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第三届全国有机肥技术交流研讨会(范文模版)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2014]中高办字第(15)号
关于召开“第三届全国有机肥研究开发暨产业化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有机肥产业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产品销售使用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当前食品安全、农业品质量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不断引起人们重视的情况下,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推动我国有机肥料产业化和无公害农业发展,交流推广有机肥料开发、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国有机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水平,为此我单位将于2014年5月29日-31日在南京市隆重召开“第三届全国有机肥研究开发暨产业化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和有机肥领域的相关专家、教授到会讲演,并进行专题交流。现诚邀贵单位参加,相关会务服务工作由北京中培政研文化发展中心承办,望贵单位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形式: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产品展示、合作对接、成果鉴定。
一、会议内容:
1、我国有机肥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2、新型有机肥料的研发与应用;
3、生物(功能性)有机肥的技术研发与应用;
4、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研究进展与应用;
5、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研究进展与应用;
6、特种土壤改良有机肥的研究与应用;
7、有机肥发酵菌种及技术研发与应用;
8、堆肥工程技术及工艺;
9、有机肥生产技术及设备研发与应用;
10、有机缓释肥的研究与应用;
11、腐植酸有机肥研究及应用;
12、氨基酸有机肥研发进展与应用;
13、肥料领域国家支持科技项目资金申报;
14、产、学、研技术合作方式探讨交流;
15、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合作对接;
二、参会对象:
真诚欢迎各肥料生产单位、应用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相关单位以及所有致力于我国有机肥行业发展的同仁出席此次会议,共同推动我国有机肥工业持续发展。
三、会议时间:2014年5月29日-5月31日(29日全天报到)
地点:南京市(会场地点报名后统一下发)
四、会务费:1980元/每人、在校师生1380元/每人(含会议资料费、筹备费、专家费、场地费、会刊及论文出版费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五、科研成果征集:
1、本次研讨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及相关的科研技术成果(技术、工艺、设备)将择优安排大会发言交流,并协助安排技术项目合作对接等工作。
2、会前将印刷会刊(有机肥料交流论文集)作为会议交流资料,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请提交论文的人员尽快将论文题目和摘要提交与会务组,并在2014年5月26日前提交电子版论文全文至会务组邮箱: ***@139.com.六、科技成果鉴定:
为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我单位(科技部主管部门授权我会)可直接受理科技成果鉴定申请。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鉴定结论,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后在国家科技成果网登记并发布。
七、会议赞助与产品展示:
本次会议诚邀赞助单位、协办单位,及新产品、新设备展示单位。有意向参与单位,请与会务组联系(详见附件)。
八、会务组联系方式:
会务组联系人;杨阳***联系电话:010-88938968
报名传真:010-88938630
报名邮箱:***@139.com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2014年4月18日
第三届有机肥交流研讨会参会报名表
报名邮箱:***@139.com传真:010-88938630
第二篇:全国铅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模版)
全国铅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
l OP—MS法测定中国北部湾海水中的Pb 钱碧华1,孙炯辉1,梁榕源2,黄水英1,王蕴1,刘晓艳1,郭建青1,丘灿荣1,蔡明刚1,3★
l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学系,厦门361005 2厦门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厦门361004 3厦f-J:k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 摘要:于2006年7’8月开展了中国北部湾的海水中重金属环境质量调查,并采用ICP-MS方法分析
了该半封闭海湾海水中Pb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夏季表层海水中Pb含量介于0.40’l-97 gg/L 之间,平均值为0.93 gg/L,基本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Pb的分布总体呈现出沿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
