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13: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

第一篇:《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

鞋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走近孙犁,感悟孙犁。

2、通过学习,唤醒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和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3、学习作家在写作上的诸种技巧,学以致用。

【预习探究】

一、孙犁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本文是作家孙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篇散文名作。文章围绕作家与小书绫之间有关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子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二、字词落实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匀称.()馈.赠()抛头露.()面撩.衣襟()箍.()勉强.()淤.血()淳.朴()

三、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为“鞋的故事”,围绕“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探究合作】

一、小书绫前后做了两双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双鞋比第一双鞋做得粗糙?相比较柳嫂的态

度,作者对小书绫前后两双鞋是什么态度?

二、文中小书绫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三、怎样理解“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也就消失了。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拓展阅读】

藏住苦难

流 沙

我家祖上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生意通达,在上海也有铺子。后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浮华被时代激流悉数带走,只余几间房、几个人。

小时候不知家族历史,更兼那个言多招祸的时代,也无人对我说起。有时候看着老屋里精美的雕窗、光滑的青石地面,觉得自己的家族与他人的不一样。不一样的还有曾祖母。村里许多老太太总是衣冠不整,头发凌乱,喋喋不休,但是我的曾祖母衣裳总是清清爽爽的,头发总是梳得顺顺的,神态总是静静的,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不急不躁。

曾祖母与婶子的关系不融洽。婶子经常无理取闹,曾祖母从不与她争论。每当婶子恶语相向时,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在下面。

曾祖母总是脸色平静地说:“声音轻点,让人听到多不好。”

曾祖母非常好面子,每有亲戚来访,她从不说婶子的坏话。有时候我在她身边玩耍,她与亲戚聊天,就听到她在夸婶子如何勤劳,孙子们如何孝顺。有时还把我拉过去,摸着我的头,说:“这个曾孙与我最贴心。”

其实曾祖母的日子非常苦。当时全家人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早晚两餐只能喝粥,到了青黄不接时,还得用红薯充饥。我那时尚小,不知愁滋味,而曾祖母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怎能不愁?但我的曾祖母精干,从来没有看到她哭过,她也从来不向别人兜售苦难。

前段时间翻家谱,发现里面有几句家训:人前不露怯,远足不露财,内外当整洁,自奉须俭约„„曾祖母秉承了祖上的训条,日子再苦,命运多舛,也避免以悲苦之色示人。我想这既是从商世家的教条,也是人生训条。

可叹的是,我是人近四十才想起曾祖母当年的从容和坚强,而在此前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我露过太多的怯,诉过太多的苦,兜售过太多的难。

教育家张伯苓有句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是一个主张内外兼修的教育家。譬如认为人难以避免霉运,但脸上不可有霉相。越有霉运,越要面净发净,不可萎缩,不可显在脸上,这样霉运也会过去。他为南开中学的题词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与其以一副落魄脸示人,不如换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让人信任,更能得到成长的机会。

——摘自《中国青年》

高二《现代散文选读》学案(4)

1. 参考角度:一是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参考答案

【探究合作】

1.《送考》按时间顺序,先写赶考路上的情形,再写学生考试的情形,最后写发榜前后的情形。2.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系列变化。出发时的乐观轻松,开考前是无比兴奋激动,发榜前是寝食不安,有的得意有的失望,看榜时是紧张焦急,录取后是骄傲满足。3.“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枝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作家将这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很巧妙地融合在事情的叙写之中,画龙点睛,揭示旨趣,营造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作家善于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将感知的触角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通过心理和细节描写,将这一群孩子写得血肉丰满。学生考老师时用手“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考完之后的“议论纷纷,沸反盈天”,等待发榜时的“寝食不安,茶饭无心”,发榜之时神态各异的张望,以及久等不来后的咒骂等,极其生动传神。

三是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文章采用“拉家常”式的自然话语,在不经意中透视出生活的本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本真的心灵闪动。

【拓展阅读】

《藏住苦难》读后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真实的感觉是需要心中的温暖,不是藏住苦难。苦难不必刻意的藏,藏住有什么用?完人有什么用?不能为了做完人而让自己过的很累!也不要不分对象的到处倾诉,倾诉又有什么用?换取来的那一点点可怜的伶悯又有什么用?遵从自己的内心对合适的人,合适的事,合适的场合勇敢的流露出来,勇敢的敞开心扉,才会有交流,才会有人走近,才会有人了解你。有时,简单的情感或许是最好的,复杂的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不追求做一个像圣人样的完人,不整天沉浸在苦难中不能自拔,藐视苦难,乐观向上的生活。但情到真时要让苦难自然真情流淌出来!尊重我们的内心需要,追求一份真实的情感!

