统习俗,增进彼此的了解。毕竟,加强沟通与交流是减少误会的基础。
(4)政策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数量庞大且增幅惊人,增大了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几率。因此,国家有必要对出境旅游发展进行适当限制,避免发展过速;同时,要加强对出境旅游者行为的控制力度,可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曝光出境旅游中国民“不文明”行为的典型案例,对没有做好出境旅游培训的组团社以及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本人,相关部门要给予适当处分。
(5)加强领队、导游人员和出境旅游者培训
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导游和领队,使他们掌握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以及法律等知识,精通当地语言,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条件。同时,要求他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能妥善处理出境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劝导和制止旅游者的不良行为。此外,出境之前应集中培训,介绍目的地的情况及强调出境旅游的注意事项,培养旅游者维护国家及自身形象的自觉意识。
(6)建立公德档案档案
就如同有些国家为公民建立了诚信档案一样,我们同样可以为公民建立公德档案,对讲公德讲诚信的公民,在评选优秀、享受社保、劳动就业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只有当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因遵纪守法讲诚信而获得了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后,它才会具有示范效应,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形成。当然,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也参与其间,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文明旅游。
第四篇:校长要有创新意识
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魄力
我叫郭俊锋,今年31岁,章里集学区北东坊学校负责人,几年来从事小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要追求工作上的卓越和有成效,学校时时充满朝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时处于‘良性境界’,管理工作当中的“创新”非常重要。
一.思想观念要新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上属于老年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较少,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走老年(经验)带青年,以青年(现代化手段)助老年的共同进步的适合自己的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思想观念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思想观念这张旧船票不能登上时代发展的新客船,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做为一名校长,如果思想观念落后,墨守成规,工作就不会有新的局面。只有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吸收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工作实践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意义: 第一、我本人拥有新的思想观念,能够鼓舞教师积极向上,一校之长思想观念上的积极变化,就会影响身边广大教师态度的逐渐形成;就会使工作出现勃勃生机。要想取得这个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校长能否不断吸收更多现代前沿性的东西,构建新的思想观念体系;有赖于校长能否随时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影响和感化广大教师,引领广大教师朝着新的方向前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第
二、我本人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树立大的教育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校长在办学理念上应与时俱进,要跳出教育研究教育,要使广大教师及学校领导更多地思考学校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均要依赖校长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依赖于校长整体、协调地统筹学校工作,即大的教育观确立,同时也是教师工作态度形成过程。二.学校管理上要敢于创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1.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模式,向45分钟要高质量,是我们做校长抓教学质量重中之重。我的做法是:要求教师课前通过现代化手段(远程设备接受网络课件搜索)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备课。课堂上严格按照三维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课后分层次布置作业。
2.教师评价上的创新,除日常工作积分外,对于工作中不好量化的如:①课前侯课②教法适用设计③口齿清晰,简洁生动④重点突出、难点突破⑤板书规正、繁简得当⑥作业适量、批发及时⑦关心学生、有责任心⑧教具运用恰当⑨授课熟练、控时准确⑩辅导耐心等十个方面。对教师按1、2、3等进行划分,总分除学生数得出每位教师的评议分,这样对每位教师在量化积分范围之外付出的劳动给以了量化,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终教师业绩衡量公式为:日常工作量化分+教师民主评议分+教学成绩=教师综合表现评估机制。
3.在班级管理方面:把班级管理放手值周教师。我校把班级管理细化为六个方面:⑪学生出勤⑫纪律⑬卫生⑭板报⑮班内布置⑯班级文化建设。每周值周教师对以上各项检查不少于五次,在每周一早晨升旗仪式上负责总结上周检查情况并颁发流动红旗,最后将各班各项积分
公布在学校板报上。事实证明,从04年到现在,教师从参与管理使班级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调动了班主任特别是学生集体凝聚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基本条件。班级积分=日常值周积分+额外劳动+其他,这里我着重讲了我校教师和班级两方面管理,4.其他还有我们坚持几年的制度一直坚持动态管理,大胆革新:
①月考制度
②上课报告制度(由学生每节课给教师划对钩),由教导主任抓,每周一上午第四节例会上总结
③站队下学制度——下学后5分钟净校(幼儿园至六年级)。
④周六、日小组学习制度——教导副主任抓,分组轮流,月考后奖优秀学习小组