势,主要受到沿岸输入和湾内环流的影响。此外,部分站位表层海水中Pb含量偏高,近年来该海域Pb 水平的升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ICP-NtS;Pb:含量;分布;海水;北部湾 1.引言
作为一种毒性较大的生物非必需重金属元素,Pb在海洋中广泛、长期存在。其不仅危害海洋环境质
量,降低初级生产力,而且对海洋生物具有累积和放大等生物毒性效应,并能通过食物链并最终影响人类 健康:1训。因此,对天然海水中Pb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开放海域水体中Pb含量
较低,且海水的基体成分较复杂,使得直接测定Pb的浓度比较困难。为了达到提高灵敏度及消除基体干
扰的目的,一般要进行预分离富集,后者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共沉淀、离子交换等哺1。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溶剂萃取法,但该法缺点亦十分明显,例如采用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试剂,而且操作较繁琐,重现性
差等等。有关Pb的测定方法方面,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嘲、原子荧光法H’、分光光度法
∽1及电化学分析方法n们等。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ICP-MS方法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其简便快捷,具有无需萃取浓缩,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线性好,且能同时分析多种元素等优点u¨。
北部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渔业水域之一。随着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沿海工矿企业
日益发展,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采,海上运输日趋繁忙,已对该海湾环境质量及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一定的
影响u剐。为进一步了解北部湾水体中Pb水平的现状,本研究于2006年7’8月开展了该海域表层水体中
Pb含量与分布的调查,并对其污染水平和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2.采样与方法 2.1.调查海域
‘通讯作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6012)、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2005Y021)、福建省海洋
与渔业局科技项目(0051.K37004,K47011),厦门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Y(舢09). 第一作者:钱碧华(1980-),女,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开展海洋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北部湾是南海西北部的一十半封闭海湾,其北接广西壮旗自治区,西邻越南,东至雷州半岛与海南海
南岛。北部湾面积约12 93万kf,平均水深40 m,最深达lOOⅢ。北部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冬季多东
北风,海面气温约20℃,湾外海水沿湾东倒北上,湾内水体则顺湾西南侧南下.遂形成逆时针环流;夏
季多西南风,海面气温高选30℃.湾内海流则形成一相反的顺时针环流。
≯
阖㈡b。4j厂。一蕊珂 _,{
帕j i’。f
”、。f
”t、. \一毫≯
1…∞ …* “{ 1* …* …10
图1中国北部湾Pb含量的调查区域
Fi91The study ar∞ofPbcontentintkBeibuOu垃China
22.样品的采簋
于2806年7”8月对琼州海峡和南海岛三亚以西的北部湾水域和海南岛南部水域(即17。224 1.
j’ii0。E,如图l所示)开展海洋环境质量调盎,样品的采集、贮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j有关规定
进行o”。样品所需的聚乙烯采样瓶、水样瓶、聚乙烯过滤器及0 45 u mNuclepore滤膜等均需在(1+3)
硝酸中浸泡数日.用超纯水清洗干净后,再用聚乙烯袋包装好后特用。
采样时,用洁净的500mL聚乙烯小口瓶采集表层海水,并于船上实验室洁净台上用预处理好的0 45
umNuclepore滤膜过滤。弃去过澹后的前50mL海水后,其杂海水注^250mL聚乙烯样品瓶,用超纯肼吼
固定后,密封、冷藏、避光保存,带回实验室后,使用Agilent 7500i型ICP-MS分析测定。
2.3.海水中Pb水平的评价方法
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Pb的污染状况利用单园子评价法进行评估。《海承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
一娄标准中Pb的瞬值为1JIg/L。其计算公式如下:
l,r=Cu/Sj
其中:
I。一i点位j项污染物的质量指数:
Cu—i点位J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平均值;
s,一j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
3.实验部分 3.1.仪器和试剂
仪器:Agilent 7500i型ICP—MS:
试剂:标准试剂购自环保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内标物购自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海水中微量元素
标样购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HNOa使用屯子级;使用Mi l l ipore去离子水系统制备的去离子水配
制所有标准溶液。
3.2.仪器条件