第二篇:现代散文选读_成语专题

《现代散文选读》成语 整理

面红耳热:同“面红耳赤”。脸色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按捺不住:表示人的复杂情感控制不住,终于表露出来

眉飞色舞:形容人得意的神态

咬牙切齿: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人浮于事: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嫉贤妒能: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妒。

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声誉鹊起:比喻声名迅速增高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锦上添花: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器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肘腋之患: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心灰意懒: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大雅之堂: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横眉冷对: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不瘟不火: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词

不温不火:人性格温和或者商品销售行情不够火爆。

缠绵悱恻: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日渐式微:渐渐衰退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福星高照: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引吭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见到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参差斑驳: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颜色杂乱!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无法名状:无法形容,描述!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得罗列着,像棋子似得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舍本逐末:放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方面,追求细枝末节,形容本末倒置。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的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排列。胼手胝足:手上脚上都是老茧,形容劳作非常的辛苦!惊风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风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 遭遇!

无动于衷:内心毫无触动,指对应受触动的事物毫不在意,不动心!义薄云天: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平步青云: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位置上去!空谷回音:比喻极难得的言论、音信或事物!亘古不变:从远古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工愁善病:很容易发愁得病!席不暇暖:座位还没坐暖就走了,形容忙的很!仗义疏财: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拿出钱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第三篇: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2 1 送考

新授课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投影、电脑 阅读、赏析 第一方案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设想: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三、探讨文章的主要思想

1.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设想: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学生:‚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结论: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结论: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结论: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结论: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被扭曲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结论: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结论: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四、分析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五、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深厚微妙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他一生的精神追求游移于这两种境界之间。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成人的蝇营狗苟、处心积虑在孩子们的率真自然面前,显得卑琐而渺小。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佛家教义是丰子恺确立人生理想的理性背景。佛教的坚忍笃行、超然达观、宽厚仁慈使他能淬去多余的烟火气、尘俗气而达于‚清‛的境界。以宗教家的大悲怀,谛视人类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他以‚出世‛的超然态度苦苦执着于‚入世‛的事业,以童心与佛理融合的理想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丰子恺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散发着美的光辉。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积累运用‛ 2.预习《看社戏》。

第二方案

[学习目标] 1.复习人物描写的作用

2.通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和辨析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以及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略)

二.主旨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对学生在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都做了分析性的叙述,细致而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的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示了这种考试的弊端。

三.问题探讨:丰子恺的散文,率直、朴素、富有人生哲理,状物写人,意趣横生。课文对这些投考的小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你认为哪些描写最为生动、形象?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①人们全力抗旱的壮观场面令作者感动不已,但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孩子却如同不闻不见,这说明了他们幼小年龄就承受着异常沉重的精神压力。②5—8节的考试内容都是无聊的,毫无价值可言的,可是孩子却独衷于这一点,而对人和自然的奋斗无动于衷。③考后短暂的兴奋,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内心的期盼。④通过对孩子等待发榜的焦急心情的描述,表明这种考试制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⑤发榜后对孩子不同的神态和心情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反感和对孩子的同情。

本文运用的是人物群体描写的方法。对众多考生在考试前后不同的神态、心态,作了带有分析性的叙述,通过细致而形象地刻画,既表现了少男少女们的纯真、活泼和机灵,又表现了他们在考试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揭露了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四.写作特点(略,参考教学参考书)

第四篇:《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可以预约的雪

高二《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

编写人:刘言东2011、5

可以预约的雪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生活的哲理。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富含对比的写作特色。

【探究合作】

一、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变”与“不变”?哪些是可以预约的,哪些是不可以预约的?

