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文字
如何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文字
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功能很多人都会使用,最通常是用它来查找和替换文字,但实际上还可用查找和替换格式、段落标记、分页符和其他项目,并且还可以使用通配符和代码来扩展搜索。
笔者以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将word中查找和替换功能运用地自如,或许对你有帮助。
一、查找和替换文字
可以自动替换文字,例如:将“ 改善”替换为“进步”
1.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命令。
2.在“查找内容”框内键入要查找的文字, 在“替换为”框内输入替换文字。
3.单击“查找下一处”或“查找全部”,后单击“替换”或者“全部替换”按钮。
第二篇:查找替换练习
1、将下面文章中的“电脑”替换为“计算机”。
2、将文中的“Office”替换为“办公软件”。
如何学习电脑知识?专家为你解答
现在,电脑培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选择参加电脑培训作为补充自己IT技能的途径。但是,同样是参加培训,不同的人从中学到的东西各不相同,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事半功倍,有的人却进步很慢?主要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电脑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对课程认识有偏颇。有些同学对办公软件的课程存在片面的认识,“不就是Office那套玩意儿吗?随便鼓捣鼓捣就可以搞定了。”结果听课时不认真,等到幡然醒悟时,课程进度已经“滚滚长江东逝水”,他已经成为“浪花淘尽英雄”,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2、要学会体现自我。参加培训的学员中不少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希望通过培训为自己将来在求职就业时增加一些实力;还有一部分已经工作的学员,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以谋求更好的职位,但不少人在求职就业时却有些困惑。
3、善于表达、加强沟通、体现能力是个人价值得到认可的保证,这三条缺一不可。在我们开设的办公软件专家班的课程里,就有意识地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让每个同学设计作品,并在结课前进行作品点评,每个人都要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同学和老师,用流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对个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极大挑战。很多同学在经历了这种考验后,在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如何体现自我风采。
学习电脑,已经不单纯是掌握某个软件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用电脑为你创造价值。通过学习,挖掘你的潜力,发挥你的创造力,展示你的魅力,证明你的实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都有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多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参考别人好的学习方法,能使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无论你是正在学习电脑知识的求知者,还是从事电脑教学的教师,不妨把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第三篇:《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说课稿
《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说课稿
袁
海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邮电出版社2009版中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第1节第4课时《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
1.本课作用与地位: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学生经过“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学习,进入具体办公软件学习阶段。本节课在教材中属于word“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章节部分下的一个要点,尤其“查找和替换”在word文档编辑中应用频繁,对于文档操作功能突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2.本课内容意义:知识点对于学生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通过教与学结合,学生获得word文档编辑的相关技能,运用于以后的工作,结合自主探索,进一步学会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举一反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对终生发展非常有利。
二、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
3.学生理解计算机文档中“字符”的意思。学生记住查找、替换、定位弹出对话框的快捷键。
4.B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掌握对文档字符进行查找、替换的“常规”“高级”操作涉及的搜索选项知识。C层学生能达到掌握“常规” 查找、替换操作知识。
5.学生对定位有所了解。II、能力目标:
1.A、B层学生能区分大小写、全半角、使用通配符查找替换,对“格式”“特殊字符”会查找替换操作。会使用查找、替换、定位快捷键。C层学生会“常规” 查找、替换操作。
2.通过本课,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理论传导与实践探索结合,学生合作研究,通过word文档实例分析,学会文档空格批量删除、字符替换、段落合并等处理能力,规范文档。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word文档编辑的应用能力,促进自身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III、情感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之外,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发挥自己的特长,任务驱动,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文字处理的兴趣。2.学生通过参与任务,课堂师生互相交流,人人交互、人机交互联系在一起,获得存在与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详细查找字符。2)替换的“常规”和“高级”使用。 教学难点:1)“高级”查找中通配符的使用。2)“高级” 替换中“格式”与“特殊符号”的应用。
四、教法
本科采用教法主要有:讲授法、媒体演示法、活动探究、任务驱动法等相结合。
五、学法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结合。
六、教学过程
1、复习(3—5分钟)
承前接后,让课堂内容有所过度,复习之前所学。