调频发射功率:1300 w;等离子体气流速:15.0 L/min;载气流速:1.2 L/min;雾化室温度:2"C; 氧化物指标:<0.5%;双电荷指标:<1%。
3.3.海水的预处理
海水经0.45um微孔滤膜抽滤,用HNO。酸化使海水pH<2,后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
3.4.工作曲线
由于海水的基体非常复杂,本实验采用加标法来降低海水基体干扰:用标准溶液配制成混标,再在已
稀释的酸化海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混标配制成工作曲线系列,并在标准中加入20船/L的金来消除汞的记忆
效应。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5。
3.5.内标
用Sc、Ge、In、Bi作内标物,所有的空白、标准溶液及测试样品中均在线加入内标,其浓度为1000
I-tg/L。
3.6.方法准确度
按本方法,对海水标准水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GBW 080040)进行了分析,其相对标准偏
差(RSD)为1.28%,表明本方法的准确度较高(表1)。
表1海水标准中Pb的测定结果(n=3)
Tab.1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ead in the seawater standard(n=3)
4.结果和讨论
4.1.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
表2列出了研究海域及国内主要相关海域水体中Pb的含量范围。北部湾39个站位的表层海水中Pb
含量为0.40、1.97 gg/L,平均值为1.01 Ug/L。石雅君等(1999)n43报道了我国渤海湾海水中Pb含量平
均值为4.26 Bg/L,明显高于本研究海域,说明目前北部湾周围工业污染相对仍较轻。廉雪琼等(2001)
n∞报道广西近岸海域海水中Pb含量范围为0.1’3.3 I.tg/L之间。此外,对海南岛附近三亚湾和海口湾海
水中Pb调查表明,二者的含量分别为0.29’2.01崛/Ln州和O.94“2.36斗g/Lu玎。可以看出,与其邻近的上
述沿岸海域相比,北部湾海水中Pb含量略低,但已较为接近,说明北部湾海水中Pb的含量受沿岸水体和 陆源污染的影响较大,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2国内相关海域中表层海水溶解态Pb的含量
Tab.2 Contents of Pb in the surface seawaters from some sea area.China
单位:t.tg/L
另一方面,子涛(2003)沁’报道了南海海域Pb含量为0.006’O.2799/L,平均值为0.058 gg/L。蒲
家彬等(1995)n91报道了Pb的大洋背景值为0.001。0.0599/L。可见研究海域表层水中Pb的含量显著高
于边缘海及大洋海水。
4.2.北部湾海水中Pb的质量评价
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Pb的质量指数为0.40、1.97,其中在海南岛南部海域及西北侧海域均出现较明
显的超标现象,另外一些近岸站位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也超过海水一类标准。总体来看,研究海域表层
海水一定程度上受到了Pb的污染,站位超标率达到30.8%,但超标幅度不大,最大超标幅度为1.97。4.3.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
图2为研究海域海水中Pb的水平分布图。在沿岸区域,Pb的分布基本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
但就总体分布趋势而言,最高值出现在海南岛南部海域的H14站;低值在涠洲岛西南海域的B15站;Pb
高值区多出现于湾中部及外湾海域,内湾海域反而含量较低。这说明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不仅受
到人为活动及陆源输入的影响,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环流及水团运移口叫等过程的作用。
5、结论
本研究于2006年7~8月开展了中国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与分布调查。研究采用ICP-MS法测
定海水中痕量Pb,具有分析简单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高且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
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夏季表层海水中Pb含量介于0.40’1.97 gg/L之间,平均值为O.93 gg/L,基
本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但部分站位表层海水中Pb含量偏高,近年来该海域Pb水平的升高应引起重视。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总体呈现出沿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湾内环流的影
响。
参考文献
【l】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44-152.
【2】GiordanoR,Arata P,Ciaralli L et a1.Heavy metals in mussels and fish from Italian coastal watem[J].
Marine Polludon Bulletin.199I,22(1):10—14.
【3】Schroeder,H.A.Thetrace elements and nutrition.London:Faber and Faber.1973.
【4】Somer,E.Toxic pomnfial of trace metals in foods.A review.Journal of Food Science,1 974,39:
【5】黄贻志。郑庆华,梁自强.离子交换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铜、铅、锌、镉、铁、锰.热
带海洋.1992,1l(1):30—36.