⑤安全课间值班——按区域划分:大门、操场、幼儿园、等三个学生密集活动的地方,3——6年级以上轮流值班。⑥间周各项文体活动制度 ⑦每周在学习、言行、、劳动、等方面评出进步之星制度 ⑧教学常规、听评课、(如评课实行2+2+1,2个值得自己学习,2个缺点,1点改进建议)⑨领导班包班制度,按照流动红旗积分、安全、等项目评出1、2、3、4适当奖励。以上可操作制度是在具体执行落实过程中逐步改革和完善,使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从而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三.奉献教育
无怨无悔
对我来说,由于特殊的家庭境况,父母早逝,又是独生子,爷爷,奶奶身体又多病,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更是关键,但我始终认准一句话:“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去学校就是为工作而去,干校长就是为负责而去。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我可以无愧的说:我成功的把持好了工作与生活的分界限,工作日期间我从没有因我个人的原因而迟到、早退过。更想方设法不耽误学生的英语课,在小学英语课教学上,我更是潜心研究,以创设英语情景为主线,自我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大家欢”“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更多收获,完全得到小学毕业之前应达到2级课程标准,为进入初中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树正气,发展特色,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思想影响下,我亲自组织了书法兴趣班,每周二下午第四节为集中辅导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临摹一张钢笔字,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书法班的学生字体有板有眼,并由点推广到面,带动全校学生养成了练字的好习惯,下一步有向毛笔字延伸的想法。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想法和做法,北东坊学校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是分不开的,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相信有文教体局和学区领导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北东坊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斗,我本人也将以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态度,开拓进取,开创北东坊学校一个全新局面。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北东坊学校 校长 :郭俊锋
2009年8月20日
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魄力
---十佳创新型校长典型材料
章 里 集 学 区 北 东 坊 学 校
负责人:郭俊锋
2009年8月20日
第五篇:做人要有规矩意识
“规矩意识”提升治理能力(人民论坛)
蔡朝阳
我们常说,“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如果外在的制度转化为内在的遵从,那么,我们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就会降低,治理效果却会更好。这种对规则制度的敬畏与遵从,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讲规矩。
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在西柏坡定下了六条规矩。去年7月,总书记来到这里感慨地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并告诫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样的话语,值得党员干部警醒。
“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律是胜利之母”。面对各种考验,我们拿什么去“赶考”?首先就是要立规矩、守纪律。我们党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八项规定成为“铁八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制度刚性,不断编密织牢抵制歪风邪气的制度之网,为的就是强化各级干部的“规矩意识”,以清风正气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规矩的硬约束面前,不少干部改变作风,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也有一些干部,至今仍然没有主动寻求改变。或感慨“为官不易”,或感到不习惯,或把约束看成一时的“紧箍咒”,其结果就是工作生活搞得纠结而“拧巴”。还有的偷偷应约去私人会所“灯红酒绿”一番。规矩没有了分量,制度失去了刚性,品行放弃了坚持,就会产生“温水效应”,最终滑向深渊,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如同杯子,干部的政治生命如同水。杯子漏了,水迟早是要漏光的。一些人在公款吃喝花费等方面随心所欲,看似很滋润惬意,却招来群众冷眼侧目,更辜负了党的重托。在奢侈浪费、迎来送往、年货节礼、奢华享乐等方面立规矩、定制度,为的就是把漏洞堵上,涵养群众信任。也只有这样,各级干部才有良好环境,去清清白白地做人,平静如水地干事。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规矩意识不仅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现代治理素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矩意识,就是法治意识的基础。处处不讲规矩,治理往往就会失序。事事不守规则,法治就是镜花水月。如果对约束自己的规矩都去突破,那么面对规范制度,就会因觉得“束手束脚”而出格变通。如果只想当“手电筒”,用规矩“照”别人不“照”自己,最终就会凌驾于规矩之上。这样的干部,又怎么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终将被群众唾弃、被时代抛弃。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尽管这边并不缺少食物,但它尝试突破每个角落去吞噬美味。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再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不再越过去。这个故事有很多隐喻。而从建立规矩意识的角度看,它告诉我们,抵制诱惑只是一开始有点难,坚持下去就会顺理成章。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坚持慎思、慎微、慎初、慎独,养成了规矩意识,即使抽走那块规矩的“玻璃”,每天也会自由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臻于“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也必能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