2、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终生发展,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视野更广,更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内容分成四大步骤。突出重点,明了地分析课题的重点、难点。【字符、查找、替换、定位】
针对不同部分,根据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辅助下进行操作演示。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枯燥的操作生动些,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专门综合作业,课堂巩固(10分钟)。
针对职校学生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分组作业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分层教学目的。
4、总结,实时性评价。(3—5分钟)
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际应用中替换查找的要素和使用范围,逐渐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5、布置作业。
课后留一些巩固练习。
七、学生
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讲授word的字符查找替换。12物流班学生已经经过“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学习,进入具体办公软件学习阶段。之前初中预备年级时接触过word。学生对本课题总体能接受,知识最近发展区和认知结构完善方面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适应本课内容学习。选题结合学生实际也跟上教材章节进程。符合学生发展水平。
八、媒体
媒体整体逻辑与课程结构保持相当。
2012-10-26
第四篇:查找与替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第三十课 查找与替换
类型
主辅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查找的方法
2、学会替换的方法
教学重点
查找文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替换文字的方法。
序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导入
师:在编辑文章时,有时需要在己输入的文章中查找或替换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采用手工方式查找、替换是十分繁琐的。写字板提供的查找、替换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完成这一工作。
板书课题。
生:听
展开
师:首先学习查找的方法。
师:出示例1。
师:按步骤演示。
1、打开文件“电脑”
2、单击编辑,打开菜单。
3、选择“查找”选项。
4、在查找目标框中输入要查找的词语。
5、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的内容将反白显示。
6、重复5可继续查找。
7、单击确定,返回到查找对话框。
生:听
生:参照教师演示,体会操作步骤。
生:注意理解。
8、单击取消,结束查找。
师:出示例2,用“计算机”替换上文中的“电脑”
师:在编辑里选“替换”打开对话框,分别输入要查找的内容“电脑”和取代成为的内容“计算机”,单击查找下一个,第一个被反白显示,单击全部取代,直接替换。单击【关闭】,结束替换。
师:此时,屏幕上的电脑将被计算机替换。
生:听
生:观察,体会操作步骤。
生:注意理解
生:观察。
巩固练习
师:
1、在电脑文件中,查找计算机,并将计算机替换成电脑。
2、完成练习1。
3、完成练习2。
生:操作练习
生:应用练习
结束
师:有了查找和替换功能,我们就可以方便、快速的修改文章里的错误了。同学们要注意运用。
生:听
板书设计
第三十课 查找与替换
一、查找
二、替换
教后记
第五篇:《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教学反思
《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的教学反思
浦东新区育华(集团)学校 袁海
对于这次公开展示课,经过评审组的评课讨论之后,我有很多新的体会,从课程评价中学了很多新的东西,经过大家的交流分享,我看到自己课堂的不足和优势。在此对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完善课堂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可取之处,弥补展示课的不足,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本节课。在对课标与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我采纳了部分书中内容,自行编写了本课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体现以下几点:
1、本课定位为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word使用技能为主,以增强学生计算机使用兴趣、提升信息素养为主。
2、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任务完成的自我效能感。
3、有教无类,注重整体,个别辅导。课堂讲授整体辐射的同时,对每一个学生,设置任务总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分组分任务,利用个别辅导进行细化。
4、适当的分层教学,学生因素质基础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知识最近发展区与认知结构不一样,体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本次课,教学中突现的优势之处在于,1、对于我们职校学生而言,课堂学生管理方面比较成功,学生聚精会神,充分配合,既活跃气氛又不乱秩序。
2、教学设计上模块结构之间过渡设计合理,转换适当,知识点上逻辑清晰,承前接后,一脉相续。
3、教学素材准备充分,任务驱动,学生有事可做,积极参与,课堂完成得也不错,分组分层 任务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4、课堂媒体使用得当,图、文、音视频组合,多种素材丰富课堂的同时,将知识点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室座位布置、学生分组分层、小组长组织等设计都不错。
当然,本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理论上过分细化,导致课堂中步骤分解占据很多时间,学生对细化的步骤也不容易一时记住,因此,以后类似课程中,操作步骤可以概略一些,以演示代替图文分解效果会好一些,使课堂不用节奏紧凑。其次,课堂任务的反馈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自己反馈,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将结果和操作直接呈现,需要留下适当的思索与探究空间给学生,穿插应用启发式教学。再次,职校学生组成情况比设想的复杂,ABC的分层法难以将全部学生个体特点体现,任务完成中大部分都不错,难免有少量同学操作中无动于衷,这是教学中要给予关注的方面。
综观整节课,通过分层分组教学,学生在比较中应用,在操作中掌握,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起来,一节展示课的两面性都有,只有经过大家的推敲点评,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对于优势方面,继续精于求精,对于不足之处,我自己需要加大学习,多观摩同事的课堂,并向学校教研组、专业组各位前辈学习。
2012-10-30