F R M,Oliveirab R ica Acta Part 【6】Moreiraa R.Bo曜esb M.Spectrochim B,2005.60(5)。755-758.
【7】李贵峰.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铅.海洋环境科学,1997,16(2):78~80.
【8】潘振声。潘教麦.二溴对氯偶氮羧胂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铅.冶金分析,2007,27(1):54—56.
【9】肖新峰,张新申等.支撑液膜在线萃取富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痕量铅.分析化学研
究简报.2006,6(6):855—858.
[10】杨春海,黄文胜,张升晖.基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存在下铅、银离子的高灵敏度电化学测定.
分析化学.2003,31(7):794-798.
[1 1]朱晨红.ICP-MS测定海水中的铅镉汞锌.上海计量测试.
【12]杨美兰,贾晓平,陆超华.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体中的重金属【J】.海洋通报,1990,9(5):39-45.
【13】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规范》【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4]石雅君,崔晓建,陈斐.2003年上半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初步分析.海洋环境保护.2004,1: 19-28.
f15]廉雪琼,王运芳,陈群英.广西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及生物体中的重金属【A】.海洋环境科学,200 1,20(2):59-62.
【16】陈志强,张海生,刘小涯.三亚湾和榆林湾海水溶解态Cu、Pb、Zn、Cd、Cr的分布[A].海洋
环境科学,1999,18(2):31—37.
[17】陈春华,王正方,吕海燕.海口湾海水重金属的行为特征.海洋学报,1999,2l(1):41~47.
[18】于涛.南海海水中溶解态铜、铅、锌、镉环境背景值的初步研究[A】.台湾海峡,2003,22(3):
329-333.
【19]蒲家彬,李宗品,傅云娜等.西部和南部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沾污物m.海洋通报,1995,14(2):35-41.
[20】L.Y Alleman,T.M.Church,R Gangufi et a1.Role of oceanic circulation on contaminant lea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Atlantic.Deep-Sea Research 17,200 1(48):2855-2876.
Using ICP—MS to determinate dissolved lead of the surface seawater
i11 t11e Beibu Gull Cmna
Qian Bihual,Sun Jionghuil,Liang Rongyuan2,Huang Shuiyin91,Wang Yunl,Liu Xiaoyanl,Guo Jianqin91,Qiu Canron91,Cai Minggan91’3
l Department ofOceanogra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Xiarne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Xiamen 361004,China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Oceanogra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of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Beibu Guff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July and August,2006,the contents ofdissolved lcad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were determined by ICP.MS
method.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lead ranged from 0.40 Ug/L tO 1.97¨g/L,晰th the mean value of 0.93
¨g/Lwhich is basical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 I.The concentration of lead exhibits a
general increasing trend from coastal sea toward open sea,which is thought tO be affected by both the coastal
input and the water mass cycle.In addi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lead in part of stations is a tittle higher than the
level in the Standard I.which ought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il.