三、面对“变”与“不变”的人生困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四、本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带给你哪些启示?写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预习积累】

1.林清玄是台湾散文家,他的作品清新,总是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给人启发。因此不少作品虽然篇幅较小,但却写得非常精致,内涵丰富,结体谨严,曲径通幽。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他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姓名:

班级:

组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渗透的结果,现代学科具有更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4、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6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要说出坚持的理由。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高二《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

编写人:刘言东2011、5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参考答案

【探究合作】

一、⑴将菅芒花比作“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很相像。⑵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都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就可以下,菅芒花到了秋天就开放了,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⑶这种规律好像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因此“可以预约”。

二、不变:菅芒花如约而至,雪按季节而来。变:看菅芒花的人(或迁居或患病或遭灾或婚变或或亲人病故),窗前溪水每一刹那都在变化,青山也随着季节在流变。

可预约

菅芒花

不可预约 看菅芒花的人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参考答案

【探究合作】

一、⑴将菅芒花比作“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

很相像。⑵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都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就可以下,菅芒花到了秋天就开放了,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⑶这种规律好像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因此“可以预约”。

二、不变:菅芒花如约而至,雪按季节而来。变:看菅芒花的人(或迁居或患病或遭灾或

婚变或或亲人病故),窗前溪水每一刹那都在变化,青山也随着季节在流变。

可预约

菅芒花

不可预约 看菅芒花的人

来生的会面 三生石上前世的精魂 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的人 十年、二十年的朋友

朋友的变化

三、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对自身的因缘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的因缘变化无怨无尤。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四、⑴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文章对称,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比性的结构,人与花是一组对比,前面的伤感不屈不挠一面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对比,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境遇与原有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⑵议论精辟,充满哲理。作者对自然界的规律,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都有体察,加上东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能使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度;同时,又能佐之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与场景,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给人启迪。⑶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由说一件事开始,继而展开议论,同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自然、熨帖,不抽象,不说教,有感染力。【拓展阅读】

1、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示例一:

老师婉拒说:谢谢!不用了。一来我身体还好,再说负重也是锻炼。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不负重已经是锻炼了;我年轻,不替您背我心里不安。示例二:

老师婉拒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要做示范,不能只说不做。学生坚持说:老师指导就行,学生应该多加训练。

来生的会面 三生石上前世的精魂 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的人 十年、二十年的朋友

朋友的变化

三、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

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对自身的因缘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的因缘变化无怨无尤。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四、⑴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文章对称,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比性的结构,人与花是一组对比,前面的伤感不屈不挠一面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对比,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境遇与原有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⑵议论精辟,充满哲理。作者对自然界的规律,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都有体察,加上东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能使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度;同时,又能佐之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与场景,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给人启迪。⑶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由说一件事开始,继而展开议论,同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自然、熨帖,不抽象,不说教,有感染力。【拓展阅读】

1、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示例一:

老师婉拒说:谢谢!不用了。一来我身体还好,再说负重也是锻炼。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不负重已经是锻炼了;我年轻,不替您背我心里不安。示例二:

老师婉拒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要做示范,不能只说不做。学生坚持说:老师指导就行,学生应该多加训练。

第五篇:[高三语文]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二)

现代散文选读2

一、什么是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一)叙事散文

(二)抒情散文

(三)哲理散文

四、散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例1(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第16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例2(2006年高考江西卷)第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臶,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答:

例3(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森无所爱好好预防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有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顺利发展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从事贸易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 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扬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屜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期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叫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记得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你是不是越多得高,越行政区域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集会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云,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楮联合行动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楆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扬。

[注]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对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是‚垂杨‛。(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布局谋篇的题型

a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a.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b.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c.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b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1)[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2006年北京卷第20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附原文开头两段: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臵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

4、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当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根,枯枝萎叶,也喜欢古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砍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碎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到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涵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涵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失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以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姓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意的栖居(节选)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曾在浙浙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侯,住在机关大陡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美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进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棕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走红豆做的眼晴,还有全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志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常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讲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铜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 ——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浙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目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能否省去?为什么?

下载《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散文选读》学案9:鞋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教案 进 学 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

    现代散文选读之《铃兰花》教案(合集五篇)

    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1 1 铃兰花 1、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情感 新授课 诵读文本,理解课文主旨。 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更衣记》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更衣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的服饰文化 二、了解作者对服装日新月异变化的简介 三、体会张爱玲散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服饰文化 2.了解作者对服装日新......

    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寒风吹彻(精选五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

    现代名著选读作业

    缘起缘灭奈何天 读有感 张爱玲曾说过”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是啊,无非是因为缘分不是人为能控制的,缘起缘灭奈何天!......

    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

    语言系统的构成 ——《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 内容摘要:本文概括了霍凯特关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介绍了语言的五个分系统,即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

    散文两篇学案

    《散文两篇:霞 我的家在哪里》学案 谈胜轶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