Keyword:112P-MS:lead;distribution;seawater;the Beibu GuIf
第三篇: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
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 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
会 议 纪 要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微生物与菌肥专业委员会和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0~22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此次将土壤微生物学术会议与相关产业会议共同召开,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学科研究成果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交融、结合,为未来农业微生物的学科发展及其应用起到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256位,分别来自内地二十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会议围绕“土壤微生物—微生物肥料—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特邀了39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生物固氮、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菌根真菌、PGPR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微生物肥料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进展等方面做了大会报告;还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就微生物肥料产业化、市场推广、区域应用、效果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会发言。同时,组织与会代表就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进行了讨论。会议自始至终开得紧凑、生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会议开得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112篇,是近几届土壤微生物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最多的一次,论文反映了目前在土壤(农业)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肥料领域内研究的各个方面内容,对今后学科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最近几年来,土壤微生物的研究领域不断拓新,研究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集中表现在生物固氮的作用机理、重要微生物过程的蛋白组学研究、微生物与豆科植物互作、新资源采集鉴定和应用基础研究生机勃勃,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基于16S rDNA的免培养方法广泛用于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客观准确揭示出特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群构成、动态变化过程和功能的关系,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微生物资源的广泛利用提供基础和依据。这等等诸多的研究进展为“十一五”土壤(农业)微生物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微生物肥料在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抑制农作物对硝态氮和农药的吸收、净化和修复土壤、降低农作物病害发生、促进农作物秸秆和城市垃圾的腐熟利用、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国家已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应用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以下4方面发挥微生物肥料的作用:(1)在维持土壤肥力,恢复、保持土壤质量健康中的作用;(2)在秸秆等有机物料中的快速腐熟功效;(3)在固氮和养分转化,提供养分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功效;(4)在克服作物连作障碍中的作用。会议代表认为,这正是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要依此为契机着力推进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以更好发挥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会议期间,与会的全体代表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讨论了微生物肥料行业今后的研发热点和如何开展创新的问题。代表们对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推进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会议代表们一致呼吁尽早成立微生物肥料行业协会,并酝酿成立了筹备工作组以开展具体的工作。
本次会议得到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宁三环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丹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山东微生物学会和北京微生物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会议还受到了《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七套)》和地方媒体等多家新闻机构的广泛关注,并作了相关新闻和专题报道。下次会议将在3年后举行(地点待定),诚恳邀请代表们2009年再相聚。
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
组委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
二OO六年八月廿二日
会
第四篇: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发布时间:2013-07-11来源:庐江周瑜研究会
【浏览次数:1047 次】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我县于2008年10月和2013年元月分别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第二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全力推进周瑜故里建设,弘扬周瑜千古风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周瑜故里——安徽•庐江举办“中国庐江第三届周瑜文化节”,期间将举办“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
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向海内外征文如下:
一、征文范围:
(一)周瑜与三国文化
(二)周瑜与孙吴政权
(三)周瑜思想研究
(四)周瑜与赤壁之战
(五)周瑜家族研究
(六)周瑜与庐江研究
(七)周瑜之交游,以孙策、孙权、曹操、诸葛亮及江东人物为中心
(八)周瑜与诸葛亮研究
(九)周瑜与小乔
(十)周瑜文化研究回顾和展望
(十一)《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研究
(十二)周瑜文学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二、征文时间:
论文提要请于2013年12月31日前,论文全文请于2014年3月31日前,以电子文本形式提交,以
便印制论文集。
三、会议日期:
2014年10月(初定)
四、会议地点:
安徽省庐江县县城(具体地址待定)
五、投稿方式:
论文邮件寄至:yubinhua0565@126.com
来稿请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文物局(庐江周瑜墓园内)余 斌 收
邮编:231500
联系电话:0551—87327426
六、会议保障
论文一经选用,将入选《全国第三届周瑜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作者将应邀参加研讨会和中国庐江第三届周瑜文化节,车旅费用由办会单位承担。欢迎海内外周瑜与三国文化研究专家学
者惠赐文稿。
庐江周瑜研究会
2013年7月10日
第五篇:YH-2007年第二届全国特种涂料(涂层)行业技术交流及应用研讨会
2007年第二届全国特种涂料(涂层)行业技术交流
及应用研讨会
综述
从最新MIL军标看航母飞行甲板涂料的技术特点——孙祖信、陈凯锋、张东亚
隐身涂料的研究与发展——张玉龙、李萍 重防腐涂料工业进展——吴良义、范华
热固性树脂基体复合材料工业进展——吴良义、范华 舰用长效防污涂料研究进展——叶章基 水性金属防腐涂料研究进展——李效玉、姜海燕
专论
浅谈消融隔热涂层的现状及应用——马宏、孟军锋
交联型水性氟树脂的类型及其制法——赵兴顺、赵洪良、董艳春、隋红英、高达
示温涂料——张玉龙、王喜梅、李萍
奥运主体育场防腐工程用氟碳涂料——殷宪霞、王军 电磁屏蔽涂料的研究进展——张静、肖玲、李旭朝、桂泰江 低表面能有机硅防污涂料——王科、桂泰江
美国海军舰船压载舱涂料的研究应用进展——叶章基、吴始栋
开发研究
聚硅乙炔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胡继东、张瑞玲、叶丽、刘金阁、赵彤
共固型环氧改性有机硅耐高温基料研究——潘利华、张树恒、李俊玲、王岚
聚氨酯硬泡降噪性能的研究——曾月莲、刘秀生、张迎平、兰家勇、谢鸽平
聚酚醚树脂的合成工艺研究——李昊、冀志宏、赵彤
两种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对比研制——徐海燕、周惠娣、陈建敏、李红轩
塑料表面用防火涂料的研制及应用——王华进、王丹、赵薇、赵锐、王瑞勇
纳米复合有机硅耐高温防护涂料——王成、江峰、王福会 自干型环氧酯水分散体防锈底漆的研制——赵其中、董玉婷、孙凌 浅谈水性铝粉漆的研制——黄宇
全氟聚醚合成研究——陈欢、张永明、吴克安
三氟氯乙烯一乙烯基醚为基体热固性氟粉末涂料的研制——巩永忠 双马来酰亚胺酸值对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刘锋、赵爱军、刘金阁、惠星星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研制——谢鸽平、刘秀生、刘兰轩、张迎平高性能导电聚苯胺水性防腐涂料的研究——刘年江、吕金龙、李季、王献红、王佛松
橡胶表面保护涂料研制——赵君
新型丙烯酸减摩耐磨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周媛、卢伟、陈先、梁忠旭、王志政、吴则华
纳米A1203的表面改性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涂膜耐磨性的影响——王亮、史翎、汪俊杰、张军营
高热辐射率耐高温有机涂料研究——王飞、丁鹤雁、王基茄、江振经 HH-4硫钼基固体润滑剂的研制——周惠娣、徐海燕、陈建敏、冶银平、金川川
含羟基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的制备及其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李美江、蒋剑雄、邱化玉、来国桥
用于膨胀型防火涂料的本体杂化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王华进、赵薇、王丹、赵春英
防履带车辆碾压甲板涂料研制和应用——蒋健明、陈正涛、刘希燕、康思波、桂泰江
飞机整体油箱用防腐涂料课题技术研究报告——赵蕊、黄震、魏乃影、孙震、艾宝英
改型环氧重防腐粉末涂料——殷宪霞、张风生、董富刚、于吉涛、郭积铖
高固化活性有机硅树脂的研制——来国桥、吴连斌、邱化玉、蒋剑雄 固体浮力材料用轻质阻水涂层的研制——梁忠旭、卢伟、陈先、周媛、吴则华
新型低温固化RTM酚醛树脂研究——王娟、李伟、刘金阁、赵彤 钢结构种防腐氟碳配套涂层体系研究——巩永忠、蔡玉波
应用研究
压力渗透对长效防腐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曹京宜、张寒露、张锋、孟宪林
长寿耐用新一代高性能涂料——赵纯
紫外荧光“三防”保护涂料——李荧、郭示欣、刘刚、李丽 水性环氧涂料体系的研究进展——董艳春、刘洪珠、赵兴顺、赵洪良、高达
微胶囊制备技术在红外隐身涂料中的应用——杨康、李洁、王国志、王志强、孟军锋
聚天冬氨酸酯聚脲的性能研究及其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葛喨 水性氨酯涂料分散体——尹世清、苍会生、陈尔凡
分析测试
防污漆对铝壳艇基材耐腐蚀性能影响的快速评价方法——曹京宜、张寒露
渔船防污漆中DDT含量测定技术及可替代产品简介——陶乃旺
其他
一种聚醚醚酮酰亚胺耐高温胶粘剂的研制——魏仕涛、周宏伟、党国栋、陈春海 氟硅橡胶——刘景先
灌注型高性能阻尼材料的制备与研究——韩俐伟、聂玉梅 共聚型半芳香族尼龙6T——聂玉梅、霍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